读后感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读后感 > 列表页

张之洞读后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5-11  分类: 读后感 手机版

篇一:《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纵观中华千年历史,百年中国近代史本在浩瀚的中华千年历史上不值得一提,但就是这短短百年历史留给了我们千年来未曾经历过的痛苦和悲愤。人们常说,中国的百年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我不敢苟同:那我们那些为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而奋斗一生的革命之士有算什么呢?我们先辈在永夜黑暗中摸索出的救亡图存的方法以及取得的成就呢?……但我又不得不承认:鸦片战争伊始,火烧圆明园,黄海战败,庚子赔款……无尽的黑暗笼罩着曾经的"天朝上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每当捧起相关书籍,在这百年历史中,甲午战争是我最不愿意看,也是最看不下去的部分。因为每每读到此时,总是双眼喷火,义愤填膺,读到悲壮之处,更难免落下几滴眼泪,无限感慨。但仍咬牙坚持,力求进一步了解。

适逢前些日双十一图书优惠,所购一套"传记文学书系"里面就有一本唐德刚先生的《从晚清到民国》。抓紧读完之后,内心诸多感慨,但更有一丝愤懑,一丝绝望。我结合一下《从晚清到民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说实话,此时的清军实力,尤其是海军,还是很不错的。我们也知道,自从鸦片战争战败之后,满清中先见人士就已经认识到了自身同西方列强的差距,如李鸿章,张之洞等等。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我们一直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洋务运动"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举国上下,好不热闹。并且清军的实力,主要还是海军,得到了极大发展。一方面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陆军得到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战斗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李鸿章不惜重金从外国买来许多"坚船利炮"装备海军。我们的海军实力在国际上是排名第八的,而日本仅排在第十六位!这相比于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战斗力能强上不少,我曾浅读过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崩溃》,书中所举让我清楚地了解到了当时清军的战斗力以及为什么我们会输的那么惨。

而我从唐先生书中了解并触动最深的是我们当时的海军高级将领们,竟然都是军校的"佼佼生".他们首先在我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堂——马尾水师学堂学习,学术实习并用,结业后,随轮实习三年。再由政府选送至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校,深造三至五年,并进入英国舰队见习或至德法各高级船厂见习造船。

而我们熟知的海军将领刘步蟾,邓世昌等都是这样的精英人士!还有我们熟知的黎元洪,严复竟也都是马尾水师学堂的毕业生!还有一件事让我不胜感慨:亲自参加这场军备竞赛的李鸿章本人是知己知彼的。他知道他的舰艇速度不够快。他要加买快速巡洋舰。在甲午前夕英国的阿摩士庄厂知道它老主顾的脾胃,特以新近下水的世界最快,时速23海里的4000吨巡洋舰,奉献给这位中国"宰相".英人知道李鸿章是内行,非买不可,鸿章也自知非买不可。但举朝就一个行家,余子碌碌,众口铄金,他就买不成了。结果这艘船被日本人买去,就变成后来日本的"吉野号"——其后把我北洋舰队冲得落花流水者,即此姝也。

历史的玩笑性,莫过于此了吧。

然令人可悲的是,此时的海军最高指挥机关——海军衙门,则是由一个纨绔子弟醇亲王来掌控。而随着1881年慈安太后的离奇去世,慈禧也进一步强化了她的政治权力掌控。这里就不得不简要提一下中国近代史的一位重要人物,也就是如文题所示被西方人称在甲午战争中"以一人敌一国"的李文忠公—李鸿章。

李鸿章生平就不加以介绍,我主要想谈谈他在甲午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我们都知道,这场浩浩大大的"洋务运动"就是出自以他为首的清政府开明高级官员手中,他为了拯救垂死的清政府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前文所提,置办海军,购买先进舰艇,训练北洋水师…都是出自他手。而到了甲午战争的前十年,官场形势愈加黑暗,国际情况也愈加复杂,清政府继续衰败…他一切都是看在眼中,急在心中。此时户部却经得海军衙门同意,为太后万寿筹款,舰艇购买停滞两年,那是在1892年啊!李鸿章百般周折才购置了十几尊炮,聊以慰藉…但在这种腐烂的政治下,你怎么能不失败呢?

再谈谈甲午战前,在朝中一片主战的势头前,李鸿章仍严令丁汝昌坚守,力规避战——而这是为后人所痛骂的一处。但我们又何不这么想想,李鸿章久涉洋务,他必知当时的情况是不能出动他的海军的,即使陆军失败,但仍可保全海军实力,以求东山再起之战。然那种过分的自信以及所谓的自尊让这一切,轰轰烈烈近半个世纪的洋务运动付之东流。我不能说当时李鸿章的决定或看法是多么的明智,但我觉得,这确是一个折中的方法。而在1894年8月29日发给小皇帝的密奏中,他则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随着一个半月后的黄海海战,一切都灰飞烟灭了。

我们也都清楚后面发生的事情:黄海海战大败,不久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被革职为两广总督,马关条约…正如唐先生所说,老李也不是好东西,他纵横捭阖,抓权揽位;享荣华,受富贵;扶植死党,包办朝政……但我不得不说,他确实配得起"中兴名臣","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的称号。

唐先生在此章的最后所说"大清不亡,我军不败,实无天理".话虽有些偏激,但不无道理。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如果到了那种地步还能继续苟存下去的,那真的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了。

篇二:跌宕一百年读后感

《跌宕一百年》读后感

2013级电子商务本 韩璐 20131207011005

初听书名,本以为这本书讲述的是近现代中国一百年来的兴衰,看后才知道这本书介绍的是中国企业从1870年至1977年的百年发展历程,以清末的洋务运动为起点,至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为终点。

在这一百年中,中国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一个王朝的没落,一个国家的兴起??在这期间,中国的企业也经历了太多的艰难。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商业被“贬之曰末务”,商人也曾被“卑之曰市井,贱之曰市侩,不得与士大夫伍”。这实际上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推行“重本抑末”政策的极大偏见。轻商贱商的习俗在封建中国长期沿袭,难以改变。“重农轻商”的传统之下,商人始终处于“士农工商”阶层排序之末,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作者在文中用一个词很形象的说明了这些企业家的地位——男三号。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甚至扭曲到了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与判断。以至于在一些关键时刻,他们总是不能以一个独立团结的阶层出现。

但是在这一百年中,商人的地位有所改善,商人群体也有了改变。我认为自洋务运动起的这一百年可以说是中国商业告别封建传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洋务运动期间,清朝洋务派官员抱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工业运动,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强国库收入,维护清廷统治。然而,民族危机仍旧不断加深,资产阶级群体意识不断形成,资产阶(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张之洞读后)级革命运动不断高涨,以工商立国、振兴实业为主要内容的“实业救国论”作为一种思想主张迅速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维新派人士中流行开来,并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一种颇具规模和影响的社会思潮。官、绅、士、商的合流现象屡屡出现。20世纪初,清朝统治着从欧美列强以工商立国而臻于富强的事实中获得启示,认识到“取外国之长,乃可去中国之短”,由此从重农抑商变为大力振兴工商。因此,在清末的十余年里,人们对“商”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商成为社会重视、称赞、保护和支持的对象。晚清名臣李鸿章曾说:“查泰西各邦,皆有商部专以保护商人,盖国用出于税,税出于商,必应尽力维持,以为立国之本。”这表明国家开始维护和提倡商业发展。清廷上谕称“向来官场出资经商者颇不乏人,惟狃于积习,往往耻言贸易,或改换姓名,或寄托他人经理,以致官商终多隔阂。现在朝廷重视商政,亟宜破除成见,使官商不分畛域,合力讲求,庶可广开风气”(1903年商部《奖励公司章程》)。也就是说,清政府明确提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自由发展。章程中明确规定了对经营工商业者的奖励办法:凡能集股五十万元至五千万元经营工商业者,分别奖以议员或商部头等顾问官等职位,加以七品至头品顶戴。1906年10月,清政府颁布《奖给商勋章程》;1907年,清政府又颁布《爵赏章程及奖牌章程》,进一步鼓励资本主义工业商的发展。

他们是不同的,他们处于国家支持商业的时代,他们处于国家衰败民族危亡的时代,不像他们的前辈永远地位低下,亦不像他们的后辈有安定的环境发展。他们是值得钦佩的,他们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情节,肩负起了兴盛国家的重任。比如张謇,清朝状元,放弃仕途转而经商,抱着实业救国的热情,带着“舍身喂虎”的悲壮,从大生纱厂起家,建立庞大的产业链,并将企业利润投入到公共事业,创办了“南通模式”,建设了一个“中国最进步的城市”。“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是他一生的写照。

比如卢作孚,自比为“微生物”,立志要成为这个生病的社会机体中的一部分,从而一点点改变它,坚守着朴素的社会主义信念,组建了民生航运,苦心经营重庆北碚,在抗战期间成功组织了“宜昌大撤退”。他们只是社会中的部分群体,他们不是革命的主要力量,但是他们却是中国进步史上不可忽视的力量。面对这些不可忽视的真实历史,我们不能忘却,企业家曾经活跃在中国进步史上,曾经为实现富民强国而演绎着耐人寻味的种种故事。

然而1932年就到过中国的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史》中断言,“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的发展中,中国商人阶级,没有占据显要位置。它只是一个配角——也许有几句台词——听命于帝王、官僚、外交官、将军、宣传家和党魁的摆布。”当世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美国耶鲁大学的史景迁教授在著名的《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从1600年写到1989年,整整三百八十九年,却几乎没有企业家的影子。那似乎是一群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人,尽管他们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机纺棉布、电灯、收音机和带空调的房子。

从曾国藩的安庆兵工厂,左宗棠的福建船政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以及1872年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到范旭东研制出精盐让中国人摆脱了“食土民族”、“全国最懂棉花”的穆藕初组建管理先进的棉纺织企业、张元济主掌商务印书编印《最新教科书》、以及商业界集体抵抗日货??还有人记得虞洽卿吗?正是因为他的“沉船”,打破了日本军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还有人记得张公权吗?他在27岁那年就领导了中国最大的银行;还有人记得郑观应吗?他不仅写过《盛世危言》,还是一个被长期蔑视的买办阶层的代表。这些曾经的跌宕起伏,如今已经毫无踪迹可循。

遗忘,不是他们的悲哀,而是我们的不幸。

新中国的建立迎来了中国商业的大变革,针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首先是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了劳资关系,后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不少“资本家”几代人的创业与发展一夜之间充公,当然这是顺应当时的形势。但几代人传承下来的经验随着变革也是石沉大海。这对于中国商业客观的讲是一种泯灭。一切从头再来,新的制度新的方法,全盘否定之前的一切,这样也让我们走了不少的弯路。尤其是在文革期间,民间企业发展几乎停滞,国家经济发展缓慢,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改革开放之后,商业则迎来了新的春天??

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铭记,铭记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让一些历史不再重演,诚如美国作家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所言:“历史是巨大的经验之塔,是时光在过去年代的无数领域中构筑起来的经验之塔。”历史,已成往事;未来,还在期待??

篇三:《历史深处的民国1》读后感

读书随感

说起来惭愧,这些年读了这么多读书竟然没有写过一篇读书笔记。读完就完了完全没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这样的情况很危险。从现在起,自己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读完一本书如果不写出点感想绝不开始读另一本书。用这样的方法来强制自己写心得写笔记写感想,把读来的知识变成自己拥有的,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

今天(20161216)写的第一篇是《历史深处的民国 壹 晚清》,这本书是江城著作,一共有三部,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主线分为《晚清》、《共和》《重生》。目前只阅读了第一部《晚清》,下面就这一部来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清朝经过了“康乾盛世”之后由于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自认为是天朝大国,对西方国家的发展及科技进步都熟视无睹导致了从道光开始的衰落,并且一衰到底。之前不了解这段历史时对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无感,通过阅读这本书发现这些不平等条约完全是由国家衰败落后,长期封建自大导致的。比如书中说道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英国人只是为了能与中国进行平等交易派使臣与皇帝谈判,而中国皇帝因为英国人不行跪拜之礼不予谈判。中国达成欺上瞒下进行以自我为中心的翻译,导致后边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发生了不为鸦片的鸦片战争。清政府的灭亡与当时的国力亏空和贪污腐败有很大关系。西方列强用发动战争来获取利益,每打一次仗清政府就前一次不平等条约(不签也没办法,洋人直接往北京打,打怕了统治者自然就能签订了),割地、赔款一样都不少。再加上当官的贪污

腐败成风,当官的几乎没有不贪的。记得年初去平遥古城旅游,参观县衙的时候导游告诉我们,当时清朝的县官一年只有40两银子的工资,而且这40两银子还包含了师爷、衙役等人的工资。就这一点银子县官如果不贪根本活不下来。所以现在国家在加大力度反腐是利国利民的事。 这本书中有几个人物要提一下,第一个曾国藩。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能力也是在晚清力挽狂澜的人物。就消灭太平天国来说,对于晚清是有积极意义的。太平天国和捻军基本上耗空了当时清政府的国库。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竟然与70多年后的日本侵略者一样屠杀天京(今南京),历史记载屠城百万,据考证实际屠杀人数在50万以上。虽然有此污点,但曾国藩任然有他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像他低调隐忍的处世态度,修身律己、勤俭廉劳的作风都值得我们去学。

第二个人是李鸿章。说起李鸿章大家都认为他是晚清时期的卖国贼,他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的卖国条约。通过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李鸿章。李鸿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代表清政府签订的,

就像现在的公司企业一样,清政府的皇帝、慈禧太后是董事长,李鸿章是总经理,如果没有董事长的许可总经理敢签订合同吗?答案是不能。书中写到在签订这些不平等条约时是怎样与列强周旋的,要知道西方列强是打了胜仗来谈判的,弱国无外交啊。历史是对李鸿章这么评价的: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这些在书中都有详细的描述。

第三个人要数袁世凯了,在这部中袁世凯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一心想要国家强大的改革家。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在朝鲜历练了袁世凯。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其实不管后世对袁世凯的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都不能改变他对中国近代革命起到的积极意义。书中写到他开办女子学校,创立保定军校等实际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在这部书中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日本崛起。说起日本,大家都痛恨,主要是小日本太张狂太嚣张,不承认二战犯下的滔天大罪。反过来看看小日本是怎么张狂起来的,他凭的什么?日本的崛起源于明治维新,他们学习西方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军队发展工业使日本国力增强。还有一个原因是在甲午战争中赢得清政府的赔款,赔款数额两倍于日本当时的军费开支。这一巨大的经济做后盾膨胀了日本的野心也给世界格局带来新的变化,成为当时东方国家中的强国,就是算上西方国家也是排在前列的。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