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稿
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范文 > 发言稿 > 列表页

农业保险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5-08  分类: 发言稿 手机版

篇一: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典型发言材料

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典型发言材料

我们福兴乡辖7个行政村,20870口人,耕地99600亩。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积极推进土地合理有效流转。目前,全乡共流转土地254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5%。通过流转,实现了土地高效经营,2008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

1.3亿元,人均纯收入实现5594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0%和41.6%。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引导激励,推进土地快速流转

在推行土地流转过程中,遇到了农民认识不高、连片经营难推进、流转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对比算帐引导。耐心帮助农民算清两个帐。对于转出方来讲,集中流转土地每亩收入300元,比自发流转价150元高出1倍多,比自己经营一年玉米的纯收入高出近100元,而且是零风险。另外还有不低的劳动务工收入。对承租方来讲,流转土地发展棚室生产,每栋按1400平方米计算,一年生产两茬蔬菜,每栋纯收入近18000元,效益是种植大地玉米的40多倍,怎么算都不吃亏。通过两头算帐,在利益上达成了一致,能够实现“双赢”,得到了农户的初步认可。二是干部带头引领。在广大农民还不太认可的情况下,我们发动乡村两级干部做典型、当标杆,领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目前,全乡37%的乡干部和村三职干部都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来,带头建起

了蔬菜大棚,较好地发挥了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土地流转升温加速。三是政策扶持激励。为了激发承租方发展生产积极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累计投入650万元,打井65眼,架设输电线路5000米,硬化小区道路9.6公里,平整场地8000平方米,修建沼气池300个,每个小区都安装了自来水、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在资金扶持上,累计争取到上级扶持资金500万元,协调金融部门贷款1200万元,协调县中保财险公司为蔬菜大棚上了财产保险,此外每栋棚室还补助5000元。

二、规范形式,带动土地有序流转

我们积极实践,大胆探索,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形式,推进了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经营,形成了三种流转形式,得到农民群众认可。一是农户间自由流转。一种是委托经营,主要是在亲属朋友之间的土地流转。这种形式大部分为村民举家外出务工,将土地交由亲属朋友经营,租金一般较低,且租期较长。全乡通过这种形式流转土地2600亩,涉及238户;另一种是互换方式流转,农户之间通过协商的办法,以调换、互串的方式把各自座落在不同地块的土地集中到一起,实现小范围的规模经营。这种形式流转土地 960亩,涉及168户。二是股份合作流转。由村委会将农民组织到一起,成立合作社,农户以自有土地折合资金作为股份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组织一少部分人员对社员的土地进行连片经营,制定《章程》规范,

社员按照股份进行生产利润分红。去年2000亩玉米膜下滴灌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落实的。三是“反租倒包”流转。这也是我们重点推广的一种流转形式。由村委会或合作社牵头,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以“高价”连片反租到集体,租期十年。然后村委会或合作社再以同等价格转包给经营者,搞统一规模经营,重点发展棚室蔬菜生产。通过这种办法,全乡流转土地2000亩,涉及农户324户。

三、强化服务,保障土地高效流转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我们加强了对土地流转后的管理和服务。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土地流转后,我们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高效型的棚室蔬菜产业,一改过去单口咬、大苞米的单一种植结构,打破村与村之间的界限,促进棚室蔬菜生产集群。目前,全乡建棚室蔬菜小区6处,建设蔬菜大棚375栋,育苗温室225栋,棚室蔬菜生产由原来的一个村发展到三个村,由十几户发展到现在的230多户。二是乡村组织规范。乡党委政府把所有精力都投放到土地流转后蔬菜棚室园区建设上,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专门班子推进,采取“支部+合作社”的方式,加强组织规范,乡经管中心组织人员定期到村上进行流转合同审查,及时纠偏查错。特别是在流转合同的签订上,严格把关,确保合法有效。乡里还成立了兴盛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注册了庆福牌系列蔬菜产品商标,完成了无公害蔬菜产品一体化认证,提高了产品的

市场竞争力。把蔬菜棚室小区建设与节能房建设、泥草房改造和新型清洁能源建设等新农村建设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重点向园区倾斜,实现了生产区与生活区的有效结合。三是发挥合作社作用。我们组建了兴福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申报了出口生产基地备案,推行“四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服务,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初步构建起“国内外销售市场+农副产品公司+合作社+棚室户”的一体化产销模式,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宁波等大中城市,并通过黑河口岸和绥芬河口岸打入了俄罗斯市场。2008年,蔬菜产量达到12000吨,销售收入实现1130万元,全乡人均棚室蔬菜收入达到56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11.2%。在技术指导上,合作社从山东和吉林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准进行无偿指导服务。同时,合作社积极帮助土地转出户寻找创收岗位,引进棚杆和空心砌块加工两户企业,带动了劳务、餐饮、运输、建筑等相关产业发展。目前,仅复兴棚室小区就有4家饭店,贩运户8户,高峰期,每天劳务用工900多人(次),棚室生产全年可拉动相关产业增收600万元。

各位领导,虽然我们在土地流转上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基层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这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把福兴乡的土地流转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

段,为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区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强乡富民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龙阳镇土地流转情况汇报

领导和同志们:

龙阳镇地处滕州市区以北5公里,全镇55个行政村,7.1万人,共有耕地5.4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8亩。人多地少矛盾比较突出。为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近年来,我们在做好土地延包工作、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目前,全镇通过出租、互换、转让、转包等方式共流转土地8130亩,占全镇耕地的16%,签订流转合同2560份,形成了龙珠大枣基地、龙北生态旅游观光林果基地、现代化养鸡基地、大型养猪育种中心等规模化产业基地26处。流转土地每亩年均效益达到6000余元,有力地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一、加强引导、规范规程、完善机构,积极推动土地依法有序流转

近年来,随着我镇外出务工经商农民不断增多,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已不再是农民唯一的收入来源,不少人开始自发地对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为了规范

篇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2003年8月25日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坚持“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县辖六乡一镇,20个行政村,县域总人口6.4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3510人,劳动力11255人。现有富余劳动力1360人。近两年来,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1年转移493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5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9元;2002年转移1009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7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1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达582人,从事第一产业235人、第二产业77人、第三产业270人。截止6月底,劳动力转移已实现人均纯收入43元,为全县完成劳动力转移增收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常抓不懈,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土地、税收和转变政府服务职能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企业来投资建设。等企业相继落户。截止目前,全县共引进农业开发、石材、工业加工、旅游开发等企业85家,这些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村劳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760余人。(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民劳务空间。我们把坚持特色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对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已成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与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全县以葡萄、番茄、辣椒、红皮甘草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3.8万亩,占总播面积的21.7%。带动农户986户,吸纳农村劳动力235人。(三)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比重。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做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加强引导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今年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总量将达到20.2万头(只),同比增长6.82%,年内出栏牲畜10万头(只)。肉类总产3390吨,增长17.43%,奶类产量600吨,增长40.85%,禽类产量898吨,增长10%,各种禽类出栏30万羽。农区牲畜达11.66万头(只),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4%,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30%以上。通过畜牧业发展,为全县1546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13.7%。(四)依托发展旅游、石材等新兴产业,畅通农民外出务工渠道。随着我县旅游业、石材业的迅速兴起,围绕旅游业、石材业参与二三产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多,对吸纳转化农村劳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加工销售、储藏保鲜、运输、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渠道,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达到2511户,从业人员3127人,其中54%来自农村;私营企业31户,其中26%来自农村。总收入达到40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1.1%。(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村青年经纪人,把先进的技术、实用的技能以及新观念、新意识送到农民家中。通过科技之冬、科技下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使全县农村青年受教育面达80%以上,为农民掌握新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我们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就业观念尚未转变。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

就业出(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农业保险经验交流发言材料)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市场发展迟缓。大部分农民外出都是自发的,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四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签用工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五是劳动者素质较低,缺少外出就业的手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六是是培训服务工作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农民增收渠道,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后劲。2003年,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是:实现200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400元,其中外出劳务增收85元,富余劳动力转移40%以上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新兴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成立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办法、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有序引导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工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的乌什塔拉乡、特吾里克镇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三)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及时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建立密切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各乡(镇)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四)鼓励兴办农村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在完善现有劳务服务机构基础上,支持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群众团体和社区组织兴办农村劳动力输出和输入中介服务机构,结合机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农村劳务中介机构,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五)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

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六)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七)加快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统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对民工在就业上的歧视。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取消各种歧视性就业准入条件,清理现行县内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就业的限制性措施,逐步建立城乡就业的平等竞争机制。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与农村劳动力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明确劳动关系,实行同工同酬待遇,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逐步健全完善劳务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

篇三:XX乡新农保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经验交流材料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范坝乡人民政府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解决“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又一重大的惠民工程。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经甘肃省人民政府申报,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批复我省15个县市区为国家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县,文县、康县为陇南市入选的试点县,结合国家、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范坝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稳步推进了我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落实工作,目前我乡的新农保试点各项工作已经全面结束,现结合我乡实际,现就做以下总结交流:

一、强化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

1、为了确保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全面开展,我乡成立了由政府乡长李文奎为组长,各站所和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

范坝乡新农保领导工作小组,负责新农保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任庆平同志兼任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业务的指导和经办管理。成立了乡新农保办公室,挂靠乡劳动保障事务所,配备了三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乡的经办工作。

2、各村也确定了新农保的经办人员主要为包村干部,责任人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建立了由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社,社干部包户的“四包”责任网络。

3、乡政府将新农保工作纳入到全体干部年终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尤其是村社干部的绩效考核中,直接与工资挂钩,层层签订责任书,加强督查,严格考核,确保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目标任务。

二、调查核实参保数据、夯实工作基础

我乡积极协调派出所,计生办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村社和农户,对农村居民的情况进行了拉网式的调查,核实人口信息,分类造册,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确保参保人员信息准确,全乡农业人口为11213人,应参保人员为7774人,60岁以上的人员为1663人,独生子女为236人,二女户为976人,五保户为28人 ,二级以上伤残为53人,为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提供了详实的数据。

三、加强宣传发动,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深入人心。

我乡从2010年11月开始新农保试点工作以来,率先启动。在县政府召开完新农保试点部署工作会后,乡政府立即召开乡村大会宣传动员。我乡始终坚持把政策的宣传作为推进试点工作的突破口,我乡采取集中会议动员3次,重点对业务人员及包村干部培训6次,发放新农保宣传手册3000多份,张贴标语6条,设点咨询2次,开设专栏1个,针对范坝人居分散、信息闭塞、文化层次较低的情况,政府采取走村入户的宣传方式入户讲解2800余人次。对在待遇享受问题上存在疑问的农民,给他算账对比,使农民群众真正明白:广泛宣传新农保政策的重大意义和新农保给群众带来的切实利益。由此帮助群众了解政策,响应政策,激发群众参保的积极性。经过广泛宣传动员,群众参保积极性高,截止2011年5月底我乡新农保率达到了98.79%,(应参保人为7774人,实际参保人为7680人)。

四、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通过制定出台了《文县范坝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工作细则》,细则中对家庭中有人享受农村低保的必须参加新农保、家庭有伤残人员的全家必须参加新农保,二女户及独生子女户家庭必须参加新农保,特困家庭人员必须参加新农保。《制定了文县范坝乡新农保经办人员岗位职责》、《范坝乡新农保计算机管理制度》、《新农保参保基金的收缴及上解规定》等规程办法,规范了新农保保障范围、缴费标准、

待遇水平、经办流程等各个环节,保障新农保工作顺利开展。严格参保人员参保信息填报、录入和档案管理。将参保登记、基金征缴、待遇核定、待遇支付等台帐和其他帐表卡册按照“落实专人、安排专柜”的原则进行了整理和归档。

我乡在对新农保参保登记表、参保发票、参保守则待遇享受等相关材料的管理工作中,采取材料编号办法,因参保人数较多且材料也较为复杂,为确保各项材料的准确有序,乡农保办首先要求各村组要以群众参保缴费顺序为基础对参保人进行顺序编号,同时还务必做到参保缴费顺序号、参保登记表顺序号及正式收据开具顺序号共三套编号要一致。

五、强化平台建设,提升经办能力。

新农保政策出台后,成效如何,关键在于经办服务。我乡在人员配备少的情况下,抽调三名干部负责新农保的经办工作,每个村配备了1名以村主任为协办员的经办人。为新农保配备了专门的办公室,建立了服务大厅,配置电话、传真机、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必要的办公设备。购买了柜子,对新农保的各种资料进行了分类,专柜管理。建立了新农保网络系统。对各村的协办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普及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将新农保政策、经办规程作为培训的重点,切实提高经办服务能力。我乡的新农保各种材料在经办人员的努力下,在各位领导的关心下,各种表册的填报完善工作已全部完成,该上交的资料已上交,该留存的已归档存放。

六、优惠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带动。

结合国家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鼓励不同参保人群,不同的参保群体,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100元、200元、300元以及以上档次的标准缴费的参保人,国家财政分别给予10元、15元的奖励缴费,对计生两户参保人员,补贴标准提高到30%,对45岁以上距离待遇享受不够15年的,允许一次性补缴,对五保户二级以上伤残人员政府为其代缴最低100元的养老费,对60岁以上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发放基础养老金,党员干部带头参保等各种方式,踊跃的带动了群众参保缴费。我乡在基金筹集工作中,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及时对各村业务人员进行了基金筹集的专项培训,使每名新农保工作人员对新农保基金筹集工作清楚明了。在收取参保基金过程中,各工作人员高度负责,使我乡新农保基金人、帐分毫不差。截止日应参保人数7774人,实际缴费人数6098人,直接享受人数1663人,参保率达98.79%,位居全县第一。全乡个人缴费基金合计653100元,政府各类补贴1293人补贴资金44460 元。提前完成了新农保工作的各项任务。

七、加强与信用社合作,实现高效便捷的社会化服务。

按照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局的统一安排,全乡的所有新农保的参保基金由信用社上解到县农保开设的专户中,我乡的所有参保基金及时足额上解到县局专户,做到防范风险、便于管理。在养老金发放过程中,信用社的同志加班加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