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公共管理 > 列表页

公共管理硕士课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06  分类: 公共管理 手机版

篇一:2014级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山 东 农 业 大 学

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规范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要求的高层次、厚基础、复合式、应用型高级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主要要求是:

(一)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求实创新、严谨的科学作风、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掌握公共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公共管理理念,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脱产”和“非脱产”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4年,“非脱产”学习年限不少于2.5年,最高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

三、课程设置

学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分不少于38学分。

课程设置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核心课、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和社会实践四方面基本模块。

核心课和专业方向必修课是学生必修课,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确定专业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案例教学,实际工作部门管理者授课时间为全部授课时间的1/4。

(一)核心课程(不少于19学分)

公共核心课程(13学分)

1、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2.0学分

2、外国语(英语) 3.0学分

3、公共管理学3.0学分

4、公共政策分析 2.0学分

学生自选核心课(不少于6学分)

1、社会研究方法 2.0学分

2、宪法与行政法 2.0学分

3、政治学 2.0学分

4、电子政务 2.0学分

5、公文写作 2.0学分

6、公共伦理学2.0

7、土地利用与规划 2.5

8、社会保障前沿 2.0

(二)专业方向必修课程(不少于8学分)

土地管理理论与政策方向

1、土地理论与政策 2.0

2、土地信息管理2.0

3、土地行政管理2.0

4、土地评价与评估学 2.0

5、地方政府专题研究 2.0

土地利用管理方向

1、土地理论与政策 2.0

2、土地信息管理2.0

3、土地行政管理2.0

4、地籍管理 2.0

5、GIS软件工程3.0

6、土地评价与评估学 2.0

农村社会保障方向

1、地方政府专题研究 2.0

2、乡村治理专题研究 2.0

3、农村社会保障2.0

4、公务员制度分析 2.0

5、公共危机管理2.0

6、中西政治思想比较 2.0

地方政府与乡村治理方向

1、地方政府专题研究 2.0

2、乡村治理专题研究 2.0

3、公务员制度分析 2.0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5、中西政治思想比较 2.0学分

6、领导理论与实践 2.0学分

7、组织行为学 2.0学分

(三)专业方向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

1、土地理论与政策 2.0学分

2、土地信息管理2.0学分

3、土地行政管理2.0学分

4、地籍管理 2.0学分

5、GIS软件工程3.0学分

6、土地评价与评估学 2.0学分

7、地方政府专题研究 2.0学分

8、乡村治理专题研究 2.0学分

9、农村社会保障2.0学分

10、公务员制度分析2.0学分

11、领导理论与实践2.0学分

12、组织行为学 2.0学分

13、公共危机管理 2.0学分

14、中西政治思想比较 2.0学分

(四)校外实践(2学分)

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累计时间不少于三个月的公共管理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社会实践结束后,学生提交社会实践报告。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补修本科主要课程(不计学分)

同等学历或跨专业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公共管理专业领域本科阶段主干课程3门,如管理学基础、公共管理学、微观经济学以及结合研究方向导师指定的其它课程,并经过考试,成绩合格(不计入研究生学分),方能申请答辩。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1.培养方式

全日制双证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采用双导师制,一位导师是来自学校的专职教师,其指导贯穿于MPA研究生入学直至毕业的整个培养环节;另一位是具有政府工作背景的兼职导师,主要对MPA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指导。

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采用校内课程学习、校外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

方式。

指导方式采取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由学科点全体专业硕士生导师组成导师组,选出导师组组长一名。导师组负责学科点建设规划及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组织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阅卷及复试,组织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论证、专题讨论、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审核研究生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检查授课质量,研究决定与研究培养有关的其它重要事项。

指导教师负责制定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督促检查计划的实施;讲授必修课程或其它专业课程;指导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指定阅读文献,检查阅读情况;确定论文选题,指导与审查开题报告、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切实把好培养质量关。导师应在思想品德和业务学习方面关心教育研究生,引导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培养过程中也要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研究生也要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尊敬师长,教学相长。

2. 德育教育

硕士专业研究生德育教育是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德育的重点是对研究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爱国主义、爱中华民族教育;献身科学、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教育,进行团结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的职业道德教育。

3.课程和论文

研究生的培养贯彻课程和论文并重的原则,新生入校后应在导师指导下,在一月之内制订好个人培养计划(一)。培养计划的制订应符合本学科的培养方案,也要适合研究生本人的实际。所有课程均需通过考试或考核,必修(学位)课程以70学分为合格,选修课程以60分为及格,合格者方可获得学分,不合格者允许重修,重修课程应交纳一定费用。所有课程原则上在第三学期前完成。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开始,培养计划(二)(开题报告)最迟应在第二学期完成。

4. 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在第三学期初进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分三部分:平时表现考核、学习成绩考核、科研能力与研究进展考核。考核小组不低于5位专家,并有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导师可参加考核,但不参加自己研究生考核的打分。研究生向考核小组汇报入学以来的政治思想、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及研究进展情况;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德、智、体诸方面作出评价,合格者进入论文阶段。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要给予戒免、延期毕业甚至退学处理。

5. 校外实践研究

校外实践是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要的培养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全日制公共管理硕

士(MPA)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三个月的公共管理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该实践环节旨在使学生走出校门,面向社会,通过参加有关公共管理方面工作的实践,巩固、验证和加深理解专业理论、专业知识等;锻炼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公共管理的技能,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6.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文化活动,增强身心健康。

五、学位论文要求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必须撰写学位论文。论文的选题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在反映学生运用所学公共管理知识去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是公共管理专题研究、案例分析、政策分析,也可以是理论和学术问题探讨等形式。

2.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内容应力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资料翔实、表述规范,字数不少于3万字。论文格式严格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3.研究生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应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拼凑数据、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败坏科学道德的不良行为,一经查出,将严肃处理。

六、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学位授予

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各项考核环节符合要求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八、本方案自2011级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实施。 (课程设置附后)

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篇二:考研公共管理硕士全面解析

考研公共管理硕士全面解析

*专业介绍

公共管理硕士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及法律硕士学位教育已成为文科高层次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支柱。

*报考条件

2011年MPA报考条件:

2008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

符合报考条件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须按照国家公务员局的统一要求,持省级人事部门的推荐意见进行资格审查。

非政府部门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非政府部门人员录取比例一般不超过本校当年招生限额的20%。

2012年MPA报考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专科毕业后5年或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考试大纲及命题要求

大纲要求:

管理类联考数学的考查内容有:算术;代数;几何;数据分析。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总分20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分为初数、逻辑和写作三部分,所占分值依次为:75,60,65分。其中数学基础部分,一般要求在60分钟内完成。

对于试卷结构:

题型:问题求解,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条件充分性判断,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内容比例:算术约16%,代数约56%,几何约24%,数据分析约20%

考查目标:

数学基础主要考查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数学基础试题的灵活性比较强,要想在数学基础上拉开分数差距,只能从“会”“熟”“精”三层考试要求的后两者上下功夫。“熟”体现在快速上,“快”意味着需要反复学习、加强技巧解题;“精”体现在准确上,“准”意味着在审题和解题上要缜密,紧扣字眼,注意特殊,反复琢磨是关键。两者结合,既要做的准又要做的快,不下一定的功夫是很难做到的。下功夫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学位论文/授予

MPA及MPP学位要求修完规定的课程及参加规定的活动(如研讨会和实习),取得所要求的学分就可以毕业拿学位(少数大学规定要写毕业论文,但多数大学没有论文要求,有的大学还有资格考试)。各大学对课程及学分数的要求不同,差距较大。就90年代初中期美国的情况看,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对MPA学位的要求是:学生要获得MPA学位,必须满足如下四项要求:修完4门核心课程,修完另外批准的12 门课程,一个批准的夏季实习和MPA资格考试。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MPP项目的要求是:在两年的脱产学习中,它的候选人必须修完18个学分(18门课),其中10个必修课学分。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学院的MPA 学位要求修满40个学分,由13门课和一个学分的公共事务研讨班组成,这13门课程的学分分布是:核心课程25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9学分, 选修课6学分。奥古斯丁的德克萨斯大学约翰逊公共事务学院的MPA学位的要求是:在二年的脱产全日制学习中,完成53个学分,包括五个方面的课程:7门必修的核心课程(21学分),3~4门选修课, 持续两学期的政策研究项目,暑假实习,职业报告或毕业论文。

*人才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成为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

*就业方向

MPA及MPP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与各校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及去向相符。这些MPA学位获得者的就业背景十分广阔, 主要是在公共组织或公共部门从事公共服务工作,也有少数在私人部门(公司、企业)的行政部门就业。地方、州、联邦政府机构,非营利的公共组织(各种协会、基金会、工会等),思想库或咨询公司,公司企业的人事、行政部门是MPA毕业生就业的四个主要机构。

凯程教育张老师整理了几个节约时间的准则:一是要早做决定,趁早备考;二是要有计划,按计划前进;三是要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总之,考研是一场“时间战”,谁懂得抓紧时间,利用好时间,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1.制定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

这里所说的计划,不仅仅包括总的复习计划,还应该包括月计划、周计划,甚至是日计划。努力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但却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把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天,这样才能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当然,总复习计划是从备考的第一天就应该指定的;月计划可以在每一轮复习开始之前,制定未来三个月的学习计划。以此类推,具体到周计划就是要在每个月的月初安排一月四周的学习进程。那么,具体到每一天,可以在每周的星期一安排好周一到周五的学习内容,或者是在每一天晚上做好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并且,要在每一天睡觉之前检查一下是否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时时刻刻督促自己按时完成计划。

方法一:规划进度。分别制定总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学习时间表,并把它们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按计划进行。

方法二:互相监督。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安排计划复习,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方法三:定期考核。定期对自己复习情况进行考察,灵活运用笔试、背诵等多种形式。

2.分配好各门课程的复习时间。

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同学们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律安排每天的学习,使时间得到最佳利用。一般来说上午的头脑清醒、状态良好,有利于背诵记忆。除去午休时间,下午的时间相对会少一些,并且下午人的精神状态会相对低落。晚上相对安静的外部环境和较好的大脑记忆状态,将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据科学证明,晚上特别是九点左右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刻,演员们往往利用这段时间来记忆台词。因此,只要掌握了一天当中每个时段的自然规律,再结合个人的生活学习习惯分配好时间,就能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得到最佳利用。方法一:按习惯分配。根据个人生活学习习惯,把专业课和公共课分别安排在一天的不同时段。比如:把英语复习安排在上午,练习听力、培养语感,做英语试题;把政治安排在下午,政治的掌握相对来说利用的时间较少;把专业课安排在晚上,利用最佳时间来理解和记忆。

方法二:按学习进度分配。考生可以根据个人成绩安排学习,把复习时间向比较欠缺的科目上倾斜,有计划地重点复习某一课程。

方法三:交叉分配。在各门课程学习之间可以相互穿插别的科目的学习,因为长时间接受一种知识信息,容易使大脑产生疲劳。另外,也可以把一周每一天的同一时段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

篇三:公共管理的研究生课程计划书

Seminar in Public Management

Course description: Although most of us live as a member of an organization-whether it is private, public, or nonprofit-we often lack a clear sense of what they look like, what they do, how they do it, and how to improve them. Behavioral phenomena in an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re often elusive, because those are closely intertwined not only with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members such as personal traits and perceptual differences but also with group and organizational-level factors, including motivational scheme, group dynamics,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his graduate-level course is designed to provide: 1) a set of frameworks and tools necessary to analyz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in a public sector context; 2) an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to apply learned theories and concepts to addressing managerial issues in a public organization. More specifically, the course is designed for following objectives.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 variety of factors that create complex behavioral phenomena at the individual, 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

? Help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critically analyze manageri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in a public organization and develop their own recommendations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 Help develop student’s skills to effectively manage relationships with managers, peers, and employees in order to achieve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goals. ?

Required Reading:

Rainey, H. G.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Public Organizations. 4h Edition. Jossey-Bass Publishers (2009)

Each student is also required to get a Course Reader (available at the university

bookstore). The reader includes classic management articles, current professional articles, cases, and book chapters.

Course Requirements:

You are required to complete the weekly reading assignments prior to clas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lass discussion.

For each session, you are required to prepare a short paper that identifies the key issues in the assigned readings. You must examine competing alternative definitions of a problem, or competing alternative solutions to a problem. In addition, you identify and discuss briefly one or two issues with their competing alternatives and develop your own critical analysis and perspective (1-2 pages, single-spaced : Times New Roman 12pt.font)

This assignment is to facilitate your reflective thinking so that you can draw on the

insights from the readings to create effective solutions to address managerial issues in an organiz(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公共管理硕士课程)ation. A set of questions will be provided in class. You will be required to select one of them and develop your thoughtful argum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by integrating the learned theories and concepts. (a short paper that runs 7-8 pages, double-spaced : Times New Roman 12pt.font)

proposal for a study that would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in this area. The proposal should review and integrate existing literature relevant to the topic so as to lay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at supports the specification of one or more hypotheses that could feasibly be studied. (Of course, it is not necessary to actually carry out the study.) In writing your proposal, it is important to make it clear what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study would be, including (but not necessarily limited to) how it would advance the literature on the topic. Also, it is valuable to follow a format similar to that used in published research. Therefore, when reading the material assigned for the course,

especially the empirical articles, pay attention to the style of writing and the format used to lay out the theory base for the study and specify the research questions or hypotheses.

Grading policy:

Participation in class discussion 10%

Issue paper 15%

A paper to answer questions 15 %

Term Paper(research proposal) 60

READING ASSIGNMENTS

Session 1.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Rainey, Chapter 1 The Challenge of Excellence in Public Management: Us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Improve Practice, Chapter 2 Understanding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s:

A Historical Review

Astley and Van de Ven (1983) "Central Perspectives and Debates in OT," , 28: 245-273.

Scott, W.R. Organizations: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 (1981), Chapter 1, 2

Session 2. Perception and Cognitive Process

*Zalkind, S.S. and Costello, T. W. Perception: Implications for Administration.ed. (1979), abridged from Chapter 6 - Enactment and Organizing.

Jeong, H. & Brower., S. Extending the Present Understanding of Organizational Sensemaking : Three Stages and Three Contexts, ol. 40(3)(2008)

?501.

Martinko et al., The role, function, and contribution of attribution theory to leadership: A

*Eden, D.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as a Management Tool: Harnessing Pygmalion.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Session 3. Attitudes

*Moynihan D.P. and Pandey, S.K. Finding Workable Levers Over Motivation: Comparing Job Satisfaction, Job Involv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Petty, M. M., McGee, G. W., and Cavender, J. W.,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 Job Satisfaction and Individual Performance,

*Ostroff, C.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tisfaction,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 An

Yang, K., and Kassekert, A., Linking Management Reform with Employee –436

* Brown, S. P.,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Dunham, R.B., Grube, J.A., and Castandea, M.B.,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380

Robertson, P. J. and Tang, S. Y. - The role of commitment in collective action:

*Balfour, D. L. and Wechsler, B. A Theory of Public Sector Commitment: Towards a

Moon, M.J.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Revisited in New Public Management: *Van Dyne, L., Graham, J.W., and Dienesch, R.M.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Paine, J. B., and Bachrach, D. G. -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and

Session 4. Motivation I: Introduction

Rainey, Chapter 9: Values and Motives, Chapter 10: Theories of Work Motivation and Work-related Attitudes

*Mitchell, T. R. Matching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with Organizational contexts. In L. L. 57-149.

Salancik, G. R. and Pfeffer, J. - A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to job attitudes

Staw, B. M., Bell, N.E., and Clausen, J. A. The dispositional approach to job Attitudes: A

*Chatman, J. A. - Improving interactional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 model of person-

*Robinson, S. L. and Morrison, E. W.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and OCB: The Effect of 16 (1995), 289-298.

* Perry, J. L. and Porter, L. W.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text for motivation in public

* Wright, B. and A. Grant (2010) “Unanswered Questions about Public Service

Buelens, M. and Van Den Broeck, H ., An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in work motivation 67(1):65-74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