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公共管理 > 列表页

公共管理的实践价值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5-11  分类: 公共管理 手机版

篇一:英国“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对我国政府的借鉴意义2011.5.29

英国“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对我国政府的借鉴意义

摘 要: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兴起的政府改革运动,主要特点是引入私人部门和市场化的管理方法改造公共部门,并在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阐述,并归纳出英国新公共管理的实践内容,以期其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实践;借鉴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及国际间竞争加剧的趋势,迎合国内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以及提高政府效能的呼声,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热潮,促使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向“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变。新公共管理是关于应如何管理公共部门的最新的范式变革的理论[1],是西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产物,作为一种新的公共部门管理方法与实践取向,新公共管理较好地适应了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政府管理与改革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凸现出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1979年,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以来,英国制定了一系列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政策,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它们在英国行政改革中处于主体地位,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世界多数国家所纷纷效仿。因此,我国充分吸收和借鉴英国行政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启示,对于完善我国政府的行政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概述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公共管理已经成为西方“行政改革”浪潮中的重要实践和理论,传统的公共行政遭受到新的外部环境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近乎刻板、僵化的科层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社会和经济生活,政府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诸如政府财政危机,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政府机构日趋庞大臃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信心等,“政府失败”论开始占主导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公共管理在70年代末在英美两国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到西方各国。与以往传统的公共行政框架内进行的变革不同,新公共管理不是对现存行政管理体制和方式进行某种程度的局部调整,或仅仅是为了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减少行政费用开支,更重要的是,它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一种全面清算和否定。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

根据西方行政学者们的论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做如下概括: 第一,政府应该起掌舵而不是划桨的作用。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

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应该将市场机制、公共权威机制和社会自治机制结合起来实现良好的治理。

第二,政府应借鉴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一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根据服务内容和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供给方式。

第三,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把社会公众视为政府的“顾客”,公共组织应以“顾客满意”为宗旨。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或“客户”,这是公共管理理念向市场法则的现实回归。

第四,公共部门管理应注重结果与产出。新公共管理主张,公共部门管理应由重视工作过程与投入向注重结果与产出,应该明确规定公共机构应达到的工作目标,并对其最终工作结果进行绩效评估,对达到或超额完成预期目标的机构与人员进行奖励。

第五,政府应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与集权的机构相比,授权或分权的机构相对有着灵活、快速、高效等诸多优点,因此,政府应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的基本单元,如社区、家庭和志愿者组织等,让他们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第六,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管理应广泛引进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通过这种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来,从而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第七,重视公共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缺乏灵活性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新公共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注意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以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和弹性,如引进雇员制、实行短期合同制、绩效工资制等。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成效及不足

尽管新公共管理受到各种指责和批评,但依然成为西方公共行政领域的时代潮流,对今天的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主要成效表现为:一是不同程度解决了发达国家面临的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提升了政府运作能力,满足了在全球化中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二是在西方,也对包括东方在内的一些国家,提供了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新模式,体现了企业化政府、 市场化政府、参与型政府和多元性政府的诸多特点。三是在

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上,也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新公共管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受到了来自各方面对其理论基础、意识形态倾向、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批评,如新公共管理所采用的管理主义理论与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存在理论上的冲突,新公共管理的市场导向模式忽视了市场缺陷和公共部门权威机制的本质特征等。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兴起与发展至今只有30多年的时间,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因而,它还处于不断争论、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英国的实践

英国新公共管理改革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979 年,撒切尔夫人就任英国首相,开始了英国大规模的政策调整和政府改革,开创了世界上新公共管理的先河。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起始于撒切尔政府,中间经梅杰政府、布莱尔政府,发展到当前的卡梅伦政府,因各具体阶段而有着不同侧重的内容和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时期:

(一)撒切尔梅杰政府时期

自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开始,英国开始了长达十七年保守党执政的历史。这期间推行的政府改革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引进私营企业的管理原则、技术和方法,解决政府面临的财政危机,提高效率,降低公共开支是政府改革的主要目标。期间开展了包括有雷纳评审、部长管理信息系统、财政管理新方案、“下一步”行动方案、“公民宪章”运动、为质量而竞争运动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运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规模性的有雷纳评审、“下一步”行动方案、“公民宪章”运动、为质量而竞争运动。

1.雷纳评审。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任命雷纳勋爵为首相的效率顾问,成立效率小组来负责行政改革的调研和推行工作。雷纳评审小组的成员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高级公务员,还包括学术界和顾问公司的专家。雷纳评审发现了英国政府部门的许多问题,其目的是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政府部门的开支和运营成本。有关资料显示,到1985年雷纳离任时,共评审了155个项目,平均节约支出4.21亿英镑[2]。

2.“下一步”行动方案。1986年11月,在雷纳的继任者伊布斯领导下,效率小组7名成员对英国政府管理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大规模的评审活动,并于同年提交了名为《改进政府管理:下一步行动方案》的报告。该报告中既论述了英国政府机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公务员队伍庞大而多样化不利于考核与管理、高级文官缺乏服务的经验和管理技能以及部长工作负荷过重等,还就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计划和具体建议。随着改革的推进,大量的执行机构纷纷建立,到1997年,包含387000名公务员(约占公务员总数的74%)共计130个执行机构

建立起来。“下一步”行动方案的实施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既减轻了部长和高级文官超负荷工作的压力,又使得部门的下属机构获得了充分的自主权,在政策执行和提供服务方面实现效益的最大化[3]。

3.“公民宪章”运动。20世纪80年代末期,新公共管理改革在公共部门的经济和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的同时,另一方面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如果保守党的行政改革继续以经济和效益为重点,必然导致牺牲质量和公共服务而追求开支节省的指责,保守党政府就有可能失去公民的支持。所以,自梅杰政府上(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公共管理的实践价值)台以后,就开始了改革从经济、效率向质量和公共服务的侧重点转变,并于1991年,发动了著名的“公民宪章运动”。它要求所有公共部门和机构制定宪章,改变公共服务中提供者居主导地位的状况,为服务对象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机会。在英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公民宪章在英国公共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公民满意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为质量而竞争运动。继公民宪章运动仅四个月后,梅杰政府又发表了《竞争求质量》白皮书,强调所有权不是最重要的,竞争才是关键,是将竞争观念进一步确立和竞争机制制度化的尝试。在竞争求质量运动中,首次提出了市场检验机制。所谓市场检验是对内部和外部服务承担者进行比较以检验资金的价值过程。在市场检验中,目前正在由内部承担的活动向竞争者开放,无论最后结果如何,通过市场检验来保证服务以最佳方式提供,提高服务效率,实现公共资金的最大价值。据统计,到1996年,价值合计36亿英镑的活动和任务接受了市场检验,年均节约开支7.2亿英镑[4]。

(二)布莱尔时期的行政改革

1997年,代表工党利益的布莱尔政府上台,希望在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行改革实现更高的飞跃。布莱尔政府充分肯定了前政府在改革方面的成就,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如机构之间产生的问题不断堆积、不同部门在相同工作中内涵和外延上的重复交叉、不同公共服务部门间由于目标的不同常会造成观点的冲突等。

1998年6月1日,布莱尔政府就提出九项“服务第一”的原则,强调要建立“使人民生活得更好”的现代化政府。1999年,布莱尔政府专门制定了现代化改革的白皮书—《现代化中的政府》。该白皮书在总结前两年政府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要打造一个更加注重结果导向、顾客导向、合作有效的信息时代政府[5]。为此还确立了三项改革目标:一是在政策制定方面,确保政策制定具有联合性与战略意义,提高参与度;二是在公共服务输出方面,把提供更贴近公民生活的服务确定为公共服务的重点;三是注重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此外,白皮书还进一步承诺,到2005年50%的公共服务输出采用电子化方式,到2008年覆盖整个公共服务系统。

(三)新时期下的卡梅伦政府

2010年5月,英国保守党再次执政,戴维?卡梅伦成为新一届英国首相。卡梅伦曾在公开场合自称是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超级粉丝,此次保守党的执政,英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势必将继续得以深化和拓展。

2010年7月,卡梅伦政府在利物浦全面阐述并正式启动了其一直宣扬的“大社会”计划。“大社会”计划是一种崭新的社会文化,公众不用指望地方当局或中央政府来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而是有充足的自由和权力为自己的社区服务,从而建立一个“更大、更好的社会”。“大社会”计划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包括中央政府的权利将向地方政府、社区及志愿者转移;让人们可以自己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处理住房、规划和教育问题;让慈善机构或非盈利团体经营一些公共服务等。政府还将建立一个“大社会”银行系统,以支持计划的顺利进行。对于“大社会”计划,整体上能够更为合理地分配权力、激励志愿工作的文化,是英国建立未来“健康社会”的重要步骤,但能否全面、有效实施,尚需在实践中继续检验。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借鉴意义

(一)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有限政府

英国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职能的调整和优化,在公共管理当中,政府应到起掌舵而不是划桨的作用,政府应集中精力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而非沉溺于繁琐的具体公共服务提供中。具体的公共服务事务可通过公开招标投标、合同出租、合同外包等形式,交由私营部门或非政府组织来提供,而政府则仅仅制定政策,对私营部门或非政府组织进行引导、监督和评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政府可以说是无限政府,政府直接控制着生产、分配、交换等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各个环节,然而由于其体制约束以及能力限制,很多领域的结果很难令人满意。因此,中国政府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须规范政府职能,完成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使政府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从“管制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

(二)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质量和效率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应取消公共服务的垄断性,积极有效引入竞争机制,把原先由国家独自承担的服务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这样既可以减少政府职能范围,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又可以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我国政府基本上集中了所有的公共资源,垄断了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这种政府独家服务的模式虽然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逐步转变过程中,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行政改革也需要引入竞争机制,借鉴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将公共服务的责任让渡给非政府和公民组织或个人共同承担。

篇二:《管理的实践》读后感.doc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我在大一的时候我就已经看过了,这个暑假我又从图书馆把它借来重温了一遍。

作为一种实践和一个思考与研究的领域,管理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其根源几乎可以追溯到200年以前。但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其开创之源来自于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出版的《管理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管理的实践》是德鲁克先生在1954年写成的一本具有经典意义的管理学著作,也就是这本著作奠定了德鲁克在现代管理学学术史上的奠基人地位,现在还有人把它作为至宝来阅读。《管理的实践》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整体的管理书籍。

更具创新意义的是,德鲁克视社会和企业为有机体。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作为企业的具体器官,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和工作三个功能。该书具有思想一脉相承、高度洞察性、前瞻性和启发性的优点。现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无论是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还是最近非常流行的平衡记分卡,我们都可以在该书中论述中找到源头。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因该感谢这个人——彼得.德鲁克,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对德鲁克的评价。“在所有的管理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的影响最深。”这是比尔.盖茨对德鲁克的评价。安迪.格鲁夫这样评价德鲁克:“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热追求时髦思想的人群中独树一帜。”美国管理协会也给了他很高的赞誉:“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管理的话,那么彼得.德鲁克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家。”一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用他的智慧和思想为世界的管理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可见,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世界。

初次接触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时,我还只是一个刚刚进入大学,对经济与管理不甚了解的女孩,但我很快就被他书中阐述的管理思想所吸引。德鲁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强调人的理想性、价值观及判断力,形成了组织绩效表现的关键资源。我最欣赏他的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他的管理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我大二学习管理学时的思想基础,可以说他的思想已经扎根在我的思想中。他在管理的各个方面阐述了他独特的观点,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体系,从而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

《管理的实践》也是我看的第一本德鲁克著作,是德鲁克经典的一部著作,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一个整体的管理书籍。我的管理思维也从他的这本书开始,这也许会影响我这一生。德鲁克的确是“大师中的大师”,大师与普通人最重要的原始区别在于考虑问题维度上高人一筹,一般的书籍如果论及管理都是比较笼统的起个名字“管理学”或者“某某论管理”,但大师却把自己智慧的结晶叫做《管理的实践》,多了实践两个字,意义便全然不同。

第一,本书不是空洞的讲述管理那些无法落地生根的理论,

第二,本书的概况和总结是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是经得起管理实践检验的,该书自1954年首版以来,风靡全球,管理学的奠基和经典之作看来是实至名归。

贯穿全书的三条主线是: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企业以组织的形式存在,管理企业需要由管理者来执行,企业的生命线是创造顾客,创造顾客要由工作来体现,而工作又是员工完成的。因此三条主线不但勾勒了该书的清晰框架,也点明了管理是系统的工作,更加指明管理的范围。

1企业是什么?大师认为企业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是创造顾客而非单纯的追求利润,因为只有创造了顾客,满足了顾客的需求,利润的追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企业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

中,是构成整体社会环境的一个细胞,企业创造顾客不仅仅是满足顾客的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企业创造的不仅仅与企业发生经济联系行为的顾客,还有一切潜在的社会群体或者分子。因此企业所需要创造的顾客就是整个的社会群体,也就是企业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在1954年提出这样的观点,的确是洞察深入。

企业管理首要的问题是搞清楚“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关注的是企业运营目前的现实状况,第二个问题回答的是事业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怎么样,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有多大。现实的运营状况和企业目标以及决策之间是高度契合还是有很大的脱节,企业的决策目标和运营之间应该有高度的关联性。

2如何对管理层进行高效的管理?目标管理是首要的问题,设置合适的目标,内外资源和条件能够达成的目标。管理层对自己的管理也很重要,因为上行下效的后果和危机更严重,当然管理者也需要长期的培养。

3企业的结构有哪些?大师告诉我们,有9种,每一种都有自己合适的范围,也都有自己的特色,选择什么样的企业管理结构,要考虑到自己企业的大小和所处的阶段,大企业、小企业、成长中的企业所需要的是不同类型的管理结构。相应的战略和侧重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实事求是很重要,与时俱进更重要,当企业做大时,高层管理团队就必须越往前看,重心放在目标设定上而非目标执行过程中。企业领导的善意、直觉、热情无法取代态度、愿景和能力上的改变;企业成长的问题也就是成功的问题,但是我们总是认为一旦成功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管理者的态度必须随着企业成长而改变。

4员工和工作如何管理?大师通过IBM的案例告诉我们,增加员工新的工作技能能提高和改善其自豪感,既能历练人才也能留住人才;员工也参与了生产和生产流程的规划,以及有关自己工作的安排。因为人力资源的特性具有协调、整合、判断和整合的能力,起作用的是人而非机器,工作的安排设计符合人的特质,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创造性。因此“生产力是一种态度”,技能和机器设备只有通过人力资源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决定人力资源发挥的是其自身的态度。

如何培养有责任感的员工?大师认为慎重安排员工的职务是激发其干劲的先决条件,让员工自己设置自己的工作目标,同时管理层也把自己的工作目标和成果展现给员工,让员工充分了解,充分的信息传播必不可少。

最终管理者的任务可以归结为:创造出大于各部分之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有生产力的条件,而且其产出将大于所有的投入资源的总和;协调每个决策和行动的长远和眼前需求。

管理有自己的规律和本质,管理者选择量身定做的管理系统也要考虑到内外因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这个层次来看,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实践过程是科学和现实条件结合的过程,要达到实践的目的是需要技巧和技术的,因此也是一个艺术的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管理的最佳状态就是在科学和艺术之间达到和谐平衡。

《管理的实践》提供了观念、原则和工具,是一套极具系统化的管理知识。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务实。在本书中德鲁克提出了三个经典的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还率先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德鲁克认为:如果企业不尽社会责任,政府一定要强制企业去履行这个责任。他反复的强调,认真负责的员工确实会对管理者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真正能胜任工作,要求他们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任务和成绩负起责任来。责任是一个严厉的主人。如果只对别人提出要求而并不对自己提出要求,那时没有用的,而且也是不负责任。如果员工不能肯定自己的公司是认真的、负责的、有能力的,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团队和所在单位的事务承担起责任。进入德鲁克管理世界的捷径就是认识管理者的责任、员工的责任和企业的责任开始。德鲁克的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责任,责任是维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

这其中有个故事我们所有人耳熟能详了。故事说的是上帝和一群想成为天使的小孩子之间发生

的事情。上帝给每一个想成为天使的小孩一个灯,要求就是这些人必须每天擦拭这个灯,确保这个灯处于清洁状态。之后,上帝离开了这群小孩。开始时,大伙很是热情地对待这个灯。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上帝总是没有再次出现。大多数小孩逐渐放弃了,而且不断地嘲弄一个小男孩,因为他还坚持每天擦拭他的灯。终于有一天,上帝出现了。除了小男孩的灯,所有其它的灯全是厚厚的灰尘。于是这个小男孩成为了天使,剩下的其他人还是在那里唉声叹气:说早知道这个结果,我们也天天擦试自己的灯了。试问:如果上帝再给这些小孩一次同样的机会,他们会怎样?可能会有人坚持到底,但还会有人放弃。责任,是一个很简单的词汇。但是要能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实践下来,会有怎样的结局呢?有多人人可以有小男孩的责任心呢?如何管理一群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呢?

更重要的是,《管理的实践》这本书更突出了“人”,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的光辉。企业是什么?是盈利能力?还是利润最大化?盈利不是企业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而是企业的一种约束因素。利润是对企业活动的检验。企业的主要职能一是营销,创造顾客;二是创新。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寻找,只能从外部,从对社会的贡献中寻找,从客户那里寻找。要满足客户的要求,简单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如何实现创新,只有依靠管理者的管理和员工主动性的发挥。管理不是一件由许多体力劳动者从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想象力和受过教育的人员进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我们习惯上将管理者和员工看成根据指示行事、没有责任、不做出决策的人,这只能消除企业的精神和创新。如何检验管理和创新的成果?不是知识,而只能是业绩和成就。那种试图向管理人员颁发许可证,没有专门学历的人员不能从事管理工作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任何热衷于将管理科学化或专业化的尝试,试图消除所有的波动、风险和不可知的措施也就是在消除自由、创新和成长。管理本质上是依据目标、业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纬度在于时间。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者需要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因为管理能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因而越是高层管理者越是应该集中与组织长远目标。管理者必须在多种目标、现在和未来之间取得平衡。管理是什么?管理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机制,即管理企业、有管理人员,同时也管理工人和目的。

同时,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阐述了管理的本质,以一些成功的企业为例指出管理者怎样去管理一个企业,以及管理者如何去自我管理。他在书中分析了企业应该建立怎样的管理结构去发展 ,介绍了管理者对员工和工作的管理方法。从德鲁克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是一种观念而非技术,自由而非控制。管理是实务而非理论,绩效而非潜能。管理是责任而非权利,贡献而非升迁。管理是机会而非问题,简单而非复杂。

在《管理的实践》的结语中,德鲁克给我们带来了一缕思想的清风,他说:“公司不能自称(绝对不可自称)是员工的家、归宿、信仰、生命或命运。公司也不可以干预员工个人的私生活或者员工的公民权。将员工与公司联在一起的,只是一份自愿的、随时可以被取消的聘用合同,那可并不是一条神秘的、不可撤销的纽带。”正确地定位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可以为组织和个人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那么,个人与组织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组织需要个人为其做出所需的贡献;个人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德鲁克用清晰和简单的语言帮助我们理清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

我们要重新审视曼德维尔的那句“私利邪恶成了公共利益”的格言。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把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管理者必须将这一基本信念落实到每一个决策和行为之中。这是管理者最最重要的终极责任。而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这里同时包含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本优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可以陪伴人的终生。这样的著作一旦诞生,就已经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属于每个读者自己。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我想,“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的彼得·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的实践》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现在的我们虽然还只是大二,还没有真正的踏入社会,但是彼得·德鲁克先生的《管理的实

践》这本书对于我们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宝藏,尤其是对于我们经管的学生来说,它不仅仅是教科书,辅导书,更是良师益友!

就像之前所说的那样,彼得·德鲁克的管理概念必将和他的名字一样,永恒、独立于每个时代。

篇三:《管理的实践》读书笔记

《管理的实践》(浓缩鸡汤版)

作者简介:彼得·德鲁克于1909年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祖籍为荷兰人,彼得·德鲁克其家族在十七世纪时从事书籍出版工作(Drucker原意为“印刷者”)。1937年移居美国,终身以圪人、著书和咨询为业,是当代国际上最著名的管理学家,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对世人贡献卓越,影响深远。 他著述颇丰,平生涉略广泛,在许多领域的建树都令人叹服。到目前为止,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已超过30篇,著作多达50余本,涵盖社会分析、政治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还有小说和自传。

——摘自豆瓣

笔记作者:姜蕾

总述 《管理的实践》是彼得·德鲁克较为早期的作品,而作者是管理学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通过分析企业的管理经验与教训来作为研究内容的管理学派。 德鲁克的书读起来是生动形象的,较之其他的管理学著作而言。书中比比皆是各种公司的管理案例,虽然本书出版于1954年,但是其中的言论对于管理的通病仍旧是一言中的,发人深省。这源自于作者对于管理案例的充分收集,以及对于管理问题的系统总结。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大数据理论的应用,大量的案例之中蕴含的就是规律。

本文的逻辑尤为清晰,这也是外国作者的特点之一。全书448页,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虽然是学术著作,仍旧不觉枯燥。而且辅以大量的实际案例,尤其是有丰富经验的人能够有强烈的共鸣。时代在进步,但是管理的问题仍旧是想通的。

唯一的隔膜来自于翻译,毕竟语种有别,翻译总有生硬之处,如果读读原版英文理解定能更深一步。作者擅长行文铺垫,上下文之间联系紧密,虽然书中系统的介绍了管理学种种,但是因为文章组织缜密,故而观点虽多,但是十分清楚明确。 最后,作为本文的引言,对书中最为突出的观点做出总结:

1、管理并不仅仅是一门知识,不仅仅是一门学术研究的内容,而是一门实践的工作。管理工作中的难题并不是通过照本宣科的科学研究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断地实践。

2、管理并不是为了适应经济环境,被动的进行任务的完成。管理的真谛在于对恶劣环境的预测、控制以及对困境的解决。

3、利润最大化并不是企业的根本目的所在,企业首先应该保证的是生存。那么利润的目的首先在于使得企业能够长久的生存下去。

4、管理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分别是:对企业的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对工人和工作的管理。全书的章节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开展的。

5、雇佣的工人并不是机器,而是一个完整的人,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工人的自愿参与、主动参与。

6、目标管理是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主要工具。

章节精华

导论 管理的性质

管理在商业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层是赋予社会资源以生产力的社会机构,也是负责有组织的发展经济的机构,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极具重要性。 而管理是什么呢?管理是企业的一个具体机构,这里的管理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管理,不止政府、军队亦或是其他组织的管理,单指工商企业的管理。所以管理

的首要职能是经济绩效,同时首要职责是管理企业。管理并不是凭预感直觉,而是需要系统的学习。但是学会了知识并不代表管理的成功,管理的成功在于绩效的实现,所以管理是一种实践(也就是本文的题目的原因)。管理并不是被动的适应经济,而在于对经济环境的控制,对经济环境的改变,所以企业管理是对目标进行管理。 管理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分别是:对企业的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对工人和工作的管理。

在未来产业革命自动化的背景下,管理就不被需要的了吗?假设能够靠完全的机械化作业,同样还需要操控机械的更高知识背景的人才,同样存在对这些操控机械的人进行管理的工作。所以不管社会怎样发展,都需要管理。

第一部分 企业的管理

(1)希尔斯公司的例子

希尔斯—罗巴克公司是美国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在20世纪初发现农民是一个被隔离的而又有需求的公司时,就专门针对农民进行销售渠道的设计;20世纪20年代中期,当农民市场不再闭塞,而城市市场的中低层阶层开始崛起时,该公司就做出了向该阶层服务的零售商店;到50年代时,女性开始职业化,购物时间不足,该公司则提出了流动配售的方式。

所以希尔斯公司的例子告诉我们:管理是不断的思考企业是什么?市场在哪里?需要在哪里进行创新?

(2)企业是什么?

企业是由人们创造和管理的,不是由“外在力量”管理的。

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在企业之外,那就是造就顾客。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

没有顾客就没有企业。

营销是企业独一无二的职能,并且对于整个企业至关重要。营销需要跟各阶段相结合,且与各部门相结合。创新也是企业的特殊职能,不管是销售、产品、设计等各方面都需要创新。

利润是企业运行的结果反馈,是企业生存保险金的筹措渠道。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有待商榷,企业的第一要务是生存,也就是避免损失。

(3)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它应该是什么?

业务并非是简单的企业性质决定的,而是顾客决定的,需要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研究。业务需要确定谁是顾客,顾客买什么,什么对顾客有价值。

未来的业务取决于市场潜力和市场趋势;经济发展受市场结构的变化;创新顾客的需求,培育市场,改变顾客的消费观念;寻找市场的空白,哪些产品和服务是没有得到满足的。

(4)企业的目标 有八个领域是需要制定业绩和成果目标的:市场地位、创新、生产率、实物和金融资源、利润、管理人员的表现、公认的表现和态度、公共责任感。

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在于各个目标的平衡,以及确定关键目标。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事件背景下对以上目标的偏重度是不同的。

(5)今日的决策,明日的结果

企业管理的未来总是充满风险,而如何摆脱商业周期对企业的影响,需要管理人员从过去以及现在的数据入手对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而未来仍旧是充满未知的,那么对于未知唯一的保障来自于管理人员的实力。

(6)生产的原则

任何一个制造业,在制定企业目标时,必须考虑实际的生产能力。管理层的工作是化解实际生产的现实困难所形成的制约因素。

三种基本的工业生产体系是:单一产品生产、大规模生产和流程式生产。

在单一产品生产中,管理者需要获得订单、大规模生产中,管理者需要建立有效地商品配送、流程式生产中,管理者需要创造、维持和拓展市场。

第二部分 管理人员的管理

(1)福特公司的例子

在20世纪20年代初,福特汽车占到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但是15年之后却只占到20%。这背后的原因来自于其公司的领导人亨利.福特有系统的、故意的、有意识的试图不用管理人员而经营者这家上亿美元资产的公司。

这之后小亨利.福特上台,改变了组织机构,任用管理人员,10年后,公司市场份额又开始稳步上升。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企业有的业主可以是合法的管理人员的“雇主”,在一定情形下,他们甚至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管理机构的性质、职能和职责则是根据任务来决定的,而不是通过授权决定的。

(2)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

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注重企业整体的成功,需要形成共同的目标。各个管理层次的人员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具体而言又是不同的。靠企业制度形成压力来推动管理人员是不可靠的,而能够开管理人员自己提出和确立本单位的目标进一步通过测评实现自我控制才能够保证目标的完成。其中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非常重要。

(3)管理人员必须管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