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工商管理 > 列表页

辽宁沈阳沈抚工商管理所地址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25  分类: 工商管理 手机版

篇一:沈阳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沈阳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2月13日沈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沈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潘利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市政府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抢抓中央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扎实推进“深化改革、稳定增长、改善民生、优化环境”等重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589亿元,比上年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85.5亿元,下降1.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75亿元,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568.4亿元,增长12%。

——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市政府工作部门由45个精简到40个,取消和下放行政职权649项,国有企业、非公经济、金融体制等各项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城乡环境持续改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城乡环境改造项目有序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5%和1.3%。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1720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945元,增长10.2%。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平稳,“平安沈阳”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加强经济运行组织协调。制定实施促进经济稳增长若干政策措施,开展涉企收费清理整顿工作,取消、缓征1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减轻了企业负担。深入开展“双进双解”活动,加强生产要素供给,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力促进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28号文件精神,重大政策和项目争取落实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注重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坚持以项目带动投资、以投资促进发展,开展社会资本投资交通、环保、社会事业等12个领域试点,加快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116个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05亿元,开复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535个,完成投资5144.5亿元,其中29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53.9亿元。

千方百计促进出口、拉动消费。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政策措施,全市进出口总额158亿美元,增长10.6%。支持开展节庆促销,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积极培育信息、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有效激活了大众消费。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700亿元,增长5.8%,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813亿元,增长8%。以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积极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两化融合取得新突破,我市成

为全国唯一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汽车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全市整车产量108.7万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产值2218.1亿元,增长13.9%。智能机器人、航空、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沈阳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东北区域超算中心、北斗(辽宁)卫星运营信息服务平台投入使用,中航工业波音制造创新中心落户浑南,法库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沈鼓集团、沈飞集团获中国工业大奖,新松公司入选中国市场最具竞争优势移动机器人企业十强。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1740亿元,增长9.6%。

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371.1亿元,增长6.2%;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4%。启动实施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物流、会展、文化、旅游等产业稳步发展,金廊核心段项目加快建设,工业企业分立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282户。全市新增金融及金融服务机构54家,盛京银行、禾丰牧业、萃华珠宝实现上市,帝信通信、中科仪等11户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我市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农业和县域经济全面发展。持续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科学抗旱,粮食产量达到72亿斤,实现“十一连丰”。蒲河生态经济带、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建设粮油作物高产示范区119个,新建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80个,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66家。县域工业稳步发展,金杯卡车搬迁改造项目加快推进,玖龙纸业试生产,11个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690亿元。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城镇化取得新进展。

(三)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十方面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率先突破,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推进,开发区管理机构由31个减少到13个,注销、撤销各类协会75个,简政放权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东药集团完成定向增发,沈鼓集团完成私募股改和员工持股。非公经济改革取得成效,登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率先开展企业“三证合一”试点,全市新登记各类企业2.3万户,增长74.5%。统筹城乡区域改革加快实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土地流转103.9万亩,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领先,新民市获批省级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综改试验区。金融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积极发展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辽宁股权交易中心设立国内首个区域科技股权交易板块。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果,组建IC装备、机器人、硬岩掘进机等3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远大科技园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市有效发明专利占全省40%。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完成第一批生态保护红线区划定工作。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稳步实施,铁西区、沈河区成为全国社会组织创新管理示范区。

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积极参与央企、沪企、民企辽宁行活动,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沈阳。中法沈阳生态园经贸合作协议成功签署,中德装备园启动建设。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境外协议投资额3.7亿美元,增长86.6%。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制博会”、“中国(沈阳)国际金融高层峰会”、“第六届中欧投资贸易洽谈会”、“沈阳法库国际飞行大会”等大型经贸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沈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沈阳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交通、旅游、通讯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取得新突破,沈抚同城化取得新进展,本溪成为024电信区号共享城市,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建设全面加快。

(四)加强城乡建设管理,城市功能环境进一步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年城建投资完成308亿元。二环快速路二期、沈阳北站北广场改造、迎宾路高架桥、东陵路高架桥、浑河云龙湖桥等项目开工建设,地铁9号线和10号线、沈铁城际铁路(沈阳段)、沈阳南站等项目建设加快,谟家堡跨三环桥、东望街延长线建成通车,长客西站、长客总站综合交通枢纽投入使用。实施市区老旧泵站、积水点改造,完成131公里供水管网、107公里供热管网改造及4处热网互联工程,城市运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拆除20吨以下锅炉房134座,完成新北热电等8家电力企业脱硫、脱硝改造和95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加强辽河、浑河、蒲河等重点流域治理,开展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专项整顿,3座新建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开展超坡地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推进三四环沿线生态绿带建设,全市植树造林42.8万亩。积极推进城乡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老虎冲垃圾场渗沥液处理设施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涉农区县(市)全部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构建市民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市政设施养护力度,沈河区“先予处置”城市维护管理模式在全市推广。加快立体公共停车场、行人过街设施建设,建成智能交通指挥平台,新增更新公交车130辆,新开调整公交线路26条。开展建筑工地、道路卫生保洁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宜居乡村建设,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民生工作扎实推进。加强对就业、创业的援助和扶持,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部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3%。完成102.5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标发放工作,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年人均补助由280元提高到320元,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分别提高10.2%和10.5%,医疗救助标准提高10%。新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站50个,新增养老机构床位4760张,我市成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残疾人就业、康复、教育等工作有效推进。完成3.1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1.2万户棚户区和1433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成100个旧住宅区环境改造和40个旧住宅区节能暖房改造,建成80个公交站务室和144处环卫工人休息室,解决了18.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向市民承诺的12件33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成100所幼儿园改造,新增普惠性幼儿园学位1.5万个,建设300所中小学数字校园,完成110所义务教育学校、34所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大东、于洪、苏家屯等5个区(县)被评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辽中、法库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市胸科医院一期、四院新门诊楼投入使用。全面实施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盛京大剧院投入使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会馆、少儿图书馆、老年人大学等新建、改建项目开工,市全民健身中心和15处市民休闲广场建成开放,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制度化、标准化、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调整管理体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加强治安防控管理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实施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开展“零发案”小区(村屯)三年创建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积极化解信访事项,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我市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实现新提升。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进一步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开展“转作风、转职能、优环境”专项整治,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国防动员、人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加强,双拥共建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国家安全、保密、统计、审计、参事、宗教、侨务、贸促、档案、修志、文史、红十字会和慈善事业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开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沈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中、省直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沈阳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尽管去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指标未能完成年初人代会确定的预期目标。二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成效还未充分显现,传统产业优势有所减弱,新兴产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支撑经济平稳增长的动力不够强劲。三是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到位,保障改善民生任务依然繁重。四是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转变,服务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分析部分指标未完成的原因:一是受宏观经济大环境影响,国内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老工业基地尚未根本解决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二是落实对企业减免税费、扩大“营改增”等政策措施,相应减少了财税收入。三是我们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经济指标的各项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使经济指标更有质量、更加真实。四是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虽然主动采取了应对措施,但受政策效应滞后等因素影响,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

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5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复苏疲软态势没有明显改观,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稳增长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要紧紧抓住中央加快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适应新常态,开创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的要求和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突出抓好改革创新、稳定增长、转型升级、改善民生、依法行政等重点工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当先锋、打头阵。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贯彻中央支持东北振兴战略

贯彻落实中央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认真落实各项支持政策。按照中央提出的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创新等领域重点支持政策,主动配合、抓紧对接,努力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深化国企改革、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保护、扩大开放合作、保障改善民生等各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抓紧推进重点工作任务。全力以赴落实国务院28号文件明确指向沈阳的政策和项目,加快推进沈阳中德装备园、沈阳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等重点任务,力争政策效益最大化。推动本地企业与央企、沪企、知名民企开展合作,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积极开展先行先试。按照国务院提出的试点方向,大胆进行改革试验,为争取更多的国家试点创造有利条件。努力争取设立东北振兴基金、发展民营银行等金融改革试点,大力发展产业金融,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着力抓好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拉动作用,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水平。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社会事业、民生等项目,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潜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组织调度,推进270个重点项目加快开工建设、早日达产达效。加强项目储备,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进一步活跃大众日常消费。积极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重点推进信息、住房、旅游休闲、教育文体、养老健康等领域消费,充分释放全社会巨大的消费潜力。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落实支持实体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加强软环境建设,继续开展“双进双解”活动,做好各类生产要素保障供应,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加重视和关心中小微企业发展,着力解决企业在融资、创新、成长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让中小微企业享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能量。

(三)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改革开放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根本之策,必须毫不动摇地全面加以推进。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认真落实市委改革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突出抓好十方面重点领域改革。推动东药集团、中兴商业集团等国有企业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北方重工、机床集团等国有企业与央企战略重组,加快沈鼓集团上市步伐,积极推进国有公交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扎实做好于洪、苏家屯、新民、法库等省级改革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及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扎实做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新要求,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行政权力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积极营造全民创业、全社会创新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市场和社会发展活力。

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重点产业招商力度,吸引更多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投资落户沈阳,着力引进具有牵动力的重大项目,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培育保税物流、跨境电子商务、软件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推进出口基地建设,提升沈阳综合保税区功能,深化关检“三个一”合作,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建立生产基地、承包国际工程,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继续以沈抚同城化为突破口,推进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建设,加快主导产业园区发展,促进资源共享、产业集聚和各类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

(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创新是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

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深化院市合作、校企合作,推动沈阳材料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实体建设。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协同创新。努力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研发投入,深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大力推广本地企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本地技术装备在国家重点工程中的应用。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力度,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建

篇二:突出改革创新沈抚同城化稳步推进

突出改革创新 沈抚同城化稳步推进

沈抚同城化作为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对推进沈阳、抚顺两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突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举措和选择。2009年以来,抚顺市委、市政府突出改革创新,强化重点工作,抓住沈抚同城化发展机遇,有力推进了沈抚同城化发展。

一、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1.创新区域管理体制,实行大部制管理。沈抚新城由抚顺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演变而来,加挂“沈抚新城管理委员会”的牌子后,取消原有乡、镇管理模式,组建了“沈抚新城高湾经济区管委会”、“沈抚新城李石经济区管委会”和“沈抚新城拉古经济区管委会”,以及“沈抚新城李石街道及社区办公室”。沈抚新城内设机构及人员实行总量控制、按需设定和动态管理,可自行设立或并减管理机构,自主设立和调整临时机构。目前,“沈抚新城管理委员会”设有党工委、管委会、人大工委、政协工委,分别为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派出工作机构。新城党工委、管委会内设机构23个(处级规格),其中:党工委工作机构2个,人大工委(政协工委)工作机构1个,管委工作机构20个,对沈抚新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下放管理权限,行使市级审批权。为了简政放权,市政府予以沈抚新城“三给”政策,下发《关于举全市之力推进沈抚新城建设的决定》(抚委发?2009?21号),明确“抚

顺沈抚新城管委会”是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享有市级审批权限;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将其拥有的市级审批权限,下放并授权抚顺沈抚新城管委会实施。同时,将公安(交警)、检察、法院、规划、环保、工商、质监等部门的人、财、物等下放到沈抚新城管理,对国税、地税、国土分局等部门实行双重管理,并纳入大部门体制改革范围,增强沈抚新城公共服务能力。沈抚新城拥有对人员机构编制、人事管理、人员招聘自主权,实施了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是优化干部结构,有计划的招录参公人员;二是新城两级管委会机关管理岗位缺员,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补充政府雇员(聘用合同制);三是公开招聘急需人才;四是对工程建设专业技术水平要求高的岗位,采用雇用工程技术人员的办法解决,项目结束后,雇用期截止;五是对一些辅助的工勤人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劳务派遣的方式解决。

3.封存干部档案,实行竞争上岗。在干部聘用和管理上,建立公选考核的干部机制。一方面,将新城管的干部档案封存,实施岗位干部管理。即:两级管委会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岗位空缺,公布竞聘职位,通过报名、资审、竞聘演讲、评委打分、当场公布成绩、组织考核、党工委票决等方式选拔岗位干部。岗位干部在聘任期间,不变动档案职级,只享受岗位的相关待遇。另一方面,破除身份限制,公开选拔岗位干部。由于两级管委会现有干部身份复杂,一些干部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身份问题,很难担起

重任,走上领导岗位。实施岗位干部管理后,一大批干部走上了经济区中层干部的岗位。目前两级管委会中层干部中岗位干部占总数的65%。

4.以绩取酬,实行绩效目标管理。为发挥绩效管理指导和激励作用,全面提供按工作质量和效能,沈抚新城制定了岗位绩效考评方案,实施范围包括两级管委会机关干部及市直派驻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绩效指标考评采取量化打分,考核总分100分,由部门个性指标、共性指标和部门综合评价分值构成。一是分解落实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绩效考核目标,按目标任务,确定完成目标的支撑指标;二是根据支撑指标,层层落实责任人,同时确定责任领导、牵头部门、责任人;三是按支撑指标项目和承担任务部门的人数确定考核分值;四是根据年度目标完成比例加分扣分;五是根据新城目标完成情况和在市排名情况确定绩效考核工资。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专业招商部门绩效工资、招商经费与招商项目实现固投挂钩的考核分配机制,对招商部门人员按项目引进及达产达效情况,支付绩效工资及办公经费,调动了招商干部积极性。

二、突出工作重点,推进“九项同城”

1.规划同城。积极配合编制《沈抚新城总体规划》和《沈抚新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3年6月份开始,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沈阳经济区办公室成立了沈抚新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委托沈抚两市之外的第三方编制《沈抚新城总体规划》。我们配合调研,提供素材,积极配合。今年3月13日,省沈办在省规划院举行《沈抚新城总体规划》和

《沈抚新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论证会,两个《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成。下一步,将积极争取省政府批复。

2.交通同城。一是沈抚新城公交巴士公司运营的101、102、107、108、109五条线路,沿沈抚大道已延伸至沈阳浑南有轨电车5号线“沈抚新城站”,设立营运站亭两处,实现沈阳同抚顺公交无缝对接。二是沈阳经济区综合客运枢纽站前期进展顺利。沈阳经济区综合客运枢纽站,与沈阳有轨电车及公交场站相结合,可以实现长途汽车、有轨电车、出租汽车、公共汽车客运零距离换乘。选址在旺力大街西侧,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

2.5亿元。今年开始进行前期工作,目前建设单位已完成与抚顺沈抚新城的签约、立项审批、土地预审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工作,完成投资1000万元。

3.教育同城。一是职业一体化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沈抚两市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年底完成以抚职院牵头建设的职教集团1—2个。在学籍管理机制上,基本建立了符合条件的学生可在抚顺、沈阳的两市自由选择学校读书和注册学籍的机制,实现了职业教育资源互通共享。二是两市继续实施优质高中跨市招生,2014年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育才学校、沈阳市第二中学共计在抚顺招收34名学生;抚顺二中在沈阳招收4名学生。三是积极落实沈抚新城与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签订科研合作框架协议。

4.户籍同城。积极推进沈抚新城实现“户籍同城”,力争实现在抚顺沈抚新城居民先行先试享受“沈阳居民居住证”居民待遇。目前,已经初步确定方案,正在进行前期数

据测算。抚顺片区居民实行“沈阳市居住证”专户专项管理,借助“沈阳市居住证”户籍管理载体,对其按照沈阳市浑南新区标准,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相对应社会保障待遇,涉及管理事项和增加费用,由沈抚新城自行解决。

5.旅游同城。会同市旅游局联合沈阳经济区各城市举办“老百姓最喜欢的沈阳经济区旅游名品”暨“首届韩国旅游名品”惠民展示会活动,重点推进旅游等方面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新思路。

6.就业同城。一是通过市场在沈阳发布就业信息情况。抚顺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向沈阳市人力资源市场传递企业基本信息4129条,传递62个企业的招聘信息8028个。二是在就业培训方面,抚顺目前共有30家就业培训基地,其中选择8家培训机构参与沈抚就业培训资源共享。截至目前,共向沈阳人力资源市场发布培训信息15个专业300个培训名额。实际参加抚顺地区培训基地就业培训的人数为138人,全部为定单式培训,其中73人的接收单位为沈抚新城企业。

7.基础设施共建。根据沈抚两市沈抚新城2014年基础设施共建工程会议定项目,沈抚新城已将沈阳同城路、同城一路、同城二路、香堤路与抚顺知行路对接完毕。

8.金融同城。一是参与省沈阳经济区办公室筹建的沈阳经济区区域发展基金,沈抚新城作为重点新城被确定为第二批参与单位。二是确定在沈抚新城建设“金融集聚区”,打造沈阳金融商贸区的后援服务基地,金融机构招商工作正在进行。

9.环境同治。一是省环保厅已确定沈抚新城污水采取重

篇三:沈阳经济区简介

(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辽宁沈阳沈抚工商管理所地址)沈阳经济区简介

沈阳经济区位于东北地区南部,毗邻渤海,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与日本东京、韩国首尔、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处于等距离的辐射线上,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在半径百公里范围内,涵盖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省辖市,7个县级市,475个小城镇。

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50.8%。总人口2359万人,占全省55.6%。区域煤、铁、菱镁、硼、滑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在国内居重要地位。拥有耕地232.4万公顷,占全省55.6%。区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地势自北向南,由东向西部倾斜,东部为长白山余脉,以山地为主,西部为广阔的辽河平原。区域内水网密布,辽河水系横贯其中。

区域经济实力较强。2009年,沈阳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9984.7亿元,占全省66.3%,占东北三省3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11亿元,占全省59.49%,占东北三省33.9%。城市化率达到65%,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工业经济基础雄厚。沈阳经济区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门类齐全、配套完整的重要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主导产业具有国内领先地位和国际竞争优势。

区域发展潜力巨大。沈阳经济区拥有全国闻名的重化工业基地城市、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全国密度较高的一小时城际交通网络,是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工业型城市密集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建立,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逐步运行,各项文体事业蓬勃开展。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沈阳经济区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心城市沈阳的辐射力和带动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一是沈阳市经济体量虽然近年来实现快速增长,但同广州、南京、杭州等发达城市相比尚存在差距,直接影响对区域发展的带动力;二是大部分骨干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迟缓,大而全、小而全依然存在,企业的辅助部门和零部件加工向周边城市和地区转移进展缓慢,产业和技术辐射受到制约。

2.要素流动不畅,优势产业跨地区整合困难重重。

产品雷同的钢铁工业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及轻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等重组兼并困难重重,优势产业地区分割状态依然存在,重复建设在部分地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3.市场准入门槛不统一,争项目、争投资普遍存在。

有些地区特别是部分县(市、区)不从本地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出发,争项目、争投

资,违反市场游戏规则,提出一些过度的优惠条件招商引资,有的甚至引进高污染产业。

4.社保卡、医保卡“一卡”区域难通。

区域内市域间社保、医保标准不统一,特别是沈阳同经济区各市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影响人力资源跨市域流动和区域一体化进程。

5.市场化运行机制缺陷,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不平衡。

在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现象,固然有产业基础、地缘和

资源条件不同等因素影响,但市场化运行机制仍存在缺陷,政府常以主体身份运作,办事效率低,服务不到位。

6.《土地利用规划》滞后于《产业发展规划》,“环评”机制不完善。

一是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滞后于《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和《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二是“环评”对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无差别对待,影响“环评”效率,如对污染较轻的大型企业“环评”时间过长,一般在半年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一年,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 7.跨地区产业整合重组相关政策不配套。

企业被重组兼并后,一是地区财税分割与未来发展的财税政策不清晰;二是地区经济统计数据计算同未来发展统计政策缺失;三是企业冠名同被重组的企业关系模糊等。 从以上问题不难看出,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中主要障碍是观念、体制和机制矛盾问题,消除体制和机制障碍势在必行。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必须大力实施综合配套改革。

三、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全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要用逆向思维方式,即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格局走向的背景下,与时俱进地研究沈阳经济区发展和一体化进程,消除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思维方式障碍,推进改革,谋划发展。

1.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取向。

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消除老工业基地转型和振兴中的体制和机制性矛盾障碍,加快实现“两化”、建设“五区”。即实现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引领区”、 “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区”、“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先行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人居适宜的生态文明区”,以此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2.综合配套改革的基本任务。

一是解决老工业基地转型和振兴中的体制和机制性矛盾,促进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二是解决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中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促进产业整合和市场整合,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解决对外开放中的体制和机制矛盾,促进辽宁对外开放,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四是解决资源性城市转型过程中体制和机制矛盾,加快资源性城市转型,发展接续产业。五是解决城乡、地区、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等体制机制矛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3.把握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

一要研究改革成本,调整处理好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二要建立新的利益平衡点,包括要素流动、企业重组、产业整合、经济和产业转型的平衡点,建立现代区域平衡发展关系。三要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区域一体化。

(二)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沈阳,进一步增强辐射力和带动力

中心城市沈阳在促进沈阳经济区发展和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引擎作用。一要进

一步调整结构,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依托,以研发、集成和销售为核心,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全力实施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研发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引进创新、集成创新和产业链创新。一要抓住时机收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建立国外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做大做强基础装备、通用装备、电力装备、重型装备、运输设备和汽车及飞行器装备等,力争经过5—10年时间,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和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要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四大发展空间——“东汽”、“西重”、“南高”、“北农”的发展格局,突出地区产业特色,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三要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充分利用沈阳交通枢纽地位,以中心城区为载体,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产权交易、会展、信息、中介、地产、科教、文化及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东北地区最大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高新技术研发创新中心、信息中介中心、会展中心、科教文中心及产权交易中心,全面提升沈阳的战略地位,促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成为中国北方中心城市。

(三)着力开发连接带,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开发连接带是沈阳经济区推进区域一体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大突破,要进一步坚持实施。一是完善规划,改善投资环境。紧紧依托相关“母城”的产业基础和所在地域的地缘条件,调整和完善规划,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尽快形成“洼地”效应。要打开“两扇门”(境内外),大力引进资金技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开放活民营经济;调整相关“母城”产业结构,向连接带辐射转移,合力共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二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新型产业集聚区。在连接带开发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上,要建立科学有序的市场准入门槛,既要放开放活市场准入,还要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进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集聚区。要本着“减量、再利用、零排放”的要求,按产业链科学配置产业,全面提升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排放量,搞好产业集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土地利用规划与连接带开发规划衔接同步。在省国土规划部门指导下,各相关市加快编制《连接带土地利用规划》,与《连接带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衔接,促进连接带开发有序推进。四是从实际出发科学实施。对于连接带开发的 “环评”。既要把住市场准入关,防止污染产业进入连接带产业集聚区,又要对低耗轻污染企业做好“预审”,使之尽快进入连接带,缩短“环评”时间。五是建立科学运行机制,推进连接带开发。要建立合作开发机制,相关两市组建连接带联合开发机构(办公室),负责编制开发规划和日常协调工作;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签署并共同遵守《合作开发协议》;投资者市场准入审批与凭证,可按“沈抚”连接带运作方式,由投资者意愿选择相关两市中一市工商管理部门审批,财税分割依然按原属地。六是重点发展生产型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介、技术与劳务培训等,切不可单一发展工业、轻视现代服务业而导致产业集聚区结构畸形和失调。

(四)大力推进产业整合,实施主导产业差别化发展

一要坚持错位发展,主导产业差别化推进。经济区八市立足发挥和充分利用各自产业基础和资源比较优势,最大限度避免重复建设,避免各市结构同质化和区域内过度竞争,共建沈阳经济区发展优势。二要加快实施优势产业重组和整合,合力打造区域产业新优势。以本区优势产业装备制造、钢铁、石化、建材和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大型骨干优势企业为核心,全力推进产业重组整合,特别要创造条件支持“央企”重组兼并地方企业,全面提升沈阳经济区优势产业竞争力。要实施综合配套改革,建立有利于企业重组和整合的制度环境和运作机制,调整好利益关系(财税和经济统计数据),建立比较科学的利益平衡机制,确保被重组整合企业的属地利益不受损失。

(五)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同城化实施

一是以中心城市沈阳为核心,进一步完善重要基础设施“区域网络化建设规划”,一体化实施,同城化推进。二是以沈阳为中心,以沈阳地铁一、二号线为连接点,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同时,全面实施市域间客运交通公交化,促进区域人流快速流动,城际间公交车过高速公路费用或免或减半。三是以整治水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凡“辽浑太”水系过境的城区、县镇、较大工业园区,同步建设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力争3—5年内流经沈阳经济区的主要河流水体质量提升到4级。

(六)加强区域共同大市场建设

建设区域共同市场是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重要任务。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共同市场总体架构,加速推进市场整合,统一区域市场,以沈阳为中心,以区域八市为支撑,建立以金融、产权、要素、人才、劳务和商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等为重点的区域共同市场。二要加快建立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的统一标准,统一规则,统一政策,全力实施“质量检验证”、“市场准入许可证”等八市互认制度,实现“一证”通全区域,做到市场面对一个政府。三要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和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资源和要素流动利益均衡机制,对资源和要素流出地区给予必要的补偿。四要深化社保、医保管理体制改革。鉴于目前八市间社保和医保标准存在明显差异,可分两步走,在省实施统筹前,率先打开 “医保卡”绿色通道,在沈阳经济区内一卡通。五要加快社会公共服务全面开放,推动异地服务享受同城待遇。

四、沈阳经济区发展

沈阳经济区发展设想

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市场要素一体化业已取得新进展。在编制完成沈阳经济区八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纲要、重点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围绕构建“一核、五带、十群”产业发展新格局,我省启动建设了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城际快速通道等一批重大项目,积极打造主业突出的重点产业集群。2007年以来,沈阳经济区内的八城市把面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加快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推进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先后有组织地赴香港和长三角、珠三角及福建等地区开展联合招商活动。通过招商引资,沈抚、沈本、沈铁、沈阜、沈辽鞍营5条重点产业带和10大产业集群建设不断加快,涌现出本溪药园、铁岭专用车产业园、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鞍山达道湾钢铁产业集群、抚顺新材料产业集群、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彰武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辽阳芳烃及化纤原料产业集群千帆竞发、齐头并进的喜人局面。在沈阳经济区各城市之间,我省利用城市中间地带、利用节点发展经济,加快城市的连接,加快同城化和一体化。在沈阳和抚顺之间,我省正在加快建设沈抚连接带,将这个连接带作为“焊点”,把沈抚两市连为一体、融为一体,促进沈抚两市经济社会的融合,实现两市同城化。在沈阳和本溪之间,我省正在沈本大道上建设一座6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依托产业的壮大,促进人口集聚和功能提升,这既是本溪未来发展和腾飞的新希望,也是沈本两市实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沈阳和阜新之间,我省将在阜新的彰武建设沈彰新城,形成沈阳、阜新、吉林三角区域的重要交通物流节点。

实施大沈阳城市经济区的发展战略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中心城市具有较高的经济集中度。作为城市经济圈,必然要有中心城市作为经济圈的经济中心,其主要作用是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而且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要有

较高的集中度,经济总量、产业聚集程度、对外开放水平与周边城市相比较为凸显。中心城市的经济集中度越高,其凝聚力和集聚功能越强,城市经济圈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效能也就会越大。

2、城市群之间具有较高的发展关联度。关联度是指城市群之间在经济发展和生产要素之间流动的关联程度。城市经济圈必须有若干腹地或周边城市。它们既是中心城市经济能量释放或扩散的接受地,也是支撑中心城市发展的要素资源供给源和重要的市场区。可以说,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群之间发展的关联度越高,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越大,城市群之间将在相互补充、互相拉动中共同实现快速发展。

3、城市群之间具有较高的连接度。根据空间经济引力模型分析,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关联方的经济能量(GDP、人口、资本积累等)成正比,与中心城市至周边城市的距离成反比。所以,城市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应当具备发达的公路、铁路网,完善通畅的信息网,紧密关联的公司总部与生产基地的经济网等。只有这样,城市经济圈才有“极化—扩散”效应。

4、城市群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增长度。城市经济圈是各城市间相互具有经济拉动和互补作用的联合体,是更能发挥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经济整体功能和更高效能的增长平台。中心城市的城市化程度越高,其辐射和带动作用越强。周边城市的经济增长越快,对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反推动作用越强,城市群经济发展就越明显,整体竞争力也就越强大。

五、实施大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问题分析

大沈阳经济区已经具备产业集聚、经济关联、交通便利的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条件,极有希望成为21世纪全国乃至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圈。目前,大沈阳经济区主要存在着三个问题,但从辩证角度上看,解决好这些问题,也可以使它们变成潜力,变成动力。一是大沈阳经济区的经济集中度高,但辐射作用比较小,这将为大沈阳经济区创造较大的区域合作空间。沈阳从经济集中度看比较高,但从产业、产品的结构看,主要是生产最终产品多,中间产品少。最终产品包括吃、穿、用等生活消费品,周边城市人到沈阳来只是消费,这种消费对本地区经济没有带动;工业主要生产机床、汽车等工业最终产品,相对周边城市也没有构成产业链,对周边城市产业没有形成拉动效应。这既是沈阳经济区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是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广阔空间,通过发展大沈阳经济区,可以提升沈阳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更大的发展合力,实现共同发展。

二是大沈阳经济区产业关联度较高,但产业链较短,这将为大沈阳经济区创造较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在大沈阳经济区中,沈阳周边各城市所需要的产品约占沈阳产品总量的45%,关联度较高。在大沈阳经济区的7个城市中,沈阳、营口属于以生产制造业产品为主的城市,但原材料很少来自周边城市;鞍山、抚顺、本溪、铁岭都属于以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但这些原材料工业城市和加工型工业之间的连接度比较小。主要原因是产业链较短,各个城市都以生产最终产品为主,低水平重复多,城市间缺少产业分工与合作。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大沈阳经济区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度比较高,但实际上目前还没有形成产业链条,需要对产业发展进行整合和分工。所以,从产业分工与合作的角度看,发展大沈阳经济区可以为周边城市群产业发展壮大开辟新领域,创造新题材,通过拉长产业链,实现产业梯次发展,为大沈阳经济区带来新的经济活力和增长潜力。

三是大沈阳经济区城市群之间连接形式比较紧密,但产业紧密程度和流通程度较低,这将为大沈阳经济区创造较大的功能连接空间。各城市群之间虽然现在公路、铁路路路畅通,但城市间连接的紧密程度还不够。如铁路客运每天频次少、间隔时间长、行运速度慢,缺少像日本、美国城市群之间的高频次往返的高速铁路等,不仅物流圈受到影响,而且人流圈也受到制约。按照城市经济圈的发展要求,发展大沈阳经济区还有很大的功能连接空间,可以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