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列宁选集后交流体会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13  分类: 工作心得体会 手机版

篇一:列宁选集》第十一至十五篇读书笔

《列宁选集》第十一至十五篇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国家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国家已经为了人类社会的细胞,他不仅具有解决阶梯矛盾的功能,而且对于调解世界各地地区和民族的纷争,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阶级斗争已经不像一百年前那样分明和尖锐,而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和激化,贫富之间的差距又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和地区间矛盾的程度。因此,仅仅把是否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作为"国家消亡"的唯一条件,显然已不符合今天的情况。我甚至认为,即使是到达了完全消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无阶级社会,民族与宗教的差异和矛盾也可能仍然存在,民族和宗教是先于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可能导致阶级的消灭,但并不会导致民族与宗教的消灭。因此,国家对于调解民族与宗教矛盾的社会功能将会长期存在。 国家只是一种社会形态,它可以为阶级压迫服务,也可以为维护社会公平服务。过去,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应当在多个国家同时出现,但历史证明在一个国家单独出现公有制社会是完全可能的。香港回归祖国后,我们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对台湾也适用,但提前是国家的统一。中国的革命实践证明,国家的物质形态可以为不同的意识形态服务,也可以使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平共处,公平竞争。可见,国家只是管理社会的工具只要运用得当,他对任何社会制度都可以是有益的和适用的。因此,认为国家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是多余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观点也是偏激的,它无异于把未来共产主义和原始共产主义相混淆。 理论只有被实践所验证才能具有生命力。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时丰富多彩的。他固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他往往会脱离理论家所规定的轨迹向另一个方向发展。我们今天发展的许多事情。马克思和列宁也无法预见得到。因此,用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继承和发展前八的精神遗产才是正确的。如果把前人所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当成"圣经"。那我们今天就什么事都不要做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而邓小平不仅感想,而且敢做,我们应当学习他的政治勇气,用鲜活的实践成果,来丰富革命理论的百果园。

《大难临头,出路何在?》:1917年的俄国面临着饥荒,国内资本家残酷剥削,国外帝国主义威胁各种矛盾尖锐的状况下与中国上世纪的二十年代状况何其相似?在书中,作者以客观的态度陈述了俄国目前所面临的“难”,深度剖析了造

成这些灾难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战争,政府不起作用,监督制度形同虚设,政府破坏民主组织工作,控诉了资本家为获取利益而不惜一切的 做法等等;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性以及所谓民主政府的无能。为了解决俄国当前的困境列宁提出诸多有效措施:银行国有化,辛迪加国有化,取消商业秘密,强迫参加联合组织,调节消费实行工人对资本家监督等。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国民劳动,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而且会使居民中的劳动群众即多数居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然而,要实施这些措施就必须大胆地打破资本主义的枷锁。那么,打破后俄国又该何去何从呢?通过客观的对比革命民主派和革命无产阶级的优劣后,列宁提出要使俄国摆脱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俄国要前进,就不能害怕走向先进的社会主义——这也便是俄国的出路。正如文章最后一段所言:“资产阶级同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联盟破产愈彻底,人民受到教育也就愈快。人民也就会更容易地找到正确的出路,那就是:贫苦农民即大多数农民同无产阶级结成联盟。”

读完这一篇文章,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的种种政策,很多都是由列宁的思想而来,那是经过前人总结归纳而来的思想精华读。这篇文章也让我明白我国建国之初的私有财产公有制等措施的意义何在。虽然之前对于“斗地主”之类的表示反感和不解,为一些人打抱不平,对那些做法持否定态度。如今,也渐渐了解当时人们的做法。同时,对列宁,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中国的还算和谐的社会主义的确来之不易。因此,作为祖国未来的一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国家,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同时,我们也要时刻谨记,虽然我们的国家没有大的战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比以前有了质的提升,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会影响和谐发展的因素,比如说:日愈扩大的贫富差距,不完善的法律制度。这些,如果继续发展便会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后果,甚至会动摇社会主义的根基。因此,我们的政府,人民还应继续为之奋斗,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革命的任务》: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尽一切可能不放过革命和平发展的“最后”一个机会,帮助的办法就是解释我们的纲领,说明它的全民性质,说明它是绝对符合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和要求的。

我们要尽量把这个纲领带到“下层”去,带到群众中去,带给职员、工人和农民,

不仅要带给受我们影响的群众,而且特别要带给受社会革命党人影响的群众,带给没有党派倾向的和无知的群众。我们要尽量提高他们的认识,使他们能独立判断问题,作出自己的决定并向民主会议、苏维埃、政府派遣自己的代表团。这样一来,不管民主会议的结果如何,我们的工作总不会徒劳无益。无论对于民主会议,无论对于立宪会议的选举或者一切政治活动,我们的工作都是有用处的。 生活教导群众认识了布尔什维克的纲领和策略的正确性。

1、同资本家妥协的危害性2、政权归苏维埃3、给各国人民以和平

4、土地归劳动者5、防止饥荒和消除经济破坏

6、同地主和资本家的反革命势力作斗争

7、革命的和平发展

另外,不要相信资本家的话。

《马克思主义和起义》:是列宁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的信,信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起义问题的基本原则,指出:起义要获得胜利,应当依靠先进的阶级,依靠人民

的革命高潮,依靠革命进程的转折点,即人民先进队伍中的积极性最高而敌人最动摇的时机。

“ 起义要获得胜利?就不应当依靠密谋?也不是靠一个党?而是靠先进的阶级。此其一。起义应当依靠人民的革命高潮。此其二。起义应当依靠革命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即人民先进队伍中的积极性表现得最高?敌人队伍中以及软弱的、三心二意的、不坚定的革命朋友队伍中的动摇表现得最厉害的时机。此其三。在这三个条件下提出起义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和布朗基主义不同的地方。”

当这些条件已经具备时,不举行起义,不肯象对待艺术那样对待起义,那就是背叛革命。

《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写的《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一文中,提到:“粮食垄断,粮食凭证供应和普遍劳动义务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在拥有充分(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读列宁选集后交流体会)权力的苏维埃手中是一种实行监督和计算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在1918年,监督和计算实质上是平均分配饥饿的办法,因此也就是平均分配为苏维埃政权工作义务的办法。垄断进而就成为不仅是解决饥荒的办法,而且成了巩固苏维埃政权和建

设国家的必由之路。

但是,垄断并没有能解决问题,至少是居民的粮食供应仍是悬在苏维埃政权头上的一把利剑。1919年1月11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罗日科夫给列宁写信,对粮食垄断提出了异议:“粮食状况非常严峻,例如,彼得格勒的半数居民注定要饿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任何武装干涉和白卫军不来直接威胁您,您的政权也保不住。您对拦击部队的威胁无济于事:全国一片无政府状态,人们不畏惧您,也不听您摆布。即使听您摆布,问题也不在这里,问题在于您的粮食政策是在不切实际的基础上制订的。如果政府能向居民供应足够数量的粮食的话,谁还会反对国家对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的贸易实行垄断?”他还建议列宁“不要对任何一种食品的贸易(即使是粮食垄断)都实行垄断。尽你的能力供应,但是要允许完全自由的贸易。”罗日科夫甚至写了这样的话:“如果您不做这件事,那么您的后人会做。”列宁在回信中坚持了自己的决策:“形势不是绝望,而只是困难。由于在南部和东部战胜了反革命分子,改善粮食状况现在大有希望。应当考虑的不是贸易自由,经济工作者应当明白,在必需品极其匮乏的情况下,贸易自由无异于疯狂野蛮的投机,无异于富人战胜穷人。不应搞贸易自由,向后退,而应当通过国家垄断,继续向社会主义前进。”

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5、6月,苏维埃政府的粮食政策是逐步向国家垄断发展的政策。试图用粮食垄断政策来解决危机,从表层的粮食危机到深层次的权力危机、掌权人的危机、政府的信任危机。粮食垄断是为了分配日益枯竭的粮食资源,而且,这种垄断又是建立在对农民不信任基础出之上的,是对农民粮食的垄断,对他们利用土地和粮食的垄断,是对他们应有这种权利和自由的垄断。此外,粮食垄断还是一种试图以国家一己之力来解决粮食问题、农民问题、农民经济问题的顽强努力,是一种绝对相信国家的力量,而忽视,甚至对农民的力量、民众的力量不予考虑的决策。因此,这种垄断的前途也是充满危机的,它只会进一步加深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离心力、抗争力。

篇二:《列宁选集》

列宁选集

第四卷

P351

迄今为止,一切革命,一切最伟大的革命的成败都是由一系列的战争来决定的。

P476

18、19和20世纪的历次革命的全部经验都十分清楚地和令人信服地说明,只要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锋队的统一、力量和影响稍微受到削弱,这种动摇的结果就只能是资本家和地主的政权以及私有制的复辟(恢复)。

篇三: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

读列宁《国家与革命》有感

临床医学七年制(2006级)傅佳寅 学号 3061802084

[摘要]: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阐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一部著作,澄清了当时关于国家的一系列混乱观念,并进一步阐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可能性。同时这部著作也对当时远在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给予了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 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部阐释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一部著作,澄清了当时关于国家的一系列混乱观念,并进一步阐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可能性。同时这部著作也对当时远在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给予了有益的启迪。《国家与革命》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国家问题的许多方面。这里只能有重点地讨论其中的几个问题。重点在第一章和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基本观点

在第一章中.列宁坚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阐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职能。

首先, 列宁引用恩格斯的话指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这一段话十分清楚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这一问题的基本思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

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特殊的武装队伍,常备军和警察成为了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保证了这种统治阶级意志的实施;而具有特殊地位的官吏则是站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代表。为了维持庞大的武装队伍、官僚机构的存在和运行,需要征收各种税费和发行国债,直接吸吮广大百姓的膏脂,使公共权力得到财政上的支撑。所以,国家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强制的暴力机关。是统治阶级手中的强力工具。

l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国家大多是资产阶级用来镇压无产阶级的工具,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对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国家的概念进行阉割,得出了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利益而存在的。并以此愚弄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并且资产阶级统治者还利用民主共和制这个最好的外壳,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这种制度实质上始终是少数人即有产阶级、富人享受的民主,是狭隘的、排斥穷人的,是彻头彻尾虚伪骗人的。他们对穷人设置种种障碍,限制穷人排斥和推出政治生活之外,使他们不能积极参加民主生活。列宁就曾指出,“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 这就是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真正本质。”

如果不能清楚地解释国家的本质,那么暴力革命就无法找到它合理的依据,人民也只能处在压迫剥削中而束手无策。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暴力革命之外很难成功地推翻另一个政权。列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及时说明了什么是国家,澄清了当社时存在的各种关于国家概念的错误认识,为今后采用暴力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做好了思想上的 准备,并且成功指导了俄国人民获得了十月革命胜利的革命果实。

同时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也对毛泽东国家政权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面对着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党利用手中掌握的武器屠杀革命力量的现实,他在发言中说到:“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他的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对党把工作重心转向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的军事力量,并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开展农村革命政权的建设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湖南组织秋收暴动,从此开始了创军建军及政权建设的艰苦历程。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显然是这一改变的思想来源。

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任务

随后,在《国家与革命》第三中,列宁重点阐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如何对待国家的问题。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用暴力打碎、摧毁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新国家的问题 列宁对为什么要打碎、怎样打碎旧国家机器,打碎以后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建立什么样的新国家,作了系统的论述。

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1848~1851年革命与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后得出科学结论:“过去一切革命都是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备。而这个机器是必须打碎.必须摧毁的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是“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把官僚军事国家机器打碎”这几个字,已经简要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在对待国家方面的任务问题的主要教训。正是因为全盘接受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而没有与无产阶级相适应的国家机器,法国大革命才失败了。

一方面,不管资产阶级采用何种所谓“民主”的制度,其本质都是对本阶级的民主而对于广大的农民和无产阶级来说,这样的民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列宁号召我们不要对资产阶级民主有任何的幻想。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又确认,“打碎”国家机器是工人和农民双方的利益所要求的,这个要求使他们联合起来,在他们面前提出了铲除“寄生物”、用一种新东西来代替的共同任务。

然而,又该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列宁在总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验时指出,公社用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可以实现 更完全的民主:废除常备军,一切公职人员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完全可以撤换。

首先是军队的废除。镇压资产阶级及其反抗,仍然是必要的。这对公社尤其必要,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坚决。但是实行镇压的机关在这里已经是居民的多数,而不象过去奴隶制、农奴諥制、雇佣奴隶制时代那样总是居民的少数。既然是人民这个大多数自己镇压他们的压迫者,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也就不需要了,人民完全可以自己来直接行使这些职能。

其次,取消支付给官吏的一切办公费和一切金钱上的特权,把国家所有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的水平。这里恰巧最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转变:从资产阶级的民主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民主,从压迫者的民主转变为被压迫阶级的民主,从国家这个对一定阶级实行镇压

的“特殊力量”转变为由大多数人----工人和农民用共同的力量来镇压压迫者。资本主义文化创立了大生产----工厂、铁路、邮政、电话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旧的“国家政权”的大多数职能已经变得极其简单,已经可以简化为登记、记录、检查这样一些极其简单的手续,以致每一个识字的人都完全能够胜任这些职能,行使这些职能只须付给普通的“工人工资”,并且可以(也应当)把这些职能中任何特权制、“长官制”的痕迹铲除干净。

并且,列宁进一步指出一切公职人员毫无例外地完全由选举产生并可以随时撤换,把他们的薪金减到普通的“工人工资”的水平,这些简单的和“不言而喻”的民主措施使工人和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完全一致起来,同时成为从资本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这些措施关系到对社会进行的国家的即纯政治的改造,但是这些措施自然只有同正在实行或正在准备实行的“剥夺剥夺者”联系起来,也就是同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公有制联系起来,才会显示出全部意义和作用。

同时,农民同小资产阶级其他阶层一样,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上升”,能够“出人头地”,即变成富人,变成资产者,或者变成生活富裕和享有特权的官吏。在任何一个有农民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占大多数),大多数农民是受政府压迫而渴望推翻这个政府、渴望有一个“廉价”政府的。能够实现这一要求的只有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实现了这一要求,也就是向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迈进了一步。

总之,无产阶级专政无疑是一种优越的体制。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和新型专政(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的国家政权。一方面,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首先就要大规模地扩大民主制度,使它第一次成为穷人的、人民享受的民主,使广大劳动群众都能够平等地、普遍地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了直接参加国家管理的条件。当社会全体成员或者大多数成员自己学会了管理国家的时候,对任何管理的需要就开始消失;民主愈完全,它成为多余的东西的时候就愈接近;国家愈民主,国家就会愈迅速地开始消亡。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还要对压迫者、剥削者、资本家实行强力镇压,粉碎他们的反抗,采取一系列剥夺自由的措施把他们排在民主之外。

列宁指出: “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

同时,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方面,毛泽东也将《国家与革命》的理论认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按列宁国家理论建立了中国工农民主政权。并联合各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仅用了

三年时间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基础。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只有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发挥民主,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新世纪的征途上,邓小平反复强调,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业。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依法治国之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权的专政力量不能削弱,还要加强。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才能有坚强的保障,我们才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之作——列宁著<国家与革命>研读笔记》 吴雄丞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国家与革命〉对毛泽东国家政权理论的影响》 许玲英

[4] 《〈国家与革命〉》的现代解读 胡为雄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