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含义 > 列表页

如何理解逍遥游含义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0  分类: 含义 手机版

篇一:你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游

你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游?

十几载春秋,我们在中国文学中漫行、穿梭、遨游。见识过史学的宏伟,品味过诗歌的神韵,了解过词曲的传真。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哲人的思绪也不得不令我们敬佩。细细品读,你看:老庄,他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城人,曾为蒙城漆园吏,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虽生活贫穷困顿,但他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奇诡、最深邃、最有诱惑力的。他的逍遥游就是如此,那优美的文字让我们陶醉,丰富的想象让我们惊奇,严密的辩理让我们叹服,真可谓一篇千古之作。

在这篇佳作中他为我们讲述了鲲鹏的故事,它们虽是北海之鸟,但身材庞大,需要借助自然物而起舞,但为在广阔的天地下自由而游,厚积搏发,展翅高飞,待一日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实现搏击展翅,扶摇盘旋万里而上青天,击水舞云洒长空,终显野马般奔腾的雾气,实现驾一舟而越万里。就如怒起而搏的人,在现实中超拔而起,飞扬活跃,在无所不知的领域和境界里乘世道之兴,深蓄厚养,待时而动,成就事业,成就自我。正如生活中的他视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为粪土,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曾经楚威王闻其贤,以千金请为相,但他不愿受官场的玷污和羁绊,并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他在追求知识、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不断的学习积累能量,恃机而发,争取冲向九天,去领略无穷无际智慧的奥妙,去探寻幸福的真谛,去追求逍遥无待的绝对精神自由。 在逍遥游中,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向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就可当天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就要准备一宿的粮食。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朝生暮死的小虫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作灵龟,它把五百年当做一个春季,五百年当做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作大椿,它把八千年当做一个春季,八千年当做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它们有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商汤问棘,谈的也是这件事。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作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是大和小的分别。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象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在这里庄子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借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告诫我们在顺应规律中追求大志、明途。对待人世间的一切,

都没有汲汲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

从庄子的逍遥游中,我们可以学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瓢,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这不是嫌它不大,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在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有难,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吴人用了不龟手之药),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庄子在篇末连举几个例子,借由以说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并且从中我们可以体会,无用并不是真的无用,乃是因为人的判断的结果。若是从不同的观点来看同一个事物,将会有不同的判断。自然间的万物皆有其本性,有用无用乃是人离开自然大道后,因为自己偏见好恶所产生的概念,自然会有所偏颇,若使其心志顺应自然的规律,那麼有用无用又有何差别?此即所谓忘物的功夫。 我们从庄子的思想来探讨追究,知道所谓逍遥游的境界,也就是想在无限生的痛苦与现实的凄楚中,追求自己能够超脱而出,拥有一个自由而快乐的境界,培育一个属於灵性的、而且充满无限自然和谐的广大精神世界。所以庄子在他的著作中把逍遥游列为其中的第一篇,开宗明义的显示出他思想世界的要旨。在逍遥游的叙述中,我们如果以鲲来作为人的影射,水来代表现实世界,那么鲲的形成,就如同是一个哲人在人群中造就了心灵境界的雄伟,而不沈浮於世俗尘埃。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酝酿变化而成为鹏,那麼大鹏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从现实中超拔而起,另外开辟一个飞扬活跃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已有所蓄养,成其与自然相近之体,还要能够待时而动,随著自然规律,自然能与万物融合一体。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即是在於体认自我、存在真我、由忘我偏见的破除,而追求人生的真我,以求逍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的确应该去践行!

篇二:逍遥游的思想意义

《逍遥游》的思想教育意义浅探作者:徐长虹

类型:高二教案加入时间:2006年5月26日21:21

《逍遥游》的思想教育意义浅探作者:徐长虹

人民教育出版社从2000年起所发行的新教材选用了庄子的《逍遥游》。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从艺术特色来说,《逍遥游》确实是一篇值得学生去学的好文章。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了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但是,它是否就没有思想教育意义了呢?我想不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刻挖掘和

如何理解逍遥游含义

对庄子思想去芜取精的筛选,《逍遥游》中仍有一些对现今的我们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一 人不要成为物的仆役、异化的牺牲品。

《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游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即“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庄子一生身体力行地在实践这一理想。据庄子记载,庄周生活贫困,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履为生。据说楚王曾派人迎他去做国相,他拒绝了,说是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庄周的这种消极避世的做法我们不赞同,但我们也不能沦为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的那名看见女人胸前的纽扣,也要习惯性地用扳手去拧拧的工人查理。更不能成为卡夫卡《变形记》中那位因不堪生活重压异化为甲虫的格里高尔。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有时不妨学学庄子,超然物外,幻化为蝶,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明月清风、甘露琼浆,流连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徘徊于清澈湍急的小溪边,欣赏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品味着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时而扶摇直上,摒弃了人间的是非荣辱,遗世独立,超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翱翔。这是多么地逍遥啊!

二、学习庄子远大的目光和恢宏的气度。

《逍遥游》中描写了一只硕大无比的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宏大的气魄啊!庄子通过笔,使这只神鸟活在了人们心中,鹏成了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非凡气度的象征。多少人从这儿汲取力量,,开阔胸襟。

例如,李白曾写过一首述志诗: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在诗中,李白以冲天而起的大鹏自比,表示自己志大才高,气魄非凡;即令时运不好,也决不屈服。表现了一种睥睨一切,虽败不馁的英雄气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人毛泽东也将鹏融入到了自己的血脉和豪情中,他曾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七古>) 伟人以鹏自喻,凡人也不愿做个鼠目寸光、满足于“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鴳。人们用“鹏抟”(喻指人的奋发有为)、“大展鹏图”(“鹏图”形容人的宏大志向)、“鹏程万里”(“鹏程”比喻人的远大前程)互相祝愿着,传达着不平凡的志向。

作为青年我们也要从前人那儿继承鹏的精神,拥有鹏的气度。不能如刘海洋那般只为了测试熊的嗅觉,就冷血地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五只熊;更不能像马家爵那样只因一点儿小摩擦,就残忍杀害四名同学。不能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狭隘、冷漠,不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我们要高飞,就要有鹏海纳百川的宏大气度和笑看风云的开阔襟怀。

三、按规律办事。

庄子认为“逍遥游”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亦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要达到这种逍遥游的境界,就要“乘天地之正”也就是要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即规律。庄子所追求的是绝

对自由,这是虚无的,不可能达到的。但他所说的顺应本性,也就是按规律办事,无疑是合理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会反受其害。如上个世纪50年代全民打麻雀,60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70年代围湖造田破坏生态。全国经济的停滞及现今的沙尘暴、泥石流于此不无关系。

国家不按规律办事会陷入困境。个人不按规律办事,会影响其成长和发展。我们身处的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新时代,是一个全员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性社会”。学习在当前显的尤为重要。那如何学呢?荀子早在劝学中说道:“学,不可以已。”并为我们总结了学习方法和态度,那就是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得下苦功。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更应该遵循学习的规律。可是我们有些学生,却对此视而不见。有的平时不学,考试时才临阵磨枪;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上课走神,回家边学边玩??最后导致自己成绩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基础文化知识不能系统扎实地掌握,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及时养成,这样,我们如何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呢?

我们认识了规律,就要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学习,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这不正是庄子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吗?

以上是我在《逍遥游》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浅薄的体悟,就教于诸位同仁。

篇三:逍遥游的现实意义

逍遥游的现实意义

庄子在《逍遥游》中更多的是给我们一种生命的引导,无论我们从哪个层面解读,也都可以把《逍遥游》中的点点滴滴转化为今天的生活态度。 庄子在《逍遥游》中向我们传递的逍遥游精神,或许会给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某些启示.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逃避”“虚无主义”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只要我们深入了解道家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就不会这样草率地得出结论.道家是在以一种特有的方式维护自己心灵的净土: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蔑视礼法和权贵,不与统治阶级合作,以追求内心的调和.而庄子的退隐也不单单是为了逃避无法改变的黑暗现实,不单单是为了避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以实现独立的生命价值。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一个动荡不安而又积极有为的时代.虽然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悲愤与绝望。 虽然 “清静无为”“顺于自然”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庄子的“无为”是指“上必无为,下必有为”,这种“下必 有为”,即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庄子在《逍遥游》中对“人为物役”的现实发出强烈抗议,要求回归自然,向我们提出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要超越现实,任其逍遥遨游.而“逍遥游”中的”游”就告诉我们要在世界上超乎功利,实现独立的生命价值,追求人生的真实自我.

虽然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庄子认为精神世界是有绝对自由的,也应该有。庄子主张的逍遥人生,是对生命质量的重视,对生命价值的提升,也是对生命未来的定位.这种从本质上对人的肯定,对后人影响巨大,特别是给后来的文人以极深的影响,像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打上了庄子的印记.当然,这也是庄子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而作为现代人, 当我们真正进人社会之中,当我们被一个个社会角色所规范的时候,当我们追求名利的时候,我们已经被束缚住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别人可以帮助自己,只有自己解放自己的心灵,释放自己的灵魂,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自然顺畅.这就启示人们要认识逍遥人生的相对性,应该不断地有所追求,放弃对生命外在价值的追求,而应该注重生命独立的内在价值的追求.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在追求某一项事物或实现自我价值时,应根据自身的客观因素,作相应的努力,做到各尽所能实现自我价值,而不应作盲目地攀比.为了生存与发展,为了精神境界的提升,我们应静心沉思,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