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基础知识 > 列表页

学校管理学基础知识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09  分类: 基础知识 手机版

篇一:学校管理基本知识

学校管理基本知识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学校管理是以学校作为管理对象的活动,其指导思想、组织机构、活动内容以及方式都要受它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以及学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必须根据学校所处社会的需要以及本身功能上的特点去管理学校。因此学校管理会有时代、民族和国家的区别,同时也会和其他领域的管理有区别。

学校管理同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学校的教职员工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在校长的领导下,共同参与管理学校。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的组织机构是根据组织原理和工作需要建立起来的,中小学校的管理机构一般设有教导处、总务处、办公室等,教育、教学组织设教研室、年级组、教育科学研究室等。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保持内部和谐、稳定和步调一致所必需的行为规范、规定。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是学校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的必要保证。学校的管理对象是指学校的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他们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或被管理者。

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气氛的营建、职权职责的明晰以及学校效能的发挥等几乎都取决于组织的沟通,因此,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应当是这样的:当发送者产生传递信息的需要时,他必须首先确定信息的内容,即确定自己的思想;然后对思想进行编码,即根据所选择的传递媒介要求,把思想转换成言语、文字或其他信号;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传递通道,由信息载体(声频、视频、光电信号、公文信函、人员等等)将其发送到接收者;接收者感知到信息的到达,并对之进行解码和领会;最后,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又反传给发送者,亦即发送者得到了对他所传递的信息的反应,这就是反馈。只有当接收者得到并理解了信息的内容时,沟通才算实现。只要在沟通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上遇到

干扰,使信息传递受阻或造成差错,就算不上沟通。

(二)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传递

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沟通把信息载向学校系统的上下左右,使学校成为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权责明确,运行有序的系统。

2.控制

学校对其下属的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实施统一的指挥和协调,离不开沟通渠道。学校的机构系统实际上就是正式的沟通渠道,上级的指令通过它层层下达,下级的情况通过它层层上报,学校通过这一机构系统可以达到有效的控制。

3.激励

在学校中,沟通是一种激励的工具。及时的工作领导,对工作绩效的评估的肯定,奖励出色的行为,对下属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等,这些沟通方式都是为了达到激励的目的。

4.情感交流

沟通可以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求。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人们彼此之间交流情感,交换对于学校内一系列问题的看法,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参与感、满意感。

(三)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1.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下行沟通是学校组织机构自上而下的命令、指示、审批、拒绝、批复、批转等;上行沟通是学校组织机构自下而上的请示、汇报、申请、建议、请求、申诉等;平行沟通是同级机构间的交流、协商;斜向沟通是不同级别机构之间的联络、协调。

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即小道消息)。非正式沟通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类沟通具有两面性。从积极方面说可以作为正式沟通渠道的补充,缓解组织内部出现的某些紧张关系,并作为试探性的信息发布和收集反馈的渠道。但是其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信息的误传、误导所引起的不良后果以及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所引起的误会和是非争端,还有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类渠道散布谣言等,都会对学校管理产生或大或小的消蚀作用。

(四)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

1.主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影响。这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一般有:学识、个性、知觉选择性等。行为主体的学识、经验常常会影响和制约信息编码、译码的准确度,如文件起草的水平常因学识和经验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别;同一信息对不同的接收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意义,如对同一个管理要求,有人会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有人则会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主体的知觉选择性则会对沟通的质量起直接的作用,因为人们往往是以自己的信念、态度、价值观为标尺来筛选信息,接受那些符合自己期望的信息,忽视甚至拒绝那些不熟悉、不喜欢的信息。如教师往往对商业信息不感兴趣,某些领导对下边的批评性信息经常会忽视或者排斥,这就是知觉选择性的表现。

2.客观方面的障碍

这是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过了接收者的能力,许多信息就会被搁置,从而影响沟通。如管理中时有出现的“文山会海”,本意是要传递信息,加强沟通,但因信息量过大,结果适得其反,阻碍了信息传递,影响了沟通的质量。又如一个教师如果面对上百个要求辅导的学生,则他的沟通能力再强恐怕也难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愿望。

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沟通媒体(如电讯、电脑网络、各种教具等)技术上的问题,有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沟通的主要工具是语言符号,在使用时有可能出现语义学方面的问题,如有些语词的表达会出现歧义,有些专业术语、符号对行外人来说陌生难解,都会造成沟通上的问题。此外,沟通的中间环节过多也会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丢失或变形。

(五)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双方对于信息沟通都应抱积极态度,排除各种人为的障碍。

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发送者应使用准确、简要、明白、通俗的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使对方尽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所要沟通的内容。

3.选择最佳沟通媒体。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场合,区别使用不同传递手段,以求最佳效果。必要时可采用多种沟通渠道,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干扰,如先口头通报,然后再追加书面文件。

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信息发送要及时、适时,发晚了有可能贻误时机,发得不适时有可能降低信息的效果。

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发送者发出信息后应及时了解对信息的反应,通

过反馈确定信息传递的效果。如果反馈表明信息接受有误,应作适当调整并重新开始沟通过程,如果反馈结果良好,则可以继续进行下一个沟通过程。

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所小学的绩效一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我们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投入—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因此把社会各方对学校的投入(包括资金、师资水平、学生原有水平、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学校领导能力和作风等)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后作为基础,预测学生未来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成绩相比较,其结果就是学校绩效的标度。

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

环境适应模式它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一模式注重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注重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学校的绩效。

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

以上几种不同的模式代表了对于学校绩效的不同价值取向,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把这些模式的合理方面加以综合,就能对学校绩效产生更全面的理解。

学校的绩效只有经过评估才能量化并加以比较,才能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因此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高绩效。具体地说,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定,并据此决定工资报酬的级别,决定工作岗位以及升迁等;通过绩效评估,

可以使学校更确切地掌握教职员工的基本素质及其他情况,以便按其特点进行培训,更合理地开发他们的潜能。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最后,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的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对品德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和提高品德教育师资队伍,强化和规范品德教育工作,保证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小学应成立思想品德教育领导小组,健全德育工作的职能机构和少先队组织,分析研究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形势和问题,统一布置、统一指挥、协调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德育工作,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做好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小学应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制定德育标准,提高德育质量。学校应按照《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规章制度,如《小学生一日生活常规》《课堂常规》《爱护公物规则》《班队活动制度》《三好生表彰办法》等。应使德育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和评比。

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创造良好的精神风貌。

2.教学工作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是办好学校的基本规律,学校领导必须以主要精力和时间抓好教学。

教学工作管理应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小学的培养目标,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小学管理应严格教学常规、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的管理,应建立权责分明的规章制度,强化备课、授课、实验、作业以至于批改、辅导、考试考核、课外活动等各环节的管理。重视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组织好课外活动。重视教学评价,建立完善的包括评价模式、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结果处理的教学评价管理体系。

3.教务行政管理

小学的教务行政包括招生、编班、报到注册、填报有关报表、制订与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检查各部门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查各科教学进度、组织期中和期末考试、统计师生出勤和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情况、组织教学评

篇二: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61047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经管类各专业授课单位:经济管理系 学分:4学时: 72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王栓军 2014.7.25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王栓军 2014.7.30 一、课程定位

1、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及作用

《管理学基础》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从第一学期开始,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本专业后续的相关课程奠定基础。本课程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旨在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通过该课程学习,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全面地了解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基层管理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为日后学习专业技术课程和职能管理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表1 前导、后续课程一览表

二、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项目化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基层管理岗位的任职要求,以企业典型管理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为工作和学习场所,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解决“什么是管理”的问题,而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如何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基层管理岗位所需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以职业需要为导向,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企业专家、学者与企业管理人员等对企业经营管理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量,按新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训练项目,为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适用于培养经营管理领域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本课程标准力求追踪行业技术动态,及时涵盖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通过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掌握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实践型、启发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形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企业管理与实践操作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营运管理与操作能力。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计划制定、机构设置、角色扮演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在企业的营运管理与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管理知识、技能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企业专业课程的基础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使学生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合作、敬业等良好品质,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奠定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任务目标。

1、知识目标

(1)陈述管理的四大职能;

(2)阐述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3)能够解释古今中外著名的管理案例中蕴含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 (4)能够陈述决策的基本过程、影响因素,灵活运用决策技术; (5)理解计划的内容、作用与制定方法,明晰实现目标管理的步骤; (6)复述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方法和常见组织结构形式;

(7)把握领导威信、领导理论和领导艺术的运用,准确识别领导和管理区别; (8)认识沟通过程,区分各种沟通方式,学会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9)学会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10)解释控制的作用,区分控制类型和控制方法,陈述控制过程。 2、技能目标

(1)能学会组织中管理的一般流程; (2)能熟悉影响管理职能发挥的因素; (3)能学会编制计划的程序、方法; (4)能理解决策的过程和决策技术;

(5)能辨识组织构架的常见形式,理解组织变革中的动力与阻力,具备初步进行组织机构设计的能力;

(6)能学会解除管理活动中有效沟通的障碍,并初步具备冲突管理的能力; (7)能学会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员工激励,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初步具备进行挫折管理的技能;

(8)能学会有效运用领导理论,达到有效领导的目的; (9)能学会衡量工作成效、纠正偏差的控制方法。 3、情感目标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保持身心健康; (3)具备企业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 (4)具有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5)具有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 4、任务目标

(1)把握管理者角色,制定改善实际管理的计划、措施; (2)组织设计高绩效工作团队; (3)结合具体情境制定个人授权计划; (4)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目标管理;

(5)结合具体情景克服沟通障碍,进行有效沟通; (6)结合具体情景进行有效激励,提高工作效率; (7)进行基层作业的进度控制和纠偏能力。 第四、教学内容安排及标准

按照专业课程学习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参考相应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对教学内容组织实施进行整体设计。

表2 项目教学设计

4

5

篇三:学校管理试题

学校管理试题

一、填空题

1.学校管理的职能是计划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改革创新

2.管理固有的"二重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3.领导一所学校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4.纵观学校管理发展的模式有:经验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现代科学管理模式

5.一份有效的计划应具备的条件方向性、科学性、可行性、可检性

6.学校管理者在实施阶段的职责:组织指导、协调激励和教育 。

7.学校管理原则,是学校管理者在管人、理财、处事、用物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

8.校风的内容: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 。

9.实施学校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要做好四个工作:树立质量标准、加强质量控制、注意质量检查、重视质量服务。

二、判断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2.(√)3.(√)、4.(√)5.(×)6.(√)7.(√)8.(×)9.(√)

10.(×)11.(√)12.(√)13.(×)14.(×)15.(√)

1.学校管理的要素是人、财、物、时、空、信、事……等。(x)

2.学校管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和应用科学。()

3.体育是以发展身体为核心的教育过程,它承担着使人体正常发展、增强体质的重大任务。()

4.美育以形引人,以情动人,使学生在美的熏染中陶情淑性,在愉耳悦目、称心快意的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

5.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是积累知识。在管理,就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智育上管理。(x)

6.劳动(技术)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和手段,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

8.学校教育质量主要指育人的质量,包括学生考试的“分质”和升学的“率值”两方面来衡量。(x)

9.课外活动主要指按照教学计划要求,运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各种学生教育活动。()

10.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智育就是教学的唯一任务。(x)

11.校风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有的把它称为“第二教师队伍”。()

12.学校德育工作评价包括:对学校领导人领导德育工作的评价;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评价;对一般教师德育工作的评价;对团队德育工作的评价和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评价。()

13.“办出特色”的学校,是指“千校一貌、万人一书”、“一个模子浇铸人才”的全国统一的“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x)

14.教师工作管理的任务,就是抓好对教师的任用、组合、培养、考核、评价、流动等。(x)

15.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三者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三者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才能有利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题中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把选中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B)2.(A)3.(C)4.(A)5.(B)

6.(D)7.(C)8.(A)9.(C)10(D)11.(A)12.(D)13.(B)14.(C)

15.(D)

1.学校管理实践始于()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管理产生的原因是由于() A.社会劳动的需要B.个体劳动的存在 C.阶级的产生D.私有制的出现

3.在西方管理理论中,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称号的是()A.梅奥B.施奈因C.泰罗D.法约尔

4.学校管理的重要作用是合理配置办学资源,使学校教育工作() A.整体优化 B.个别优化 C.局部优化 D.具体优化

5.我国最早规定开设学校管理课程的时期是()A.明朝中期B.清朝末期 C.民国时期

D.新中国成立以后

6.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经常性的工作是()。 A.组织 B.指导 C.激励

D.协调

7.学校的预算外资金应()A.由学校自行决定开支用途B.上级领导机关统一支配 C.由学校在有关政策指导下自行开支 D.根据教职工民主讨论决定开支用途

8.实行民主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问题应( )A.让群众参与B.由群众决策C.均由群众讨论D.群众自行实施

9.教育质量全面管理的重点是( )A.提高办学效益的管理 B.加强社区教育的管理

C.学校工作质量的管理D.上级加强领导的管理

10.制定学校管理原则是根据() A.教学为主B.上级指示 C.实践经验 D.客观规律

11.学校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和行动准则,称为管理的()A.原则 B.原理 C.规律 D.方法

12.学校经费预算最基本的作用是()A.筹划收入 B.便于结算

C.调剂费用 D.控制开支

13.实行校长负责制,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工作的作用是()A.领导决策 B.保证监督 C.提供咨询 D.信息反馈

14.主张通过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以调动积极性的理论流派是()。

A.决策理论学派 B.社会系统学派 C.行为科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

15.学校管理中,思想教育方法的特点之有()A.有偿性

B.强制性 C.规范性 D.真理性

四、简答(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学校管理学基础知识)题(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确立现代的管理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

(1)管理系统化的思想 (2)管理科学化的思想

(3)管理民主化的思想 (4)管理高效化的思想

2.教学工作管理的基本任务。

(1)坚持正确的教学思想(2)建立学校教学计划体系

(3)健全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4)实施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

(5)健全教学规章制度,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

3.当前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的意义。

(1)德育工作管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2)德育工作管理是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德育工作管理关系国家的未来。

4.提高学校领导与管理效能的途径。

(1)领导班子结构要合理。(2)被领导成员组合要优化。

(3)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关系要理顺。

(4)领导者、被领导者与客观环境关系要和谐。

五、论述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答:(1)基础教育任务:是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普通的基础的文化科学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打基础,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为人的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基础。

(2)基础教育或普通教育,其实质都是素质教育。要确立中小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就必须准确地理解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把握好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的方向。

2.应如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答:(1)深入了解教师的各种需要,恰当地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

(2)运用激励方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实行岗位责任制,发挥教师的潜力。

(注:以上三方面,每方面都要举例论述。)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计划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改革创新

2.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3.思想行政

4.经验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现代科学管理模式

5.方向性科学性可行性可检性

6.组织指导协调激励和教育

7.学校管理者行为准则

8.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

9.加强质量控制注意质量检查重视质量服务

二、判断题

1.(×)2.(√)3.(√)、4.(√)5.(×)6.(√)7.(√)8.(×)9.

10.(×)11.(√)12.(√)13.(×)14.(×)15.(√)

三、单项选择题

1.(B)2.(A)3.(C)4.(A)5.(B)6.(D)7.(C)8.(A)9.10(D)11.(A)12.(D)13.(B)14.(C)15.(D)

四、问答题

1.要体现: √)C)((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