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数学发展史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0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数学发展史

数学发展简史

数学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数学起源时期

二、初等数学时期

三、近代数学时期

四、现代数学时期

一、数学起源时期( 远古——公元前5世纪 )

这一时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算术与几何尚未分开。 数学起源于四个“河谷文明”地域:

? 非洲的 尼罗河;

这个区域主要是埃及王国:采用10进制,只有加法。埃及的主要数学贡献:定义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并推广到了分数;给出了求近似平方根的方法; 他们的几何知识主要是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求积法。

? 西亚的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

这个区域主要是巴比伦:采用10进制,并发明了60进制。巴比伦王国的主要数学贡献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度量矩形,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以及圆柱体等柱体的体积;计数上,没有“零”的概念;天文学上,总结出很多天文学周期,但绝对不是科学。

? 中南亚的 印度河与恒河;

? 东亚的 黄河与长江

在四个“河谷文明”地域,当对数的认识(计数)变得越来越明确时,人们感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来表达事物的这一属性,于是导致了记数。人类现在主要采用十进制,与“人的手指共有十个”有关。而记数也是伴随着计数的发展而发展的。四个“河谷文明”地域的记数归纳如下:

? 刻痕记数是人类最早的数学活动,考古发现有3万年前的狼骨上的刻痕。 ? 古埃及的象形数字出现在约公元前3400年;

? 巴比伦的楔形数字出现在约公元前2400年;

? 中国的甲骨文数字出现在约公元前1600年。

? 古埃及的纸草书和羊皮书及巴比伦的泥板文书记载了早期数学的内容,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其中甚至有“整勾股数”及二次方程求解的记录。

二、初等数学时期 ( 前6世纪——公元16世纪 )

这个时期也称常量数学时期,这期间逐渐形成了初等数学的主要分支:算术、几何、代数、三角。该时期的基本成果,构成现在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希腊;东方;欧洲文艺复兴。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1.古希腊(前6世纪——公元6世纪)

毕达哥拉斯——“ 万物皆数”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阿基米德—— 面积、体积

阿波罗尼奥斯 —— 《圆锥曲线论》

托勒密 —— 三角学

丢番图 —— 不定方程

2.东方 (公元2世纪——15世纪)

1) 中国 西汉(前2世纪)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魏晋南北朝(公元3世纪——5世纪)

——刘徽、祖冲之:出入相补原理,割圆术,算术。

宋元时期(公元10世纪——14世纪)

宋元四大家——李冶(1192~1279)、

秦九韶(约1202~约1261)、

杨辉(13世纪下半叶)、

朱世杰(13世纪末~14世纪初):天元术、正负开方术 —— 高次方程数值

求解;大衍总数术:一次同余式组求解

2)印度

现代记数法(公元8世纪)——印度数码,有0,负数;

十进制(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也称阿拉伯记数法)

数学与天文学交织在一起

阿耶波多——《阿耶波多历数书》(公元499年) 开创弧度制度量

婆罗摩笈多——《婆罗摩修正体系》、《肯特卡迪亚格》 代数成就可贵

婆什迦罗——《莉拉沃蒂》、《算法本源》(12世纪) 算术、代数、组合学

3)阿拉伯国家(公元8世纪——15世纪)

花拉子米——《代数学》(阿拉伯文《还原与对消计算概要》)曾长期作为欧洲的、

数学课本,“代数”一词,即起源于此;阿拉伯语原意是“还原”,

即“移项”;此后,代数学的内容,主要是解方程。

阿拉伯学者在吸收、融汇、保存古希腊、印度和中国数学成果的基础上,又有

他们自己的创造,使阿拉伯数学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数学的崛起,作了很好的学术准备。

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6世纪——17世纪初)

1)方程与符号:(按国别介绍)

意大利 - 塔塔利亚、卡尔丹、费拉里: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法国 - 韦达:引入符号系统,代数成为独立的学科

2)透视与射影几何

画家 - 布努雷契、柯尔比、迪勒、达.芬奇

数学家 - 阿尔贝蒂、德沙格、帕斯卡、拉伊尔

3)对数

简化天文、航海方面烦杂计算,把乘除转化为加减。

英国数学家 - 纳皮尔:发现“对数”。

三、近代数学时期(公元17世纪——19世纪初)

首先,我们来简要说明以下这个时期世界的经济背景和历史背景。经济背景:家庭手工业作坊 →→ 工场手工业 →→ 机器大工业;历史背景:贸易及殖民地 →→ 航海业空前发展。那么这样,由于经济扩张的需要,对运动和变化的研究成了自然科学的中心→→“变量、函数”。

下面主要介绍这个时期的数学成果和数学名家。

1.笛卡尔的坐标系(1637年的《几何学》)

恩格斯:“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

2.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17世纪后半期)

微积分的起源,主要来自对解决两个方面问题的需要:一是力学的一些新问题,已知路程对时间的关系求速度,及已知速度对时间的关系求路程;二是几何学的一些老问题,作曲线在某点的切线问题,及求面积和体积的问题。

3.微分方程、变分法、微分几何、复变函数、概率论

? 微分方程论研究的是这样一种方程,方程中的未知项不是数,而是函数。

? 变分法研究的是这样一种极值问题,所求的极值不是点或数,而是函数。

? 微分几何是关于曲线和曲面的一般理论。

? 与微分几何相联系的解析几何在18世纪也有长足的发展,被推广到三维情形,并突

破了笛卡尔当年解析几何仅仅作为求解几何问题的代数技巧的界限。

微积分及其中变量、函数和极限等概念,运动、变化等思想,使辩证法渗入了全部数学;并使数学成为精确地表述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规律及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得力工具。

4.代数基本定理(1799年)

这一时期代数学的主题仍然是代数方程。18世纪的最后一年,高斯的博士论文给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代数基本定理”的第一个证明。该定理断言,在复数范围里,n次多项式方程有n个根。

5.“分析”、“代数”、“几何”三大分支

在18世纪,由微积分、微分方程、变分法等构成的“分析”,已经成为与代数、几何并列的数学的三大学科,并且在这个世纪里,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代数和几何。

综述,第三时期(近代数学时期)的基本结果,如解析几何、微积分、微分方程,高等代数、概率论等,已成为高等学校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现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 )

这个时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阶段:

现代数学酝酿阶段(1820——1870年);

现代数学形成阶段(1870——1950年);

现代数学繁荣阶段(1950——现在)。

“这一时期虽然还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内容却非常丰富,远远超过了过去所有数学的总和。”——希尔伯特

这个时期的主要数学成果归纳如下:

1.康托的“集合论”:奠定了数学的基础;

2.柯西、魏尔斯特拉斯等人的“数学分析”:奠定了分析数学的基础;

3.希尔伯特的“公理化体系”:给现在数学建构了一个框架,但也引起了“罗素悖论”;

4.高斯、罗巴契夫斯基、波约尔、黎曼的“非欧几何”:让我们以更宽的视角审视几何世界;

5.伽罗瓦创立的“抽象代数”:让数学真正从“数”走向了“结构,关系,运算”;

6.黎曼开创的“现代微分几何”:高斯最伟大的学生,微分研究的先驱;

7.庞加莱创立的“拓扑学”:近代最伟大的三位数学家之一,对于“奇点”的研究贡献巨大;

8. 其它:数论、随机过程、数理逻辑、组合数学、计算数学、分形与混沌 等等。

现代数学时期的结果,也成为高校数学、力学、物理学等学科数学教学的内容,并被科技工作者所使用。

篇二:数学发展史中伟人对数学发展史的贡献及影响

伊宁市第八中学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发展史中伟人对数学发展史的

贡献及影响

班级 高一(17)班

组长

组员 李 琦

指导教师王奎亮

报告日期 二〇一一年五月

数学发展史中伟人对数学发展史的

贡献及影响

【摘要】数学发展史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数学发展的历史同样也是,人们的思想发生变化的历程,数学中的很多思想也是人类发展的思想。本文就围绕数学家们的思想进行了论述。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名数学家的生平事迹,讲述了其数学思想的特点及数学对世界的影响,总结了从数学发展史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数学家;数学发展史;数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数学家

1.1 刘徽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一笔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在许多方面:如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但因解法比较原始,缺乏必要的证明,而刘徽则对此均作了补充证明.在这些证明中,显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的结果. 他用割圆术,从直径为2尺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依次得正12边形、正24边形??,割得越细,正多边形面积和圆面积之差越小,用他的原话说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他计算了3072边形面积并验证了这个值.刘徽提出的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奠定了此后千余年中国圆周率计算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刘徽在数学上的贡献极多,在开方不尽的问题中提出“求徽数”的思想,这方法与后来求无理根的近似值的方法一致,它不仅是圆周率精确计算的必要条件,而且促进了十进小数的产生;在线性方程组解法中,他创造了比直除法更简便的互乘相消法,与现今解法基本一致;并在中国数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不定方程问题”;他还建立了等差级数前n项和公式;提出并定义了许多数学概念:如幂(面积);方程(线性方程组);正负数等等.刘徽还提出了许多公认正确的判断作为证明的前提.他的大多数推理、证明都合乎逻辑,十分严谨,从而把《九章算术》及他自己提出的解法、公式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之上.虽然刘徽没有写出自成体系的著作,但他注《九章算术》所运用的数学知识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包括概念和判断、并以数学证明为其联系纽带的理论体系。

1.2 祖冲之

祖冲之(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为避战乱,祖冲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迁至江南。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市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祖冲之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为避战乱,祖冲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迁至江南。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

祖冲之,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

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也就是圆周率的祖先。他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汇集成一部著作,名为《缀术》,唐朝国学曾经将此书定为数学课本。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机械专家。重新造出早已失传的指南车、千里船等巧妙机械多种。此外,他对音乐也有研究。著作有《释论语》、《释孝经》、《易义》、《老子义》、《庄子义》及小说《述异记》等,但早已失传。

他写的《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作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可惜后来失传了。《隋书·律历志》留下一小段关于圆周率(π)的记载,祖冲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祖冲之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7位的科学家,创造了中国纪协世界之最。这一纪录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 祖冲之还给出π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荷兰数学家奥托重新发现。祖冲之还和儿子祖暅一起圆满地利用「牟合方盖」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

1.3 秦九韶

秦九韶(1208年-1261年)南宋官员、数学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字道古,自称鲁郡(今山东曲阜)人,生于普州安岳(今属四川)。精研星象、音律、算术、诗词、弓剑、营造之学,历任琼州知府、司农丞,后遭贬,卒于梅州任所,著作《数书九章》,其中的大衍求一术、三斜求积术和秦九韶算法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贡献。

秦九韶(公元1202-1261),字道古,安岳人。秦九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其父秦季栖,进士出身,官至上部郎中、秘书少监。秦九韶聪敏勤学。宋绍定四年(1231),秦九韶考中进士,先后担任县尉、通判、参议官、州守、同

农、寺丞等职。先后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贬至梅州(今广东梅县),不久死于任所。他在政务之余,对数学进行虔心钻研,并广泛搜集历学、数学、星象、音律、营造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秦九韶的数学成就基本表现在他写的《数书九章》之中。然而,这本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大的影响,稍后的杨辉、朱世杰都没有引征过秦九韶的成果。《数书九章》的主要内容偏重于数学的应用方面,全书八十一道题目都是结合当时的实际需要提出的问题。

二、中国现代数学家

2.1 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病逝于日本东京。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华罗庚,国际数学大师。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华罗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在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也有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这些研究成果被著名的华裔国际数学家丘成桐高度称赞,是难以比拟的天才。

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十部巨著:《堆垒素数论》、《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著)、《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与他人合著)、《优选学》及《计划经济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已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 此外,还有学术论文150余篇,科普作品《优选法评 话及其补充》、《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辑为《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

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三角和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

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亲自在中国推广应用。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150多篇,并有多部专著和科普性著作。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

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

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

他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他写的课外读物曾是中学生们打开数学殿堂的神奇钥匙;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到处都留有他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的艰辛足迹??

2.2 陈省身

陈省身,汉族,美籍华人,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创始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攀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陈省身先后担任我国西南联大教授,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终身教授等,是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虽然影响均较小)、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的创始所长.陈省身的数学工作范围算广,包括微分几何、拓扑学、微分方程、几何、李群方面.他是发展现代微分几何学的大师.早在40年代,他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一般形式和埃尔米特流形的示性类论.他首次应用纤维丛概念于微分几何的研究,引进了后来通称的陈氏示性类(简称陈类).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他引近的一些概念、方法和工具,已远远超过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范围,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省身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博士生.他本人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例如1975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1983年获美国数学会“全体成就”靳蒂尔奖,1984年获沃尔夫奖。

2004年11月2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第52733号《小行星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一颗永久编号为1998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的贡献。其实也有颗"陈景润星"(系中国最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的高足)。

陈省身晚年情系故园,每年回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

2.3 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中国发表纪念陈景润的邮票。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此纪念。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

篇三:结题报告

德育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的策略

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程标准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了首位。它的课程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法制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德育教育。

2.《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教学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最有效的,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的工作特点决定的。学校的大量的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在任何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他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各学科教师的艺术挖掘,融会贯通渗透,才能在新道德教育下,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习国内外德育的先进理论,界定所研究课题的内涵结构,明确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模式与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区别,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使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成为唤醒学生良知的有效手段,并充实教师的德育情怀。

2、以人本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法制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意识为着手点,丰富学生的道德视野,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实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终目的,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打下基础。

3、对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和改良,探索总结出一整套切合实际的德育渗透理论与实践的实施细则和系列课例,并具有一定延续性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全新的理念,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正确处理以教学为中心和以德育为核心的工作关系,体现在各门课程中,就是将德育与知识的传授有机融

为一体。《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各科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因此优化学科渗透德育,提高学科渗透德育的质量,也是实施新课程方案、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调查研究法。以本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品质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中,将针对学生作连续的跟踪调查,以观察和分析加强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2、理论研究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人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问题,逐步形成对被调研对象的教育对策。

3、行动研究法。由于行动研究法是一种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模式,它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了个体或群体与专家或团体的密切结合。因此,行动研究法对于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开展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具体到本课

数学发展史结题报告

题就是要求课题组成员在教学实践中要掌握“制度计划、收集信息、观察与反思”的基本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1、第一阶段(2014.3——2014.5)研究的准备阶段。选择研究方向,开展相关的调查,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

2、第二阶段(2014.6——2015.12)研究实施阶段。收集有关资料,全面展开研究工作。

3、第三阶段(2016.1——2016.3)研究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形成研究报告,接受专家鉴定。

六、课题研究成果

1、2014年3-5月,课题组开题和立项申报,制定研究方案。

2、2014年6月-2015年4月,具体落实实施课题研修方案,推出阶段项成果,并上交阶段性报告。

3、2015年5月-2015年12月,在课堂教学中“德育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的策略研究”的论文、录像课。

4、2016年1月-2016年3月,撰写结题报告。

七、遗憾和思考

在《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中,课题组提出的这些方法和对策,对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民主,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待于广大教师团结协作,努力工作。

为了今后德育教育能在各学科中广泛渗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确保把德育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放在首位,保证学校素质教育的推广,为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健康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教育无限,如何在各学科中真正艺术而全面地渗透德育教育,把德智能力有机的溶为一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新教育之梦》 主编: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心理学》 主编:张大钧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主编:汪馥郁 杨建广 新世纪出版社(2005)

4、《给教师的建议》主编:(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6、《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7、《走进新课程》

8、《中学德育大纲》

9、《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纲要》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