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读书活动与学生语文素养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15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结题报告

论文题目: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结题报告

2006年11月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结题报告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课题,于2004年立项,2004年被立为东莞市“十五”(第四批)普通教育科研课题规划项目,并开始在我校部分实验班实践,再进行普及。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已完成实验任务。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多元整合的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首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并且在每个学段都设有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

那么,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呢?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是一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次,它是一种多元的整合,是相对于仅就某一语文知识或技能的单一性学习而言的。它是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自然社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或项目,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加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和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近几十年来,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法国都积极推崇综合性学习,不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自主学习的态度,而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取得了良好效果;正如一位美国教授所介绍的,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通过查资料上网,居然写出了《试述中国古代文化》、《布什的减税政策给人民带来了什

么》这样的文章。这使人想起了中国的孩子,中国的孩子最缺乏什么呢?最缺乏探究意识、实践精神、综合能力。近十年来,我国很多老师也积极探索,如特级教师支玉恒、杨明明等,同时也有一大批研究论文相继发表。

然而,要组织文化底蕴不够深,动手能力不够强的沿海地区尤其是富裕地区农村小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方面的研究还是较少。

目前,从我市情况来看,有两种现象一直困扰着我们:一是,教师应试教育的思想还是较为严重,考试是师生最大的敌人,成绩是命根,为了拼命抓合格率,很多老师都奋身于中下生的辅导,导致优生吃不饱,中等生不思进取,中下生由于超负荷而厌学,老师一天到晚都被中下生搞得焦头烂额,心力交瘁。因而学生的语文素养较低,除了会做试卷,别的不懂、不会了;二是课堂教学随意性。处于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繁重的教学任务、学习上的惰性等,懒于思考,有些老师不断延续自己小学时代老师的教学方法,只是拿着课本进行“讲一读—练—背”就了事,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师更是来个满堂落,即使是课文提到的“综合实践”,都抱着“反正考试不会考到”的心态将一次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浪费了,只把精力都放在最基础的字词巩固中,读个“滚瓜烂熟”,更不会挖掘文本中可利用的因素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了。致使很多学生实践能力差,还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

《课标》启迪我们:那种“课本是惟一的信息源,教师是惟一的信息传递,教室是惟一的信息交流所” 的封闭课程和教学不能适应时代的召唤,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必定在新的课程实践中呼之欲出!就是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了“开展综合性学习,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的一些基础原理,如整体优化原理、开放有序原理、信息传输原理、反馈控制原理等,对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优化教学理论

优化教学理论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如下重要启示:进行综合性学习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在优化教学上下功夫。

(三)教学论基础

教学论认为,任何一科教学活动,从空间形态来论都包含了人(教师和学生)、信息(课程内容)和物(教学的物质设备和手段)这三种基本因素,否则就无法构成教学活动,因此这就是它的构成性因素。从时间流程来说,任何教学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科学的反馈系统,这几方面如果不能合理组合,教学就取不到预期效果,所以这些就是它的过程性因素,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就是由这些空间形态和时间流程中各种因素所交织起来的一个立体网络系统。在这个立体网络系统中,各种因素和因素之间的关系就是教学活动所要研究的基本范畴。

三、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

课题研究人员

①课题主要负责人是学校校长,便于组织调节并保证经费的投入。

②课题组成员中,有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有干劲十足的青年教师,她们都乐于学习,积极上进,并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她们写过多篇文章获奖,并有勇于尝试的劲头。

③由于成员都是处于一线教学中,更利于尝试。

四、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设想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不但要自始至终贯穿语文课室的学习之中,而且要渗透到语文学习全过程中。要加强语文学科课程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结合,加强语文课(校)内外的联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间的沟通,克服学科孤立的弊端,使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小学生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由于年龄、经验的限制,肯定要有个从“扶”到“放”的过程,就要求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与语文相沟通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自由地把书本和生活中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建构起来,探索出更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途径,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该课题实验与研究的内容包括三部分。

一是教学理论的研究,根据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需要,广泛探讨古今中外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寻求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根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辨证原则,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的教学方式,使其一致性与多样性辨证统一,科学性与可行性有机结合,力求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有所突破,在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有所创新。

三是教学常规的研究,及时地对实施综合性活动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

篇二:《基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累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基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累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执笔人:许华章

常 州 市 新 北 区 龙 虎 塘 实 验 小 学

《基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累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背诵大量的优秀诗文;养成收集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习惯。可见,语言文字积累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就必须优化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过程,包括课内语言文字积累和课外语言文字积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我们试图解决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出现的上述问题。

2、解决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现实问题的需求。

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积累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被明确的提了出来。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存在着许多困惑:一是语言文字积累是否等同于背诵记忆;二是课内语言文字积累和课外语言文字积累的比重;三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兴趣与学生语言文字积累任务的失重。分析上述困惑产生的原因,既有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又有过程和策略方面的原因。

3、我们研究学生语言文字文字积累策略的系统性、有效性,就是为了填补我校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策略的缺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研究深、广度和已有成果的情况)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课外阅读,掀起了一场世界性的阅读革命,其中法国国民教育部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十多年前就提出了一项全国性的学生课外阅读计划,并拨出专款装备各学校图书中心,为学生提供书籍并指导阅读。而美国政府则更引人注目。1994年政府通过美国教育法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政府投入巨资用于这项工作。英国政府则大力倡导开展“阅读是基础”的运动,推动全国中小学生的阅读??

⑴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人的感悟、积累是创造性的首要条件。朗读、感悟、积累的阅读教学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况,使自己的创造力不断提高。

⑵根据李镇西先生曾提出“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原则。在这个观点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改进阅读教学。

二、研究概念的界定 。

语言积累: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聚集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这里所说的语言材料主要是指词汇,语言范例指佳句、美段,语言知识指常见的修辞、逻辑等。在小学阶段,语言积累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储备一定数量的词汇,赏析词汇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从而达到理解、感悟、运用的目的。

指导策略:指导即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某种途径,对学生学习所作的导向性服务。策略具有一定的操作意义,指导策略从抽象意义来说,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使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性知识。这类知识包括表述、传授、评价等,教师一旦正确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就可转化为一种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思维习惯和教学方式。从操作的意义来说,指课题研究中教师经过学习、培训等途径,掌握运用的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策略性知识。它包括阅读教学中,理解与感悟、品味与欣赏、朗读与诵记、自主与指导、实践与运用等5个子策略;课外阅读中,读中积累、说中积累、用中积累等策略。

三、研究目标。

1、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语言积累指导的有效方式和多元的语言积累策略,形成适合小学生语言积累的策略。

2、通过研究,教师能更新教学观念,以儿童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树立“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学生语言积累是个动态的过程”的教学观。

3、探索学生积累策略的评价策略,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研究内容。

(一)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校学生语言积累的现状,发现教师与学生在语言积累中存在的问题。

(二)进行学生积累策略的研究:

1、探索适合小学生的积累语言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进行板块式积累(2)进行个性化积累(3)在延伸中积累

(4)读、思、议、写,在实践中积累

2、探索适应儿童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补性,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1)课堂教学是积累的主渠道。(2)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

(三)完善目前本校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能力的策略,探索语言积累有效性的评价方式,完善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快乐积累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选择文献研究、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学习校本研究和儿童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方案,组织理论学习,总结符合本校实际的指导形策略,提高积累的有效性。

2、行动研究法。强调研究过程和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个人实践和同伴互助紧密结合,发挥教师案例研究的载体功能,将教师反思贯穿于研究和教学的始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3、观察法。对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的积累策略进行观察研究。

4、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语言积累指导的理性认识和存在的困惑,摸清现状,了解学生对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为研究作好基础准备。

5、经验总结法。在开展案例研究的同时,引导教师写“教学后记”、“教学随笔”、“教研活动札记”、“论文”等,总结研究经验,感悟研究过程,形成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阶段情况。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2月)

对小学生积累现状的调查。2010年10月,语文学科组向部分学生发放了有关积累的调查问卷,实收220张。调查问卷涉及有关课堂教学常规积累和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等方面的问题15项选题;并对多位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现有的积累方式、积累途径、积累评价表示不满;教师也对学校现有的积累策略单一、散乱表示无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缺乏有效的评价。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希望通过对积累策略的研究,来改善自己的教学状况,对积累的策略、评价进行有效地系统地优化,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阶段,理论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2月 )

成立课题组、宣传动员、理论学习、准备深入学生调查、收集资料、现状分析,确立课题,拟定研究方案,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策略进行研究。

在2011年3月课题经历开题论证后,根据专家组在开题论证书上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相应修改。其后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多次邀请邵兰芳校长和吴永军教授对本课题进行了指导修改和引领研究,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和路径。

在专家的建议下,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立足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三个领域开展;着眼于“目标设定、过程指导、评价方式”三个方面的系统性研究和细化落实。

第三阶段,深入推进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 )

在2013年初,课题组把在课程方面进行的积累研究部分成果汇总后,以《少儿国学》课程向市相关部门进行申报,成功申报成为“常州市《少儿国学》课程基地”。在课堂教学方面,课题组的成员钱红霞的《班报讲评课》在常州市“新基础研究”生态区建设学校汇报中,并认定为学校特色精品课。课外阅读与课外系列考核活动也向序列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

对课题资料分类整理、归档,完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实施方案,准备结题。

七、课题研究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三个领域的具体研究情况。

(一)课程建设领域研究情况。

如何在课程建设中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而设置与“积累”相关的课程呢?课题组经过研究,向学校教导处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校本课程中开设“经典诵读”和“亲近母语”两门课程。其中,“经典诵读”为全校学生必修必读科目,内容为中国传统经典诗词的诵

读与积累;“亲近母语”为选修选读科目,内容分为“小国学、大课堂”系列和“课外阅读课内指导”系列。对原有的点状研究课程进行高位统整,并增补了《诗经》、《论语》等国学内容。

在积极研究过程性指导策略的同时,课题组还进行了相应的评价策略研究。在针对“经典诵读”课程策划的评价性活动“古诗对句游园”以其特有的趣味性、能展示每个学生的纵向成长而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被刊登在《常州晚报》2012年1 月5日B10版上。

随着课题组成员对课题逐步展开研究,对“学生积累策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较为明晰的课程建设思路。2012年12月,课题组把研究成果整合成《少儿国学》课程向市相关部门进行申报,成功申报成为“常州市《少儿国学》课程基地”。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与南师大吴永军教授签约,成为课程建设特邀顾问,从而保障了课程建设的专业性。

在近一年半的研究时间内,在吴教授每月一次的引领下,我们课题组对课程设置的目的、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并对培养目标的最终形象进行了描述,形成了课程开发“白皮书”。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价值对“诗词曲赋”进行了主题单元式的编排,形成了六册的“少儿国学教材”,准备在2014年的8月结集出版。

(二)课堂教学领域研究情况:

在课堂教学领域进行的研究主要分为“课堂教学中的常规积累”和“课外阅读积累课内指导”两种课型的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建构认知结构,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及关系的过程,是新旧观念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学习开始,学习者就带有某种倾向,某种态度去参与新旧观念的相互联系。其次,在联系过程中,参与联系的旧观念不仅仅是些结构性知识,还包括那些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非正式,非结构性的知识。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并非简单地表现为学习者外在的知识或学习材料之间的互动,而是学习者在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中,通过人际协作、会话,共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中,学习者居于主体地位,而学习环境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建构主义理论十分强调学习环境必须具有四大属性: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

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对外界的刺激具有高度的选择加工的能力,进入头脑中的知识,不仅是量的积累,而且还要经历性质的变化过程。”所以,课堂教学的信息流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输出” 的过程,而应该是“信息输入→变换→贮存→输出”的过程。每一项积累的内容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在上述两种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构建了以积累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流程:

1、确定积累对象。就是这一节课或这一次活动要使学生学习掌握什么、积累什么。这一环节一是一定要有信息输入。这不是无话找话,有些课,学生根本没有读书就开展空口议论,不知学生能议出什么东西来。二是要注意输入的信息必须要正确。

2、创设学习环境。输入的信息一般要有情境的支持,如与信息相应的特定环境、学

篇三: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时间:2007年9月---2010年7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仅对原“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作了很大的改动,而且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较大的增加。就是说,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明确“入宪”了,抓好课外阅读是国家教育教学的要求。“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身”是我们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 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3) 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

(4)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校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由此可见让小学生从小课外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了“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通过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为开展本项研究提出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为孩子储存自己的童年精神营养,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把握时机,刻不容缓:抓住儿童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从一年级开始尽可能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2、博览群书,广泛涉取:博览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博览使儿童获得广阔的知识背景,就有助于新信息的融合和重组,有效提高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难易不序,持之以恒:课外阅读没有循序渐进之说。儿童正是语言学习的最好时机,

接受能力极强,效率高。孩子也能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只要能做到持之以恒,书自会“越读越薄”,这是读书的最高理想。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一)预期目标

1.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研究内容

1.掌握方法,促进读书技能的提高。

2.优化语感,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接受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

4.重视积累,读思结合,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五、研究方法和对象

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对象:课题研究对象:我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7.9-2008.7)——营造读书氛围,让课外阅读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1.健全完善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制度,添置新图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形成学校阅读特色,创建“校园书香”文化。

2.建立有效的班级间、学生间的图书交流机制,鼓励流通共享,丰富图书资源。

3.举办 “阅读伴我成长” 校园第一届读书节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4.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

(二)第二阶段(2008.9-2009.7)——整合阅读资源,让课外阅读浸润学生生命的每一段时间

1.将语文课时进行重新分配,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探索不同类型阅读课的指导。

2.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以阅读为主体的阅读节活动。

3.举办校园以“让读书成为习惯”为主题的第二届读书节活动,展示学生读书阶段成果。

(三)第三阶段(2009.9-2010.7)——完善阅读体系,让课外阅读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读书活动与学生语文素养结题报告)间

1.举办校园第三届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展示课题实验成果。

2.总结实验经验,汇总并推广实验成果。

七、课题研究人员

组 长:黄烨

副组长:吕海丽 陈惠华

组 员:全校语文科任教师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通过近三年时间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一)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1、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

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正如刘国正先生言到:“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方法 2、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狱中联欢》后,向学生推荐阅读《红岩》;学了《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完《丑小鸭》,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了《松鼠的尾巴》后,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啄木鸟、猴子、狗、燕子、壁虎等更多动物尾巴的用处。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

方法3、开展活动激发兴趣。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它为正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读书节,读书节上,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低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赛、读书报告等。其次,学校还注意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手抄小报评比、读书心得展出、读书笔记评比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广播等,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

方法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爱上读书。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如何把学生带进书本,让他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陶醉在书的精髓中,创设良好阅读氛围至关重要。学校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如中午学生到校在班级阅读20—30分钟时间,每周安排学生进阅览室进行一节课阅读。

方法5、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课外阅读策略

1、学法指导策略: 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等等,引导学生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

2、资源共享策略:学校着力做好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装备建设工作,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安排学生每两周到图书馆借书阅览一次,每周向班级图书角借书一至二次,教师每学期向学生提供不少于5本的必读书目,为学生增加了精神食粮。

3、美文诵读策略:要求学生遇到一些好诗文做到熟读于心,熟记得多,将来就能灵活运用,也将成为学生一生的智慧财富。

(三)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模式。

指导学法→ 选择书籍→ 师生共读→以读促写→分享成果

(四)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获动,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三年多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今年来,我校中高年级有多位学生的习作海南省《青少年写作》杂志上发表;今年7月我校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暨“迎奥运,促和谐”读书有奖征文活动,我校的欧阳丽娜获得了二等奖,王梦婷、唐椰妮获得三等奖,还有六位学生获得优秀奖;我校因而获得优秀组织奖等。

英国哲学家留卡儿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学校将课外阅读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成长的出现的问题,开展诸如诚信、善行、感恩、礼仪、宽容等专项读书活动,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九、研究后的思考

看到学校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倍感欣慰,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中,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是一个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