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规划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计划规划 > 列表页

城市规划原理计划出版社pdf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03  分类: 计划规划 手机版

篇一:城市规划原理概述(整合)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城市化的含义;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学习的内容

1、城市的产生和定义

(1)城市的形成

(2)城市的定义

2、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2)近代城市的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的发展

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3)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4)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三、学习的建议

1、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本章学习的建议

着重学习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掌握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熟悉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掌握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形势。

二、学习的内容

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2)西方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

2、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与发展

(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2)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3)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4)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3、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1)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

(3)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4)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

三、学习的建议

1、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现代城市发展理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2、本章学习的建议

着重领会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的主要内容、现代城市发展理论;串读现代城市规划的四部重要文献,从中把握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脉络。

四、参考书目

1、同济大学编:《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2、沈玉麟编:《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同济大学编:《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陈友华 赵民编:《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5、[英]P.霍尔:《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五、思考题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试述卫星城的发展历程。

4、以《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为例,试述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 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熟悉城市规划体系;掌握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内容和要求;掌握城市规划分级审批的主体;熟悉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二、学习的内容

1、城市规划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1)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2)城市规划的任务

2、城市规划体系

(1)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3)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3、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1)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原则

(2)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3)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和内容

(4)城市规划编制的要求

(5)城市规划的分级审批

(6)城市规划的调整和修改

4、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2)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3)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4)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三、学习的建议

1、 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内容和要求;城市规划的分级审批。

2、本章学习的建议

着重理解并记忆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内容以及审批主体。

四、参考书目

1、同济大学编:《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陈友华 赵民编:《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五、思考题

1、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和主要内容。

2、城市规划编制成果的审批主体。

3、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关系。 第四章 城市总体规划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的区域条件分析;了解城市发展战略;掌握城市性质的确定;掌握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掌握城市用地评价和用地选择;掌握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规律。

二、学习的内容

1、城市总体规划的区域背景分析

(1)城市地理位置分析

(2)城市区域条件分析

2、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

(1)城市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主导产业的选择

(2)城市发展战略

(3)城市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城市职能分类和城市性质

(1)城市职能的概念

(2)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研究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4、城市人口构成与人口规模

(1)城市人口及构成

(2)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及其计算

5、城市用地组成和用地选择

(1)城市用地组成和用地分类

(2)城市用地评价与用地选择

(3)城市用地规模与用地指标

6、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形态类型

(2)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3)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

(4)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比较

三、学习的建议

1、 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

城市性质的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规律;城市用地评价和用地选择;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规律。

2、本章学习的建议

着重领会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规律,注重结合城市规划实例。

四、参考书目

1、同济大学编:《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陈友华 赵民编:《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五、思考题

1、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2、城市人口规模的估算方法。

3、看图评价城市总体布局方案。

第五章 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市规划中各项工程规划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竖向规划、管线综合规划的内容及要求,为配合专业工程师进行专项工程规划以及一些单项工程的综合协调打好基础。

二、学习的内容

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1)城市水源与给水水源选址

(2)城市给水工程规划

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2)排水工程规划

3、 城市供热工程规划

(1)供热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2)供热工程规划

4、城市供电工程规划

(1)供电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2)供电工程规划

5、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1)燃气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2)燃气工程规划

6、城市通信工程规划

(1)通信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2)通信工程规划

7、城市防灾工程规划

(1)防灾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2)防灾工程规划

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篇二:城市规划考研详细参考书

城市规划考研详细参考书【觉得齐全】 专业公共必修1*画法几何

参 考 书: 朱育万主编,《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王桂梅主编,《土木建筑工程设计制图》,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朱福熙主编,《建筑制图》(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

同济制图教研室,《建筑工程制图》(第三版), 同济大学出版社

2*建筑制图

3*阴影透视

参 考 书:许松照,《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工程测量

5*建筑力学(一) 专业基础平台必修课

1*建筑设计基础(一)

参 考书:田学哲著,《建筑初步》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钟训正著;《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建筑设计基础(二)

参 考书:《建筑设计资料集》(1—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黎志涛著,《建筑设计方法入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年

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年 3*建筑构成

参 考书:满懿编著,《平面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年

赵殿泽著,《立体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91年

赵国志著,《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年

4*计算机绘图与表现

5*建筑材料

参 考书:符芳主编,《建筑材料》(第一版),东南大学出版社

符芳主编,《建筑装饰材料》(第一版),东南大学出版社《建筑材料手册》

湖南大学等四校合编,《建筑材料》(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建筑构造(一)

7*中外建筑史(中建史部分)

参 考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刘致平著,《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中外建筑史(外建史部分)

参 考书:陈志华著,《外国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年

同济大学等四高校合编,《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年

罗小未、蔡畹英编著,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8*中外城市建设史

参 考 书: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

3.《中国六大古都》

4.《中国文化地理》

5.《华夏意匠》

6.《现代城市建设》

7.《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8.《城市设计》

9*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参 考书:重庆建筑大学朱昌廉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住宅设计规范》(2003年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参 考 书:天津大学 张文忠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城市规划原理(一)

参 考 书:周剑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 建工出版社 , 2001年

邓述平,王仲谷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建工出版社 ,

12*建筑设计

参 考书:《建筑设计资料集》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

建筑类期刊、相关课题的建筑设计教材及参考资料

专业基础平台选修课

1*城市设计概论

参 考书:王建国著,《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金广君著,《图解城市设计》,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9

王建国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芦原义信(日),《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出版社,1985

朱文一著,《空间、符号、城市》,中国建筑出版社,1995

2*建筑绘画技法

参 考书:张举毅,建筑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彭一刚,建筑绘画及表现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侯继尧,建筑画理论与技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3*专业外语阅读

参 考书:《建筑类专业英语》专业词汇表和建筑词典

外文原版书和外文期刊杂志

风景园林建筑

建筑项目管理

城市规划方向必修课

城市规划原理(二)

参 考 书: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编,城市规划资料集第1分册(总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城市规划资料集第4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城市规划资料集第2分册

(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何依,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历史文化城镇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王国恩,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戴慎志,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8)万艳华,城市防灾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9)陆锡明,综合交通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0)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1)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2)阮仪三,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3)[法]让-保罗"拉卡兹,城市规划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4)郑毅.城市规划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5)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0

(16)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3

(17)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18)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1

(19)建设部,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0)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21)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 83-99),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2)建设部.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3)建设部.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200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4)建设部,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50293-199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5)建设部,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93).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6)建设部,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99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7)王国恩、殷毅、黄亚平,城市规划中的土地使用规划,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8)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9)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0)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1)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实务,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4*城市道路交通

参 考 书:沈建武、吴瑞麟编著,《城市交通分析与道路设计》,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李清波、 符锌砂主编,道路规划与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周荣沾主编,城市道路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

参 考书:王国恩,《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孙施文,《城市规划法规读本》,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 任致远《城市规划依法行政导论》

黄达强,《行政管理学概论》,高教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法解说》

张兵,《城市规划实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参 考书:『戴慎志,《城市工程系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建筑电气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SD157-85(试行)

(3)《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SDJ3-79

(4)《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SDJ206-87

(5) 能源部、公安部,《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1992

(6)《电信网规划》,人民邮电出版社,1994

(7)《长途通信干线电缆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J2-81

(8)《市内电话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J8-85

(9)《通信枢纽工程设计暂行技术规定》,YDJ25-88

(10)《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 国家城建总局城市规划局,《城市规划参考资料》,1980

(12) 张自杰 主编、顾夏声主审,张自杰、 林荣忱 、金儒霖编,《给水工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3) 张自杰 主编,顾夏声主审,张自杰、 林荣忱 、金儒霖编,《排水工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4) 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道路与交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城市总规设计

7*城市详规设计(一)

参 考 书:1. 周剑,《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建工出版社,2001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4.时国珍,《创新风暴.中国最新获奖住宅设计经典》 建设部,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5.韩秀琦,《当代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精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城市详规设计(二)

参 考 书: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4分册(控制性规划),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 同济大学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8)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 83-99),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318-2000),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50293-1999),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93),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篇三:注规城市规划原理笔记47页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计划出版社2011版)

一、城市与城市发展 1.定义:公元前3000年左右,城市归根到底是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1)城市产生的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是以行政和商业活动为基本职能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2)城市功能的定义: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3)城市集聚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4)城市的区域定义: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与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一社会复合的巨系统。 城市定义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城市基本特征:概念是相对存在的;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具有系统性(经济、政治、社会、空间环境和要素流动子系统)

3.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1)大都市地区,美国最早,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地域的组合,它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形式。实例:加拿大的国情调查大都市区,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澳大利亚的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的劳动一市场区,日本的都市圈,美国的大都市统计区。2)大都市带,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先提出了大城市带的概念:有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戈特曼认为世界上存在6个大都市带:A.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B.芝加哥向东大湖大都市带C.日本太平洋沿岸D.英格兰E.西北欧大都市带F.上海城市密集区3)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区域是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全球城市区域是以全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而不是以一般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全球城市区域是多核心

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而非单一核心的城市地区。全球城市区域不限于发达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 4.城市与乡村的区别:集聚规模、生产效率、生产力结构、职能、物质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差异。联系:①物质联系(路网水网、生态)②经济联系(市场、商品原材料、消费收入)③人口移动联系(临时和永久人口流动、通勤)④技术联系(技术依赖,灌溉系统通信系统)⑤社会作用联系(访问亲戚宗教仪式社会团体)⑥服务联系(能量流网络金融教育医疗职业商业和技术服务交通服务)⑦政治行政组织联系(结构关系政府权力监督行政非正式政治决策) 5.我国市制:广域型,是城区型和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模式。

6.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①城乡结构二元化②收入差距拉大1/6-1/7;③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④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失衡。

7.五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十六大提出“城乡统筹”,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扭转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难题,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主体是政府,重点是农村社会政经文各领域战略性调整和深层次变革。①统筹城乡经济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和良性互动②统筹城乡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展③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共同繁荣

8.现代城市新动力机制: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科技革命与创新;全球化与新经济;城市文化特质(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9.城市发展阶段及差异:农业社会(政治军事宗教中心而非经济中心)、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活生产支撑,文化趋于多元。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制造业地位下降)

10.城市空间环境的演进规律:①单中心到多中心,②平面到立体,③从生产性空间到生活性空间,④从分离的均质空间到连续的多样空间。

11.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自然因素(影响城市选址、城市空间特色、空间环境质量)、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经济与技术因素(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构建方式)、政策制度因素(影响到行政区划、投资区位、城镇化战略、城建政策、经济政策、城市规划以及权利干预)。

12.城镇化的内涵:有形的城镇化(人口的集中、城镇空间形态的改变及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无形的城镇化(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农村意识行为生活方式转变及农村居民脱离以前的生活态度方式)

13.城镇化率PU=U/P(常住人口/区域总人口) 14.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①农村剩余的贡献②工业

化推进③比较利益驱动④制度变迁促进⑤市场机制导向⑥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⑦城乡规划调控 15.城镇化的基本阶段:集聚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市区人口负增长)→再城镇化

16.我国城镇化历程:①1949-1957启动阶段,建设工业城市②1958-1965波动发展③1966-1978停滞阶段,知青下乡,分散工业布局④1979至今,快速发展 17.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①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为主导(资源开发,攀鞍东营大庆克拉玛依)②商品短缺时代的乡镇集体经济(积累了地方经济基础,但带来了布局分散、投资效率低)③市场经济早期的分散家庭工业(家庭手工业、个体私营企业和批发零售业)④以外资及混和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外向型经济园区) 18.我国城镇化的现状:1)从大起大落到持续发展;2)由西向东,东快于中西,3)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以及都市带,4)部分城市进向国际化。

19.我国城镇化的新的发展趋势:1)东快于西,西部加速,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道路;3)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4)沿海,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20.十六届五中全会: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健康城镇化已经成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1.城市发展与区域关系:①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一些中心城市与其所在的区域共同构成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如大都市区都市圈等,需分析的区域性因素有区域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自然条件与生态承载力、区域发展的条件差异、区域的基础设施水平等);②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生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中心地理论等) 22.城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本经济部类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并且基本经济部类的发展对从属经济部类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和累积的反复过程(乘数效应),中心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出现倒U形现象。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通过城市这一重要的节点,资源、技术、劳动力、资本快速聚集并相互作用,从而使城市在自身经济实力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带动区域、国家、甚至是超国家尺度的空间经济发展。)

23.城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24.城市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

撑与约束条件,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

约利用。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1.欧洲古代社会城市的典型格局:1)古典时期①古希腊,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神庙、市政厅、露天剧场和市场是重要场所,是关键性节点。(米利都城和雅典局部)②古罗马,大规模发展道桥、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街道,通往四个城门,中心交点附近为斗兽场、剧场和官邸建筑形成的广场,巴黎、伦敦由营寨城发展起来;维特鲁威的《十书》有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方面的论述2)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萧条,城市衰落。在教堂周边形成了一些市场,进而形成为城市。在教会控制的城市之外的大量农村地区,一些封建领主建设了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围绕这些城堡也形成了一些城市。城市基本上多为自发生长,由于城市因公共活动的需要而形成,城市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从而形成了城市中围绕着公共广场组织各类城市设施以及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构成了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独特魅力。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这时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佛罗伦萨)3)文艺复新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由于新的生产及生活发展变化的要求,城市进行了局部地区的改建。这些改建主要是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典型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以及公共建筑(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4)绝对君权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改建、扩建的规模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巴黎的影响最大。在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轴线放射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丽的宫殿花园(如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如协和广场)是典范。 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现代城市规划是在解决工业城市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综合各种思想和实践形成的1)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通过对理想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变不合理的社会),欧文(协和村),傅里叶(法朗吉为单位,以社会大生产代替家庭小生产,戈定进行了实践)2)法律实践-英国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法案.1909年英国《住房、城镇规划等法》标致现代城市规划确立。3)行政实践-巴黎改建,以道路划分城市,塞纳河两岸紧密联

系,标准的住房布局方式和街道设施,两个公园和大面积公共开放空间,资本主义典范、样板4)技术基础-城市美化。源自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传统。西谛对中世纪城市内部的总结和对城市不规则布局的倡导深化了“英国公园”思想。在美国是奥姆斯特德纽约中央公园。芝加哥城市美化运动综合了对城市空间和建筑设施进行美化的各方面思想和实践。1909伯汉姆《芝加哥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5)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凯伯里在伯明翰的模范城镇,莱佛在利物浦Port Sunlight,普尔曼在芝加哥南部的城镇。 3.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1)霍华德田园城市,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四周永久农业,土地公众所有,委员会受托管理。1《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城市人口限制在3.2万人,城市和乡村结合体,城区用地只占1/6,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5.8万人),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公园周围玻璃散步廊道连接商店,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行林荫大道,两侧为居住用地,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面对最外层环形道路和铁路支线。第一座田园城市是由恩温,帕克设计的莱彻沃斯。2)柯布希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明天城市,300万人,24栋60层住40万人。然后60万人住多层,最外围200万人住花园住宅。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特别强调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一个地铁站,直升机起降场,中心区交通干道分三层: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1930年光辉城市,城市必须集中,集中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采用大量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设一个地铁和人车分离的高效率交通系统。垂直的花园城市。最后形成了理性功能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现在他主持写的《雅典宪章》中。(昌迪加尔规划)3)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即运输经济,耗时最少。500米宽,要多长有多长,城市平面呈矩形,结构对称,街坊矩形或梯形,建筑用地至多1/5,留有余地,公正分配土地。实践-斯大林格勒城市规划;哥本哈根指状式发展、巴黎轴向延伸等4)戈涅的工业城市,摆脱了学院派追求气魄、对称和轴线放射的现象,最早提出功能分区思想。以重工业为主,具有内在的扩张力量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更具有独立性,这对于强调工业发展的国家和城市产生了重要影响。5)西谛城市形态研究(城市设计之父),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人、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感受之间的协调,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

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在经济和艺术之间,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这就要求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1889年《城市建设艺术》: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著作。6)生物学家格迪斯的学说,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居住地与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已经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场所、工作和人是结合为一体的。《进化中的城市》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即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提出现代城市规划过程:调查—分析—规划。 4.城市发展理论:1)城市化理论,农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沃伊廷斯基认为一个国家城市化界线由农业生产力决定,门罗认为城市兴起成长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力扩大而产生剩余粮食),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的第二前提,而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是工业化。随着城市和消费的不断扩张和分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诺瑟姆城市化三阶段,30%以下第一阶段,,中期阶段快速发展30—70%,70%以上城市化稳定阶段。2)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a.城市化的区域理论认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有极化与扩散效应。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向上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佩罗的城市与区域增长极理论认为: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在城市成长的最初阶段,极化效应会占主导地位;但当增长极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扩散效应会相对或绝对增强,成为主导作用过程。与此同时,极化效应也会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b.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在诸多因素中,城市的经济活动是其中最重要和最为显在的因素之一。经济基础理论认为城市的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它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c.城市化的社会学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发展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互相依赖、互相竞争。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生产效率而促进社会分工(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城市规划原理计划出版社pdf),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依赖。相互依赖则既强化了社会分工又使社会紧密团结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促使人类在空间上的集中,形成城市。d.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认为,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由于城市中各类物质

设施和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而得到发展。古滕伯格揭示了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所谓可达性就是:交通设施通达的方便程度。梅耶认为交通及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城市是一个由人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而交通及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很显然,城市在发展时,通常显示出其通讯率或信息交换率也得到提高,反之亦然。3)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分散发展与集中发展。A.分散发展理论,包括卫星城理论(恩温提出)、新城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和广亩城理论。卫星城理论-针对田园城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背离霍华德理论的现象由恩温提出,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物。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市的疏解。缺点是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往往被作为中心城市某一功能疏解的接受地(工业卫星城、卧城等),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新城理论-更强调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截流作用。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功能的集中点”。针对于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他认为“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使原先密集城市得以从事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改建目标①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②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做其它适宜的用途③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广亩城理论-赖特把城市分散发展推到极致,《宽阔的田地》正式地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在这种“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并将其自然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赖特对广亩城市的现实性不怀疑,认为是必然,是社会发展的趋势B.集中发展理论: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这是城市经济的最根本特征之一。在聚集效应的推动下,城市不断得集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主要理论与事件:①卡利诺于1979和1982通过区分“城市化经济”、“地方性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对产业聚集的影响来研究导致城市不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城市总产出增加时,各类型生产厂家的成本下降,意味着城市经济是源自整个城市的经济规模的规模,而不只是某一个行业的规

模,城市化经济为整个城市的生产厂家获得利润而不只是特定行业的生产厂家。地方经济化就是要求这个生产厂与同类厂布置在一起,由于生产厂的集中而降低成本,经济性来源于三个方面: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的规模经济、劳动力市场的经济性和交通运输的经济性。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企业本身规模的增加而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根据卡利诺的研究发现,对于产业聚集的影响而言,内部规模经济并不起作用。城市人口少于330万时,聚集经济超过不经济,当超过330万时相反②城市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了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现象,这是由于聚集经济的作用而使大城市的中心优势得到了广泛实现所产生的结果。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作为世界城市应具备:政治、商业、专门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的特征。③1982年,弗里德曼和沃尔夫发表论文《世界城市形成:一项研究与行动的议程》,提出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控制中心,并且提出了世界城市的两项判别标准:第一,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联结的形式与程度;第二,由资本控制所确立的城市的空间支配能力。④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中强调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提出世界城市的7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⑤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限不尽相同。一个城市聚集区往往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⑥大都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4)城市体系理论:城市的分散和集中发展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方面,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这两方面作用的综合。就宏观整体来看,广大的区域范围内存在着向城市集中的趋势,而在每个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又存在着向外扩散的趋势。在实际发展现实中,英国的城市扩散是以新城的建设为主要特征的,而美国的城市扩散是以郊区化的方式实现的,但它们的发展也始终是相对集中的。就区域层次来看,城市体系理论较好的综合了城市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的基本取向。城市体系就是指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城市体系的研究始于格迪斯对城市区域问题的研究。经过芒福德等人的不断努力,确立了区域规划的科学概念,并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城市区域的观点、对城市经济行为的分析和中

心地理论,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分析包括3部分内容:特定地域内所有城市的职能之间、城市规模上和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城市职能关系依据经济学的地域分工和生产力布局学说而得到展开,而不同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则被认为是遵循中心地理论的,并将这一理论看作是获得空间合理性的关键。对于不同城市在规模上的相互关系,齐普在1941年提出“等级-规模分布”。该理论认为一个城市的规模受制于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整个城市体系,他在城市体系中所处的等级就决定了它的合理规模的大小。 5.城市空间组织理论:1)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农业区位理论(杜能)是区位理论的基础。工业区位理论越来越具有综合性,运输费用是关键。韦伯认为影响区位的因素有区域因素和聚集因素。区域因素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两项,聚集因素指生产区位的集中。廖士在区位理论中第一个引入了需求作为主要的空间变量。伊萨德从制造业出发组合了其它的区位理论,并结合现代经济学的思考,希望形成统一的、一般化的区位理论。2)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①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雅典宪章》提出,“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规划是最基本的分类”,这“四个主要功能要求各自都有其最适宜发展的条件,以便给生活、工作和文化分类和秩序化。每一主要功能都有其独立性,都被视为可以分配土地和建造的整体,并且所有现代技术的巨大资源都将被用于安排和配备它们。”从某种意义上讲,功能分区的运用确实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当时城市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改变城市中混乱的状况,是城市能“适应其中广大居民在生理上及心理上最基本的需求。”《雅典宪章》,规划工作者主要三项工作:a.将工作、居住、游憩三大功能的不同地区,平面布局,并建立交通网。b.设立各种规划,使各区按照它们的需要和有纪律的发展。c.建立工作、居住、游憩之间的关系,以最优、最经济方式完成②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最为基础的是同心圆、扇形、多核心理论。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第一环是整个城市中心;第二环是过渡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这一理论还特别提出,这些环节并不是固定的和静止的,在正常的城市增长条件下,每一个环节通过向外面一个环的侵入而扩展自己的范围,从而揭示了城市扩张的内在机制和过程。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城市核心只有一个,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a.有些活

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b.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c.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会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就会要求这些活动有所分离;d.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在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通过相互协调的功能在特定地点的彼此强化,不相协调的功能在空间上的彼此分离,由此形成了地域的分化,使一定的地区范围内保持了相对的独特性,具有明确的性质,这些分化了的地区又形成各自的核心,从而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多中心。③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根据经济的原则和经济合理性来组织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组织在市场机制下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经济合理性的含义就在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城市土地必须按照最高、最好,也就是最有利的用途来进行分配。这一思想通过位置级差地租理论而予以体现。根据该理论,只有当地租达到最大值时,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伊萨德认为决定土地租金的要素:与中心商务区的距离、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竞争者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以及降低其它成本的外部效果。现在比较精致也比较重要的地租理论是阿伦索于1964年提出的竞租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根据各类活动对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地点所愿意或所能承担的最高限度租金的相互关系来确定这些活动的位置。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讲,经济合理性并不是城市规划的唯一依据,其最根本的原则应该在于社会合理性,或者说是基于公正、公平等公共利益的基础之上的。④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索里亚·玛塔的线性城市是铁路时代的产物,他所提出的“城市建设的一切问题,均以城市交通问题为前提”的原则,仍然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原则。埃涅尔认为交通运输是城市有机体内富有生机的活动的具体表现之一。过境交通不能穿越市中心,并且应该改善市中心区与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公路的联系。他还对城市道路交通节点进行了研究,认为城市道路干线的效率主要取决于道路交叉口的组织方法,为此提出了改进交叉口组织的两种方法:建设“街道立体交叉枢纽”和建设环岛式交叉口和地下人行通道。埃涅尔提出的城市道路交通的组织原则和交叉口交叉路组织方法在二十世纪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建设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规划方案是汽车时代的作品。城市的空间组织必须建立在对效率的追求方面,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交通的便捷。佩里1929年被汽车逼出了“邻里单位”的观点。80年代后,美国又针对城市蔓延和私人小汽车交通的极度依赖,“新都市主义”出现,鼓励公共交通,并提出了TOD模式(将人集中在公交车站步行范围内从而减少私人汽车)。⑤从空间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西谛的《城市建筑艺术》提出了现代城市建设中空间组织的艺术原则。罗西从新理性主义的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