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列表页

欧洲经济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1  分类: 经济论文 手机版

篇一:国际经济学论文

《国际经济学》结课论文

欧盟经济一体化效果与问题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2012年,欧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上仅仅是对欧盟的一个简介,欧盟成立以来,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政治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成功的的背后也显露了诸多问题。以下我就从欧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来分析其取得的效果与问题。

一、成功的经验

与世界其他地区众多类似经济区域相比,无论从联合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从地位和影响看,欧盟都是最成功的典型。

(一)就联合的广度而言,欧盟成功地开创了跨国合作的经济政治联盟的先河,包括的成员国众多。欧盟是一个超国家的组织,既有国际组织的属性,又有联邦的特征。欧盟成功的区域政策是实现合作的基础,区域政策尽可能明确地界定区域问题与问题区域,把广大的区域联系在一起。其次,区域政策有明确的总体目标:致力于通过实施积极的区域政策以达到缩小区域间差距的目的,使欧盟范围内不同区域达到最大程度的聚合。这一切都为解决区域不平等问题和实现广大地区真正的联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经济领域,欧盟从成立初期就一直致力于消除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并且,欧盟也在世界上推行这一相同的准则,使欧盟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量和影响大增。欧盟坚信,多边贸易自由化能对全球经济产生极大的效益,其中,发展中国家受益最大。

希腊于1981年加人欧共体,西班牙和葡萄牙于1986年加人欧共体,三国是欧盟成员国中加入时间较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成员。加人欧共体后,三国积极落实欧盟确定的经济趋同标准,采取措施使各项经济指标逐渐向欧盟平均水平靠近,通过参与共同市场和统一货币等一体化进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和投资迅速增长、与欧盟其它成员国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第一,经济增长速度普遍高于欧盟发达成员。葡萄牙人盟后,1986-1990年和1995-1999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7%和3.2%,始终高于欧盟的平均增长水平。前些年,欧盟整

体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西班牙、希腊的经济却稳步增长,其中希腊经济年均增长高出欧元区平均水平约一个百分点。第二,经济实力和人均GDP大幅提高。三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工业基础薄弱、生活水平较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西欧居末位。加人欧共体后,三国与欧盟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2002年西班牙国内生产总值约合6498亿美元,列世界第9位,在欧盟成员国中仅次于德、法、英、意四国。

(三)在深度方面,1958-1968年,当时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之间已经逐步取消了工业品关税,实行农产品关税同盟,统一农业政策和农产品价格,设立共同的农业基金对农业实行统一的补贴。1993年1月,欧盟启动内部大市场在成员国之间实行人员、物资、资本和服务自由流通。1999年1月,欧盟中的11个成员国率先放弃了货币主权,共同采用统一的货币欧元,这么多主权国家自愿放弃本国的货币发行权,把这一核心主权交给它们信赖的超国家组织,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迄今为止,尚没有任何一个同类组织像欧盟那样拥有共同的决策机构、共同的执行机构、共同的议会、共同的中央银行,同时欧盟还在努力推进共同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并着手组建快速反应部队。欧盟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已迈出了最坚实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关税同盟为起点,通过实施共同市场、统一大市场而最终向全面的经济货币联盟迈进。欧盟于1968年7月1日取消了各成员国之间的所有关税,建立了统一的海关税则,初步建成了关税同盟,对来自区外的第三国产品实行共同的关税政策,以促进区域内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共同农业政策是欧盟内实施的第一项共同政策。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确保农业人员的“公平”收入、稳定农产品市场、保持农产品合理的销售价格以及确保农产品的供应。其主要内容是对内建立共同农业基金、统一农产品市场和价格、对农产品出口予以补贴,对外则设置随市场供求变化而调整的差价税、配额等贸易壁垒,使欧盟农业免遭外部廉价农产品的竞争。地区政策的目标是“促进欧盟整体的协调发展”、“加强其经济和社会统合”以及“降低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消除最不发达地区或岛屿及农村地区的落后状况”。

二、存在的问题

欧洲联盟仅仅是一个国家邦联,但它不是一个联邦国家。过去50年里,它的政治制度不断演变,建立在一系列条约基础之上。在实现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欧盟的决策机制问题。

欧盟的决策机制是首脑会议和欧盟理事会。首脑会议实行共议制,如果在某个问题上一时无法取得共识,则推迟到下次首脑会议再议。这种决策机制虽然降低了大国操纵的机率,但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出现了无法兼顾的两难境地。此外,对欧盟委员会(欧盟的执行机构)的大小和席位分配、对欧盟议会席位多少和分配也都存在着争议。欧盟理事会则按成员国人口比例分配投票权。现在欧盟由15国扩大到25国,决策难度更大了。由此,在经济决策方面意见不统一,存在严重分歧等问题在阻碍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利益分配问题。

成员国内部经济差距大,扩大后机构和协调更加困难;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各项开支,2004年初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今后十年的年度预算框架,预计预算额将从目前的1,000亿欧元增加到2013年的1430亿欧元,即占到欧盟生产总值的

1.15%。这一建议遭到净摊款国的反对。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基础不同,受惠国和净受惠国之间就存在无法避免的利益分配问题。

(三)欧盟的团结问题。

经济实力基础不同决定了各国互相争夺欧洲联盟发展方向的领导权,内部团结的信心和意愿的强弱也不同。富国和穷国在经济利益分配上有分歧;大国和小国在权力分配上时常争吵。更为严重的是,西方的盟主美国不愿见到欧盟影响的扩大,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防止欧盟形成一支独立自主的强大力量,由此引发的一连串的问题严重阻碍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俗话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欧盟在协调发展问题上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四)债务处理问题

2002年1月1日,经过3年的过渡,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进入流通。2月28日,欧元区成员国货币全面退出流通领域,欧元从此踏上国际政治经济舞台,成为国际货币体系里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货币通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经济和文化的融合。近十年来,欧元区各国享受了统一货币所带来的高效率贸易和低成本融资的种种福利:从1999年开始,德国对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欧元区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快速增长,2007年达到1160亿欧元,是1999年的3倍。与此同时,单一货币还大大降低了欧元区的融资成本,从1999年到2008年的十年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主要国家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基本趋同,在4%-6%的区间内低位徘徊。此外,低成本的

融资便利,也激励了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在财政上的举债扩张。以希腊为例,加入欧元区后,其政府负债率持续上升,到2010年到达143%,赤字率也相应攀升至11%。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暴波及欧洲,《稳定与增长公约》对各国的财政赤字约束彻底失效,欧盟的货币一体化终于显现出其独腿难行的制度缺陷。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来都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工具,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发挥作用。由于欧元区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统一管理,赤字国无法通过增加货币投放量或汇率贬值来渐渐消化越堆越高的政府债务,失去了“印钞机”的欧元区国家没有能力通过自主的货币政策来调节自身的经济困境,只能通过欧盟的“援助”来消化债务,而“援助”所附带的财政紧缩和改革条款实际上意味着对受援国财政政策的硬约束。

希腊公投事件表明,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所开出的财政紧缩“药方”对于受援国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欧盟各国在未来一体化道路上的制度安排。欧盟一体化再往前一步,就是单一财政体系。财政自主权从来都是各国经济政策的“核心部件”,被卸去财政自主权之后,欧元区各国经济政策的自主权基本上全部被“没收”。在我看来这是欧盟经济一体化路上的一道坎,想要跨越还需要欧盟各成员国的努力!

(五)欧盟的区域经济差异较大

首先,人均产出是被广泛用来衡量现有经济水平的经济指标。在欧盟成员国内部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例如, 德国汉堡的人均产出高出欧盟平均水平的两倍,德国东部地区的人均产出只有欧盟平均水平的50% 左右。其次, 失业率在欧盟成员国之间和成员国内部的差异也很大。例如,据经合组织的统计,1997 年西班牙的失业率高达21. 1%, 德国的失业率为10% ,卢森堡为2. 5% 。另据欧共体委员会的统计, 意大利1990 年失业率最高地区为21. 7%, 最低地区为3. 4%。就业率是决定未来经济福利的重要因素。如果其他条件等同, 就业率越高,人均产出的水平就越高。欧盟的边缘地区,远离核心增长地区,因此需要特别的支持。爱尔兰自50 年代以来有相当稳定的经济增长。希腊则相反, 80 年代中期经济扩张后,希腊的经济增长相当缓慢。西班牙走过了相当不稳定的经济发展道路。佛朗哥专治时代结束后,西班牙进行了结构调整,出现了显著的经济增长,随后就是严重的经济衰退。

在产业结构方面,欧盟成员国的农业和初级生产部门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篇二:欧洲一体化论文‘

欧洲一体化进程

二战后欧洲东亚不同道路背后的原因

摘要:二战使欧洲国家普遍削弱,使欧洲各国深刻意识到,欧洲不能再发生内部的纷争了。在“冷战”格局下,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而美国借扶植西欧又不断加强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故开始实现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东亚地区缺乏原材料与强大的军队,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选择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依附的同时,成功的创造出了战后的经济奇迹。

Abstract:After the World War two,the Europe realized that it will benefit the whole region if they were performed as one,in order to keep them apart from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US and the USSR.Meanwhile,thecontries of the east asia made great development in finance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US.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使欧洲各国实力削弱,这段历史使欧洲各国深刻意识到,欧洲不能再发生内乱了。 如何避免欧洲内部的战争,成为了人们战后开始反思的问题。[1]二战中,欧洲大约有5,000万人参战,2,000万左右的人丧生,3,000万左右的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不断的战争也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导位置由欧洲转向美国。于是欧洲各国精英开始反思,如何能够再次避免战争。鉴于一战、二战均由德国挑起,如何解决战争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德国问题。

人们的答案是用共同体的方式合理解决德国问题。为了在经济上渗透德国,为了在军事上限值德国,为了限制联邦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总量,从而控制其军事工业的发展基础,法国提出了一个被称之为舒曼计划的方案,建议把法国和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共同机构管理之下。一些西欧国家(包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也附和进来,他们同法国和联邦德国一起在巴黎共同签署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条约》,这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迈出了意义深远的第一步。

英法比等国家同样需要建立欧洲经济方面的一体化组织来恢复自己的经济贸易。二战虽然结束了,英法等国却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食物的匮乏,极高的失业率都极大地威胁着这些国家的社会基础。同时也为了避免战争再次发生,结成一个共同体来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明显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故而,从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到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体,再到后来的欧盟,欧洲在一体化的进程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在“冷战”格局下,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而美国借扶植西欧又不断加强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

“冷战”背景和马歇尔计划对欧洲一体化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乌云刚刚散去,冷战的大幕又从砖瓦废墟上缓缓拉开。美国和苏联——这一对超级大国从共同对抗纳粹的威胁中解除出来后,就再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和平相处。美国试图保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而苏联同样为了世界霸主地位不愿意美国的势力渗透东欧以及自己其他的势力范围。美国提出凭借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

体系,并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时也可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于是,欧洲国家在美国的敦促下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其作用主要是协调欧洲各国经济政策,以努力实现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而欧洲各国考虑到,如果美国经济不断地渗透到欧洲经济体制当中,那么恐怕会有一天欧洲将成为美国的附庸。在当时的情况下,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无法和美国抗衡。因此,欧洲各国逐渐意识到,唯有欧洲各国在美国要求欧洲实现经济共同体(这一在华盛顿方面看来是对抗苏联的很好战略)的背景下,借力加快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才能在将来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故而,接着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等等,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

[3]

此后欧洲为了在美苏争霸这种地域和和政治夹缝中生存,欧洲一体化更加进一步发展。

[2]随着冷战的进一步发展,美苏争霸不断升级,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双方储备的核弹头足够将世界毁灭几十次。而欧洲地处美苏争霸的缓冲地带,环境处境自然十分微妙。为了应对美苏双方可能发生的事情,也为了不像中阿拉伯国家以及以色列一样沦为美苏争霸的军事政治代言人,自然需求自强以自保。换而言之,需要成为独立于美苏两方的多极世界中举足轻重的一员,最好的一条路也莫过于成为一个几乎具有国家性质的一员。1965年4月8日,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标志着欧盟正式成立。

欧洲一体化源于国际形势的变动,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在此起着巨大作用。

欧洲自古信仰基督教,各国有着近似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文化渊源。在西欧还没有国家概念,只有领主概念的时候,欧洲各地人民可以自由走动,甚至连领主都是基本具有“外国”血统。15世纪哲学家卢梭说:“欧洲国家

欧洲经济论文

必须建立联盟,维护欧洲的和平。”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欧洲的联合是历史的要求。”共同的地域使欧洲国家一直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4]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曾说:“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联邦政府和一个欧洲议会,以消除欧洲国家之间的纷争,维护持久的和平。” 欧洲历来是国际关系的中心,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源地和主战场。“二战”使欧洲国家普遍削弱,使欧洲各国深刻意识到,欧洲不能再发生内部的纷争了。这些思想家的言语在当时却是高屋建瓴,然而却缺乏普通人民群众的响应。[5]二战后,欧洲人心思定,人们渴望和平,不希望战争再次发生,这时已经具有一体化的社会和群众基础。各国精英阶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领导欧洲走向一体化的进程。[6]这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

二战结束后,美国曾一度以欧洲为重心展开与前苏联的对抗。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爆发,两大阵营对抗的前沿开始向东亚发生转移。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东亚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美国的战略也开始从欧亚两大战略并重转向对亚太地区的侧重。老布什政府的国务卿贝克1991年11月11日在东京发表演说,首次提出面对亚太的新局势,应该建立一个繁荣而安定的太平洋共同体(a Pacific Community)的主张,认为美国在亚太的利益是维系市场的开放以及阻止与美国和美国友邦敌对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称霸。[21]克林顿

时期,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出口已经超过美国对外出口的60%,美国的对外贸易逆差也大都发生在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已经与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安全密切相关。因此,克林顿从一上台开始,就对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十分关注,将亚太地区看作最有前途和最有活力的地区。1993年7月在东京召开的七国首脑会议上,他提出了“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构想,并于年底主持召开了在西雅图APEC的非正式首脑会议。当时负责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助理国务卿温斯顿?洛德的看法是:“对于美国来说,无论是本世纪还是下个世纪,世界上没有什么地区比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更重要了。”因此,美国今后将把与亚太地区的关系放在其对外关系的首位,在其长期安全和经济计划中,美国对亚太的重视将高于欧洲。”[7]

东亚队美国的依赖存在于各个方面。东亚国家的发展依赖于美国提供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战后美国为稳定东亚局势出台各种方案为东亚提供资金已被发展。更为重要的事,美国为他们的出口提供了完全开放和自由的市场。[8]军事上对美国的依赖更是使得东亚各国需要依附于美国进行自己的发展。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对日文化政策开始对日本知识界产生腐蚀性影响。由于长期受到美国的“恩惠”,许多日本知识精英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主张的习惯与勇气。知识分子本应在社会中扮演“文化性抵抗的道德评论家”角色,为政府和民众提供真实、正确的信息。但是,例如1950年代美日因贸易摩擦而关系紧张、日本社会舆论战如火如荼的时候,尽管日本国民强烈渴望知识分子们发表有关美国的专业性分析,但大多数日本学者却选择了缄口噤声。“日本的知识分子已经沦为了在精神上依附于美国的弱势群体。”[9]

参考文献

[1]张旭鹏.文化认同理论与欧洲一体化[J].北京:欧洲研究.2004.

[2]许仟.欧洲文化与欧洲联盟文化政策[M].台北:学业书局,1999.

[3]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3.

[4]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04~105。

[5] 许通美:《探究世界秩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321~322。

[6] L·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21。

[7] 周煦:《冷战后美国的东亚政策》,(台湾)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44~45。

[8] 杜方利:《东亚经济的崛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250~251。

[9][日]松田武,金琮轩译:《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商务印书馆,2014,1~3

篇三:2016全球经济形势分析

2016全球经济形势分析

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复苏乏力态势。发达经济体总需求不足和长期增长率不高现象并存,新兴经济体总体增长率下滑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方向不一致,大规模跨境资本流动,外汇与金融市场动荡,地缘政治变化和自然灾变等,都可能对世界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干扰。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预计2016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可能仅为3.0%左右。据去年12月份,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发布《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在2016年和2017年将分别增长2.9%和3.2%。报告分析了全球经济依然面临的五大不利因素,分别是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和贸易流动减少、汇率波动性和资本流动性上升、投资和生产率增长停滞、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活动之间脱节。报告也同时认为,受益于更加协调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明后两年世界经济将出现温和回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世界经济黄皮书: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形势不容乐观,预计GDP增速为3.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日前提醒,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令人失望且不平稳”。世界银行也预测,面对多项周期性和结构性不利因素,全球经济增速在2016—2017年将只有“小幅度改善”。

总体判断 复苏乏力态势难改

2016年,全球物价形势也将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总需求不足,是2015年主要国家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原因。大宗商品价格在2016年仍将低位震荡,总体来看可能只有小幅度上行,难以推动全球物价水平上涨。美联储加息不仅抑制本国需求扩张,而且将降低欧元区、日本和其他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

的效果。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放缓局面仍将持续,经济金融风险加大还将进一步抑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需求扩张。美国、欧元区、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还有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当然,巴西和俄罗斯等少部分新兴经济体处于物价高涨和GDP负增长并存的滞胀阶段,这些国家需要付出较大代价调整,较长时间后才能恢复到物价和经济增长同时稳定的局面。

全球贸易低增长局面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货物出口增长率曾于2010年—2011年间恢复到20%左右。2012年开始,世界货物出口增长率急剧下跌,2012年—2014年间,基本保持在3%左右。2015年全球贸易低迷状况进一步恶化,全球货物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全球贸易低迷主要因为全球需求不旺、世界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制造业转向主要依靠服务业,全球价值链扩张趋势放慢,国际贸易谈判进展缓慢。这几个因素在2016年仍将继续抑制国际贸易增长。全球贸易增长持续低迷,将提高贸易保护和竞争性汇率贬值的风险。同时,也应看到,在全球贸易增长下降的情况下,服务贸易增长趋势可能得到加强。需要强调的是,美国等12个国家签署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意味着区域贸易谈判和新型国际贸易规则谈判取得重要进展。不过,由于该协定最早于2017年生效,它对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的正面效果极其有限。

国际直接投资将保持基本稳定,跨境资本流动将更为活跃。国际直接投资至今没有恢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前的高峰。2015年全球并购活动开始增加,国际直接投资有企稳趋势。2016年国际直接投资仍将继续稳定增长,但难有大幅扩张。与此同时,跨境资本流动将更为活跃。跨境资本活跃程度主要受三大因素推动:一是欧元区、日本等量化宽松给全球市场持续注入流动性;二是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的时间、力度与速度不确定,使跨国资本更倾向于短期化配臵;三是国际货币多元化程度提高,跨国资本币种配臵空间加大,发行国际货币经济体的宏观形势、政策变动以及外汇市场的变动引起跨国资本重新配臵的规模和频率会加大。

2016年将是全球金融市场比较动荡的一年。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务状态虽然有所好转,但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政府债务负担持续加大。同时,全球非金融企业债务水平进一步升高,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新的脆弱点。非金融部门的债务违约可能通过降低金融部门的资产质量和增加政府部门的债务负担引起全球金融市场新的动荡。另外,跨国资本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外汇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也可能成为引发金融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2016年,受到一系列不确定和趋势性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的运行有以下几大趋势:

一、债务积累过快对增长和金融稳定造成威胁。一些经济体目前已经出现低利率、低增长和高负债这一“有毒组合”不断积累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损害货币扩张对实体经济的促进效果,而且将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威胁。防止债务进一步积累的趋势已经迫在眉睫。

二、竞争性的汇率政策成为隐忧。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均面临潜在增长率下降和总需求不足并存的现象。为了促进出口和总需求,货币贬值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备选工具。一国的竞争性货币贬值很有可能引发以邻为壑的货币竞争,从而带来全球外汇市场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

三、区域贸易谈判取得进展但其全球影响仍存争议。TPP的达成是区域贸易谈判的一个重大进展,但是,对TPP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还存在一些争议。TPP在进行贸易创造的同时,也将转移贸易,尤其是将中国这样贸易大国排除在外,很可能产生较大的贸易转移,从而在总体上降低TPP成员的福利。

四、一些风险因素或推动新兴市场经济进一步放缓。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出现了结构性放缓与周期性放缓叠加的局面。当前导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进一步结构性放缓的风险因素包括制度、基础设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等四个方面;周期性放缓的因素主要是宏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过度抑制通胀引发经

济衰退的风险,过度实行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引发金融不稳定造成经济低迷的风险等。

此外,发达经济体需求管理政策效果显现,但可持续性堪忧;美联储加息为全球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已见谷底;内外经济政策高度政治化,许多经济体内外经济政策和结构改革受到既得利益集团不断掣肘;地缘政治变化和自然灾变亦会对世界经济运行与业绩带来负面干扰。这些因素都让2016年的世界经济蒙上一层阴影。

展望2016年全球经济形势,还有几个关键点和趋势值得关注:

首先,要看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可否持续。美国经济2015年增长不错,有机构对美国2016年的增长比较乐观。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所研究员孙杰认为,考虑到不太乐观的外部经济形势,加上美国经济有自身波动的可能,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大致维持上年水平,即增长2.6%左右。尽管欧元区经济正处复苏进程,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所研究员东艳认为,全球经济增长趋缓、贸易低迷,欧洲地缘政治风险上升,金融市场不稳定,加上过低通胀率带来的通缩可能,欧元区巩固经济复苏还面临多重挑战,预计2016年欧元区增长率在1.6%—1.8%。

其次,要关注不断积累的债务问题。债务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债务之高与超低利率有关。超低利率还与资产价格上升并存,主要是房地产和股市价格上升。全球股票市场市值在2015年4月已达75万亿美元,比2008年雷曼兄弟倒塌前还多11万亿美元。一旦利率、负债水平和资产价格组合中有一环出现问题,会造成连锁反应式的金融市场崩溃。第三,要关注全球对美联储加息的反应。有人分析说,两年内加息最终要达到4%,也有人说达到1.5%。不同的估计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要关注新兴经济体的增速是否继续放缓。从过去5年看,新兴经济体处于下行通道,从增长7.5%降到4%。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或进一步放缓,而俄罗斯、巴西恐怕很难走出经济滞胀。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