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列表页

国际经济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06  分类: 经济论文 手机版

篇一:国际经济学论文

【摘要】:技术进步对一个国家产出的增长至关重要。而在国际贸易中,技术差异更是造成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动态演变的过程使国际中的优势地位进行转换。而在现今中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和经验的分析,对“中国创造”现象进行论证,并提出一些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动态技术差异 技术进步 中国创造

【正文】:

一、引言

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的对外开放,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中国经济同时也就不自觉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当中。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国际市场上的流动,同时也使国际分工更加的明确。在不可阻挡的大潮流中,中国也同其他国家一样,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革新经济发展模式,把握机会,扬长避短,促进经济的发展成为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难题。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自然也就是一个劳动力大国。依据要素禀赋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作为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中国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在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的初期,“中国制造”便成为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有效途径,而且成为了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快速发展中最引人瞩目的成果之一。但是随着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制造业的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通胀速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我们的成本优势降低。基于这种情况,很多人意识到,“中国制造”应该向“中国创造”转变。但是,“中国创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多大呢?随着技术进步在一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各国政府对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不断加大。而客观的来看,当前中国在科技创新力方面,与欧美国家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考虑进国际动态技术差异的因素后,中国制造业应该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技术创新还是技术引进似乎成为了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二、对经济模型的说明和论述

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分工理论运用了动态分析法,它是在考了时间变化的轨迹或者是调整过程的本身而建立起来的。在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分工理论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水平作为重要的要素禀赋通常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而技术水平的这种动态变化可以通过明显地提高一国产出能力,改变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来获得比较优势。通过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加以实证分析可以对这一理论做出论证说明:产量增长=技术进步+(资本

份额*资本增长)+(劳动力份额*劳动力增长)。而基于动态分析的方法,在一段时间或是一个过程之中,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出的提高在各国具有差异性,使得国际贸易中各国出口的要素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总是具有差异性,也可以说动态技术差异是国际贸易成为可能的重要原因。由此出现了一系列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分工理论。

依据这一理论建立的模型主要有技术差距模型、产品周期模型以及技术外溢模型。 {技术差距模型}:技术差距理论实际上把技术也看作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认为国际贸易尤其是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实际上以技术差距存在为基础的,在一定时期,出现某种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流程的国家将具有一种理所当然的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地位,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由于技术创新而获得先进技术垄断地位,成为技术领先国。别的国家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和拥有这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将有一种时间上的迟延,即模仿滞后。该国因此大量出口技术领先产品。

但是,通过贸易产生的示范效应、专利转让以及直接投资,这些技术将被其他国家模仿,技术领先国和技术追随国间的技术差距将会消失,它们之间的贸易由于技术追随国的生产扩大而减少,直至追随国的生产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为止。

图6-10 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贸易模型

图1波斯奈的技术差距贸易模型

但是,这个模型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它不能解释技术差距的大小,,也没有给出技术差距产生和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的原因。

{产品周期模型}:产品周期模型将新产品的生产划分为四个阶段:新产品阶段(国内生产 时期),产品成长阶段(出口垄断时期),产品成熟阶段(外国生产者开始制造时期),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上竞争以及产品完全进口阶段(产品衰退时期)。在新产品阶段,生产往往需要高技术,或具有高技术素质的劳动者。随着产品的成长和逐步成熟,技术变得标准化了,就

可以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及素质较低的劳动者。因此,该产品的领先优势会由最先发明产品的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分工的形式体现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 家的直接投资。当一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时,已经有另外一种更新的产品开始生产。弗农等人把西欧等国作为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国家,当西欧各国的生产也逐步被收入更低的国家所取代时,这些后进的国家又处于生产和出口的高峰时期。这种新产品在生产国之间进出口的消长现象好像海涛一样此起彼伏。由于新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技术标准化及扩散,可以使后进的发展中国家获得由于分工转移而带来的产业优势。

图2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在第一阶段(OA段),该产品只在发明国生产和消费。在第二阶段(AB段),该产品的生产在发明国得到了改进,为适应国内外迅速增长的需求,产量大幅度上升。在第三阶段(BC段),该产品已标准化,模仿国已开始生产供国内消费的这一产品。在第四阶段(CD段),模仿国开始向发明国低价出口。在第五阶段(DE段),发明国完全停止出口。

{技术外溢模型}:技术外溢模型将经济学,特别是公共经济学中外部性研究的思想加入到对技术革新和国际转移的研究当中。在此模型中,把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公共产品进行研究。推导得出,知识是具有正外部性的。(知识生产的私人收益率递减,而新知识的社会收益率递增)。知识投资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部分,因此,可以保持社会收益率不变或者递增。知识的正外部性直接地说明了技术的外溢性。一国的技术在国内行业进行外溢的同时,也会在国外进行扩散。并且通过行业经验的不断积累,而产生差距。发达国家可以凭借其高素质劳动力和巨大的研发经费投资,获得优势地位。但随着溢出效应,各国都普遍掌握新技术的时候,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很有可能会呈现缩小,甚至发展中国家反超发达

国家的现象。因此,美国“为了避免落后,必须跑地越来越快”,飞速地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

三、基于动态技术差异贸易理论的经验分析

利用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和技术外溢,并且取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不在少数。而且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与中国地理位置以及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供中国借鉴的意义很大。特别是上世纪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经济复兴举世瞩目。一举成为世纪第二大经济体,其中很大的得益于其实行的鼓励知识密集型产品的政策。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引进先进技术,同时对科研开发给予补贴。特别是,对美国新技术的快速仿效。在国际市场,可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依靠的就是战略性政策强化外溢效应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

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乏活力,到了80年代,“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并且开创了“东亚模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谈及他们的成功经验时,经常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地资本和技术,利用本地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走上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道路。通过与经济模型的对照,不难看出,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强化。

中国在70年代末开始了改革开放,同样也进行了对外资和技术的引进。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不至于在技术研发阶段形成技术优势。在这里,需要对这一点作出特别的说明:

表1 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排名

资料来源:David J Roessner, et al. Anticip at ingthe future high-tech competitivene ss of nations[J]. Indicators for Twenty-Eight Countrie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6,51: 133- 149.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不仅与欧美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仅仅在东亚地区也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

四、中心论点及政策性建议

自从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取得很大的成就。从单纯的组装加工生产,到高新技术的加工制造环节,自主创新的能力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客观的来讲,中国目前在技术开发和创新层面,与欧美国家,甚至是东南亚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而国外先进技术的外溢效应依然十分明显,并且有许多国家通过战略性政策,加强引进先进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当前阶段,要想进行自主创新,是要建立在广泛大量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前提之下的。通过别国外溢而获得的技术仍然比自身的技术要先进。利用新技术的巨大潜力和自身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要实现“中国创造”必须有“中国制造”的支撑,而且当前仍应该将技术引进作为制造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根据这一论点,政策性建议如下:

(a)政府通过税收、财政等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引起国外先进技术,鼓励“中国制造”的企业。成为技术的吸收国并非是一件坏事,在国际分工中成为世界重要的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反而更加有利于获取技术外溢,更加好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b)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制定宏观规划,更多的关注高新技术的产业。通过高新产业创造出的产值往往数倍于其本身产值,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对整个制造业的外溢效应巨大。 (c)对知识密集型产业采取战略性的保护,可以通过税收或者财政补贴的形式实现。

篇二:国际经济学论文2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论文题目: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班 级: 任课教师:

国际经济学

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响

邓欣桐

1207524033 涉外经济 2012级 12707 崔顺伟

2014 年 6 月

内容摘要

中美两国分别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最大的债权国和债务国、最大的生产国和最大的消费国,因此我们研究中美贸易的相关问题对于现实具有相当程度的指导意义。

中美贸易失衡成为目前中美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美国方面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愈加强烈。在这涨声一片的沸腾中,更应理性对待中美贸易失衡。

通过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响及中美贸易失衡的实质来寻找中美贸易失衡的真正原因,发现人民币汇率并不是引起中美贸易顺差的始作俑者,失衡的根源在于当今产品内分工时代的国际分工结构以及中国在这一结构中所处的末端地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中美贸易失衡;原因分析;政策建议

目 录

一、引言 ????????????????????????1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响?????????1

(一)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1 (二)美国对华采取的贸易措施?????????????3

三、中美贸易失衡背后的实质??????????????4

(一)美国国内储蓄不足与财政赤字???????????4 (二)国际产业转移??????????????????4 (二)中美贸易结构的影响???????????????5 (三)美元作为世界货币????????????????5 (四)美国出口管制??????????????????5(五)人民币汇率被低估????????????????6

四、政策建议??????????????????????6

(一)努力扩大内需??????????????????6 (二)转变贸易增长方式????????????????7 (三)加大对外直接投资????????????????7 (四)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7 (五)完善外贸政策??????????????????7

参考文献????????????????????????9

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响

一、引言

近年来,

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引发了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强烈呼声。即使是在中国2005年7月进行汇改以后,美国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的声音仍然没有衰减。在2006年,美国国会的两位参议员Lindsey Graham和Cbarles Scbumer提出一项议案,要求人民币升值10%,如若不然,便对所有进口自中国的产品征收27.5%的惩罚性关税。诸如此类的论调在美国一直都没有停歇过。在美国的学界、政界和民间,有很多观点都认为中美贸易失衡源于人民币币值的低估,认为只要人民币升值便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如今的失衡局面。

针对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响,以及中美贸易失衡的实质来寻找中美贸易失衡的真正原因并给出相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响

(一)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

汇率通过作用于商品价格来影响两国间的贸易,但这种影响从来都不是通过单一的作用机制来发挥效用的,他要受到进行双边贸易两国间的经济总量、贸易结构,以及分别与两国开展贸易国家的多边汇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受到削弱。从这个角度来讲,单靠调整汇率来缓解两国贸易

另一方面,可从现实的数据对比来分析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响。以下是中美两国2005年至2012年的进出口差额及人民币

图1

图2

从图1可看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是在不断增加的,图2显示出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已迈上了升值的路径。结合以上两图来看,可发现即使是在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后,人民币出现升值的情况下,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依然保持了增长的势头。并且进一步对比分析可发现,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后,中国对美贸

篇三:国际经济学论文(标准格式)

世界贸易格局分析

姓 名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卢嘉俊1211603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12

2014 年 12 月

摘要:首先通过了解当今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分析贸易的发展。然后利用一些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分析自己十分感兴趣的当今经济贸易上的问题并提出自己一些思考。包括了国际倾销的发展趋势、雁行理论的循环的延续和中国贸易发展的时机。

关键词:雁形模式发展 中国的重叠需求比较优势理论恩格尔定律 规模经济 差异产品倾销价格歧视购买力平价出口导向

一、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概要

1. 发展中国家加速吸取资本(特别是国外直接投资FBI):

我们先回顾一下1990年以来全球投资与贸易重心位移的轨迹,FDI存量加速成长的地区如亚洲、中南美洲、独立国协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占全球比重也明显上升。其中,亚洲经贸实力攀升最快,包括国外直接投资、出口、进口占全球比重与欧美地区已成三分天下之势,特别是出口比重,在2011年已超过欧洲,在欧洲饱受债务危机下,未来还有机会在其他面向作出突破。然而,依区域间相互贸易流向,欧洲及北美地区合计占亚洲地区出口比重达34.3%,且全球FDI存量流出,也以欧洲及北美为最大宗地区,其中,欧洲占全球比重还持续上升,是全球产业转出的主要来源。

2. 贸易带起的亚洲势力稳定崛起(见表一):

经由国外直接投资所带动的产业转移效应,清楚反应在过去20年被投资国(或产业移入国)的对外贸易成长上,换个角度来看,也是产业竞争力及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的最佳契机,若能在产业升(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国际经济论文)级转型阶段,适时承接国外产业技术及知识,对于扩大本地贸易规模并促进经济发展甚有帮助,这一点在亚洲经济的快速成长上已获得证明。但是,亚洲以外的主要新兴地区,包括中南美洲、独立国协及非洲等,虽然在吸引国外投资及提高出口金额两方面都以倍数成长,但其规模却完全无法与前三大地区比拟,且其出口目的地也高度集中于前三大地区,显示前三大地区的优势稳固。

(表一)全球主要区域出、进口贸易比重 (单

位:%)出口进口贸易流向

地区1993年2003年2011年1993年2003年2011年

欧洲45.545.937.144.64538.1

北美1815.812.821.422.417.2

亚洲29.630.3382726.334.6

中南美334.23.32.54

独立国协1.52.64.41.21.73

非洲2.52.43.42.62.23.1

全球100100100100100100

(数据来自:《2011年国际贸易统计》ENG版请见于:

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its2011_e/its11_toc_e.htm)

3. 欧洲与北美影响力下降但领先优势未变:

欧美之所以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维持自身优势,主要凭借为产业方面的技术与知识领先,在落后产业移出后,集中资源发展其更具附加价值的产业,因而提升其单位生产力,从质的改善持续发挥影响力。而亚洲把握欧美产业外移的适当时机,有效提升内部产能与产量,从质与量两方面共同着手,获得与欧美并驾齐驱的经济规模,但纯就产业技术面而言,仍落于欧美地区,现时处于以量取胜的阶段。而国际投资转正朝向无股权模式前进,可预见跨国公司在全球各地将更活跃,区域贸易的型态也将更多元,势必有助于新兴地区的经贸发展。但如上所述,由于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模式已发生转变,难再出现如亚洲般后起急追的机会,未来欧美在全球的经贸版图虽可能再遭侵蚀,但领先优势却还不至于出现太大变化。也因此,以欧美为问题核心,接连于2008年爆发的金融海啸及2009年扩大的欧债危机,对于全球各区域经贸活动均带来程度不等的冲击,其他区域无法完全置身事外,正是欧美影响力未减的再次证明。

二、国际倾销的现状与发展

接下来我就以美国针对中国的“倾销”行为的分析为例子说明倾销现状,以及思考倾销未来可能的发展。

我们从倾销理论可以知道,当一个垄断企业或者卡特尔集团,在一国内部达到MC=MR时,通过规模经济从而获取最大利润以后,为了继续获得利润而又不使国内价格下降,会把目标放在国外市场上。倾销的行为在当今国际市场上并不少见,这是由于现代社会已有足够的生产力满足国内市场进而攻占世界市场。

一个不完全竞争企业能够采取倾销的策略大概有两个要求是必须的:第一、是价格的控制者而不是承当者。第二、市场是分割的,也就是说垄断企业在国外以低价贩卖的商品国内的消费者无法购买。

记得当年美国总统奥巴马选举吗?奥巴马为了争取选票,对国民做出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承诺就是要采取措施抵制中国简单制成品的倾销行为。抵制倾销行为一般是通过征收反倾销税、一些针对性的非关税壁垒等(美国采取了一些质检方面的措施)。

1. 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行为:

无奈的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反倾销的最大靶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自然跟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和国内贸易政策或企业行为失当有关。为何我国总是成为国际贸易反倾销调查的靶子?我认为有四点原因:

(1)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与中国快速增长不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并不如意,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泛滥。如今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态日益增多,贸易壁垒形式多样。统计数据显示,在加入WTO的10年里,中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602起,合计金额389.8亿美元。其中,反倾销调查510起,反补贴调查43起,保障措施106起,特保措施33起。除此以外,对中国的贸易制裁还往往成了一些国家国内政治斗争的一个筹码。

(2) 国内工资水平过低

除了外部原因外,中国自身的外贸发展方式存在着缺陷也是关键性的因素之一,数量庞大而又廉价的劳动力一直是我国的比较优势。目前,德国每小时平均工资为30美元,美国为21美元,而中国仅有0.8美元。当然,简单地这样比较不尽科学,但工资低下不仅使得劳动者消费水平难以提高,而且往往成了引发劳资矛盾冲突和国外贸易摩擦的导火索。

(3) 出口退税制度

不合理的出口退税制度增加了国外对中国反倾销诉讼的可能性。虽然从国际范围来看,出口退税制度是许多国家采取的一项鼓励出口的政策,并不违反国际贸易的通行规则。但从本质上来说,出口退税制度就是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降低出口产品的各种税收,进而促进产品的出口。如果补贴范围过大、补贴力度过强,极容易成为国外对中国反补贴诉讼的把柄。这也是为何很多出口压力较小的国家一方面自己补贴出口

2. 代购所引起的倾销理论变化(购买力平价):

海外代购从法律上来说是一种违法行为,由于商品过关并没有报关与交税,这种职业是处于灰色地带的,但是由于信息联络的方便,和海外商品价格十分便宜的诱惑,它的发展十分快速。

随着如今淘宝的盛行,“海外代购”这个名词渐渐出现在大众的面前。从前,我

们一般海外代购找的是身边的亲友出国出差帮忙带回一些还未便宜的商品,如今电子商务和海外旅游留学的发展海外代购已经正式成为了一种职业。

(1) 代购的意义与发展:

海外代购进货渠道有三:第一,通过正常的渠道运输,此途径需要缴纳各种税费;第二,通过私人包裹邮寄;第三,个人通关带货。其中后两个途径实为灰色地带。

价格差价方面是此行业存在的基础。“比如雅漾的活泉水喷雾在巴黎10欧元能买两瓶,国内一般标价100多元。欧莱雅在泰国曼谷的价格能比国内便宜一半以上。”有时,汇率变化也会驱动代购,澳币贬值时去澳大利亚拿货的人就多,利润也更丰厚一点。机场免税店、商场促销及一些有过季商品存货的工厂都是拿货的渠道。同样,代购者也有自己的担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来自于监管机构的态度。当记者进一步向郭先生了解生意细节的时候,健谈的他却拒绝回答相关问题。

对消费者来说,海外代购风险极大。真伪和售后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海外代购涉及到产品质量等问题时,不能去追究生产商、销售商的责任,只能追究海外代购人的违约责任,但实际上太难追究,售后服务问题也没有任何保障。

(2) 代购对倾销的影响

倾销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必须是分割的,也就是说国内的居民不能而且没有途径可以获得海外的商品,海外的商品不能回流。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人们普遍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以海外的价格购买物品成为一件简单的事情。这种发展可以说是直接打破了倾销的前提条件。

当一国居民有能力以国外低价购买同一件商品时,垄断企业实施的对外倾销就无效了,国内居民只会以国外低价来购买。但这种趋势发展到极端时,购买力平价理论就成立了。也就是说当商品价格比等于两国货币汇率比时,国民才会停止购买国外商品,因为这是价格已经一样了。

购买力平价汇率对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较精准。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表明墨西哥人变穷了。如果以比索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出口货物在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墨西哥人的生活品质的恶化。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例子就是由《经济学人》杂志所创的巨无霸指数。该指标将各国的麦当劳分店的巨无霸销售价格进行了比较:如果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假如在这个例子中美元和英镑的汇率是1:1,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后的真实汇率将会向购买力平价汇率靠拢。

(3) 关税对代购的调整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