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列表页

宏观经济学经济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11  分类: 经济论文 手机版

篇一:宏观经济论文

浅谈利率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中央人民银行决定,2012年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利率政策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率的调整变动对中宏观经济的发展会 很大的影响。如果利率的调整适应了经济发展形势,将会对经济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字:央行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政策利率调整

一、利率调整的由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发展,市场手段与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双剑合璧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与引导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促进了中国的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朝着世界经济之巅不断地前进。利率政策作为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每当中国的经济自身出现问题或是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利率的适时的调整,都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及健康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利率对经济的调节杠杆作用在那时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曾出现几次非常重要的经济变革,也都通过利率的调整,当然是与其他政策一同,帮助中国经济度过发展困扰。

(一)、1979-1985年,处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时期,经济刚刚起步。当时中国的利率较低,金融管理部门注意到这点,鉴于利率高不仅仅有利于凑集建设资金,而且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在此阶段,中央人民银行曾多次的调高利率水平,基本符合了当时经济发展形势,也就充分发挥了利率的杠杆作用,不仅扭转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同时为经济建设凑集了足够的资金,并且确保了储户的利益。

(二)、1986-1995年,伴随着经济的波动,当时利率也不断地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形势。这也体现了利率与经济发展具有相关性。

(三)、1996-2003年,由于前几年针对通货膨胀的“软着陆”政策,利

率调整使宏观经济出现收缩效应,当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金融措施,并在1998年连续三次降低存贷款利率。此阶段曾连续八次降息,也反映了应对供应不足的降低利率的政策。

(四)2004-2008年,由于前几年连续的降息,当然也改变当时经济一度萧条的局面,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是投资的过度造成了经济结构陷入了严重不合理。2004年10月连续了两次调高利率,但是未能及时改变局面,于2006年继续调高利率,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抑制了过度投资,同时增强公众储蓄的意愿,抑制了消费需求。这样就让通货膨胀得到降温,物价也得到了稳定。

(五)2008-2011,由于2008年全球出现了经济危机,全球陷入了经济停滞不前。虽然中国经济受到的影响程度不足以与西方国家的相比,但是经济还是受到了不小影响,各大企业的运营出现了问题。对此,中央人民银行也适时地连续几次的降低了利率,以缓解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到了10年之后,全球经济等到一定的复苏,但还是有一些国家未能走出经济的停滞,不过国内的经济形势很好,经济也健康稳定的发展。

从历史上的几次重大的利率调整可以看出,利率的适时地调整,充分地发挥其对经济的杠杆作用,可以很好的帮助经济走出困境,并且使经济能够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利率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具体影响

上述的五次中国利率的调整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接下来讨论利率调整对微观经济方面的影响。利率作为央行货币政策重要手段之一,央行的降息或是调高息,都会对企业、公众及社会等主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就比如拿今年央行决定5月18日起,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当然它是由于最近经济出现一定的通货紧缩,多以央行才会做出降息的举措,目的很明显,就是不让经济出现停滞不前。 这次的降息的政策,虽然不会对经济的产生很大的波动,但是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对于企业来说,他们的生产的成本得到了降

低,有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当企业出现了资金的运转困难时,他们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借款的利息降低,也使得他们就偿还利息的压力减少,这也大大的增强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还有由于降息对其他因素的影响,他们购买生产资料的成本也可以降低,提高了他们的经济利益,他们就有更多的额外资金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2)对于个人的影响,公众因为降息,他们会觉得将钱存入银行得到的利益会很少,还不如拿着钱去投资其他行业或是直接消费,由于消费对生产具有促进作用,这就会促进经济的增长,缓解当前出现的通货紧缩和经济不景气的现象。(3)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央行降息会使得银行资金流向社会流通领域,扩大消费和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总结及展望

通过对历史上及最近央行的调整利率的政策的了解,国家政府将调整利率的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无形的手”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利率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充分利用利率的杠杆作用,去影响经济的发展。当国民经济处于停滞不前即通货紧缩时,央行通过降低利率,让银行资金流向社会流通领域,以达到整个经济活跃起来;当经济过快的发展,陷入通货膨胀的地步时,又是央行提高利率,将社会资金回笼,减少社会流通的资金,抑制经济的过快发展。最终,起到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的作用。

利率调整政策经过了历史的检验,证明了自己对国民经济的有力作用。只要政府及央行在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能根据经济的形势,适时的调整利率,我国的经济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最终实现我过经济在国际经济中占据主导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利率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篇二: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参考

《宏观经济学》论文参考题目

1.中国经济增长中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局限。

2.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

4.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是否恰当。

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6.中国对外开放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7.中国公共财政政策的实施及其局限。

8.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研究。

9.财政政策在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中的作用。

1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关系研究。

11.中国货币政策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

12.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经济不平衡关系研究。

13.你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中某一方面的具体影响。

14.中国绿色GDP核算的框架和模式分析

15.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实现中的互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16.东莞经济发展中的市政政策分析

17.东莞GDP的构成特点分析

18.东莞产业结构特点及升级策略分析

19. 东莞消费市场结构特点分析

20. 珠三角投资结构分析

21 我国收入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

22 中国房地产畸形价格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23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24 新农村建设与缩小城乡差距的互动研究

25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 26 当前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思考

27 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28 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就业增长――奥肯定律的中国经验

29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

30 城市群发展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

31 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战略比较分析

32 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3 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研究

34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篇三:宏观经济学小论文

【摘要】

本文由1999年大学扩招到2011年的现状出发,将从结构性视角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剖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字】结构性 劳动力市场分割 就业难

1.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凸显,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表现为人才供给充裕与人才需求紧缩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高校扩招带来的是大量大学生涌入人才市场;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下降。

1.1 人才供给充裕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今日莘莘学子已不像昔日天之骄子——深受社会各类用人单位的青睐,有数据显示,自1999 年以来,我国高校逐年以20%左右的速度扩招,2002 年高校毕业生为145万,而时至2011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60 万。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剧。

①庞大的大学生队伍涌入人才市场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巨大冲击,2009-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75%之间。

②面对残酷的现实,虽然大学生不断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遭遇“毕业即失业”的不幸,历年未就业人员累计已达到100 万左右,总计2011 年要解决800 多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高校与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人才需求紧缩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

全球,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多数企业遭遇低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经济状况。今年爆发的欧洲几个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也造成了世界经济处于萧条之中的局面,我们外向型企业受此影响比较严重,外贸订单明显减少,加之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这些以出口为主吸纳了很大部分毕业生的中小型企业处境十分艰难,收入减少自然要求企业节省开支,与往年同期用工荒的局面相比,很多操作工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都已经减少了很多,大学生就业也是同样的情况,许多用人单位通过不招收新的员工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人才市场的需求量顿时大大下降,这就使原本十分艰难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例如,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采用让企业免费参加就业双选会的方法,鼓励企业招纳贤才,然而参会的用人单位仍然比预期的要少,而参会的企业或者需求量“缩水”,或者只是到场宣传自己,扩大知名度,而非招聘。

2.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各类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生数量供大于求,造成总量失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但能力有缺陷等等,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的,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或多或少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大学生真的已经过剩了吗?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 年我国从业人员

仍以具有初中和小学教育水平的人员为主体,占75%左右,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4.7%,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 年。这种受教育程度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需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仅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水平。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全球经济相互依赖加深,人才紧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是结构性的过剩。根据劳动经

宏观经济学经济论文

济学的理论,失业的类型一般有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隐性失业。结合中国转轨时期的具体国情,我认为用结构性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理论来解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有说服力,下面我们将主要从这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2.1 结构性解释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结构失衡、文化结构失衡、区域机构失衡、年龄结构失衡等许多方面。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结构性失业并不一定表现为劳动力总量上的供大于求,即使在供求平衡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失业与空位”并存的局面。像“民工荒”现象。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

认为造成结构性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存在弊病以及经济结构的局限。

2.1.1 劳动力市场供给

大学生培训教育结构和培养模式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很不合理,受市场短期热点的驱动,许多大学热衷于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而一些学科出现无人问津,其实,专业的冷与热都是相对而言。前些年的“计算机热”、“法学热”、“国际贸易热”已经使许多毕业生大吃苦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很快,受市场驱动的专业设置导致许多原来热门的专业没有几年光景就供给过剩。另外,国内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也不平衡 ,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是多重的。由于内、外部劳动力市场收入差距大、流动性差,大学毕业生扎堆于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 云集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赢利较好的企业等内部劳动力市场。原就趋于饱和的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及优势行业更是 “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及另一些劣势行业又出现人才短缺 的严峻局面。

2.1.2 劳动力市场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市场上紧缺的是有专门技术的人才,轻实践能力培养,学的都是宽口径很泛的东西,尤其是普通本科大学按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很难在市场上有竞争力。而改革开放以来 ,我 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所 占的比重明显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