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列表页

3经济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17  分类: 经济论文 手机版

篇一:经济专题论文

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原因分析

【摘要】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 就业问题日趋成为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就业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原因,且对中国就业结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及提出调整措施。

【关键词】中国就业现状 特点 原因 就业结构的调整

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 就业问题日趋成为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 (白皮书 ) 明确写道: 中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和紧迫。中国政府从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法律规定,中国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 促进就业增长, 全力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利, 不断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但是, 由于中国失业问题是一种非典型性失业。其中, 结构性失业是主要矛盾,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部分企业 “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 “就业难”问题并存。所以, 系统分析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特点和原因, 将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中国就业问题的一般规律, 科学地探索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 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

总的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平均水平较低。一般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普遍不足,就业的总体性矛盾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都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 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具体讲,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二,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和今后有关时期世界经济变迁的主旋律。三,城镇失业人数呈增加趋势,真实失业率持续上升。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大中型城市大规模转移。五,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六,失业人员再就业普遍比较困难, 再就业率低下。

此外, 根据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就业形势将面临四大压力。第一,人口增长和劳动力增长的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 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按照现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我国人口在 2030年将突破16亿。随着人口增长,劳动力必然增长。据测算,2005- 2015年,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万人左右。还有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约1000万人。第二, 经济体

制改革的压力。这里主要是国有企业改革所导致的下岗人员和非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等失业人员,全国有 2000多万人。第三, 科技进步的压力。这里主要是机器对人的排挤效应, 在一定时期内将对国内就业产生压力。第四,W TO 的压力。据预测, 中国进入WTO之后, 农业就业人口每年将减少9662万人, 机械仪表工业每年将减少582万人, 汽车工业每年将减少498万人, 仅这 3个行业每年将减少1000万人。与此同时, 纺织、服装行业新增就业人数将达 500万人左右。

总之,从现在起到 2010年,我国至少要解决60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 非经济活动人口中至少有800万人随时会返回劳动力市场。因此, 从长远看, 妥善解决中国就业矛盾任重而道远。

二、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特点

从全球就业状况来看,由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各国就业状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发达国家的就业状况明显改善,而发展中国家就业状况十分严峻。像中国, 近年来, 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能够带来就业的高速增长;一方面经济增长较快,一方面就业增长较慢,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失业率上升,就业问题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总的来说,高增长,低就业格局是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如下:1.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对称性。2.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就业弹性系数高低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济管理水平。目前,由于全球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外延型经济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增长的效应; 相反,高增长,低就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依存度逐渐减少,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3. 就业结构呈现严重的不合理性。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就业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 第二产业比重偏低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过低。这种不合理的就业结构是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主要根源。但是,就目前而言,第一,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影响,第一产业劳动力绝对过剩,农村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 我国随着技术进步,第二产业劳动力相对过剩,工业的就业容量也越来越小,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第三, 大批的劳动力需要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情况看,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呈上升趋势。而中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处于滞后状态, 所以, 从 1990年至 2003年,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几乎没有任何增加, 这样, 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就无法向第三产业转移,对于全社会而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就无法保持协调发展。所以, 要提高就业弹性系数, 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改善就

业结构,探索“高增长, 高就业”的经济发展模式。4. 失业群集现象十分明显。中国是一个典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典型表现在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高增长, 低就业的格局下, 中国失业存在着空间群集、时间群集、行业群集和个体群集等不同形式,从而使中国失业问题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第一, 我国失业的空间群集主要表现在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 其中, 东北地区尤为严重。因此,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问题和中西部大开发问题并非无稽之谈。第二, 我国失业的时间群集集中体现在 90年代中期之后。因此, 从上个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就业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应对这种失业时间群集现象。第三, 我国失业的行业群集主要分布在纺织、煤炭、机械冶金和林业等四大行业之中。第四, 我国失业的个体群集主要表现在35岁以下的失业人员已经占到总失业人数的70% ,而城镇失业人员构成中, 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占 80% 以上。

总之, 失业群集现象在微观层面上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就业问题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趋势, 对研究中国就业问题的非均衡性, 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公共就业政策是非常有益的。

三.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使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尽快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东方大国,我们采取了错误的人口政策,同时,由于我国政治制度设计和经济制度设计的刚性作用,就业问题隐性化;改革开放之后,尤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旧体制的制度性缺陷催生了中国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显性化。究其原因: 1.劳动力供求总量的影响。2. 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影响。3.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4.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5. 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6. 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7. 城镇化进程和水平的影响。8. 制度性因素的影响。

四.中国就业结构的调整措施

(一)产业结构调整要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在结构调整中创造就业岗位。1.对第一产业调整而言,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非农产业发展、有组织地输出农村劳动力、开展农村职业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避免农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减轻城市的就业压力。2.在进行第二产业调整时,要通过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转岗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新

技术、开发新技能,使劳动者适应新的要求。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便尽可能、尽快地吸收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二)建立合理的城乡就业结构。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传统种植业以外的农业产业,并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使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进行转移。2.彻底打破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之间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本在城乡和全国范围内的最优配置。3.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一个重y要因素在于城市化的有效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与城市化息息相关,只有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顺利转移。4.施行城乡统一、全国一致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劳动者向工业劳动者的真正转变。

(三)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就业结构平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差异,中西部地区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向东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动,造成区域性就业结构失衡。为此应努力实现就业机会在区域间的转移,即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地区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提高的条件下,更多的应依靠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此同时,广大中西部地区仍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土地成本相对低廉,可以承接从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整体上形成产业优化升级与就业扩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美 ] 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著. 萧琛等译 经济学(十六版 ) [ M ]. 华夏出版社, 麦格劳 希尔出版公司, 1999.

2. 杨伟国. 我国的失业群集与政策选择[ J]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05中国发展报告 [ R ].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4. 白天亮. 劳动力还是供过于求 [ N ]. 人民日报,2007- 7- 2.

5.陈英乾. 我国城镇失业问题及扩大就业的政策研究 [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5.

6. 蔡肪. 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 [ J]. 新华文摘, 2007.

7. 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0[R].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2010.

篇二:西方经济论文3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论文题目: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班 级:

任课教师:

西方经济学说史 弗里德曼的菲利普斯曲线与 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 魏艳瑞 1207524015 涉外经济 2012级 12707班 张婷婷2014 年 12 月

内容摘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货膨胀问题俨然已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研究课题。20世纪70年代末,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曾一度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御用,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那场“滞胀”危机的解决,英国的撒切尔夫人践行了弗里德曼的政策主张弗里德曼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帮助英国顺利渡过难关。使得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再度备受推崇。

本文从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简介入手,通过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与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的重新解释做出了阐述;还针对我国当前的通胀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研究了弗里德曼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实践的适应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通货膨胀;失业;自然失业;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

目 录

一、引言 ..................................................................................................................................... 1

二、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 ................................................................................................ 1

(一)通货膨胀理论 .......................................................................................................... 2

(二)失业理论 ................................................................................................................... 3

(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 3

三、 弗里德曼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实践分析 ...................................... 6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 6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 7

(三)弗里德曼的经济主张对中国通货膨胀治理的启示 ..................................... 7 参考文献 ..................................................................................................................................... 8

弗里德曼的菲利普斯曲线与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

一、引言

作为 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在 20世纪70年代“滞胀”时期,提出“自然率假说”和“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成功地解释了“滞胀”,否定了凯恩斯认定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此消彼长的替换关系,用“自然率假说”和“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得出经济政策短期有效而长期无效的结论。弗里德曼成功预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主张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自由放任,由市场自行调节。

另一方面,1979 年,在英国经济滞胀危险时期,在人们对英国经济未来何去何从完全茫然的状态中时,撒切尔夫人通过借鉴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政策主张,最终成功地扭转了英国经济“滞胀”的危机。因此,对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的研究与学习显得十分有必要的;利用弗里德曼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析中国的通胀问题,对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的治理具有深远的影响与启发作用。

二、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生)—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教授、250多项成果的作者,其中包括27部书籍。弗里德曼的经济著作使他与凯恩斯齐名。

20 世纪,有两大经济学流派在经济理论和现实的考验中角逐。一个是作为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救世主”的凯恩斯主义,主张“大政府,小市场”,另一个作为解释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主张“大市场,小政府”。的确在20世纪50年代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国家经济繁荣,失业率下降,凯恩斯主义对20世纪70年代的持续“滞胀”无法解释,由此受到了严重打击。相反,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对通过附加预期的菲利

普斯曲线,成功解释70年代的“滞胀”,开创了现代货币主通货膨胀理论。

接下来,笔者将具体阐述弗里德曼的主要经济观点,包括:

(一)通货膨胀理论

1.通货膨胀是因货币量增长超过生产率增长而出现的货币现象。

弗里德曼认为:“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总是个货币现象”。他认为: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恒久收入决定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因而货币流通速度也是稳定的,又因为物价水平是由货币供求共同决定的,既然需求稳定,那么,物价水平的变动就主要由外生性货币供给的变动所引起。因此,他得出了通货膨胀随时随地是一种货币现象的结论。即政府是通货膨胀的制造者,因为货币供给取决于政府的政策。

2.货币量过快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三个:(l)政府开支的迅速增长;(2)政府推行充分就业政策, (3)中央银行执行错误的货币政策。政府受到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增加名目繁多的开支。弗里德曼认为,如果政府靠税收或向公众借贷以抵补政府增加的支出在政治上是不得民心的,因此,政府将主要靠法航通货以取得资金。这势必导致货币增长率超出产量增长率而发生通货膨胀。

3.通货膨胀的发展需要时间.医治通货膨胀也需要时间。

弗里德曼认为,从实证角度看,货币数量的变动对物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名义收入和实际产量的影响后,平均再过约6—9个月才会再受到影响;总的时间平均滞后为12—18个月。第二,货币增长率的变动平均需在6-9个月以后才能引起名义收入增长率的变动。第三,在短期内,货币数量的变动既影响物价,又影响产量;但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变动只影响物价,产量则取决于实际因素。当通货膨胀达到严重的程度,医治就需要较长时间,这一方面是因为政策效应需要若干时间才能见效,另一方面是价格机制的修正也需要相当时间。另外,他认为医治通货膨胀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少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即执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篇三:经济学毕业论文

河南大学经济学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乡镇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姓名

专 业经济学

准考证号 030112100375

指导老师

论文成绩

完成时间 2013年01月

联系方式 15236269171

摘要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中国城镇拥有者大量的劳动力,城镇企业所制定发展战略将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的有效工具。城镇企业的兴起是城镇的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城镇企业的发展优点是带动就业率的增长,促进城镇个人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将迅猛发展,工业化必然导致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必然伴侣,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又是工业化的促进器,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因此如何稳定平健的发展乡镇企业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而对于乡镇企业今后发展的趋势将直接影响到城镇经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发展战略 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融资 发展问题

一、 乡镇企业发展概论

乡镇企业兴起是经济发展必然的产物,城镇在各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如人口密集度相对较高使得劳动投入充足而工资相对较低等。而如何在城镇长居久安的发展自己的企业则需要排除较多的问题。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规模难以扩大,有的甚至出现倒闭的危机,这时候就需要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其发展瓶颈,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其健康的发展。

二、城镇企业面临的问题

1、 资金紧张 (融资难、信贷难)

乡镇企业资金紧张是多因素造成的,在宽松货币政策时期扩张的经营规模、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减缓、物价上涨明显均对乡镇企业的资金状况造成压力。而信贷结构调整是一个因势而变、动态平衡、与时俱进的过程,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信贷结构;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信贷发展格局比如是多元的、均衡的,即使再好的市场也是有限度的,过度进入或过于集中就易引发系统性问题,而为何信贷会出现诸多问题,也成为乡镇企业倒闭的原因呢?由于缺少抵押物,四川眉山“中国泡菜之乡”当地许多小型泡菜企业告贷无门。乡镇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使得民间借贷日趋活跃,民间融资的利息水平相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浙江省多数地区民间借贷利率年息已经在25%~30%之间,企业生存压力明显增大。 乡镇企业融资管理的现状 :

资金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乡镇企业要想获得顺利发展,就必须解决好资金融通中的各种问题。一般来说, 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内源融资,主要是指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二是外

源融资,其中又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下本文将从不同融资渠道的角度,对我国乡镇企业融资难的状况作以下分析。

1.1 内源融资渠道分析乡镇企业因为自有资金不足,我国积累有限,风险投资缺乏,导致内源融资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从世界范围看, 乡镇企业在创业阶段基本上是靠内源融资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这是因为在创业阶段企业的经营规模尚小,市场风险较大,外源融资不仅难度大且融资成本高,因此乡镇企业不得不把内源融资作为筹集发展资金的主要渠道。从我国来看,多数乡镇企业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以内源融资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总体上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着自有资金不足的现象。但总的来说,我国创业基金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实际投入运作的风险投资资本规模小、来源少,风险资本运营效果不理想,远远不能满足乡镇企业融资的需求。

1.2 外源融资渠道分析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大部分企业尤其乡镇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所需资金。在我国乡镇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中,商业银行贷款占绝大比重,然而商业银行在向乡镇企业提供贷款方面一直存在着种种限制。据统计,目前乡镇企业的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8%左右,这与乡镇企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工业增加值的2/3,出口的38%和国家财政收入的1/4的比例是极不相称的。综上所述:我国乡镇企业内源融资贫乏,资源融资的道路梗塞,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问题迫在眉睫。

2 我国乡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2.1 金融结构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 乡镇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没有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乡镇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现阶段中国金融市场还是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比较发达。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余缺问题通过银行来调剂解决,银行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刚起步不久,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的完善尚在过程中,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大金融”很难满足“数量少,批次多”的乡镇企业的需求。

中小金融机构不够发达,没有形成面向乡镇企业的具有专业性质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导致对乡镇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全面,没有针对性。从而加大了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增加了乡镇企业融资的成本,打击了乡镇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2.2 乡镇企业自身存在着外源融资的劣势

2.2.1 乡镇企业制度更新滞后 我国乡镇企业在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粗放型快速增长后,未能及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仍停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上。由于制度更新滞

后,管理方式不科学,一部分乡镇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经营出现困难,大量产品积压,利润水平下降,内部积累大幅度减少,从而使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降低。

2.2.2 资信状况不佳,难以取得贷款支持 目前,乡镇企业的资信等级普遍不高,50%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信用等级60%以上都是3B或是3B以下,抗风险能力低,而目前银行新增贷款80%集中在3A或2A类企业,因此,乡镇企业由于信用风险太大

3经济论文

,取得银行贷款受到限制。

2.2.3 乡镇企业的负担相对较重 税费负担也相对较重。很多借款项目需要验资等资格审查,其审查的过程复杂,成本也比较高。乡镇企业本身没有规模效应,不容易降低成本,失败的风险也比较大。借钱融资的方式是比较困难的。

2..2.3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地方政府的协调职能发挥尚不到位,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乡镇企业融资能力。

三、我国乡镇企业所面临的国内背景

1。目前,乡镇企业直接融资的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我国在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有1000多家,而且大都是国有企业,仅有那些产品成熟、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高科技产业和基础产业类的少数乡镇企业可以争取到直接上市筹资、或者通过资产置换借“壳”买“壳”上市的机会。尽管我国有关部门即将出台企业债券管理新条例,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将有所放宽,原先对项目的限制将有所松动,但对乡镇企业来说,在一定时期内还将不在众券商备选企业之列。职工集资是乡镇企业的主要融资手段。由于企业在开办初期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所以大多数乡镇企业采用职工集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入股是改制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重要融资方式,大多数已经占总资产的10%。

2.信用歧视。中央为了搞活企业,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政策,要求银行部门要重点支持大企业,确保大企业的信贷,对乡镇企业就不重视,在确保大企业的基础上才予以考虑,造成了对乡镇企业的信用歧视,导致银行在对大企业和乡镇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缺乏对乡镇企业信贷需求的重视。据统计,1998年工、农、中、建四家银行新增贷款20.85亿元,其中非国有经济贷款仅新增1亿多元,中长期贷款几乎为零。随着各国有商业银行提出业务向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部分机构存在“重大轻小”的倾向,个别银行有诸如一定数额以下或注册资本金100万以下企业不贷的规定,恰恰断掉了贷款需求以“急、频、少、繁”为主要特点的乡镇企业融资主渠道。

3.缺乏为乡镇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就乡镇企业自身来讲,一方面,固定资产较少,不足以抵押,贷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些乡镇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屡有逃费、悬空银行债务现象发生,损害了自身的信用度。同时,企业也深感办理抵押环节多、收费多,如在土地房产抵押评估和登记手续中,评估包括申请、实地勘测、限价估算等,登记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绘、土地他向权利登记等,极为繁琐。

4.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的歧视。长期以来,在政府和银行方面,都存在这样的观念,认为大型企业都是国有的,贷款给他们是国家对国家的企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乡镇企业大多数是非国有的企业,效益不稳定,贷款回收不好,信誉差,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所以银行一般对乡镇企业贷款十分慎重,条件较为苛刻。尽管现在比以前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这种现象。

5.一些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规范,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经济中涌现出一批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本来应以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己任。但在实际中,这些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上与国有金融机构有趋同的趋势,不能真正面向乡镇企业,存在一定的信贷歧视现象。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将大量资金上存或购买国债,对急需贷款的乡镇企业却不予支持。

6.缺少为乡镇企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现在我国极为缺少切实面向乡镇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民生银行原来的初衷是为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服务的,可是现在它已经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什么区别了,其他新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原来也是面向乡镇企业的,可由于资金、服务水平、项目有限,迫使它也逐步走向严格,限制了乡镇企业的融资。

7.乡镇企业贷款困难,银行也感到放款难。对于乡镇企业来说,取得银行贷款难。主要表现是:一是抵押难。乡镇企业可提供的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高,并且手续繁琐,收费昂贵,乡镇企业普遍难以承受;二是乡镇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意给其他企业作担保,效益一般的企业,银行又不允许其作担保人,而乡镇企业相互之间的担保常常变得有名无实;三是一些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繁琐。即使钱到手,可能已错过商机。而一旦借到款后,一些企业宁肯接受罚息,也不愿意办续借手续,免得再经历一番评估、登记、公证等全套贷款手续。这使得许多乡镇企业视银行贷款为畏途,而不得已走上民间借贷的途径。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