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列表页

20世纪美国经济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27  分类: 经济论文 手机版

篇一:美国外交史论文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史 姓名:梁铁芹 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

概要:19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对华交涉时处处追随英国的炮舰政策,奉行“搭便车”外交,以分取一杯羹;19世纪60年代,美国联合英、法等强国为进一步维护和扩大在华特权,由蒲安臣推行“合作”政策;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和大陆铁路的完工,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掀起一股强大的反华浪潮,美国开始实行排华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单独提出对华“门户开放”,初步体现了美国对华外交的独立姿态。

关键词: “搭便车”外交 “合作”政策排华政策 “门户开放”

学术界对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阶段,尤其是对排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就显得有点单薄,本文就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19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搭便车”外交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美国开始实行以侵略为特征的不对等外交。鉴于美国生存在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圈内,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英国抗衡;又正忙于开展西进运动和向拉丁美洲扩张势力,而美国在华商业利益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分量很小,没有必要像英、法那样在中国咄咄逼人。因此,美国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外交的“和平”旗号“选择追随英国的办法,借英国的实力达到自己的目标。狮子一吼,猎物到手;豺狼微笑,拾起骨头①”,奉行被欧洲国家极为不屑一顾的“搭便车”外交,来谋求在华利益,这是美国在当时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方式。

英国以炮舰外交打开中国大门后,美国权衡利弊,在其“还是强国中一个不发达的弱国,即使有在东亚施展政治和军事权威的愿望,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②”的情况下,决定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坐收渔翁之利。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创了列强强迫清廷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恶例,美国不再无动于衷。12月30日,美国总统泰勒在国会咨文中的提议“国会拨出专款、遣使团来华、要求通商权利、处理外交事务和保护在华侨民③”就被国会采纳,总统任命凯莱布·顾盛为赴华专使。1843年5月8日国务卿丹涅尔·韦伯斯特训令顾盛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政策的“和平”旗号,步英国后尘,力争与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获得在华特权。而在中国,清廷“天朝上国”的信念受到致命挑战,为阻止顾盛使团北上,于1844年7月3号,以《南京条约》为蓝本,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美国援引英国在华特权,获得最惠国待遇,成为其此后共享条约体系的法定依据。因此,顾盛曾趾高气扬地宣称“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了《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打开得更宽阔了④”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美国首次搭英国便车的外交方略大获全胜,以损害中国利益为条件,美国在“中美望厦条约中,初次披上了几件帝国主义的衣着⑤”就充分体现了其侵略性质, 美国伪装和平的假面具被拆穿,美国人在中国的“美好”形象大打折扣,从根本上改变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成为近代中美不对等外交史的开端。

在鸦片战争中,美国靠拾英国人的牙慧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这在外交界一直为西方国家所不齿,“美国作为一个伙伴跟在英国的后面,泰然自若地分沾了英国在中国的侵略特权⑥”就是明证。但此时美国对华的外交决策是正确的,它不仅适应了国内外形势,而且很明智地借用英国的强大的实力,为美国在华争得了切合自身实际的条约权利,为其以后对华外交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二、19世纪60年代美国“搭便车”外交中蒲安臣的对华“合作”政策 美国正忙于应对国内战争,对欧洲各国企图瓜分中国的行动,“既没有阻止的能力,也没有参加分割的力量⑦”,因此美国为维护其在华条约权利,国务卿西沃德提出的对华“合作”政策成为其最好的选择。

“合作”政策是由美国倡导,美、英、法、俄四国共同付诸实践的联合侵华政策,而美国首任驻华公使蒲安臣则成为其积极推动者和实际执行者。1862年2月,美国国务卿西沃德训令蒲安臣“美国的在华利益,按我的理想,是和我所提到的两个国家(英国和法国)一致的。国务院指示你,要与他们协商与合作,除非有充足理由,个别情况可不与他们联系⑧”就说明了西沃德把与列强“合作”作为对华外交的基本思想。而蒲安臣把“合作”政策加以扩展,把“理想”和“利益”并重,在与列强合作的同时,也注重和清廷合作,这就是他与西沃德的不同之处。首先,蒲安臣作为美国在华利益的代言人,从美国切身利益出发,面对英、法、俄对中国领土的强势掠夺,以保护中国领土完整为幌子,照会中国当局“任何中国土地的让与,就是缩小了美国的条约权利。依照条约,美国在所有条约商埠内,有权自由买卖与居住。故让与任何一部分土地为一国租界地,必然妨碍美侨享有之自由买卖与居住的权利⑨”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护欧洲均势的目的,同时也与清廷反对列强分割中国的意愿不谋而合,找到了中美利益的汇合点,再加上中国政局的变动及总理衙门的设立,使“合作”政策具有合法性和可行性。蒲安臣说“我们在中国,正企图用公平的外交关系代替武力;我们希望用公平的方法获得公平的结果。所以我们彼此之间(美、英、法、俄)用合作为一般原则,来进行对中国的交涉⑩”披着貌似公允的外衣,将美、英、法、俄合伙侵略中国的行为解释得冠冕堂皇,以所谓的“公平”粉饰侵略,这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所惯用的花招和手段。1868年7月28日,蒲安臣借清廷委派他权充办理中外交涉事务使臣出使欧美各国的机会,以美国利益为基点,背着清政府擅自与美国签订《中美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通过外交程序使招募华工合法化,为美国扩大拐骗华工的交易推波助澜,为华工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其次,蒲安臣在推行“合作”政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具体事务时能够适当地照顾清廷的利益,“遇有中国不便之事,极肯排难解纷11”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清政府的好感和信任。1863年,美国商船“幸运之星”号在到达中国沿海港口时被劫,美商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要求清政府赔偿,蒲安臣拒绝交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合法利益。另外,在处理“白齐文”事件、“阿难达”艘队事件等细小事务上,蒲安臣都把中国利益考虑在内,缓和了同清廷的关系,使清政府把他和英、法、俄等国公使区别对待,提高了美国“和平友善”的外交形象。蒲安臣作为一个二流强国的公使,其推行的“合作”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传教得到扩展,贸易增加了3倍,科学家被聘请,惠顿的《国际法》被翻译和采用,军事教育被采纳,近一百人为中国机构服务12”使美国在华利益倍增,达到了美国政府预期目的。

蒲安臣推行的“合作”政策,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蒲安臣在列强和清廷之间的斡旋、调解以及调停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和好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加强了其同英国的外交关系,促进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公开勾结,加剧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三、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疯狂的排华政策

西进运动已近尾声和太平洋铁路基本完工,“早期他们(华人)的到来,我们从中得到了特殊的好处;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度过了那个时代了,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些工程?我们从这些劳工身上得到的特殊好处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13”华工对美国的经济开发作用大打折扣。又“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果?产生了最卑鄙的金融贵族?造成了最迅速的资本集中?资本主义生产正在飞速向前发展14”而美国资本家和下层民众的矛盾加剧;加上美国种族主义思潮泛滥,资产阶级、政党、政客的煽动及美国政府的纵容,美国国内掀起一股强大的反华浪潮,

为适应国内政治的需要,美国在对华外交中实行排华政策。

美国排华政策主要是以美国政府的排华法令、移民局的设立以及美国资产阶级鼓动策划的排华暴行等方式得以实现的。首先在排华法令方面,美国政府立法排华的范围不断扩大,排华法令频繁出台,一项更比一项苛刻,促使美国的排华运动不断升级。1879年,美国国会就已经通过了“十五名乘客法”,虽被海斯总统否决,但作为正式的法律条文,“十五名乘客法”为进一步的排华运动打下了基础;1880年,以安吉拉为首的美国代表团与清廷签订《中美续增条约》,修订了《蒲安臣条约》中关于“两国移民自由” 的规定,导致中美两国自由移民时代的终结;1882年,国会通过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限制外来移民的法案—《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美国政府高层的明文支持使排华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合法性,排华政策正式成为美国对华的既定方针,把排华运动推向了高潮;1888年国会通过的《斯科特法案》和1892年通过的《吉里尔法案》及1898年美国将排华政策扩大应用于夏威夷群岛等都以官方法律的形式剥夺了在美华人和华裔美人的合法权利。美国一系列排华法令的出台,使排华运动不断升级,由排斥华工到排斥中国商人、留学生,甚至中国外交官员最后发展到全面排斥中国人,使华工遭受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排华风暴。其次,国会在1891年设立移民局,1900年责成其全权负责中国移民的行政事务,对华人具有广泛的处置权。以鲍德利为首的反华分子控制了移民局,利用移民局的行政权力大肆排斥和残酷迫害华人,“为了保证能排斥所有劳工,移民局企图尽可能将网张大,甚至不惜捉拿一些不属于排斥范围的人15”就充分体现了美国官方赤裸裸的排华政策,排华运动进入了一个更为严厉的新阶段。此外,在美国资产阶级策动的排华暴行方面,其对华工的迫害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成群结队的美国暴徒“在街道上对华人投掷石子、砖泥、拳打、鞭打、脚踢,踢到后在华人身上践踏,从华人提的筐子内盗窃蔬菜和衣物,用刀割去华人的发辫,从女人头上抢夺装饰品16”华人在美国受到的歧视和侮辱简直令人难以想象。1885年发生在怀俄明州的石泉惨案更让人愤怒,在700多名华工集居的住宅区,被几百名流氓、暴徒放火焚烧,所有财物被抢劫一空,损失达148000美元之巨,华工廖臣颂等28人当场惨遭杀害,重伤15人,被驱逐者约600人,这是一起性质极端恶劣的打砸抢杀事件,凶手理应被严肃处理,而事实上其在美国政府的大力纵容和美国资产阶级的庇护下逍遥法外。诸如此类的情形几乎每天都有发生,中国虽有驻美公使,“前任公使伍廷芳固绝妙口才,熟悉外交,争之甚力,与金山府尹某氏,几至动武,而卒以无效17”这就是中国当时对美交涉的普遍结果,中国的弱国地位使清政府在对美侨务交涉中收效甚微,华人仍然处于接近无保护的状态。

美国残酷的排华暴行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抗议,1905年中国掀起大规模的抵制美货运动,使中美贸易大幅下降,“1906年输华的美货顿减,美国棉货输华数量减少一半,矿物油仅为1905年的三分之二18”严重影响了中美贸易的正常发展,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在中美外交史上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同时也使中国深刻地认识到强大的国力是开展有效外交的坚实后盾,也是保护海外华人的最好方式。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独立提出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垄断阶段,其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1890年,美国的工业产值达到94亿9千8百万美元,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1%,而英国为42亿6千3百万美元,德国为33亿5千7百万美元,法国为29亿美元19”美国在经济实力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但其军事力量远远逊于其他列强,安德鲁·卡内基曾说“美国的陆军和海军只能做一件事—占点小便宜或是被任何一个列强轻而易举地击垮20”可见,美国的军事实力相当薄弱。而此时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也无力参与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角逐战,战后美国姗姗来迟,中国早已被瓜分完毕。鉴于此,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单独对华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在自身军事实力不足的前提下,利用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纠纷玩弄均势外交,力图在列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内“幸分一杯羹”,要求“我也有份”

的一种外交策略,是其海外扩张的中国模式。而“美国在中国贸易日益扩大,对华出口从1896年的700万美元上升到1897年的1200万美元,再升至1899年的1400万美元,这种趋势预示着未来的巨大利润21”中国适应了美国寻找海外商品市场的迫切需要和美国国内进行海外扩张的呼声。1899年9月6日,海约翰向各国列强发出第一次对华“门户开放”照会,提出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内之通商口岸或投资事业,彼此不得干涉;要求列强在华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即利益“一体均沾”;中国的关税税率适用于任何国家的任何港口。其实质是美国以承认各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和各种侵略权益为条件,要求各列强的势力范围和侵略权益对美国开放,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美国在华均等的商业机会,以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当时英国在华贸易额最大,几乎控制了中国70%的贸易,其贸易额达到了33000000英镑,占其全部贸易的1/6,英国的轮船控制了中国的贸易运输。因此,“当伦敦认识到这是它能够得到的最好结果时,它终于追随了美国的立场,接着日本人也表示接受,最后德国人、俄国人还有法国人也只得同意,尽管非常勉强22”至此,美国以官方形式首倡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初告成功。随后中国国内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美国加入八国联军联合侵华,俄国趁机在中国东北进行扩张,德、法、日、英等国也不甘示弱,美国唯恐列强瓜分中国,划界自守后,实行“门户关闭”,拒绝“万国通商”, 这将会使美国在华商业贸易遭到致命的打击,商业利益将会严重受损,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受到挑战。1900年7月3日,海约翰向各国公使发出第二次对华“门户开放”照会,重申“门户开放”政策,同时提出保证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美国打着“保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旗号,蛊惑清政府和国内民众,具有很大的欺骗性。1900年,俄国出兵占领中国东北,西奥多·罗斯福曾说“我们完全承认俄国在满洲的特殊地位,我们没有做任何事情去干涉它在满洲的进程与它的合法的野心。我们所坚持的仅仅是:俄国必须给予我们美国人进入该地区平等地从事商业活动的机会与权利23”就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美国实行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只是维护美国在列强势力范围内的均等的商业贸易机会,而绝对不是所谓的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1915年,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美国只是隔岸观火,并无意以实力维护“门户开放”政策。1917年11月2日,美日背着清廷订立《兰辛—石井协定》,美国以承认日本在华“特殊利益”为条件来换取日本遵守“门户开放”政策的承诺,完全无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1921年,美国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再次重申“门户开放”政策,签订《九国公约》,以列强共管的方式否定“二十一条”,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美国凌驾于众列强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进程,但其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的主权和利益,其实质是一种变相的侵略政策。

五、小结

这一阶段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是随着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增长而变化的,其外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40年代,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与英、法、俄等国相比,起点比较低,实力很弱,美国追随英国,实行“搭便车”外交,靠沾英国人的光在华攫取侵略利益;到了60年代,美国发生内战,由蒲安臣推行与英、法、俄合伙侵略中国的“合作”政策,维护并扩大了美国在华的条约利益;70年代以后,美国国内出现了强烈的反华浪潮,美国顺应国内政治形势,实行疯狂的排华政策;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不再追随英国,对华单独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迈出了推行国际大国外交的第一步。

② (美)孔华润著 张静尔等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美)孔华润著 张静尔等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③李抱宏著《中美外交关系》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36页

④卿如辑著《美国侵华史》卷1,三联书店1952年版,第79页

⑤ (美)泰勒·丹涅特著,姚曾廙译《美国人在东亚》,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50页

⑥梁碧莹著《龙与鹰:中美交往的历史考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页

⑦卫斐列著《蒲安臣与中国第一次派赴外国的使团》,纽约,1912年,第37页

⑧ Jules Davids ed.,”American Diplomatic and Public Papers,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Series2,Wimington,1979,(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20世纪美国经济论文)Vol.l,p.22

⑨ “Papers Relating to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3,Vol.2,p.851

⑩ “Papers Relating to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5,Vol.2,p.449

11 《奕䜣等派美国蒲安臣“权充”办理中外交涉事务使臣的奏折》转引自《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第1分册,上卷,第242页

12卫斐列著《蒲安臣与中国第一次派赴外国的使团》,纽约,1912年,第65—66页

13 “Report of Royal Comission On Chinese Immigration”,1978,New York,p.25

14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3,第842—843页

15韩德著 项立领、林勇军译《一种特殊关系的形成—1914年前的美国与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239页

16库律治《中国移民》,1909年纽约英文版,第299页

17阿英编《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89页

18库律治《中国移民》,1909年纽约英文版,第299页

19李桂莎《试析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在因素与国际环境》载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0福森科《瓜分中国的斗争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1895—1900》,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22页 21 (美)孔华润主编 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55页 22戴维·希利《美国的扩张主义》(麦迪逊,1970),第166页

23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4页

篇二:关于美国印钞经济的论文

摘要:针对美国“印钞经济”的出现,我国要强化外向型经济意识,坚持和扩大中国的外向型经济规模,不断巩固和开拓国际市场;对通货膨胀调控方式慎重选择;客观对待中国外汇储备和持有美国债务的局面;将外汇储备转化为资源储备;人民币国际化有步骤地稳步相机推进。

关键词:美国“印钞经济”;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危机

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10月3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政府提出的“7 000亿美元的金融系统救援法案”,2009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又签署了“7 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这两个救市措施需要远超过一万亿美元的投入,这对债台高筑、赤字连年的美国来说可谓捉襟见肘。而美国拥有的8 200吨国家黄金储备,按当时市价约值3 000多亿美元。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发表声明,将在之后6个月内购买最多3 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同时进一步购人7 500亿美元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和1 000亿美元房贷公司债务。

这被称为“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向市场直接注资l1 500亿美元,等于美国央行宣布要开足马力印制美钞。根据现代银行货币的理论与实践,国家中央银行不能购买本国政府发行的国债及其相关的政府债券,因为如果这样做,就意味着本国的债务和财政赤字被直接货币化,即等同于国家发行基础货币。在无人为国际金融危机买单的情况下,美联储变身为信贷市场的印钞机,美国经济深深刻上了“印钞经济”的印记。

一、美国“印钞经济”的特征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在国家间兑换黄金并与各国实行可调节的挂钩的汇率制度。但这种与黄金挂钩的汇率制度与纯粹的金本位汇率制度有很大差别。在典型的金本位制度下,金币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而且黄金可自由输出输入,汇价的波动幅度极小,因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美元与黄金则是挂钩的关系,随时都存在脱钩的可能。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早就指出此种制度本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l】 即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职能,要求美元币值稳定,才会在世界经济活动中被其他国家普遍接受。而美元币值稳定,不仅要求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而且要求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足够的顺差,才能使黄金不断流入美国而增加其黄金储备。但要满足世界各国外汇储备和足够的支付手段的需要,美国的国际收支就要保持相当规模的逆差,否则全世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和国际支付手段短缺问题。这样,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不断增大,美元的黄金保证则呈现相对减少的趋势,这迫使美国不得不超出本国经济增长规模和黄金保障而大量印制钞票,形成20世纪下半叶美元从短缺到过剩直至泛滥的局面。从中不难看出,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孕育美国“印钞经济”的温床。美国“印钞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仍然存在随着20世纪60~7O年代美国国际收入情况的恶化,美元信用受到冲击,各国纷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许多经济学家判断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已完全崩溃。但事实并非如此。由布雷顿森林体系支撑的世界经贸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中的两个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至今仍在世界贸易和金融格局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架依然存在,世界经济的运转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美元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中的霸权地位没有改变,美元由于逐渐摆脱了黄金的束缚,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灵活,渗透性更强,世界经济对美元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

(二)美元的世界货币功能更加强化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署《牙买加协定》,取消平价和中心汇率制度,允许其成员国对汇率制度自由选择,实行黄金非货币化。由此,美元在发挥国际货币职能的作用上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牙买加协议》并没有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是由美元与黄金挂钩的货币制度过渡到“美元本位制”。从一定意义上讲,美元的作用不仅没有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而削弱,反而得到强化,美元仍是世界经济中最主要的计价单位、交易中介和价值储藏手段;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和原材料、黄金和原油等重要商品仍以美元计价,约三分之二的国际贸易以美元结算,国际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比重约占60% 以上;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外汇

批发业务基本上是用美元交易;美元仍是各国及货币机构干预外汇市场的基本手段;世界各国经济核算指标对外公布,通常都要折合成美元。《牙买加协议》后,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世界贸易组织提供的国际市场平台。新兴国家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向欧美市场提供大量廉价商品。同时,新兴国家需要进口大量原材料,向发达国家进口高档商品、高科技产品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本国经济的增长。在这种国际大循环的格局中,国际贸易额迅速膨胀,对美元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从而为美国“印钞经济”的产生提供了一定条件。美元在国际市场更强劲的流动,强化了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三)美国利用美元霸权向世界经济寻租美元集公权、垄断权和霸权于一身。布雷顿森林体系赋予了美元在世界经济中巨大的公权力。_2 当今美国强有力地支撑着美元霸权,美元具有其他货币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必然转化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优势,即权力寻租,这成为美国“印钞经济”产生的重要推动力。

1.美国利用“特里芬难题”进行赤字寻租。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为满足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需要,美元必须保证持续增长的供给,这就使美国国际收支赤字增加,美国与日俱增的经常项目逆差便有了存在的正当理由,同时也为解决经常项目逆差提供了便利手段,即通过印制美钞来弥补赤字,根本不用惊动外汇市场。这也正是1997年东南亚各国由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引发金融危机而美国长期的经常项目赤字却安然无恙的根本原因。

2.大举借债,进行债务寻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使美国可以向各国借债而不必承担相应的债务责任。美国的国际债务都是以美元为货币计算单位,美国通过印制钞票使美元不断贬值来降低负债的实际价值,以此减轻甚至逃避债务。因此,美国向世界各国举债越多,印刷的美钞就越多,美元就越贬值,偿还的实际价值就越少,由此利用债务向各国寻租的力度就越大。

3.通货膨胀寻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一直相对较低,这是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而能独享的好处。当美国国内经济过热、资金过剩而面临通货膨胀时,美国将美元输向国际市场,以减轻国内市场的压力,抬高国际市场的商品价格,让世界各国为其承担通货膨胀的损失。当经济危机出现时,便增加货币发行量以避免通货紧缩和信贷紧缩,增发货币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则通过贸易逆差的方式转嫁到其他国家。当今世界各国及各经济环节都沉淀着巨额境外美元,这实际上是美国长期无偿占有其他国家的商品和享受世界各国的无偿服务,而增发的美元由他国承担,从而保持美国国内的低通货膨胀率。

4.铸币税寻租。铸币税指一个国家由于其货币被其他国家持有而获得的净收益。布雷顿森林会议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受益于国际铸币税最多的国家。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使美元发行打破“金本位”的约束,通过货币发行获取更多的铸币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5年约有美元总量的50%在美国境外流通和保有,美国每年因此的收益远远超过150亿美元。

5.美元危机寻租。美国利用极端方式来解决自身的矛盾,即利用危机来减少和消除国际收支逆差,以达到新的平衡。1971年,美国的对外贸易出现自1893年以后的第一次巨额逆差,达220亿美元,而当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只有102亿美元,对外债务已高达520亿美元,导致当年美元危机频发,迫使政府实行美元与黄金脱钩的所谓“新经济政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逐步解除约束印制美元的黄金紧箍咒,保留和扩大了美元国际货币的寻租手段。

6.美元的政治寻租。美元是美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有力支持着美国在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霸主地位,由美元寻租转化为政治权利寻租,从而为美国全球战略利益服务。美元霸权使其可直接转化为外汇,为其维护全球霸权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总之,可将美国“印钞经济”定义为:在美国政治霸权、经济霸权和军事霸权的支持下,美元利用其主要国际货币的优势,超经济规模地大量印刷货币,输出通货膨胀,减轻债务负担,弥补巨额赤字,以损害他国利益的寻租方式来缓解其国际收支不平衡困境和保持国内经济稳定。

二、美国“印钞经济”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美元的影响力渗透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快速发展的新兴国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与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接轨,美国“印钞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度一108 一也逐步加大。一直以来,我国将商品输向美国、赚取美元,美国则用印制的美元来购买中国的商品和劳务。中国用赚取的美元增加外汇储备,同时大量增持美国债务,投资于美国,形成单向循环模式。中国既向美国提供商品,还向美国提供购买商品的美元。我国外汇储备近年来迅速增加,1990年突破100亿美元,1996年突破1000亿美元,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8年达1.95万亿美元,2009年9月底达2.27万亿美元;我国持有的美国债务也同步增长,从2000年的60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7 274亿美元,并于2008年9月开始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大债权国。

美国“印钞经济”使中国陷于两难境地。一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形成对美国市场一定程度上的依赖不可能很快扭转,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都有一定影响。二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美国最大的债权者,大幅减持美元外汇储备和所持美国债务,会引发美国金融动荡甚至波及全球;如果继续维持目前规模甚至继续增加,中国的美元资产会随着美元的贬值而缩水;用欧元等其他国际货币替代美元则可能风险更大,几年前澳元的一升一贬就给中国的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应对如此复杂局面,要认清美国“印钞经济”的特点及对我国经济各层面的影响,总体把握宏观布局。

(一)要强化外向型经济意识,坚持和扩大中国的外向型经济规模,不断巩固和开拓国际市场美国时而推出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需要,由于资源和效益的制约不可能将大量转移到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再转回美国国内生产,美国仍会对中国的商品保持巨大的需求。由于中国面临其他新兴国家的竞争压力,对国际上的贸易保护主义要积极应对,以质量和价格优势提高商品的竞争力,保持外向型经济对中国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那种利用所谓调整经济结构削弱几十年建立起的外向型经济和国际市场的观点及相应的决策有百害而无一利。所有大国的崛起,都是依靠外向型经济和开拓国际市场为导向,奠定坚实雄厚的经济基础并提高综合实力,英国和美国莫不如此。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扩大内需是建立在不断强化外向型经济和开拓国际市场基础之上的。

(二)对通货膨胀调控方式的选择要慎重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大量印制和抛撒美元,当金融危机逐步缓解后,其通货膨胀预期必然加大,凸显美国“印钞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国际原油、黄金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我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此种输入型通货膨胀由国际市场传递过来,而国际市场的变幻莫测远非我国所能控制。经济决策应将目光集中在应对国际经济形势而适当调整经济策略上,而不是将宏观调控目标定位于通货膨胀。建立在不可控因素上的宏观调控目标,只会造成错误决策,给国民经济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和损失。尤其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通货膨胀的调控要有利于国际市场的开拓、有利于商品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出口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客观对待中国外汇储备和持有关国债务的局面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美元,持有一定规模的美元外汇储备和美元债务是一国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美元外汇储备和美元债务独占鳌头利大于弊。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中的话语权增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汇储备的硬实力。在同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对话中,中国话语权的增加也是因为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同时还是美国所需商品的主要输出国。由于中国经济与美国“印钞经济”关联度较高,受其影响也较大,美元的贬值趋势威胁着中国美元资产的安全,会受到一定损失,但这种损失可视为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本支出。但也并不是说美元外汇储备和美元债务越多越好,应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其标准就是在相当长的时期,以依然保持美元外汇储备和美元债务居世界前列的位置为准。

(四)将外汇储备转化为资源储备随着美国“印钞经济”向全球的渗透与扩张,美元不断贬值,资源价格将呈现长期上涨的趋势。为减少持有美元的损失,保障中国对资源的需求,应尽量将美元转化为资源。对能长期储存的矿物资源,建立资源储备基地,实行长期购买和储备政策;对世界上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的全方位投资或项目合作,购买国际资源型企业的股份及组建合资企业。充分利用外汇储备雄厚的优势,采用金融合作方式,向需要资金的资源型国家贷款,用开发的资源抵还。

(五)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这是降低美国“印钞经济”对中国影响和减少持有美元损失的最有效途径,也是中国增加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活动中话语权的必要方式。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涉及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及与国际金融市场体系、监管体系的接轨,是一

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建设,要严防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利用金融手段对中国金融薄弱环节的冲击和破坏,严防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在中国重演。人民币国际化的另一个敏感问题是汇率问题,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最大的一个冲击就是出口贸易额大幅下降,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进出口总额为15 578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20.9%。其中,出口额为8 467亿美元,下降21.3%。要恢复中国出口增长的元气,就要利用中国经济与美国“印钞经济”关联度高的特点,人民币汇率紧盯美元,这种汇率制度可能会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但人民币的国际化决不能以损失中国的核心利益为代价。

篇三:20世纪初期美国崛起的因素分析

20世纪初期美国崛起的因素分析

岳麓书院历史一班 李航 201232010108

在如今的全球世界中,美国无疑是我们时常谈起的国家之一,首先它是现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是冷战之后国际社会上唯一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巨头。它在国际上的一举一动受到所有人的关注,也影响着所有人。然而美国的历史只有短短两百多年,它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繁荣从而成为世界的领头羊的?它的实力是如何积累起来的?我仅想在这篇小论文中,梳理一下,20世纪初期美国崛起的各种自身和国际因素,希望能从它的崛起之路得到一点有用的启发。 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撑

本文所探讨的20世纪初期主要指的是1900—1935年这35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美国的发展和英、法、德、意等其他资本主义老牌帝国不一样,它几乎一枝独秀地走出一条崛起之路,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强国。

进入20世纪,美国并不安定,尽管在1900年,美国GDP首次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但是经济的支柱是当时在国内盛行的托拉斯,在某个行业中,一家公司首先兼并、控股大量同行业企业来达到企业一体化目的,简单说就是行业垄断。在当时的美国,洛克菲勒、卡耐基、摩根等人都是著名的托拉斯巨头,他们一起控制美国经济的命脉,在实现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满足着自身的利益。1900年,西奥多·罗斯福当选美国第26任总统,上台之后,他说道:“政府应当有权对大型跨州联合企业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表面上看,华盛顿是要攻击华尔街,但事实上,托拉斯们的作用并不仅仅限定在经济范围内。1902年5月,美国14万煤矿工人举行大罢工,这场罢工已经持续了近两年,工人们要求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资,一直没有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回复,事情导致市场上的煤价由每顿5美元涨到30美元,如果罢工继续,冬天一到,贫民再买不起煤过冬,那就将引发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罗斯福找到摩根,一改之前管制大企业的态度,希望他能够帮助解决这一窘境,摩根仅仅最后草拟了一份协议,是劳资双方很快握手言和,由此避免了更严重的社会矛盾。从上面的事件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大型企业和财团的社会作用和影响

并不仅仅是在经济方面,正如罗斯福本人所说:“政府不会将这些大型公司置于死地,相反,这些大型公司为推动美国的现代工业化进程做出了杰出贡献,任何企图摧毁他们的做法都将对整个国家造成极大的危害。”我认为,大型公司、垄断组织的支撑是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为美国在接下来近三十年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战争带来的经济政治暴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于美国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在战争爆发之后,美国首先宣布中立,处于美洲的国土正好将自己置身事外,以至不被卷入战火中,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各国交战大发战争财。1917年以前,美国向交战双方都提供大量军火,国内的各大兵工厂每天要完成无数的军事订单,同时美国还派舰船为购买国运输军工产品。1917年,德国潜艇击沉了美国的运输船只,这正好迎合了美国的在政治利益方面的要求,美国加入对徳作战。美国参战对德国的针对性很强,德国当时在拉美的投资约9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协约国获胜,对美国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所以美国对此次战争也是生死必争,至大战结束陆续向前线派出了200万左右的军队。与此同时,美国在战争期间供给协约国集团的军火和各种物资及直接贷款总额将近100亿美元。这是美国在战争中取得的巨大经济利益,它一跃由战前的60亿债务国成为了现在的100亿债权国。政治上,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会议成为了美国纵横捭阖的政治舞台,他是多国的债权国,是战胜国。在这些会议上,美国倡导了一系列甚至我们外人看来都绝好不过的主张和原则,如十四点和平原则,力倡成立国联却不加入,在华盛顿会议上针对中国提出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一系列会议之后,美国强调了和各国的债务关系,同时实现了削弱他国军事实力,瓜分了老牌殖民帝国的殖民地等等目标,一夜之间成为了经济、政治、军事上的第一大国,从各个方面形成对其他国家的巨大压制。

经济危机中的一枝独秀

1924年,美国掌握的黄金总额已经达到世界黄金储存量的1/2,控制了国际金融市场,同时国内的技术革命不断进行,经济无比繁荣。然而在1929年爆发的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却对个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重创。在我看来,与其说经济危机是美国的崛起过程中的一个巨大阻碍,倒不如把它看成一次危险的机

遇,罗斯福继胡佛上任之后,开始实施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修正20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的各种弊端,实现了在危机中前进的奇迹。尽管美国经济在这段时期里倒退到从前,但是欧洲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却没有能够走出这一困境,美国的自我救赎成就了接下来的经济突进、社会稳定,并且摆脱了法西斯的控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少有的幸存者,把其他国家远远甩在后面,成为20世纪美国崛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以上便是我学习世界现代史后总结的美国在20世纪初崛起的重要因素。

参考书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乔治·布朗·廷德尔,大卫·埃默里·施著《美国史》,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年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