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列表页

年经济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04  分类: 经济论文 手机版

篇一:年论文关于经济

分类号 K9

学 号 2011011200015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年 论 文(设计)

题 目 合作市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学生姓名郭昌海 专业班级地理1101班系 别历史文化系指导教师 张起鹏 职 称讲师 日 期 2013.6.27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年论文(设计)资格审查表

注:此表由指导教师填写,用于学生年论文(设计)资格审查。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年论文(设计)评分表

目录

1.合作市经济发展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近年来经济产量的变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产业结构 ···························································································· 3 1.3旅游资源方面 ···················································································· 4 2.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气候因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多外印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思想转变较慢 ···················································································· 5 3.对该市经济发展的一些建设性意见 ·························································· 5 3.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将气候劣势转化为优势 ································· 5 3.2树立民族地区新风貌,扩大知名度 ················································· 6 3.3改善思想观念,缩小经济差距 ························································· 6 参考文献 ······································································································· 7 作者简介 ······································································································· 8 致谢 ··············································································································· 8

篇二:2012年经济学毕业论文

重庆三峡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甘肃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究

院 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年 级

学生姓名学生学号200804014233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年月

甘肃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究

孙玉龙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学专业2008级 重庆万州 404000

[摘要]:本文选取 1990-2010 年甘肃省环境及经济数据,建立了工业废水、工业废气 、工业废固与人均 GDP 的计量模型,并应用因子分析建立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将评价结果与人均 GDP 拟合。 研究发现在这二十余年甘肃省经济增长过程的环境变化不同于“倒 U 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总体上看,人均 GDP 的增长,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从 2008 年后综合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因此,甘肃省要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施有效的环境政策是必要的。

[关键词]:GDP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

EMPIRICAL STUDIE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I

POLLUTION IN GANSU PROVINCE

Sun Yu Long

Economics 2008,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Chongqing,404000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the 1990-2010 Gansu 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data, industrial wastewater, industrial emissions, the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industrial solid waste per capita GDP, and the application of factor analysis to establish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nd the per capita GDP fitting. The study found that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of Gansu Province, the economic growth process in these more than 20 years is different from the "inverted U"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Overall, per capita GDP growth, improv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quality has improved from 2008, Gansu Province to achieve coordinate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policy is necessary.

[Key word] GDP Economic growt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1 引言????????????????????????????? 1 2 甘肃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现状????????????????? 2

2.1 甘肃省经济增长状况??????????????????? 2

2.2 甘肃省环境污染概况??????????????????? 3 3 甘肃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 3

3.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3

3.2 相关数据、指标选取??????????????????? 4

3.3 计量模型构建?????????????????????? 4

3.4 曲线模拟???????????????????????? 4

3.5 结果分析???????????????????????? 6 4 结论和建议?????????????????????????? 8

4.1结论?????????????????????????? 8

4.2建议?(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年经济论文)????????????????????????? 8 致谢语????????????????????????????? 8 参考文献???????????????????????????? 9

篇三:2016年经济学论文

试论建设知识共享的区域创新能力

[摘要]对区域创新不稳定性加以过滤的介质是区域创新能力。多主体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构建的关键。知识源及知识主体的多元性、隐性创新知识的大量存在、信任程度差另、信息不对称等造成区域知识不对称。在过去区域创新活动中、地方技术标准建设中、区域软技术获取中及区域创新与金融资本拟合配置中的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 知识不对称 知识共享 区域 路径

1 引言

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这一过程中,创新产出本身的不稳定性促成创新能力内化,但内化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有其必然的局限性。相较而言,区域多主体及其趋同的公共知识、基础知识及产业历程、社会规制使其天然成为这一统筹行为的载体。通过内化到区域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主体可以在区域环境下通过知识共享更多地获得已有技术创新的使用经验,避免纯粹市场行为所带来的创新知识的浪费,并与区域多主体R&D结合,从而进一步积累新的创新能力,形成多主体创新能力建设的良性互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区域拥有的知识,是以创新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能力集群。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以克服区域内知识不对称为前提,以区域内多主体知识共享为关键职称论文。 2 区域知识不对称及其原因

知识共享是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受制于区域创新主体的知识宽度与知识深度…。知识宽度是指创新主体截面知识容量,决定创新主体创新过程中跨学科融合能力。知识深度是指创新主体特定领域知识的精深程度,反映创新主体专业知识质量,决定创新的先进程度。现代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要求主体知识宽度与深度的结合。现代知识的大容量及高频次更新加剧了个体创新者实现这一结合的难度。多主体知识共享一方面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又可进一步扩展知识深度与宽度,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创新个体应更多参与到区域知识共享中,从而提高区域创新绩效及其个体创新绩效。这样可以克服个体知识的局限性。知识共享过程比电子或书面形式记录或整理的过程对创新能力提高更有效率。但事实上区域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不对称现象。知识不对称是指知识在创新主体问分布的不均衡状态。其关系如图1所示:

1 知识源、形成轨迹及知识主体特征

这包括:①知识源的多元性。知识的核心是个体对事物的了解,个体在搜寻、获得、解析、整理、扩散知识的一系列过程中会带有个体情境化特征,也就是说,即使相同知识源也会因个体内在知识结构及知识体系的不同而变成具有个体特征的不同知识源。何况现实中的知识源形式又有多元倾向。②知识形成轨迹的影响。个体知识深化过程会受到个体思维惯式、知识背景、成长履历等影响。任何时点上创新知识的位势均由其所继承的演进路径所塑造,其现有位势又限制了其在静态时点上对知识进一步遴选的方式和范围。③知识主体势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知识宽度和深度,从而决定了自己现有时点的知识存量,由于不可能存在位势完全一样的知识主体,势差必然存在。势差虽是知识交流的基础,但势差过大同样也会造成知识传播的障碍,从而加剧知识不对称。 2 隐性创新知识的大量存在

隐性知识是创新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产品的排他性使其更重视隐性创新知识的积累。隐性知识的特征决定其多由实践中获得、需要借助于面对面的接触、交流、模仿、操作、共同经历等活动来学习和共享。它虽然具有同一主体时序积累的能力(也就是内生性),但却缺乏跨越主体或空间的能力(也就是空间粘性)。隐性知识的内生性及空间粘性加剧了知识的不对称性。 3 信任程度差异 信任程度差异影响知识传播的效率和传播成本,从而作用于知识不对称,如图2所示:

包括:①信任程度差异影响知识传播成本。知识主体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群,人的知识是在外部获取、互动交流中不断积累的,而外部获取及互动与这一过程所发生的搜寻成本和获取成本将受到当事主体相互信任程度影响。从而主体信任程度差异会导致知识不对称。②信任程度差异影响传播效率。显性知识传递过程中可以市场及价格机制达成(如产品创新知识),但由于其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其合约的达成及履行仍有赖于信任程度。对于隐性知识来说,由于其创造和传播不容易被发现(如过程创新知识),其产权归属又很难界定,由此价格和市场不起作用或较少起作用,这时主体间信任程度对知识传播效率起决定作用。由上,形成基于信任程度差异的知识不对称。 4 信息不对称

知识多来自于信息,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知识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表现在:①信息提供源不足。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其市场价格难以确知,由此造成信息交易困难,常出现信息产品的逆向选择及搭便车现象,从而影响信息供给市场,造成信息提供源不足。②信息失真。信息主体处理不当、信息载体不

规范、信息渠道不通畅等都会使得信息失真。

3 基于知识共享的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路径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对知识的搜寻、获得、发展、扩散和交流。这一系列过程不能脱离特定区域社会经济背景和特定区域内的个体(创新主体)经历,同时取决于区域内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区域多主体及其趋同的公共知识、基础知识及产业历程、社会规制使其天然成为这一统筹行为的载体。知识共享正是基于创新能力建设的必然性及克服知识不对称现象提出的。有效的知识共享可加速知识在区域内的流动与综合,促进知识创新,并构建属于区域自身特征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区域创新能力产生的社会化进程。基于知识共享的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基于更换主体的区域过去创新活动的知识共享

区域创新活动是高强度知识互动的过程,创新活动中会大量沉淀知识,这些知识的再利用对创新能力提高有重要意义,而这种再利用在更换主体情况下将更有意义。知识共享显然有利于更换主体的创新知识再利用。区域创新活动包括成功的创新活动和不成功的创新活动。成功的创新可以价格和市场机制为主进行知识共享。在成功的创新过程中,知识的再利用显得较为容易,因为这些知识的标准化及共享显得更有动力。这种成功的创新会以专利等知识产权等形式存储于创新个体,而这种标准化的知识可通过价格及市场机制获得共享结果。而在不成功创新过程中,由于创新结果的失败而往往让创新者缺少动力整理创新活动沉淀下来的知识,基于更换主体的知识共享更无从谈起。而事实上由于创新的失败也使得创新成果很难标准化并以市场或价格机制得以流动。这种散乱而非标准化的知识中不乏经验、教训及对下一阶段成功创新的暗示,因此这里的具体操作路径包括:①建立创新失败宽容机制,促使其他创新主体关注失败创新的过程及经验;②加强区域内的人际沟通及合作的可能性,如网上创新论坛,各种创新协会及俱乐部,加强失败创新经验分享,从而事实上推进更换知识(创新)主体,达到知识有效再利用的目的;③对知识的标准化整理也很关键,这里更强调对失败创新过程的整理与反思;④通过区域创新主体创新过程中代际的传、帮、带,私人关系的沟通,家庭式的创新习惯沿袭等非正式的方式起到更换创新主体,进行区域过去创新活动更换主体的知识共享的目的。以上这些路径既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的研发活动,又可防止创新知识老化而失去市场及应用价值。从而使这一类知识也成为区域特色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基于地方技术标准建设的知识共享

地方技术标准建设过程对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意义重大。由于技术标准及其评估对企业来说都是外生的,因此通过超越企业边界的区域知识分享过程可使单个企业(创新个体)通过能动性地参与相关领域标准环境机制建设提高其自身的创新绩效,获得超额创新利润。由于技术标准的创立涉及到大量的相关技术,迁回生产方式及技术体系的迅速膨胀更加剧了这些技术的分散程度,由此,技术研发知识共享,尤其是在技术标准确定之前的知识共享是必要和必须的。涉及地方技术标准建设进程的知识共享可通过两种渠道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①在行业广泛技术知识分享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标准制定进程中,掌握技术标准制定进程,为创新主体技术路线圈定范围;②吸引其他创新者参与到创新主体创新技术轨迹中来,由此形成规模化的既得利益群,从而壮大技术标准潜在势力范围,为未来技术标准制定赢得发言权,并诱致更多主体在较高创新平台上参与创新活动。区域创新能力培养有别于线性的管理方式,地方技术标准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跳跃平台,地方技术标准的达成可增加区域集体创新资源,为提高区域创新存量和流量做出贡献。 3 基于区域软技术获取的知识共享

软技术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集成体现。软技术指区域以管理活动为主体,综合运用人的知识、经验、思维创新等现代科技成果(智能技术)和程序、规章、制度等(软件化信息),并且倾向于借助物质技术手段(如电子计算机)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区域技术群落。它的目的是寻求诸多系统要素的合理规划、组织、协调(包括人际关系)与有效控制,使系统要素从无序(或低序)向有序(或高序)转化,以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或社会效果。区域知识层级可分为个人知识、团体知识、组织知识及区域知识。不同层级知识具有不同特征。其中个人知识宽度及深度受个体精力及寿命等限制,并且其内嵌性也小些,可通过个体流动而获得知识的移动,这种内嵌性的缺乏使其难以形成区域竞争力的依托。区域知识由于主体多元而具有较优的宽度及深度,其内嵌性更强,因此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依托。但这一过程需要区域软技术的整合才能转化为区域创新能力,具体路径如图3所示:

这样,个人知识通过知识共享可上升为团体知识、组织知识和区域知识。随着层级演变,知识的内嵌性愈强,知识宽度与深度也随之提高。在这一知识共享过程中,区域通过柔性及弹性管理可有序地形成区域特色的规程从而形成区域软技术,区域软技术的直接目的是规范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协作性。软技术培养使区域范围内各主体可以集区域范围能力之大成,降低磨擦成本和搜寻时间,有效配置区域

资源,适应创新项目对团队和集体智慧的要求,为区域内各主体协同开展创新提供快速通道。区域软技术建设符合能力的立体系统性特征,在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可有效避免短板效应,从而为形成区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当然,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也正向作用于区域软技术,而区域软技术的丰富通过知识共享作用于区域知识,继而作用于组织知识,最终也丰富了团体知识及个人知识,从而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良性循环体系。区域软技术具有历时长、投入多、收效慢、难度大、风险高、外部性强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具体路径包括:①政府投资的地方整理,总结地方文化、风俗及具有地方特征的技术工艺出处及渊源,做好公益性知识平台的储备从而克服区域软技术历时长、投人多、收效慢的非市场性特征;②产业链条的区域有效延展及升级,实现对软技术的挖掘,包括对现有特色地方产业的深度再挖掘及精细度的再追寻培养,从而在此过程中细化地方软技术与区域生产力的匹配。③共性技术平台的搭建、展会、报告等经验的总结,最初的建设多依赖于地方政府的引导,随着区域环境建设及创新主体意识的增强,政府将以营造创新营利点方式逐步退出而使其蜕变为市场行为。 4 基于区域创新与金融资本配置的知识共享

创新是金融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途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金融资本支持,现代经济体中金融资本与创新主体常常被分割开来。缺少适当的融资资源是创新可能性与高密度尝试的主要障碍。而两者之间的知识不对称将会影响两者配置效率。知识共享可以两种渠道作用于区域创新与金融资本配置,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①关系融资。这一类型知识共享更适宜于小企业与其投资人之间。关系融资是在难以合约化状态下提供融资的一种方式,常常发生在有关融资的信息和知识无法标准化的情况下。如知识共享使纽约的珠宝商(Jewish orthodox SECT)在融资时可不签订任何协议。关系融资中资本方可通过知识共享了解或更细致地了解到创新产出前景。区域内金融资本与创新主体的知识共享可以避免金融资本甄选创新时的逆向选择问题’。这里,关系融资网络中结点本身及之间拥有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及其反复的巩固加强等正是创新能力建设的过程。具体路径表现在:最初创新主体(如企业)通过购买长期的含有佣金的隐性合同,使其与投资人及时快速建立紧密关系。随着关系时间长度和范围的扩展,投资人更好地理解和监督创新主体,较大程度实现知识共享,从而保证创新主体在未来获得最优的资本配置,从而提高了区域创新效率、减少创新成本。②间接融资。这一类型知识共享更适宜于大中型企业与银行之间。同时,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小企业无论在企业经营管理及技术装备水平、市场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