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业经验交流材料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23  分类: 经验交流材料 手机版

篇一:乡镇2015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位于会宁县东南部,东靠宁夏西吉和甘肃静宁两县,南邻太平店镇,西连八里乡,北接平头川乡,中部高,东西侧低。全乡总面积13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394亩,其中:梯田面积41781.9亩;辖13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4731户22861人。全乡平均海拔1989~2156米,年平均气温6.4℃,年降雨量400~450毫米,属二阴山区半干旱气候。

二、农业现状

近年来,我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宣传引导、行政推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压夏扩秋,大力发展中药材、核桃等经济作物,提高亩产效益,积极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全乡的种植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3年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9万亩,其中玉米4.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0%,马铃薯2.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9%。冬小麦0.8万亩,小杂粮1万亩,中药材500亩,核桃500亩。粮食总产量6.32万吨,均产360公斤/亩。其中地膜玉米亩产600公斤,总产量达2.7万吨;马铃薯亩产1200公斤,总产量达3.12万吨;冬小麦亩产250公斤,总产量达2000吨,小杂粮总产量达3000吨;核桃亩产200-250

公斤,药材种植以党参黄芪为主,亩产1000公斤。种植业总收入达8450.4万元,人均收入达74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 。坚持草畜是第一产业,充分利用和发挥金利源榆林种植养殖有限公司等养殖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把沙寨建设成为草畜产业示范村,上川建设成为养殖示范社,2013年新发展养殖规模户90户。新增紫花苜蓿种植面积3000亩。使养殖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2013年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93元。特色农业收益显著,群众逐渐认识到了结构调整是农业增收增效的必由之路。

三、2014年进展情况

农业是我乡的主导产业,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种植业调结构、养殖业上规模、劳务经济创品牌、基础设施促提升、民生保障提水平”的总体要求,加快我乡种植业结构调整,培育富民产业,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夯实产业扶贫基础,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一)坚持把中药材种植作为经济跨越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把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作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入点和突破点,集中精力,进行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建设。一是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目前我乡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吸纳劳动力就业。今年我乡积极引进会宁县鑫源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鑫泉种植有限责任公司,

年初在我乡**等村一期流转土地1300亩,建立黄芪、党参、黄芩、甘草等中药材种植育苗基地,6月初二期流转土地900亩,播种柴胡、牛蒡子等中药材。通过土地流转,把小地块集中连片整理,统一规模种植,收割、销售,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同时又可以吸纳本村剩余劳动力在基地中打工就业,实现农民多渠道增收,全乡已成立中药材种植公司3家。二是通过种植大户带动,成立专业合作社。大力宣传河口村致富能人张万福2013年试种党参、黄芪每亩收入达6000元经济效益显著的成功经验,采用种植大户带动在**等村成立合作社,带动农民种植中药材。截至目前我乡已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5家,按照统一购苗、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的方式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我乡在确保今年种植3200亩的基础上,争取2017年达1万亩,实现户均2亩,2020年达2.5万亩,实现人均1亩,仅此一项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使全乡2020年与全县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二)坚持把核桃种植作为富民兴乡的重点产业来抓。通过标准化园区建设、扶持机制带动、种苗及资金提供、技术培训、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等措施,继续加大核桃种植面积,打造核桃富民品牌,增加农民收入。以方坡村500亩核桃连片种植、育苗6万株为基础,辐射带动周边村的特色林果业种植基地,今年新建立核桃种植示范片3个,种植面积1500亩。争取到2017年末,

农民户均栽植优质核桃1亩,到2020年末,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三)坚持发展全膜玉米、马铃薯种植、草畜产业等传统产业。坚持不懈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2014年完成玉米种植面积4.1万亩。继续推广秸秆转化利用,提高秸秆转化利用率,大力发展草畜产业,扩大牛羊猪鸡存栏量,力争2014年成立专业合作社12家,发展规模养殖户90户,发展生猪养殖26600头、肉牛养殖6000头、肉羊养殖58700头、土鸡养殖100000只,并指导农户科学养殖,增加养殖效益。继续推广马铃薯优良品种,强化田间管理,扩大市场营销,使马铃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2014年,在***岔村充分利用已建成的60吨马铃薯贮藏窖2座、20吨马铃薯贮藏窖5座、10吨马铃薯贮藏窖15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有效扩大马铃薯购销市场规模,充分发挥**村继德马铃薯购销专业合作社引领作用,推行品种优质化、种植标准化、耕作机械化、加工订单化种植。使马铃薯实现择机上市,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

四、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虽然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但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发展方式粗放,农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二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经营模式,阻碍了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从外地一些产业化发展快,规模效益高的地区的

发展经验来看,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模式,发展产业化矛盾多,问题多,政府不能强抓强推,只能是在示范中带动辐射。

三是群众思想认识滞后,产业推动难。我乡虽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下了功夫,花了力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扶持产业发展,但群众的思想认识跟不上政府、组织的期望和要求。群众的思想认识满足于现状,简单维持生计,而对一些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没有兴趣,束缚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产业难以形成规模连片。如何把规模做大,特色做强,这就要在专业化布局上做文章。构建“一村一业”,以“多村一品”的发展布局,根据各自的基础条件,推进优势产业集中连片发展。但根据目前情况看,产业形不成规模,上不了档次,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了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今后我乡将紧紧围绕“项目强乡、草畜富乡、林果名乡、城建美乡、商贸活乡、梯田化乡、文化名乡、和谐建乡”的战略举措,立足本乡实际,全面实施“药材兴乡”战略,抢抓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结合“1236”扶贫攻坚行动,突出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任务,以中药材种植为核心,齐抓核桃种植、全覆膜种植和马铃薯产业,紧盯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长17%以上的脱贫目标,使全乡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

篇二:设施农业经验交流材料 (5000字)

创新机制 优化环境

奋力推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中共红寺堡开发区工委

红寺堡开发区管委会

(2009年6月1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红寺堡开发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自1998年开发建设以来,在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开发区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负重拼搏,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扎根红寺堡、建设红寺堡,目前已形成辖2镇2乡40个行政村,搬迁安置宁南山区7县和中宁县贫困群众19.7万人,开发水浇地40万亩的规模,行政区域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历时近10年的开发建设,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昔日亘古荒漠如今已变成了阡陌交错的绿洲。经济综合实力增强,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2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

9.8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60元。

自2007年以来,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建设“三

个百万亩”高效农业的战略部署和吴忠市关

于建设“农业十大基地”的具体要求,紧紧围绕开发区“3211”( 即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发展30万亩葡萄、20万亩以红枣为主的经果林、10万亩设施农业、10万头黄牛)农业总体发展思路,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解决干旱带群众生存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强势推进。近两年来,我们按照“政府搭台、乡镇牵头、部门联动、民企参与、项目捆绑、资金整合、科技支撑、市场运作、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增效增收”的工作思路,以“高起点建设,大力度推进,多层面突破,全方位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截止2009年4月,全开发区累计发展设施农业3.4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0.85万亩,大拱棚1.6万亩,小拱棚1万亩。已建成乌沙塘、玉池、水套、杨柳4个日光温室示范园区。今年,又建设一个规模之大、标准之高,集种植、养殖、加工、生态为一体的城东万亩现代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正在建设之中。初步形成了以大河乡开元、香园、龙泉、石炭沟、平岭子村,南川乡杨柳、红阳、沙草墩、南塬村,太阳山柳泉、沙泉、永新、红塔村为主的大拱棚示范基地和以红寺堡镇梨花村,太阳山镇沙泉、甜水河村,大河乡红崖村为主的小拱棚示范基地。日光温室棚均产值达到1.6万元,大拱棚亩均产值达到4320元,小拱棚亩均产值达到2700元,通过建园区解决剩余劳动力2200余人,创劳务收入1540余万元,设施农业年累计产值达到1.75亿元,占2008年全开

发区地区生产总值4.35亿元的34.9%,从事设施农业种植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左右,是传统农业产值的7-15倍。设施农业已成为开发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2007年度开发区被评为全区设施农业建设先进县,2008年度被评为全区设施农业建设先进县获“一等奖”。

红寺堡开发区设施农业之所以得到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得益于区市党委、政府的直接关心,得益于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开发区工委、管委会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开发区各部门、单位的紧密配合,得益于开发区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得益于开发区探索出了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工作机制,营造发展环境

为了推进开发区设施农业全面快速发展,我们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分步实施、着眼长远、规模发展、高效利用”的原则,成立了以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农牧、水务、交通等部门(单位)和各乡(镇)为成员单位的设施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将设施农业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制定出台了《红寺堡开发区设施农业发展五年规划(2007-2011年)》,《红寺堡开发区关于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建立了设施农业县处级领导干部包乡、部门包村、乡镇落实的分工负责制和结对帮扶制。副处级以上

领导干部参与指导所包乡镇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制定,负责阶段性工作成效的督促检查,解决在设施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包村部门(单位)与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直接参与所包行政村设施农业的建设,帮助包扶村争取项目、落实资金,解决设施农户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资金问题,逐步在开发区上下形成了工委、管委会领导亲自抓、重点抓,各部门、各单位帮助(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乡镇农业经验交流材料)抓、配合抓,各乡镇具体抓、主动抓的设施农业工作新格局。

二、创新运作模式,联动促进发展

为有效解决设施农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我们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

作用,采取“部门联动、项目整合、资金捆绑、民企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整合各部门(单位)的项目资金,按照设施农业建设需要,分部门启动相关的项目,互相配套,联动实施。同时,按照“信贷融入,辐射带动,互补联动,共谋发展”的总体思路,采取“政策招商、特色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吸引企业大户集中连片承包、租赁土地,规模发展。2007年至2008年,开发区设施农业投资规模达到

1.615亿元,其中设施农业专项资金3200万元,占总投资的21.1%,整合各项目资金9300万元,占总投资的61.3%,企业和农户自筹资金2150万元,占总投资的14.2%,银行信贷1500万元,占总投资的3.4%。

2007年,玉池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按照“我为能人打工,我与能人合作,能人为我打工”的运作模式,通过招商引进甘肃靖远县三合镇农民68户设施大户投资812万元建设日光温室454座。通过引进他们不但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参与发展设施农业,而且每年解决剩余劳动力700余人,创劳务收入600余万元。同时,工委、管委会针对这一运行模式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依据开发区土地优势,以每年每亩10元的优惠价格进行土地承包流转,且三十年不变;二是对来红发展设施农业的外籍农户办理城镇户口入户手续,解决子女入学难问题;三是由财政建立400万元设施农业政府信用担保基金,国土资源管理局和农牧局为设施农户分别办理《土地使用证》和《设施农业产权证》,运用“风险保证金+土地使用证+设施农业产权证”、多户联保等担保方式,拓宽了融资渠道,累计协调贷款1511万元。

2008年,乌沙塘设施农业园区按照“政府搭台、乡镇牵头、部门联动、项目捆绑、资金整合、各司其职、产权换绿、农民受益”的运行模式,累计完成投资6500万元,其中整合各部门资金4085万元(农业综合开发办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720万元建设30万方蓄水池1座、配套供水管网37.6公里、建设日光温室30座;农牧局利用外援项目资金1000万元建设日光温室150座、利用现代农业发展资金

833万元建设日光温室130座;科技局利用科技推广项目资金166万元建设日光温室20座;扶贫办利用农业扶贫项目资金76万元建设日光温室34座;扬黄办利用农田配套资金370万元完成园区日光温室核心区土地平整5130亩;供电局利用项目资金240万元完成园区105千米的高压线路和20.6千米的低压线路供电工程;交通局利用道路建设项目资金280万元完成园区16条18公里的道路建设;林业局利用林业项目资金400万元建设高标准生态林带498亩植树12000株),占总投资的63%,自筹资金1030万元,占总投资的16%,共建设标准二代日光温室870座。

2009年,红寺堡开发区城东万亩现代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按照“政府搭台、部门联动、民企参与、项目捆绑、资金整合、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计划投资3.8亿元,重点打造一个集种植、养殖、加工、观光、旅游、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其中设施农业区投资2.1亿元,新建日光温室8100亩3000座。第一期工程于4月份全面展开,吸引了宁夏科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900万元建设日光温室100座,红寺堡联众种子公司投资1260万元建设日光温室140座,宁夏鹏胜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900万元建设日光温室100座,农户自筹600万元建设日光温室100座。同时整合项目资金1430万元,建设日光温室140座(其中科技局利用项目资金新建育苗温室100座、农牧局利

用旱作农业项目资金新建日光温室40座)。

总之,在每一个园区的建设中,我们都努力探索出适合该园区的运作模式,力求把每一个园区建成“区域化种植、正规化管理、标准化上市,品牌化销售”和“整

篇三:新型农业主体经验交流材料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全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千阳县按照“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园区化发展”的思路,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来抓,通过创新机制、拓展服务、强化保障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生力军。目前全县共发展种养大户481户,其中百亩以上98户,种植面积3.3万亩;注册成立家庭农场40户,经营面积达到8145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92个,注册资金1.88亿元,入社社员5764人;引进海升、华圣、锦泰、鲁桑园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2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7个。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三大举措,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一是政策引导。县上组织农业、发改、工商等相关部门围绕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等内容,深入一线开展调研,以县委文件印发了《千阳县关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千阳县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形成了政府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宣传引导。

深入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村,通过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全方位宣传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等加快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相关政策,激发群众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热情。在南寨、张家塬、崔家头等镇召开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座谈会5场次,积极宣讲各级政府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优惠政策。三是典型引导。筛选出年种植400多亩粮食的大户张瑞民,种植小麦980亩、养羊270只、牛100头的满建军家庭农场,返乡创业农民李金妮成立的天山香瓜果专业合作社等6家规模较大、管理规范、效益较好的先进典型作为示范,在举办的职业农民培训班上现身说法宣传经验,并组织有发展愿望的种养大户和农民代表到典型示范户参观学习,形成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夯实三大基础,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一是优先注册登记。在市民中心大厅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登记“绿色通道”,并推出了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民措施,对名称核准、申请材料的整理提供“保姆式”登记咨询服务。对新成立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坚持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降低登记门槛,鼓励加快发展。二是加快土地流转。借助全国首批土地承包确权登记试点的机遇,率先开展了土地确权登记。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纠纷仲裁委员会,印发了《千阳县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意见》,促进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规

范流转。全县流转土地面积5.8万亩,占总承包土地面积的20.7%,占宝鸡市2014年流转土地面积的16.5%。三是培育职业农民。依托田间大学培训平台,充分利用职教中心和劳动就业培训资源,在全县设立了“十个中心四个站”培训阵地和教学基地,采取“一带十,百千万,手拉手”的培训模式,定期组织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为重点的职业农民到田间地头开展实习培训。目前全县已培养农民土专家53人,职业农民320人、作务能手5919人。

三、建立三大机制,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一是出台扶持政策。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认定、登记等不收取费用,对家庭农场销售自有农产品、农民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的生产基地、农机示范推广用地和加工厂房、机具库棚等设施农业用地,可视作农业生产用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用水、用电,严格执行农业生产价格标准。二是实行项目捆绑。县上有效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项目扶持力度。近年来先后整合现代果业、省级财政专项、产业扶贫、现代农业园区等涉农项目资金4000多万元,集中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重点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基地倾斜,全面改善了产业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生产能力。三是加大品牌培育。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品牌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

县共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28个,获得国家专利4项。海升注册的“清谷田园”品牌荣获“2015年中国果品百强品牌”大奖,生产的米奇啦苹果被外交部礼宾司选为9.3阅兵和平果。生产的嘎啦、澳洲青苹等7个主打品种通过省级“绿色食品”认证。

四、搭建三大平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一是搭建融资对接平台。针对新型经营主体抵押难、担保难、融资难的实际情况,县政府先后组织县信用联社、县邮政储蓄银行举办了4场次银企对接会,会上推出了林权抵押贷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快、惠农“一折通”担保贷款等符合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创新产品,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融资1.6亿元,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二是搭建农超对接平台。农业局每年夏秋两季组织新型经营主体与超市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销售渠道。目前,海升苹果与沃尔玛上海、深圳公司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华圣苹果实现了省内外超市全季节供应,北京永辉、上海大润发等全国10多家大型连锁超市已预定了今年海升、华圣、大地丰泰生产的鲜果,预计产量300吨以上。三是搭建电商对接平台。引导海升、华圣等龙头企业在京东、淘宝等网站注册,开展电子物联网销售。县上及时组建了千誉电子商务公司,在淘宝网创建了“陕西千誉特产专卖店”, 注册了“千誉”、“千曦”两个农产品商标。主要销售新型经营

主体生产的蜂蜜、核桃、蚕丝被、刺绣等特色农产品,上半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为新型主体对接市场提供了便利。

五、强化三大保障,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协作联席会议制度。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纳入县政府对县直部门及镇政府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权责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资金保障。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用于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在品牌建设、新品种引进等方面补助。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园区,被命名表彰为省级农业园区、市级农业园区、县级农业园区的一次性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2万元。按产业发展规划流转土地开展农业规模经营1000亩以上给予村组以奖代补1万元。三是服务保障。以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为契机,健全完善了镇级农技推广公益性服务体系。通过选派100名科技特派员入驻,10名县级领导“双千”包抓等方式指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机专业服务队、植保专业服务队、农资直销点等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12家,为新型经营主体在技术指导、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农资购置等方面提供了服务保障。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