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列表页

敦煌考察报告总结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06  分类: 考察报告 手机版

篇一:考察报告麦积山,敦煌

学院: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班级:12级国画班

姓名

学号:20124152028

带队老师:吴工

考察地点:西安甘肃敦煌一带

考察时间:2014年10月26日——11月3日

前言:

2014年10月26日,我们12级美术学国画班从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出发开始了我们为期12天的大西北之行。

此次考察,对我们国画班可以说是意义重大,考察之前我们班正好上了壁画及绢画的相关课程,这次能欣赏古人的色彩搭配及上色技巧,无疑能对我们的专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说这次考察不仅是一趟洗净心灵的美景之旅,更是一趟模仿借鉴古人的学习之旅。 历经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颠簸我们来到了西安,在宾馆呆了一晚养足了精神后,我们兴致勃勃地坐上火车,向着心中期盼已久的麦积山石窟前进。

关于天水麦积山的考察报告

天水,是甘肃省的第二大城市,素有甘肃“小江南”之称,古时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相传华夏始祖伏羲氏就诞生于此,因此享有“羲皇故里”的荣誉。而我们考察的首站麦积山石窟便正是位于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东南部。

在秦岭西端北侧,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峰,四壁陡峭,单峰挺立,呈圆锥形,其形上突下小,望之团团,尤如麦垛,因此称之为麦积山。它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初到麦积山,迎接我们的便是山中凛冽的寒风,在登了无数阶梯和爬上了几座坡后,我们终于得见了麦积山的真颜,抬头仰望,只见栈道云梯悬于山崖,浅栈深窟开凿于峭壁,龛窟密如蜂房,依窟建檐,层层相叠。窟龛,崖阁间以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相连,蜿蜒曲折,游人扶栏攀援只觉惊心动魄。

据史料记载,麦积山开凿于后秦,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的不断开凿,重修成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我国的第二大艺术宝库。石窟现存洞窟194个,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余身,壁画一千三百余平方米, 更以其精美绝伦的泥塑艺术而闻名中外。这里的泥塑题材丰富,特色鲜明,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

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麦积山石窟造像以北魏为多,窟龛89个,几乎占全部窟龛的二分之一,精品也大多是北朝作品。尽管各代塑像同处一堂,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了各自的时代特色,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因此有着“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其塑造的形象,以庄严的佛陀、慈悲的菩萨、虔诚的阿难、迦叶弟子,或者威武雄壮的天王、金刚,轻快的飞天及和蔼的供养人等。有部分形象已突破宗教仪轨的束缚,淡化宗教神秘色彩。

麦积山石窟原是一完整山体,因为唐代发生的天水地震,使整个窟群分为了东崖和西崖两个部分。

东崖现存54个洞窟,以涅桨窟、千佛廊、七佛阁、牛儿堂为最精美。涅桨窟前有4根粗短的石柱、柱头有莲瓣浮雕,柱顶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宝珠”,构思巧妙,为我国石窟寺建筑的珍品,踏着栈道凌空而上,就到了千佛廊。崖壁上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出廊攀梯而上,便到了规模最为宏伟的散花楼“上七佛阁”。上凿单檐庑殿顶,前有七间八柱窟廊,后并列七个帐形大龛,顶部壁间各有一幅飞天壁画,其中五幅便是著名的“薄肉塑壁画”其技法高超完美,属国内罕见。窟内塑像75躯,体态丰腴端庄,面容慈蔼安样,龛内上端壁间,绘有精美的壁画。“上七佛阁”的下侧是牛儿堂和“中七佛阁”,是一座汉式崖阁。通过“小有洞天”隧洞,便到了牛儿堂。一头“金角银蹄”的牛犊,蹲伏在威风八面的天王脚下,昂首展望,跃跃欲试,神气显得十分可爱。

西崖现存140个洞窟,山势陡峭,险峻难攀,迎面我们可以看到

北魏时期建造的三尊大佛,因为佛像建的很大,便以格外引人注目。佛像面相方圆,细眉大眼,高鼻薄唇,躯体伟岸,著通肩或半披肩袈裟, 这三尊大佛最中间的为释迦牟尼,左侧的为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慈眉善目,给人和蔼可亲之感。然而古人是如何在这么陡峭的崖壁上修出三十几米高的塑像,并且雕刻的这么精细,却是不得而知。在西崖众多的窟龛中,121窟,123窟,133窟令我印象深刻。133窟天真烂漫小沙弥会心的一笑,第123窟童男和童女的莞尔一笑,第121窟窃窃私语的菩萨与弟子的恰适投缘,他们所表现的,不是苦行者的虔诚,而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的童稚般的真诚和愉悦。所以,麦积山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使人感觉佛国世界的可亲可爱,从而虔诚信奉。

遗憾的是,因为年代久远,所有的石窟都被铁丝网牢牢的封住了,名义是保护洞窟,我们也只能透过铁丝网一睹石窟内各塑像的风采。 然而,麦积山令人惊叹的不只是它的泥塑作品,还有1300余平方米的壁画,虽然大多已剥蚀殆尽,但从残余的壁画中依稀可看出当年的精美。西崖的127窟中,因较完整的保存西魏精华壁画100余平方米而著称于世,藻井中东王公遨游太空图,笔法粗狂奔放,是中国早期壁画精品。左壁维摩变﹑右壁西方净土变﹑正壁涅槃变是北朝时期最成熟的大型经变画。而在散花楼的崖阁顶部,有一幅赤马千人头小型壁画,“一马”便是这幅壁画的神奇之处。神奇之处在哪里呢?就是不管在哪个方向看这个马,它都会冲着你,因此有人戏言说这是

篇二:敦煌莫高窟考察报告

敦煌考察报告 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班级: 历史学1班姓名: 唐业森

学号:时间: 敦煌考察途中的所见所思所得来到历史文化学院就在想,传说中的敦煌考察到底在什么时间启程,有人说是在9月末,

有人说在10月初,也有人说是在10月中旬。终于国庆之后去敦煌考察的时间最终确定在10

月17号了。怀着些许激动的心情,我们盼望着的 这一天到来了。

2014年10月18日凌晨4点43分,历史的年轮定格在这一刻时,我们站在了甘肃嘉峪

关站台下。为期一周的敦煌考察正式开始。按照预期的行程安排,我们首先来到了号称天下

第一关的嘉峪关城。从规模来看嘉峪关算不上多么的宏伟壮阔,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堪

称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雄踞在祁连山和黑山之间,地势险要,扼守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

重要驿站,也是通往西域的首要门户,因此,又称“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

的西部终点,与东部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名震天下。我们登上嘉峪关城楼。导游小姐向我们介绍说,嘉峪关关城周长733米,面积33500平

方米,距今约有600年历史,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和城壕组成。内城东有“光华门”、

西有“柔远门”,南北无城门。城楼居中,上有鼓楼。四角有角楼,城墙上有了望垛口。东西

二门外有瓮城,西门门额上有“嘉峪关”三个大字,是出塞入关的必经之道。根据导游小姐介绍,西门还有罗城,原有左宗棠亲书“天下第一雄关”之匾,现已荡然

无存。瓮城西门外有方形重关,为诱敌深入之用。关城东、南、北三面都有黄土夯筑的围墙,

称为外城,其西端与罗城相接。这种建筑形式,使嘉峪关城外有城,形成重关并守之势,并

与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共同构成古代坚固的防御体系。 站在这嘉峪关城楼,你才能真正领略到“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鏖战

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威武雄壮,也才能切身体会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

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怆凄凉!莽莽戈壁掩埋了多少边关将士的累

累白骨,恐怕只有这血染的荒漠沙场知道,只有这无言的嘉峪关城知道!“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声声羌笛、缕缕春风,仿佛在向人们倾诉那些客死异乡的幽灵怨魂的征战

之苦、思乡之痛!

俯视脚下的城楼,练兵场,跑马院仍然可以依稀感受得到当年森森威严的气息。城墙上

的龙旗随风飘荡,眺望远方祁连雪山若隐若现,不禁感觉到些许的寒风刺骨。再往北望去,

四海之内一片萧瑟。我想如果不是这座关城,雄踞宇内的中原文明不知道要被草原民族冲击

成个什么模样。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座关城,也许才有繁荣了几个世纪的丝绸文明吧。 看完了关城我们来到了天下第一墩——长城第一墩即长城之上的第一座烽火台。这座孤

零零的烽火台从远处看像一座不起眼的土堆,但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它耸立在了高百余米的

悬崖峭壁上,仿佛现在还能看出当年它傲视天下的巍峨气势来。油然而生敬意。对于它的雄险,

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曾经有过生动的吟咏:“嘉峪关,雄险画皆难,墩堡遥遥相互望,长

城道道连关山,猿臂也难攀”。如果说看完了关城和烽火台还不足以给今天的旅行留下深刻的

印象,那么翻过天下第一墩,行走在百余米高的铁索桥上看滚滚河流水的时候,那种紧张而激

动的心情足以给今天的旅行划上令人满意的句号。跨过铁索来到彼岸的悬崖峭壁上,这儿有

一座虽已沉睡了多年但依然可见其当年巍峨雄姿的练兵场,边塞儿郎们边关生活的不易在这

里就能深深切切的感受得到。

略带着疲倦的身躯我们参观完了嘉峪关城的城防构造,天下第一墩。随后又继续踏上了前

往敦煌的旅途。尽管长达4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更加增添了旅途的辛苦,但看见了沿途白雪覆

盖更显神秘的祁连雪山,中途休息时还吃到了当地居民送的哈密瓜,于是更加坚定了继续坚持

下去的信念。下午7时许我们来到了久违的敦煌市。边关的城市比我想象的要繁荣昌盛得多,

也比内陆城市要干净得多。也许因为这是旅游城市的缘故吧。天气貌似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

冷,也许是赶上了好天气的缘故吧。分发好宾馆钥匙后,美美的睡上了一觉。 考察的第二天我们先后来到了雅丹地貌风景区,汉长城,玉门关和河仓城。曾记得有人

说过一句话:不来大西北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戈壁荒滩。巍峨盘旋的雅丹地貌,这本来在地

理课本上才能见到的地貌奇观今天终于亲眼目睹了。沙漠上的雅丹在瑟瑟秋风中更显磅礴大

气。这一路走来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沙漠,戈壁就是荒滩。尽管流年岁月已经埋没了历史的本

来面目,不见了当年的盛世繁华,但历经沧桑之后,依稀模糊的边防城池依然不屈不挠的屹

立在历史的天空中,岿然不动。曾经绵延不绝的汉长城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现在看来已没有了当年的威武雄壮,但

历史的遗迹也足以让人喟叹岁月的无情,流年的感伤。假如当年的汉武大帝穿越到现代在看到

这样的场景时会不会也有一种流年容易催人老 的感叹呢?很难想象眼前的长城是怎么抵挡住匈奴人来势汹汹的铁骑的侵扰的。也许最

大的功劳不在边关长城而在于边塞将士的誓死报国,浴血奋战吧。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传颂千古的名言绝句让“玉门关”更增添了几

许历史的韵味。来到这里才发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下险关竟然仅仅不到只有这么一点面

积。历史上的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城西北80公里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

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在玉门关景区,可以欣赏到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以

及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形态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这些景物与蓝天、大

漠、绿草构成了一逼辽阔壮美的神奇画面。提起玉门关首先要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历史,

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

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和玉门关。 现在的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城堡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

米,矗立在东西走向的戈壁滩砂石岗上,四周城垣至今保存完好,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

宽26.4米,城墙残高9.7米,上宽3米,下宽5米。城堡东南无门,西北开门,上有女墙,

下有马道,人从马道可直上城顶,登高远眺,沼泽遍布四周,蜿蜒逶迤的汉长城像一条巨龙,

一望无际,每隔5里10里,就筑有一座方型烽火台。 河仓城坐南向北,夯土版筑,呈长方

形,四垣皆坍,仅有残基。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稍北

部建有仓房一座,宽17米,长132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相等并排的三座

仓库。每库向南开一门。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墙壁上下置三角形小洞,上三

下五,间隔距离交错相等,可能是通风设施。外围的东、西、北三面加筑有两重围墙。第一

重虽残破但尚有断墙,四角有土墩痕迹。第二重仅存北面土墩痕迹。 行走在玉门关城外的浅滩上,突然想到临行前于赓哲的讲座,他曾提到过玉门关外是一

处藏宝之地,在这里可以发现汉代的钱币,陶片,铁戟,箭簇等遗留下来的文物。于是怀着

几许侥幸的心态开始了文物探寻之路。 也许是上天眷顾,或是求物心切,还真让我发现了一片瓦片,于是我就如同发现了稀世

珍宝般的将陶片收藏了起来。接着又发现了第二片,第三片,第四片,不到半个小时时间就

收集齐了大大小小六七块瓦片,我将它们一一收齐以备返校以后的学习研究之用。怀揣着心

爱的陶片,本着激动的心情我们又来到了河仓城。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建于西汉,位于

敦煌西北60公里处的戈壁滩中,西距玉门关20公里。河仓城位于东西走向的疏勒河古道旁

的凹地上,西面约50米处,是一个大湖泊,水平如镜,蔚蓝透明,岸边长满芦苇、红柳、甘

草,东面是深不呆测的沼泽地。河仓城建在高出湖滩3米许的土台地上。因临疏勒河,故称

河仓城。南北有高出城堡数丈的大戈壁怀抱,使河仓城极为隐蔽。不来到河仓城附近,是很

难发现这座仓城的。由此可见,古人选择这块地方修军需仓库,确费了一番苦心,是经过周

密勘察和设计和。戈壁滩还建有好几座守卫仓城的烽燧,就像城堡的眼目,在那里警惕地瞭

望。 在这里看到了了屹立在风沙中千年不朽的胡杨林,尽管它早已经干涸,但仍然岿然不

懂的守卫着千年不倒的河仓城,临走前隔着车窗还抢拍了一张胡杨林的照片,尽管效果不是很

好。如果说今天所看到的景色多少有一点让人不太满意,那么在归途中同学们欢快的歌声也足

以让所有的阴霾烟消云散。就这样我们结束了这一天的旅行。 旅途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地——敦煌莫高窟。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

观了“藏经洞”,“释迦摩尼涅槃像”、“第一大弥勒佛坐像”等洞窟。尽管不是很专业但仍然

被洞窟艺术之精湛所折服。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

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

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

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

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

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

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

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

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

有的文化宝藏。

但是这座人类难得的艺术宝库却历经了岁月的磨难和历史的沧桑。所有的困窘归咎于一

个人,王道士。即我们所说的王圆箓。正是因为他为了一己之私而将莫高窟里面大量珍贵的

文物低价倒卖给了斯坦因等人。当然这也跟当时政府部门的失职有关。不过所幸的是在近代

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的文物鉴定专家和文物保护专家的细心保护和经营之下,我们才有幸还

能目睹莫高窟的真面目。这也是不幸的万幸。 莫高窟里面壁画浸透最多的就是宗教艺术。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

她的规模和水平并不能反映敦煌历史上人们对佛教的信仰程度,我们从前面的分折中可以看

出,它更多的是比较明确地反映了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敦煌的历史与社会。反映人与社会需

要的程度,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时,人们想的和做的更多是的如何生存、如何尽快地安定和繁荣,而石窟的营造和艺术的创造自然

不会太景气;而当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时,人们想的和做的又是更多精神上的追求。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作为一种民族的意识形态,它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通过艺术的

形式提倡佛教信仰,其目的就是让人们关心社会、献身社会。敦煌石窟艺术的社会作用进一

步证明,宗教信仰是人与社会的需要,而宗教艺术是历史上人们对宗教的利用。 敦煌石窟艺术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改造。这一点是大家公

认的,不仅是从艺术作品的表面如佛教的尊神及各类人物中国风貌,佛教建筑及人物服饰各

方面的中国形式等,更主要的,也是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佛窟中通过这些形式所表现的中国

人的民族气质与民族精神 。敦煌鸣沙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

不染。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

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自古以来,由于不明敦煌鸣沙山鸣响的原因,产生过不少动人的传说。相传这里原是一

块水草丰美的绿洲,汉代一位将军率领大军西征,夜间遭敌军的偷袭,正当两军厮杀之际,

大风突起,漫天黄沙将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于是这里就有了鸣沙山。据说,现敦煌鸣沙

山的沙鸣,就来自他们拼杀之声。敦煌鸣沙山沙峰起伏,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像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在

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

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敦煌鸣沙山在汉代称沙角山,又名

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难怪清代诗人苏履吉称:“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

据史书记载,敦煌鸣沙山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成为著名

的甘肃旅游景点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

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可惜的是,从20

世纪90年代以来,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由于月

牙泉边已建起了亭台楼榭,再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灿烂的夕阳,景色也别有一番

风味。

晚上七点二十我们准时坐上了返回宾馆的大巴,敦煌考察之行实际上由此画上了句号。

剩下的就是返回学校。 21日上午9点37分我们坐上了从敦煌始发返回西安的火车。在

车上继续跟同学们在一起娱乐以外我也在想此次出行收获了什么,为其6天的旅程,三天多基

本上在车上度过,尽管如此却让我亲眼目睹了大西北的荒凉和西北人生活的不易。以前仅仅在

电视,电影上看到的漫漫黄沙,秋风萧瑟的场景现今身临其境时时候才真正理解了范仲淹笔下

“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

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描绘的出征战士的艰辛

与不易。

22日上午9点45分,在火车上度过了24个小时的我们安全抵达了古都西安,随后相继

返回了学校。敦煌考察到此圆满结束。稍事休整之后,我找出了从敦煌带回来的瓦片,并开

始了比对研究。

敦煌莫高窟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 教艺术宝库。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

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但由于近年来的自然人为等多种原因使得莫高窟遭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坏。

关键词:莫高窟 历史背景 文化(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敦煌考察报告总结)地位 损坏现状 保护历史背景:

据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有一名叫乐僔的僧人,行到此山见金光照耀,状如千佛,而在此开

凿了第一个洞窟。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简介:

莫高窟,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

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洞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

1,600米,是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伟的石窟群,至今仍保存有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

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窟檐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

块,窟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式和覆斗式。最大的高达40余米,30米见方。最

小的高不盈尺,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之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

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艺术宝库”。十六国北魏时期,壁画一般为故事画,如:北周第290窟,全部画像近80个画面,是我

国现存唯一的佛传连环故事画。在敦煌壁画中,还反映魏晋以来佛教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

合而中国化的一个侧画。此外,还有一些历史事件被搬上壁画,如:张骞通西域,有较为细

致的表现。

第285窟有许多北方古代少数民族形象,如:北297窟有舞乐图,画的是流行于河西的

胡乐。这些画像提供了当时研究社会的第一手资料。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反映了古代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和

供养人画像,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衣冠服饰资料。所绘的亭台、楼阁、桥梁等和现存

的五座唐宋木结构窟檐,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图样和宝贵资料。大量的壁画和彩塑,

为研究我国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 敦煌莫高窟宝中之宝是17窟藏经室,大约在公元

1049年,西夏战乱,僧人们为保护石窟寺财产,将历代宝藏、经卷、佛像、绢画、织绣、杂

书集中于今天标号17窟的复室里,用一道泥墙将复室封闭起来,又在墙上画了一尊菩萨像。

后来,僧人们流散各方,这个密室再不被人提起,因为气候干燥,且密室隔绝了空气光线,

使得这些文献材料得以保存。

敦煌藏经洞自11世纪被封闭后,至19世纪末王道士来到莫高窟,已沉睡了近九百年。莫高窟的文化地位:

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东方最大的石窟群。就其壁画、塑像等内容来说,都是解释佛经、

宣扬佛教思想的。但是,当时艺术匠师们绘制的这些壁画、彩塑等,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虚构

和夸张手法,最终要以他们的实践和社会现实为依据去展开思维和想像,从而总要间接或直

接地折射当时的社会现状。还有许多壁画是直接描绘当时现实的。这些壁画构反映着不同时代的各阶级人们的生产

生活情景。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宝库。古代

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

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

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 提供珍贵资料,它为人们展现了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千余年间生动的社会历史场景,可

以说它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莫高窟壁画的损

毁现状:

在敦煌莫高窟,壁画霉变、腐蚀、脱落的情况十分普遍。敦煌研究院早前的调查结果称,

敦煌莫高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中,有20%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而最新的统计显示,在莫高窟目前存有壁画、彩塑的492个洞窟中,一半以上的壁画和

彩塑出现了起甲、空鼓、变色、酥碱、脱落等病害。 自然原因:

敦煌石窟开凿于石质疏松的砾岩之上,无法精雕细刻,便采用泥塑彩绘和壁画的艺术形

式。目前,自然因素的破坏仍呈渐进式发展。莫高窟周围环境也有崖体结构不稳定、莫高窟

背靠的沙山形成的风沙危害以及大气降水从岩体裂隙下渗,引起岩体内可溶盐向壁画运移等

危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莫高窟本体的洞窟建筑、彩塑、壁画的保存。研究显示,在导致壁画毁坏的诸多因素中,风沙已成为莫高窟石窟长久保存的最大威胁。

沙尘暴造成的积沙、风蚀、粉尘等极易引起壁画脱落、彩塑受损、崖体坍塌等病害。西北地区多风沙,敦煌地处大漠之腹,每到风沙肆虐之际,翻飞的粉尘随气流涌入石窟。

这些微小颗粒既能对壁画、塑像进行打磨,又能侵入壁画和塑像颜料的空隙。不断沉积的粉

尘,会逐渐向外挤压壁画的颜料层或白粉层,使之脱落。这是莫高窟壁画残破不堪的自然原

因之一。

除了莫高窟小环境恶化这一因素外,敦煌地区近年来大范围的荒漠化、沙漠化也是重要

篇三:敦煌写生考察报告

敦煌写生考察报告

一进校就了解到大三下期会去敦煌考察,日子一天天临近,心情是越来越激动到了六月二十八号这天都是分分钟数着过的,同学们也都是如此,终于到了下午出发去火车站当天的阳光,温度也是很给力,那个热的,到了火车站分发车票,后车上车,火车开动,我人生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卧铺,一个班的同学都在一节车厢大家一路上欢声笑语,从重庆出发途径四川 西安 天水 西宁 兰州 一直到嘉峪关一路上领略到青山绿水,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大草原牧场只能说太美了,一天一夜晚八点终于到达第一站嘉峪关,接待我们的是“飞天”导游,第二天旅途正式开始。

第一天到达嘉峪关,我们也正式踏上了“丝绸之路”,去感受一千多年前的繁华,来到嘉峪关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城市好安静马路好宽,人好少。后面才从导游哪里了解到他是1965年一城墙名命名修建起来的城市,是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大多数市民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钢铁工人,我自己挺喜欢这座城市的安静没有大城市的喧嚣,这边要十点左右才天黑,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了嘉峪关城墙,爬上城墙踏着几百年前城墙上的地砖眺望着一望无际的疆土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再看着高高的城墙,明长城遗址感受“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下午两点集合前往下一站瓜州,素有瓜果之乡的瓜州自然是以瓜出名,西瓜,甜瓜,哈密瓜甜到心里去了,下午到达酒店就迫不及待的去卖瓜,五毛钱一斤,也是醉了,想想已经好多年没有买过一块钱一下的水果了,价格虽然便宜但瓜还是很不错的,吃了这边的驴肉黄面也很好吃,因为行程安排我们只在瓜州短暂的停留一个晚上,

吃完饭出发去榆林石窟,他是莫高窟的姐妹窟,始建于北魏以后唐 五代 宋 西夏 元各代都有建造,由于天气原因以及处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很多经典的洞窟已经不对外开放了,一路上认真的听专业的讲解员耐心的简介石窟的来源,石窟艺术,画面内容,塑像造型,包括(弥勒净土变),(西方净土变)中丰富多彩的笔画,面貌各异的佛和菩萨画像,场面宏大的佛教故事画,花卉珍禽,涵盖人物,花鸟,山水对我们学习勾线填色以及画面的处理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盛唐的二十五窟,由南北壁的巨幅经变画,人物丰腴,充分体现了盛唐艺术的丰腴健康,绚烂至极的时代特征,无论是从画面结构,线条功力,还是石青石碌的运用,敷彩着色,人物造型等方面都是美轮美奂,简直了,还有就是在来的路上祁连山脉的延续太壮观了,终于理解了北方山水中狂野,雄伟。

接下来就是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地,甘肃敦煌莫高窟,下午达到酒店一进市区导游就向我们介绍敦煌市区的布局,以及他的市标——飞天,在后面最后一天的参观中也见到了飞天的出处61窟。

一路上自己心里想像着莫高窟的样子,从张大千先生的临摹作品中去想象,然而等自己真正到那里四级才发现跟自己想象的差太远了,进入景区要先去看大概二十分钟的电影,介绍敦煌壁画开凿的背景,还有三百六十度的数字电影,对洞窟的全方位了解,光看,真心觉得做得不错,高科技时代啊,我们能更直观的了解,赏析到那些不开放的洞窟,同是也保护了壁画,还为后世留下了高清资料。

没来敦煌之前对他的了解也不是很深入,只是肤浅的从电视媒体,图片中,以及张大千先生的临摹以及老师的讲课中了解的,也只是皮毛,根本没有深入去了解研究过,这次真的是来对了,这次差不多看了三十个左右的洞窟,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盛唐的146中菩萨手的画法,线条太精致了,还有237窟中的三兔莲花藻井,颜色艳而不俗,这三十多个洞窟中包括了南北朝,隋 唐 五代 宋 元的典型窟还有专业窟其中61窟中供养人曹元忠修建的,里面的人物的梅花妆,到今天日本人都还一直保持着你,还有就是洞窟过道中十二星座的起源,以前一直以为是西方的,没想到早在五代时期在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是微笑菩萨,真的是塑像功力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在61窟中讲解员讲解了45分钟,其中有(五台山图)最大的壁画,描绘了山西五台山的山川地貌,城池,亭台楼阁,场面之壮观,地理位置之精确,真的是令我五体投地。其中还有个插曲就是遇到了一个“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讲解员所以大家才会挺的这么认真吧,如果说榆林石窟打开了我对石窟艺术的崇拜,那么莫高窟才是石窟艺术中的灵魂,只有亲身气场才会触及灵魂,终于能想明白当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前辈愿意花一辈子时间在这里潜心研究,作为一名中国画的学习者来说敦煌壁画的造型,绘画手法,用色 以及石青石绿的用法,构图以及时代背景绝对是这方面的绝佳文本,真的是太震撼心灵,都想着能不能留下来临摹。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