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理学论文 > 列表页

动物行为心理学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5-08  分类: 理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动物行为学论文

浅谈研究动物行为的现实意义

动物行为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与环境以及其他生物间互动等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例如:蝴蝶的“拖延战”、老鼠的警觉、蜜蜂的圆形舞和八字舞、枯叶蝶的伪装、变色龙的颜色改变、候鸟的迁徙和鱼类的洄游、昆虫和一些鸟类的“假死”行为等。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历程

传统的动物行为学研究早在19世纪就形成了两个学派,即强调实验室研究的学派和主张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的学派。代表前一学派的多是生理学家和生理心理学家,他们在实验室里对狗等动物的学习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其著名成果是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如H.II巴甫洛未等的研究。而另一个学派的代表是具有博物学倾向的动物学家,他们在自然环境中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护动物行为的动因和行为的适应功能,并力求推导动物行为的进化途径,如奥籍德国人K. von弗里施等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起,动物行为学与比较心理学逐渐接近,并相互取长补短。1973年K.von弗里施、K.Z.洛伦茨和N.廷伯根共获诺贝尔生理学奖一事不仅是表彰他们本人的杰出贡献,也标志着动物行为学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更加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欧洲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极为活跃和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除了研究动物行为本身外,还把研究内容从行为维系群体的作用,扩展到行为的个体发育进化史、行为的控制及社会性组织等方面。通过这些研究,使动物行为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已逐渐发展为一门不仅涉及行为学,而且涉及到生态学、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进化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并衍生出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生态学等的分支。

动物行为学的应用范畴

自然界中的动物行为在井然有序,让人惊叹同时引发了无数好奇者的探索,更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有利的应用。长期以来人们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应用于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等部门以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仿生学、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进化论等学科的发展。

国外动物行为学研究的现状

国外动物行为学发展起步较早,在实际的应用中也较为先进。例如导盲犬的培训与应用。这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导盲犬协会,其中“世界导盲犬联盟”就是一个国际性导盲犬组织,为来自26个国家的60多所导盲犬训练学校提供技术指导,为视障人士提供服务。截止2010年,美国有1万只导盲犬,英国有4000多只,德国有1100多只,日本有900多只,法国有600多只,而中国台湾有近30只。又例如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兽医学院有一个研究方向是动物行为学,关注动物健康和福利,该项目研究过猫、狗、母鸡、奶牛等。最近他们参与研究了巴基斯坦的驴。他们表示:驴打哈欠、叹气、伸展身体等动作其实都在传递信息,比如驴耳朵朝后表示它不舒服。近年新兴一门保护生物学,即主要研究保护物种,保存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问题。

我国动物行为学研究的现状

动物行为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虽然对昆虫的化学通讯和迁飞活动的研究有一定基础,但对害虫的行为习惯的观察大多是描述性的,试验和定量分析较少。对鼠类及其它哺乳动物行为的化学通讯的研究,发现鼠类不同的气味对幼鼠性成熟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

用,并研究了释放气味的几种腺体,特别是包皮腺和肛腺的的形态、功能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分离出几种不同类型气味的化学成分。对行为的观察研究中,最普遍的是对鸟类和哺乳类的摄食行为、领域行为、生殖行为、活动规律及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等,另外对有尾两栖类的反捕食行为、一些无脊椎动物的趋性和求偶行为、一些鱼类和鸟类的洄游或迁飞、性比和护卵行为等进行了研究。总而言之,大多工作属于对动物食性分析、繁殖习性和生活史的一般性的观察描述,缺少新理论的指导和新方法的应用,与国外的行为学研究水平有很大差距,因此国内需要在此研究领域加大研究力度。中国目前也对一些濒危动物,例如大熊猫、小熊猫、麝、鹿类、雉类等的生殖、育幼、取食等行为做了一些研究。但总体而言,行为学研究起步较晚,只有 30 多年研究历史,目前的行为学研究还不多,在低等动物类群的行为研究中几乎是空白。但近年来也在逐步发展, 2009年11月1~4日第二届全国动物行为学研讨会暨整合行为学研究技术培训班在合肥市隆重召开。

我国动物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起步较晚,技术和方法较落后,实验方法较国外多样化和严密程度尚有欠缺。

研究范围较狭隘,与其他交叉专业结合不深。

在实际应用中较为迟顿。

专业人才紧缺。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社会和国家关注度不够。

我国动物学研究的改进策略

针对我国在动物行为学上研究的落后与空白我们可从一般行为学研究入手,逐步开展行为遗传、行为进化、行为生理、行为生态、行为发育和行为因果等分支学科的研究。研究重点侧重于:开展进化稳定对策的研究,例如仪式化格斗行为、求偶行为、两性利益冲突、资源竞争和栖息地选择等问题;研究动物通讯行为及行为生态学的研究,促进有益动物的利用和有害动物的防除;逐步开展繁殖行为、学习行为、迁徙行为和行为遗传的研究。

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宣传与重视,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大量吸引并引进专业人才,弥补我国在这方面的欠缺。

篇二: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心理学论文(附调查问卷)

大学生利他人格情况分析

XXX 5090109139

XXXX大学 F0901006

摘要:考察了大学生利他人格的情况。考察的样本人群为各高等院校的2009

届本科生62人。在伦理学中,利他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直接对立面,它不是以个人利益为确定善的标准,而是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否的标准。利他主义这一词最早由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提出。大学生的利他人格养成源自于。。。受什么什么影响。。。结果表明什么。。。

关键词:大学生 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

一、引言:

(1)利他主义的定义: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2)利他主义产生的原因:利他主义,不管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

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对于一般动物而言,产生利他主义情结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出于本能和遗传,当然也不排除它们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而导致利他的可能性。从总体上看,动物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发达理性和计算能力;所以,动物中的利他主义更多体现为一种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

但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

属性,所以,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利他主义,并不排除来自本能和遗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类又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类社会的利他主义,又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由于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所以,人类利他主义的本质属性应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而非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

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看,利益追求是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所以,利他主义的实质在于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并且应是长期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首先,利他主义是实现人类理性均衡的基本条件。人类理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有复杂的计算推理能力,能进行短期和长期的成本——收益分析;二是追求收益的最优化,这里的最优化意味着当整体最优最终强于局部或个体最优时,集体选择的结果会最终趋向整体最优。 (3)利他行为的动机:一般来说,伦理学中的利他主义往往从抽象的人性本能和人性需要来证明利他主义的合理性。

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借助动物的利他行为,特别是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动物的利他行为,如社会性昆虫、狼群、鸟类等等,来证明人类在天性中也存在着这种利他动机。其中最典型的,是流行于西方的社会生物学观点。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奥·威尔逊在其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

综合》中,就对动物的利他现象和人的利他现象作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并得出一系列在西方影响颇大的结论,认为自然选择由于在增加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的过程中增加了个体和种族存活的可能性,从而从根本上支持了动物和人的利他行为。

另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往往还认为人的本能需要是多方面的,即认为人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面,这种观点同功利主义或合理利己主义看待人的利他行为的观点是一致的,并试图用这种观点,来缓和人们的自私自利之心。

(4)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的联系:集体主义原则认为,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这种抽象地谈论人的本性的观点,都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一种曲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对人的这种利已和利他属性作过深入分析,认为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不过是一种统一的利益的分裂形式,在剥削阶级虚幻的集体中,由于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严重对立,从而造成这样的情况:作为普遍利益代表的国家,要求个人利益为国家利益作出牺牲,并向人们灌输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称之为“美德”;作为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则强调人的“自私的本性”,要求实行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把个人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作为最高的 “美德”。最后在整个社会中显现出人们对待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道德原则的相互对立的态度:“其中有些人出于对利己主义的义愤而从利他主义的道德教育中寻找出路;而另一些人强调利己的个人主义的创造性的进取精神;还有一些人则希望从两者各取一小部分,强调个人主义的创业精神的必要性,不过要在道德的基础上和在道德的范围内。”

因此,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作为个人在私有制社会利益分裂对抗的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两种形式,其对立并不是出自人的本性,而是私有制社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已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失。” (5)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在非紧急情况下的一般社会交往中,社会规范

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实验表明这种遵循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而且在程度上也是相应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还表现为在遇到有人需要相助时,会自觉地将提供帮助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交往情景中的榜样作用也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实验证明,人会不自觉地按照情景中榜样的行为方式行动,或采取利他行为,或在一边袖手旁观。

除上述环境因素外,个人内部的心理状态,如个人的认识评价,对产生利他行为也有影响。此外,人在交往中因伤害他人而产生的内疚感也可以成为他采取利他行为的动力。

二、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为对人群进行调查问卷,二为观察身边的好友,进行访谈。

(1)在网上找到一份关于人群利他性的调查问卷,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其内容主要为获取人群平时助人行为的频率以及对周围亲和的程度。调查问卷发放在各高中,大学同学的邮箱里,改调查人群基本覆盖全国各省市,各种家庭情况,各种学习专业,最终得到有效问卷62份。

(2)选择寝室好友A进行访谈,主要内容为在什么情况的影响下,利他行为才能最大化以及利他行为的趋向性。

三、研究结果

(1)调查问卷的主要结果如下表(调查对象中女生47人,男生15人):

调查问卷附在最后 (2)访谈问题简要概括:

如果这张表中所有情景都发生在自己的亲属的身上,那么您的选项有改变么?

如果这张表中所有需要帮助的对象承诺将有回报,你的选项会改变么?如果这张表中的情景发生在人群来往密集的地方和偏(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动物行为心理学论文)僻无人的小路上,您

的选项会有不同么?

如果这份问卷在您上大学之前请您作答,您的选项会很不同么?

四、分析与讨论

(1)首先注意到调查问卷的性别一栏大多数为女性.抽出时间做一份与自己并无太大关系的调查问卷本身就是一种利他行为,是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去做一讲让他人得益的事,光从这点上看,大学生中女生具有更完善的利他人格. 弗

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指出,性别发展由口腔阶段至肛门阶段再至生殖器阶段,其性心理发展塑造个性在性别过程的作用是积极的. 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指出(班杜拉):两性角色通过观察、强化、模仿相互过程获得。柯尔伯格认为,男女性别分化取决于自身认知发展的结果。中国女大学生自小接受中国传统的父主家庭的教育,大多数女性希望自己发展成为在他人眼中温和宜人的,善于理解的,于是她们更愿意在生活中帮助他们而不嫌琐碎,相反的男生更注重自我的培养,因为社会和家庭要求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在利他人格的培养上不如女生。

(2)在问卷中的所有问题中,出于本能而做出的利他行为(如2、9、10、15)分值平均达到3分以上,而为了自我的发展愿意做出的利他行为(如5、6、7、18)得分在2-3分之间,而为了适应社会规范,对自己有损害而作出的利他行为(如8、14)得分更低。这种现象可以由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解释。弗洛伊德根据临床经验知识,指出人格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而本我属于生物层面,自我属于心理层面,超我属于社会层面。本我:本我属于人格的基本体系,它代表着人最原始的一面,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本我遵从“快乐原则”,其目的是减轻紧张,避免痛苦。以获得快乐。本我是非理性的、无道德的,它一味的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永远不会长大,不会思考,也不会成熟,仅有欲望或行动。本我属于潜意识层面,但自我力量薄弱的时候,会冲出自我的防线而到前意识和意思层面。自我:自我是与真实的外部世界相接触的部分,它是管理、控制与调整人格的检查官与执行官,它的职责在于协调本我、超我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现实为依据、以超我的伦理道德为最高原则,满足部分本我的需要。超我:超我是人格中道德或正义的部分。它是一个人的道德信条,主要判断行动的是与非,对与错。它代表理想而非现实部分,超我努力追求完美,而非快乐。它也是传统价值与社会理想的代表,代表社会规范和要求。超我主要来自父母伦理道德的潜移默化。

我认为人格的这三种构成: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着。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有限的表现。利他人格的形成也适用于人格三结构的理论:助人为乐之人的本能,为了发展自己而作出的暂时利他损己行为,其实是一种因长久的利己而发生的本能,而完全只是利他的行为,是由社会道德长期的规范约束和教育的作用下产生的,这一点最困难。

(3)访谈的内容主要针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弗洛伊德关于自我的阐述中,自我防御(避害趋利),自我发展,意识思考和个人控制共同制约着利他行为的发生。其中亲缘利他(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做出牺牲。在生物界,“亲缘利他”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与“互惠利他”(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生物个体之所以不惜降低自己的生存竞争力而帮助另一个与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个体,是因为它们期待日后得到回报,以获取更大的收益)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些行为倾向于利己。在公共场合做出的利他行为可能多于私人场合,说明利他行为还具有社会趋向性,人们会把利他行为作为一种应该传承的美德而由此引发的对自身的不利可以不顾。最后一点是关于环境在利他人格的养成中发生的作用,

人群表示走入校园后,利他行为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之前,这是与所在的利他行为的氛围直接相关的。

(4)应该怎样看待大学生的利他人格培养问题?

要倡导利他主义、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来取代以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促使公众树立公德意识,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期,利己主义成为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但当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之后,利他主义就会得到彰显,逐渐上升为主要的价值判断。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首先要满足衣食住行,生存是第一需要,安全是第二需要,第三需要就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前两项需要主要从利己主义出发,第三层次的需要必须通过利他主义的行为才能实现。其实利他主义是潜伏在人们内心的,只不过平时没有被激发出来而已,如果一个人把喝茶打牌的时间用在为他人服务上去,他可能会感觉更加愉快。利他,就是这一种心理学问题。现在需要的是有人去示范和引导。在这方面,大学生的教育程度比其他人群更有优势。大学生应该成为引导利他行为的社会主流。

注:参考资料来自于”心理学”百度百科、“弗洛伊德”百度百科以及相关链接。

大学生利他人格自陈量表

非常感谢您能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我的问卷调查,此问卷是关于大学生的

利他人格,问卷共有18个问题。本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答题内容我将为您完全保密。

请根据你过去几个月表现出下列行为的频繁程度(相对于遇到这些情况的频繁程度)在每道题目评分,评分规则如下: 1=从不

2=曾经有一次 3=多过一次 4=经常 5=总是

您的性别 : 您的专业: 1.我帮过骑车出问题的人(比如帮忙扶一下,帮忙推出车堆,帮忙找修理大叔):

篇三:个人论文--哲学-探讨人与动物 心灵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

动物的心灵世界 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

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

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2011-12-17 0101131046信管2班 赵林雁

动物的心灵世界

“我”之所以区别于“他人”,不在于长相,不在于行为动作,而就在与思想。心灵是每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一块净地,人们可以互相了解一个人的长相和动作,但对方的思想是永远感知不到的。“万物生而平等,且互为一体”动物也如此。这正是我思故我在--“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的含义。我认为动物具有丰富的心灵世界。接下来我分层具体分析我认为动物有心灵世界的原因,当然,无论动物有没有心灵世界,我们都应该尊重动物的生命。只是动物的心灵世界可以引导我们正确的感知动物的感受,从而更好的珍爱动物珍爱生命。内容大体分为四点:一,理论分析动物应该有心灵,否则早已被自然淘汰。二,从动物的生活细节看动物的内心。三,心灵感知可以传递,我们应该接收动物的心灵传递并为他们的幸福感献出力所能及的力量。

机器的世界---理论分析动物必须有心灵

计算机工作原理是这样的,程序设计者用计算机语言为某一事件设计一套程序,计算机跟着程序逐字运行。倘若程序是一套死循环,计算机就会无休止地演算下去。而计算机之所以能识别语言,也是人类按照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也就是希望计算机如何识别语言)而定义了语言引发的。

动物的本能行为正如计算机,他通过获得的信号发挥作用。这包含两层含义:本能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死板的,它只能追随指示执行,所以才会遇到明知道自己会面临崩溃,仍然坚持无休止循环的现象;本能发挥主动积极的作用是靠心灵指挥的。众所周知,本能靠外界刺激就能发挥作用,比如一阵凉风袭来,动物会感

觉寒冷,但是这是客观的本能感觉,在感觉寒冷后想要找一个暖和的窝,这就需要心灵的指挥了。就像计算机运行一样,倘若计算机有感知,它就可以感知到自己这样无休止的劳作将面临崩溃,然后指挥自己执行stop指令。

现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没有心灵的世界。大自然通过本能告诉你,营养缺乏了就摄入,劳累了就休息。你可能知道酸甜苦辣,但不在会因之产生喜怒哀乐。可能有的生物能健康的生活下去或者因为弱肉强食的定律被淘汰,总是会有一部分强者留下来了,如行尸走肉的留在这个地球。但是地球上只有生物,因为生物本身是大自然创造的。生物们不在对生存质量有所求,生死也倘然了,因为本能也赋予我们生死的权利,我们不知道面临生死的感觉。到时候才是值得问“我从何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存在”诸如此类问题的时候,但是,可悲的生物连提出这种问题的能力都没有了。

然后,可以想象一下人类有心灵而动物缺乏感知的世界。动物没有喜怒哀乐的感情,每天活在猎杀与休憩中。不知道给自己找一个干燥温暖的窝,不知道效忠自己的主人。饥饿的时候狗会咬人,不管是同类还是主人。动物的群居,没有心灵感受,群体间将不再有集体认识,不再会形成严格的群体纪律,发情期到来就胡乱交配,饥饿了就互相追杀。可举例子数不胜数。

综上,自然定律决定了有感知的动物能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否则将会被社会淘汰。

有研究表明有一种鸟——欧掠鸟会因居住条件的变化而变得乐观或是悲观。也就是说,欧掠鸟在遇到让自己悲观的环境时可以继续更改居住环境直达找到让自己满意乐观的环境,这样就促进了鸟群的发展,对其生存起到积极作用。

动物有心灵的表现----从动物生活细节看动物心灵

我曾经养过两只狗,一直母狗和她的孩子。后来小狗因为受风寒死了。之前两只狗到晚上会到一个地方睡觉,小狗死的当天晚上,母狗回窝里睡觉时候貌似觉察到小狗不在了。她就像突然懂了生和死的区别一样,低沉的抽泣了一个晚上。我不知道那种声音是不是母狗在抽泣,但那声音低弱无力,感觉很粗很沙哑,在空空的房间安静的夜里,我们确实被母狗的叫声感染了,感觉的它的伤心和孤独。 举这个例子的说服力还不够,但我肯定,谁都不会否认动物的感情可以溢于言表也可以藏于声音之中。

动物的喜怒哀乐之情“溢于言表”。

先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小狗开心时候会摇尾巴,做错事了夹着尾巴逃跑;动物在被猎杀时候奔跑的姿势,速度等都和在寻找的居所后奔跑的不一样,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从动物奔跑的状态看出动物的喜怒哀乐。一只受惊逃窜的老鼠,一直连连向后躲避的小猫,在屠刀下嘶吼的猪是不是曾让你感受到他们的无助和恐惧呢?

当然,有实验证明。人类都认为黑猩猩不善于辨认容貌。后来有人做了个实验,测验黑猩猩是否能够识别同类的面容而不是人类的面容。和许多别的动物、包括人类一样,相互抓痒对黑猩猩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和解决冲突的办法。通过实验中对大猩猩行为的观察,人们发现,对不同的同类,黑猩猩往往做出不同的反应,也就是,他们能辨别同类的面容。当被问到大猩猩有时会有些不太好的行为,比如说野蛮时,饲养员回答:“我相信对于那些拥有最复杂、最发达大脑的非人类哺乳动物----海豚、鲸、大猩猩来说,能够引发争论的就是他们是否是有意识的展现道德的行为和恶劣的行为。我觉得他们有他们自己的道德标

准,并且能够知道自己的行为恶劣与否。”这以观察为“黑猩猩有意识”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动物的喜怒哀乐之情藏于声音中。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系Yeomans实验室华裔科学家王浩然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发现,雄性小鼠在一些情绪兴奋的场合(比如与雌小鼠久别重逢),要表达美好、喜悦、高兴、愉快等正面情感时,会发出一种特殊频率的超声波。雌性小鼠在受到攻击或被强制交配等场合,要表达厌恶、恐惧、痛苦、愤怒等负面情绪时,也会发生一种复合声音(squeak)。特性不同的声音,不仅可以表现完全相反的情感,也可以表达情绪的强弱变化程度。

根据这种现象,他们成功地建立了一种“测量”小鼠情绪变化的模式,具体方法是使用超声波探测器“收集”小鼠在不同生活境况及情绪状态下的叫声,再通过计算机软件将叫声转成声波图形,量化小鼠发出不同频率超声的数量和强度,从而监测出小鼠的情绪变化及其强度。也就是说,动物其实不仅是有感性的,他们的感情也是能分轻重的。

所以,大雨刚过的清晨里,鸟儿的叫声是喜悦的;被抢夺美食的狗狗叫声是愤怒的;寒冷冬天无家可归的猫咪叫声是哀伤的……

我想,悲伤的声音是浑厚而低沉的,所以我从我家母狗的声音里感受到悲伤了。

敬畏有心灵的生命---心灵感知可以传递,生命需要互相敬畏

很多现象表明,一只愤怒的狮子会带动群体的愤怒,鸟类在听到同类的欢快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