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致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秘写作 > 论文致谢 > 列表页

论文致谢附录后面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09  分类: 论文致谢 手机版

篇一:学术论文引言、正文、致谢、附录的写作规范5

学术论文引言、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的

写作规范

1 引言

1.1 定义

国家标准GB7713-87规定:“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已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着引言的效用。学位论文为了需要反映作者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开阔的科学视野,对研究方案作了充分论证,因此有关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综合评述,以及理论分析等,可以单独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

引言的目的是给出作者进行本项工作的原因,企图达到的目的。因此应给出必要的背景材料,让对这一领域并不特别熟悉的读者能够了解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意义,前人已达到的水平,已解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应用一两句话说明本文的目的和主要创新之处。引言最基本一点是介绍主要研究成果。

有的作者常常不在引言中指明他们的重要发现,或从摘要中删除那些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到论文的后部分才指明。对科技论文而言,是一种写作错误,可能使读者在了解到那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之前已停止了阅读。引言应避免过分强调一个十分重要而涉及面广的领域,而自己仅完成了其中有限的一小部分工作。

1.2 构成与写作要求

引言的构成及写作要求见表1。

2 正文

正文部分是科技论文的核心,是体现研究工作成果和学术水平的主要部分。国家标准GB7713-87对科技论文正文部分的编写格式没有明确要求和规定。科技论文的结构形式取决于科研成果的内容。不同的科研成果,需要用不同结构形式的科技论文来反映。因为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在研究方法、实验观察过程、逻辑推理、结果表现形式等方面不同。 一般来说,科技论文的内容包括:引言、原理、实验和观察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调研对象、实验和观察的数据资料结果、观点和结论等。其观点和结论是将获得的数据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技术处理,绘图列表等表达实验结果,再经过判断、归纳、推理和抽象等导出的。

2.1 正文的结构与分段

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编辑界对正文的分段,有一种“IMRAD”说法。“IMRAD”是Introduction,Material and Method,Results,and Discussion(conclusion)的首字母缩写。美国学者A.D罗伯特认为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的科技论文分段形式,依次回答了科技论文应回答的四个主要问题(以下黑体括号中的问题),适合多种专业论文的撰写,是科技论文最好的结构。

2.2 引言 (是什么问题)

2.3 材料与方法 (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 材料包括:材料来源、性质、数量、选取和处理事项等。

? 方法包括: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测试方法等。

2.4 结果 (你发现了些什么)

以图或表等手段整理实验结果,进行结果的分析和结果的讨论,包括:通过数理统计和误差分析说明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范围等;进行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包括不正常现象和数据的分析);结果部分的讨论(结果直接相关部分,如讨论内容涉及全篇,应留在讨论部分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在正文中说明图表的结果及其直接意义;复杂图表应指出作者强调或希望读者注意的问题。

2.5 结论或讨论 (这些发现有什么科学意义)

讨论部分也称结论或建议,其目的是综合说明全文结果的科学意义,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写得象法律条文,即只有一种解释,不能模棱两可,不用“大概”、“也许”、“可能”等词。结论应简练,不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可得如下结论” 等废话。结论要注意(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论文致谢附录后面)分寸,不要夸大其词,牵强附会;不要自我评价,如“本研究结果属国内首创”等。结果和讨论可合在一起写,没有讨论和建议时不要勉强拼凑。讨论的内容包括:

? 本文的创新处(得出了什么规律性东西,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 ? 与有关文献比较 (有何不同结果、解释、补充、修正、发展或否定);

? 如实指出实验例外结果,无法解释的异常情况等;

? 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或一些可能的发展和应用。

3 致谢

致谢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一般应单独成段放在“结论或讨论”之后,参考文献之前。编写致谢时不要直书其名,应加上“某教授”、“某博士”等敬称。如:

? 本研究得到XXX教授、XXX 博士的帮助,谨致谢意 。

? 试验工作是 XXX单位完成的,XXX工程师,XXX师傅承担了大量试验,对他们谨致谢意。

4 参考文献格式规范标准

4.1 参考文献的重要性

?

深度。

?

?

? 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论文的起点和方便论文作者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方便读者检索和查找有关资料。 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计量学研究。

4.2 著录体系和著录格式

参考文献种类和著录项目很多,全部记住无必要,必要时可查阅有关国家标准、作者须知、投稿目标期刊近期论文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何标注正文中所引用参考文献和著录文后参考文献表,具有世界影响的是如下3种规定:温哥华宣言 、Ciba基金会建议、美国化学文摘规定。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表位于“致谢”之后,“附录”之前。参考文献标注著录有如下4种体系:

著者-出版年体系(Harvard体系) (较为科学合理)

顺序编码体系 (中国最常用)

数字字母混合体系

出版年顺序体系

4.2.1 著者-出版年体系

4.2.1.1 正文中引用文献的标注方法:

被引用的著者姓之后,紧接圆括号标注文献出版年代(只标注著者姓无法识别时,可标注著者姓名。中国人用全名)。 如:

? 李薰(1964)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十年来的冶金科技发展时指出,?

? 或提及成果时,在其后用圆括号同时标注著者姓(名)和出版年,二者间用逗号隔开。如:

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十年来的冶金科技发展一文(李薰,1964)中指出,?

早期的研究者(Abbey,1956;Smith,1963)已经获得?

在论述山西?的遗迹时(德日进、杨钟健,1929)?

? 引用相同著者同一年出版的多篇文献时,在出版年后分别用小写正体a,b,c?区别。如:

由这些信息源(Farnfield,1974a)到采纳新名词的建议( Farnfield,1974b),? ? 引用多著者的文献,只标注第一著者,后加“et al.”。如:

前人的工作(Smith et al.,1981)认为?

? 引用多篇文献,按出版年由近至远依序排列排注。如:

早期研究工作者(Green,1928;Smith,1922)已经得出?

4.2.1.2 文后参考文献表著录方法

文后参考文献表中首先按文种集中,然后按著者姓名的字母顺序和年代排列参考文献表。中文著者按拼音排列。如:

[1]李薰.十年来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大的发展[J].金属学报,1964,7:442.

[2]谭炳煜.怎样撰写科学论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59.

[3]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C]//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具体参考本网站投稿规范中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4.2.2 顺序编码体系

4.2.2.1 正文中引用文献的标注方法

在引用文献的著者姓名或成果内容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号,依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列出。 如:?,表明已低到2 500 m的高度[2],?。文献[2]指出,此高度已低到2 500 m。早期的研究结果[2,4,6-9] 表明,?。

4.2.2.2 文后参考文献表的著录方法

按文章中引用的顺序号排列参考文献,不按著者,不分语种。参考文献的序号编码不加方括号,其后也不加“.”。多著者时,著者间用“,”隔开,只列前3人,后加“等(et al.)”。

具体参考本网站投稿规范中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4.3 选择参考文献技巧

所引用文献应是与论文主题密切相关的、最主要的文献。反映论文研究的基础和科学依据,反映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严谨的科学态度。因为编辑在初审时对文稿的参考文献进行的分析,是决定论文取舍的因素,因此,掌握选择参考文献技巧是必要的。选择参考文献应考虑引用量、语种、出版时间、来源和著者等5个方面。

4.3.1 参考文献的数量

参考文献的数量根据论文类型、科学研究状况、学科发展概况而定。一般而言,新兴学科论文引文有限。成熟基础科学,如果引文有限,那么就难以说明作者对学科发展状况进行深入了解。专业性强的综述、评论引文较多。一篇论文需列多少参考文献,不同国家、不同期刊、不同学科要求不同。1987年统计入选SCI的每篇文章的平均引文20.8篇。

4.3.2 参考文献的语种

语种分布是反映作者对当前学科研究现状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参考文献全部为中文,或外文文献很少,那么编辑在初审时会意识到该论文作者可能只对国内该学科的研究现状有所了解,多为国内研究水平,只有及时掌握学科的国际研究动态,才能真正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参考一定量的外文文献是写出优秀论文的前提之一。

4.3.3 参考文献的出版时间

学术论文所附参考文献一般以从事科研时期内的文献为主,多为3-6年内,超过8年的文献很少。情报综述类2-3年或更近,情报综述类论文的参考文献如多在3-4年则论文发表意义不大。某些学科的经典理论则多不受时间限制。

4.3.4 参考文献的影响

在国际、国内有一批期刊只刊登学术水平高、具有较好创新性的文章,如果一篇论文所附这种优秀期刊的文献信息很少或最新文献很少,说明该作者较少参阅那些高水平的、真正有价值的文献,这类论文的层次不会太高。有的编辑对作者引用水平不高、影响不大期刊上的文献本身的可靠性表示怀疑。

4.3.5 参考文献的作者

各学科领域都有一批公认的著名专家、教授,他们多是本学科的权威。他们及其科研集体常占领该科学的前沿,他们之间竞争激烈,成果丰厚。如参考文献多出自他们之手,至少说明作者对该学科前沿有所掌握。

4.4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常见错误

4.4.1 错误观点和做法

有的作者不列参考文献。有的作者认为,参考文献列得多,表示知识面宽,所以把自己见过的文献统统列出,其中一些连作者自己都可能已感到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有的作者写作过程中没有记录参考文献的名称、出处,查补工作量大,抄录一些同类书目了事。有的参考文献过于简单,往往列上一两个同行皆知的大部头书名。有的作者列出的参考文献,而审稿人明知作者无法获取该参考文献,所以拒绝评审。

4.4.2 著录格式错误

此外,参考文献表中的文献序号不加括号,其后空1格。作者少于或等于3个时应全部列出,多于3个时,应写出前3个再加上“等” (或et al.)字,“等”字前加逗号。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著录法(参见署名和地址编写部分)。外国人的名字部分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而空半格。参考文献的编写要特别注意各期刊社的作者须知。

著录的参考文献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主要的(新的)文献。参考文献包括正文中引用文献和文后(末)参考文献表。文后参考文献表又分为2种:一种是把正文中引用过的参考文献编制的文后参考文献表,即“references”。另一种是作者推荐阅读的参考文献表,即“bibliographic references”。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其他部分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反映科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体现科学的继承性,为科技论文提供文献依据,体现了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避免剽窃抄袭之嫌。作者借用引用文献可精练文字、压缩篇幅。读者可从中获取论文中提及而未展开的更广泛的相关资料线索。审稿者、编辑者可用于初步评估论文水平和决定论文取舍。情报工作者用其编制引文索引等检索工具,进行引文分析。 见表2。

注。脚注用加半圆括号的阿拉伯数置于需注释词或句子的右上角,脚注内容置于本页地脚,即本页左下用短细线(1/4版面宽)与正文分开。

5 附录

附录是论文的附件,不是论文必要组成部分,一般列于参考文献之后。除确有特殊需要外,一般以不设附录为好。

5.1 附录的形式

? 补充有关数据、图、表、照片或其它辅助性材料;

? 设备、技术、计算机程序、数学推导、结构图、统计表等。

5.2 附录的书写

在参考文献后,依次用大写正体A B C等编号 如:附录A,表B1。每一个附录另起一行(参见GB7714-87)。

篇二:大学生毕业论文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图)、致谢

论文题目

引 言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

1 XXXXXXXXX(一级标题另起一页,居中)

1.1XXXXX

?????.

1.1.1XXXXXXXXX

?????.

2 XXXXXXXXXX(一级标题另起一页,居中)

2.1XXXXXXXXXXXXX

??????

参 考 文 献(一级标题另起一页,居中)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376~377.

[2]李晓丹,司龙亭,刘志勇,等.黄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选择及播种方式[J].蔬菜,2004

(7):2~3.

说明:凡论文中引用的主要文献,均应在“参考文献”标题下按规定的格式列出,并以在文中引用的先后为序编号排列。各类文献的表达形式按教务处《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的有关要求进行。

附 录(一级标题另起一页,居中)

????

致 谢(一级标题另起一页,居中)

????????

2010年x月x日

篇三:摘要、目录、正文、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范例

摘要

本文介绍了利用红外反射式传感器实现小车自动寻迹的设计与实现。本设计中的小车能够自动识别路线 ,......。

......。

关键词:自动寻迹;传感器;单片机;机器人;数据采集

I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sign and execution of auto-searching for track by usage of the reflected infrared sensor on the auto-guided car. The car discern the routs automatically, .......

.......

Keyword: Auto-tracking;Infrared Sensor;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Collection

II ; Data Robot

目 录

1 绪 论 .................................................................... 1

1.1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背景 .................................................. 1

1.2 本设计的应用及意义 .................................................... 1

1.3 论文主要工作 .......................................................... 2

2 系统总体方案 .............................................................. 5

2.1 系统总体规划 .......................................................... 5

2.2 单片机内部结构及接口描述 .............................................. 5

2.3 技术指标 .............................................................. 5

2.4 主要芯片的选型 ........................................................ 5

2.4.1 电机驱动芯片的选型 ................................................ 5

2.4.2温度传感器芯片的选型 ............................................... 6

2.5 其他芯片的简介 ........................................................ 6

2.5.1 ATMEL 93C46 ....................................................... 6

2.5.2 LCD1602 ........................................................... 6

2.5.3 74HC540 .......................................................... 6

2.5.4 74HC245 ........................................................... 6

3 硬件设计与实现 ............................................................ 6

3.1系统运动控制部分设计 .................................................. 6

3.1.1 电机选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L298N驱动电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寻迹模块设计 .......................................................... 7

3.3无线电发射接收模块介绍 ................................................ 8

3.4测温系统设计 .......................................................... 8

3.5 电源 .................................................................. 8

3.5.1电源的选型 ......................................................... 8

3.5.2稳压电路设计 ....................................................... 8

3.5.3抗干扰设计 ......................................................... 8

4 测试及其控制程序设计 ..................................................... 10

5 总结与展望 ............................................................... 11

附录1 机器实体照片 ......................................................... 1

参考文献 ................................................................... 13

致 谢 ..................................................................... 12

III

1 绪 论

1.1 接口类型 1、并行接口

并行接口又简称为“并口”。目前,计算机中的并行接口主要作为打印机端口,使用的不再是36 针接头而是25 针D 形接头。所谓“并行”,是指8 位数据同时通过并行线进行传送,这样数据传送速度大大提高,但并行传送的线路长度受到限制 ,因为长度增加,干扰就会增加,数据也就容易出错。现在有5 种常见的并口:4 位、8 位、半8 位、EPP 和ECP,大多数PC 机配有4 位或8 位的并口,支持全部IEEE1284 并口规格的计算机基本上都配有ECP 并口。

2、串行接口

计算机的标准接口叫做串行接口,简称为“串口”。现 在的PC 机一般有两个串行口COM 1 和COM 2 。串行口不 同于并行口之处在于它的数据和控制信息是一位接一位 地传送出去的。 虽然这样速度会慢一些,但传送距离较并行口更长, 因此若要进行较长距离的通信时,应使用串行口。通常 COM 1 使用的是9 针D 形连接器,而COM 2 有的使用的是 老式的DB25 针连接器。

3、USB 接口

USB 即“Universal Serial Bus ”,中文名称为通 用串行总线。这是近两年逐步在PC 领域广为应用的新型接口技术。理论上讲,USB 技术由3 部分组成:具备USB 接口的PC 系统、能够支持USB 系统软件和使用USB 接口 的设备。

4、IEEE 1394 接口

IEEE 1394 接口具有高速、可热插拔等特点,在视 频系统中被广泛应用。由于电脑的飞速发展,现在已经在PC 机上看到1394 的身影了,如技嘉推出的GA-6VX7- 1394 主板就具有3 个1394 接口。IEEE 1394 的主板可广 泛利用在各种视频系统中,可通过IEEE 1394 接口简单 地将数码相机(VCR)里的数据直接送到PC 机里进行处理, 或通过IEEE 1394 接口传输到1394 硬盘里保存。而且 IEEE 1394 接口还可以用于网络连接,所有的设备均可通过IEEE 1394 接口高速传输数据。

5、硬盘中的SATA接口

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串口硬盘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知名。相对于并行ATA来说,就具有非常多的优势。首先,Serial 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实际上,Serial ATA 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 1

据传输率可达150MB/s,这比目前最新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将达到300MB/s,最终SATA将实现600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

1.2串口简介

串行接口Serial Interface是指数据一位位地顺序传送,其特点是通信线路简单,只要一对传输线就可以实现双向通信,并可以利用电话线,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特别适用于远距离通信,但传送速度较慢。一条信息的各位数据被逐位按顺序传送的通讯方式称为串行通讯。串行通讯的特点是:数据位传送,传按位顺序进行,最少只需一根传输线即可完成;成本低但送速度慢。串行通讯的距离可以从几米到几千米;根据信息的传送方向,串行通讯可以进一步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三种。

串口的出现是在1980年前后,数据传输率是115kbps~230kbps。串口出现的初期是为了实现连接计算机外设的目的,初期串口一般用来连接鼠标和外置Modem以及老式摄像头和写字板等设备。串口也可以应用于由于两台计算机(或设备)之间的互联及数据传输。由于串口(COM)不支持热插拔及传输速率较低目前部分新主板和大部分便携电脑已开始取消该接口,目前串口多用于工控和测量设备以及部分通信设备中。

1.3 串口通信

串口通信的概念非常简单,串口按位(bit)发送和接收字节。尽管比按字节(byte)的并行通信慢,但是串口可以在使用一根线发送数据的同时用另一根线接收数据。它很简单并且能够实现远距离通信。比如IEEE488定义并行通行状态时,规定设备线总常不得超过20米,并且任意两个设备间的长度不得超过2米;而对于串口而言,长度可达1200米。典型地,串口用于ASCII码字符的传输。通信使用3根线完成:(1)地线,(2)发送,

(3)接收。由于串口通信是异步的,端口能够在一根线上发送数据同时在另一根线上接收数据。其他线用于握手,但是不是必须的。串口通信最重要的参数是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和奇偶校验。

1.4 qextserialport 类简介

在Qt中并没有特定的串口控制类,现在大部分人使用的是第三方写的

qextserialport类,这里也使用了该类。qextserialport类由以下文件组成: posix_qextserialport.h、posix_qextserialport.cpp、qextserialbase.h、

qextserialbase.cpp、qextserialenumerator.h、qextserialenumerator.cpp、qextserialport.h、qextserialport.cpp、win_qextserialport.h、

win_qextserialport.cpp。

2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