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世界观教育观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11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哲学论文

让信仰和哲学造福所有人

研硕2013 -6班 李雨田 2013020651

摘要: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志,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诗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那么什么学问能使生活更美好呢?哲学和信仰。哲学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只是深奥晦涩的推演,信仰不是盲目崇拜更不是毫无意义牺牲现身。现代人普遍对哲学与信仰敬而远之,没有看到他们的真正价值,本文将用通俗一定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哲学与信仰,力求能改正人们的大部分被偏见,让人们认识哲学与信仰,用其指导人生造福所有人。

关键词:哲学 信仰 宗教 关系 应用

一哲学的含义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尼采,老子,马克思……”谈到哲学,很多人会联想到这些人,很多人还会联想到“存在,意识,唯心主义,剩余价值……”甚至“疯子”,“救世主”有的人甚至脑袋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个大胡子的老头在那对着一个极简单的事物冥思苦想,感觉哲学神秘,枯燥,可望不可即。其实不然,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学习哲学,运用哲学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首先,什么是哲学呢?中文中的“哲学”一词最早是从英文中翻译过来的,英语的“哲学”(philosophia)一词源自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意即“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ein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从这个字面含义的角度看,哲学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中国的大学者胡适在写《中国哲学史大纲》时,给出的定义是“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学习马哲时,还会知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接触更多的资料后,你可能还会找到更多的关于哲学的定义,但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呢?没有定论,这几种说法都正确,但都不算最精确最全面的,这只是个定义罢了,给出这样的定义作用就是在交流时把“哲学”所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含义,都或多或少地表达出了哲学的特点,就是对事物进行认识思考,获得自己的看法,从而知道应该怎么去对待它。说的再简单彻底点,哲学就是反思。通过反思,来获得智慧,接近真理,印证真相,定位宇宙,安排人生。

有的人认为哲学家高深莫测,有点知识的还会认为任何哲学家无不具有力图统驭他人思想的欲望,同时也带有霸权特征的排他秉性。认识基础与气质差导致形成各以自身观点为知识中心的思辨立场,并且一定要以这样的知识前提去规划和改造全部知识体系,以力图击毁或调整所有哲学认识,说的直接点就是以自己的思想为中心改造颠覆其他所有人的世界观,把自己奉为圣哲。不可否认,哲学家中的确有这样的人,但这种对哲学家敬而远之的心态显然是不合适的。所谓的哲学家,其实就是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思考的比较多,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系统化观点并得到众多认同这的人。而这些思考是人人都可从事的,只是没有把它当成哲学式的逻辑思考对待罢了。一些从事哲学学习,研究,教学的知识分子在和大众谈及哲学时,他们有的会提及哲学的终极问题,哲学的极尽之处,哲学的终极困惑,哲学无法超越的追求……还会提及很多的哲学家,哲学观点,很多哲学命题,哲学悖论等,让人产生

哲学世界观教育观论文

哲学神秘而深奥不是常人可为,从事哲学工作思考的人才能非凡的感觉。也许他真的是这么认为的,觉得哲学就是做这些事的,那他的认识与哲学的本质含义是有偏差的。也许他是在机械地搬运别人的观点,扮演了两脚书橱的角色,那么他是悲哀的,几本书,甚至几兆的存储空间都能将他代替,可能讲了很多自相矛盾的观点他都不自知。也许他认识到了哲学的本质,但故意将它神化顺便显示自己的知识,素养,境界,那他是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把

哲学只当做谈资那真是买椟还珠了,还在靠别人的一点肯定,称赞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以获得,但刻意为之就不好了)

一般来说,学习哲学,从事哲学思考,可粗略分三个大层次。第一层次是哲学爱好者阶段,内心接受哲学,养成思考的习惯,愿意对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物进行逻辑思考,平日见到哲学类思辨的文章、学说、讲坛会自然地了解,顺其自然地在生活中学习哲学。第二层次是哲学学者阶段,要有意地对哲学进行学习,对哲学中三史六论都有所整体把握,对著名哲学家及其言论观点有大体了解,有自己的思考,有合理的逻辑思辨结构和有较的逻辑思辨能力,除思考日常事务外,可就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思考。第三阶段则是哲学家阶段,对哲学有深层次的认识,对哲学史料掌握丰富,逻辑思辨能力强,在一定思考领域或层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可著书立说或自成一派。

二 信仰 提到信仰,很多人会有些迷茫,还可能首先会想到上帝,想到佛祖,觉得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中国这种总体上被认为是无神论国度的大环境中。其实信仰与我们并不遥远,或许你的信仰比某些教徒还要坚定,只是你没认识到罢了。关于信仰的定义也有多种,但依然和哲学定义一样,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性的版本。信仰通常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另外,信仰的“意义”一指信仰的内涵或本质,一指信仰的价值或功用。可以理解为是人意识到自身终极有限性而要超越之的精神需要。黑格尔说:“说到信仰,我真正所指的是我的个人信仰,是一种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内在确定性。”信仰必须接受,才能成其为真。正是这种自由接受给信仰带来了确定性与个人性格。在此意义上,信仰是人对于自身的有限性的认识和突破这一局限的向往的精神关系,是信仰者面对自己的心灵对自己生命所追求的意义的一种承诺。而且人的信仰一定会渗透于人的整个生活态度、行为方式、意义取舍、为人处事之中,而成为人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我们可以看出,信仰是人精神上的一种肯定与寄托,它是要被自愿接受的,不能假装或强加,它并且无法靠逻辑证明,也是超出自己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围的,它的存在会对自己整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根本性的影响,一句话通俗点概括就是:信仰是人愿意无条件相信的事物或观点,并且他不会随意改变,信仰者会在它的前提下审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有必要强调一点,信仰是没法直接明确证明的,能证明的那叫知识。另外,信仰和信念也有差别,此处暂不详述。

信仰是怎样产生的呢?信仰的产生也众说纷纭,在此列举几种较为合理的观点供大家参考,谈到信仰产生问题,首先得肯定人性,人会生老病死,人有欲望,面对不同情形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人会思考解决问题,人有趋利避害的倾向。在这个前提下,信仰可有这几种途径产生:一,对自然界有较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规律的重要作用,从而肯定崇拜自然规律,形成信仰。二,把英雄人物或思想伟人升华为信仰。三,由于知识的缺乏对自然现象及整个自然的无知让人生活在未知中,从而产生恐惧,为了安抚这种恐惧逐渐创造出神话人物或至善领袖以此为媒介或对象与未知进行交流来安抚内心,最终形成信仰。四,对未来以及死亡的迷惑与恐惧,促使人们加以思考用自认为合理的解释来安抚内心,形成信仰。五,在现实生活中遭受苦难或仅是生活不如意,用自己的思想塑造出超自然力量或观念逐渐形成信仰。六,对已有信仰的继承学习得来,比如生活遭受重大变故,长期受某种文化熏陶,从已有知识观念中顿悟等。

了信仰的含义,那信仰有哪些种类呢?信仰的分类也不是单一的,在此我将其分为三大类,宗教信仰,对象性信仰,观念性信仰。并对这三类信仰以旁观者角度作概括性描述,力图让读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有整体性了解。

所谓宗教,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有系统完备的宗教仪式、冥思、祈祷和艺术形式,以及对超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解读;二、有明确的教条和信众三、有自己特有法条的道德要

求和生活方式;四、有神圣的著作、神话的历史,以及个人的宗教信念和经验。宗教的产生除了信仰的普遍途径外,还得有信仰者对教义,戒律,仪式等宗教特质进行归纳统一最终形成。此处对宗教不作深入分析,只简要说明他是信仰的一种实现形式。宗教种类繁多,教义各有不同。比如基督教的人生而有罪,现世救赎观念;佛教的转世轮回观念;道教的现世报应及崇尚自然观念等,它们虽然分门别类,但都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都可作为信仰指导人生。对宗教的评价更是各抒己见,堆积式的列举意义不大,下文还会阐述。

对象性信,仰顾名思义,对象性信仰即有明确的信仰对象的一种信仰实现形式。这些对象可以是神明、佛祖、自然、祖宗、天、英雄人物、开业祖师,甚至一件具体物件。他们没有宗教系统明确的组织分工,没有固定教义和统一参拜仪式,可各自信仰朝拜也可有指引者,但都坚信他们的信仰对象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对他们进行控制和改变,自己通过虔诚的祷告能与其沟通取得相应回应。

观念性信仰,一些人的信仰没有明确的对象,也不属于某一宗教,只是一种坚定的观念,但却具有自那样的特征,我们称其为观念性信仰。比如相信命运、缘分、道、因果或相信有来世,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等。没有固定教义,没有参拜对象,无法证实,无法与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进行沟通,但他们始终恪守这种法则并以此审视安排人生,这也是幸福的信仰者。

有的人将一些朴素的崇拜或追求当做信仰,比如自然崇拜,生殖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崇拜,名人崇拜等或是将信念和信仰等同对待,还有的对宗教采取非此即彼的极端看法,要么神圣要么荒谬这都是不合适的,这样不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信仰的含义并正确对待信仰,指引人生方向。

三 哲学和信仰的关系

篇二:哲学论文

“人际关系与哲学智慧”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没有了哲学,就是不完整的生活

摘要: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思维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是怎样的?其结果直接影响到这个人的整个人生。哲学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 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在人际交往中,哲学有着极大的帮助,它可以教你如与人相处,教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让你心怀感恩,享受生活。哲学在生活当中影响甚大,没有了它,我们还怎么生活?

关键词:哲学 人际关系 感恩

一、成功是来自暂时的失败之后,贵在坚持。

有时失败与悲伤只是暂时的,在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坚持。或许下一步我们就成功了,我们就感到快乐了。我们要以哲学的观点去思考,人生难免遭受挫折和不幸,没有谁会一辈子一帆风顺。真正的成功者都很明白这一点,他们是从不言败的,失败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暂时的失利,他们会继续努力,给自己一个坚毅的承诺,不怕为成功付出代价,直到赢回来。相反,如果一个在失败后没有再次奋斗的勇气,那他就是真的输了。

美国著名电台广播员莎莉·拉菲尔在她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曾经被辞退18次,可是她每次都放眼最高处,确立更远大的目标。最初由于美国大部分的无线电台认为女性不能吸引观众,没有一家电台愿意用她。当她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电台谋求到一份差事,不久又遭辞退,说她跟不上时代。莎莉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她总结了失败的教训之后,又向国家广播公司电台推销她的清谈节目构想。电台勉强答应了,但提出要她先在政治台主持节目。“我对政治所知不多,恐怕很难成功。”她也一度犹豫,但坚定的信心促使她大胆去尝试。于是她利用自己的长处和平易近人的作风,大谈即将到来的7月4日国庆节对她有何种意义,还请观众打电话来畅谈他们的感受。听众立即对这个节目产生了兴趣,她也因此而一举成名了。后来她回想起当初找工作时说:“我被人辞退了18次,本来会被这些厄运吓退,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结果相反,我让它们鞭策我勇往直前。”

我在想,当时倘若莎莉没有那坚信自己会成功的信念,那她只会走向失败的道路。其实我真的很佩服她,她把自己面对挫折当作让自己前进的动力,像她一样的人,又有多少人会这样想呢?往往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都没有好好思考,这也是一种动力啊!

二、我要与你成为朋友,只需彼此的真诚相待。

在社会的各种场合都免不了相互的交流,进一步地发展就成为朋友。可以这样,人是一种思考特别复杂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在双方的思考下进行的。一方想着另一方是个怎样的人,另一方亦是如此,到底面前的人是否值得成为自己的一个朋友。在这样情况下,双方都要拿出自己的真诚出来,不要表现得很深藏的样子,给人一种很难猜透的样子。

在我刚步入大学时,来到一个远离家乡、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时,我感到很孤寂,我要摆脱这样的感觉,对的,就是要广交朋友。除了自己班上的同学外,还需要认识到更多的朋友。于是我在开学不久就加入了几个社团。刚开始大家坐在一起,还不相互认识,场面很尴尬。后来大家都自我介绍之后,慢慢地敞开心扉地去交谈。其实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男生,在我还没有学习这一门课程时,从来都不知道怎样才能很好地交到朋友。以前与别人交谈时总会有所顾虑,担心这担心那的,是我没能领悟到交友的真谛,那就是——真诚。或许这是给人的一种感觉,让人觉得相互之间的距离缩短了。现在我觉自己的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前的孤独,变成好友相伴了。我认为,无论是交朋友还是经商做生意,真诚相待是少不得的,少了真诚,大家

相互之间犹豫有很大的无法逾越的障碍。简单地说,我要与你成为朋友,只需彼此的真诚相待。

三、心怀感恩,感谢有你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身边有很多人关心和照顾我们,因此我们每天都应该以感恩的心对待周围一切,同时,也应该以无比真诚和善良的心去回报周围的人。这样,在感恩心理的作用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就会形成一个善的循环,我们也会得到更多关爱。人生的路既崎岖又坎坷,一不小心,栽得满身是伤。还好,一个好心人施于你一句关爱,你从此觉得不再孤单,因为同时度过人生的人还很多,你也懂得知恩图报,也学会了从此要帮助别人。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馨;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亲情、友谊和爱情,那么世界将是一片孤独的黑暗。正因为我遇见了雷锋,世界变得如此明亮,我们不再担心黑暗中碰得鼻青脸肿,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雷锋,那么人生的路将照得夜如白昼。

感恩也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重要桥梁之一。我们都想能与他人和谐相处,那么感恩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你懂得感谢别人,别人也因为你的感谢而感到开心,由此,大家都能相互帮助,相互感激,从而达成友好关系。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更何况人呢。面对曾经帮助自己的恩人,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去回报。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讲的就是感恩。衔环结草,以报恩德。古人做得很好,这就是

华夏古老民族的精神,一个知恩图报的信念。倘若每个人都冰着一张脸庞,那么人世间就和地狱差不多,虽然太阳还是一天一天地升起,但我们相处起来就有点隔阂了。

我们需要对赋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授予我们知识的老师以及周围帮助过我们的人真心地说一声:“谢谢您们!”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哲学真的是无处不在,就算是一个小小现象,都有哲学的道理在其中。哲学可以让一个人的思维加以拓展,让思维更加广泛地发散出去,这样思考问题就变得全面多了。以上只是对成功与失败、人际交往及感恩做了简单的阐述,如果真正的全面去了解哲学的真谛的话,还是要在生活中慢慢琢磨,领悟其精髓。最后说一句,要好好地生活,就要懂点哲学。

篇三:哲学论文

中西方哲学之对比

摘要:自然辨证法的课程即将结束,本人仅对哲学方面谈一下个人的见闻见解。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哲学:

1什么是哲学以及中西方哲学比较的意义

2中国哲学体系的发展过程

3西方哲学体系的发展过程

4中西方哲学体系的碰撞以及差异

5中西方哲学差异的原因分析

正文:

任何学科发展到一定的高度都将会与其他的学科发生交叉重叠,自然科学的顶尖便是哲学!然而何谓“哲学”?这使我想起海德格尔的一番话:哲学即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着眼于存在,着眼于存在中的存在者之共属一体,来思考存在者整体——世界、人类和上帝。形而上学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因为从哲学开端以来,并且凭借于这一开端,存在者之存在就把自身显示为根据。……它是实在的存在者状态上的原因(亚里士多德),是使对象之对象性得以成立的先验可能性(笛卡儿),是绝对精神运动和历史产生过程的辩证中介(黑格尔),是那种价值设定的强力意志(尼采)。简而言之,思考存在者整体、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或者所有存在者的终极根据的东西,即是哲学。罗素把它总结为:“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学问”。现在中国官方的定义是:“哲学是世界观,哲学是方法论。”这应该是最为科学的定义。

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哲学主要分为先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还有就是古老中国几千年的人文哲学。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的,中外哲学体系的发展形成都具有自己的过程。这两种哲学的比较能使我们更为清晰地了解这两种哲学!哲学比较,以哲学的自我认同为基础,既是不同哲学之间历史的和现实的对话与融通,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哲学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实这方面的比较国人一直在做,也基本上形成了统一意见。这个共识可以用北京大学教授张世英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就中西哲学的差异打了一个比喻来简要说明:西方哲学分析细致入微,像画龙,画的龙身非常细致,什么细节都画

得很清楚,但点睛却未必都那么恰当。而中国哲学善于点睛,对于画龙身却不那么仔细,像绘画中的大写意,也像书法中的狂草。今天,我们进行哲学研究,一方面应继承中国哲学善于点睛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应学习西方哲学的特色,把龙身仔细地描绘出来。所以说张先生的这一比喻非常生动,也很有启发性。

中国的哲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到现在为止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高峰时期,后期哲学发展再无出其右者。先秦哲学不仅对群体有着鲜明的阐释,更对个体生命有着深入的探讨;

第二阶段:封建哲学。从秦始皇实现大一统到洋务运动以来,中国陷入五百年一大乱,三百年一小乱当中。哲学的横向发展停滞,停留在对儒学框架内的探讨与研究。

第三阶段:中西哲学。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五四运动文化改革,中国的哲学受到西方哲学的巨大颠覆,中国人开始思考中国哲学的缺陷,并试图通过“器物引用”(以洋务运动为代表)、“体制改革”(以戊戌变法试图模仿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的代表)、“文化引进”(以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抨击旧文化提倡新文化为代表)来改写中国哲学。

第四阶段:混沌哲学。从五四运动至十年文革,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彻底摧毁。

第五阶段:唯物哲学。十年文革后至今,由于五四运动及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原本已经饱受质疑的中国传统哲学渐趋颓势,而十年文革更是进一步摧毁了传统哲学世界观。中国哲学发展成以借用西方社会、经济、科学、制度为内在,以中国传统哲学为包装的唯物哲学阶段。

中国哲学的前三个阶段中哲学体系还没有形成,互相之间也不进行相互的否定。直至后两个阶段由于受到西方哲学的冲击,中方哲学才开始走向系统化的道路。但是整合的过程也并非是短时间就能卓有成效,所以在很多人看来目前咱们中国的哲学还是混乱的,不成体系的也不足为奇。

西方哲学思想始于古希腊时期,并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哲学的发展是按照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进行的,也就是通过怀疑然后提出问题,再通过证伪与反驳,实现不断革命的过程。

一、 早期的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论争。代表人物主要有:德谟克利特:原子说创始人,在哲学上认为原子与空虚是万物的本原,运动为原子所故有,不同形状和不同体积的原子在流淌运动中,以不同的排列次序与位置结合起来,产生各种物体及其性质。柏拉图:在《理想国》、《法律篇》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政治、道德和教育理论,建立起以理念论为中心的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主张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 亚里士多德:他在哲学上提出关于第一哲学、实体、四因、潜能与现实、第一推动力等学说。他认为构成事物的原因有四种,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并认为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就是潜能转换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恩格斯称他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在哲学上,他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

二、中世纪的宗教哲学与哲学思想中唯实论和唯名论的论争

(一)经院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目的在于论证基督教教条的权威,以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

(二)唯实论:也称实在论,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一个派别,与唯名论相对立。它认为“共相”(即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个别事物由它派生出并不真实存在。唯实论把“共相”看做是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外的精神实体,是第一性的东西,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三)唯名论:它认为没有离开个别事物的“共相”,“共相”不是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仅仅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认为个别事物是真实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先于一切的东西,因而唯名论具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但它不了解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因而否认一般的客观性,则又含有唯心主义的因素,不能达到唯物主义的彻底性。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思想

文艺复兴思14世纪~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法、英、荷等国。它以复兴希腊和罗马文化为标志,提出了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束缚。

四、资产阶级思想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形成对于后世哲学的发展以及教育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形成现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其实它还与经验论和唯理论有着某种思想渊源的关系。

(一)经验论:也称经验主义。培根是其主要代表人物,马恩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试验科学的始祖”。他在认识论方面主张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真正的知识只有从对客观事物的研究中,即从经验中才能获得。他是第一个制定归纳法的哲学家。经验论在发展中又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

(二)唯理论:也称理性主义。它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认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有赖于天赋理念或天赋的思维形式进行推理的结果。笛卡尔是近代唯理论的代表,他提出“天赋观念”说和“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认为一切真知都是由简单自明的观念演绎出来的。理性知识是可靠的,感觉是会欺骗我们的,是靠不住。

(三)二元论:康德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企图调和理性与经验的矛盾。两种因素相结合形成真知:一是知识的原料,来自经验;一是知识的形式,来自理性。这是康德的二元论观点。康德的理性观,对后来的唯心主义(新康德主义)、唯意志论(尼采哲学)等都有重大影响。

这个时期的哲学按照代表人物来表示进程的话就是: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影响也反映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有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还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前二者可称为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二者可称为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中西哲学的碰撞实际上是发生在19世纪末期清政府统治危机时期。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五四运动文化改革,中国的哲学受到西方哲学的巨大颠覆,中国人开始思考中国哲学的缺陷,对比中西方哲学的差异,并试图整理和改写中国哲学。的确,中西哲学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西方哲学体系完整,概念清晰,界定清楚,推导严密,论证仔细。相对于西方哲学而言,中国哲学的概念往往是多

义的,没有清楚的界定。许多命题只是生活感受的概括和总结,没有经过论证,且以格言的形式出现,虽然深刻,却不易理解;有的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慢慢体会。

中西方哲学上的差异是有着明确的根源的: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域和文化方

从文化差异上看,西方的价值观念是建立在个人人格独立的基础上,这与面。

西方实行民主制度有关系,而中国则历代实行中央集权制,所以中方的价值观念是不以尊重个人人格独立为基础的。除此之外,在文化的格局上,西方主张人人平等,而中国则是一贯的“官本位”的思想。所以,单单在这一方面,中西方便是背道而驰的。而在当今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主张人人平等,为人民服务等思想,这便是西方哲学影响我国的意识形态的结果,这也说明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正在逐渐影响我国的意识形态。而在认识论阶段,西方哲学思想家们将哲学与社会伦理联系在一起,重视理性的作用,也关心哲学在社会历史观中的作用。而中国的哲学家所探讨的主要是人性与社会伦理之间的问题,中国的文化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实现自己统治的目的,所以,当时关于人性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关系的探索是符合当时统治需要的,把握人性与伦理之间的关系才能维护等级制度,进而使得整个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和谐”而完美的运转。总的来说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不同的学术成果,但没有绝对正确的,绝对完美的学说,因此,我们应当兼容并包。闭关锁国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自我封闭、孤芳自赏的民族是衰弱而可悲的,这样的民族只能在孤独中渐渐失去生命力,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是富有包容的胸怀与学习的智慧的。

从政治差异上看,西方由于实行城邦制度,所以民主、平等的观念在他们头脑中便是根深蒂固的,特别是希腊的雅典,在实行民主制以后,认为只要是公民,无论富裕还是贫穷,都有权参与政治,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西方文人都是有自己的产业,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的著作也是得益于当时亚历山大大帝的经济资助。而在中国,在中央集权制的掌控之下,文人是没有自己的产业的,要想获得一席之地便需要求取功名,只有这样才能衣食无忧。所以,不同的政治体制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哲学,即使中国在当时并没有“哲学”的概念,但是也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说,即使没有一个十分有逻辑的体系,我们的文化也是有意义的,这也是为什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