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诗歌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12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

( 1 )名言

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几物质并反作用丁」几物质。

3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 ’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5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 、“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①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 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8 、“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9 、“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 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卜来形成各种模式,如逻辑格式等。

10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大的社会实践。11 、“假若我能比别人瞪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启膀上。”

解析:牛顿的这句话表明了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12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

向前进。”解析:思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实践的发展小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13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14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 20H 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冲刺重点热点全析》 附赠资料田维彬主编TWB 考研政治系列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① 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 lJ 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来指导实践的进程;② 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③ 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15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这句话里的“基础”指的就是实践。

16 、“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首勺。”

解析:黑格尔的这句话说明了理性认识不仅以}由陛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丰富的经验积累能加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17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解析:列’j ’的这句话说明了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这句话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

18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意志对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这句话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 19 、“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l 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非理性因素的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 20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 ?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21 、“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

解析:这种命题的是错误的,因为它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又如,“有用即真理”、“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等都是主观真理论。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22 、“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 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 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实践是检验价值评价结果的标准。

23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24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

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25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6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在现实社会中,每一种社会形态在小同的民族那里都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 《 20H 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冲刺重点热点全析》 附赠资料田维彬主编TWB 考研政治系列27 、“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辫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形态更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28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体现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① 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② 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③ 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④ 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9 、“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30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解析:马克思的这话说明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

31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 解析: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 古尔德纳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口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32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 ? 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①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②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③ 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33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

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34 、“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这表明任何一个时代的真理既有确定性、绝对性、又有不确定性、相对性,因此对一定时代来说不可能的事情对以后的时代来说往往就是可能的,因此真理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35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解析: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36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解析:这句话表明:①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37 、“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解析:黑格尔的这句话体现了矛后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统一的关系。 38 、“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解析:这句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典型句子有:“大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大地合气,万物自生”、“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五行之气、大与人相交胜”、“水是万物的始基”、“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 20H 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冲刺重点热点全析》 附赠资料田维彬主编TWB 考研政治系列39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析: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白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几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形}l ' lJ 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自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40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41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干充的这句话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42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解析: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丁」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己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丁」辩证论。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丁」诡辩论。 43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茱亡。”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例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等都是这个道理。 44 、气心诚则灵,』 公不诚则不灵。”

解析: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45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解析: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段话蕴涵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认识主体在反映中具有创造性。

46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析:老子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47 、“无平不阪,无往不复。”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48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解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的是对立统一而反对绝对等同;“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强调的是相反相成并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并产生新生事物。

49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川下,相互转化。又如“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失败乃成功之母”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50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满,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析:老子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1 、“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司以被认识的。

52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

《 20H 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冲刺重点热点全析》 附赠资料田维彬主编TWB 考研政治系列解析:荀子的这段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53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54 、“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55 、“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J 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56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解析:王阳明的这段话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

1,自然科学: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

2,阶级基础: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社会科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

1.唯物论

物质: 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时绝对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 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物质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意识: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

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有三个: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 感应性;第二,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一般动物的 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反映,意识不仅仅反映事 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 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主体拥有意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拥有人脑,而是必须参与到人类社会实践中去。

规律: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向。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固有的联系。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能被改变、创造、消除的。人只能认识规律、尊 重规律、利用规律。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一,朴素唯物主义;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

两个特征:

联系观: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观)

发展观: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诗歌

上升的。

三个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或称斗争性与同一性(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 而 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重点论”)。

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反映了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不平衡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反映了具体矛盾中矛盾双方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解决的是事物的主流、支流和性质的问题。

内外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附言: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整个社会到社会的各种组织,都是其内部对立着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秩序、结构组成的集合体,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是矛盾的同一性,它促使事物自身保持稳定性;而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相互排斥,即矛盾的斗争性,它破坏事物内部的秩序和结构,促使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各个要素这种互相联接和互相排斥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表现为过程。

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 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了条件。 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发生了阶段性质变或者局部性质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并未完全质变。 量变到质变的主要形式:一是事物要素数量的增减,突破了“度”引起的质变,二是事 物要素的空间排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引起质变。

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的过程。

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 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和倒 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五个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

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可能和现实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 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必然和偶然: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 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 事物的发展起到加速或减缓作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 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3.认识论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来源、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反映论(形而上学的直观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的发展过程渗透着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关于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是概念、判断、推理。

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两次飞跃的过程: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中产生认识,主要通过掌握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借助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将理性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

实践的标准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所以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表现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唯一标准是确定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4.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本质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产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非决定力量)。];

注: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就已经把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部分地包含在内。

社会意识 [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风俗、社会心理等。从意识主体角度看,社会意识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社会意识层次角度看,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和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是社会改造自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个部分,其中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立统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注: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如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政党、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建立之后,形成的现实的力量又制约着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册建筑居于主导地位。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1,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2,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3,经济基础总会变化,这种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这就造成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的情况;4,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已经陈旧的经济基础时,仍然维护这种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成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它们之间的矛盾就趋于尖锐化。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

盾的解决和发展互相交织、相互制约、互相促进,从而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发展。

阶级、国家与革命

阶级的起源和本质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国家是统治阶级统治和压迫其他阶级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的政权机关。国家是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有对内对外两种职能。

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对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决被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革命不是主观愿望的产物,其深刻的客观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注:人民群众是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积极分子。)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因此,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补 充:

1,意识与认识的关系:概念都是一样的,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对应的“物质”,它是唯物论的范畴;“认识”对应的是“实践”,它是认识论的范畴。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

2,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二.政治经济学

三.科学社会主义

篇三:201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思想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 D )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C、理念世界 D、“原初”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A )

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

3. 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 C )

A、可变性 B、无限性 C、不可逆性D、连续性

4.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B )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承认对立统一 B、承认质量互变

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D、肯定与否定相统一的观点

6.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D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8.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 B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9.度( C )

A、与质无关 B、与量无关

C、是质与量的统一 D、就是关节点

10.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是( C )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1.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C )

A、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D、质量互变规律原理

1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 B )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13.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 )

A、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们能正确认识世界 B、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C、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14.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这句话说的是( C )

A、实践的绝对性 B、实践的相对性

C、实践标准的绝对性D、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它具有( D )

A、社会性 B、历史性

C、系统性 D、实践性

16.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C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7. 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 C )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18. 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19.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0.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这一点表明( A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有( ABD )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2.先有设计图,然后依图造出房子,这说明( ABD )

A、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D、世界上现有意识后有物质

3. 下列见解中,能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有(CD)

A、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D、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BD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5. 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ABD )

A.农民收割水稻 B.法官审理案件

C.演员演唱歌曲 D.科学家做化学实验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表现在: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食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2.简要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①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②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对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成果的创造性继承,是人类文明特别是欧洲近代文明合乎逻辑的发展成就。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四、论述题

1.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其内容是客观的,这是无条件的(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具有条件性(适用于一定的条件,时期范围);在深度或广度上是有限的。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的,任何真理都有双重性,

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相对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第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环节。 一方面,真理是绝对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科学理论,是我们的行动指南,这是不容置疑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率领我国各族人民取得了辉煌的业绩。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胜利,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正确的思想意识、科学的理论学说,对客观世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另一方面,真理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总是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是不断发展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发扬光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使其更具有生命力。

2.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这个道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之中。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矛盾的一般法则。(可省略:人类的认识总是先从认识个性开始,经过抽象,把握该类事物的共性;然后在共性的指导下,再去研究新的个性。人类认识的一般秩序是:“个性——共性——个性”或“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选择题参考连接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