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05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华南理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次作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次作业

篇二:2013华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随堂练习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随堂练习答案

第二章

篇三:华工2015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后作业

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平时作业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A)。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 D)。

A、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 C。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5、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B )。

A、是对医生的不敬

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C、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

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 C)。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C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9、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指( CD)

A、事物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

B、在原来的基础上作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C、事物仿佛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回复

D、在外力推动下,事物作机械运动

10、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 AD)

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能够在思维中实现它

C、违背了它就要受到惩罚

D、能够认识和利用它

11、实践是指(C)。

A、人们主观的活动

B、人们的一切运动

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

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A)。

A、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1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A、不可逆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伸张性

1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指( D )。

A、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D、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16、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额的关系是(AB)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17、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18、智能化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完全是( A)。

A、脑力劳动者

B、群体劳动者

C、体力劳动者

D、个体劳动者

19、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B)

A、整个人类都得到全面发展

B、人的各方面素质和潜能的普遍提高和充分发展

C、内部和外部都得到全面发展

D、物质利益得到全面提高

20、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C)。

A、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主观题(每题4分,共60分)

1、哲学为什么能给人以智慧?

答:(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理论基础与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 答:(1)生物进化论(2)细胞学说(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如何理解“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

(2)“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

(3)“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结果。

5、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答:(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1.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指实践超出了主观认识的范围,能够把理论转化为现实;其造成的结果是:实践高于认识。

列宁:“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这和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别开来。

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3.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在今天愈来愈成为主导性的实践活动。

实践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形式外,还有一些非基本的实践形式。如教育活动、体育活动、医疗卫生活动、(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艺术活动、服务行业的服务活动等。

无论何种形式的实践都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6、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两条社会发展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