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18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50题,每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1.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中,其理论基础是( )。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劳动价值论 C.剩余价值学说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答案】B。解析:A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C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核心;D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

A.社会生产关系 B.物质资料生产C.商品D.社会总产品

【答案】B。解析:A项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C项是研究商品经济的起点;D项是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即生产方式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D.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答案】B。解析:A项的范围过大,生产方式还包含了生产力;C项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D项是经济学的另一个分支——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4.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

A.生产 B.交换 C.分配 D.消费

【答案】A。解析:生产的内容、方式、性质,决定了交换、分配、消费的内容、方式、性质。所以生产是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5.生产力中物的要素是指( )。

A.人的劳动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生产资料

【答案】D。解析: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劳动者和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构成。生产资料具体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6.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并决定其性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

C.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和使用方式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答案】A。解析: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具体包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建立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7.生产资料包括( )。

A.资本技术和管理 B.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

C.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D.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

【答案】C。解析:生产资料包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包含生产工具和辅助材料。A项不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它只能够通过劳动者和劳动要素发挥作用;B项是生产工具的定义;D项的内容不完整,缺了辅助材料。

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 )。

1

A.揭示经济规律,明确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C.揭示如何埋葬资本主义社会 D.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答案】A。解析:B项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目的;C项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D项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目的。

9.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是( )。

A.劳动资料 B.生产工具C.劳动对象 D.生产资料

【答案】B。解析:生产力由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组成;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生产资料里面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10.在社会生产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劳动资料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 D.劳动者

【答案】D。解析:见上题

11.社会的生产方式是( )。

A.生产关系的总和 B.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总和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答案】D。解析:所谓生产方式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A项是经济基础;B项是生产力的构成;C项是杜撰的说法。

12.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必须联系( )。

A.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经济规律

【答案】A。解析:人类社会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但不是孤立地研究,而是运用联系的眼光,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进行研究。

1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A.生产力 B.生产方式C.生产关系D.物质资料生产

【答案】D。解析:人类有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文学、艺术、宗教、教育、体育等等。其中最基本的是物质资料生产。因为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才能提供人类以及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资料,并且物质资料生产对其他的实践活动也具有决定作用。

14.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属于( )。

A.普遍规律B.特殊规律C.共有规律D.客体规律

【答案】B。解析:经济规律按照其发挥作用的范围,分为普遍规律、共有规律和特殊规律。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属于特殊规律。

15.推动社会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答案】A。解析: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

2

16.人类迄今为止经历过的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

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B.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C.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 D.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

【答案】A。解析:社会经济形态是指社会经济的活动方式和联结方式,包括联结社会各经济主体的方式、联结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方式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

17.价值量的多少是由( )。

A.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答案】D。解析: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里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数量。衡量劳动量的标准是劳动时间,但它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18.价值是商品的( )。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物质属性D.一般属性

【答案】B。解析: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相互交换劳动。

19.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统一的,这对矛盾的解决有赖于( )。

A.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B.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

C.商品交换的实现 D.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介

【答案】C。解析:价值和使用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的买卖才能得到解决。

20.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

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答案】B。解析: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或者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商品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21.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

A.抽象劳动B.具体劳动C.脑力劳动D.体力劳动

【答案】A。解析:本题是考查价值和抽象劳动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里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22.作为商品的移动电话,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

A.移动电话的型号和技术水平 B.移动电话对消费者的效用或有用性

C.为购买移动电话消费者所付出的货币 D.用来支持移动电话的软件

【答案】B。解析:商品的二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里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物的有用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 3

表现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3.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答案】B。解析:货币的产生,使一切商品的价值有了一个固定的、相对同一的表现形式,也使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外在地表现为货币(代表价值)和商品(代表使用价值)的矛盾。在货币形式下,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各式各样的商品,它们以使用价值的形式存在,在交换中,它们要求转化为价值;而另一极则是货币。

24.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 )。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与商品的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联系的观点。所以研究价值之所以要研究使用价值,理由就是二者之间存在联系。

25.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

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答案】D。解析: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者之间进行劳动的交换;同质才能进行量的对比,而抽象劳动就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6.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是( )。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答案】A。解析: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商品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27.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上的贡献在于( )。

A.创立了劳动价值论B.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原理

C.提出了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问题 D.扩展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容和范围

【答案】B。解析:劳动创造价值即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的观点。马克思在这个领域的贡献,是进一步提出了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即劳动二重性原理。

28.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答案】C。解析:劳动二重性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贡献,是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

A.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劳动形式 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答案】C。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它们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 4

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兼有二者。

30.劳动生产率是指( )。

A.具体劳动的生产率B.抽象劳动的生产率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生产率 D.具体劳动或抽象劳动的生产率

【答案】A。解析: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31.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的数量(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增减不变

【答案】C。解析:社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多、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的数量不变、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下降。

32.价值规律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的实现形式是( )。

A.市场价格围绕生产成本上下波动不 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运动

C.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围绕价值波动,从而影响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

【答案】C。解析: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商品的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价格与价值不一致的现象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且恰好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33.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通过( )。

A.抽象的劳动表现出来 B.另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出来

C.本身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D.处在等价形式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答案】D。解析:1只羊=20只鸡,也就是说羊的价值通过鸡这一种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羊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上,鸡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上,鸡是羊的价值形式或等价物。

34.纸币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是基于货币( )。

A.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是想象的货币 B.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瞬间充当买卖媒介

C.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可以随时退出流通 D.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可以暂时不用现金购买

【答案】B。解析: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是瞬间充当买卖媒介,而不是最终的归宿,所以履行该职能可以是不足值货币。而纸币就属于不足值货币的范畴。

35.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 )。

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C.自身也有价值 D.可作为支付手段

【答案】C。解析:价值尺度是指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标准。但它是外在的尺度;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之所以能够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是因为它自己有价值。

36.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是( )。

A.简单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答案】D。解析: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37.货币流通规律是( )。

A.关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B.关于货币本质的规律

5

篇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业2016.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业2015-2016第二学期

1. 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

答: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维护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的利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融合在一起,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以保证私人垄断资本的垄断统治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1)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能允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变化;在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国家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得到缓解;通过社会福利、收入政策和直接干预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

(2)历史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干预不可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人民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国家调节不可能根本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消除经济结构的失衡;国家对分配、工资的调节及福利政策等不可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等问题;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也不能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是什么?认识这一问题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2.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

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某些错误观点出发.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种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证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

3.帮助我们防止“左”的和右的错误,坚定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1)区别: ①含义不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商品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形态,反映的是人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产品交换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③出现的时间不同。商品经济出现在前,市场经济出现在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

(2)联系:①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1)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既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因而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是社会劳动。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都是他们个人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私人决定。所生产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因此,他的劳动是私人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私人劳动才能转变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能被让渡而实现其价值。如果私人劳动不能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就不会被让渡而实现其价值。由此可见,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归根

结底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1)国有垄断资本,即由资产阶级国家直接经营与掌握的资本。

(2)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其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

(3)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即以私人垄断资本为主体,而国家垄断资本参与调节的结合方式。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使哲学在对象、内容、作用和性质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在哲学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为对象,否定了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在哲学的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也有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克服了旧哲学的缺陷,建立起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3)在哲学的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与旧哲学有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哲学的实践性,认为哲学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而以往旧哲学只是解释和说明世界,而不懂得改造客观世界,即实践的作用.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①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从人的主体方面去理解,否认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把实践只看成是单纯的精神活动,不了解实践的现实的、批判的性质.②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性在于缺乏一种沟通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中介而不可能真正合理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解决.

(2)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①在世界观中,它确认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使自然打上人的烙印,认为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排除实践就不能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在认识论中,它把实践放在首位,作为全部认识的来源、动力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③在历史观中,它把实践

作为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④实践观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是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①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被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成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②从实践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和核心,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将人与自然区别开来又统一起来的“中介”:一方面,自在自然通过人的活动,打上人的印记,注入人的“意志”,是自然人化或人化着的自然界;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不仅以自然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进入自然之中,从而使社会历史,使人类本身也更具有自然性.于是,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的美妙图景.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实践的观点,揭示了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相互制约关系,从而使自然观与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

(2)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历史观最具有决定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唯物史观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而把唯心主义赶出了它最后的避难所.②唯物史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性和完整性.在马克思之前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它们都不了解实践活动及其意义.所以,唯心主义充分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发展了人的主体性.而旧唯物主义肯定了自然界的优先性,肯定了物质第一性.但是,它不了解人是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的.所以,旧唯物主义仅仅是从客体的、客观的方面去理解世界.他们不懂得从主体方面,从实践活动方面去理解世界.马克思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局限,对人类的实践作了科学的规定和解释,阐明了实践在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由于把实践观引入了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这样,才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辩证法.③由于唯物史观的发现,为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科学的历史理论基础,才有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从而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同时使社会主义由空想的理论变成科学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主要表现.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批判,是破旧立新,是以新质代替旧质,是实践的内在要求.物质实践活动固有的否定性、创造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性质.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它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看作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而是看作发展的、创造性的科学.由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与实践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的统一联系中永葆创造的活力.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公开申明自己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2)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主要表现.

①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主线,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它既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

②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一个重要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要求,就是彻底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客观事物,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解放思想就是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树立创新意识.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因此三者是统一的,三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实践是三者一致性的共同的现实基础.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地、正确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坚持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反映论的根本要求.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是革命辩证法精神的贯彻,它既体现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又体现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统一.(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

界中的重要作用

胡锦涛同志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因此,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们正确认(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识复杂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基础、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为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思想原则,而且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

篇三:浅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借鉴引导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其中商品的二因素,剩余价值论都与中国经济发展有相符之处。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我国的应用颇有成效。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关键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中国经济发展 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改革改革改革改革

引言: 我在此篇论文中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因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关马克思的政治经济理论一直在中国建设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着重要影响。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研究国家制度机制之前必须先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解决好经济发展问题才有能力去研究上层建筑,才能使一个国家更好地发展。

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别人一定会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中国经济发展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来分析,比如在就业与失业问题上,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等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中国的指导来论证其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而我在此论文中,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几个原理所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问题和中国经济问题的区别与联系上来浅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

1. 我国经济发展为何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原理为参考?

研究中国近代史,我们会疑惑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来拯救中国。历史的选择应是一种自发性选择,它不是几个伟人、几起事件所能左右的,从根本上说他都是遵循着经济原则,寻求最优结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中国作为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避免不了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产生关联,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的制定也避免不了从这种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中吸取精华。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而在政治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社会相适应,则在经济上对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同样产生的重要的影响。

2.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首先阐述一下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解释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规律,以解释和阐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经济规律为研究任务。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3.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论题的论述

下面,我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几个理论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对马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的应用来论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被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了的科学理论,至今依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指导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应成为指导我国现阶段改革的理论基础。我国现行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现在不少人对私有制经济发展心存疑虑,认为私有制经济发展会动摇社会主义制度

的基础,并由此认为私有制经济就是剥削经济,也存在私营企业主对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现阶段,对待私有经济和混合经济中的私有成分,首先要承认私有经济的合理性、合法性。发展私有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充分利用过剩劳动和闲置资本;有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公有制经济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使公有制经济集中力量发展重要行业;有利于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以竞争为主要特征,就必须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因此,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既要坚持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精髓和真谛,又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进行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有用性,即能满足人民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一个首要因素,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能成为商品。不拿来进行交换,也不是商品,也就是说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的时候才是商品。在中国社会,出现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完全一致,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品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它的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在我国社会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

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来决定的,也就是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就对商品生产者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关系到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成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一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在生产上所耗费的劳动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就会亏损,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商品呢生产者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它生产改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不仅可以得到全部补偿,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这表明该省品生产者的少量个别劳动得到了较多的社会承认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就决定了不同商品生产者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率不同,他们之间必然存在收入差距,收入多的资本家把一部分资本作为追加资本投入到下一轮生产中,扩大生产资本规模,改善技术,就产生了良性循环致使收入不断增加,而相反的资本家则进入恶性循环,导致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甚至产生一些企业的兼并与破产。所以不仅在全球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悬殊,在中国内部,贫富差距也不断加大,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有限,这也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之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剩余价值规律,中国的资本家也是通过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致富的,资本主义的资本分为两部分:一为不变资本,一为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为达到这一目的,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和剥削。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实质就是生产的剩余价值,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亦如此。在中国的私有企业中,资本家也是通过购买劳动力对劳动力进行剥削和压迫来获得剩余价值,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进而进行扩大再生产不再一次对已购买的劳动力进行剥削。而在工资形式上,中国与资本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基本方式都分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而马克思在对工资形式的分析上说明,因为有的工资随着劳动时间变化而变化,有的工资随着产品数量的多少为变化,而且在同种劳动的不同工人之间由于劳动技术高低和熟练程度的不同,工资水平就有高低之别。这些方面,掩盖了剥削的性质,因此工资就像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在中国同样有适用性,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没有剥削现象,究其本质,无论是外国资本家还是中国资本家组织生产活动都是对工人的剥削,而这种剥削,在未实现共产主义之前,会一直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并存。

以上写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在中国经济中的体现,从而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所以,下面我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应用以及产生的改革成就来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证明结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取得了卓越成效在我国改革开放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取得了卓越成效在我国改革开放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取得了卓越成效在我国改革开放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取得了卓越成效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演进与思想解放和经济理论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是我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中国政治经济学的转型,是在科学扬弃和超越苏联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转向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包括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

中国在探索改革开放之路中我国始终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引,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在内容上,必须毫不动摇地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知识体系中的基本范畴、科学原理为主体,面对新的历史条件拓展和创新;在处理中外多元经济思想的关系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在我国领导人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进行借鉴与改良后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建立起全面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一美元兑换人民币1.53元的汇率来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升上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改善,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改革开放的成就有很多很多,在这些成就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而在这智慧的结晶的背后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结论及解决对策

综上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我国经济发展领域有了很多的应用,其中的一些理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未来的探索与实践道路中,我国应该继续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不断根据自己的国情与社会发展水平对其进行改造,使其能更好地引导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彤玉、张桂文等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2009年版 陕西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 《资本论》 2010年2月出版 武汉出版社

3、马克思 《剩余价值理论》2010年10月出版 人民日报出版社

4、张迎新《中国改革开放30年--10位经济学家的思考》2008-年6月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5、魏礼群《改革开放30年见证与回顾》 2008年11月出版 中国言实出版社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