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成语、谚语、诗句训练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28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俗语和成语的哲学道理训练

俗语和成语的哲学道理训练

一成语哲理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D教条主义

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

A画家的创作灵感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

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 (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A(2)(3)(4)B(3)(4)C(3)D(4)

6、“望梅止渴”说明了()

(1)望梅确实能解渴( 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

(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 (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A(1)(2) B(1)(2)(3)C(2)(3)D(2)(4)

7、“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

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

A(1)(2)(3)(4) B(1)(2)(3) C(1)(3)(4) D(2)(3)(4)

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

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A(1)(2)(4) B(2)(3)(4) C(1)(2)(3) D (1)(2)(3)(4)

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

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17、“审时度势”是说()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

A改造和利用规律 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

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D实行对外开放

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

(1)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2)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

(3)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4)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

A(1)(2)(3)B(1)(3)(4)C(2)(3)(4)D(1)(2)(4)

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2、“杞人忧天”错在( )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3、“人定胜天”思想()

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

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

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

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

(1)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

(2)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3)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

(4)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

A(1)(4)B(1)(3)C(2)D(1)(3)(4)

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 D一切从实际出发

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3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 A(4)(5)B(3)(4)(5)C(1)(6)D(2)(3)(4)

3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1)(2)(3) B(1)(2)(3)(4)C(1)(3)(4)D(2)(3)(4)

3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

(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

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

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1)承认物质,否认运动(2)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3)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4)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5)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6)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1)(3)(4)(6)B(1)(4)(6)C(3)(4)(6)D(1)(4)(5)

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

(1)否认了物质的存在(2)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

(3)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4)静止地看问题

A(1)(3)B(2)(4)C(1)(4)D(2)(3)

35、“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1)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3)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4)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

A(1)(2)(3)B(2)(3)(4)C(1)(2)D(3)(4)

36、“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7、“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

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3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量变和质变关系

3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

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D陷入唯心主义

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哲理

A世界的物质性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特殊性D运到的绝对性

4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

(1)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2)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

(3)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4)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

A(1)(2)(3)B(1)(2)(3)(4) C(1)(2) D(2)(3)

43、“怨天尤人”错在()

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

44、“实事求是”体现了()

(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A(1)(3)B(2)(4)C(1)(2)(3)D(1)(2)(3)(4)

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A(1)(3)B(2)(4)C(1)(2)(3)D(1)(2)(3)(4)

46、“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

(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1)(2)(3)B(2)(3)(4)C(1)(2)(4)D(1)(2)(3)(4)

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

(3)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 A(1)(2)B(1)(2)(3)C(3)(4)D(2)(3)(4)

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 A(2)(3)(7) B(4)(5)(6)(8)

C(1)(9)(10)D(3)(6)(9)

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

A(1)(2)(3)(4)B(5)(6)(7)(8)C(1)(5)(9)D(2)(8)(10)

50、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

A(1)(2)(3)B(4)(5)(6)(7)C(6)(7)(8)(9)D(4)(6)(8)

5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52、“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2)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3)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A(1)(3)B、(2)(3)C(1)(2)D(3)(4)

53、“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

54、“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

(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 原理 A(1)(2)(3)(4)B(1)(2)(3)C(1)(3)(4)D(2)(3)(4)

5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4)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5)事物内部特殊 矛盾 规定其特殊本质

A(1)(2)(3)(4)B(1)(2)(3)(5)C(1)(2)(5)D(2)(3)(5)

5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D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5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 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此回答:

58、该成语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普遍联系的观点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59、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有()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要正视而不能躲避矛盾

(2)我们要懂得“福”与“祸”是对立的,因“福”得“祸”是绝对的,日常生活中要善待“祸”

(3)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且都是积极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化

(4)老翁因其儿子没被应征入伍,战死沙场而认为是“福”是不对的,因为他的观点违背了一分为

篇二:俗语和成语的哲学道理训练

俗语和成语的哲学道理训练

一成语哲理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D教条主义

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

A画家的创作灵感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

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 (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A(2)(3)(4)B(3)(4)C(3)D(4)

6、“望梅止渴”说明了()

(1)望梅确实能解渴( 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

(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 (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A(1)(2) B(1)(2)(3)C(2)(3)D(2)(4)

7、“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

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

A(1)(2)(3)(4) B(1)(2)(3) C(1)(3)(4) D(2)(3)(4)

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

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A(1)(2)(4) B(2)(3)(4) C(1)(2)(3) D (1)(2)(3)(4)

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

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17、“审时度势”是说()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

A改造和利用规律 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

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D实行对外开放

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

(1)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2)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

(3)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4)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

A(1)(2)(3)B(1)(3)(4)C(2)(3)(4)D(1)(2)(4)

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2、“杞人忧天”错在( )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3、“人定胜天”思想()

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

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

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

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

(1)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

(2)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3)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

(4)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

A(1)(4)B(1)(3)C(2)D(1)(3)(4)

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 D一切从实际出发

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3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 A(4)(5)B(3)(4)(5)C(1)(6)D(2)(3)(4)

3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1)(2)(3) B(1)(2)(3)(4)C(1)(3)(4)D(2)(3)(4)

3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

(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

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

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1)承认物质,否认运动(2)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3)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4)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5)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6)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1)(3)(4)(6)B(1)(4)(6)C(3)(4)(6)D(1)(4)(5)

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

(1)否认了物质的存在(2)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

(3)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4)静止地看问题

A(1)(3)B(2)(4)C(1)(4)D(2)(3)

35、“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1)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3)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4)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

A(1)(2)(3)B(2)(3)(4)C(1)(2)D(3)(4)

36、“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7、“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

(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哲学成语、谚语、诗句训练)

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3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量变和质变关系

3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

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D陷入唯心主义

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哲理

A世界的物质性B矛盾的普遍性C矛盾特殊性D运到的绝对性

4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

(1)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2)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

(3)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4)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

A(1)(2)(3)B(1)(2)(3)(4) C(1)(2) D(2)(3)

43、“怨天尤人”错在()

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

44、“实事求是”体现了()

(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A(1)(3)B(2)(4)C(1)(2)(3)D(1)(2)(3)(4)

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A(1)(3)B(2)(4)C(1)(2)(3)D(1)(2)(3)(4)

46、“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

(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1)(2)(3)B(2)(3)(4)C(1)(2)(4)D(1)(2)(3)(4)

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

(3)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 A(1)(2)B(1)(2)(3)C(3)(4)D(2)(3)(4)

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 A(2)(3)(7) B(4)(5)(6)(8)

C(1)(9)(10)D(3)(6)(9)

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

A(1)(2)(3)(4)B(5)(6)(7)(8)C(1)(5)(9)D(2)(8)(10)

50、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

A(1)(2)(3)B(4)(5)(6)(7)C(6)(7)(8)(9)D(4)(6)(8)

5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52、“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2)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3)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A(1)(3)B、(2)(3)C(1)(2)D(3)(4)

53、“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

54、“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

(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 原理 A(1)(2)(3)(4)B(1)(2)(3)C(1)(3)(4)D(2)(3)(4)

5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4)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5)事物内部特殊 矛盾 规定其特殊本质

A(1)(2)(3)(4)B(1)(2)(3)(5)C(1)(2)(5)D(2)(3)(5)

5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

篇三: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

(1)名言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论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33、“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 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38、“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解析:这句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 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典型句子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水是万物的始基”、“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39、“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析: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 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 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40、“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4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王充的这句话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4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解析: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第 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 1

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这种只承认绝 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

4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例如, “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

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 皆有法。”等都是这个道理。

4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解析: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45、“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解析: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段话蕴涵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认识主体在反映中具有创造性。

51、“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55、“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而不行,则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这是知行关系问题上的相互辩证法思想。

56、“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解析:王阳明的这段话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认为 知决定行。颠倒了知和行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57、“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解析:王阳明提出的这个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 花明,眼闭则花寂”、“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命题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58、“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解析:王阳明的这句话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59、“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

解析:王夫之的这句话强调要知行统一,这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又如王夫之的“行可兼知,行高 于知”这句话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也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9、“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模式,如逻辑格式等。

10、“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2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11、“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启膀上。” 解析:牛顿的这句话表明了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1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1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1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①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来指导实践的进程;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③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15、“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解析:这句话表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这句话里的“基础” 指的就是实践。

16、“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 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丰富的经验积累能加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17、“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说明了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这句话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

18、“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意志对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这句话 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

19、“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解析:这句话主要说明了非理性因素的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 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

21、“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

解析:这种命题的是错误的,因为它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又如,“有用即真理”、“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等都是主观真理论。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22、“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 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3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实践是检验价值评价结果的标准。

34、“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这表明任何一个时代 的真理既有确定性、绝对性、又有不确定性、相对性,因此对一定时代来说不可能的事情对以后的时代来说往往就是可能的,因此真理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35、“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解析: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36、“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解析:这句话表明: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 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5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解析:老子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

解析:荀子的这段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53、“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检验言行的客观标准是“功用”,即效用。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检 验作用。

54、“事实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识和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凡是符合事实效果,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第三部分 唯物辩证法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 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① 4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37、“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解析:黑格尔的这句话体现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统一的关系。

4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解析:老子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哲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7、“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48、“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解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的是对立统一而反对绝对等同;“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 物归之”强调的是相反相成并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并产生新生事物。

4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这句话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 “失败乃成功之母”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6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它表明了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61、“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

解析:苏轼的这句话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62、“治大国如烹小鲜。”

解析:老子的这句话表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63、“行百里者半九十。”

解析:这句话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有: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 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和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因此,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定要 在困难面前坚定理想和信念,要有自信心,看到光明的前途。

65、“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解析:2010年3月14日,温总理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两岸是兄弟,问题总会可以解决的。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有: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要求我们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矛盾具有特殊性,其主要情形之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统一。这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看问题。

66、“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解析:老子的这一段话体现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5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