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研究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5-08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摘要:马克思发现和克服旧哲学的矛盾和弊端,本身有一个不断认识和实践的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总体上没有超出康德道德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思想逻辑,明显带有黑格尔“三段论”历史逻辑及意识哲学的痕迹,只是马克思思想转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时他还没有能够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思辨唯心主义方法进行彻底而系统的批判,他对传统哲学思维方法的清算和新哲学思维方法的确立。开始于《神圣家族》,完成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成熟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整个哲学的革命变革,批判地继承了旧哲学的合理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自己明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不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主义对立之上的第三种哲学,不是道德哲学,也不能归结为人道主义,而是以共产主义为旨归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道德伦理批判、单纯的价值批判或文化批判,而是针对资本主义现实矛盾和冲突的真正的社会批判;它依托于具体科学和经验事实,但又不局限于具体科学的问题和方法,不为一时一地的经验所局限,而是以全部人类历史和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为其考察的对象,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现存世界秩序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在吸收借鉴现代西方哲学时,不应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和对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哲学思维方式、方法论、哲学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从西方传统哲学中产生出来,又使它经过质的飞跃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学说。现在,不管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持一种什么态度,国内外哲学家们一般都承认,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宣告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开辟了现代哲学的新思路和新视野,使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转变。但在对这种哲学革命的真实内容和意义的认识与评价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看法,实际上体现着哲学家们在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上的对立,体现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以及二者与传统哲学(本文所说传统哲学均指西方传统哲学)关系的不同认识。而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识,又直接牵涉到如何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宗旨及其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走向。所以这方面的讨论自然也就成为我国哲学界近年来重点关注的问题。这是我国哲学界继真理标准问题、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主体性问题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等问题的讨论之

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研究

后,又一场内容更深刻、意义更深远,时日也更持久的基本理论问题大讨论。虽然目前我们对这场讨论的结局一时还难以预料,但它无疑应当促进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更准确、更全面和更深刻的理解,更好、更真实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崭新面貌和勃勃生机,有利于突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开放性和未来性,巩固和强化它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指导地位和广泛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以及它与传统哲学的关系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及其意义的理解方面,过去仅仅指出它是从黑格尔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又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转向辩证唯物主义,并把这种唯物主义从自然界推广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

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这种理解现在看来显然是片面的、不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在已有哲学基础上产生的全新的哲学,它所实现的哲学史上的最深刻的革命变革,是很难用三言两语所能概括的;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这种简单化的理解和概括不能准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历史。要真正理解这场革命,首先应当客观全面地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历史,追踪他们如何发现并逐个解决了旧的传统哲学所包含的内在矛盾,突破了旧哲学哪些固有局限和弊端,然后才能顺理成章地理解他们所实现的那些思想变革的真实内容和含义。我们不仅要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生了哪些思想转变,而且要说明他们是在何种力量驱动下完成了这些思想转变以及这些转变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和意义。我们过去恰恰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作这种深层历史的、逻辑的说明。

马克思发现和克服旧哲学的矛盾和弊端,本身有一个不断认识和探索的过程。在大学里,他所接受的是传统哲学的教育,对他影响较大的有古希腊哲学、文艺复兴以后的政治哲学、启蒙时代的法哲学,然后就是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后者对他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马克思在准备他的博士论文前,曾写过一个未完成的“法的形而上学”手稿,后因思想困顿而被迫放弃,其原因则是他感到根据法的形而上学的思路无法找到哲学与现实的结合点。他认为远离现实生活的法哲学,不能满足德国当时反封建、反专制政治斗争的需要。于是马克思从康德和费希特等人的理想主义转向了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曾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哲学的异同,其主体思想是运用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来探讨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哲学变革和政治革命。在主编《莱茵报》、《德法年鉴》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问里,马克思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和经济问题,发现了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同现实之问的矛盾。最初他用康德、黑格尔的理性主义来剖析现实社会,认为国家、法是理性的产物,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发现这些东西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经济利益决定的。在特权者看来,国家、法具有神圣性,实际上这是因为它同他们的利益联结在一起。这时,马克思在政治立场上已转向劳苦大众,在思想上由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革命的民主主义,进而转向共产主义,并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转向唯物主义。虽然直到他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还没有同黑格尔哲学的思辨唯心主义彻底划清界限,即使在清算黑格尔及其后继者的《神圣家族》中,他也仍然没有同费尔巴哈哲学彻底划清界限,但马克思此时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必须从物质利益的基础和层面上构筑自己哲学研究的平台,必须以可实证的理论形式来克服哲学的纯抽象思辨,并最终导致他提出了政治革命必须与社会革命相结合、最终以社会革命取代政治革命,在首先争取彻底的政治解放(实现人的政治上的自由平等)基础上,争取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全面的社会解放这一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纲领。这是马克思当时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他开始告别传统旧哲学的真正起点和标志。而恩格斯当时则通过深入工人生活比马克思更直接地实现了政治立场和哲学世界观的转变。

应当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范畴已经是马克思当时力图把握并自以为已经把握的哲学理论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但实际上这个范畴仍然只是带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辨痕迹的抽象范畴,其理论体系在总体上也没有超出康德道德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思想逻辑,是从抽象的人的类本质、即先验的伦理价值准则出发来讨论问题的,并且明显地带有黑格尔“三段论”历史逻辑推论以及自我意识哲学的痕迹。关注现实物质生活,

自觉运用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所达到的哲学变革的初步成果—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萌芽,在这部手稿中还被淹没在思辨的逻辑推论之中,抽象的人道主义的理论框架大大限制了马克思新哲学世观的理论拓展和阐发。不少人把马克思生前从未发表也并未在公开场合郑重提到过的这部并不成熟的著作作为体现马克思创作的思想巅峰,把抽象的人道主义说成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无视马克思后来的思想转变和发展,这是对马克思成熟思想的极大歪曲。

实际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只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只是表明马克思已经开始意识到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存在的严重问题,但这时他还没有能够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唯心主义思维方式进行彻底而系统的批判和清算,还没有真正抓住现实生活中决定人的本质的各种社会关系,没有从人们现实生活的具体实际中抽象出具有决定作用的社会生产实践这种区别于单纯意识活动的感性物质活动,还没有从生产的历史发展中把握到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历史的整体变化及其规律,总之,还没有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学理论和范畴。这就决定了他虽然不满意旧哲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抽象到抽象的思辨,但又不得不借助它们的理论前提、语言和范畴来表达他将目光转向实践和劳动而朦胧地意识到的新思想。[1]

马克思对以黑格尔为其集大成的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彻底清算,是从1844年8月底他与恩格斯合作撰写《神圣家族》开始的。正是由于马克思从此开始了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彻底清算,他才最终告别了黑格尔主义,并在此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诞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终告别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一切旧哲学。创立了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传统哲学在思维方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在研究过程中颠倒和歪曲一般与个别、抽象和具体的认识关系。把以实践为基础、产生于实践、最终又回到实践的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也就是“具体—抽象—具体”)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认识过程予以人为的割裂。只截取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段。然后脱离它的实践基础和认识总过程的有机联系,把它歪曲夸大为认识的一般本质或普遍有效的认识规律和思想认识方法;再从这种被歪曲的、片面的思维规定出发。按照“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这一为黑格尔所概括和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脱离实际的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循环逻辑论证。从古代到中世纪,西方传统的本体论哲学都是如此;在近代,从笛卡尔、休谟、康德、直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也一直沿用这种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一切旧唯物主义虽然都承认客观世界先于意识而存在,但只局限于对客观世界的感性直观。以这种抽象的感性直观的世界(实际上仍然是感性的观念世界)为理论出发点,就看不到人的实践的能动性。唯心主义或者以感觉和经验为出发点,或者以某种脱离人的理性为出发点,其要害都在于脱离人的实践。脱离人的物质的社会历史活动来解决认识论、伦理学等诸多哲学问题。其结果是割裂了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和客体、实践和认识、感性和理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们在认识论上势必导致把主体和客体、感性和理性、理论和实践分离甚至对立起来。可以说,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批判和概括的那种脱离实践实际的、从观念到观念、从天国到人间、用词句反对词句的形而上学和思辨唯心主义思维方式。一切旧的传统哲学之所以要被终止。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总也摆脱不了唯心主义阴影的纠缠,其思想根源即在于此。马克思恩格斯说;“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

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认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2]这段话告诉我们;如果不抛弃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思维方法,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诞生。不可能实现对整个传统哲学的革命变革。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革命变革。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思想基础和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前提。只有在实现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革命变革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才能在黑格尔哲学中剔除其从观念出发的思辨唯心主义。拯救其革命的辩证法。使其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同时也才能在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中剔除其直观主义和抽象思维的片面性,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一切旧哲学所无法克服的内在深层矛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上是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以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抛弃了以理论、原则、概念范畴等思维抽象为出发点的旧哲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唯其如此,才能使哲学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过去的哲学尽管都想成为科学的科学,但从总体上说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因为有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才具有了立足于不断发展的革命实践的革命批判的品格,永远开放、与时俱进。从1844—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能够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现哲学史上千百年才能实现的深刻的伟大变革。除了历史条件外,这首先应当归功于他们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对传统的思辨哲学所做的系统而彻底的批判。由此。马克思才能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点做出天才的发现和发挥。

马克思哲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革命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意义,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即“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4]列宁称《神圣家族》“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5]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抽象到抽象的哲学思辨只能导致神秘主义和形而上学。不可能达到现实的具体甚或思维具体。他们说:“要从抽象转到抽象的直接对立面。不抛弃抽象是绝对不可能的”。用一种思辨的、神秘的方法即从抽象思维出发去抛弃抽象来达到抽象的对立面—具体。“只是在表面上越出了抽象的圈子”。而实际上却没有抛弃抽象。“我们从抽象,‘从一般的果实’这一超自然的理智的本质回复到现实的天然的果实。却反而使这些天然的果实具有了一种超自然的意义。把它们变成了纯粹的抽象”,变成了从我们的脑子的以外中生长出来的“一般果子”的化身。变成了具有更高的神秘意义的果实—绝对主体的化身。[6]所以,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所谓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和逻辑只能导致理论上自欺欺人的神秘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7]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他们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革命变革作了高度的概括性总结。并在这一总结中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他们说,代表传统哲学最高成果的“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足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

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发展着自己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并且这种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8]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他们认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

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9]人的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只能在人的实践中才能展现出来。这就科学地解答了人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亦即人的精神世界与人的物质世界的关系。

不过在这一时期,不论是《神圣家族》,还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哲学出发点的人和人的物质生产,也都是在抽象一般的意义上加以探讨的,后来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便从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的生产方式出发,对这个社会中生产活动的各个细节和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作了全面深入的科学考察。在马克思1857—1858年的经济学-T--稿中。我们看到他终于能够从处于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处于某种特定生产关系中的人和人的特定社会生产出发来研究人和入的各种关系及其历史(如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家、雇佣工人和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出发,从商品生产的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及其内在矛盾出发)。最终使唯物史观完全建立在科学实证和现实历史考察的基础上而趋于完全的成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不只是对近代哲学的超越,而且是对整个传统哲学的超越。它所终结的也不只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哲学,还包括它以前的各种旧唯物主义学说以及介于它们之间的各种折中主义、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它对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继承,不是简单的继承和这二者机械的拼凑与结合,而是通过批判旧哲学。在由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新发现的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立场上,运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思维方法去认识和理解世界而完成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唯物主义根本就不是什么两个主义。它们和实践的唯物主义一样,不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称谓。这些称谓和表述的不同,丝毫不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一致性和完整统一性,我们不应把它们理解成各自独立并列存在的东西。更不应把它们理解成相互分离,彼此对立的东西。传统哲学教科书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单化和条块化造成的。今天我们已完全没有理由再依据教科书的体例编排去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本精神及其思想体系。不过原教科书中那些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已经证明是正确的合乎实际的东西,我们则仍然必须坚持。

现在人们都在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或当代性,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刨了现代哲学思维方式,并认为它与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认识论哲学的超越有着许多共同性,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大胆地吸收借鉴现代西方哲学。这当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一些人实际上是站在现代西方哲学的立场上,用现代西方哲学的观点去理解马克思和他的哲学,而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它们的本质区别,这就从对现代西方哲学的一概排斥走到了全盘接受并根本改造

篇二: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性质和缘由

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性质和缘由

现代西方哲学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过,对于这些挑战的性质和缘由,国内学术界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看法与此前相去甚远,乃至大相径庭。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评论者往往纠缠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和对立,90年代之后,却往往无视意识形态方面的对抗因素。如果说前者把哲学问题庸俗地“政治化”了,后者则有意无意促成一种“意识形态的遮蔽”。例如,法国历史哲学家雷蒙·阿隆1955年出版的《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的基本意图,就是揭露左派、革命和无产阶级的“政治神话”,拒斥历史的“偶像崇拜”,强调偶然的决定论,批评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种必然性的幻觉。这种观点在冷战时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认为,纯粹的意识形态的攻击是不值一驳的。这里主要从学理的角度,探讨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阐明性质,分析缘由,从而做出有效的回应。

一、性质

关于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特别需要明确的是,挑战并不意味着径直的对抗。这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挑战的现代西方哲学家,不少人都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的哲学保持必要的乃至是高度的敬意,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批评和质疑。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挑战,是因为他们主动地关注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了。我们知道,自马克思主义产生特别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的存在,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现实的、历史性的存在,任何一个试图介入现实生活的哲学家,都不能无视马克思主义的活生生的存在,不能不在和马克思主义的碰撞、对话和交流中实现自己的理论目标。

例如,就法国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克思主义对抵抗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法兰西获得解放,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享有了崇高的威望。结构主义思想家列维—斯特劳斯在探讨如何解释社会变迁的问题时,就力图把马克思的学说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正如他自认为是一个结构主义者一样,他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的结构主义,就其来源于杜克海姆、莫斯和索绪尔的一方面来说,仅适用于社会现象的同时性的方面;就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汲取,则相应的适用于历时性的考察。在“马克思主义者”一词的真正意义上说,斯特劳斯显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他和许多同辈人一样感觉到,若要从事严肃认真的理论工作,就不能不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必要的尊重。

在结构主义兴起之前,存在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萨特很是关注和赞扬了一番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在二战后马克思主义发挥强有力影响的时代氛围中发生的故事。萨特提出哲学创造的时代是罕见的,从17-20世纪之间,出现了三个哲学创造的时代:笛卡尔和洛克的时代、康德和黑格尔的时代以及马克思的时代。这三种哲学依次成为任何特殊思想的土壤和所有文化的地平线,只要它们表达的历史时代未被超越,它们就不会被超越。在哲学的辩证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处于最新生成的时间序列中,是最有生命力的、是强盛的哲学。“马克思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是处于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①面对这样的情势,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超越,在最坏的情况下是回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不过是重新发现一种已包含在人们自以为超越的哲学中的思想而已。

在苏东剧变、自由主义欢呼“历史终结”之时,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大声疾呼:“不能没

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②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拥抱乃是其解构策略的一种运用,其意图并不在于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辩护,而是为了祛除自由主义的新国际话语的“宏伟叙事”,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中打入离心化的楔子。富有历史性意义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思考是如何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之上的。无论如何,我们今天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及历史“场域”中,处于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中,无论这种场景是马克思主义创造的,还是那些为对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及社会运动而做出的回应构成的,总之,马克思主义远未终结,它仍是有待澄清的问题、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的一切思考和行动都不由自主地置于这种场景之中。

德里达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态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福柯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者虽然后来都告别了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但是,曾经有一段时期,他们都信仰过马克思主义,甚至加入过共产党,这种经历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福柯在巴黎高师读书期间,就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老师阿尔都塞的介绍下,他在1950-1953年间成为法国共产党员。1954年同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时,他依然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哲学,而是通往哲学道路上的一种经验。利奥塔也曾经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积极关注、参与现实革命活动,1966年后他与左翼组织“社会主义或野蛮”彻底决裂。虽然福柯、利奥塔等人后来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颇有微词乃至大加指责,但曾经的信仰马克思主义阶段使得他们的理论思考不再仅仅具有“文本”的意义,而是融入时代的政治及历史语境之中,成为“历史性”的思考和写作。

现代西方哲学家都意识到马克思在哲学史上革命性的思想贡献,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对马克思思想革命的局限提出了批评。例如,现象学家海德格尔二战后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有一段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评价:“无家可归状态变成了世界命运。因此有必要从存在的历史的意义去思此天命。马克思在基本而重要的意义上从黑格尔那里作为人的异化来认识到的东西,和它的根子一起又复归为新时代的人的无家可归状态了。这种无家可归是从存在的天命中在形而上学的形态中产生,靠形而上学巩固起来,同时又被形而上学作为无家可归状态掩盖起来。因为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比其余的历史学优越。但因为胡塞尔没有,据我看来萨特也没有在存在中认识到历史事物的本质性,所以现象学没有、存在主义也没有达到这样的一度中,在此一度中才有可能有资格和马克思主义交谈。”③他还强调共产主义是对世界历史意义的一种经验,一种本质言说,而不仅仅是“党”或“世界观”。他指出:“人们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共产主义的学说及其论据,但从存在的历史的意义看来,确定不移的是,一种对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东西的基本经验在共产主义中自行道出来了。谁若把‘共产主义’认为只是‘党’或只是‘世界观’,他就是像那些把‘美国制度’只认为而且还加以贬谪地认为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人一样以同样的方式想得太短浅了。”④另外,海德格尔注意到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的努力,这表明海德格尔承认,在从哲学的终结走向“思”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学说有着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与此同时,他又指出,颠倒了的形而上学仍然是形而上学,马克思的学说作为一种人道主义或者奠基于一种形而上学中,或者其本身即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根据。

新实用主义者罗蒂对马克思哲学的态度同样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把马克思和尼采、海德格尔相提并论,认为马克思属于教化型哲学家;另一方面,他又认为马克思尽管主张实践的优先性,却仍然坚持这样两个信念,即试图深入现象背后的实在,以及为政治寻找理论基础的信念。马克思仍属于“大写”的哲学家。显然,罗蒂强调马克思哲学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之间存在裂痕,马克思的方法具有解构性,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则具有“宏伟叙事”的封闭性。⑤这样,继海德格尔之后,罗蒂再度拆解了马克思学说的总体性,不同的是,海德格尔侧重

于马克思在拒斥形而上学方面的不彻底性,罗蒂则侧重于马克思学说的内在张力或者说矛盾。 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例证。如实用主义哲学家胡克在1933年为纪念马克思逝世50周年而作的《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和1936年出版的《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中,厕身于美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中,比较充分地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试图发展一种实用主义马克思学。在1940年出版的《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中,胡克力图“拯救”马克思主义中有生命的、正确的东西,提出马克思思想中最优秀的因素,都在杜威的著作中得到体现,而且得到杜威的独立发展。与此同时,他全面抨击了辩证唯物主义,提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运动来说正在死亡,而且在许多国家已经死亡。在1943年出版的《历史中的英雄》中,他又集中抨击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决定论视作形而上学和神秘的先验主义。这样,胡克就走上了彻底的反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二、缘由

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相互交错的缘由:

1.现代西方哲学批评和质疑所针对的与其说是马克思的哲学,不如说是后来被视作“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又不能不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同一性的解构

在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通过批判第二国际特别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求证“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在1930年写作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判》中,德国理论家柯尔施则开始使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并把它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列宁主义对立起来,认为自20年代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已经不再是在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和第三国际的理论家之间的争论,而是新老“正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争论。前者的代表是考茨基和列宁主义,后者的代表就是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这样,柯尔施实际上就区分了三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第三国际亦即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写作于30年代的《狱中札记》中,葛兰西批评了布哈林“粗糙的”历史唯物主义,把其源头追溯到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后来的现实批评指向,则主要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模式。胡克的《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一书,批评了考茨基代表的正统派、伯恩施坦为首的修正主义者、索列尔等工团主义分子,高度评价列宁,认为列宁“回到马克思并向前推进”了马克思。胡克认为,在任何革命运动中,运用“正统派”这一名词本身,都是一种变态。⑥第二国际领袖们的问题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种公开支持民族主义和改良主义实践的、非阶级的社会发展科学。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强调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及其意识在历史运动中的积极作用,并把“物化”作为马克思的基本理论,这一点似乎为1932年首次全文发表的“巴黎手稿”所证实。“手稿”发表的当年,西方许多学者就相继发表论文,宣称从中发现了“真正的马克思”,即人道主义的马克思,进而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被分割为青年马克思和成年马克思,用马克思早期的哲学著作来否定后期的经济学著作,认为“手稿”中的人道主义才真正代表了马克思的思想。这样,很自然就把成年马克思视作对青年马克思的背弃或衰退。存在“两个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自然也就一分为二了:一个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另一个是“传统的”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他们所谓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包括第二国际的思想,也包括第三国际的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马克思早期的理论是一种批判的理论,后来由于受到科学的诱惑,丧失了批判精神,陷入了实证主义和机械决定论。他们的任务就是恢复这种批判精神。与之相反,阿尔都塞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论点与其说是他后来科学思想的萌芽,不如说是其障碍。马克思只是在对其青年时代的理论基础——人的哲学神话作了彻底批判以后,才达到科学的历史理论的。从1840-1845年,是马克思思想的意识形态时期,

在马克思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先是接近于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性加自由的人道主义,接着是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1845年是马克思同意识形态决裂的时期,他开始和一切把历史和政治建立在人的本质的基础上的理论、一切形式的哲学人道主义相决裂,把人道主义规定为一种意识形态。1845年到1857年是马克思科学思想的成长时期。经过多年的实证研究和精心推敲,1857年以后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历史理论,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新的概念框架,取代了个体和人的本质这个旧的问题域。“就理论的严格意义而言,人们可以和应该公开地提出关于马克思的理论反人道主义的问题。”⑦马克思成熟时期的科学观点不仅排斥我们在青年马克思那里看到的哲学的人道主义,而且一般说来也排斥理论的人道主义。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序言”中强调自己的工作是回到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解释传统,实际情况却是,肯定早期马克思很容易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似乎恩格斯在哲学上根本没有达到马克思思想的高度。而简单地否定青年马克思,则导致另外一种错误,即对马克思一生思想发展中的连贯性注意不够,并过分强调马克思和德国古典哲学的“认识论的断裂”。在更根本的意义上,这两种理论取向都把马克思思想中的哲学向度和科学维度割裂开来。

2.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密切联系在一起。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评,往往就是对苏联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批评

胡克在《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中专辟一章,围绕托洛茨基《被出卖了的革命》一书作了“对俄国革命的反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社会主义运动最初期望发展出一种科学的社会哲学以作为行动的指南,不幸的是,几乎是一开头就背上了一种形而上学的遗产。这种遗产采取了对辩证规律和辩证方法的信仰的形式,认为自然界和社会的辩证过程保证着社会主义的胜利。这样胡克就开始研究辩证的信仰和对辩证法的信仰。雷蒙·阿隆的《知识分子的鸦片》也没有区分苏联的具体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以至于把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现实批判,称作变态的或世俗化的宗教。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马尔库塞在1958年出版的《苏联马克思主义》一书中写道,在苏联所发生的事,并不是社会现实日益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要求相一致,而是使其日益适应苏联现实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苏联马克思主义,业已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得以被理解的整个结构。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公式现在不是被用来表述真理,而是被用来指导信徒的实践。因此,他们对献身真理不再有热情,而更热衷于维持现存秩序和宣传标榜自己;他们的“真理”就在于他们行动的效果。马尔库塞在该书中的任务,就是在重构苏联马克思主义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其背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批判。在此过程中,他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面貌在历史进程中必然要变形、扭曲。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在1963年出版的《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中写道,马克思是一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就此而言,弗洛伊德是不能与马克思相提并论的,马克思所思考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关于这个事实,无需再作任何解释。他觉得遗憾的是,在几乎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土地上传播的是一种被歪曲和被贬低了的“马克思主义”。尽管如此,也不能低估马克思独特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将启蒙运动时期的人道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的精神遗产同经济的、社会的实际状况联系起来,从而为一门有关人和社会的新型科学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然而,在马克思之后,西方和东方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义者却都对社会主义作了资本主义的解释,认为它是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改善经济和社会政治状况的一场运动。 萨特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是直接针对法国共产党及其照搬的苏联模式的。萨特与法国共产党的关系可谓一波三折,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与这种波折相互交织。1945-1950年间,萨特对苏联模式极为反感,在《唯物主义与革命》等著作中对共产党的思想和方针提出了批评。1952年他发表了《共产党人与和平》,赢得了法国共产党的好感。1956-1962年间由于匈牙利

的布达佩斯事件,他与法国共产党决裂。《辩证理性批判》的写作就是在这个时期,书中对官僚主义、斯大林主义进行批判。在《七十岁自画像》中,萨特写道:“我在布达佩斯事件之后与共产党人决裂了。并非全面决裂,但是联系切断了。1968年以前,共产主义运动似乎代表整个左翼,以至于与共产党的决裂就使你处一种流放的境地。一旦人们脱离这个左翼,人们不是向右转,如那些投向社会党的人所做的那样,就是处于某种期待状态,那个时候惟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努力把共产党人拒绝人们加以思考的东西一直思考到底。写作《辩证理性批判》对我来说是在共产党对思想施加的作用之外为我自己的思想结账的一种方式。《批判》是一部马克思主义著作,但却是反对共产党人的。我那时候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被共产党人完全歪曲、变质了。现在,我不完全这么想。”⑧这一时期的萨特与其说是对共产党失去信心,不如说是想帮助共产党纠正错误、寻找真理。萨特称自己是共产党的同路人,并解释说一个同路人的确切意思就是一个试图在这个党的组织之外思考问题而希望党能利用他所发现的真理的人。

萨特认为,在苏联官僚主义与保守主义相结合,把变化归结为同一。苏联领导人害怕给真理以自由会破坏权力的集中、实践的统一,因而拼命地保持群体的整合,把真理的解释权只留给自己,以使他们确定的路线不被怀疑。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成为政治教条和大一统意识形态的服务工具,而不是学术研究的对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僵化认识时,马克思主义实践则成为主观任意的、无原则的实践。而且官僚主义者从来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强行地推行计划化,一切决定都产生在办公室中,对现实施行唯心主义的暴力。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不再研究具体经验,而是热衷于对资料进行简化,在研究事件之前就把事件概念化,还以为这样就是在为党、为人民服务。概念化和走极端这两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唯心主义形式都可以归结为唯意志论,在它的支配下,分析问题变成清除细节,现代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意愿改变一些事件的性质,甚至编造一些事实,以便符合先验的僵化概念。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使开放的概念封闭起来,成为先验的真理,认识的整体化就由此堕落为“整体的经院哲学”。

阿尔都塞和萨特形成有趣的对照。阿尔都塞于1948年后加入法国共产党,他的观点往往与法共相左。20世纪50年代以来,法国的哲学家和天主教神学家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出一些人道主义的论述,用以反对阶级斗争的口号。苏共20大后,人道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苏联、东欧和西方国家共产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中,开始谈论“自由”、“人”、“属人的人”等哲学论题,并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这样,从30年代以来开始的对马克思早期著作所作的非马克思主义解释,现在被从斯大林教条主义下“解放”出来的共产党人知识分子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对马克思著作的“人道主义”解释,这就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阿尔都塞把人道主义视作一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致力于保护马克思主义免受这种意识形态的威胁。他的《保卫马克思》一书,就是在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的和理论的形势中,“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构想、写作和发表的,它们与其说是从学术的和思辨的研究中产生的,不如说是“对一定形势的干预”。阿尔都塞强调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不能从人道主义意识形态的立场出发,而应从理论反人道主义、反经验主义、反经济主义的立场出发。随着斯大林主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能够完整地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而是要求我们公开提出和思考我们的问题,摆脱理论上的“外省习气”。阿尔都塞认为法国的工人运动在历史上一贯缺少真正的理论素养,法共是在理论空白的情况下诞生的。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奠定了基础,“无论是马克思本人还是恩格斯、列宁都还没有写出马克思主义所欠缺的伟大哲学著作”⑨。这样,阿尔都塞的工作就是在拯救马克思主义免于意识形态侵袭的过程中,完善和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

3.随着时代情势的不断变化,一些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已不再适应历史发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

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

A、历史性

C、科学性 B、真理性 D、实践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A、主要内容

C、核心部分 B、理论基础 D、实质或灵魂

5、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

A、是否坚持唯物论

C、是否坚持辩证法 B、是否坚持唯心论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在于( )。

A、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C、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个人、自我生存意义上的特殊表现

D、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

E、世界观也就包含着人生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B、现代西方哲学属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

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价值

E、我们要认真研究、批判、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推进哲学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正确方法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最正确的哲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在( )。

A、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B、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C、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实现了科学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E、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明显的局限性是( )。

A、机械性

B、形而上学性

C、直观性

D、思辨性

E、不彻底性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