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名言 > 列表页

张洁《无字》中的名言名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04  分类: 名言 手机版

篇一:天涯何处寻幸福——对张洁《无字》三代女性形象的解读

目录

第一章 偶然的无可奈何 ................................................ 1

第一节 墨荷的无能为力 ............................................. 1

第二节 叶莲子的天真 ............................................... 1

第三节 无为的单纯 ................................................. 2

第二章 不甘的原动力 .................................................. 2

第一节 传统孕育的虚梦 ............................................. 3

第二节 忍辱负重的灾难 ............................................. 3

1.勇敢的抉择 ................................................... 3

2.执着的连累 ................................................... 4

3.局内人中的局外人 ............................................. 4

第三节 自由的羁绊 ................................................. 5

第三章 追寻自由而不可得 .............................................. 7

第一节 生死之自由不可得 ........................................... 7

第二节 追逐之自由不可得 ........................................... 7

第三节 自由之自我不可得 ........................................... 8

结语 ................................................................. 8

致谢 ................................................................. 9

注释 ................................................................. 9

参考文献 ............................................................ 10

文献综述 ............................................................ 11

天涯何处寻幸福

——对张洁《无字》三代女性形象的解读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摘要:每一部文学作品的写作目的都不外乎通过文字告诉读者抑或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应该具有的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使每个人在思想上获得解放,最终能够在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得到真正的自由。本文从《无字》中墨荷、叶莲子、无为的人生经历出发,分析偶然发生在她们身上的事情,以及她们面对遭遇的不甘,努力反抗与追求,揭示了现代人追求自由而不可得的种种精神矛盾。

关键词:人物 ;偶然 ;不甘; 追寻; 自由

第一章 偶然的无可奈何

任何人的出生都是不能选择的,也就是说能来这个世界上走一趟纯属偶然,也是任何人在出生之前都不可能准备的,同时也昭示了生而为人的即成事实与无奈!

第一节 墨荷的无能为力

“墨荷出生在一溜大瓦房、热热闹闹、鸡鸭鹅狗你方叫罢我来叫的院子里。家里不但有马

[1]车,还有常年的雇工。按一九四九年以后的说法,必是地主无疑,而叶家大概就是贫农了”

到了该出嫁的年龄也就只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后就嫁进了门不当户不对的贫农叶家。嫁到叶家整天受到婆婆和小姑的支使,做各种各样的繁重家务,与此同时还得承受叶志清定期的“投篮”,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生育工具。更令人难以承受的是“叶志清可以嫖窑子,可以让

[2]她每年生育一个不能成活的孩子??”,最后墨荷的孩子就只剩下叶莲子一个活了下来,最

后死了也是在婆婆不负责任的厉声中草草的火化了。

出生不能选择,出嫁不能选择,生不生孩子不能选择,了结这个伤痕累累的残躯的方式还是不能选择,是何等的无奈,何等的凄凉,生与死都显得那样的无能为力!

第二节 叶莲子的天真

可以说叶连子从出生到成长与她那些早已逝去的兄弟姐妹相比就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出生后墨荷更是没有给她的婴儿提供维持生命的奶水,没有办法,“秀春硬是喝着高粱米醭子——那发了酵的高粱米粥上的稀汤,换句话说,也就是和着泔水的活下来的;连刚煮出来的新鲜高

[3]粱米粥上的那点稀汤,也没有得到过一口。”墨荷死后,叶莲子在奶奶家感染了风寒,村里其

他感染风寒的人都死了,只有她硬是熬了过来,至此,以后等待她的就是永无休止的水深火热的日子。情窦初开的年龄与史峤的相遇也是再好不过的例子,本以为可以找个人然后就此过上安稳的日子,没想到如此甜美的时光只是昙花一现,史峤因工作需要不辞而别,从此杳无音讯。这美丽的偶然相遇,不经意间就消失不见了,难道这本就不是属于自己的?面对这样的结局自

己就能甘心吗?当然不!

这就是叶莲子的天真,以为彼此喜欢就能在一起,然后成家,开枝散叶。以为自己的认真勇敢,把“我愿意”三个字的纸条放到父亲的口袋里,顾秋水就会感激涕零,然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安安稳稳过完这一生?都是天方夜谭!本以为只要到顾秋水身边就能多少体会一家

[4]团圆的温馨,没想到等到的却是顾秋水一句“你怎么来了?”的凄怆!这一刻,有多少的天

真也被击得粉碎了,然而叶莲子还是蹲下,忍住伤心,把她的天真一片一片的拾起!这也就是叶连子为自己的天真付出的代价。

第三节 无为的单纯

出生以后就只能跟母亲相依为命,不是因为感染上风寒而差点丢了性命,就是被顾秋水扔出屋外差点摔死;不是因为发大水而差点被淹死,就是差点在火灾中差点丧命!都是偶然而又艰难的生存,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面对以后的路,谁也不知道!正是因为从小父亲这个角色的缺失,成年之后对男性的理解就停留在表面,自小跟着母亲过着寄人篱下,察言观色的日子,只要谁给那么一点点温馨的关怀就可以让她忘乎所以,也就千方百计想抓住这根温暖的救命稻草。她和胡秉宸的相遇是这样的:“在几十年前的那场茫茫大雪中,胡秉宸走在五七干校四野空

[5]寂的田间小路上,正享受着一刻独处的自在,却仰头撞见一个女人站在旷野里。”这便是一个

偶然得不能再偶然的场面,但是无为和胡秉宸却是翻来覆去的想,正如作者所说“如果人们把一件子虚乌有的事情翻来覆去想了又想,最终就会为那件事情找到一个他自己也深信不疑的源

[6]头。”可以说一切看似偶然的事情到了这里就变成了人为的安排。而这一切,无为似乎还没有察觉,所有关于以后他们两个要上演的大戏,在胡秉宸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和轮

[7]廓。无为甚至就因为胡秉宸要离开时说的一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就缴

她所有的械。就是因为她的单纯,她的敏感,她热爱的文学,把她不知世事的深浅彰显无遗。而接下来的就是等待她长达三十年之久的情感和婚姻的纠葛,这其中也包括对母亲和女儿不负责任或者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残忍。她的单纯在以后的日子里被胡秉宸处心积虑地利用到了极致。

到此,可以说叶家母女三代体验了各种各样的偶然,继而从一种混沌的状态中走出来,看到现实生活的无可奈何,但是对这种生存状态又心怀不甘,伴随着这种不甘心态的驱使,她们就得饱受现实炼狱的残酷折磨!

第二章 不甘的原动力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我们应该感激周围的人和我们所拥有的物,这样我们就能快乐幸福的活着。但是谁也没有给这个“知足”定一个标准。或者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只有当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都富足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方可心安理得的探讨这个问题。面对的事实是什么呢?所有的人对现状都不满、心怀不甘,这种内心深处的缺失向外投射就成为了追逐物质实际行动,然而这个追逐的过程又是何等的艰辛与苦楚!

一颗强大的内心究竟该如何练就?谁都不是天生就具备这样的品质,都是经过后天的磨练而形成的。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装满恐惧和不安,当某些不可预知的事情毫无预兆的袭来时,

你不坚强,谁替你坚强?当你的至亲至爱面临危险而他们又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你也就只能义无反顾的向他们奔去并给与保护。

第一节 传统孕育的虚梦

墨荷的名字与文房四宝的墨盒有谐音之趣,墨盒在看重风雅文明风雅并且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中长大,拥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嫁入叶家后,侍奉奶奶、婆婆,听任小姑的支使,日夜操持家务,没有半句怨言!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她内心有没有一个构想的温暖乌托邦呢?

丈夫常年在外,即使定期回家“投篮”,要说他们有感情是站不住脚的,墨荷只是居于一种为人妇应该履行的责任。她出生在一个看重文化的家庭,内心深处就肯定有诗情画意的栖息地,虽不要求叶志清与她吟诗作赋,但还是渴望男女之间的体贴和温情。这种内心深处的渴望是符合人性的。墨荷就没有人能够懂得,她就只能逃进自己建造一个乌托邦的精神世界。在每年榛

[8]子成熟的时候,她独自钻进榛子林,“采一颗,愣一愣,想一想。”,“两眼朦胧、两颊羞红地

[9]想像一个根本无以想象的、中意的男人。”如果是要表现她的不甘,这无疑是对叶志清不着痕

迹的报复,甚至比叶志清方式还更加有力!她在夫家的屋檐下竟然怀想春梦:宛如榛子壳“沉绿里驳杂着、斑斓着沉红,如果没有一种自在、自信、沉醉的成熟,谁敢出此心裁、创意,把

[10]这两种大反大逆的颜色放在一起?”墨荷在奴隶般的岁月里苦熬着,而她的灵魂却从中分裂、

逃脱出来,保留了一份精神世界中唯美的情感草原。

现实的巨大压力还是没有把墨荷压垮,在婆家实在被虐待得无法忍受时,她就逃回娘家。在她的内心渴求一份温馨和诗情画意的时候,她就躲进想象里感受着不真实的梦。她在勇敢面对现实的时候也不忘给自己的精神世界找一个遥远的栖息之地,这也就是在被禁锢的生活中努力的寻找一条自由之路。

第二节 忍辱负重的灾难

叶莲子,人如其名,莲子谐音“怜子”,在作者的笔下势必怜爱无为一生,同时也为无为倾尽她一生的心血。

1.勇敢的抉择

她这一生不能和心心念念的史峤在一起了,因为史峤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女大不中留说出了叶莲子的无奈,就在继母打算把她嫁出去的时候,她在净嫖窑子的王连长和从小就喜欢看《七侠五义》顾秋水之间做了比较,史峤之后她怎么忍心嫁给净嫖窑子的王连长呢?“盘算来盘算去,叶莲子只好硬起心肠放下史峤。逃亡意识更使他知道该怎么办,而且一办到底不能拐弯,

[11]就写了一张纸条塞进父亲的口袋,很简单的三个字:‘我愿意’ 。”就这样,她不久就和顾秋

水订了婚,自此她便幻想着作为女人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生活,并就此想象她会习惯的爱上顾秋水,制作一份相应的情爱,而很实际的把史峤藏在哪个午夜梦回之中。从这里可以看出她与墨荷的区别,她同样也是在幻想着,但是她幻想的“史峤”更为实际了,幻想之后她还是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了。

上面所说的就是叶莲子不甘父母给自己安排婚姻,在不得已情况下盲目勇敢的选择自己的

终生幸福。但是这样的幸福也仅仅是婚后两年那么短暂,这样甜蜜幸福的时光一直让叶莲子回味一生!然而尝尽初婚这两年的糖衣以后,生存的苦难就随之而来了。

2.执着的连累

随着顾秋水跟随包天剑在动荡的中国颠沛流离之后,叶莲子和无为就近似是孤儿寡母了,因为顾秋水的存在与否对他们母女俩来说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从物质层面来说,母女二人没有经济来源,有幸在有家底的人家做个长工就是一份不错的差事了,虽然有一份寄人篱下的悲凉,但是为了生存也不得不忍受,叶莲子现在不单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无为。要是顾秋水在的话肯定会为她们母女撑起一片天的,就是这样一份残存的余念,再通过各种关系得知了顾秋水的地址后,毅然决定去寻找他。面对全国一片混乱的形势,叶莲子在父亲的帮助下收拾好细软带上无为,穿过动乱的战区,最后来到了香港找到了她为之心心念念的丈夫。这种简单的执着让顾秋水感到压迫,随便找了一间房子打发了她们母女,一分钱也没有给她们,更甚者顾秋水十天半个月不来看看她们。顾秋水想通过切断她们母女的物质生活来源,让她们不得不回内地。

但是叶莲子的生存能力是何等强大,一副非在香港安营扎寨的架势,这种做法只换来顾秋水咬牙切齿的愤怒,刺到了他那不负责任的良知,但这更是影射了顾秋水灵魂深处软弱!叶莲子所散发的光芒太过耀眼,刺痛了顾秋水,让他无地自容,因此才采取各种极端的方法把她们母女逼回大陆。其中一条毒计就是当着她们母女的面和阿苏做爱,让叶莲子受尽羞辱。

叶莲子的执着不仅连累自己,还连累了幼小的无为,为了这种名存实亡的关系她不惜冒生命危险,奔走天涯,到底她是为了什么?香港的战火没有把他们母女毁灭,反而是她的丈夫让她尝尽了毁灭的滋味,这种执着有意义吗?还不如就此撒手人寰到还干净!那么无为怎么办呢?或许只有和自己患难与共的无为才是生存下去的希望,从此以后忘记了丈夫给自己的伤痕,肩负起了一个作为母亲的责任。

从这里开始叶莲子把生存的希望从男人身上转移到了自己身上,完成了独立自我的建构,开始对自己敬仰的男性世界的产生怀疑,诸如他们的能力,他们对家庭持有的信心。

3.局内人中的局外人

无为和胡秉宸的婚姻,从一开始叶莲子就是反对的,不仅仅是他们年龄相差太大,更为重要的是叶莲子的“毒眼”已经看到了无为和胡秉宸的未来,一个搞文学创作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政治老革命的对手!

叶莲子做为无为的母亲是一个局内人,但是当无为死心塌地的在为胡秉宸的事情奔波的时候,她好像就和自己的女儿没有关系了,变成了一个局外人。叶莲子已经上了年纪,一边要照顾自己的孙女禅月,一边还得为女儿的爱情婚姻操心。因无为和胡秉宸这个政客有牵连,她的整个家庭遭受无形的政治高压。除夕夜还得忍受白帆的儿子林百泉的叫嚣和威胁,把一个好好的家弄得鸡犬不宁。

不再为丈夫执着的叶莲子,现在是对女儿的终身幸福的担忧。一方面在苦口婆心的跟无为做工作,另一方面不得不去找胡秉宸“求情”,让胡秉宸放过自己的女儿。可是无为单纯与固执,胡秉宸的老谋深算,最后叶莲子是一败涂地。面对无为好不容易得来的作为一位作家的地位,本以为可以告别遭人唾弃的苦日子,但是没有想到,无为和胡秉宸的纠葛把祖孙两人带入一个

篇二:浅论张洁小说的语言风格

浅论张洁小说的语言风格

张洁,1937年出生,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当代女作家,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的特殊贡献作家。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顶国家奖的作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者。 1989年获意大利马扭帕蒂[MALAPARTE]国际文学奖。1992年2月被美国文学艺术院选举为该院荣誉院士。这一终身荣誉,授予世界各国七十五位包括作家在内的音乐、绘画艺术家。此院士仅授予美国公民,荣誉院士授予非美国公民。作品被译之英、法、德、俄、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荷兰、意大利等十多种语言,有三十余部译本。现任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工、 国际笔会北京中山会员。主要作品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无字》。

由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张洁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的影响的作家,作为女性作家的一个代表人物,张洁的小说在语言风格上拥有自己的特点,这种风格简而言之就是语言中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下面对此作一些论述。

一、追求视觉美

夏季的夜晚是短的,黎明早早的来临,太阳还没有升起来以前,森林、一环一环的山峦,以及群山环绕着的一片片小小平川,全部隐没在浓色的雾色里。只有森林的顶端浮现在浓雾的上面。随着太阳的升起,越来越淡的雾色游移着、流动着,消失得无影无踪。沉思着的森林,平川上带似的小溪全部呈现出来,远远近近,全是令人肃穆的、层次分明的、浓浓淡淡的、深深浅浅的绿色,绿色,还是绿色。

森林啊,森林,它是孙长宁的乐园;它的嘴巴被野生的浆果染了;口袋被各种野果塞满了,额发被汗水打湿了;人被森林里的音乐陶醉了。

陈年的腐叶在他脚下沙沙地响着,风儿在树叶间吹动着;蝴蝶飞着,甲虫和蜂子嘤嘤地哼着;啄木鸟笃笃地敲着。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叫了一声又停了下来,从森林深处传来了另一只鸟儿微弱的啼鸣,好像是回答这只鸟儿的呼应。……悠

远而辽阔。森林里,一片乐声。

这段优美的文字,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生机盎然的世界。这是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中的一段对大森林的描写,这里,不仅有小说表现的内容美更有线条美、色彩美、音乐美。作者调动了各种语言手段,综合了诸类艺术的语汇和规范,如造型艺术的线条、色彩,音乐的节奏、音响、旋律,电影的蒙太奇等,形成了一种综合态势的感觉型语言,大大扩展了文字的表现力。在这里语言已不仅是简单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它本身就构成了小说艺术的美,它创造了情绪、创造了气氛、创造了意境。在上面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蕴含着内在的生机的,渍润着爱的情感,如诗如画的境界。你看,那“一环一环的山峦”、“ 群山环绕着的一片片小小平川”、“森林的顶端浮现在浓雾的上面”,呈现出最富魅力的曲线美;那“令人肃穆的、层次分明的、浓浓淡淡的、深深浅浅的绿色,绿色,还是绿色”,浆果的红色,被汗水打湿的额发的黑色,还有下一段出现的白色的蘑菇,这些斑斓的色彩绚丽而夺目;而腐叶“沙沙地响着”,蜂子“嘤嘤地哼着”,啄木鸟笃笃地敲着,小鸟在歌唱,伐木工伐木的呼声??这声音混成了多声部的混声大合唱,它传达出美感悠远、辽阔、壮丽。

这种由声音、色彩、线条等特有词汇组成的语言,洋溢着一种生命的活力。追求小说的视觉美诗张洁小说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这种语言的运用使张洁的小说洋溢着一种内在的生机。她的很多作品都有类似油画的段落,如《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钟羽在小路上散步的一段描写,又如《漫长的路》中那位美术学院出身的小职员眼中的乘车女人:

她站在那儿,夹着一把浅蓝色的塑料伞。浅蓝色的衬衣外面使一件银灰色的外衣。外衣的袖口已经磨破了,不知使因为经济不太宽裕还使因为象他一样,早已对这些身外之物失去了兴趣。网兜里装着几条带鱼,还有菜蔬,另一个人造革的提包里装满了大大小小的纸包,最上面的是五个扎在一起,印有某某中药店字样的纸包。有人病了,不知是他丈夫,还是他孩子。她一定累了,一定倦容和烦恼,微微地拱着身子,靠在汽车站的铁栏杆上。那样地柔弱,那样地需要人帮助,却又那样地不想向谁请求些什么。

这段文字的可视性是很强的,很像一副人物写生画,色彩清晰,层次分明。从人物的衣着到人物的行装,网兜里的物品,再到人物那一脸的倦容,微微拱着的身子,整个是个大特写,背景很简单,简简一个汽车站的铁栏杆,其余是空白,突出了人物的寂寞、孤独,这个画面表达了小说主人公理解别人,也渴望被人理解的心情,而且这种语言处理,又突出了人物的身份特征。

二、追求音乐美

音乐美也是张洁小说语言的一个特点。这种美感不仅体现再她对声音的敏感,善于捕捉大自然的一切声响,创造出一个充满音乐的世界。她的叙述还有一种旋律美。《方舟》和《沉重的翅膀》再这方面十分突出,在这两部小说中,由于作者把抒情、议论、叙述紧密地糅合在一起,一般的叙述和诗意的抒发巧妙地穿插、交替出现,全篇的语言随着内心感情的变化而一会儿紧张热烈,一会儿舒缓自如,时而高昂激越,时而低沉回旋,有时紧锣密鼓,引人入胜,有时停顿间歇,启人遐思。许多段落朗朗上口,富于节奏感。如《沉重的翅膀》中贺家彬对万群的那段话:“因为这还是一个充满困难的过渡时代啊!所谓杂暖还寒,上不上、下不下,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等等,等等,又何必把自己的苦痛看得比整个世界的苦痛还重呢?”又如《祖母绿》中描写卢北河同曾令儿谈话时的一段:

相爱——

分手——

不,卢北河根本不懂,也根本不知道他和左威之间发生过什么。这秘密只能带进坟墓。

陶陶!

那难道是少男少女之间聚散匆匆的爱么?象喇叭花儿一样,只开一个早晨? 陶陶!

她难道时另又新欢么?象折下的柳枝,插在哪儿,都能成荫?

陶陶!

这里那些两字一节,两字一节,很像歌曲中带有休止符的乐段,节奏强烈而斩截,不仅给人听觉的享受,而且停顿造成了语义的空间,跳跃形成了感觉的反差。句与句之间没有按照通常逻辑的排列,却强化了作品的情感。这里的每两个字眼儿,都像重锤砸向了曾令儿的心灵,使读者强烈的感受到曾令儿内心曾遭受的巨大痛苦和他顽强的承受力。这种强烈的节奏使曾令儿那海一样博大的胸怀和卢北河古井般阴深狭隘的心地形成更鲜明的对比。

三、语言具有主观性和情绪化

语言的主观性和情绪化,也是张洁小说叙述的一个特点。她使用的是一种流行在女知识分子中的口语。这种语言典雅而不媚俗,活泼又有节制,激情充沛而简洁洒利。对于张洁来说她的个性色彩更加鲜明,语言不仅流畅,有时还很泼辣,毫不扭捏拘束。她不刻意追求语言的规范化,许多段落好多是脱口而出,绝少修

饰。在叙述交代时她很少用形容词,常常是主动宾的结构、关联词,转折词也尽量舍去,往往直接跳跃。像《方舟》结尾那一段,从梁倩撑开折叠方桌,说“我想开了”开始,对少年时代的回忆,同声合唱《少先队员歌》歌声引起的笑声,笑声之后的哭声,梁倩呼喊“老娘儿们”的叫声,那被“嘭”地一声打开盖子,“嗞”地一声喷射出来,冷不防又滋了梁倩一脸啤酒,还有最后“为了女人,干杯”的祝词,每一个字仿佛都滴着血。这一段,有歌、有画、有哭、有笑,有愤怒的骂声,也有诗一样的抒情,整个文字活灵活现,极有神彩,所有的人和物仿佛都腾跃而起,透露出一种内在的灵魂的骚动。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张洁小说语言不仅创造情绪和意境,还创造了内容,深化着内容。

张洁小说在具体表现上采取的是对感官印象和心理联想的直接呈现。这种表现手法不同于那种以情节交代为主的小说。那类小说往往通过摹拟审美对象的动作行为、叙述情节过程,性格历史来传递形象构成的视觉信息。它特别重视语言的规范化,有严密的语法结构和线性因果的逻辑推理。这种语言在读者脑海中留下的是粗略的、平面的视觉信息,给读者感受的完全是隔着一层的、外在的,很难激起读者参与和认同的欲望。而注重感觉呈现的表现手法必然要求相应的语言变化,由平面的、线性的称述的语言变为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感觉型语言,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缩短表现对象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我们经常说,文如其人,其实,小说生来的使命便是表现艺术家不同凡响的感觉。这对于张洁而言,她坚持的是使文字尽可能地接近生活,接近普通人,她热爱生活。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她始终以此为导向,运用语言来进行表达。总之,追求视觉美、音乐美、以及比较浓厚的主观性和情绪化是张洁小说语言风格的主要特色,从而使小说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参考书目:

1、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骆小所.现代汉语引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6、王渝光、王兴中.语言学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07级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业

课程名称:现代修辞学

研究生学号:07050102026

研究生姓名:普加成

论文题目:浅论张洁小说的语言风格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二零零八年七月八日

篇三:张洁:知在

张洁的《知在》:一抹悲凉的暖意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2 月27 日 | 文章来源:文汇报

■张洁 钟红明

“还有多少人在读小说?我指的是文学。尽管书店里的书堆积如山,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却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成为小众的事。不过这也没什么不好,也许因此这个队伍更纯粹了。如果有人还对文学怀有敬意,不论是作家还是读者,肯定是被曾经的古典主义大浪遗忘在岸上的一枚文学化石,我愿意向这些文学化石表示敬意。”

钟红明:您的长篇小说标题很有意味,《无字》中的“无字”也许是不言之言,不文之文,那么,何为“知在”?

张洁:是一种态度吧。

钟红明:记得我上大一的时候,第一个作品讨论会就是讨论您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然后我在《收获》做了21年的编辑。读过您的许多小说,它们在作品的风格和形态上差异如此鲜明,有人用一个人的成长期来描述您的小说的少女期、成熟期等等,从唯美诗情的古典主义,正统的现实主义,冷峻的现实主义,到荒诞审丑的现代主义……也许任何定义都是一种限制,但我还是想请问,这是否表明您对艺术对人生对这个世界的整体感受发生了变迁,这种变化异常强烈?您不断突破自己的动力来自什么?

张洁:因为写作是我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作家,才分也有限,可我舍得下死力气,并努力不要重复自己。

钟红明:《无字》透着骨子里的冷和切肤的伤痛,有人当成您个人的心史来读。《知在》给我的总体感觉是,人物总是坠入在极端的情境中,和常态和世俗背离很远,极端,激烈,坎坷,传奇,惊心动魄。但我也看到了温暖的色调。在这个小说里,您把自己藏得比较深,是吗? 张洁:小说创作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怎么写,要看自己在与那个“题材”碰撞时的状态。而且我喜欢“试一试”,试的结果是,虽然都是自己的作品,有时风格相距甚远。哪怕是对饮食,也喜欢试一试。我经常出访,面对许多陌生的食品,首先不是拒绝,而是先尝一遍,算是普查,总会试出特别适合自己口味的,然后可以持之以恒地享用,难道不也是一种收获?

钟红明:这部小说的结构很有意思,我觉得主角不是叶楷文或几个涉及到的人物,而是那幅被分成两半的晋画(让我想起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画卷)。这幅画是一个连接的主线,画面、画画的人也是我从这部小说里读到的最刻骨的灵魂:那是一种奇异的花香,那种花朵,必得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鲜血的混合浇灌下,才能盛开,而且像昙花那样转瞬败落。这是

一个绵延1700年的诅咒,而叶楷文负有收复画卷的使命,或者说,是收复那血的。贾南风以一生相守对一痴的爱情,亲自为他净身……令人慨叹。真的,从您的小说,包括这部小说,爱情真的是有太多的定义了。

张洁:这部小说的主角的确是那幅画。不要说爱情这种最不靠谱的事,世上很多事情都是没有答案的,或是没有统一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这些独特的经验自然会形成各自的道理,很难简单地判断对错。

钟红明:您的作品,即使描述爱情,也是与社会和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知在》发生在清末,社会和时代的动荡,人生注定了非常坎坷,在短瞬间爱情和生命都走到了尽头。不是有评论用“史诗体”来评述您的《无字》吗?“具有了某种思想文化意义上的启蒙”。“史诗”,您怎么看?您又怎么看宏大叙事?

张洁:一部作品,采取哪一种表现形式,只能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来决定。形式固然重要,但要与内容相辅相成。有关长篇的创作,很多作家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我只补充一点,长篇要求坚硬的质地和力气,这里指的不是题材,哪怕那是一个关于风花雪月的故事,也要具备坚硬的质地和力气,这就是为什么我把长篇比作交响乐的原因。

钟红明:孪生的两位格格,原本应该相依为命,却因为送错了信,姐姐偷走了妹妹的爱,导致金文萱一个人拎着精致的小皮箱,语言不通,钱财用尽,流落在美国的街头。却保有骨子里的尊贵。当她终于安身立命,却在大火中丧生,她的女儿安吉拉因为爱情走上断头台……爱情让人中毒。温暖转瞬即逝,错过却是常态,爱情,永恒,或许是因为错过和伤痛才刻骨铭心,因为短暂才不断誓言到永久。

张洁:这就是人间万象。

钟红明:《知在》里面,人物的命运其实是很被动的,人无法主动选择人生的走向,除了金文茜主动选择了将错就错,背叛了亲情,偷来了爱情。在命运面前,人的种种努力不过是不能放弃的挣扎。您相信宿命吗?

张洁:我不信神鬼,但我相信宇宙里有一种神秘的、无法了解而又可以操纵我们命运的力量。 钟红明:您说,人生之大悲,不过身不由己,让人无言,和感慨。

张洁:也是尽在不言中的、一抹悲凉的暖意。

钟红明:您在《知在》的创作中,是如何作艺术准备的呢?写作中有觉得困难之处吗? 张洁:很困难,特别是第六章,吃力而不讨好。比如为了找一个可以与一痴下围棋的合适人选,我不得不花三天多的时间,将西晋朝中官员捋一遍。换一位家学渊源的作家,人家马上就能选出一位合适的人选。

我也不明白怎么会写这样一部小说,显然自不量力。自小就不喜欢历史,历史考试也常常不及格,写这样的小说不是自暴其短又是什么,又怎么能不出硬伤,所幸有隋丽君这样负责的编辑把关,《无字》也是如此。

除了责编,朋友们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如果人家马马虎虎看完,说声“不错”我又能如何,但我是有福气的人,朋友们的阅读非常认真,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使我避免了更多的失误。

可是历史知识的根本匮乏,不是靠一朝一夕恶补就能解决的。而对某一事件,史家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比如关于晋纸的尺寸,齐说不一,最后只好不提具体尺寸。总的来说,遗憾很多,我干了一件自不量力的事。

钟红明:我很喜欢您小说里的叙述语言,优雅、凄厉、阴郁的韵致,那种残酷得有点美丽的色调,那些画面感,那些不动声色却惊心动魄的细节。所以有评论说您有悲慨之气。您写作之外有兴趣做的是什么?最近又读什么?

张洁:我会自得其乐,喜欢美食、音乐(与通俗音乐没有瓜葛)、学习油画,如果画得不错可能会给自己一些奖励。还要写小说,下面还有两部长篇已在酝酿之中,一天到晚非常忙碌。

《人民文学》四期会有我的一个短篇,和《知在》风格完全不同,也许你会喜欢。

钟红明:您也许会在您的整体创作中给《知在》一个什么评价和位置?一次试探性的游走,还是……

张洁:就像上面所说,是对自己的挑战和考验,也是对能否接近那神秘力量的一种试探。 钟红明:作为中国惟一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您曾经在采访中表示了对文学的虔诚:“写作是我生命的存在方式”。那么,您觉得在影像的世界如此丰富地渗透到人的生活中的今天,人们为什么读小说?文学存在的力量在哪里?

张洁:还有多少人在读小说?我指的是文学。尽管书店里的书堆积如山,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却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成为小众的事。不过这也没什么不好,也许因此这个队伍更纯粹了。而创作于我越来越成为个人的事,越来越与他人无关。如果有人还对文学怀有敬意,不论是作家还是读者,肯定是被曾经的古典主义大浪,遗忘在岸上的一枚文学化石,我愿意向这些文学化石表示敬意。

钟红明:大家说您是女性主义的立场,您愿意这样被概括吗?我觉得您的小说中的女性,往往体现了一种独立的品质。但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是悲观的。

张洁:不愿被人这样概括,这不是画地为牢吗?所以特别感谢你的理解。

钟红明:您和您的普通读者交流过吗?对今天年轻的读者和写作者,您有话吗?

张洁:不沟通,也不期待沟通,不仅仅是与普通读者,包括与其他的人。我说过多次,人类是不可沟通的,你我这样“说一说”不过是彼此多知道一些,“知道”与“沟通”是两回事,所以我很不喜欢到媒体上去“说一说”。肯尼迪说过:世界上有五分之一的人,永远在说No,我觉得他是不是过于乐观?在我看来,如果有五分之二的人在说No,就算好的了。如果我们对这个比例有所认识,很多事便会失去对我们的控制。

(长篇小说《知在》 作者张洁 刊登于《收获》2006年第1期)

作品简介:《知在》:奇异的花朵

两获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张洁,在2006年第1期《收获》杂志上发表了长篇新作《知在》。小说的结构比较特别,以一幅晋画神秘的流传串联起无数的人生。叶楷文曾经在龟兹遭遇奇异的沙暴,影影绰绰中仿佛遭遇了前世今生,之后他获得了对艺术与绘画的奇异直觉。多年后从海外归来,他买下北京一个旧日王府的府邸,准备做私人博物馆,意外地得到半幅晋画,曾经收藏过它的人,都没有一个好结局,由此牵引出悲凄惨烈的爱情、背叛、家破人亡、流浪的种种故事。

在清末的乱世中,这画被王爷分成两幅,分别收藏在两个孪生女儿那里,却没有料到,共同爱上一个人使姐妹转瞬间别离,一个金枝玉叶,流落在举目无亲的美国街头,却仍保持着尊贵的气度,她如何融入这陌生土地之中?故事并没有就此演变集中在她身上,她在大火中丧生,她的女儿因为爱情走上断头台……当叶楷文终于传奇地获得另外半幅画,长卷上展示出西晋贾南风和一痴之间绝世的情意,奇异的花朵必须在男女鲜血浇灌下盛开,如昙花转瞬凋落。这画卷就如绵延1700年的诅咒,叶楷文终于明白,他此生惟一的使命,是来收复它们,收复那鲜血的。

也许,没有几个作家如同张洁一样,在创作的形态上曾经呈现这么多的转型:痛苦却纯美的理想主义的古典情绪,冷峻的现实主义力度,现代荒诞形式的社会人生把握,《无字》的史诗观照等等,她的每部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她说:“我希望自己打一枪换一窝。”

《知在》里的五个爱情故事,也给爱情下了另外的定义,有温暖的触碰,也有极端的激烈,传递出宿命的气息,绚烂的绽放和绝望的陨落如此紧密相连,最终都可以用那幅晋画解释,如同贾南风极端的爱情,一痴用他的血和净身作了偿还。张洁的语言和艺术感觉是诱人的,优雅、凄厉、阴郁的韵致,那种残酷得有点美丽的色调,勾勒出强烈的画面感。 (钟红明)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