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划文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企划文案 > 列表页

归化与异化译文案例分析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5-10  分类: 企划文案 手机版

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浅谈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摘 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归化与异化译文案例分析)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一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domestication):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所以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一种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Nina可以说是归化翻译的典型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目的语读者臵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Nina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

切近的自然对等”。在Nina看来,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因此,他提出了“功能同构”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

异化(foreignization):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所以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1];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foreignness),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2],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提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文化间的交流,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读者的阅读目的也包括想了解异国文化,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韦努蒂(Venuti)可以说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论”的概念。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韦努蒂公开声言,“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主导地位的趁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

两方面的差异。”[3]在这一概念中,他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即译文故意弄得不通顺。有些译者也对读者毫不妥协,要求读者接受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实质上,异化派是主张译文应以原语和原文作者为归宿,注重展示原语的表达方式,刻意保留文化异质以促进各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不同文化也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与融合,各族人民之间彼此了解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而,主张异化的学者也越来越多。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二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

“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三、归化与异化的均衡

实际上,归化与异化只是一个相对的区分。从翻译概念(内涵)的本义来说,翻译是归化与异化的悖论。“翻译”这词本身就包含了一种归化的过程。因为翻译意味着把陌生的原本语言文化传达的信息输送到目的语语言文化,给它穿上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外衣,以便让目的语读者认识、适应、理解。正如韦努蒂所认为的那样,翻译总是传达一种解释(理解),传达一个有倾向性、经过更改的外国文本,往里面添加了一些目的语独有的特质而使其不再神秘莫测,用富有特色的本土风格使之变得易于理解;而这整个过程表明翻译必然执行着一项归化的功能。[5]然而,作为跨文化的翻译,在翻译的信息内容上总有一些挑战归化的异域特质,而必须直译。鲁迅也说,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6]因此翻译中总是有异化的成分,归化中总有异化。如韦努蒂所说,归化翻译是要同化原本,抑制、消解其异域特色或风情,使译本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的主流价值观,社会规范,诗学和意识形

态;异化翻译则是要打破目的语语言文化的社会规范和主流诗学,保留原本的异域特色和差异。[5]异化的策略通常是丰富目的语语言文化的重要方法,因为它能够引进更多的新事物(异域特色),有助于扩展目的语读者的视界和目的语文化的疆界。但是,异化总是相对的,从原语到目的语本身就包含一个归化的过程;再者,译者采用异化的策略翻译时不能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异化的翻译不能牺牲译本的接受,否则翻译就毫无意义。为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异化中总有归化的成分。因此,翻译同时包含了归化和异化,是归化与异化融合共生的载体。在实际的翻译中,都同时存在两种过程。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

篇二:开题报告:异化与归化

篇三:浅析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浅析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一、何为归化、异化

按《辞海》的解释,归化就是“入籍”。而翻译中的归化,则喻指翻译过程中,把“客籍”语言纳入“归宿”语言之中,换言之,就是将译出语纳入译入语之中。而归化翻译的本质,是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使译出语的文化特色基本消失不见,“洋味”不显,“重神似不重形似”,甚至是“得意忘形”。译入语读者读这种译文时,感觉仿佛是在读一篇用母语写成的作品,从而产生认同感、融合力,或者说是一种亲和力。归化翻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是有意识地采用流畅而自然的译入语语言文风,使译作顺应译入语话语的类型,有时甚至补充加入解释性话语,消除译出语中的文化色彩,译文读起来毫无不顺感和阻拒感。

所谓异化,是指“异己”与“疏远”,不同的事物在相互接触中,彼此保持自己原有的特性,并不因为相互联系而向对方靠拢或与之融合。翻译中的异化,则是指译者采用相应于译出语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再现译出语的内容和异质因素。归化翻译在具体操作中,应尽最大可能地保留原文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译出语不应受译入语语言和文本习惯的限制,尽可能传达译出语的文化差异,达到一种“文化传真”的目的。此外,还应注意传达原作者特有的语言形式及写作风格。

二、归化异化之争

翻译界对于异化与归化向来争论不休,翻译家也是各执一词,似

乎难以协调,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大派:主张异化派和主张归化派。

1. 主张异化派

主张异化派认为翻译的目的就是在于向译者读者忠实译介异域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以及先进的科学知识。异化翻译除了能正确表达原语作者的思想及写作风格外,还能给译语带来新的活力,从而丰富译语的语言文化。作为一名译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翻译就是要忠实译介外域世界,而译者的职责就是要在翻译中原原本本地反映原作者所描绘的世界,绝不允许用自己的观念对外域世界随意曲解,也绝不允许用译语的某些优势来取代原语的语言特异表现形式。(胡卫平,周峰,2002)

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是国外异化翻译的代表。他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认为流畅的归化式翻译掩盖了译者的工作努力,使译者遭受“隐形”的不公正待遇;也掩盖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原作的历史感,将主流文化的当代价值观强加给原作。我国的刘英凯在《归化—翻译的歧路》一文中极力主张异化翻译法,他认为“归化”的译文不能够体现出原语世界所持特有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习俗时尚、语言使用习惯等,抹杀了其民族特点,迫使他们就范同化归宿语言,因此也就必然是对原文的歪曲。这种抹杀洋气的“归化”翻译法,一方面是“失真”的译文,毫无美感而言;另一方面,“归化”译法也限制了丰富语言的程,不利于吸收外语中的新因素,不利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孙致礼教授认为只有异化翻译才能译出原文的“异质

因素”。他断言,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翻译将会以异化为主。

2.主张归化派

奈达可以说是归化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原语信息的意图。奈达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原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原语行为模式纳如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蔡平教授认为翻译的本质目的是沟通,是让译语读者理解懂得原文的意思。因此翻译的本质目的决定了翻译是一个语言的归化进程,文学翻译也不例外。而大量的翻译实践也证明,归化的翻译法是主体,异化法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三、归化异化之应用

翻译作为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桥梁, 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然而, 由于物质、风俗、宗教、思想、历史背景、生存环境、语言系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困难。只有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 译者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文化冲突。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在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很有效的交流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却不一定如此。就目前中国教育现状看, 读者群中“一般读者”居多。这一部分读者对于外来词汇、语言结构、文化内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如果译者过于严格追求贴近原文形式, 就会造成交流上的障碍。译者应为读者提供易于消化的精神食粮。故而运用归化法,使译文易读。

异化翻译更善于将原语语言上的文字文学以及文化信息忠实地保留下来,使译文读者既可领略异域文化所特有的韵味,也可领略作家个人的写作风格。但是异化法的运用应该有一个限度。这限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的语语言文化的限度,二是目的语读者接受能力的限度。这就是说,我们在运用异化法的时候,既不能搞得翻译腔十足,令读者感到头痛;也不能作出荒而唐之的译文,让读者莫名其妙,特别是在引进新表现法的时候,还要注意符合目的语的规范,起码要保证译文的通达,不可弄巧成拙(孙致礼, 2002)。如果在引进新表现法的时候,超出了读者的接受力,使读者难以读下去,那恐怕不能算是成功的翻译。异化手段可适当用于英译汉,因为中国文化善于甚至急于接受异质事物,并且也确实存在这样一个庞大的读者群(许建平,张荣曦,2002)。在英译汉时成功地采用异化翻译方法,可以给汉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四、归化异化之融合

实际上,从当前跨文化交际出发,从宣扬和传达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并引进异国文化和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丰富本族语言和文化的目的出发, 就可以发现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并非相互排斥、水火不相容,而应当是互相融合、兼而有之,以实现在跨文化交际中各自的必要作用。中西文化中有很多的成语和经典用语,可以找到非常相似的表达, 常采用归化的翻译来处理。如 To be on thethin ice 可以译为 “如履薄冰”,like a bolt from the blue 可以译为“晴天霹雳”,而“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完全可以译作“趁热打铁”。汉语里也有很多的成语、习惯用语与英语的表达方式, 以及反映的文化含义极为相似,同

样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比如与中文“旁敲侧击”相似的英语短语就有 beating around the bush ,“丢面子”可译为 to lose one's face , 等。这些例子都完整而准确地传达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相似或相同的文化内涵。但是,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的巨大语言文化 差异, 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注意的方面。为了宣扬并引进各国的文化异质成分, 丰富本族语言和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来处理这种异质文化现象已为常法。异化虽然增加了目的语读者的陌生感, 却能增加目的语的语言色彩, 丰富其文化内容。[8]如许多带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功夫”、“饺子”等。由于这些词语都是中国 文化里特有的文化现象, 因而翻译时用异化翻译法来处理分别译成 gongfu, jiaozi.其中, “饺子”(jiaozi) 一词的翻译有人用 dumpling 一词来表达, 虽然也可以表达与饺子相似的意思, 但是“饺子”在中国文化里特有的“团聚和团圆”的文化含义就无法传达出来。而采用异化法, 直接音译为 jiaozi, 就保留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7]再如“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译为 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 译文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保留了源语的语言特色,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源语的动感美,同时又传达了原文的文化信息, 且理解起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因而不失为一种成功的翻译。从以上的译例可以看出,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方法,并非静态而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并针对相应的源语文本、作者意图、翻译目的及读者要求,动态地看待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并灵活运用,将二者融合起来,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成功交流。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