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 > 条据书信 > 情书大全 > 列表页

百年情书大全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05  分类: 情书大全 手机版

篇一:百年情书

【辛亥先贤】林觉民:千古绝唱《与妻书》

时间: 2011-10-12 14:33 来源: 深圳特区报

■ 通讯员 林丽明 /文 周明太 /图

一身白色中山装,面白如玉,肝肠如铁——随着电影《辛亥革命》的热映,由人气偶像胡歌演绎的翩翩少年林觉民成为人们热议的人物。因为千古绝唱的《与妻书》,林觉民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平添了几分绕指柔情。笔者近日特意走访了位于福州的林觉民故居和广州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听取众多专家解读这位烈士的一生。

少年不望万户侯

福州三坊七巷,是中国城区现存的唯一巷格局式老街。林觉民故居就坐落在南后街与杨桥巷的交叉路口。一走进故居,迎面而来的是朱门、灰瓦、高高的封火墙。在翠竹掩映下,林觉民的半身塑像目光炯炯,直视远方。

林觉民名满天下,因为他是“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也因为他写下的《与妻书》——融革命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与一体——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美的情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百年情书大全)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位于福州的林觉民故居。

玻璃橱窗内,陈列着那篇著名的《与妻书》手稿复制件,娟秀的小楷一丝不苟。《与妻书》原稿现存福建省博物馆,这封在生离死别之际写于一方手帕之上的家书,情真意切,字字泣血,缠绵悱恻而正义凛然,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催人泪下,撼人心魄。

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原馆长李厚威介绍,许多慕名前来的人惊叹的不仅是林觉民如此年轻,牺牲时才24岁,而且才情过人,时光已越百年,但文章读来依然令人动容。

这篇“天下第一情书”是如何诞生的呢?林觉民故居东西厢房的一帧帧图片,记录了这位革命先驱少年时代挥斥方遒、投身革命、喋血黄花的传奇一生。

林觉民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子,他天资聪颖却十分厌恶科举考试。13岁时,他参加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

15岁那年,林觉民考入末代皇帝溥仪老师陈宝琛在家乡兴办的新学堂——全闽大学堂,课余时大量阅读《苏报》、《警世钟》等进步书刊,他常对同学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林觉民性格刚直,不畏强暴,被同学推为领袖,数次参与领导为争得平等权利的学堂风潮。

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在听讲解员介绍林觉民《与妻书》。

在全闽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叶在琦眼中,林觉民是一位聪颖好学、大器早成、能言善辩的学生。他意味深长地说:“是儿不凡,曷少宽假,以养其刚大浩然之气。”一次,林觉民在城内七星庙作“挽救垂亡之中国”的演讲,在场的学堂一学监悄对人语:“亡清者,必此辈也!”

在自己家中,林觉民也办起一个别具一格的“女校”,首先他把自己新婚妻子陈意映动员起来,再发动堂嫂、弟媳、堂妹等亲友家属十余人入学。林觉民除了教她们国学,还传授西方的文化知识,介绍世界局势,抨击封建礼教。在林觉民的影响下,她们纷纷放了小脚,走出家门,进入刚建立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

1907年,林觉民自费留学日本,第一年专攻日语,第二年转入庆应大学学习文科,专攻哲学,兼习英、德两国语言。到日本后不久,他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期间撰写了《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驳斥君主立宪的谬论,并出版《莫那国犯人》和《六国宪法论》两本译著。

“为天下人谋永福”

1910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同盟会内部笼罩着一种失败主义情绪,而孙中山坚定认为“愈不可为,愈为。”1910年11月,孙中山召集黄兴、赵声等同盟会骨干举行会议,决定向海外华侨募款购置武器,从各地革命党人中挑选几百名敢死队员,在广州再举义事。

黄兴把此事密告在日本的同盟会机关。当林觉民到达香港跑马地统筹部机关时,黄兴喜不自禁,“天助我也,运筹帷幄,何可一日无君”,当即命林觉民回闽策动和组织义士赴广州。

李厚威说,林觉民到家后,家人惊问其故,他只好以学校放樱花假,和同学结伴旅游相应对。林觉民在福州停留了10天,动身时带敢死士十余人赴穗。当时林觉民还负有运送炸药的任务,他原打算请妻子扮为孀妇,用出殡的方式把炸药伪装藏入棺木中运出,可妻子已怀孕八月,经不起长途跋涉,只得改由方声洞姐姐方君瑛等人担任。

1911年4月,起义准备紧锣密鼓,各路英雄云集粤港。4月24日晚,夜深人静之际,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写下了《与妻书》:“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写完《与妻书》,已是四更,心上的重担终于卸下。林觉民又取出一张英文作业纸,写道:“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也!”寥寥数语,表现了林觉民杀身成仁的决心。

1911年4月27日黄昏,林觉民等人随黄兴直扑两广总督署,因腰间中弹而被擒,最终两广总督张鸣岐下令杀掉林觉民等革命党人。

此情绵绵无绝期

林觉民走了,带着未酬的壮志。他留下的《与妻书》,成了一百年来感动、震撼、鼓舞无数中国人的不朽华篇,海峡两岸都将其收入中学课本。

林觉民夫妻卧室位于大宅西南隅,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六年。一厅一房,房中仅容下一床一桌一凳。但即使再小的陋室,也依然承载起最热烈的情爱。“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林觉民妻子陈意映。

李厚威说,林觉民在广州遇害时,他的岳父陈元凯恰好在广州候补知县,他托人连夜赶到福州报信,家人以最快的速度将房子出售,陈意映怀着八个月身孕迁至光禄坊的早题巷。夜里,一个小包裹从门缝中塞入,打开来看,是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那两封遗书。

林觉民与妻子聚少离多,当年陈意映曾泣告丈夫:“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如今天人永隔,情何以堪?半个多世纪后,台湾歌手齐豫一首《觉》让人再次体验了这种锥心之痛:“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

李厚威说,林觉民牺牲不到一个月,陈意映含泪生下次子林仲新。由于悲伤过度,两年后,陈意映抑郁而终。不久,他们的长子林伯新也患病夭亡。解放后,林仲新将《与妻书》捐给福建省博物馆。

1919年5月2日,林觉民的堂兄林长民,时任国民政府外交委员会委员兼事务主任,率先将“巴黎和会”内容在报章公布,从而引发了“五四”游行。中国文坛的一代才女林徽因,就是林长民之女。

“林觉民牺牲后,林家为‘避祸’,将房子出售,冰心祖父谢銮恩买下这座房子。因此,今天林觉民故居门口有了‘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两块牌子。”李厚威说。

生平简介

林觉民,1887年生,字意洞,号抖飞,从小过继给叔父,天资聪颖,刻苦用功,博闻强识,少年时就立下报国大志。190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全闽大学堂,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1907年,为寻求救国真理,东渡日本留学,不久参加同盟会;1911年4月,受同盟会派遣,回国组织、参加广州起义;4月27日,起义失败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4岁,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留下的《与妻书》,震撼了千百万中国人的心灵,表现了其“为天下谋永福”而勇于献身的崇高情怀,流传后世。

【专家评说】本栏目学术顾问、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杰:

舍生取义 情真意切

《与妻书》一曲绝唱,道出林觉民情爱与理想抉择背后的悲离。林觉民非不懂感情之人,1905年游学返乡,与陈意映完婚,情深爱笃,尝语人曰:“吾妻性癖好尚,与我绝同,天真烂漫女子也。”他曾著《原爱》一篇,论爱情之真理,颇得读者好评。

然而,“好梦”难圆。甲午战败尔后,国势日下。有志之士渐趋于共识,奋起寻求救亡之道。1902年,林觉民入读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触民主思想,向往自由平等。举目故国神州,“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为家国天下计,他“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唯以“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从此,林觉民毅然走上了反清救国之路,林氏的悲情结局也无可避免。

1907年,林觉民自费留学日本,研习日语,翌年补官费生缺额入庆应大学文科,作《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译著《莫那国犯人》、《六国宪法论》、《各国时政近况》,宣传民主思想。期间加入同盟会,“与林文、林尹民两烈士齐名,一时有三林之称。”

1911年,同盟会行将广州事起消息传出,林觉民遍邀党人志士,编入“选锋”,共赴大义。激战中,他因伤力尽被执。狱中羁押,受审数日,水米不进,尤能纵论世界形势与革命道理,奉劝清吏除暴革政,向往共和。清水师提督李准感其才识横溢,特准解下镣铐,奉为上宾。他泰然赴刑场,面不改色,俯仰自若,笑曰:“吾今日登仙矣”。

林觉民舍生取义,遂酬壮志。他的生命连同《与妻书》一样,感天泣地,与日月共存!

篇二:百年情书

双栖楼前的梅花疏影依旧从前,假山曲水斜映着梳妆花台,只是那棵老槐树一圈圈的年轮却记录着时光已逝百年。如今1991年那个四月天林觉民慷慨就义的悲壮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地朦胧了距离感,却只是一个镜头便将我们的视角聚焦重温那个激昂沧桑的时代,再重读几句感人至深的《与妻书》已是催人泪下-----

林觉民只是黄花岗七十二壮士之一,却写照了二十世纪初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革命青年为改变现状拯救万民的热血激情与妻儿父母的牵挂不舍的矛盾。我一直觉得真正感人至深的都是那些有情有义有牵挂有不舍有奋斗有追求却为了大义牺牲的平凡人,所以当看到林居民含悲忍痛的离开家,在奔赴广州准备起义的途中写下声泪俱下的临别遗书就真的感到非常的心酸,他不是大步流星潇潇洒洒的离开而是满心牵挂却大义凛然的去实现自己的使命。他走的时候意映已是身怀六甲了,我想林觉民很想看到未来孩子的脸,却更希望日后无数的孩子出世时都能爬进父亲的怀抱,于是他带着让天下父子团聚的梦无憾而终了。

《百年情书》这部电影以林觉民就义前的遗书为感情线串联了1991年广州起义的脉络,缅怀百年前的壮士悲歌,聆听那起义枪声在那时的春雷惊醒留下的巨大反响。带着耳机看完这部电影不觉间眼睑湿润,看着意映独自徘徊窗前有点心疼,看着林父老态龙钟蹒跚坐在庭前竹椅有点凄酸,看着林觉民痛割挚爱挥笔《与妻书》有点无奈--------我喜欢看林觉民与意映在双栖楼双宿双栖的情意浓浓,那种生活简简单单平平静静的恬淡怡情,有些甜蜜的平淡却化不开生活的情趣。

林觉民玉树临风才华横溢,翩翩公子,陈意映温柔婉约善解人意,窈窕淑女,举案齐眉郎情妾意,如果是和平年代当也是天成佳偶白首相守。只可惜一个忍痛为众英勇就义,一个黯然神伤抑郁而终,对于这样的结局也是意料之中。有时候我真的不太喜欢看这种时代悲剧色彩的电影,因为往往那个时代已经为每个人定下了一个必然的轨迹。我在心底无数次的祈祷出现奇迹让林觉民与意映团聚,只是等到黑屏也没有等到那一刻。也许在那个年代每个女子心底都住着一个林觉民吧,在他胸怀天下的抱负后默默的深明大义的支持着,却又在心底不住的挽留着他一丝丝的不舍。我在心底呐喊着意映的心声,看到林觉民留下的字句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蓦然无声,没有一个安定环境何谈安居乐业其乐融融。他们的生离死别是一个时代的界线,无力改变也不能改变的隔阂,纵是无奈!

林觉民就义后,林家为了躲避风头举家迁移,将故宅卖给了谢銮恩,其孙女正是谢冰心,而著名的才女林徽因是林觉民的侄女也曾在此居住过。因缘际会,这座古宅凝聚记录了三种不同的人生际遇,正如这份《与妻书》见证了至死不渝的爱情与感人肺腑的革命热情。

情书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了,太过便捷的通讯功能将最初的那种酸涩的朦胧美感快速的戳破,留下一个个情感的漏洞,让我们在回首的时候有点茫然。

篇三:《百年情书》观后感

观《百年情书》有感

看完《百年情书》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百年情书,是一份情书,也是一份遗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

这是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起义,担众人仍然抱着“吾死以醒国人,以敲响鞑虏丧钟”的信念,为保大爱舍弃小爱。影片讲述的林觉民所参加的广州起义距离武昌首义成功仅几个月,但是此次起义意义重大。茶饭之间,仍然有不少同学仍有这样的疑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林觉民完全有机会活下来,不管是战前的自愿报名,还是最后一次回家的时候,又或是战中装死,战后的委曲求全,两广总督张鸣岐眼中那个“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有血有肉的林觉民为什么一定要死呢?我个人觉得,那是一个人思想上的觉悟,只为和战友共患难,唤醒沉睡的国民。

纵观当时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还严重损害了国家的主权,使得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等等。其次,清政府虽然派出了官员出国考察,之后实行了新政以及制定了预备宪法,但是其所谓的新政实质不过是为了延续政府的反动统治。第三,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第四,正如影片所反映的那

样,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接触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熏陶,思想上的觉悟也越来越高,在当时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些留学生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尖锐的认识。以及与其相关所产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建立的政党。

对于辛亥义士林觉民,看尽人世间红尘阡陌的本质,铁肩担道义、视死如归、恢复我中华,那时的热血激荡,血管里流着的都是激荡青春,迸发着无限豪迈的积极。曾经何时,我们都成了平凡社会中的普通人,每天为了几斗米忙活着,与整个时代保持着同步的琐碎、无言的焦虑、失去方向的彷徨、对失败的恐惧和直面成功的饥渴。我们其实无能为力,只能发发牢骚,然后看看头顶的天或夜空,接着又是一天。从《百年情书》中,我看到自己的怯懦,再向百年前的烈士致敬的同时,也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反思。

今天我们能享受这样安逸而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感谢那些革命先辈们,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这一切。所我们在享受今天这美好的生活时,我们要不忘历史,不忘他们。同时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大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要关心时事和国情,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成为“四有”公民,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