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其他论文 > 列表页

中医药进校园议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24  分类: 其他论文 手机版

篇一:一篇关于中药的文章

一篇关于中药的文章

前段时间收拾了一下家里的药品,发现含有朱砂、雄黄等有毒成份的药还真是不少。现在是不敢随便吃中药了。转载的这篇文章是我见过的中药界对中药最清醒的认识。希望陈院士的这种认识能成为中药界的共识。

院士评说中药毒性事件

2006年09月06日 北京科技报

中药最近是非不断

最近,英国药物安全机构检测称,复方芦荟胶囊被发现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 11.7万倍,另一种草药何首乌则会引发肝炎,将对部分中药安全性进行持续调查。

此事一出,旋即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各方专家先后做出回应,称国际用单 一成分判断中药有毒有欠科学,中药出口遭遇国外双重标准困境,然而,公众对

于中药毒性的疑虑并未消除。

为此,本报独家专访中科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陈可冀先生, 权威解读此次“英国中药事件”。

被点名的中药有没有毒?

北科报:这次英国药物安全机构重点提出,复方芦荟胶囊汞含量超标11.7

万倍,该药在国内也很常见,它究竟有没有毒?

陈可冀:复方芦荟胶囊的主要问题就是汞含量超标,它里面包含的四味药中 有朱砂。朱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纯品含量可达96%,还含有铅钡等矿物质。几 千年前我国药物学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就已经将其归入“下品”,指出其有 毒,应当慎用。

汞长期食用,会出现口腔溃疡,剥脱性皮炎,严重时甚至致命,绝不是简单 问题。中医很多著名的含朱砂的医方如朱砂安神丸之于失眠,红升丹之于褥疮, 都堪称灵验之药,包括我自己都亲历过汞撒利茶硷在利尿方面的神奇作用。但是 现在都不用了,归结原因在于医生治病处方开药要有一个益害比例考虑的问题, 朱砂作为药用,从传统医药角度来看,确实有效,但需要进一步研究让它害处减 少,起码现在看起来是害处很大很大,所以不能长期食用,像复方芦荟这个方子, 长期使用是绝对不行的。

有的人认为,这次中药有毒事件是英国人用西医的标准来卡中医,这种观点 我不能同意。实事求是地说,由于朱砂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十分常用,对此国家药 检部门要求不是非常严格,表示要尊重传统。汞中毒的问题,以前中医有认识, 但并不全面。现在国外提出了这个问题,有其合理性,闭着眼睛不承认,仅仅强 调我们的药很有效,是绝对不行的。

北科报:何首乌这次也被点名了,它的毒性如何?

陈可冀:英方对何首乌的处理不一定完全对,何首乌有补肾乌发的作用,不 过何首乌的一些成分是通下的,也有一些副作用,这很正常。任何药物都有副作 用。现在有种现象,国外说到哪种中药有问题,人们或者害怕得要死,或者气愤 得要死,完全没有必要。 “是药三分毒”,通常认为阿司匹林毒副作用小,作 为预防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全球大量的病人都在服用,其实不少人也引发颅 内或消化道严重出血;所以,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国内有一种浮躁现象,几乎所有的中草药都是好的,试看医药学杂志中刊登 的临床文章,很少说是阴性的(疗效不好的)。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真要这样的 话,天下那会有死人?我国中医药临床假阳性报告很多,有一个研究设计不严谨 问题,缺少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的设计问题,循证医学原则强调不够问题,以及 学风不正哗众取宠等等问题。

中药重金属超标情况是不是很严重?

北科报:中药重金属超标是普遍现象么?最近一段时间的相关药品被曝光的 很多,有什么背景?

陈可冀:中成药出现重金属超标是个较普遍现象,根结在于中医药学界不够 重视,从领导开始就有责任,没有重视质控标准的严格性,不能全怪医生,美国 和我国台湾及香港先后公布上百种中成药重金属超标,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有什么背景?我看没有什么大背景,人家国外观察到现象就提出来,我不认 为是他们故意来攻击我们,大家对这种事情切不可过于敏感,我们过去没有建立 药物安全性检测中心,最近几年建立了,落后人家几十年,正在逐步发展,还不 是很健全。看看我们的中药说明书,过去对副作用都不讲。现在讲一些了,有些 不痛不痒;要报喜,要也报忧,以病人安全为重。

北科报:长期没写清副作用的原因是什么?是故意忽略,还是没有发现?

陈可冀:过去的确有的是有意忽略,避重就轻,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中医药 是我国民族性极强的科学文化,应该着力保护,但科学的东西不要老强调政策保 护,科学本身和政策要分清楚。老祖宗其实从来没有说中药是没有毒的,所以我 们首先也应该实事求是告诉公众有关药物的好处与可能的副反应。

北科报:目前国家对中药重金属的问题到底有没有规定?有专家说,中医用 药有“十八反,十九畏”的原则,可以避免重金属的害处,实际上能做到么?

陈可冀:有,但是不够严谨。“十八反,十九畏”是老祖宗说的,有对的有 不对的,但是我们对其中药物相互作用的原理一直没有组织大家作非常详细的研 究。目前国家药典里还放着这个,它和解决重金属危害完全是两码事。几千年前

的人怎么可能懂得具体那些重金属的限量指标?不可以苛求古人;古代的经验有 一定科学性,但到今天要与时俱进。详细弄清出一种药物多大量可用,多大量不 可用,可以用多长时间等等,要组织有关安全性研究。仅仅靠几句话,不可能解 决中药毒性方面遇到的问题。

中药应不应该承认西药的化学标准?

北科报:有一种观点说,拿化学药的标准来要求中药是不正确的,您怎么看?

陈可冀:中药是应该有自己的标准,但是不承认化学标准是完全错误的。吃 药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吃的具体是什么有效成分,不是一笔糊涂账么?实际上,药 监部门在审批中成药的时候,都需要求作有效化学成分和指标成分鉴定,主要成 分必须报告出来。做其实一直这样做,只不过老百姓外界不一定了解。

北科报:有人提出,英国用食品标准来要求中药,这是不公平的。没有中医 指导服用中药出问题,责任也不在中药。

陈可冀:无论食品药品,汞含量超标都不行。食品和药品确实有区别,中药 在海外表面上是食品,其实在当药品使用。因为在国外基本上没有被正式批准的 中成药药品,中药在美国就是以营养食品补充剂的形式出现,某种程度上说, “中医药已经走向世界”其实是差得远呢,路还长着呢!

没有中医指导服用中成药出了问题,确实不应该由中医来承担责任。就说复 方芦荟胶囊,脾胃虚寒者、大便偏稀的人就不适合用,因为服用这个要通大便, 大便原本很稀的人就不适合使用。

用中医理论和外国人讲,他的体质是寒是热,是虚是实,是不会被很快理解 的。有些人认为,中医应该首先将文化带出国门,中药自然打开局面;其实,疗 效才是第一重要的,能解决,解除疾苦,文化自然有了出去的载体;不要太偏激。

中药国外遇冷是不是文化冲突导致?

北科报:是啊,有些人倾向将这次英国禁药事件归结为文化上的冲突。

陈可冀:不是什么文化冲突,就是药有问题,考察一切药物归根结底是疗效 和安全性,有效安全的药没有谁不用,青蒿素类药在非洲供不应求,世界卫生组 织推荐,就是明证。目前中医药界应该考虑的还应该是药品质量安全可控且有效, 当然,这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问题。随着药物安全性研究工作的深入, 中药以前的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可能还会陆续暴露出来,不要惊诧或惊慌失措。 以病人为中心来思考,倒是好事。医学科学要回归到人文本位上来。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现在很多外行不停地发言,高喊“神奇”, 心意好,但有时效果适得其反,影响非常坏。强调中医“万能”,以及外国和我 们文化何等不同,不是强调优势互补,求同存异,对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不够

宽容。杨振宁说中医如果只按照周易做就没有前途,引来了几十篇批判文章。钱 学森曾在全国一次中医会议上指出,中医学是维象医学,可以做的很好,但理论 上很难阐释清楚,也招来不少非议,是个教训。

北科报:中药想真正接受住考验,必须解决那些问题?

陈可冀:就拿注射剂来说,生物注射剂要求有效成分纯度达98%。其余非有 效成分2%也应该弄清楚是甚么。而中药注射剂常常是好多种复方混在一起,却只 要求80%的有效成分纯度。

中药想进入国际市场,除了有自己的标准,还必须考虑符合输出国的标准。 如果科学性够,就应该能够接受统一科学的检验。发展方向应该是要求中药的规 范化和标准化。

-文/本报记者 董毅然

小知识

什么是“十八反”“十九畏”?

中草药的“十八反”是指18种中草药相互之间有相反的作用,它们如果相互 配伍,则容易发生中毒或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十九畏”是指19种中草药相互 配伍后会使药物的效力减弱或失效。

专家简介

陈可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世界卫生组织传统 医学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篇二:议论文 时事分析

透过张悟本“神话”看国人心态

一个人,凭着一句“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炮走红,凭着“吃绿豆吃茄子包治百病”四处行医。千千万万的国人对他的理论深信不疑,将之奉为“养生之道”。而一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也一跃登上畅销书榜首,引起一时轰动。

这个传奇人物,自称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医药专业,进修于北京医科大学的张悟本,故事里存在着太多的漏洞。北京师范大学根本不存在中医药专业,而他也只是一个下岗后在北京医科大学夜校进修却因打架中途退学未能毕业的纺织工人。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生失意,才学不及常人的庸人,竟何以凭着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荒谬言论迅速进入世人视野,得数万人追捧,疯狂敛财,甚至影响市场走向,使得一时豆贵的呢?我以局外人的角度反观这一可笑的骗局,细细剖析国人心态,才发觉似乎偶然之中也有着必然。

纵观几年来我们的群体事件,从竞购天价普洱到全民狂购碘盐,从“食疗专家”张悟本到“道长”李一再到“饥饿疗法”的“杨神医”。似乎对国人来说,一丁点的风吹草动便能牵动他们的神经,使之向四下不停地传导着冲动。而这一股冲动四下蔓延,从亲人到朋友到同学,一传十、十传百,于是整个社会便为之涌动,一股疯狂的态势便席卷全国。一方面看,这些事件无一不与我们的健康有关,乐观角度讲,这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了,腰包鼓了,对健康生活越来越向往,对健康信息越来越关注,便使得某些人有利可图。而另一方面看,我们对健康的诉求却得不到满足,这一种不满源于内心深处,促使着我们寻找一些旁门左道。有些人说我们的国民素质有待提升,此言不假,但据我所知,美国也出现过“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减肥饮食法”的美国版张悟本,而海归博士上海交大教授也丧命于“饥饿疗法”。由此看来,影响国人的并不是对科普知识的缺乏,而真正影响的是国人的心态。

当今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科技产品涌现,而人们心中的安全感和淡定从容却消失了。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生活压力之大更不必多言,我们内心的情绪何以平静,我们对健康的担忧何以解脱?因此,当张悟本打着中医名号,自称“食疗养生专家”时,我们中的一大部分人便轻而易举的落入圈套,渴望能从饮食这一简单易行的方式得到舒缓,张悟本之流也就得以缔造神话。

至于影响之深,又不仅仅是单纯的安全感缺乏,更多的是一种轻浮。我们常以拥有五千年华夏文明为傲,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豪,可当经历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你我心中又还剩下多少文化底蕴?没有了深沉的积淀,我们的内心自然是浮着的,古人的淡薄从容早已不再,我们似乎只懂得“追”和“逐”,再没有了思索的过程,一切都只是急匆匆的,所以当骗子出现,我们也只有上钩的分了。

张悟本事件,已不仅仅是一个江湖骗子的发迹与败落,也不是一个偶然。但它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警示了我们国人亚健康的心理状态。而真正医治国人,需要的不是千百个真正意义上的“神医”,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也不只是简单的8%的GDP增速,不只是教育占总支出的4%。我们所需要的那一种平和的心境,源于一种内心的充实。这充实正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要的是重塑信仰,再创追求。只有当我们心中有了一个世界,我们才有了精神的寄托,心灵的依靠。也只有这样,那些张悟本们才不会有立足之处。

篇三:大德议论文

议论文-心动不如行动 龙欣怡 “梦想成真”是美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当中不乏有很好的想法,目标和计划。

让梦想成真,是许多人实践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但有的人有了梦想后,却长期陷入犹豫之

中,优柔寡断,却迟迟不付诸于行动。有了梦想,不仅要“想做”,而且要锲而不舍地“肯做”。

因此,行动往往比心动更为重要。 “说一尺不如行一寸”。任何希望,最终必须落实与行动上。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向着自己

的梦想前进,才能缩短自己与成功的距离。做好每件事,既要心动,更要行动,只会感动羡

慕,不去经历汗水辛酸,成功,只是一句空话。 以日常生活为例子吧。相信身为一个女生,无不为电视中时尚节目的服装,美妆等所吸

引吧!可是只是中学生的我们,又如何把产品买到手呢?与其坐在电视面前心动羡慕,不如

实际些,把仅有的体能,打工去吧!这样一来,既不偷也不抢,把心头好买到手,相信会额外

珍惜这份得来不易的东西吧!这么一来,也正正印证了心动不如行动的重要性。 做得好就是成功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许多杰出人士找到成功的偶然性,但因为他们不

只“心动”,而是“行动”,更大大体现出成功的必然性。如果他们没有付出比平常人多几十倍的行动,试问他们的成功,又从何而来呢?

爱迪生75岁时,有一位记者问他,:“请问你什么时候退休呢?”爱迪生眉头一皱,问答道:

“糟糕,这个问题我活到现在都不曾考虑呢!”爱迪生一生中,有近1100多项发明,对于自

己的成功,他曾这么说:“有些人以为我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我有什么“天才”,这是不正确

的。无论哪个头脑清晰的人,只要肯努力行动,都能像我一样有成就。”爱迪生的名言是:“天

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从爱迪生,我们不仅体会到他的谦虚,更显得

坚持不懈,排除万难,才能干出一番事业的重要性。 当然也有人认为,如无心动,何来行动?其实这种说法也不过尔尔。许多人对于“行动”

的标准落在不一样人的手上,那标准经常会走样。所谓“各花入各眼”,就有这么一种人,鉴

定只需要“心动”就足够,至于行不行动也无所谓。比方说,一位年少气盛的年轻人有了心

仪的对象,却迟迟不敢向对方表达心意,直到她已身为人妻,“新郎不是我”,方才后悔。电

视连续剧不是常有这样的情节么?又或者说,一位上班族,脑袋虽然经常盘旋着天马行空的

创意,但在开会时,却不敢发表出来。公司就是需要他们的专业,可他们却冥顽不灵,宁可

静静等待,因而错过擢升良机。我个人认为,那些将心动化为行动的人,并运用得当,造福

社稷,才有资格登上成功的列车。 一言蔽之,综合上述的论点,我绝对赞同:“心动,倒不如行动”的 说法。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俗话说,“食蔗高年乐,含饴稚子欢”。甜

蜜蜜的糖,人人爱吃。吃甜食有补充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等功能,而且糖果可以丰富

人们的生活,点心中适当加些糖可提高食欲。但吃得过多,甚至嗜好成癖,不但无益,反而

有害。适量吃咸的对健康也是大有益处的。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诗句,有“岂是闻韶解忘味,

尔来三月食无盐”。吃饭时菜里如果不放点盐,即使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蜡。盐不仅是重要的调

味品,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它调节人体内水份均衡的分布,维持细胞内

外的渗透压,参与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能增进食欲;同时,还保证胃蛋白酶作

用所必需的酸碱度,维持机体内酸碱度的平衡,和体液的正常循环。人不吃盐不行,吃盐过

少也会造成体内的含钠量过低,发生食欲不振,四肢无力,晕眩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厌

食、恶心、呕吐、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肌肉痉挛、视力模糊、反射减弱等症状。这样会加

剧血压升高,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对健康极为不利。 关于长寿的名人名言 语录

大德必得其寿。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礼记·中庸》

《礼记·中庸》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一定能获得长寿 旷达的人长寿。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 莎士比亚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东汉哲学家 王充 《论衡·气寿篇》汉·王充《论衡·气寿篇》。本局大意是:世道太平,长寿人就多。太平之世,兵乱不兴,

天灾不起,政治稳定,物资富足,人民安居乐业,身心健康,长恒寿人就多。本句多用于称

赞太平盛世,也可用来说世凡多长寿是因为世道太平。 饱生众疾,节食长寿。 —— 野泉 清心而寡欲,人之寿矣。 ——南宋文学家 崔敦礼 《刍言》 宋·崔敦礼《刍言》卷上。清:清净。寡:少。这两句大意是:内心清净,世俗的欲望

少,这样的人就会长寿。内心清净,摒除私心杂念,少起世俗的欲望,就能性情平和,不受

气恼,血气顺畅,这样疾病自少,延年益寿势在必然。可用以说明长寿之道。早起,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 ——唐代医师与道士 孙思邈 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长寿的秘诀。 —— 马约翰有规律的生活原是健康与长寿的秘诀。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是长寿,而是活得正直。 ——古罗马哲学家 塞内加昔人有论致寿之道者,谓不外慈、俭、和、静四字而已。 ——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

传说活了265岁 李庆远 《养生自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

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春秋·孔子《论语》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恬静。

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孔子指出长寿必须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基础上,必须加强个人

的思想修养,也就是说健身要先健心,首先做个心怀仁术的人。因为仁者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能调控自己的精神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防止不良因素侵害心身,推迟衰老,

活到人类寿命应该达到的限度。知者乐水,是指知者心情愉快,就像流水一样悠然安详;仁

者乐山,是指仁者就像高山一样崇高伟大。在进餐、睡眠和运动等时间里能宽心无虑,满怀高兴,这是长寿的妙理之一。 ——英国

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体育和运动可以增进人体的健康和人的乐观情绪,而乐观情绪却是长寿的一项必要条件。

——前苏联生物学家 勒柏辛斯卡娅古之人,法于阴阳,调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相俱,泰然

百岁以上,不以为长寿者,职此故也。 ——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传说活了260岁 李庆远

《养生自述》

重视预防

古代人要和自然灾害、猛兽做斗争,加上科学不发达,传染病无法控制,一般疾病医疗

效果也差,因而人的死亡率极高,平均寿命短。若不注重预防,长寿是不可能的,《内经》所

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强调预防的重要性。有病早治篇二:议论文思维训练 议论文思维训练 议论文的写作活动,反映着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既包括发散思维,也包括集中

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寻求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一

种思维方式。集中思维是指运用逻辑知识和规律去评价,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优方案的一

种思维方式。议论文的写作常是按照“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过程而进行的。

没有发散,就没有集中,学生面对文题和材料,首先是如何发散的问题,或者说,起于发散

而终于集中的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关键。沿着同类信息而进行发散是同型发散,

如由自然现象中的积木成林、积土成山想到社会现象中的积小善成大德、积小知为大知等;

沿着非同类信息而进行发散叫异型发散,如由积少成多而想到一暴十寒、半途而废等。

学生认为议论文写作困难,到底难在何处呢?一难,难在面对文题不会进行发散思维。因而无法选择集中,表现为立意平平,无新意

可说。

古人有“格物致知”之说,朱熹解为穷尽事物之理,即“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

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大学章句》)。通过“格物”而达到朱熹所说的程度,已经达到了人

的高级知识单元的水平。学生在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大量的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形成了

大量的主观映象,这是人的最低层次的知识单元。这种初级知识单元大量贮存之后,便可通

过逻辑处理,使之按照逻辑规律组合起来,形成高一级的知识单元,如一类生活现象和从这

类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来的思想观点、一类数学题和由这类数学题而得出的原理和公式。现代

学生的信息输入不能说少,但写起文章来仍空洞干瘪、词不达意,主要是因为信息输入杂而

乱,即不具备对大量的信息进行逻辑处理,进而上升到高级知识单元的能力。要做到朱熹说

的“表里精粗无不到”,必须善于进行发散思维;要做到朱熹所说的“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必须善于进行集中思维,有所舍弃有所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有理可说,有新意可说。 二难,难在学生不会设置议论文的结构,表现为观点加事例、头尾和中间三大段。 这里所说的结构,不是指文章的本论、绪论、结论,也不是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文章的表层结构,而是指中心论点或中心论题下设的分论点或分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分论

题或分论点间呈现怎样的逻辑关系,文章就是怎样的逻辑结构。而分论点或分论题的设置,

是要经过发散思维而明了的。因此议论文结构的能力,实质上依然是发散能力的问题。 三难,难在学生不善于组织语言表达思想,表现为语言不流畅,没有层次,语序混乱等。语言和思想的关系是文与道的关系。韩愈把语言比为浮物,把思想比为水,只有水盛,

即思想丰富,方可“物之大小毕浮”。这里,韩愈强调了语言对思想的依存性。语言是逻辑思维的标记和符号,思维混乱不清,语言表达不会准确,语句不

会连贯,语序不会清晰合乎逻辑。一个语段的展开,一个分论题或分论点的证明,都是要落

实到字面上来的。学生的行文过程,就是学生的发散和集中思维的过程。一个分论题或分论

点的证明结构,可以称为第二层次的逻辑结构,它同第一个层次的逻辑结构即全文的逻辑结

构一样,需要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来设置。解决了第二个层次的逻辑结构问题,也就解

决了语言问题。

基于上述理由,议论文的写作训练的关键是发散思维的训练。以发散思维训练为主,结

合逻辑结构训练、语言表达训练,形成较为系列的体系,是一种有效的议论文写作训练途径。

中医药进校园议论文

在议论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常见的发散思维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一、执两用中法 “执两用中”是孔子中庸认识方法的概括。中庸方法,首先是抓住两端,叩问相对立或

相矛盾的两个方面,然后取两端中的合理成分,形成第三个方面。例如《学贵质疑》这个文

题,以对待前人知识经验的态度为标准,进行三分的划分,可这样概括:胡乱怀疑、尽信不

疑、既信且疑。否定前两种态度,肯定第三种态度,全文的逻辑结构很像是对比式,其实是

选言式。

二、事物正反面的二分法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就是以有无自信力为标准,划分为两部分:一

部分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即只有“他信力”和“自欺力”,一部分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

并以事实为证,因而得出结论,“中国人失去自信力”是错误的,用于一部分中国人则可,用

于全体中国人则是不对的。全文是对比式的结构。例如《也谈理解》,每个人都处于这样的两

种状态之中:我们能理解一些人,我们不能理解一些人;或者我们被一些人理解,我们不能

被一些人理解。

三、必要条件有无的二分法

贾谊的《论积贮疏》一文,“仓廪实”是“民知礼节”的一个必要条件,有这个条件,才

可能有“民知礼节”这个结果,没有这个必要条件,就一定不会有这个结果,全文是对比式

的结构。例如《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个文题,学业能否精进,和活动主体是否勤奋有关,

同时也与学习方法及所学内容的难易有关,但主体勤奋与否,却是学业能否精进的必要条件,

没有这个条件,学业必不能精进。可以这样概括:1.只有勤奋的人,学业才能精进;2.不

勤奋,学业必然荒废。

四、事物发展阶段划分法考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把发展过程相对独立的阶段划分开来,分别考察各阶段的特

点,这也是常用的分析方法。例如《也谈谦虚与骄傲》这个文题,着眼于人的自我评价和自

我认识发展过程,可以这样划分:1.未进入知识之门的 阶段;2.刚踏进知识宝库大门的阶段;3.登堂入室的阶段。也可以这样划分:

1.知之甚少的阶段;2.“半桶水”阶段;3.知之较多的阶段。

五、结果并列式分析法 生活中一因一果的习惯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全面的多方面的认识问题。例如《文明礼貌

小议》这个文题,把讲求文明礼貌作为原因或条件,并求它的结果,可以这样分析:1.对个

人的作用;2.对社会的作用。对个人的作用又可分为:①通向友好、沟通感情的桥梁作用;

②对人的品德养成方面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又可分为:①调节矛盾,促进安定团结的作用;

②提高民族素质,招来更多朋友的作用。按这个分析来写,全文是并列式的结构。

六、比较点并列式划分法例如《鲁四老爷和康大叔》这个文题,要比较这两个人物,就要划分比较点。可以从三

个方面来做比较。可以这样概括:1.杀的对象;2.杀人的方式;3.杀人的目的,等等。这

样写,全文是并列式结构。

七、相似事物并列式罗列法

八、递进式划分法这种方法的本质是从概括到具体、从种到属,逐层地划分。鲁迅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

走狗》一文,就是运用这种方法,逐层剥脱,揭示了资产阶级御用文人的本质,全文是递进

式的结构。例如《谈自立》这个文题,用递进式的划分方法可以这样划分:1.自立;2.青

年人的自立;3.青年学生自立。在指导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去分析文题或材料,

设置中心论题和分论题论证的逻辑结构,同时,要把表层的语言结构训练和逻辑结构训练融

合在一起,这样,可以由死到活,使议论文写作教学形成较为完善的系列。篇三:感恩议论

一、名人名言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

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

4、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英·萨克雷

5、“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

赏美的道德情操。--文立芳

6、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点温

暖--巴金

二、诗句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

3、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卢照邻

4、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其大意是说:

父生我,母哺育我。爱抚我护持我,养我长大教育我。照顾我挂念我,出门进门想着我。)--

《诗经-小雅》

三、其它材料

1.1620年,一些饱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去北美新大陆寻求宗教

自由。他们在海上颠簸折腾了两个月后,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里,在现在的马萨诸塞州的普

里茅斯登陆。在第一个冬天,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活下来的人们生活十分

艰难,他们在第一个春季开始播种。为了生存,整个夏天他们都在祈祷上帝保佑并热切地盼

望着丰收的到来,因为他们深知秋天的收获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存亡。 后来,庄稼终于获得了丰收。大家非常感激上帝的恩典,决定要选一个日子来永远纪念。

这就是美国感恩节的由来

感恩节是美利坚一个不折不扣的最地道的国定假日。在这一天,具有各种信仰和各种背

景的美国人,共同为他们一年来所受到的上苍的恩典表示感谢,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

2、有些人说:“我讨厌我的生活,我必须做一点改变。”这些人必须改变的是他们不知感

恩的心。如果我们不懂得感恩我已有的,那么,我们很难获得更多的,既是我们得到我们想

要的,那时我们也不会享受真正的乐趣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命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

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的处理。这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还是对

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

你哭,它也哭。”感恩,是一种唱歌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3、曾有一个佛陀,乘船渡江,不想风大浪高,把船打翻了。佛陀像一片树叶般的在江中

沉浮了许久,才筋疲力尽爬上岸来。到了岸上的第一件事,它不是责骂船家的无能让他丢失

随身携带的一切,也不是诅咒恶风险浪差点要了他的命,而是跪在沙滩上遥拜师傅:“谢谢师

傅!”有人不解地问:“你为什么不谢谢菩萨?”佛陀说:“原来我并不喜欢游泳的,都是师父

每次强把我拉入水中,教我学会的。不是师父,我命今日休矣!”遇了难,不是责备任何一个

人,而是心存感激,人生达到了如此的超然境界,遇事如此的豁然通达,在这个世界上,还

有什么事情能让你痛苦和愤恨的呢?成语故事:东郭先生与狼;农夫与蛇;衔环结草;陆绩怀橘遗亲、诸葛亮鞠躬尽瘁

4、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 你

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治疗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

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来看你。它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

助。 低智能动物尚且会感激别人的救助,人类难道不也应该有颗感恩的心吗?狗和鸟会长久

地凝视你离开表达感激之情,可是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他们可能很快忘却你。但有了这一

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感激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之情弥散在天地见,世界也就因

此有了温暖,有了亲切。因而我们应当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这份情感

5、有一回,日本歌伎大师勘弥在一部戏里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正当他要上场

时,一个门生提醒他说:“师傅,你的草鞋带松了。”他回了一声“谢谢你”,然后立刻蹲下,

系紧了鞋带。当他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却又蹲下,把刚刚系紧的鞋带又弄松。

显然他想以松垮的草鞋带子来表现一个长途旅行者的疲惫。有位记者到后台采访,亲眼看到

了这一幕,他问勘弥:“您为什么不当场教那位门生呢?他还不懂演戏的真谛。”勘弥答道: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