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三个代表 > 列表页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三个代表人物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18  分类: 三个代表 手机版

篇一:第五编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第五编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概述

1,高峰阶段

2,两大时段(前后交叠)-“前古典时期”(三个主要音乐现象)和“维也纳古典时期”(三个代表人物)

3,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法国大革命,对音乐的影响(世俗化,大众化,世界性),对音乐家的影响(个人价值)

4,前古典的三种风格,参见149页注释 5,古典风格的特征:5点 前古典:

一, 格鲁克和他的正歌剧改革 1, 为什么要进行歌剧改革? 2, 格鲁克的历史地位

3, 他的歌剧创作原则是什么?

4, 格鲁克采取了哪些歌剧改革的措施? 5, 代表性剧目举例。 二,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1,喜歌剧的定义和特点

2.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名称、作者和来源。 3,第一部法国喜歌剧:产生、作者和剧名。

4,德国和英国的喜歌剧各叫什么名称?各举一个代表作。

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的区别:奏鸣曲式是古典时期最重要的曲式,经常用在上述体裁的主要乐章中。

维也纳古典乐派 一,海顿与莫扎特

海顿: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古典风格最典型的代表。 生平要点:

1、 从1761年到90年代为匈牙利贵族埃斯特哈齐宫廷服务了30年,创作了大部分作品,是他风格成熟的重要时期。

2、 90年代,居住在维也纳,两次应邀访问英国,创作了12首伦敦交响曲,达到他创

作的顶峰。 创作要点:

1, 交响曲,经历了从早期、中期到晚期的漫长的发展道路。中期达到成熟,形成四个乐章的标准结构(196页第四段)。

2, 四重奏,发展轨迹与交响曲近似,佳作多在中晚期,奏鸣曲式和展开手法更加突出,四个声部的“交谈”更加平等。

3, 其他作品:钢奏,协奏曲,弥撒曲,康塔塔,清唱剧。

莫扎特:短暂一生留下了丰富的音乐遗产,是这个乐派中最多才多艺的作曲家,体现了最完美的古典风格。 生平要点:

1, 童年的神童经历,使他大开眼界,对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他一生的最后十年(1781-1791年)定居维也纳,写出了他最优秀的一些作品,是他最辉煌的时期。 创作要点:

1, 歌剧:是他最重要的创作体裁。他最优秀的歌剧是维也纳时期创作的四部:《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女人心》和《魔笛》。前三部是达蓬特创作脚本的意大利式歌剧,最后一部是神话题材的德语歌剧。莫扎特善于用音乐刻画戏剧人物和场景,特别是重唱,在歌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 协奏曲:他对协奏曲的贡献很大,27首协奏曲经历了一个成熟的过程。维也纳时期也是他协奏曲的丰收年代,完善了钢琴协奏曲的古典形式,确立了“双呈示部”和“华彩乐段”的结构。

3,其他作品:交响曲,室内乐,宗教作品 二,贝多芬 1,生平要点:

(1)一生受到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并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2)从年轻时便经历了耳聋的巨大痛苦,影响了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他最终战胜了残酷的命运。

九首交响曲贯穿一生,集中体现创作风格的演变。 选一首你最熟悉的贝多芬交响曲,作为例子,谈谈他对古典交响曲在结构形式和风格手法(包括旋律,和声,节奏,调性,曲式,配器等)上的突破。 4,其他作品:钢奏,室内乐,声乐作品。 5,对贝多芬的小结(音乐风格与历史地位) 第六编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概述

时期划分,社会背景:法国大革命以后的欧洲社会与文化情境(民族主义的兴起,现代主义的冲击)

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阅读219页第4-5段) 1, 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抒情性特征十分明显。(非理性,对古典主义的反抗与突破) 2, 倾向标题音乐,与文学、诗歌、戏剧、绘画等姐妹艺术结合。 3, 创造出很多新体裁,如标题交响曲、交响诗等。

4, 旋律、调式、节奏与和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和突破。 5, 管弦乐队得到很大发展,钢琴成为重要乐器。 音乐生活的巨大变化:

1, 资产阶级成为主要的音乐赞助人。

2, 音乐进一步普及,创作和演出的进一步商业化。 3,专业音乐学院纷纷建立。

4,音乐评论活跃,音乐学开始发展。) 一、 七个最典型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二、 19世纪歌剧:三条主要线索

1, 德国: 1/1(韦伯,P. 221)+ 5/1(瓦格纳,P. 259)

2, 法国: 3/1(法国大歌剧-梅耶贝尔,P. 244)+ 6/1(轻歌剧-奥芬巴赫、抒情歌剧-古诺、卡门-比才, P. 272-274)

3, 意大利: 3/2 (罗西尼P. 245)+ 3/3 (贝里尼P.248、唐尼采蒂P.249)+ 6/2(威尔第P.276) + 8/4(马斯卡尼P.336、普契尼P.338) 对威尔第的小结参考279页最后一段。 瓦格纳乐剧改革的要点

1, 乐剧应以体现永恒精神的神话为主题。

2, 乐剧应该是诗歌、音乐、表演、舞台等多种艺术综合的整体艺术品。

3, 打破传统的“分曲结构”,采用“无终旋律”的织体。 4, 大量运用主导动机,体现交响性思维。

5, 大量运用半音化和声,导致古典和声趋于瓦解。 三、 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 3, 民族主义音乐产生的原因

(1)这些国家过去长期遭受异国统治,经济和文化落后。但在19世纪出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这构成了民族主义音乐产生的土壤。

(2)民族主义音乐几乎与浪漫主义音乐同时发展,因此受到浪漫主义音乐的很大影响。它虽然和浪漫乐派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但从总体上看,二者仍有区别。 4, 特点(参考280页)

(1)民族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大都具有进步的世界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2)他们在艺术上一方面借鉴西欧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传统与成果,另一方面从本民族民间音乐宝藏中吸取养料,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

(3)也有些作曲家不局限于民族主义倾向,更关注人类普遍意义的题材和采用欧洲通用的音乐语言,创作出更具有世界性的音乐作品。

2, 晚期浪漫主义(德奥世纪末社会文化的产物,浪漫主义的最后阶段)

第七编 20世纪音乐 概述

1, 20世纪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是19世纪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动荡不安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20世纪音乐产生巨大影响。 3, 20世纪音乐经历了两次高潮和70年代以后的后现代主义时期,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篇二: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

音 乐 鉴 赏

08

|

5

姓名:******

学号:************(新

疆师范大学)

1. 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主要代表人物及生平介绍、创作特征和主要作品。

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中,从巴洛克时期结束到19世纪20年代这一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对称美,偏向于用音乐来表现重大社会题材以及新兴市民阶层风貌。在古典主义时期,乐器已经完全独立,成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独立分支,音乐进入了从复调织体向主调织体转变的过程,对器乐色彩的变化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海顿: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早期代表,被誉为

“交响乐之父”,代表作品有《伦敦交响乐》(共12部)、《第94(惊愕)交响

曲》、《创世纪》、《四季》以及《皇帝四重奏》。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

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

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 开朗的乡间气息,在四重奏创作中,

常用“说话的原则”把各部的主题彼此想象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

旋律,又有复调的美。

莫扎特:1756—1791,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拍杰出代表,他对

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

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主

要代表作有《安魂曲》、《费加罗的婚礼》、《后宫诱逃》、《魔笛》、《唐璜》。他

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地把德意奥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三个代表人物

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他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

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淳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

重音色效果,发挥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

贝多芬:1770—1827,钢琴家,指挥家,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

“乐圣”,主要代表作有《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

光钢琴鸣奏曲》等。他用最平凡的素材和最朴素的音乐语言表达了那最丰富的

情感和最深刻的思想,感情激烈,充满矛盾。晚期作品则给人以超凡的宁静和

感情的升华。

2. 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主要代表乐器,并每类介绍两款乐器的发展、乐器构造和主要

代表作品。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

吹管乐器:

? 笛子:它是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常见的六孔竹制

膜笛 由笛头、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后出音孔(2个)、 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和笛尾组成。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也就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代表作品有《姑苏行》、《春到湘江》。

? 箫:箫又名洞箫、单管、竖吹,也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它一般由竹子制

成,直吹,上端有一吹孔,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以按音孔数量区分,六孔箫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横吹笛子竖吹箫”,即笛箫之间最基本的差别。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箫笛同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主要代表作品有《平湖秋月》、《梅花三弄》、《关山月》等。

弹拨乐器:

? 琵琶: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

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琵琶的头部, 由“弦槽”、四只“轸子(弦轴)”、“山口”等组成。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 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主要代表作品有《阳春白雪》、《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 筝:筝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弹拨乐器。它的外形近似于长箱形,中间稍微突起,

底板呈平面或近似于平面。筝的头部有缓缓而落的筝脚。在木制箱体的面板上张设筝弦。在每条弦下面安置码子,码子可以左右移动,用来调整音高和音质,且可用于转调。筝外形扁长方形,主要取材于梧桐木。琴面张弦。每条弦下设筝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和转调。最初为5弦,经过9弦的过渡,战国末期发展为12弦。唐以后为13弦,明、清以后15、16弦,20世纪60年代逐渐增至18弦、21弦、25弦,并改传统丝弦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以后又试制出有变音装置的快速转调筝和以十二平均律定弦的蝶式筝。主要代表作品有《高山流水》、《汉宫秋月》、《寒鸦戏水》等。

打击乐器:

? 堂鼓:堂鼓,又叫做同鼓、战鼓,清代则叫它杖鼓。 鼓框是木头作的,两面

蒙上皮革。 现代堂鼓一般有三种规格,鼓面直径分别为22、25、32公分,鼓高都是33公分,前两种小堂鼓发音高亮,后一种堂鼓音色宽厚。 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用木头作的双槌敲击。代表作品有《击鼓骂曹》、《战金山》。 ? 小锣:也属锣的一种,因锣面较小而得名。铜制,圆形,直径约22厘米,中心部

稍凸起,不系绳。演奏时用左手指支定锣内缘,右手持一薄木片敲击发声。它的音色明亮 清脆。小锣在京戏中也称京小锣,它与大锣在京剧中随着表演动作的节奏敲击,起着衬托和加强效果的作用。它在锣鼓曲时,除有时突出其音色特点外,也敲击花点,起着丰富合奏的效果,主要用于京剧。

拉弦乐器:

? 二胡:二胡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

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民间乐器随着“勾栏”“瓦舍”的兴起而发展了自己的伴奏乐器。其中最主要的乐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马尾胡琴(又称二弦琴),经与前朝留下的嵇琴、轧筝融合,创制出新颖的胡琴。这一乐器充分标志中国弓弦乐器走向成熟。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码和弓毛等组成的。代表作品有《二泉映月》、《长恨歌》等。

? 京胡:京胡,又称胡琴。拉弦乐器。 京胡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

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京胡由琴杆、琴筒、弦轴、千斤钩、弦马、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构成,琴杆、琴筒都是竹制,琴杆置有千斤钩,筒口蒙蛇皮,用马尾弓拉奏。

3.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听后感。(不少于500字)。

前奏响起,在轻柔的背景下传来了优美的引子音乐,好像一只竹笛在自由歌唱着风和日丽的景色,既浑厚又不太明亮的音色,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如此清丽的前奏旋律中。仿佛看见了各种鸟栖息在树枝上,呼朋引伴地发出清脆的鸣叫声,湖水随着微风荡漾起层层涟漪,它以优美的小提琴声为中心,向人们诠释了一个纯洁爱情的真谛。尽管这个旋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熟悉,但却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每一个音符仿佛都经过了夕阳的点染,闪烁着清逸的光芒。很快,主部通过连接部进入到副部主题,梁祝长亭惜别的依恋情景突地撞进了我的脑海中。在四处林荫的小道上,两个年轻人的手却迟迟不肯松开。因为他们知道,这一松,就不知道何时才能重逢。强烈的颤音结束了这场离别,它以自身深沉浑厚的独特音色预示着不祥的征兆即将来临,各种震竟有些痴 了,心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起伏着。前奏旋律过后是梁山伯与祝英音、三连音、四连音生动地诉说了祝英台在失去梁山伯后的惶恐不安与痛苦,旋律的抑扬顿挫像是暴风雨的来临之前大海上波涛汹涌的场面。音色随着猛烈的配音变得越来越厚重,使我的脑子一片混乱。终于,在一大串的铺垫后,祝英台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进行了抗婚,连续的重音充分表现了祝英台英勇的反抗精神,向往破除封建宗法礼教,获得现实主义的心声。很快,一段凄美的音乐侵入我的耳朵,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梁祝楼台相会,互诉钟情的情景。紧接着,乐曲急转直下,以急板和散板的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向苍天控诉,并运用京剧

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中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把乐曲推向了全曲中的最高潮,在奏完最后一段后,乐声齐鸣,祝英台纵身投坟。我不禁为祝英台悲惨的命运感到可惜。最后,序奏主题再现,冲刷着之前所有的黑暗,又带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让我看见祝英台和梁山伯的灵魂在天宇下花成蝴蝶,在苍穹中凄然地飞舞。这样的尾声把听众引到一个传说中去,体会一次美好的艺术享受。

4. 音乐带给我美的享受。

一个学期就这样飞逝而过,一直害怕自己的碌碌无为,一直渴望在封尘中寻找过去 点点滴滴,证明自己的曾经还存在。侥幸的是从那一对对杂乱的记忆中,我看到了一道柔光,关于生活,关于音乐,关于美的享受。

音乐鉴赏这么课是我生命中的一个意外,我误打误撞选了这门课,我以为第一节课会是纯粹的理论课,那么无聊,结果出乎意料,老师并没有过多地去讲解理论知识,而是教我们聆听,发音,基本的乐谱知识,轻轻和唱,我渐渐地感受到了音乐的美。

仍然记得开始的时候老师讲了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从海顿到莫扎特,再到贝多芬,一些名家的生平经历创作历程的艰辛让我感觉生活的不易,那些名字依然清晰,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舒伯特、柴可夫斯基,此时我才真正理解他们对艺术的追求,那是一种执着的献身,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我想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真正理解当时的牺牲,并且认为那是快乐的,为了自己的艺术与理想。

爱丽丝没有接受贝多芬的追求,他依然穿过了《致爱丽丝》,得以流传千古,他一再为情颠倒,不断憧憬着幸福,但很快又情场失意,随之而来的便是痛苦的煎熬,他又饱受疾病的摧残,他说,他必须过着痛苦的生活,避开他所热爱的和珍惜的一切,在如此悲惨而又自私的世界上!《悲怆奏鸣曲》流露着他当时悲苦的情绪和不堪的生活,但是《C大调交响乐》这一部关于莱茵的作品,一首青年人满怀梦想的诗篇,既欢快有为爱情而苦恼,令人感觉到有一种取悦心上人的愿望与希冀,与他的生活遭遇完全不同,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悲惨的生活状况形成强烈反差。

《第七交响乐》中表现得如此坦率和狂放的力量,这是超人精力的疯狂发泄,无任何目的,只是为了欢乐,宛如泛滥的河水淹没一切的欢乐,光荣的时刻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艰难困苦的时期,他的兄弟卡尔1815年死于肺病,似乎是境遇的惠顾,故意一再增加他的劫难,使他的天才不致缺乏营养,他却总想歌颂欢乐的美妙境界,但他不断地陷入激情和忧伤的漩涡,直到生命最后时刻,才完成一部杰作《第九交响乐》。

我记得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最后写到关于贝多芬的一句话:一个穷困潦倒、生而痛苦、残废而孤独,一个世界从未给予他欢乐的人却创造了欢乐奉献给全世界,他以一句充满豪情的话概括了他的一生,这句话在今天已经成为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铭:惟其痛苦,才有欢乐!有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音乐催人奋进,音乐的海洋,我诗意地徜徉。

篇三: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美学思想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美学思想

“古典音乐”一词,经常性地被提及,然而指代最为广泛的是被世人流传的、经久不衰的音乐精品。然而,笔者此文中所探讨的古典主义音乐,是西方音乐史学上将音乐分类研究中的一个特定的专指1750年至1820年期间的音乐。这时期的音乐随着社会政治生活、哲学思想的不断变迁,音乐美学思想被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特性。

18世纪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革命性运动——启蒙运动,发动者跨越地域和领域的局限,传播其“平等、博爱、自由”的启蒙思想,并反映至文学、科学、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当然,启蒙运动下的音乐也必然映射出当时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 启蒙思想家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 他们用这些思想启发教育群众,去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他们基本上持极端的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态度,推崇秩序和法则,大多数启蒙运动思想家都排斥高昂的宗教热情和艺术热情,而仅仅让人们追求幸福。

古典主义时期是一个理性至上的时代,主张一切以合乎情理为原则,把理性看成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即“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力”。这种理性主义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主张把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活动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标准,认为世间万物都要放到理性的尺度上予以衡量,只有为理性所证实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只有经过理性检验的知识方可称其为真理。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在唯理论哲学和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下,崇尚节制和均衡,要求艺术整体的各个方面的均衡、完美、稳定,其哲学意识中条理性、平衡性、和谐性的理性因素正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追求的是一种适度的、有控制的、理智的、普遍的艺术。这种风格提倡典雅崇高的音乐题材,强调庄重单纯的音乐形式,追求音乐结构的严谨完整和制约均衡,所用的音乐语言简洁、通俗、明快,追求清晰完美的音乐形式,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古典主义时期的这种音乐美学理念,反映于这一时期的众多音乐家的作品及其音乐理念之中。

例如,18世纪中后期,格鲁克(Christoph Gluck,1714—1787)与他周围志同道合者(包括剧院经理、布景师、舞蹈演员等,特别是诗人卡萨比基),一起酝酿的歌剧改革,代表性名作是,于1762年上演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卡萨比基编剧)和1767年在维也纳上演

的《阿尔采斯特》(与卡萨比基再次合作)。这两部剧充分地体现了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思想,他扭转了把音乐凌驾于戏剧之上的片面追求音乐技巧的意大利歌剧陷入的困境,主张歌剧唱词要“朴素、真实、自然”,用古典戏剧的单纯、真实和自然动作的传统去代替情节复杂的旧习惯;用淳朴的人性因素去代替权贵的习俗。他把本来只用单独的键盘乐器伴奏的宣叙调改变成用交响乐队协奏的近代的宣叙调,即加强了宣叙调的戏剧性和音乐性。格鲁克对咏叹调和宣叙调的改革,反应出了其追求节制、均衡的美学理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格鲁克的歌剧中将一直以来由男声担任的女高音唱段,彻底改为女性来演唱。这一人性化的举措实则是古典主义时期整个社会审美和音乐美学观念中的一个映射点。

又如,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一—莫扎特,短短一生创作有数量可观的经典之作,他的音乐带有典型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特征。他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作为其代表性作品足以反映莫扎特音乐所包涵的音乐美学思想和人文价值。这部交响曲主题优美如歌,旋律简单而短小,乐段一般为上下句“问答式”的成对乐句,采用两个、三个、四个或八个小节的对称组合的短小乐句;情绪上与巴洛克建立起一种“情感”和情绪不同,在这部乐曲及这时期的音乐作品中,情绪在几个短小的乐句中就可以迅速地改变。一个快速音符的强有力的主题可以紧跟着一个慢速的、优美抒情的主题。这部交响曲以中提琴摆动的震音式节奏开始,在快速的三拍渲染下主部主题直接进入,没有引子,直接切入主题。g小调的调性情绪给人一种淡淡的忧郁惆怅之感,但由于快板速度,中提琴声部的持续八分的节奏型,再加上小提琴声部跳跃式的小六度进行,渲染出一种看似欢快,又暗含忧愁的氛围。乐曲的结构均衡对称,从容不迫。第一乐章的呈示部采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1—8小节为主部主题,这一乐段的第一乐句分为4+4的两个小乐节,和声为ⅠⅱⅤⅠ的进行,均衡平稳。9—13小节副部主题出现,第二乐句出现,为两小节的对称乐节。通过对乐曲的聆听和对谱面的粗浅分析得知,莫扎特的音乐中暗含的条理性、平衡性、和谐性的理性因素,充分体现着古典主义音乐整体的各个方面的均衡、完美、稳定,以及崇尚的节制和均衡的启蒙思想。

追求和表现平民精神世界的美,成为这一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另一大特点,其在歌剧题材创作中尤为突出。音乐作为艺术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的演变和发展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潮下,无论是文学、绘画,还是音乐都带有鲜明的民主性,即反映资产阶级和平民的社会生活。例如,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在音乐方面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由于意大利喜歌剧《女仆作夫人》反应普通人的生活,内容朴实清新,透露出一种民主气息,卢梭高度赞扬意大利喜歌剧而批评法国严肃歌剧,并用他的创

作实践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1752年,卢梭创作并上演的《乡村卜师》就是典范。这部喜歌剧是由卢梭亲自作词作曲,全剧(除一段幕间剧歌舞外)约一个小时,采用幕间剧形式,只有三个角色。农村姑娘柯莱特了解到她所爱的柯林已经对她不忠心,就向卜师求助。卜师劝她表现出对柯林的绝对冷漠,与此同时,他又告诉柯林说,柯莱特已经爱上了另外一个人了,这个计谋使得爱人们重归于好。内容表现纯朴善良的庄稼人和乡村卜师的智慧和热诚。全剧语言朴实无华,音乐像民间曲调那样单纯,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小提琴伴奏的咏叹调富有意大利风格,有的曲调仅用键盘乐器的低音部分伴奏。此外,卢梭作为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忏悔录》充分体现了他推崇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以及对第三等级平民精神的重视和赞扬,书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洋溢着一种高昂的平民精神。

在歌剧方面有着突出成就的莫扎特,必然问世有以平民为主要对象的经典歌剧。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歌剧佳作——《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描写了第三等级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地与封建贵族阶层相抗衡,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详细剧情是,伯爵府的仆人费加罗马上要和女仆苏姗娜结婚了,费加罗正欢天喜地地准备婚事,谁知苏姗娜告诉他,伯爵送他们的婚房是不怀好意,是存心要占她的便宜,仍然要实现他假惺惺地曾经宣布要放弃的对奴仆婚姻的“初夜权”。费加罗听后恍然大悟,二人决心和伯爵斗一斗。另有一老管家玛切林娜痴心地想要嫁给费加罗,并以一张债据作为要挟,给她出主意的是老医生巴托洛,十年前,就是因为费加罗帮助伯爵打败了想娶贵族小姐罗西娜为妻的他,而使罗西娜成为了伯爵夫人,所以,医生一直对费加罗怀恨在心,如今,到了报仇之时了。府中另有一翩翩少年凯鲁比诺,成天到处播撒情种,和一个成天以散布谣言为己任的音乐教师巴西利奥,加上一个糊里糊涂的法官和一个整天醉醺醺的花匠。当然,还有那独守空房的伯爵夫人。各路角色齐登场,贵族和平民的较量就此开始。最后,属于第三阶级的聪明勇敢的平民,终于让伪善荒淫的伯爵当众出了丑。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对“自然”的追求,是以维也纳乐派为代表这个时期的音乐家普遍追求的音乐风格。18世纪盛行伏尔泰等人的自然神论和卢梭“回归自然”的哲学基调。自然神论是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它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认为宗教信仰必须以理性和理解为依据,不能是盲目的迷信。它反对基督教教会所宣扬的人格神及其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统治和支配作用, 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等非人格的存在。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 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

去。 这种理论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来代替传统的天启宗教。卢梭极力反对当时法国糜烂不堪的上流社会和娇柔造作的文化风气,倡导回归田园般的自然。其中,古典主义典型田园风的作曲家有海顿,他创作有大量的事态风俗性作品,如他于1801年完成的清唱剧《四季》,歌剧是根据苏格兰诗人詹·汤姆森的同名长诗写成,四个部分类似歌剧的四幕,描绘了乡村中的春种秋收、四季景象和青年鲁加与汉娜的爱情。作品中对大自然各种声音的描摹十分生动,并显示出海顿式的纯朴幽默感。而深受启蒙思潮影响的贝多芬同样也把笔触投入了大自然,写出了许多描绘美丽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其中《第六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个人加以标题,并用五个有着各自小标题的乐章来创作。乐章标题分别为:到达乡村时的喜悦心情;溪边景色;村民的欢聚;雷电——暴风雨;暴风雨后愉快和感激的心情。这部作品突破了传统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形式,用五个乐章来满足乐曲内容的需要,着重抒发人在大自然中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感受。

纵观西方音乐史,每个时代的作曲风格必然会受到当时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样,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想又受制于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演变和发展,其中整个时代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想,对审美观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因启蒙运动、狂飙运动等思潮的影响,使得这时期理性主义为主体的音乐美学思想成为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特征。由于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音乐受众范围扩大至平民阶层,并且直接成为作曲家的重点描述对象,这种民主性的新思想、新观念逐渐具有普世性。正是这种新的音乐风格的诞生、传播、演变,继而交织更多的发展中的新思想,继续推其向前发展,才形成了西方音乐这条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