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上一句 > 列表页

并吞八荒,上一句是什么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5-13  分类: 上一句 手机版

篇一:古文重点句子翻译

古文重点句子翻译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着战鼓,战争开始了,(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密网不进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 ≡: □>鸡豚狗彘之畜,无矢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鸡、狗、猪的畜养,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热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头发花

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如今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百姓的粮食却无人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

道开仓救济,人饿死了,就说:“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只要)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已。

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后(一加工)就直了,刀剑等金属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

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动也没有过错了。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

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马车远行的人,并不是脚步快,却能达到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会游泳,

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

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

长;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

界。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骏马跳跃一次,(毕竟)不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十天(也能行千里),(它的)

成功在与坚持不懈。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

天下,分裂山河。

秦国有足够的力量乘他们困敝来制服他们,追赶逃兵败将,倒下的尸体上百万,

流出的血可以漂起盾牌;(秦国)乘着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

≡: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收缴天下的兵器,聚集到都城咸阳,销毁兵刃箭头,熔铸成十二尊金人 ≡: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然后凭借华山作城墙,凭借黄河作护城河,占据着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的

深渊,把这当作坚固的屏障。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他们砍来木棍做兵器,举着竹竿做旗帜,天下百姓像云那样聚拢来,像回声那样

应和着,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

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试着让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量一下长短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那

就不能够相提并论了。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得到了天子权势,统治着八州,使同列的诸侯朝拜称帝,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失而攻守之

势易也。

可是一人发难,秦王朝就毁掉了,(秦王子婴)自己也死在人家的手里,被天下

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变了。

≡: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

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

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一方面)不通晓断句,(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不知句读的)向老

师学习,有的(不能解惑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看不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

(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chǎn)媚。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等人,君子们不屑于之同列,(可)现在君子们的见识反

而比不上(他们),真是奇怪的事啊!

《寡人之于国也》

1.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2.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样便使得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3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4.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5.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劝学》

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材笔直得合乎墨线,(如果)把它烤弯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烘烤使它成为这样的。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4.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过秦论》

1.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谋取周王室(的权力),有并吞天下的意图。

2.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3.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4.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认为险固的关中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是子孙称帝称王的万代基业。

5.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师说》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知句读,有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却不;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4.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5.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这样罢了。《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1、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被任命为上卿,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中出名。

篇二:文言文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

一、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

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

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

例:试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一个同学《庖丁解牛》开头一段的译文: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huā)然向(通“响”)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这段译文,有的地方就不能算忠实于原文。如“杀”和“解”不是一个意思; 牛头、牛脖子、牛肚子之类为原文所无。这些地方都没做到“信”。还有的地方, 语意不清,令人费解,或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甚至不通。如“牛身上发出哗哗的 响声”太笼统,可译为“皮骨和肉分离时发出哗哗的响声”;“一个厨师丁”不合现 代汉语习惯,可改译为“一个叫丁的厨师”;“杀牛刀在前进”,不妥,可改译为“进 刀时”;“合乎桑林的舞蹈”,不通,可改为“合乎桑林舞的节投井下拍”;“传说中 尧的乐曲”是解释,夹在译文中反而不通顺,应删去。总的说,这些地方都不符合 “达”的要求。

有些同学翻译文言文,不像对待作文那样重视现代汉语的运用,以为大意差不 多就行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这样译出来的文字就很做到“信”和“达”了。 所以明确译文好坏的标准是必要的。

二、直译和意译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 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 不同的表达方法。

这两者虽有分别,却又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在难以直译 时,辅以意译。

例:《张衡传》末段的译文:

永和初年,张衡被调离京城,做河间王(刘政)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典章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同国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衡下车”),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奸党分子的姓名,把他们同时抓了起来。于是官民上下都很敬畏,称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张衡到职工作三年(“视事三年”),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乞骸骨”),朝廷却调他回京,任命为尚书。张衡活到六十二岁,在永和四年逝世。

这段话,绝大部分是直译,但有些词语,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则 是意译。这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为“下了车子”“看事情”“乞求骨骼”之类,因 为表达不出原意,甚至无法理解。所以只能按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 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译。总之,只要确切表达了原意,直译、意译都是可以的。

三、词语的翻译

文言词语的翻译,可分几种情况来讲。

第一种情况,一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文言中大多数普通词语都可如此。 一般说来,没什么疑难之处。如“商君佐之”“乃使蒙恬北筑长城”“争割地而赂秦”等句中的“佐”“筑”“赂”,可采用加字法,译成“辅佐”“修筑”“贿赂”。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句中的“爱”“致”“士”,可换用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吝惜”“招揽”“人才”来译。

第二种情况,解释和翻译有相当的距离,不能简单把解释的话当作翻译。如“焚百家之言”中的“言”,当解释为言论、学说,但这样的解释不能作焚的宾语,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又如“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当解释为天地四方(上下东西南北),但直接写进译句,很费解,可译为“整个天下”。这类情况,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指的是什么来译。

第二种情况,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

比喻。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这样的说法。如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又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的“藩篱”,原意为篱笆墙,译起来就难保留比喻了,可译为“边防”之类。总之,还是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为准。

借代。文言中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很多。如“布衣”代未做官之人,“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等等。这种说法,现代汉语中都没有。如解释,可讲清为什么这样代;作为翻译,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了。

委婉说法。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拐着弯说出来,即所谓委婉的说法。如把国王(或王后)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把出兵伐别人说成“会猎”,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等。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用典故。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如谭嗣同曾对梁启超说:“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其中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四个人名,如解释,必须说出有关故事和在文中的用意,但翻译无法把有关故事写进来,然而又要译出用意,所以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可译为:“现在康先生是生是死还不知道,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

第四种情况,各类专名词和各个领域中的习用语,译时也应注意。凡属专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名、庙号、年号、书名,等等,可不译。各种领域中都有一系列的习用语,如官场中的“下车”“视事”“乞骸骨”“除”“拜”“迁”“出”,等等。可按现在的说法翻译。专名和习用语(术语),情况是相当复杂的,涉及古代文化知识的诸多方面。古代文化常识,也是必须掌握的。

四、句子的翻译。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结构,和现代汉语有较大区别,要注意。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句中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时需补出。例如“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谁“不肯受”,谁“曰”,不补出主语,意思就不明确,应补出“侯嬴”或“他”。又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显然省了“威”之类,可补出,译为“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谁厉害?”又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同纳)”“不内”后省了宾语“樊哙”,可补出。介宾短语的宾语,也常省略,如“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句中的三个“以”字后,都省了代词“之”。“之”指代“苟粟多而财有余”这个假设的情况,译时要补出,可译为“这种情况”之类。此外,介词“于”也常常省略。如“果地震(于)陇西”“麾众拥豪民(于)马前”,等等。这些“于”字都要补译出来。

2、一些文言句子的语序,有时必须改变。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译时需要倒过来,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又如:“沛公安在?”这是在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须前置的现象,译时必须改变语序。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是在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须前置的现象,译时必须改变语序。又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这是定语后置的现象,按现代汉语习惯,译时也要改变过来,放在中心语前面。此外,由“于”“以”等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常作补语,译时可改为状语。如“赵尝五战于秦”“遮豪民于道”“饰以山龟鸟兽之形”“验之以事”等等,译时都应改变语序。

3、有些特殊句子,译时需要扩充或凝缩。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这类句子言简意丰,如不多用些笔墨,难以把意思表达清楚。可扩充文字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再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这类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的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补充:

一、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类型有四:

1、全文翻译题,要求在阅读原文、领会大意的基础上,遵循行文顺序,从开头译到结尾。

2、择句翻译题,即根据考题要求,选取文言文中的某一句进行翻译。

3、重点翻译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基础上,根据考题所指定的句子(或注释)进行翻译。

4、译文辨证题,这是近几年的考题类型。这类题不要求考生翻译,而是要求行政考生从命题人所列举的几种翻译中,对照原文,辨识正误,选取正确的翻译。从实质上看,它属于选择题型类。

二、翻译的具体方法有: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如:故予与同社诸

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意义),匹夫之有重(重 要作用)于社稷也。

2、解释法。

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贵)怪、非常之 观(景象),常在于险远??

3、区别法。

即对有些词的解释和翻译是不同的,不能把解释当作翻译,例如,今操得荆州, 奄(解释是“覆盖、包住”,而翻译应为“占有”)有其地。

4、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的词语。例如:大阉之乱,缙 绅(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而能不易其 志者??。再如:天下云(比喻用法,译为“像云一样地”)集响(比喻用法,译 为“像回声一样地”)应,赢粮而景(比喻用法,译为“像影子一样地”)从。 又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用典故,译为“想要建立像汉朝霍去病抗击匈奴 至狼居胥山而还那样的功绩),赢得仓皇北顾。

5、保留法。

即文言文中的专名不必翻译。例如: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 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6、改写法。

即将文言文中的习用语改译为现代说法。例如: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县学)。

7、补充法。

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例如: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则(其)束载、厉兵、秣马矣。

8、调序法。

即把文言的倒装句译成非倒装句。例如:何施之为?(译为“算是什么恩惠?”)

9、扩充法。

即对言简意赅的句子加以扩展。例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可 译为:“自从丈夫离家外出经商后,我便独自一个守着空船在江口盼等:船儿常在 明月照耀下的寒冷江面上漂来泊去。可哪有丈夫的踪影!

10、凝缩法。

即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例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篇三: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10课《过秦论》学案6

《过秦论》学案

学习重点

1.记: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

2.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

3.写:运用渲染、铺叙的手法,写一段文字。

4.练:学习筛选文中信息的方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

文本名句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二、了解文学常识

作者及背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年仅33岁。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所谓的“盛世”。这时,由于秦末衰退的社会经济形势有所恢复和

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残酷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的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字音识记

①崤函(Xiáo) ②窥视(kuī) ..

③膏腴(yú) ④合从(zònɡ) ..

⑤召滑(Shào) ⑥蒙恬(tián) ..

⑦藩篱(fān) ⑧鞭笞(chī) ..

⑨锋镝(dí) ⑩铦(xiān) ..

?逡巡(qūnxún) ?瓮牖(yǒu) ...

?度长絜大(duóxié) ?锄耰棘矜(yōuqín) ....

(2)辨形组词

崤?崤山?雍?雍容?????①?肴?菜肴?②?臃?臃肿?

???淆?淆乱??慵?慵困?

?③?凌?凌厉?

??绫?绫罗??陵?丘陵?

逡?逡巡???峻?峻峭?⑤?浚?疏浚???竣?竣工?轸?轸怀???疹?疹子?④?诊?诊脉???胗?鸡胗? 藩?藩篱???蕃?蕃息?⑥?幡?幡然???燔?燔烧?

2.涵咏词义

(1)蒙故业:承受,接受。 .(2)践华为城:践踏,登上。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4)以致天下之士:招致,招纳,吸引。 .(5)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迟疑徘徊、欲行又止的样子。 ..(6)流血漂橹:大盾牌。 .

(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8)销锋镝:箭头。 .(9)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10)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耕田的人。 ..(11)蹑足行伍之间:文中指“置身于??”的意思。 ..(12)揭竿为旗:高举。 .(13)赢粮而景从:担负,背负。 .(14)非亢九国之师也:高,强。 .(15)度长絜大:衡量。 .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通假字

①孝公既没:通“殁”,死 .②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从,通“纵”;举,通“与” ..③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④百有余年矣:通“又” .(2)一词多义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指逃走的败兵.??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动词,耗费.①亡?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河曲智叟亡以应:动词,通“无”,没有.

??三世矣:名词,好处②利?有蒋氏者,专其利.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锋利.??金就砺则利:动词,变得锋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名词,指有利的. 形势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名词,指险固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③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固执、顽固.??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副词,本来.

(3)文言虚词

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介词,趁着①因?因.?河为池:介词,凭借?然后践华为城,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连词,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介词,②以?尝以.?? 凭着,用

四、速读感知课文

请整体把握全文,探究秦朝灭亡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义。文章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叙史事,一为发议论。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叙述史实,以时序为经,以事迹为纬。先叙秦孝公时的“兴”;继而写“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时和“施及孝文王、庄襄王”时的“强”;接着写“及至始皇”时的“盛”;最后写“始皇既没”,陈涉发难,使秦终至败亡。作者概括了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议论时,以陈涉与强大的秦王朝相比,与山东六国相比,是非立分,结论自出。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便于作者按辞赋的规律写作,施展才华,驰骋笔墨。

一、词句梳理

1.古今异义

(1)以致天下之士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宽厚而爱人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才能不及中人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两个词,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2)古义:爱护别人。今义:①丈夫或妻子,②恋爱中男女的一方。(3)古义:平常的人,中等人。今义:①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②在身材、相貌、智力等方面居于中等的人。(4)古义:崤山以东、秦以外的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5)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词类活用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内立法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外连衡而斗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履至尊而制六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流血漂橹:______(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并吞八荒,上一句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因利乘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尊贤而重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会盟而谋弱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以愚黔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 (2)名词作状语,对内 (3)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4)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5)名词作状语,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6)名词用作动词,踏,登上

(7)名词用作动词,奴役 (8)名词用作动词,称帝称王

(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 (11)动词的使动用法,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