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新课改社会调查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1  分类: 社会调查报告 手机版

篇一:新课程改革中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龙源期刊网 .cn

新课程改革中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者:尹加高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第02期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无论是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还是到教师角色转变、知识的传授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往方式,等等,新课程标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为我们的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陈旧的教学行为

1.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的榜样和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指导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2.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

教师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3.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

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创造性地改进活动材料,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自由思考的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地理课堂教学是把漫长的地理过程压缩后介绍给学生,使他们能够了解在其一生中或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地理现象的演变。地理实验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往往被很多同学所忽视,其实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地理实验对同学们理解地理现象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初学的过

篇二:语文教师及新课改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语文教师及新课改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的目的: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为了全面了解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对课改的认识,为了分析和找准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我乡语文教师、语文课改实施情况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系统调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行为等方面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应对、去解决,以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健康发展。

调查的范围和对象:这次调查的学校包括九所,其中一所中心校,八所完小校。调查的对象为我乡全体语文教师及部分五、六年级学生。

调查方式:座谈 个别访谈 问卷 听课

一、调查现状:

经调查显示,通过各种渠道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意义有一定了解的教师高达94.5%,其中个人主动获取和从同伴的议论中有所了解的占 69.5%,说明我们教师已经开始形成关注、了解、讨论课改的积极氛围。认为新课程标准和现行课程要求相比有明显改进的占85.3%,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方案持肯定与认同态度。在访谈中,当问到“面对新课程你怎么办?”的时候,许多教师明确表示,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便尽快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其认同与期待之情可见一斑。但是,真正研究新课程标准并能提出有针对性意见和看法的教师不足30%,30.5%的教师认为新课程过于理想化,其改革目标不大可能完全实现,新课程的改革将很难实施;还有33.6%的教师比较关注教材和教法问题,害怕自己无法适应而被淘汰;对为什么改、改到什么程度这些原理性的问题,关注的人数仅占23.3%。导致绝大部分的学校和教师在行动上仍处于观望和徘徊状态。

也有些教师讲的是新教材,用的是旧模式,语文教师迫于教学成绩及升学的压力和繁重的教学任务,理念上有所变化,行动上体现不足,大部分处于在等待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后再实施的观望、徘徊状态。从年龄层次上看,35岁以下教师基本适应的占62%,36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基本适应的比率仅占26.4%,还有11.6%的教师适应困难(中老年教师偏多)。

从调查结果来看,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相当复杂和矛盾。面对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他们既关注、期待新课程的到来,又对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能否成功表示忧虑与怀疑,从而表现出态度上的犹豫不决和行动上的滞缓与徘徊。

二、问题分析

1.课程评价改革相对滞后,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但“课程评价相对滞后”是81%的教师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考试、测验是检验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传统而有效的手段,它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考试、测验,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命题者还很难命出适应新课标的试题,甚至还有采用旧大纲的习题或选用旧教科书上的原题现象。二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是开放性的训练,可命题者大多还采用唯一答案的试题来考察学生。另外,由于教师认识上、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的问题,难免会出现教学成绩一时下降的状况,很多教师就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声誉、待遇甚至饭碗,也不愿率先尝试,想等别人、别校有了成功的经验之后自己再去实施。无怪乎有些教师拿的新教材,用的老方法,讲的旧知识;有些教师明确说自己“生活在双重角色中”。这都反映了目前评价体系上的不足。因此,为了使新课程顺利实施,研究建立相配套的评价、考试制度刻不容缓。

2.课堂教学低效使得时间成为最稀缺的资源

高效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重心,数年过去,课堂教学低效、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教无定法,不可能规定固定的模式,但是所有能够进行高效教学的模式大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教师的角色是“帮学”。为了“帮学”,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的自学和合作学习时间,为此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持续努力学习的热情。但实际上,很多教师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讲完”教材内容上,至于“练习”和“消化”则留待学生“课下”完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任务是静听,是接受,课堂上没有学会的知识以及没有经过充分练习的知识只好等待自习课和“业余”时间自己再补上。如果作业和各类试卷太多,没有用来补习的时间,那么没有学会的知识和没有时间思考的道理就只好随它们去了,长此以往累积效应就产生了。课堂教学的低效

地理教师新课改社会调查报告

和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尽管每天都埋头在书山和题海之中,但是学习能力却并没有相应的提高。教师为学生准备和处理书山题海也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这样,师生就不再有“额外”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性学习之类的活动了。

3.教师未能跟进新课改,素质仍需提高。新课程改革必须通过教师来达成,然而现实并不乐观,我曾做过调查:何为语文素养?这一语文新课改的基本和核心的概念,在我所调查的二十多位语文教师中,仅有五位能大概说清楚。如此的现实,怎能很好的落实语文新课改。

4.缺乏常态下的语文教学科学实验。由于功利心,功名心在作怪,现在人们很少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搞教学实验,特别是缺乏常态下的语文教学科学实验,务虚得多,务实的少,不少人的力气大都用在名目的翻新上,追求这个模式,那

个方法,形式主义满天飞,各校优质课、观摩课、研究课办的不少,公开课与常态课严重脱节,缺乏实用价值。

6.新课改中有不少研究性、探讨性课题,有些是特别强调实践调查的,但目前学校仍是封闭性教学,学生走不出去,也无时间走出去,教师对这类课题也只是嘴上说说,根本无法落实。

7.是配套的辅导练习资料往往打的是新课改的旗号,而编排内容上基本上还是旧思路、旧内容、老题型,还是以模拟旧教材考题为主,繁、杂、难、偏的现象仍存在。新课改的目的之一,本来是加强素质教育,适当减轻学生负担,但实际上辅导练习材料铺天盖地,不几天,学生的桌子上就成了“书山”,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叫苦连天。

三、策略与建议

语文新课改势在必行,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针对问题,辨证施治,积极践行新课改。

1.语文教师应增强课标意识。《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语文课标,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

2.决战课堂,建立完善、规范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议教研室出台推进高效教学的具体措施。从新课程的创设情境生动性,课堂活动参与性,学法指导具体性等给予指导性建议;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效果的实效度,教学效率的控制度,教学效益的转化度,教学问题的生成度等给予指导性建议。即:就目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与学方式、评价方式、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作具体阐述,给予实用性、针对性的指导,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语文课程改革需要高效课堂,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及时发现总结、推广课改中涌现出来的创新课和“好课”,推进语文课堂的高效化进程。

3.狠抓教师培训,关注教师成长。新课程改革之所以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困境,一个原因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它需要课程专家深入基层,深入教学一线,继续加强对实验教师进行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实现专家与一线工作者的密切合作,这是新课程美好愿望与先进理念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同时也是教师实现自我跨越式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善于在自己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发现问题,而不是为了问题找问题,为了科研而科研。教师应学会在评价他人与审视自己的过程中深入反思,同时不断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在“做中学”,在反思中成长。

4.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利用现有辅导学习资料。面对教材体系

新、内容多,教学课时少、任务重的现实,要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敢于大胆地取舍,敢于智慧地整合。当然这需要教师对新课程高度的理解和把握。面对以新课改之名出现的“老”练习,汲取其身上合理的因素,摒弃不合理的地方,创造性的整合和创编,并且可以创造出体验新课程理念的可行的辅导练习。

5.通过相应的制度创建切实有效的语文教研和科学实验的长效机制,使得语文教研和科学实验制度化、常态化、实效化。

6.努力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注意学校之间资源的互补与共享,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也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同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在语文教材改革发展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专家和教师公认为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新课题。综合性学习之所以和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并列,成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项目,是为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教材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课堂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的这种相对封闭的语文教学状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乡努力贯彻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精神,近两年来,立足教材,以提高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素质的能力为目标,语文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发挥教师的作用。

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其活动的形式是多样性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小学的学生毕竟知识与能力都有限,所以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很重要。每次活动,教师都要做好动员、分组、落实地点,安排时间等组织工作,以确保综合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既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同时也要注意到所选择问题的价值;指导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每次活动之前,老师都要做本次活动的先行者,搜集资料,预见困难、探索方法,运用“激趣”艺术,以激起人人参与的意识。

2、遵循的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建议: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

的自主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被调动起来后,就能倾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认真地进行学习。同样,学生如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会积极开展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实践性原则

语文综合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体验。它鼓励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等直接的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性学习,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连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三)合作性原则

每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老师都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彼此配合,互相取长补短,力求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我们把能否全员参与,合作是否密切当作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一些平时学习成绩并不太理想的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协调能力也很强。王老师在设计“生活处处有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时,先通过上网、阅读书报和观察生活,了解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把全班学生分为“网络语言组”、“新兴语言组”、“歌词欣赏组”、“漫画图书组”、“影视小组”等。

3、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例如我校学生在学习完《乡下人家》后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走进田园”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查找了解不同地域特征、季节特征、及庄稼瓜果蔬菜的生长情况等,向全班宣讲,小组成员全体参与了实践活动。

(二)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别人的意见、坚持自己的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习与人合作;如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合作等,

(三)语言表达能力

篇三:初中地理教学调研报告

初中地理教学调研报告

为了更好的促进新一轮课改不断深入,全面掌握全县新课改的实施情况,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形成对策,以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安排下,本室全体教研员于2006年9月初至10月底,对我县各中小学进行全面深入的课堂教学调查研究,本次调研是全面了解二年来我县初中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一是通过听课,评课,座谈交流等形式,和广大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便能更好地促进新一轮课改不断地深入。二是通过本次调研,能涌现出一批新课改的学科“带头人”,成立“讲师团”到各校巡回上“示范课”。我就本次初中地理教学的调研情况作以下汇报总结:

一 、教改的现状

其一,部分学校对地理新课程的施教不够重视,由于种种原因,师资的配备不很到位,大部分学校没有一个专职的地理教师,几乎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导致对教材的不熟悉。

其二,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新教材培训就上岗,对新教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念模糊,不了解新教材其编排体系,对新教材课堂如何开展教学感到束手无策。

其三,从听课情况来看,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归纳为二类:一类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另一类是少部分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思想,较注重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的落实及学生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能注重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及其应用。

其四,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同,没有很好地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把握得不到位,造成教学进度参差不齐,上课一讲到底,未考虑到学生能否接受,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二、 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这次历时一个半月的课堂教学调研,通过听课、评课、交流、座谈等形式,我们也看到了广大一线教师都积极投身到课改之中,热爱地理教育,努力学习课改的新思想、新观念,也很敬业,逐渐在转变教法、学法,使地理教育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也积极涌现了在课改中的优秀教师。例如宋家初中的黄刚、中厂初中的王婷、仓中的吴远林及双河初中的胡兴卫等教师,他们积极探索新教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取得了一定得效果。但也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资源缺乏。 好多学校地理教学资源相当缺乏,课堂辅助教学单一,

没有相关资料、图片、教具、更谈不上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显得单调。例如在教学“南北气温差异”时,如有南、北的冬夏季节气候景观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到在相同季节南北气候差异,从而得出南北方的温差,使学生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再如教学“地球运动”这一节内容时,由于没有“三球仪”教具进行演示,无论教师怎么讲,学生对地球两种运动形式似懂非懂,如果有教具,通过演示、观察、思考,学生很快归纳出运动规律。

2、忽视了地理教学基本理念的落实。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及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这一理念,因为这些基本理念涉及到初中地理课教什么内容、怎么教、如何评价等问题。并且大多数学校根本就没有配备相应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地理而言,着眼点是不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地理学,而应该是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及地理观点,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学习能力及现代公民基本的地理素养。例如在教学“地形与地势”一节内容时,讲述四大高原时,课本呈现不同景观图片,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就应当配合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业、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贵高原的梯田这些图片启发学生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不同影响,以及人类是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协调发展。再如“气候复杂多样性”这一节内容,就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应启发学生不同的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到人们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服务于生活的,从而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觉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这样学生学习地理就会有很大的兴趣,这一点城关初中八年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重了这一思想的落实。

3、忽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教学重要的工具、特殊的语言,好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通过地图上表现出来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要重视学生读图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从图中提取信息,熟练地掌握地图语言和能运用地图语言。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先引导学生从看懂地图到熟悉地图,再由熟悉地图到能分析、运用地图,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这一过程对于地理形象思维和地理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掌握独立运用地图册和课本地图的技能,培养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识记,并根据地图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教

学效果。例如:教师讲授“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节内容,在读图时要把握这样几个要点:其一,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能让学生概括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其二,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以及分析其分布的因素;其三,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其四,让学生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特点,熟练掌握了1月份等温线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份等温线图,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而有的教师是一带而过,学生对这一节课重点内容没有很好地理解,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读图,希今后地理教师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4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仍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整体情况看,教师授课都能完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这是新课程的基础目标,但更重要的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受到新课改浪潮的冲击,带着新观念但仍是那种传统教学,突出不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变不了,仍然是“一言堂”取代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式及探究式学习,以现成的答案禁锢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对目标中的与他人“自主、合作、交流”式学习普遍得不到落实。认为上课振振有词、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学生安静,这样的课就是一节好可课。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求改变过去那种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式的学习,通过教材内容及其他信息、资料,能让学生善于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会归纳、处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34个省级行政区”及“大洲和大洋”内容时,并不是简单地记忆中国有哪34个行政区及其省会、简称和哪几大洲、大洋的名称,也没必要反复记忆大洲、大洋的大小顺序,而是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各种活动、问题设计,让学生完成教学内容。比如让学生观察其轮廓形状,根据重要经纬线、拼图、组图、甚至是画图,可以小组竞赛、抢答、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掌握其位置包括相对位置。双河初中胡兴卫教师在新授34个省级行政区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效果比较好,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为发展,体现了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协助者。另一方面,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得不到落实,这是我们地理课程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当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最终升华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受益。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态度、审美情趣的培养没有得到重视,学生根本没有感悟到地理学的内在美,

这必然影响地理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长久维持,二是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空泛化,三是观念、意识的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相脱离。

5 、任课教师不愿花精力钻研教材,教学中缺少创新。我们的地理教师大多是带一门主课及兼带地理课,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辅导,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设计课,去反思教学,不愿花更多精力钻研教材、查找资料、准备教具,因此对教材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把握不到位,这就导致教师只是为“教而教”,教学方式单一,简单的说教,一般都是讲述式与讲解式相结合,更谈不上教案的改造,没有创新,形成不了自己的独特之处;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惰性造成,教师有了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之,免得动脑筋,久而久之,思想僵化,成了教案的传话筒和代言人,没有充分了解学情,没有问题的思考,没有活动的设计,一节课成功与否也不愿总结反思,又不注重钻研教材,又没有配套的课辅资料,这就导致教师地理知识面的狭窄,这也是我们有些教师课堂上放不开手,不敢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的主要原因,放开了又怕收不回来,且又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等顾虑,对学生回答问题不能及时给予点评,上述问题的出现,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未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6 、课辅资料与教材不配套,作业布置没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目前好多课辅练习与教材不配套,一些练习是老教材内容的拼凑,只不过换一个新叫法而已,有些习题难度过高,这就给学生课后作业带来一定的阻力,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同步练习,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根据实际情况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不能笼统布置,最好分层次地布置,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1、重视地理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不要忽视地理学科的强大功能,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

2、继续抓好学习、培训工作,认真研读课标,合理拓展教材,开发课程资源、乡土地理资源,体现新课标的意图。

3、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在教法、学法上更注重内涵,教师和学生和谐、民主、平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生合作能力,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的分析、探究、合作要更注重内容的深化,不要只注重形式,做到有创意,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4、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不可淡化“双基”,同时注重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会用地理知识分析我们周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5、通过教师多听、多评、多思考,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充分发挥教研组

的作用,推广新课改中涌现出来的创新点和好课,推进课改进程,把课程改革提高一个新的层面。

6、优化教师的学科组合,开发和利用地理丰富的资源,配备相关资料、地理直观教具、挂图以及图片、利用多媒体等方法辅助教学。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地理感到有兴趣,爱学。

7、加强校本培训,增强课改意识,开展“课改同步成长”的活动,创造一个浓厚的教学氛围。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调查报告

在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中,更要体现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把握主方向,要收放有度,要引导学生多探讨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争取做到“控而不死,活而不乱”。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有把课程标准融入课堂的愿望,但具体怎样做能更好,心里没有底,毕竟这是个新事物,没有任何成形的经验可参考,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热热闹闹就是成功的课,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有一定偏差的。有一些课,课堂气氛热闹异常,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各种讨论交流,但整堂课结束后,学生却感觉没有知识收获。我觉得地理课应有自己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基本教育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学习过程的载体。所以,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学习为中心,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活化、优化课堂的途径。只有在夯实地理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针对本校教学实际,我对农村初中学校地理教学做了如下调查:

一、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教材处理

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的一个明显之处就在于删去了一些难点、繁点,而相应地增加了大量的活动题和资料。但在教材处理上,对于需要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整理资料或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不提,避而不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合理整合教材、发掘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就是把课文给学生阅读一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为了应试教学,就直接叫学生在书本上将往年出现考试的地方勾画一下,叫学生回去多背诵,或者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因此,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课堂上大部分不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