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04  分类: 社会调查报告 手机版

篇一:现代社会调查方法(风笑天第四版)备考重点及课后习题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1.研究社会的方式: 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

2.实验研究:指的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研究者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优点:实践性、可操纵、可重复、可揭示因果关系。 缺点:实验组和参照组的选择难以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实验过程难以有效控制、伦理困境

3.实地研究: 是一种研究者以不带理论预设的方式,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达到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阐释的研究方式。 优点:直观性、可靠性、非介入性、直接接触。 缺点:表面性和偶然性、受时空限制(微观调查)、观察误差、耗时长、资料难以量化。

4.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各种二手文献资料、摘取有用信息、研究有关内容的方法。 优点:超越时空限制、非介入性(无反应性、不失真)、可重复、费用低效率高。 缺点:“纸上得来终觉浅”、文献的时代烙印、落后于现实、难以找全。

5.社会调查: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必考)

6.社会调查的基本要素:抽样、问卷、统计分析。 方法论特征:本质上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式、一种横剖性的社会研究方式。

7.社会调查的类型:行政统计调查、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研究性调查。

8.社会调查的题材:(1)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 (2)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 (3)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

9.普遍调查:简称普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调查。

10.抽样调查:就是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

11.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相比较各自的特点:普遍调查特点(1)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费钱;(2)需要高度集中的组织和高度统一的安排;(3)调查项目不能多,只能了解某一方面必不可少的基本情况。 与之相比,抽样调查具有一下突出优点:(1)非常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这也是抽样调查最突出的优点;(2)可以十分迅速地获得资料数据;(3)可以比较

详细地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4)抽样调查的应用十分广泛;(5)准确性高。

12.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并用图示法画出这一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选题阶段 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分析阶段 总结阶段

选择问题===>调查设计 ===> 自填问卷===>资料整理 ===>报告结果

抽取样本 邮寄问卷单变量分析

变量测量 结构访问双变量分析

问卷设计 电话访问多变量分析

13.调查课题的类型:理论性课题与应用性课题、自选课题与委派课题。

14.选题的重要意义:决定调查的方向、体现调查的水平、制约调查过程、影响调查的质量。

15.选题的标准: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合适性。 四条标准存在某种层次上的联系,重要性是最基本的标准;独特性则是在它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标准;可行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课题选择中的决定性标准;而何时性则是在前三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更进一步的标准。(必考)

16.选题的途径和方法:(1)从现实生活中寻找。 (2)从个人经历中寻找。(3)从现有文献中寻找。

17.调查课题的明确化:通过对调查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将最初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调查主题,将比较宽泛笼统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必考)

18.文献查阅的作用:(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2)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3)查阅文献可以帮助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

19.查阅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著作、论文、统计资料和档案资料。

20.查阅文献的注意点:文献的相似性、文献的来源(权威与否)、文献的发表时间。

21.描述性调查:关注的焦点在于回答总体的各种结构和分布是怎样的,即它回答的主要是人们的特征、行为或态度“是什么”,或者研究的现象的特点、分布以及趋势“怎么样”这样的问题,而不在于回答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结构或分布。

22.解释性调查: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以及其状况“怎么样”的基础上,人们还需要明白事物和现象“为什么”会是这样。

23.分析单位:研究的对象(并非调查对象,也不是研究内容或研究主题)。是指一项研究中

用来观察、描述和解释的单位,它可以考察和归纳相同事物的特征,解释分析单位中社会现象之间的差别。

24.在社会调查中,主要有五种类型的分析单位: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和社会事件。

25.层次谬误:又称为区群谬误、生态谬误或体系错误,指的是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大的集群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一种比较小的或非集群分析单位作为结论的现象。

26.研究对象:即分析单位,它是我们在社会调查中所要描述和分析的对象。

27.调查对象:调查中所询问的对象,是我们所收集的各种调查资料的提供者。

28.抽样对象: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所采用的对象或单位。

29.抽样设计:首先要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总体,并根据总体的结构以及研究者所具有的资源,条件等因素选择和决定合适的抽样方法。

30.制定实施方案:(1)说明调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2)说明调查的内容 (3)说明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和分析单位 (4)说明调查的理论假设 (5)说明调查方案 (6)说明调查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 (7)确定调查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重点)

31.抽样单位:就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32.抽样框: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元素的名单。

33.参数值: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34.统计值:统计值也成为样本值,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35.置信水平:又称为置信度,它指的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内的概率,或者说,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中的把握性程度。

36.置信区间:上面介绍置信水平时所说的“某一区间”,就是置信区间。

37.中心极限定理:当n足够大时(通常假定大于30),无论总体的分布如何,其样本书所构成的分布都趋于正态分布。

38.抽样的一般程序:(1)界定总体 (2)制定抽样框 (3)决定抽样方案 (4)实际抽取样本 (5)评估样本质量。

39.简单随机抽样:将总体内所有个案都编上号码,然后根据等概率的原则,运用随机数表、随机数码或抽签(抓阄)的方式从总体中直接获取样本。(理解原理)

40.系统抽样:它是把总体的元素进行编号排序后,再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

间隔抽取元素来组成样本的办法。

41.分层抽样: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42.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调查样本的方法。

43.PPS抽样:叫做“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为解决多段抽样中的不等概率问题而设计。 做法:在第一阶段,每个群按照其规模被给予大小不等的抽取概率(群越大,被抽中的概率越大)。但到了第二阶段,从每个抽中的群中都抽取同样多的元素。正是通过这样两个阶段上的不等概率抽样,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最终都具有同样的被抽中的概率。 优点:最终抽出的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大。 缺点:需要知道每一个群的规模。(重点)

44.非概率抽样方法: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

45.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1)总体的规模 (2)估计的把握性与精确性要求 (3)总体的异质性程度 (4)调查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

46.抽样误差:样本的统计值与总体的参数值之间的误差。

47.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48.测量的四个要素:(1)测量的客体:测量的对象 (2)测量的内容: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3)测量的法则: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 (4)数字和符号: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49.测量层次:(1)定类测量(两个要求:穷尽性、互斥性;两种属性:对称性、传递性)、(2)定序测量、(3)定距测量、(4)定比测量(与定距测量的唯一区别:是否有一个实际意义的零点)。重点

50.操作化: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者说,是对那些抽象层次比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重点)

51.操作化的方法:(1)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2)决定一个定义(3)列出概念的维度(4)确定发展指标。P106三个例子看看。

52.量表:用来测量人们的态度、看法、意见、性格等等主观性较强内容的表格。

53.李克特量表:由一组对某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与前述总加量表所不同的是,回答者对这些陈述的回答不是被简单地分成“同意”或“不同意”两类,而是被分成“非常

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类,或者“赞成、比较赞成、无所谓、比较反对、反对”五类。(P112掌握运用)必考

54.信度:即可靠性,是指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的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55.效度:即真实性,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P121 课后习题 可能出考题

56.问卷:是社会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

57.问卷的基本结构: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编码及其他资料。(重点)

58.封面信的主要内容:(1)说明调查者的身份 (2)说明调查的大致内容 (3)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 (4)说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调查结果保密的措施。

59.问卷设计的原则:(1)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2)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 (3)明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

60.答案的设计原则:相关性、同层性、穷尽性、互斥性。

61.问题的语言使用及提问方式的基本原则:简短、明确、通俗、易懂。

62.常用的规则:(1)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 (2)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 (3)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 (4)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

63.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1)概念抽象 (2)问题含糊 (3)问题带倾向性 (4)问题提法不妥 (5)问题有双重含义(6)问题与答案不协调 (7)答案设计不合理(必考)【参见P147习题】

64.社会调查中的资料收集方法有两种基本类型:自填问卷法、结构访问法。

65.自填问卷法:指的是调查员将问卷发送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自己阅读和填答,然后再由调查员收回的资料收集方法。

65.自填问卷法优点:1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2具有很好的匿名性;3可避免某些人为误差。 缺点:1问卷的回收率难以保证;2对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3调查资料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重点)

66.结构访问法:是指调查员依据事先设计好的问卷,以口头语言为中介,通过调查员与被调查者的互动过程来收集资料的方式。(调查者向被调查者了解社会情况、收集有关社会现象资料的方法)。

67.结构访问法优点:1调查的回答率较高;2调查资料的质量较好;3调查对象范围广。 缺点: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互动有时会影响得到影响的结果;2访问调查的匿名性比较差;3访

篇二:4、2现代社会调查方法(风笑天第四版)备考重点及课后习题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1.研究社会的方式: 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

2.实验研究:指的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研究者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优点:实践性、可操纵、可重复、可揭示因果关系。 缺点:实验组和参照组的选择难以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实验过程难以有效控制、伦理困境

3.实地研究: 是一种研究者以不带理论预设的方式,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达到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阐释的研究方式。 优点:直观性、可靠性、非介入性、直接接触。 缺点:表面性和偶然性、受时空限制(微观调查)、观察误差、耗时长、资料难以量化。

4.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各种二手文献资料、摘取有用信息、研究有关内容的方法。 优点:超越时空限制、非介入性(无反应性、不失真)、可重复、费用低效率高。 缺点:“纸上得来终觉浅”、文献的时代烙印、落后于现实、难以找全。

5.社会调查: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必考)

6.社会调查的基本要素:抽样、问卷、统计分析。 方法论特征:本质上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式、一种横剖性的社会研究方式。

7.社会调查的类型:行政统计调查、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研究性调查。

8.社会调查的题材:(1)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 (2)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 (3)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

9.普遍调查:简称普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调查。

10.抽样调查:就是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

11.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相比较各自的特点:普遍调查特点(1)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费钱;(2)需要高度集中的组织和高度统一的安排;(3)调查项目不能多,只能了解某一方面必不可少的基本情况。 与之相比,抽样调查具有一下突出优点:(1)非常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这也是抽样调查最突出的优点;(2)可以十分迅速地获得资料数据;(3)可以比较

详细地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4)抽样调查的应用十分广泛;(5)准确性高。

12.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并用图示法画出这一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选题阶段 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分析阶段总结阶段

调查设计 自填问卷 资料整理

选择问题===>抽取样本 ===>邮寄问卷 ===> 单变量分析===>报告结果

变量测量 结构访问 双变量分析

问卷设计 电话访问 多变量分析

13.调查课题的类型:理论性课题与应用性课题、自选课题与委派课题。

14.选题的重要意义:决定调查的方向、体现调查的水平、制约调查过程、影响调查的质量。

15.选题的标准: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合适性。 四条标准存在某种层次上的联系,重要性是最基本的标准;独特性则是在它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标准;可行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课题选择中的决定性标准;而何时性则是在前三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更进一步的标准。(必考)

16.选题的途径和方法:(1)从现实生活中寻找。 (2)从个人经历中寻找。(3)从现有文献中寻找。

17.调查课题的明确化:通过对调查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将最初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调查主题,将比较宽泛笼统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必考)

18.文献查阅的作用:(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2)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3)查阅文献可以帮助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

19.查阅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著作、论文、统计资料和档案资料。

20.查阅文献的注意点:文献的相似性、文献的来源(权威与否)、文献的发表时间。

21.描述性调查:关注的焦点在于回答总体的各种结构和分布是怎样的,即它回答的主要是人们的特征、行为或态度“是什么”,或者研究的现象的特点、分布以及趋势“怎么样”这样的问题,而不在于回答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结构或分布。

22.解释性调查: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以及其状况“怎么样”的基础上,人们还需要明白事物和现象“为什么”会是这样。

23.分析单位:研究的对象(并非调查对象,也不是研究内容或研究主题)。是指一项研究中用来观察、描述和解释的单位,它可以考察和归纳相同事物的特征,解释分析单位中社会现象之间的差别。

24.在社会调查中,主要有五种类型的分析单位: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和社会事件。

25.层次谬误:又称为区群谬误、生态谬误或体系错误,指的是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大的集群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一种比较小的或非集群分析单位作为结论的现象。

26.研究对象:即分析单位,它是我们在社会调查中所要描述和分析的对象。

27.调查对象:调查中所询问的对象,是我们所收集的各种调查资料的提供者。

28.抽样对象: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所采用的对象或单位。

29.抽样设计:首先要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总体,并根据总体的结构以及研究者所具有的资源,条件等因素选择和决定合适的抽样方法。

30.制定实施方案:(1)说明调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2)说明调查的内容 (3)说明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和分析单位 (4)说明调查的理论假设 (5)说明调查方案 (6)说明调查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 (7)确定调查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重点)

31.抽样单位:就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32.抽样框: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元素的名单。

33.参数值: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34.统计值:统计值也成为样本值,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35.置信水平:又称为置信度,它指的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内的概率,或者说,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中的把握性程度。

36.置信区间:上面介绍置信水平时所说的“某一区间”,就是置信区间。

37.中心极限定理:当n足够大时(通常假定大于30),无论总体的分布如何,其样本书所构成的分布都趋于正态分布。

38.抽样的一般程序:(1)界定总体 (2)制定抽样框 (3)决定抽样方案 (4)实际抽取样本 (5)评估样本质量。

39.简单随机抽样:将总体内所有个案都编上号码,然后根据等概率的原则,运用随机数表、随机数码或抽签(抓阄)的方式从总体中直接获取样本。(理解原理)

40.系统抽样:它是把总体的元素进行编号排序后,再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元素来组成样本的办法。

41.分层抽样: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42.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调查样本的方法。

43.PPS抽样:叫做“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为解决多段抽样中的不等概率问题而设计。 做法:在第一阶段,每个群按照其规模被给予大小不等的抽取概率(群越大,被抽中的概率越大)。但到了第二阶段,从每个抽中的群中都抽取同样多的元素。正是通过这样两个阶段上的不等概率抽样,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最终都具有同样的被抽中的概率。 优点:最终抽出的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大。 缺点:需要知道每一个群的规模。(重点)

44.非概率抽样方法: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

45.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1)总体的规模 (2)估计的把握性与精确性要求 (3)总体的异质性程度 (4)调查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

46.抽样误差:样本的统计值与总体的参数值之间的误差。

47.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48.测量的四个要素:(1)测量的客体:测量的对象 (2)测量的内容: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3)测量的法则: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 (4)数字和符号: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49.测量层次:(1)定类测量(两个要求:穷尽性、互斥性;两种属性:对称性、传递性)、(2)定序测量、(3)定距测量、(4)定比测量(与定距测量的唯一区别:是否有一个实际意义的零点)。重点

50.操作化: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者说,是对那些抽象层次比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重点)

51.操作化的方法:(1)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2)决定一个定义(3)列出概念的维度(4)确定发展指标。P106三个例子看看。

52.量表:用量测量人们的态度、看法、意见、性格等等主观性较强内容的表格。

53.李克特量表:由一组对某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与前述总加量表所不同的是,

回答者对这些陈述的回答不是被简单地分成“同意”或“不同意”两类,而是被分成“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类,或者“赞成、比较赞成、无所谓、比较反对、反对”五类。(P112掌握运用)必考

54.信度:即可靠性,是指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的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55.效度:即真实性,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P121 课后习题 可能出考题

56.问卷:是社会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

57.问卷的基本结构: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编码及其他资料。(重点)

58.封面信的主要内容:(1)说明调查者的身份 (2)说明调查的大致内容 (3)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 (4)说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调查结果保密的措施。

59.问卷设计的原则:(1)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2)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 (3)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

60.答案的设计原则:相关性、同层性、穷尽性、互斥性。

61.问题的语言使用及提问方式的基本原则:简短、明确、通俗、易懂。

62.常用的规则:(1)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 (2)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 (3)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 (4)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

63.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1)概念抽象 (2)问题含糊 (3)问题带倾向性 (4)问题提法不妥 (5)问题有双重含义(6)问题与答案不协调 (7)答案设计不合理(必考)

64.社会调查中的资料收集方法有两种基本类型:自填问卷法、结构访问法。

65.自填问卷法:指的是调查员将问卷发送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自己阅读和填答,然后再由调查员收回的资料收集方法。

65.自填问卷法优点:1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2具有很好的匿名性;3可避免某些人为误差。 缺点:1问卷的回收率难以保证;2对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3调查资料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重点)

66.结构访问法:是指调查员依据事先设计好的问卷,以口头语言为中介,通过调查员与被调查者的互动过程来收集资料的方式。(调查者向被调查者了解社会情况、收集有关社会现象资料的方法)。

67.结构访问法优点:1调查的回答率较高;2调查资料的质量较好;3调查对象范围广。 缺

篇三:浅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中央财经大学期中考试论文

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第3、4周所学内容,结合学习的实践,简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点、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和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点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阐述了作者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结合社会过程研究方法阐述了作者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论文)法实践 联系

1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首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至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科学方法的可靠基础(即社会科学研究模式: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其次,实践的需要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反映人民的愿望。最后,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蛇和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

二是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即概括实践。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

三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首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其次,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最后,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

2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2.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

马克思正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我们由此可以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为实践的社会观。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以实践为本质的存在,实践既是社会从自然分化出来形成为社会的基础,也是人从动物分化出来形成人的基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制约着 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推动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2.2社会系统分析方法

人类社会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系统研究方法是适用于各门社会科学研

究的重要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地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又辨证的方法论原则,为研究和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在吸收当代系统科学思维成果的基础上,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了社会科学研究和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方法论武器。

2.3从马克思的社会观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2.3.1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对于我国当前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 社会和谐的本质是人类实践的对立面统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对立在实践活动中的统一,构成了社会和谐的两个扇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实践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其次,社会和谐还应进行社会有机体内部的有效整合,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要素和谐统一起来,确保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正义,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是实践的、历史的、能动的、自由的、开放的,在多元竞争的社会观理论中独树一帜,久盛不衰,并最终合理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发展问题,正确而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对目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全面地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并将它的理论精髓应用到人类实践,无疑是最终实现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崇高理想的正确道路和重要途径。

2.3.2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社会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社会不仅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且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历史向前发展,社会是不断变化和进化的。社会变化和进化的过程也是社会系统自身矛盾产生和解决冲突,达到系统和谐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系统解构及重构的互动。作为一种以社会和谐为追求目标的学说,社会系统论本身就是“和谐哲学”,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社会系统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原则与理论指导,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充分体现和实践了社会系统论的基本要求。

任何社会系统,由经济、政治、文化三大要素或三大次级系统构成。这三大要素又可以分成若干子要素或子系统,这些子系统还可以再分解下去。这样,社会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各子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碰撞与融合,共同促进系统的完善与发展;各子系统之间都有一定的界线,在各自的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各自的“边界功能”但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也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有机体是在人们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社会体系,社会系统的各种要素按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彼此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秩序,形成有规律的运动。可以看出,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系统中,我们要按照各个要素的运行规律来把握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不应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否则就不能正确说明和做到社会有机体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系统论为我们正视社会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社会发展源泉、社会生长机制及运动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社会各要素在社会系统中有序联系交互作用才能更快地推动社会机体的发展,这就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建立公平、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是人们千百年来的理想追求。“以‘和谐’为核心, 目标系统涵盖了当代人之间以及代际人之间生存与发展权利的公平, 使用与分配自然资源的公平, 凸显了人类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 展现了人类的一种生存境界”。从功能上看, 和谐社会是社会一种状态, 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在整体意义上,“和谐社会是对整个社会系统(即社会结构的总体)而言的, 不是针对社会某一部分的而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 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从要素的社会结构角度讲, 就是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关系的稳定、协调, 有序。从主体的社会结构角度讲,就是“让社会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 无根本利害冲突。”按系统的基本观点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的结果, 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 统筹各种社会资源, 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系统论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基石,同时,和谐社会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系统的完善、内部要素的互动与共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努力使社会系统首先成为一个和谐体,这样中国社会也就演化成了和谐系统。中国社

会主义和谐系统应该是一个要素功能完全、系统结构合理、运行机制科学且系统负效应较小,能充分发挥1+1>2 的整体功能,同时不断优化不断向着更科学更有序方向发展的社会系统。

3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3.1过程的含义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是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能永恒地存在。

3.2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指导

长期以来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着两个现实性危机或者是挑战:一是职业倦怠;二是兴趣枯竭。前者是针对广大从业者而言,后者是就普遍的教育对象和受众而论。职业倦怠和兴趣枯竭共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双重困境:理论探讨浮光掠影、学术研究缺乏整体战略,学科发展后继乏人、学科建设裹足不前;教育实践对于扭转社会风习、思潮和伦理道德的力度欠佳、实效低迷、备受责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热切呼唤着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热切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深入推进。所以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问题也要以过程思维来分析,运用客观的、联系的方法来分析。要想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首先要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这种科学态度包括二点:其一,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时代进程,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思想文化体系的独特意义及其当代形式。自近代以来,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救国救民的普遍真理,在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它的思想精髓已构成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文化主线,它充满生命力地浸透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实际地存在于我们的时代和生活之中。因此,要透彻把握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价值的历史必然性,这样才能合理解释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其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我们需要革除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影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其次,过程思维要求我们以联系的观点看待任何问题,也就是让我们以整体性的观点看待问题,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要特征和学科规定性。这个整体性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而且也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