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万圣节 > 列表页

万圣节有鬼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13  分类: 万圣节 手机版

篇一:万圣节象征

万圣节的资料六:万圣节象征 通常与万圣节扯上关系的事物有鬼魂、食尸鬼、巫婆、蝙蝠、黑猫、猫头鹰、精灵、僵尸、骷髅和恶魔等,还有虚构人物如吸血僵尸和科学怪人。黑色和橙色是万圣节的传统颜色。现代万圣节的产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绿色和红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为万圣节的象征。

象征物 杰克灯是万圣节最广为人知的象征物。在英国和爱尔兰,当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芜菁中燃点蜡烛造成杰克灯,但移民到美国的人很快便采用南瓜代替,因为南瓜比较大和容易在上面雕刻图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刻上吓人的面容,并放在大门口的阶梯上,传统上此做法是想吓走恶魔或妖怪。 节日鬼怪

南瓜灯 南瓜是万圣节的代表,在脑袋上套个南瓜吧,记得留几个洞。 幽灵幽灵的传说遍及全世界,鬼怪的节日自然也少不了它的出现。 僵尸 一脸煞白或是满面挂彩,僵尸的形象随你想象。

吸血鬼 优雅、高贵而又冷酷的血族历来都是神秘午夜故事中的常客。

巫婆黑猫、扫把、魔法帽……法力无边,但要当心脸上的皱纹哦。 科学怪人科幻史上的经典科学怪人,如今也经常现身于万圣节中。 精灵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精灵,人们想象的精灵是什么模样。 半人马 半人马的来源在希腊神话中说法不一,于是半人马也有善与恶。

狼人 有时是吸血鬼的死敌,有时又传播恐怖和瘟疫。

魔鬼 我能够满足你的愿望,凡人,但是你要把灵魂抵押给我。

哥布林不同的传说与故事中,这些小东西时而邪恶时而滑稽。 不死火焰鸟沐浴于阳光,涅槃于火焰,象征着不朽和重生。 牛头人 克里特岛的牛头怪传说让这种怪物世人皆知。

美杜莎传说中能把人石化的蛇发女妖,曾经美丽堪比雅典娜。 泰坦 希腊神话中曾统治世界的古老的神族,巨人的代表。 石像鬼 整日坐在哥特式建筑屋顶上,在望天还是在思考。 蜥蜴人全身披满厚厚的绿色鳞甲,每只手仅有三个指头。 木乃伊 化妆好了是木乃伊,COS不善就是重病号。

贝希摩斯 旧约所记载的巨兽,有人认为它是撒旦的化身。 大脚怪

这种巨型怪兽从未被证实,但传说流传已久。

巴哈姆特

巴哈姆特的传说代表着阿拉伯人的宇宙观。

巫妖

用魔法获得永恒的生命,用永恒的生命研究魔法。

矮人

矿石、美酒、大胡子,了解矮人要从这些开始。

巨魔

无论哪里的巨魔传说,都少不了它们神奇的再生能力。无头骑士

爱尔兰民间传说中的鬼怪,万圣节不可缺少的角色。骷髅

骷髅也是恐怖的东西哦。

食尸鬼

传说中的恶魔,专门吃尸体,如果谁旁边躺着一个尸体那就完了。超级英雄

现在穿着好莱坞风格的超人、蝙蝠侠、蜘蛛人等服装也十分流行。卡通人物

超级玛丽等卡通人物最近也是经典的万圣节装扮。

篇二:跟“鬼”一起玩:盘点中国乐园里的万圣节

跟“鬼”一起玩:盘点中国乐园里的万圣节

每一年的10月31日为西方传统节日“Halloween”,意为“万圣节的前夜”,在中文里被直接称为“万圣节”。这个节日与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作为“舶来品”,在进入中国后,逐步演化成为群体的狂欢节日。尤其是主题乐园,更是成为游客感受节日气氛,享受狂欢盛宴的好去处。

在每一年的万圣节,乐园都是各出奇招,举办多种特色活动娱乐游客,在与多家乐园的采访中,我们发现,乐园们利用演艺表演、特色活动、灯光音响、环境包装等手段让游客感受万圣节的节日气氛,白天主打搞怪欢乐的表演,夜场则有多种多样的惊悚刺激活动体验,非常精彩。

虽然目前尚无资料显示中国最先举办万圣节主题活动的是哪一家乐园,但毋庸置疑的是,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对休闲娱乐的需求,会有越来越多的乐园加入到举办“万圣节主题活动”的队伍中来。

在时间的安排上,乐园通常不会吝啬给游客多一些的体验时间,“万圣节”往往成为“万圣月”。从9

月中旬开始,乐园就开始了万圣节主题活动的策划和宣传,大连发现王国从9月13日开始举办万圣节主题活动,活动持续到10月31日,长达50天的活动使其成为东北地区举办万圣节活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乐园。苏州乐园、国色天香陆地乐园、乐和乐都休闲度假主题乐园、武汉欢乐谷、广州长隆欢乐世界等乐园皆是从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举办节日主题活动,也有乐园是从万圣节当天才开始进行节庆活动,如龙岩志高神州欢乐园,活动时间会持续到11月11日。

长时间的活动需要多个玩乐项目作为支撑,这一点乐园们都有自己的“法宝”。 如何让游客一进入园区就感受到万圣节特有的节日气氛,是摆在乐园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南瓜灯、骷髅头、鬼怪面具、鬼屋??这些万圣节特有的“素材”早已被乐园熟练运用。

成都国色天香陆地乐园总经理曾玲就介绍道:“我们运用了南瓜灯、闪光蝙蝠、稻草人、电动鬼人、骷髅头、丧尸棺材等大型的场景包装和灯光、烟感效应来增添万圣节的神秘惊悚气氛。”

国色天香陆地乐园从2013年开始举办万圣节活动,活动在年轻群体产生了巨大反响,2014年国色天香陆地乐园打出了“鬼才和你玩”的口号,其游玩主题与惊悚效果可见一斑。

“2014年的万圣节主题活动我们精心打造了五大主题鬼屋——哥德堡鬼船、猛鬼街、幽暗森林、厕所有鬼、锁魂酒吧,力求惊悚不重样,另外还有五场精彩的万圣演出。跟往年相比我们增加了鬼屋数量、刺激程度、互动狂欢、零距离体验感,这是根据去年的市场调查,按照游客的喜好而增添的。”

“很显然,2014

年的万圣节主题活动效果非常好。陆地乐园定位为年轻人的快乐基地,所以更加坚定了今年乃至将来举办万圣节的信心。”曾玲说道。

“明年我们会在2014年的基础上继续丰富活动,增加产品内容,创意一场豪华、隆重的万圣盛宴。”她补充道。

乐和乐都休闲度假主题乐园的“惊魂万圣狂欢节”活动同样多重多样。

“我们通过局部区域的主题装饰来营造氛围,装饰风格有欢乐、有搞怪、有惊悚,装饰物料主要为设计定制类和自主创意设计;另外主要通过景观小品和主题鬼屋来表现主题,营造氛围;通过不同风格的主题人物扮相及表演,使点面有机结合,使整体风格和氛围更加浓郁。”乐和乐都休闲度假主题乐园的熊小姐分享道。

“我们主要围绕‘疯’‘赌’‘鬼’‘城’等4个主题来开展各项活动。‘疯’主要表现在欢乐的精灵天堂装饰,搞怪的精灵家族互动,更有万圣节主题演艺‘惊’彩呈现;‘赌’主要表现在六大丧魂主题鬼屋,通过不同的主题,如医院、监狱等,来警示人们不要与自然、法律、人生、健康和运气赌博;‘鬼’主要表现在各种不同的角色扮相,如女巫、蜘蛛怪、吸血鬼、木乃伊、丧尸等;‘城’主要表现在五大惊魂鬼域的主题包装和氛围营造。”

“与去年相比较,2014年的万圣节主题活动在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同时各项内容的主题也更加明确,还体现出了主题的差异化,总体来说,是在质和量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熊小姐介绍道。

与以往不同的是,苏州乐园今年的万圣节活动整整持续了一个月,从10月11日——11月11日,每逢周五、周六、周日乐园还开放了夜场,同时白天还有互动游戏——百鬼夺魂闯关记。

乐园开放了一个利用欧美城镇原有风格打造出来的充满欧美风情的吸血鬼古堡,工作人员装扮成吸血鬼等西式鬼怪进行表演,烘托气氛,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恐怖体验。此外还有恐怖庄园——以苏格兰庄园为主通过现场氛围布置和工作人员的演艺,将欧美恐怖小庄园在苏州乐园还原。

除了各式西方的鬼怪外,苏州乐园加入了不少中式恐怖元素。“我们以中式传统鬼怪形象孟婆为背景,将未来世界的未来桥打造成恐怖氛围十足的奈何桥,并由员工扮演

篇三:世上真的有鬼吗

世上真的有鬼吗?

世上真的有鬼吗?本文从心理学实验和理论出发,来解释 鬼/灵魂 的成因。如果从理性上接受了,在下次

遇到鬼时,或许就不那么害怕了。

这世上存在灵魂吗?(没错,你没有看错标题。)

可先别着急表决心,你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不相信灵魂、来世等“封建余孽”。你是否曾被《午夜凶铃》里的山村贞子吓得花容失色?你是否曾向他人心有余悸地讲述自己鬼打墙、鬼压床的经历?你是否曾给先人烧上一些纸币元宝,甚至别墅香车VISA卡?或是在寺庙里“虔诚”地烧香叩头,为自己或

家人祈福?

古埃及人的《亡灵书》

如果你的答案并不是坚定的一连串的否,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够科学。世界上的确存在灵魂,它们就游荡在我们内心,活跃在各地文化中,从古至今,阴魂不散。从盂兰节到万圣节,从古埃及人的冥界漫游指南《亡灵书》,到中国人《聊斋志异》、《牡丹亭》里的人鬼情缘,对灵魂的信念深深根植在我们的内心中。

虽然按照现代科学的标准,灵魂之说只是无稽之谈,但为何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地相信它的存在?

身体和心灵的分离

尽管是一名无神论者,美国阿肯色大学的心理学家杰西·贝林(Jesse Bering)一直对灵魂、来世这些超自然现象格外感兴趣。他和同事曾经给4到12岁的小孩做了这么一个实验。首先,实验人员给小孩子们演

一出木偶戏:一只迷路的小老鼠,又饿又困,被一条鳄鱼发现,残忍地吃掉了。

然后,他们问小孩如下几个问题。一些是关于这只已经死掉的老鼠的生理状况:它还会需要进食吗?它的大脑还在工作吗?一些是关于老鼠的认知功能:它还会感到饥饿吗?它还能听到鸟儿歌唱吗?一些则属于

情感和思维范畴:它还会爱它的妈妈吗?它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吗?

思考死亡时,这些孩子们似乎把身体和心灵两者分开了。尽管很多最小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老鼠死后不需要吃喝,但却觉得它仍然会感受到饥渴。大一些的孩子即使知道这只老鼠的大脑已经停止工作,但它仍然会爱它的妈妈。更有趣的是,年纪越小的孩子,就越愿意相信,即使死亡已经降临,老鼠的各项心理活动仍

然在继续。

在杰西·贝林看来,这些把生理和心理分开的身心二元论(mind-body dualism),似乎是一种直觉性的本能,是我们大脑默认的认知系统。意识到人死后就不再具有心理功能,反而是文化习得的结果。灵魂来自我们认知的局限。没有活人真正经历过死亡,孩子们并不能真正理解死亡。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丰富,

他们才会逐渐认识到,人死后,各项心理功能也一并停止。

“我们有两套分离的认知系统,一个处理物质物体,一个处理社会客体。”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鲍尔·布鲁姆(Paul Bloom)认为,这种二元论为我们的超自然信仰提供了基础。我们可以想象没有心灵的物体,例如桌椅,杯子等寻常万物,也可以想象心灵独立于身体之外存在,这就是灵魂。即使肉体已经死亡,灵魂仍

可以继续存在,我们便有了来世的观念。

“鬼敲门”的力量

杰西·贝林也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在他和同事于200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一群大学生参加一项空间智力测验。最高分者将会得到50美元的奖励。不过,测量空间智力并不是心理学家的实验目

的。实验人员故意让电脑程序产生漏洞,有时会意外蹦出正确答案,让参与者有作弊的机会。指导语要求

学生们一旦遇到这种情形,就马上按下空格键跳过答案,诚实作答。

参与者还被告知,这项空间智力测验是为了纪念一个已经逝世的研究生鲍尔(Paul)。但对于其中一部分被试,实验人员在旁边,随意却严肃地告诉他们,有人看到过鲍尔的鬼魂在附近晃荡。然后,学生们将会

在一个无人监督的环境下进行测验。

结果发现,被告知闹鬼的参与者,在接下来的测验中,作弊行为更少。心理学家认为,对鬼魂、神灵的信仰,可能是人类进化而来的本能。就像“举头三尺有神灵”“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这些俗语说的一样,这种来自神灵的监视,尽管只是虚妄,却能无形中规范人的道德,增加人的亲社会行为,提高个体的名誉,

从而帮助人们在集体中存活下来。

目的论的信徒

此外,我们常常认为世间万物是设计好的,有目的的,有联系的,过度地将心理状况赋予客观物体,即使它们并无生命。1944年,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和玛丽安·西梅尔(Mary-Ann Simmel)发表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实验,论证了人类这种“目的论”(teleology)的思维习惯,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将观看一段动画短片。短片中,几个黑色的几何图形(两个三角形,一大一小,一个圆形)将围绕着一个有开

口的矩形运动。>>>观看视频

观看完短片后,被试将描述下他们看到的内容。在34名被试中,只有一名被试用纯粹的几何语言描述了这一短片:“大三角形进入了长方形,它出去了……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圆形出现了……”而大多数被试赋予了这些几何图形以人格和行为目的,并讲述出了完整的故事,比如“一名男人计划见一个女孩……两个

男人开始争斗……女孩开始担心,从房子一角跑到另一角……”。

12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会运用目的论来推导它周围的世界。在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杰尔杰伊·奇布劳(Gergely Csibra)等人的试验中,婴儿将观看电脑屏幕上的动画。首先,一个大球和小球都朝屏幕上方运动(图上)。它们遇到了一个障碍横版,小球通过其中的横版上的小孔钻了过去,大球只能绕了一个弯路到横版的另一端。这一情形被反复播放,直到婴儿不再觉得新奇,不去注视这一画面。

接下来,研究者分别向婴儿展现两个情形。第一种情形下(图中),尽管横

万圣节有鬼

版已经被去除,可是这个大球仍然绕了一个弯路去和小球汇合。第二种情形下(图下),横版被去除,大球直接和小球汇合,不再绕弯路。实验人员发现,一周岁婴儿对第一种的情况的注视时间更长,说明这一情形更加出乎它们的意料。此

时的婴儿已认为大球有追赶小球的目的,理应选择最短的路径。

我们常常会从一些随机的自然现象中寻找因果关系,看成是上天的某种启迪。比如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飞机出事的噩梦,第二天就临时决定改换航班。认为事情存在因果联系的另外一个例子是人类的“公平世界假象”。我们常觉得每个人得到的结果必然和他之前的行为存在联系,即使他可能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我们总觉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是从没想过,这也许只是随机的结果。 这种将事情知觉为有联系,有目的的思维倾向,无疑是我们形成灵魂、神灵等信念的有力动力。如果我们相信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目的和意图,如果我们认为万物之间皆有联系,那么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背后,就会推倒出有一些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力量在主导、设计这一切。这样,一位“上帝”就诞生了。

给苇草的慰藉

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阿拉·洛伦萨扬(Ara Norenzayan)和伊恩·汉森(Ian G. Hansen)发现,联想到死亡,会让我们更加相信超自然现象。在他们的实验中,一部分被试将设想自己死亡时的感受。而对照组则只是

写下一些团队活动中的感受。

在经过一项分心测试之后,这些人将阅读一篇据称来自《南华早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写到,俄国军方在冷战时期曾秘密使用西伯利亚巫师以协助情报搜集。这些巫师能够与逝去的巫师通灵,在千里之外看到

一个人(如俄方人质)的位置。

接下来,参与者被要求回答是否相信这个故事中的种种超自然现象,如通灵、灵魂等等。结果,对于那些已有宗教的人来说,死亡的确会让他们更加相信超自然现象,不过,这一联想对本来就是无神论者的人来

说,并没有什么效果。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这句来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名言,反映了人类的终

极恐惧——我们无时无刻都生活在死亡的焦虑中,不能预知,又不可避免。

心理学家认为,来世、灵魂这些信念,就是人类内心的一套隐藏防护机制,帮助我们应对来自死亡的焦虑。如果这个世界真有灵魂,如果人死后仍然能以鬼的形式存在,这种设定对于我们这些渺小、脆弱、碌碌无

为又茕茕独立的人类来说,将是多么大的慰藉!

读到这里,你应该对各种鬼片免疫了。不知道下次你再观看《午夜凶铃》等恐怖片时,心头会不会涌现一

些温暖呢?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