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化论文 > 列表页

佛教文化论文1500字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16  分类: 文化论文 手机版

篇一: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系别: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专业班:自动化0904班

学号:u200914359姓名:刘剑

佛教论文

国父孙中山曾说:“佛教乃救世之人,佛教是哲学之母,学习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度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

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提到“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

从这些名人的眼中,我们不难看到佛教对于各时期、各领域、各阶级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在传介到我国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禅宗是与《金刚经》结缘最深的中国佛教宗派。

《金刚经》全文没有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服”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的心理进行克服?

这一开始的发问便饱含了值得我们积极思考的深刻人生内涵。现在我们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现代化的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社会变化应接不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生存,人们已渐渐麻木,渐渐缺少人生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却是我们自古至今一直都需要的。如果缺少了思考,人们便很容易陷入思想的恐慌。

那么,到底该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了?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上的一切事都如梦、如幻,如水面的气泡,转瞬即逝。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世界上真正的形相是“无相”。这样,世界上的一切便都不值得执着。

不执著,无念系,就可以达到真正的解脱。虽然在现实生活我们每个人很难做到真正的无欲无求,然而我们可以告诫自己不必太执着于俗世的种种“沽名钓誉”,学会有所“放弃”,一切随心所至就好。因为有这样一份心境才成就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淡泊;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感受才有了“诗佛”王维心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静谧。

我们又该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的心理进行克服了?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认识差别,尽自己所能以宽大的度量,广度众生。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上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同等的,我们要站准广度众生出发点,以(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佛教文化论文1500字)宽大的胸怀容纳人,以他人为镜关照自身,同时在交往中甘愿多付出一点。

于1920年西雅图的一家简朴的鞋店发迹,并发展成为连锁百货企业的著名的诺德史东家族,正是这一原则的真实写照。

这家企业以服务和乐于取悦顾客而闻名。顾客在数年之后还可以将所购买的衣服,以不满意为由要求退货。销售人员会在全国各分公司寻找顾客想要的衣服尺寸和颜色。一位女销售甚至代表一位忘记送母亲节贺卡的顾客寄送贺卡。

正是凭借着“多付出一点点”的政策,即使在经济不景气,许多百货同业结

束营业或裁员之际,诺德史东却仍能在全国维持小幅稳定的成长。

这些还只是学习佛教课,引起的我个人的一些小小的思考。蕴藏于《金刚经》中的哲思还有很多很多,有待我们进一步地细细体味、细细开掘。

关于日行一善

10.10 回寝室赞美室友

10.11 帮同学占座

10.12打扫寝室

10.13 赞美同学

10.14帮同学打热水

10 15 骑车载同学回寝室

10.16帮同学检验实验数据

10.17 发信息安慰心情不好的同学

10.18激励课设团队的同学

10.19 帮同学占座

10.20帮同学排解程序上的难题

10.21 发信息问候生病的同学

10.22和同学一起打球,帮忙买水

10.23帮同学交实验报告

10.24 赞美室友买的新鞋子

10.25 帮同学占座

10.26 帮室友打热水

10.27 打扫寝室

10.28 帮同学调试程序

10.29 帮同学从超市买东西

10.30 买团队比赛所用材料

10.31 帮同学占座

11.1帮同学注册邮箱

11.2 给室友带饭

11.3 给团队成员准备生日礼物

11.4给团队成员庆祝生日

11.5 和同学一起调试程序,帮助解决问题

11.6 帮同学一起找丢掉的球

11.7 去做团队的参赛作品

篇二:佛教文化选修论文

佛教文化与行善的影响

佛教的文化源于婆罗门教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行来达到成佛——正所谓“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圭峰宗密禅师也说过“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所以佛教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近代以来,佛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已不仅局限于古老的东方和中国,而且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也日益深刻。佛教文化具有的宽容性与开放性,不仅应当体现在尊重其它文化的合理成分上,也应当体现在容纳其它文化的合理成分,比如科技文化和其它宗教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上。佛教确实应当发展成为一种“非宗教非哲学”的价值观念体系,在人类文明今后的发展中,起到一种引领潮流的作用。因为,正如众多有识之士所提出的,人类文明如果向穷究物质、征服自然的外向途径发展,则肯定是没有出路的,这也是当今西方文明面临诸多危机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应当是由外求转向内求,以改善人类身心素质、挖掘人类生命自身的潜能为方向,由修心、修身而实现自身生命的变革,使人类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进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环境,并最终走向和谐。

以下就是我对佛教文化的个人理解以及看法。我想从“行善”这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角度来解释佛教文化的影响。

首先,从外在层次上说,“行善”指不做损人害人之事,成就别人做成好事。而从内在层次上说,“行善”指从内心上追求真善美,从精神上进行道德约束。

而佛教是一种有关“心”的宗教。它认为人的意念从心中生,善恶由心中发。真象征知识与理性,而善代表道德,因此真未必善,而善也未必真。我个人认为,善更重要些,康德说过: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 一个人只有拥有真与善,他才肯能被称作美。真善美,是人的理想追求。佛家对行善积德的释义为:行善积德就是通过各种对治方法将内心的污染消除,使自己内在美好品德得以显现,内在的清净功业得以开发.比如说人的贪欲就是污染,有污染就会产生弊病造成无尽的痛苦,用布施这个对治方法去消除,这样我们清净性德才能得以显现,才能使人更加的快乐.具体的内容就要看自己哪方面的污染比较严重了。

大致上菩萨六度就是六种不同的方法:

1:布施能度悭贪

2:持戒能度毁犯

3:忍辱能度嗔恚

4:精进能度懈怠

5:禅定能度散乱

6:般若能度愚痴。

通过这六种方法的修学运用,能使人远离生死苦恼的此岸,到达永恒安乐彼岸。

也就是讲真正行善积德 ,不在乎外在形式, 关键是自己性德的提升, 这才是比较重要的。 此外,佛教中的因果报应的生死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我们自己施加给自己的一种规范的无形的约束。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和份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边。概括地说种善因得福报,种恶因得苦果。佛说:“行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做人,下品十善做阿修罗;犯上十恶者落地狱,中品十恶堕俄鬼,下品十恶沦畜生”说明十善十恶是六道轮回形成的业因动力;六道轮回是十恶十善应得的结果(报应)。人生本是业报(因果)相续,不是你老死就没事了,轮回无尽;人生不过是借路走一程,借一付皮骨而己,灵魂是因果业报的主体,它把一个人前世所做的善恶带到现世来,又把今世所做的善恶带到后世去。

关于果报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现报。即做即报、现在做善事,现在享福报;现在做坏事,现在受恶报。

(二)生报(跨越一生)即今生做好、做恶;来世受福报、苦报。

(三)后报。既现在作善、做恶。到第三、四世,乃至百千万劫后;才受到善报、恶报;后报,虽然早迟不定,但只要种下业因;没有不受报应的。

所以在佛教文化中一个人相貌好坏,寿命的长短,命运的穷苦,世运的盛衰等等,这些都是过去种的‘因’,现世结的‘果’。自己种的因迟早总会由自己承担相应的结果。不过在我们对果报恐惧同时,佛也告诉人们:行善积德可以还业,可以减少果报。这便是让人们真正从心底向善,是佛给我们的心或者说道德观上加上的一种约束。

现代世界飞速发展,科技的发达使人类物质享受超过了精神生活,这造成人类心灵的空虚。如慧能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教中的思想能让人心如止水,淡泊名利,不再疯狂的执着于物质的追求。当代的人们在争名夺利、勾心斗角时,更需要这种修行来充实精神世界,净化心灵。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它既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们精神领域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又能稳定社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其深远的影响是不可限量的。

但是我们推崇佛教,并不是说应当迅速将佛教作为人类共同的普遍的信仰去推广开来。佛教的法缘是一个大因缘,佛教是否普及、普及到什么程度,乃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而且,实际上,不管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想要以某一种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来统御人类的思想行为,是很不现实的,有时侯还是有害无益的。但是在现今——这个世界普遍存在着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做的是重视发掘佛教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无论如何,对于人来说,精神上、道德上的信仰,永远是人生的归宿与支柱。

篇三:佛教文化论文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浅谈佛教与诗歌文化

诗歌文化在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歌以其独特的文学体裁承载了创作者无尽的文学创意,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诗歌的创作对象十分多样,也受到不少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才造成我国诗歌文化思想性文学性如此独一无

二。在这些外来文化中,佛教的影响尤其显著。本文着重选取诗歌文化与佛教均发展得较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时期来介绍,这两个时期,以禅诗最为出彩。

佛教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从诗歌的历史变迁来看看佛教文化对中国整个诗歌影响的一个历史过程。在魏晋时期受佛教的影响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玄言诗,进入南北朝后,诗风一变,两晋的玄言诗逐渐为南北朝的山水诗所代替,而山水诗之集大成者,当推晋宋之际的谢灵运,此正如清代诗人沈曾植所说的:“康乐总山水老庄之大成,而开其先者支道林。”支道林是魏晋般若学的最主要代表人物,而谢灵运则是南北朝佛教涅盘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改治北本涅盘经为南本涅盘经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也是首倡顿悟成佛论的竺道生的最积极和最有力的支持者。他认为“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必求性灵之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邪!”谢灵运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诗擅长景物刻划,讲究雕琢字句,喜用典故,注重形式,为后人留下许多名篇佳句。他对山水诗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

到了唐代,随着中国抒情诗进入黄金时代,随着佛教的进一步繁荣,僧诗也进入了全新的、也许是最高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不少僧人都有着很高的诗歌创作成就,如王梵志、寒山、拾得、无可、皎然、齐己等,都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唐音癸签》卷八记载中晚唐时,许多佛徒都善诗。他们“背箧筒,怀笔牍,挟海溯江,独行山林间。……游其心以求胜语,若有程督之者。嗜吟憨态,几夺禅诵”,就是这种状况的体现。而受着佛教文化影响最甚者就是诗佛王维,王维崇佛受家庭的影响,其母亲就是一个十分虔诚的佛教徒,师事神秀的高足普寂(即大照禅师)数十年,王维本人与禅学南北二宗的许多禅师都有交往酬唱,留下了许多富有禅意,影响深远的禅诗。王维的诗极富禅意,最有名的当推《终南别业》和《过香积寺》,被视为是禅诗的代表作。《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家居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首诗以自在安闲的笔调表达了作者悠游山水时与大自然、林中叟亲切交流的态度。后二联是此诗之禅意所在。“行到水穷处”,一般人可能兴阑而返,或大为扫兴。王维则不然、,“水穷”则坐下来“看云”,并不因此一穷而扰乱心中的自在平静。也就是说,一切不在意,任运自然,随遇而安。如果把王维的这种态度与同样喜欢吟诵于山林的阮籍的态度作一比较,人们就更能体味到王维的任运自然之心。据史料记载,阮籍也常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辙所穷,则恸哭而返。”王维与阮籍的嗜好大致相同,一喜“兴来独往”,一爱“率意独驾”,,境遇也差不多,一是“水穷”,一是“车辙所穷”。但所取的态度则迥然有别。一是“坐看云起”,一是“恸哭而返”。可见,阮籍虽言寄情山水,但心中的世情却时时放不下,一遇行路不通,便触发出“世路维艰”之感慨,不由恸哭而返。王维呢?“水穷”则坐下“看云”,心中一无滞碍,真正寄逸兴于山水,一任听其自然。

总的说来,禅和诗虽然有着相通的机制,但诗受禅的影响更大些。这最主要地表现在以禅入诗上,王维、司空图诸人的作品,就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这种境界。以禅入诗的结果确实丰富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宝库,也给诗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佛教进入中国以来与中国诗歌彼此影响,互相融合,给中国的文化史上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并将继续影响着中国以后的文化走势。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