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五四青年节 > 列表页

五四青年节的历史意义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27  分类: 五四青年节 手机版

篇一: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性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

历史意义: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 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篇二:五四运动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材料 (必选)

题目:论五四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班级: 姓名:学号: 2014 年 6 月 6 日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论五四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摘要】:

1919年5月4日,在古都北京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群众运动,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各界民众同仇敌忾,共同奏起一曲可歌可泣的时代壮歌,这便是五四运动。本文从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结果来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肯定了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成功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新文化、

【正文】: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却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又在1915年,为实现他的皇帝梦而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

首先,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了起来,产业工人的数目由1913年的约65万人发展到1919年的200万人左右。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参加斗争,为五四运动提高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五四运动发生前,军阀势力利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推崇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维持统治。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分子的反思。他们认为,辛亥革命由于忽视了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致使革命成果遭到破坏。因此,为了完成改造社会的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于是,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着中国人民新觉醒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起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未曾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与骨干力量。

再次,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指出了道路。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的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不久,五四运动就由“巴黎和会”作为导火线而爆发了。

二、 五四运动的经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会议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德国略去的天文仪器而已。北洋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学界的宣言呼吁:“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亡国了!同胞起来啊!

学生的一系列爱国行动受到了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的舞台。从6月5日起,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先后自动举行罢工。工人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随后,这场反帝国运动扩展到了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

五四运动开始时,英勇地出现在斗争面前的是学生群众。这时,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了上海。

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基本得到实现。

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具有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此为后盾,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采取了强硬态度和正义立场,拒绝和约签字,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敢于抗争的先例,同时则使皖系军阀政府声名狼藉,迅速由盛趋衰。

第二,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同时开创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阶段。五四以后,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移植,为现代中国培育了一代英才。运动中表现出的强烈不衰的爱国精神,贯穿始终的民主与科学理性精神,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为寻求中国出路而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量。

第三,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运动期间,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有了发展和壮大,且在运动后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运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这都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四、五四运动对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早在十九世纪末,中国人就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学说,但那只是一些零星的介绍。直到五四运动之前,先进的中国人使用的思想武器还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等。他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大都还是西方文明。五四运动使人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迫使人们不得不对自己的追求作出新的反省。此时,《新青年》公开发表宣言,宣称“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按:指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

五四青年节的历史意义

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此后,有不少报刊对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学说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陆续翻译出版。经过反复的研究、比较和鉴别,先进的中国人才在五四运动以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先进青年更加清楚地看到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更加感到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难于忍受,他们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积极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各地青年纷纷成立社团,传播新思想的刊物有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仅五四运动后的一年中,就出现400多种。在各种学说竞起争呜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斗争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也有一个致命弱点,即脱离广大的工农群众,未能真正认识到蕴藏在群众之中的创造历史、扭转乾坤的伟大力量。这也是造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五四运动使先进的知识分子领略到了劳动群众的威力,开始放弃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逐渐转变了立场。于是,他们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脱下长衫,走出书斋,深入到工农中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知识青年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 道路,使自己在中国革命中所具有的“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正因为如此,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同志特别号召全国的知识青年,必须牢牢把握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方向。这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仍是有现实意义的。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泛化的封建观),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五四爱国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了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讲,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起点而载入史册。

五四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正如胡锦涛主席所指出的:“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

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应万分珍视、大力弘扬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四运动虽然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也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传递给后人的那份爱国的热情永远都不会因时间的流逝、时代的逆转而改变,而是愈加浓烈,更加深入人心。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仍要将五四运动牢记在心,并将五四运动精神注入时代的特点,将其真正地发扬光大。我们要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放在世界格局中观察,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我们要与全国人民一起投身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决不辜负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期待。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2]《从甲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册),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出版

[3]《不朽的精神 伟大的起点---五四运动简介》,中央党史研究室

[4]《中国近代思想论》,李泽厚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篇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思想解放史录—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前

(一)时局

1914年到1918年的欧罗巴大地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这一刻的中国,正经历着辛亥革命失败后的痛苦与军阀统治下的沉寂。但是,人们永远不会放弃与黑暗中探寻光明,这是一段与暴风骤雨即将降临之前的沉寂。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于结束了在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然而辛亥革命在政治革命上的失败,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并没有随着消亡。旧的观念,旧的理教,已然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特别在这个时代更替的历史关头,它也更容易成为新的利益阶层乐于利用的工具。在民国成立后的第三年,北京孔庙的香火,忽然旺了起来。孔子——这个中国封建时代的帝王先师,一时间又成为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尊孔、复古之风愈演愈烈。这股风气也得到了当选者的大力推崇。这个时候,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正在自己复辟帝制的道路上前行。尊孔复古对他来说,无疑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对于生活困苦的老百姓来说,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也是他们面对绝望,唯一的出路。精神的空虚使许多腐朽之物沉渣泛起,鸦片烟仍在中国的许多角落里蔓延这。当时在中国弥漫着的复古之风,让留在紫禁城里最后一代君主,也闻到了味道,一些遗老遗少伺机而动。据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后来的回忆说:当时,已经有人把民国三年称为复辟年了。 虞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在民国初年成立以后,因为袁世凯政权成立以后,实行专制统治。社会上包括像袁世凯后来又要恢复帝制。后来又有再早一点的张勋,后来有张勋复辟。这一连串的事情的发生同时又有社会上还有一种传统的,这种封建主义思想沉渣泛起。就认为中国,在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适应。民主共和国制度不适应中国,中国还应该回到原来的君主皇朝的制度上来。这种一时间思想认识也产生了模糊。

从1914年到1918年欧洲的大地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陷于相互厮杀。战火和硝烟,暂时挡住了他们窥视中国的目光,使他们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这时进入了

平稳的发展时代,得以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1915年,袁世凯为实现他的皇帝梦,在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上签字,激起国人的愤怒。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连连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在复古逆流和奇耻国辱的阴霾下,当时的先进分子开始反思:革命失败,中国走向现代化受阻,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二)新文化运动

1. 陈独秀、蔡元培

就在这一年的6月,一个人从日本回到了上海,他的这次归来是要创办一份杂志。这个人,便是后来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这份杂志便是后来被人们称为,20世纪对中国未来历史产生了最大影响的一份杂志——《新青年》。陈独秀,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他自幼丧父,随祖父修习四书五经。17岁时考取秀才,却在一年后的乡试中落榜。1900年,21岁的陈独秀离开家乡,来到上海。1901年,陈独秀东渡日本,那时的日本是维新运动的大本营。在那里,陈独秀开始接触西方民主思想。

彭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他就感到中国所以有这么反复,那么袁世凯又出来搞旧的一套。就因为中国缺乏自己的思想解放运动,具体的说就是中国没有文艺复兴或者启蒙运动,这样一个思想解放运动过程。因此,中国需要自己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

1915年9月15日,也就是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后的第三个月,他要创办杂志的设想变成了现实。第一期杂志,在上海悄然诞生,陈独秀给它起名“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第一篇文章是他亲自撰写的《敬告青年》。在文章中,陈独秀号召青年,以爱国主义激情,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以顺应历史的发展。他说,青年这一社会,由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生,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予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他希望青年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为恶社会所征服。

彭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他宣传的(这个)内容,都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到法国的启蒙运动一些思想理论的转变。一些文学作品,所以一下子唤起了青年的觉醒。

这是一副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封面图案,它表达着编者对青年读者的热望。陈独秀说:我要用10年时间,让全国思想大改观。陈独秀后来在青年前面加了一个新字,将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就是这本

每期编辑费和稿费总共不超过两百块大洋的杂志,在此后七年多的时间里,出版到9卷6号,共54本。他吹响了五四启蒙运动的号角,预示着一个崭新的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警告青年》一文,也被后人称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彭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这个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那个纷纷仿照这个杂志,来办刊物宣传新思想,很大量。那么这样就掀起了一次新文化运动,那么新文化运动原因,就是辛亥革命的失败。这种觉醒知道失败的原因的根本在哪里,就是没有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解放。

1916年的冬天,陈独秀带着他出来了6期的《新青年》,来到北京筹款。这时的新青年。已经引起了北京思想界的注意,在一间小旅社里,正在酝酿北京大学改革的蔡元培见到了陈独秀。就是这一次握手将这所大学和这个刊物,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的结合,将培育一场怎样的、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

1917年元月,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的新校长走进了北大的校园。北大的老校工们都还记得,蔡元培第一次走进北大时向校工鞠躬还礼的情景。正是这位寻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卓越校长,和他的大学一同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蔡元培24岁中进士,进翰林院。30岁弃官回乡办教育,先后担当“爱国学社总理”、“光复会会长”、“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主任”,这些非凡的经历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威望。1903年,他从一本日文哲学教课书中了解到,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思想和学术地位。五年后,40岁的他,携家眷到德国莱比锡大学进修。在那里,他深受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并成为最早向国内介绍康德思想和新康德主义的人之一。他把中国传统道义中的义、术、仁与西方民主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巧妙结合起来,表现了融会中西文化的博大胸怀。形成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现代学术文化价值取向。而这也成为了他改革北京大学的原则。

蔡元培上任的第九天,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陈独秀上任以后并不开课,而是专心致力于文科改革,在箭杆胡同9号的寓所,成立了新文化运动的指挥部。在后来北大文科的任命书上,汇写着国内提倡新文化运动的知名人士,这些人自然也是人们在新青年上经常会阅读到的文章的撰稿人。在当时的北大课程表上,我们能找到许多熟悉的名字,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等。构成了北大历史上最强的教师阵容。新思想的传播者济济一堂,在新旧思想的交锋与学术的交流中,迸发出璀璨的理性光辉。这些思想界的先锋们,提倡个性的解放,对孔孟之道就行无情的鞭挞,喊出打倒旧礼教的口号。

他们反对封建伦理道德,揭露三纲五常是奴隶的道德,忠孝节义是吃人的礼教。提倡思想解放,妇女解放以扫除封建的残余。

陈独秀认为,中国人之所以缺乏独立自主,敢于竞争奋斗的精神,原因在于数千年专制政治和封建文化的压迫束缚。他说:儒、道、释三家学说,崇、礼、让、尚、辞退,说空无,从根本上斩断了强良改进的思想。专制君主独裁天下,使人格丧尽,意义杜绝。纲常大义如天罗地网,使民德、民智、民信扫除禁忌,大一统传统造成天下同风,民随独夫横行,臣民百姓只有自毁人格,时时念叨: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否则,没有生路,又如儒家三纲之说,更是造成奴隶的三根绳索。君为臣纲,使臣成为君的奴隶;夫为妻纲,使女子为男子的奴隶;父为子纲,使儿子为父的奴隶。全国女子皆为男子的奴隶,全国男子皆为父亲的奴隶,于是全国上下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全都是他人的奴隶。

彭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那么《新青年》宣传的内容上,第一个就是宣传民主。那么当时是很不民主的,没有人权,当时的长期以来,中国两三千年以来的这个封建制度,那种伦理道德压迫束缚着人的思想。

陈独秀还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全面批孔的文章,论证孔子旧礼教不适合现代社会,他批驳康有为要求在宪法中保留孔教和拜圣之礼的提议。指出,孔子学说与皇帝专制密切相关,孔子之道与共和国家宪法相抵触,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相容。孔子思想不能给国民带来幸福,不但不应定为国教写入宪法,反而应为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此后,陈独秀还向中国人介绍了两位陌生人,德先生和塞先生,他们都来自遥远的西方。陈独秀说,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真解、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塞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德先生和赛先生实际上就是英文Democracy和Science的译音。也就是民主与科学,这两个远道而来的客人,给未来中国带来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彭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他说什么叫科学,他说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里来,是主观跟客观相一致而不相违背主义也。你查他的创刊号,在这个里面他的发刊词是这样讲的。可见他还是先有一个主客观一致,这样一个哲学思想,那么这样来说他还可以包含,这个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在内的,但是在当时来讲,所宣传的所提倡的还是自然科学。就是封建迷信来解释宇宙,解释天,来解释人的生命的生老病死,完全是一种封建的东西。那么当时的上海,专门有一种杂志,它叫《灵学杂志》。就是完全按照神的意志来生活,来处理你面对的矛盾。所以当时《新青年》跟这个《灵学杂志》针锋相对。批灵学,有些文章是批得很好的,

来批这种灵学、神学这种虚伪。

2. 胡适

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舞起这两杆鲜明的旗帜。后来的文人学者中,流行过一句形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俗话,三只兔子闹中华,说五四时期有三个属兔子的人搅得全国不安宁。这三个人,一个是生于1868年初的蔡元培,一个是生于1879年的陈独秀,而另一个便是生于1891年的胡适。如果说蔡元培借助康德,培育了五四思想革命的文化氛围,陈独秀借助法国人权思想,张起民主科学大旗。那么,胡适则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那里,带来了美国的自由主义。

人烟稀少,种族混杂,历史短暂的人员背景,使北美大陆的政治和哲学,比起欧洲大陆来,多了些平民化和实用化的特点。杜威哲学一方面注重普及民主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与讲究机会均等的自由观念合拍;一方面放弃形而上学的哲学问题,注重在具体生活环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突出了个人独立的创造性思考价值。曾发奋尽读杜威著作的胡适,可谓得到杜威的真传。他发誓,20年不谈政治,要在思想文艺上为中国政治建制革新的基础。

“车子,车子,车来如飞,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车夫答客,我半日没有生意,我又寒又饥,你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这是胡适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首白话诗,今天看来,文字有些过于浅白,但在80多年前,能够这样写诗,却是有着革命性的意义。胡适提倡文学改良,主张用白话代替文言,写文章时要有话说,方才说话。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要说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提议,被认为是中国文学革命吹响的第一声进军的号角。陈独秀接着他的文学改良提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明确提出:必须把封建文学和满纸的之乎者也、矣、焉、哉的老八股彻底打倒。主张推倒文以载道为内容、雕琢晦涩为形式的旧式文学,从而把文化革新的形式,与思想革新的内容联系到一起。

3. 鲁迅

从1918年1月起,《新青年》开始采用白话文刊行。1918年5月,鲁迅这个笔名第一次出现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他针对讨论妇女贞洁问题发表的《我的洁烈观》,极尽讽刺的写道: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遇了强暴便死掉,将这类人物称赞以后,世道人心变好,中国便得救了。这是制造与人生毫无意义的痛苦,是制造并赏玩别人痛苦的昏迷和强暴。当娜拉的形象成为五四青年争先仿效的榜样,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