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看法调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27  分类: 学校管理制度 手机版

篇一:对高职生管理制度认识度和认同度的调查

对高职生管理制度认识度和认同度的调查

摘 要:学校设立规章制度的用意,是规范学校各项常规运作,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因此一个好的规章

度,除了要具有很好的规范性、科学性,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

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得到学生的认同。从本次访

谈的五所高职院校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认识和认同程度

并不如意,以此为切入点,从原因分析中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改革

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制度;认识度;认同度

规章制度的建立,只是完成了制度管理的第一步,下一步的关键

在于制度实施。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制订了方方面面的学生管理制

度,但由于制度的出发点是规范校方运作,管住学生,注重的是制

度的管理功能,加上部分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合法、不科学、缺乏可

操作性等因素,使制度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就反映

了几个比较突出问题。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认识

学生管理制度运行是否合理并没有一定的评判标准,但对管理制

度的认识却成为影响制度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这里主要根据对学

生、教师及和学生工作负责人访谈所获取的信息,分析在学生管理

制度认识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对学生管理制度的认知程度较低

要让学生遵守现行的学生管理制度,必须使他们知晓制度价值,

并对现有制度内容有清晰认知。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

生对其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他们认为这只是摆设,真正用到的时间

很少,所以都没把它当回事。当被问及了解学生管理制度的途径时,

被调查的学生能举出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通过学校发放的学生管理

手册”和“老师直接宣布”,说明大部分学生了解学生管理制度的

途径都比较单一,学校也较少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学生直接参与

管理制度的制订比例较低。

(二)教师对学生管理制度的认知程度并不一致

除了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对象以外,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

要因素对制度本身及执行情况的认识也相当重要。从访谈的情况

看,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逾60%的教师认为目前的规章制度基

本健全,够用;但认为不健全和没有管理制度的教师也占到调查总

数的40%。同时,大部分教师认为本校学生管理制度“落实得很好”

或“基本落实”。说明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管理制度在各校实施过

程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然而仍有20%左右对学生管理

制度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三)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管理制度的理解有失偏颇

通过对学生工作负责人访谈可以看出,管理者认为学生管理制度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作为一种手段对学生的行为实行规范管理,其自

身也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断,因此从管理制

度的提出、制订、实施以及变更都由管理者完成。而且出于校方的

担忧思想,在制订和实施学生管理制度时与学生沟通较少,也缺乏

有力的监管机制,多数学校采用加强监管、严格管理等措施保证制

度的切实推行,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同样是一个学生管理制度,为什么不同的调查对象对它的认识和

了解却不一致呢?

第一,各高职院校普遍比较注重制度的表面宣传,希望透过宣传

成为指导学生行为的规范,使学生管理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而通

常使学生了解管理制度的途径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发放的学生管理

手册”和“老师直接宣布”这些单一的途径公布相关制度,从访谈

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对其产生清晰的认知,“比较清楚”

和”十分清楚的”现有学生管理制度的仅占调查学生总数的约1/3,

说明这种制度宣传方式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从访谈的情况看,学生认为很多制度对他们而言只是“摆

设”,认为制度具有消极作用,是“学校约束学生的手段”,造成学

生更加不愿意主动认识和了解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

第三,从学生访谈情况来看,有2/3的被调查学生并不清楚制度

制订过程,因此大大削弱了学生对管理制度的认知程度。而有着丰

富学生经验的教师直接参与和了解制度制订和实施的途径也很少,

因此,造成教师对管理制度的认识也并不一致。

第四,学生工作管理者对学生管理制度的理解不够全面的原因是

他们只看到管理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功能,忽略了它的激励功能,由

于害怕学生过多的参与带来的是争吵,而不愿意学生参与制度制订

和实施之中。同时也认为自身有能力,所以以“包办”的形式来垄

断制度变更。

二、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认同

学生管理制度要想真正发挥功效,落实到位的话,不仅需要教师

和学生了解管理制度,还需要认同管理制度。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

在被调查的五所高职院校中教师和学生对学生管理制度的认同度

并不十分理想。

(一)学生认为学生管理制度没有充分照顾他们的情感取向。学

生对管理制度的情感取向影响制度实施效果和其参与制度建设的

积极性。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表达了他们总体满意的态度,但也有

超过1/3的学生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不认同。主要情况是:认为

条例太多了,限制自我发展,如几所高职院校在《学生综合素质测

评办法》实施中都规定了学业成绩所占的比例,学生认为过度强调

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实践课程,不符合高职学生培养模式

的要求等等,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多制度基本

上是名存实亡,降低了管理制度的实效性等等,还有部分学生表达

了他们不认同管理制度的原因是学生很少知道有表达不同意见的

渠道,学校也较少考虑到学生提出的制度改进措施。

(二)教师认为学生管理制度实施的效果不够突出。作为学校中

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教师而言,他们能运用对学生直接、深切的了

解,以及自身专业判断能力,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或提供

修改建议,但实际上大多数高职专业教师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往往

只会关注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事情,对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很少

留意;而管理者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提出、制订、实施过程

中很少或没有咨询教师的意见,导致辛苦制订的学生管理制度老师

不十分了解,使用频率不高,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第一,学生管理制度内容的更新速度快,但过程没有征求学生和

老师的意见,存在不合理规定,学生认可度不高。调查的五所高职

院校均是参照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

生行为准则》制订本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出台的速度很快,但过程

比较匆忙,这种状态大大消减了学生对制度的认同度,致使制度在

执行过程中没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难以形成制订规章

制度的主人公意识。如某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规定》第十三条

规定:“非工作人员一律不准进入异性宿舍;不允许任何外来人员

在学生宿舍留宿;亲友来访,须经宿舍管理人员查验个人有效证件

后在指定地点会面。”男女同学、朋友串门聊天其实很普遍,这种

“一刀切”的禁令让许多学生感到不满;关于亲友来访的规定学生

也认为并不合理。

第二,学生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通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出现

这种情况,部分高职院校往往通过加强制度执行的方式来改变局

篇二:谈对学校安全工作管理的认识

谈对学校安全工作管理的认识 (2009-08-26 11:03:38)

转载▼

标签: 分类: 我的论文

杂谈

(此文已发表于贵州省赫章县《赫章教育》2009年第1期)

学校的安全状况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关系到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针对学校安全工作作了“安全不保,谈何教育”的重要讲话,再一次有力地敲响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警钟。如何扎实抓好学校安全工作,杜绝学校安全事故发生,首先必须要对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有个全新的、全面的、清醒的认识。

一、政治性

学校安全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看法调查

。建立平安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把学校安全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才能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有序、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社会性

由于学生生活和活动的场所不只在学校,学生多数时候生活在家庭环境中,还要和社会各个方面相接触。往往一些学生在学校受到了严格的安全教育,可在校园外又会受到家庭的放纵或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功亏一篑,由此可见,校园安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教育工程,不是靠学校单方面就可以完成好的,必须要有社会的参与,家庭的参与,以及当地派出所、法制办的参与。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学校一方面要多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深入了解学生生存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对症下药,尤其对于家庭因素造成的问题学生应给予充分的关爱,切忌简单粗暴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应多和当地派出所取得联系,聘请民警作为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给学生开展相关的法制讲座,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只有全社会各方面形成共识,综合治理,学校安全教育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三、职责性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学校要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针对本地本校实际,制定学校安全工作应急预案。校长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负责安全工作日常管理的副校长要集中精力抓,切实负起具体责任;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从细节上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纪律观念,规范学生行为。学校制定出《班级安全工作管理目标责任书》,由校长和班主任签定,落实班主任安全工作管理的职责;学校还要参照教育部通过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制定出《学生安全协议书》,由

各班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签定,明确教师和家长在学生安全管理中各自应履行的职责,切实提高学生家长的安全责任意识,使学生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安全管理中来。如此,学校的安全工作管理做到层层把关,层层落实,责任明确,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事故责任追究制,使全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有效做到杜绝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细节性

细节决定成败,要做好任何工作都必须要注重细节。学校安全工作单靠宏观上的安排是搞不好的,更需要处理好细节上的问题,从细处着手。

学校安全工作涉及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用电安全、食物安全、设施安全以及自然灾害等方方面面,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应注重各个方面的细节。例如:学校应当在校内电源、水池、楼梯等易发生危险的地方设置警示标志;发现学生违反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制止并及时教育;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学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还需要根据地域性或季节性在某些方面进行特别强调,公路边的学校要特别注重交通安全教育,春季应加强对学生的防火教育,夏季注重指导学生如何防雷,防止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要杜绝学生去山塘水库游泳,冬季注意防滑防冻等等。

抓好细节性的工作关键在于班主任,因为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接触面最广。学校应以班级为抓手,充分发挥班主任安全管理的职能。争取把每一项细节性的工作都落到实处。

五、可预防性

安全工作虽然责任重大,但也要克服恐惧心理,因为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安全事故的预防来自于学校领导的警觉性。学校领导对于安全工作的警觉性来自于平时对安全隐患的勤排查,多思考。

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必须经常对校舍、教室、教学设施等各种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隐患,就要制定措施,限期整改,及时消除隐患,不留死角。学校在平时应当根据当地实际组织师生开展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基本方法。

学校还要建立危房报告制度,经检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应当停止使用,及时维修或更换,学校无法排除的重大安全隐患,如低级危房,应当及时书面报告主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只要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在工作中不要掉以轻心,提高警惕,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落实“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一定能够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长期性

学校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学校应当把安全管理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应在学校工作计划中得以着重体现。学校开展活动的日程安排表中要包括以安全为主题的活动,如安全生产大讨论、安全事故疏散演练等。学校平时要加强安全工作日常管理,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大型集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做到逢会必讲,班级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学校一定要做到安全工作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安全工作的弦永远都不放松。

篇三:学校对小学生的评价制度

学校对小学生的评价制度

一、指导思想

为了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性,关注个体差异,突出发展和变化过程。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建立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新机制,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一)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一张试卷选拔人才的作法,突出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的激励功能,关注学生的差异和特长,扩大评价的涵盖面,分散评价的关注点。

(二)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形成性评价的研究和实施,积极探索运用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实践活动记录及其他资料,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机制,彻底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三)通过综合素质的评价,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过程。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评定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发展,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评定使学生了解自己,发现潜能,建立自信,健康成长。

(二)多元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评价的关注点要多元化,方式要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的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体现个性差异。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全面落实各项评价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公平有效原则

要保证评定质量,做到公平有效。加强对评定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完善评价办法,增强评定工作的实效性。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评定工作水平。

(四)可操作性原则

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区和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新课程理念和上级文件精神的指导下,鼓励各县区和基层学校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制定出符合评价要求,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的评定方式方法。

四、组织机构与职能由校政教处负责对本《手册》的监控工作

各班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意义非常重要。学校和家长要

引起足够重视,成立由校长、教师、学生代表等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评价委员会制定本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方案,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程序,对各班级评价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接受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解决评价工作中的问题。

五、评价内容

1、学业成绩以等级呈现,根据《关于印发贯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桂教基教【2003】32号)要求,小学学业成绩评定,均采用A、B、

C、D、E(A表示优秀,B表示良好,C表示中等,D表示及格,E表示不及格。其中平时作业占40℅,上课表现10℅,期末考试占50℅。不得公布学生学科成绩,更不得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学科分数成绩只作为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主要依据之一。

2、综合素质评语要在全面掌握和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采取定性描述的方法进行,主要真是反映学生道德品质和德育情况、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要以教育和鼓励为主,同时真实反映学生存在的不足。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其中要严格控制综合素质评价不合格等级的学生比例并谨慎评定。

2013年9月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