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学习报告 > 列表页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学习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25  分类: 学习报告 手机版

篇一: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华夏大地特殊的土壤和气候孕育、诞生和发展了中华孝道文化。孝文化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渗透于中国人的心灵,并积淀和内化成最具民族特点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和恒久的人文精神。

一、中华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历揽古今,无论是孝感动天的禹舜,还是亲尝汤药的刘恒;无论是百里负米的仲由,还是芦衣顺母的子骞,无不体现着敬亲养老的高尚品质,无不流传着感人至深的孝道佳话。孝从亲子关系出发,由家而族,由族而国,不断丰富其内涵,又从君而臣,由臣而民,不断扩充其外延。具体地讲,传统孝道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养亲尊亲

《孝经·纪孝行章》云:“予日:‘孝子之事亲也,居则事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桓宽《盐铁论·孝养》提出:“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可见,孝要求对父母要做到养与敬两个方面。

2、传宗接代

传统孝道视传宗接代为其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父母生之,续莫大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予育孙能使家庭以至整个宗族得以稳固和延续,使先祖得以祭祀。所以儒家十分重视男子宗系的接续,完不成这一重任,便是最大的不孝。为了防止无后,男子便可休妻纳妾,而女子只能从一而终。因此,传统孝道又于父权之外衍生了夫权,加深了对女子的压迫,也加重了传宗接代在孝道中的份量与不可替代性。

3、善继善述

儒家认为,为人予讲孝道就必须“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孔子主张,对父母正确合理的意愿与事业,应支持和继承:“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要求子女除了物质上使父母生活有保障,精神上也要与父母保持一致,特别是父母过世后,继承父业并发扬广大,这是对父母在世时尊敬的延续。使家道衰落,家学失传,家风败坏的人是谈不上孝的,所以常有古人因有不肖之子而哀叹愧对列祖列宗,自认不孝的。

4、祭祖耀祖

中国古人特别重视丧礼和祭礼,讲究“慎终追远”,认为丧礼和祭礼不仅能表达生者对已故的先人的追忆,也能体现人子的孝心,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古代社会中,家庭门第高低决定着祖宗祭祀、予女庇护、宗族衍续的荣辱,所以子女都担负着升扬、光大门庭的崇高而艰难的责任。

5、移孝作忠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中国家国同构的特殊文化、政治体制中,国是家之合,君是民之父,推家庭之小孝及万民之主的君主,孝扩大于君便是忠,忠是孝的放大。移孝作忠有其内在合理的逻辑推演和现实的不朽功用。移孝作忠,使孝超出一家一族的界限,以立国为本,以天下为怀,是封建社会最高层次的孝,也是封建士人力求达到的一种最高目标。

二、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引起了广泛关注。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局面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格局,发展到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格局。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孝道文化对促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孝道文化在现实社会中最典型的意义体现是,它是维系和谐家庭的纽带,是建设和谐家庭的重要精神资源。但孝的作用又不仅仅限于家庭,以孝作为出发点,扩大开来,其对于社会和谐的建设作用同样是不可或缺。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把孝的范围延伸扩大了,从爱父母到爱人、爱众,以至爱国、忠君。他在《论语》中讲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把人作为爱的对象,并强调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人立”,“己达”、“人达”,意思是说,自己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要帮助他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自己要想达到的,也要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爱的中心思想,是强调人己关系的重要原则,在现代的人际关系中,仍然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原则。在论述孝与忠的关系时,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意思是说,孝是忠的前提,一个人如果是一个孝子,他就不会不忠于他的国家。总之,一个能孝敬父母的人,一般不会成为社会上的害群之马。更不会对国家不忠,对社会作乱。儒家特别讲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孝就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重要途径。讲求孝道的结果,能够使家庭内部和谐,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为每一

个家庭成员和家庭,甚至家族的发展提供保障。一个家庭如果四分五裂,内部不和,怎么会产生凝聚力和前进的动力呢?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社会上的成功之士,他们大多有一个和谐的、凝聚力强的家庭,这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稳定和平,来自每一个家庭的和睦融洽。我们俗话说,“家和万事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和睦,是国家兴旺繁荣的前提。而孝在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每一个家庭做到幸福美满,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和谐。如果小家庭动荡不安,那么整个社会也无法安定团结。可见家庭对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提倡孝,是建设和谐家庭、健康家庭所必不可少的。儒家把“父慈子孝”这种和谐的家庭关系推及到整个社会,比如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社会一度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许多不良事件也层出不穷,造成的悲剧也很多,特别是农村中广泛存在的子女不孝顺父母的现象,都值得我们深思。所以在家庭中重新弘扬、提倡孝道正是当务之急。孝敬父母,慈爱子女,那么,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就是一种轻松、和谐、融洽的局面。如果这样的话,不仅家庭中的矛盾和暴力不复存在,整个社会上也不会有弱肉强食的暴虐。可见,父慈子孝不仅是一个理想的家庭格局,如果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整个社会国家中去,那将是一种理想的文明社会。也就是说,孝道文化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这一点,古人也已经认识到了。比如,孔子论述孝与忠的关系时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就是这个意思。古代许多王朝都号称以孝治国,也是从孔子这一思想发展而来的。

和这个字,那是个禾苗的“禾”字,那边是个“口”字,也就是说要想“和”人人得有饭吃,人人得有地种,你看那像不像一颗庄稼,那面像不像个粮食屯?按现在农业现代化来说,一看像个收割机样,那边就是接粮食的布袋,接粮食的筐子。再看这面,这个和谐的“谐”字,一个言字搭个“皆”字,上面像两个人一样,底下还是个“白”字,叫我理解这就是说要和谐人人都得说话,人人都能够畅所欲言,要叫你说你就说,有一个“白”字,你要是不说白不说,你说了不白说。但说话一定要存好心、说好话,再落实在我们生活中,行好事、做好人。

英国有个大哲学家,世界有75个诺贝尔奖金的得主,说21世纪的问题很多,要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靠孔孟学说,一个靠大乘佛法,孔孟学说就是讲仁爱的,孝行天下,大爱无疆;大乘佛法那是讲慈悲的,慈悲为怀。通过学习中华传统孝文化,看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公益纪录片以及拜读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之后,看了里面很多的感人的事迹,觉得非常惭愧,发现自己很多不足和缺点,今后一定要落实在自己的生

活里,孝顺父母,处事待人接物依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导,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新孝道的构建途径

1、教育普及

传统孝道历经数千年不衰,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与人们自小即接受孝道教育有密切联系。现代人们孝意识淡薄,当代思想品德教育中孝道教育薄弱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提倡孝道应从儿时教育做起,做到幼时灌输,长大躬行。进行孝道内容教育,应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经典理论的宣扬,阐扬传统经典理论中的孝教思想;第二,结合时代特色的孝道内容教育。

2、法律约束

传统孝道历久不衰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法律保障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古代,“不孝”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法律中的一种罪且有相应的刑名,处罚也是相当严重的。相比之下,古代对不孝的惩罚严而泛;现代则疏而窄了。当代的不孝行为几乎不受法律惩诫,而仅仅依靠道德约束来维持。所以,不孝子孙在法律面前无所忌惮,在老人面前狂妄无德。现代要树立新孝道,倡行尽孝的社会公德,必须加强法律对不孝的惩罚力度,成立专门法律,明确对不孝行为的管理机构,将孝行与个人信誉结合,与遵法守纪结合,形成有效的惩治不孝的法律约束机制,保障老人合法权益,让老人晚年幸福。

3、政府保障

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破除了传统孝道存在的基础,为树立新孝道创立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决定新孝道不能政治化,但也不能完全地民间化,自由化。政府及其政治经济制度要发挥主导作用,保障孝道倡行,使孝道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社会准则之一。没有政府、经济、法律、利益诱导等社会机制的强有力的支持,孝道践行只能是一句空话,而这些支持必须由政府保障。借鉴传统孝道依托政治遍行社会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综合利用多种途径,确保孝道盛行,孝德重兴,是我们民族文化重放光彩的必由之途。

4、道德提倡

传统孝道由孝的观念发展至国家统治意识,影响着中华民族各个文化领域。但随着政治经济基础丧失,文化背景转换,孝道又回到其原始的出发点,归位于家庭伦理范畴,返回道德意识领域。我们现在谈论孝道,更习惯于把它作为一种道德行为。道德问题的解决,必须用归属于道德的途径。现在树立新孝道,我们需要进行道德提倡,加强舆论的监督和精神鼓

励。我们不可能使全社会成员都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但我们可以使全社会成员具有起码的扶老爱幼,关心他人的道德感情。道德具有层次性,道德建设也是由低层次上升到高层次的。把孝道作为当代道德的底线,大力提倡,遵循着古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培养模式,关爱老人,敬重长者,总是为孝道践行,形成良好社会公德采取的最易行、最质朴、最低层次的道德行为吧!

凡是时代需要的东西必然会壮大。我们正在全力构造和谐社会。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等这些和谐社会公德的建立,需要孝道的介入和发挥积极的作用。新孝道将作为新时代道德的旗帜,引导着人们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进入人人道德完善、世风日淳、公德完满的大同世界。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孝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与人类共始终!

参考文献:

[1]徐元君.孝道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9, 35(1): 87-89.

[2]谢子元.论孝道创新与新孝道建设[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21(1):38-43.

[3]张明义,钟伟.弘扬孝道构建社会和谐[J].社科纵横, 2007,22(3):37.

[4]杨俐.孝道在构建传统中国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13(6):184-189.

[5]贺桂欣.和谐社会与高校现代孝道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07,(1):84-86.

篇二: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性之基石,亦是良心之底线。中华孝道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渗透到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家庭和睦的重要纽带。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党和国家也曾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倡导全社会对于孝道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因此,中华孝道文化的弘扬,不仅仅是对于民族凝聚与和谐起着重要作用,更是对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孝道文化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可称为“孝的文化”,孝文化又分为传统之孝和现代之孝。什么是现代之孝,近年来,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人民大学肖群忠教授认为,传统之孝与现代之孝的区别在于:“在传统社会,孝是首德和泛德;在现代社会,它只能是子德,是基础道德。传统孝道既有亲情的民主性的合理内涵,也有封建性糟粕,新孝道最本质的特点就是亲子平等”。于逸生、李德滨、王秋彦等认为“新孝道拘束在亲子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强调子女对父母尽孝道,对父母的爱是孝的基础、孝的源泉、孝的动力,这种爱源于血缘关系,属骨肉相连,血浓于水。如果离开了亲情、离开了爱,孝也就会走形式了,没有了实质意义。相反,不养、不亲、不敬就是不孝”。一些学者则认为社会主义孝道的基本原则应是民主平等、互养互教、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认为在重建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中要注意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精华以丰富自己,即新孝道需要多元性等等。

(一)、现代孝文化的内涵特征

尽管到目前为止,新型孝文化具体的内涵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共识,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新型孝文化应该体现当前时代特点,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并且能够恰当地融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并为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具体来说,应该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体现时代性和文明性。传统孝文化是建设在家族宗法制度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上在历代统治者和封建文人的推动下,孝道逐渐超越了家庭范围,泛化为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甚至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有很强的封建性。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社会结构开始解体,宗法制度的影响正在减弱,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规则开始形成,法律制度逐渐完善,从而逐渐取代了传统孝道成为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主要手段,当代家庭的经济结构权力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孝道伦理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日渐衰落,因此,孝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必然适应时代而发生根本转变。当代孝文化不应再以社会伦理或政治伦理为起点和基础,而应该重新回归到家庭之中,以家庭伦理来规定亲子之间的相互责任,确定子女实现孝道的德与行。以此相适应,在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中也揉进了很多民主、平等的意识,使当代孝文化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点。又由于新型孝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必然受到当代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社会道德、民风民俗的制约,孝道既靠良心、爱心、孝心来维系,也要通过法律来干预。因此当代社会,无论是孝道伦理规范还是行孝方式都更加文明化。

第二,体现民主性与平等性。这是新型孝文化和传统孝文化最本质的区别,也是新型孝文化最重要的理念。传统孝文化的主要糟粕就是封建专制色彩浓厚,在政治领域,一皇权为中心,强调君权至上,君为臣天,“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家庭之中,以父权为中心,父为子天,“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强调父权至上,缺乏民主性和平等性。而当代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大人民的社会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他们在政治上,法律上是独立的个体,享有国家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同时,随着民主化的进步在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再只是单向的义务和片面权利,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对子女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和尽孝的义务,家庭中互敬互爱,团结和睦,父母和子女都有法律赋予的人身权利。这种民主性和人格上的平等性是建立新型孝文化的基石。

第三,体现科学性与和谐性。由于传统孝文化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安定社会秩序和稳定家庭方面都具有的特殊功能,从而受到历代思想家的推崇和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并对之进行了改造和推广,使孝道伦理从家庭走向国家和社会,逐渐被污染而在实践上走向畸形,愚孝的风气越煽越烈。到唐代以后,孝道以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行孝也呈现出一种宗教信仰式的狂热,甚至出现了割肉疗亲、卧冰求鲤等自伤、自残、自杀以全孝心、成孝道的极端行为。因此,传统孝文化中存在着许多非理性或非人性的因素,和科学背道而驰。而新型孝文化应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它不但彻底抛弃传统孝道中的非科学因素,也不主张将那些残忍、愚昧的行孝方式推及现代生活方式,运用科学方式行孝、贱孝的新型孝文化。当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分化的出现,社会各阶段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如家庭代际矛盾、干群矛盾、工农矛盾等,往往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不利因素。而新型孝文化提倡尊老爱幼、关心他人。本着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对当代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新型孝文化的基础内容包含敬爱、平等、共享、和谐等理念。而其核心是尊老爱幼,是人与人之间的真爱,是建立在人格平等、权利和义务平等基础上的“爱”与“敬”,这是现代孝道同传统孝道的根本区别,也是现代孝道的核心精神。

(二)、构建新型孝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新型孝文化建设是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它必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当代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精神,从而具有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特征。本着这一思路,特提出以下方法、途径。

第一,赋予孝文化以时代精神,重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任何文化的创新,既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照搬其他文化,而是既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于本国固有的文化基础,又不断吸纳新的文化要素,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重建和创新。

第二,加强孝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营造孝文化的社会氛围。道德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一种道德情操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信念的确立和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要构建新型孝道文化,同样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宣传教育,使当代孝道伦理和孝意识深入人心,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第三,制定孝道法律法规,促进孝道的制度化和法律化。目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体系。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为构建孝文化提供物质保障。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众多,社会养老基础薄弱,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家庭养老需要仍然是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大力弘扬孝文化,充分发挥“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对解决我国养老问题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新型孝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要构建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然和整个和谐社会建设一样,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在建设中,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采用多种途径,才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二、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孝道文化在现实社会中是维系和谐家庭的纽带,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资源。2011年党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目的就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使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孝道文化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而弘毅中华孝道文化不仅仅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具体实施,更给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和谐家庭,加强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弘扬中华孝道文化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孝经》里面有一句话,「孝悌之至」,人的孝悌之心达到极点,「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光于四海,光就是智慧,人的孝悌达到顶点,他的智慧、他的德能会整个开显出来。信心是一切最重要的基础,没有信心什么事都做不起来。大舜就是最好的榜样,大舜他还没有闻到这些圣人教诲以前,他也是个农民,他住的地方跟一般山野里面的野人没有差别,很可能他走路的时候,旁边还有一只野猪跟着他。这是《孟子》里面讲到的一个情境。可是舜有一个特点,他只要闻到一个善的言语,见到一个好的榜样、行为,他效法他的态度,就像黄河溃堤的冲劲,谁也阻挡不了他断恶修善的态度,这是我们向大舜的学处。而且我们一提到孝,大舜是排在第一位,因为他的父母对他不好,甚至都要伤害他,他完全不见父母的过失,还是一心要孝顺他的父母。有一句话叫「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我们都体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不可能父母这一生都没有过失。这句话的意义是在一个孝子的心中,不会把父母的过失放在心上。孔子教导我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能够把这一分关怀的心,从对自己的家人延伸到对一切人的这种胸襟气度,拓展到整个集体中,把爱心的种子播散到整个社会中,人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自然和谐。 和这个字,那是个禾苗的“禾”字,那边是个“口”字,也就是说要想“和”人人得有饭吃,人人得有地种,你看那像不像一颗庄稼,那面像不像个粮食屯?按现在农业现代化来说,一看像个收割机样,那边就是接粮食的布袋,接粮食的筐子。再看这面,这个和谐的“谐”字,一个言字搭个“皆”字,上面像两个人一样,底下还是个“白”字,叫我理解这就是说要和谐人人都得说话,人人都能够畅所欲言,要叫你说你就说,有一个“白”字,你要是不说白不说,你说了不白说。但说话一定要存好心、说好话,再落实在我们生活中,行好事、做好人。 英国有个大哲学

家,世界有75个诺贝尔奖金的得主,说21世纪的问题很多,要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靠孔孟学说,一个靠大乘佛法,孔孟学说就是讲仁爱的,孝行天下,大爱无疆;大乘佛法那是讲慈悲的,慈悲为怀。通过学习中华传统孝文化,看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公益纪录片以及拜读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之后,看了里面很多的感人的事迹,觉得非常惭愧,发现自己很多不足和缺点,今后一定要落实在自己的生活里,孝顺父母,处事待人接物依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导,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弘扬中华孝道文化有助于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

对于中华孝道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这是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中华孝道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运行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甚至可以说是保持深灰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国民的素质与道德修养的提升。因此,可以说国民道德修养的成熟度与中华孝道文化的提倡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近年来,社会道德问题频频发生。老人赡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问题也屡屡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上。这些涉及现实生活的直接矛盾对孝道文化产生了对冲,并不仅仅是因为社会保障与经济利益之间的日益凸显,更是因为公民自身对于孝道的重视不够。因此,加强孝道文化的弘扬,特别是中华孝道文化精髓在社会上的积极倡导,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和生活压力,更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 孔子曰:“入则孝,出则悌。”“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孔子早在《《论语》》里就开始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射虎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而如果全民参与到弘扬中华孝道文化的这个浩大工程中,不仅仅是对和谐社会构建起到推动作用,对于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文人素质大赛一种积极向上的提高与扩展。 因此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孝道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这一才有助于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

(三)弘扬中华孝道文化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目前从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在剔除了原有的封建思想之后,基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孝道正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时候正站在新的历史时刻,伴随小康社会的建成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旧的思想道德规范以及价值体系与射虎主义市场经济不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突显,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磨合是不可避免的,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才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应该做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区别精华与糟粕,既要有继承、吸收、弘扬、广大,也要有批判与扬弃。具体到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我们应该倡导孝道思想中的重根源精神,与当今具体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这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溯本归源和凝聚性的作用。 尤其当今关于社会道德问题的事件频频发生,弘扬中华孝道文化,不仅可以在社会舆论上打造一个良性氛围,对于树立良好社会风气,营造良好道德环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无论是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还是民间的协会团体;无论是高校教育的积极倡导,还是媒体报道的舆论监督,都将弘扬中华孝道文化作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来做。弘扬好难过花孝道文化,需要高层的政策扶持,从宏观角度积极倡导大力宣传;弘扬中华孝道文化,需要全民的积极参与,从自身角度规范

言行带动他人;弘扬中华孝道文化需要长期的不断推进,从全社会角度逐步扩大,永不停止。

篇三:中国孝道结题报告

篇一:实施孝道教育,推进德育工作,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新津文井小学县级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孝 道 教 育 结 硕 果

文井小学《实施孝道教育,推进德育工作》课题研究小组

“孝道”历来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最基本内容,亦是中国传统美德中育人的核心内容。孝道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着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言与行,“孝道”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标志和终极关怀。通过在校园开展《实施孝道教育,推进德育工作》课题研究工作,使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并通过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和健全的人格。教会学生先懂事再学习,让学生懂得敬畏、感恩和善待。所以,我们通过孝道教育一系列活动,引导我校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认同、崇尚孝德孝心孝行,逐渐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现将课题研究活动总结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进程中,由于各项配套制度还不健全,体制尚未完善,社会上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行为失范、道德失衡现象,青少年首当其冲,思想迷惘,道德意识淡薄,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家庭和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也一度出现了重智轻德现象。

新津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纯阳观,是古今忠孝儒林。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甲骨卜辞中就已出现了“孝”字。说明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就已有了孝的观念。这种观念首先直接来源于血缘亲情。这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自然感情。对于父母的生育培养,作为子女后代,自然要生出一种还报之心,孝敬之情,即人类学家通常所说的“反哺”现象。所以《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与生俱来的孝道浸透了人生的全过程。因此,孝为一切德行之本,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孝敬父母,尊长敬老,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可抛弃德的传统美德。然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不尊敬不孝顺父母,有的甚至顶撞、对抗父母,在广大农村,成年人不善待老人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建设弘扬孝道文化,传承传统美德,让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观念真正入脑入心,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把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以此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观念,养成孝敬父母,尊长敬老习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井小学学校所在地文井乡张场社区是一个环境清幽,古色古香的川西小镇,镇上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60人,其中有3百岁老人,他们在文井安度着晚年。因此,文井也是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近几年,乡政府着力打造小镇旅游文化资源,创建特色乡镇,文井乡政府推出了打造“长寿之乡”的特色之路,围绕“敬老爱老”开展新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学习报告

农村建设。根据我乡及本校实际和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孝道教育为学校的特色教育,要求学生从“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等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养成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继承和发扬长辈们尊老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为“长寿之乡”增光。结合学校实际,我们确立了《实施孝道教育,推进德育工作》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孝”,是一切德行之根本,是中国人最基础的道德,为中华文化所特有。孝是亲情之爱,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是形成个体品德的根源。“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中国,不进行“孝”道建设,其它道德建设就会失去根基。中国传统孝道有过时之处,但它不等于封建与落后。我们要认真反省近百年来国人对于孝道的偏见与成见,结合时代特点,用与时俱进的

观点,积极推行新孝道教育。 在我国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结构。家庭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当今的中国特别是农村,因为不孝导致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与社会问题日益尖锐。以孝为中心的中华美德,是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家的社会存在与功能不可低估。以血缘和亲情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再过15年,一个独生子女支撑的国家与老年人社会,便会展现在世人面前。三至四亿老年人大国,对以养老、敬老为中心的孝道教育与建设,将日益重要和迫切。这一代独生子女能有孝心吗?怎样培育他们的孝心?这需要学校承担起承接中华孝道美德,与家庭、社区互动共建孝道,进而共建和谐社会的责任。从这个成面上讲,我校实施孝道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任何一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成功,都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实验研究开始,为了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减少行动上的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和时效性,我们以理论学习为先导,努力夯实实验研究教师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就说明在对学生进行孝道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而学生思想上认识、感悟、主动去身体力行才是主体参与的最重要行为,才是最深刻、最持久的内驱动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适合学生积极主动的活动、体验的受教育环境,营造名著、和谐、宽松的交流氛围。

2、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孝道文化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因而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对于我们进行的孝道文化教育,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采用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和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孝道文化教育,把孝道文化教育和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学校教育心理学理论。著名教育心理学专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主动认识和感受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听从说教的过程。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必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我校坐落于“长寿之乡”感到自豪,对孝道文化本身产生兴趣和学习、尊崇的渴望,进而主动去学习、实践,激发主动去了解的动机。同时,在中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能够根据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现象、亲身体验、思考探究。由于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不能放任自流,而需要教师必要的点拨、引导和矫正。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我们的课题研究目标,是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以孝道为中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古人云:“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几千年的文明社会是以孝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时至今日,我们所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孝道”的发展和完善。依据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客观规律,以“孝道”教育为突破口,从小就把中华民族“崇孝”的传统美德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不仅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

首先,我们力争通过研究实验能够设计出一套具体的方案,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并践行孝道准则,达到如下目标:在家里,子女尊敬长辈,长辈爱护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在社会上,尽职尽责,为国家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对个人,要修身养性,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有序。

其次,我们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关于孝道文化的最新理论。在学校进行孝的教育,就要了解研究当今我国尤其是农村孝道的现状、成因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了中华孝道发生了何种变化,研究了当今孝道的内涵,即是民众能够认同并能践履的孝道内涵;了解了研究当今孝道的形式,尤其是民众所创造的养老新形式;要了解研究孝道的价值,孝道对家庭、社会、下一代的影响;要了解研究当今孝道的机制,如制度、氛围、心理等制约机制;要了解研究当今孝道的建设模式与理论框架。通过这些研究,去寻求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结合点,去设计学

校进行孝道教育的内容与模式。

第三,在实践的基础上,要继承和发扬孝道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髓,剔除和摒弃封建的落后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在扬弃中发展孝道文化。能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适用于小学生的孝道文化教育理论,用以指导学校孝道文化教育,并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建设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从校园、班级两个层面努力创设氛围,能让学生在浓郁的孝道文化气氛中接受熏陶,从而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和家庭以及社会都受益无穷。

2、加强教师的德育科研能力,从教师读书、德育工作、行动研究等方面入手,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工作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课题研究原则

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②坚持针对性原则;

③坚持知行统一原则。2、课题研究途径

①主题活动:以班队活动为主阵地,进行系列化孝道教育;

②学科渗透:以课堂教学为辅助,学科教学渗透孝道教育;

③环境熏陶:以校园文化为熏陶,潜移默化影响;

④实践养成:以制度约束,强化行为习惯为保障,敦促学生养成行孝意识。

3、课题研究方法:

①调查法。研究过程中运用调查法,运用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研究问题的资料,并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的问卷来搜集研究对象有关孝敬父母、尊长敬意识的感性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②文献法。借助相关的理论和经验,直到课题研究和具体实践。

③总结法。重视资料的积累,研究期间及时加强反思总结。

④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运用行动研究法,把课题的研究和日常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课题的研究与班主任的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⑤个案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运用个案研究法,进行个别学生的纵向分析研究,以各班级推荐评选出的“孝道之星”等同学为个案进行多层次的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孝敬父母、尊长敬老意识的变化,以点带面。

七、建章立制,规范课题研究工作

学校课题研究小组多次撰写修改课题方案,制定科研制度,规范课题研究工作。

(一)加强校本培训,注意专业引领

1、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次课题活动,我校都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近年来,先后派出了李萍、李艳、倪芝、李攀峰、倪艳秋、赵智斌等老师到县内兄弟学校、成都成飞小学、武侯簇桥小学等地学习。学习后,必回校开课题组例会,说会议精神,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课题负责人根据汇报还要提取精华,有时还要求外出学习者上汇报课。每次专家到我县讲学、献课或调研,我校都积极参加,并积极邀请到有课题研究经验的老师到我校进行讲座指导。

2、采取“自学反思 + 合作共进”的校本教研方式。我校采取“自学反思+篇二:结题报告 《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结题报告

邓州市张村镇第二初级中学 汤青松等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由于社会发展环境不一及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等因素,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从而产生了社会弱势群体。在广大农村,这一现象尤为突出。我镇是一个农业大镇,特殊地理环境所限而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了许多学龄弱势群体子女,因此多年来,我校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成绩与兄弟学校相比也有一定差距。通过调查分析,我校弱势群体子女心理主要成因如下:家庭困难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家长受教育水平低是造成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个体差异是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学校教育是弱势群体子女产生问题的直接原因。弱势群体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分自卑或自傲、闭塞不交流、孤独感强、易产生对抗情绪等,自我表现的需要与自身条件的反差使其行为不稳定,被尊重的渴望和得不到尊重的矛盾使其产生偏执及过重的心理防卫。这些弱势群体的子女如果不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势必也会成为新的社会弱势群体。为此,社会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是关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大问题,只有站在问题的前端,有前瞻性的看待并进行一定的教育干预,才能解决这一潜在的社会性问题。因此,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小组并申报南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并于2014年1月被南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列为南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我校在2014春期第五周周工作日志上,特别表彰了该课题的成功申报,附我校2014年春期第五周工作安排表。)除了我校各级的大力支持外,该课题的成功申报更说明了市教科所对该课题的重视及农村学校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的普遍性与需要解决这种问题的迫切性。

(二)问题提出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减少当今农村中学生因“弱势”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质量不高或辍学等非正常现象的机率,能促进中学生的心身健康发展并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一个也不能少”是我们这次研究的终极目标。以往的研究多是经验性的,而我们这次将从实际出发,并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身等方面进行多元化分析,收集第一手素材,参考最新的教育理念,从而得出最有价值、最具对农村学校有指导作用的科研成果(论文及科研报告等)。

二、研究时间与对象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始于2013年12月止于2014年12月。研究对象为邓州市张村镇2012级99名及2013级117名弱势群体子女在校生。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3月)

从教多年来,我们一致困扰于农村学校弱势群体子女辍学率居高不下这一事实,2013年12月我校着手申报南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于是,《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研究小组应运而生。我们搜索、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多位学生家长、并在我镇偏远地区作了大量调研,积极申请了《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研究课题,本课题在2014年1月获批并于2月正式通知我们。我们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前期工作,一丝不苟,井然有序。

查阅了大量资料,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作出了此次研究的最终界定,所谓“弱势群体”是相对的,在任何社会群体中都存在有相对弱势的个体。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我校弱势群体子女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贫困学生;2、留守学生;3、单亲学生;4、孤儿等。而他们的存在也体现了教育的多元化。界定之后,我们搜索了大量相关资料、研究报告并结合我校实际初步了解了弱势群体子女问题成因。之后,着手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2014年4月,本课题小组成员在我校走访了2012级及2013级班主任,了解弱势群体

学生分部情况、学习成绩、身心健康发展状况并制定具体研究方案。在全组成员的共同参与下,有针对性地设制调查问卷开始调研。我们关注的是弱势群体子女的全面发展状况。因此,问卷设制不但关注了学生自身情况而且也关注了该生家庭概况、在校表现、及可能影响学生成长的相关因素。我们课题组对2012届99名弱势群体学生和2013届弱势群体117名学生,共计216名弱势群体学生做出了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了我们关心的数据与问题。 汇总表格如下

2012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汇总表 2014年春2013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汇总表 2014年春统计分析得出:对于2014年春期我们问卷的99名2012级该类学生。占全部196名学生的50.5﹪,其中欲辍学人数为44名,占所调查人数的44.4﹪,占全部总人数的22.4﹪,已辍学人数为14名,辍学率为6.7﹪。2014年春期调查了2013级117名弱势群体子女,占全部学生的45﹪,其中欲辍学人数为58名,占所调查人数的49.6﹪,占全部总人数的22.3﹪,已辍学人数为9名,辍学率为3.3﹪。

这是一组相当惊人的数字。对于有辍学想法的弱势群体子女,以班级为单位进一步调查深层原因,找出共性与个性问题,分析解决。我们课题组四个人分为两小组,实行分级段分班负责制,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先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我们协商解决,再解决不了与相关班主任或与学校领导磋商,力争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2)2014年4月-10月,对于有辍学想法的学生,这一阶段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走访学生家长,访谈学生班主任,找心理课老师沟通,同相关学生谈心,同学校领导一起商议解决方案等。经过大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总结下列行之有效的做法:1、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一般以3个月为宜,最少不低于每期一次。);2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班为单位的由班主任组织进行,以校为单位的则由校领导邀请有关专家到校演讲。);3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于“问题弱势群体子女”进行有针对性的谈心、疏导、教育;5、建立“问题弱势群体子女”档案,追踪关注;6、构建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7、举办“悄悄话活动”;8、成立班级心理问题预诊小组等

(3)2014年11月,我们课题组重新对2012级弱势群体97名学生和2013级弱势群体113名学生,共计210名弱势群体学生做出了又一次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了我们关心的数据与问题。经干预后2014年秋期问卷调查的数据见下表:

2012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汇总表 2014年秋2013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汇总表2014年秋经过我们长期各种措施的干预之后,我们在2014年秋期再次进行了调查。2014年秋期调查了2012级97名弱势群体子女,占全部191学生的50.7﹪,其中欲辍学人数为10名,占所调查人数的10.3﹪,占全部总人数的5.1﹪,已辍学人数为2名,辍学率为1.0﹪。无论是欲辍学率还是实际辍学率都在我们干预之后有明显的下降。2014年秋期调查了2013级113名弱势群体子女,占全部学生的44﹪,其中欲辍学人数为13名,占所调查人数的11.5﹪,占全部总人数的5.1﹪,已辍学人数为4名,辍学率为1.5﹪。同样,无论是欲辍学率还是实际辍学率都在我们干预之后有明显的下降,这说明了我们的干预已见成效,此次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4)2014年12月,我们课题组成员做了大量工作,整理调研资料,分析相关数字,汇总此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写出教学科研论文——篇。并查阅了有关资料写出此次《关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四、研究成效及成果:

(一)一些数据:

在全组成员的共同研究下,我们确定了一些有效的心理问题干预措施。每周进行1次“悄悄话活动”, 每月召开1次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每2个月对学生进行1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每学期召开1次家长会。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