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屠呦呦学习心得体会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15  分类: 学习心得体会 手机版

篇一:读屠呦呦获奖感言观后感

名字

屠呦呦 名字的来由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里的苹就是指青蒿这种野草,美好的名字寄寓父母美好的愿望和期待,甚至会和你的人生成就和辉煌有特殊的缘分。所以孩子们有梦就去追求,不管你的名字平凡与否,它会因为你变得熠熠生辉。

生平经历

客观

再也别说做不到,不可能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国人都绝望感叹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缺少开放思维,缺少创新细胞。莫言之后,人们对诺奖有了期待,何时会有诺奖中的科学技术奖项在中国诞生呢?至少还要十年吧。3年一瞬而过,就有哟哟的喜讯传来了,请原谅没有使用一位老人的全名,因为这位老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她的呦呦之名也属于中国。篇二:屠呦呦获奖感言屠呦呦获奖感言: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篇三:屠呦呦 获奖感言

屠呦呦诺奖报告演讲全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5-12-18 08:19 来源: 新华网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1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2

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已经抵达瑞典并将于10日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北京时间7日晚),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 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由翻译进行同声传译。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央视记者 王薇薇)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3

今(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向屠呦呦学习心得体会)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

4

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

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

篇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感受

形式与政策感受

王依凡 2013071222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同时也是第一次在科学领域获诺贝尔奖。当真是可喜可贺,是能够载入史册的大好事。

屠呦呦获奖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也证明了古代中医中药文献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她也声称

“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并将“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然而这次获奖,并不意味着传统中医药及理论已经被世界主流学界所认可,也不意味着古代医学典籍、方剂全都是有价值的宝贝。去除传统中医典籍、理论中的糟粕,科学利用中国传统医学的千百年的实践经验,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可否认,这是中国医药学界的荣耀和胜利。从《肘后备急方》的记载到屠呦呦的团队发现青蒿素是抗疟的有效成分再到今天获得诺贝尔奖,中国医学的研究可以说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世界瞩目。屠呦呦的获奖有很多的看点,非博士学位,纯国内教育背景,非院士,女研究人员,中医药相关研究,集合在一起多少令人感到有点意外。

然而,我们抛开这些标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低调、踏实的研究者,一个专注学术,远离名利的科学家,与其我们今天在这里争论这项研究究竟是中医还是西医的,去争论这到底是不是中医药的胜利,我们不如静下心来好好了解一下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研制青蒿素过程中的艰辛和努力,更多地去关注现在中国青年科学研究者们的生活状态,让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们更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

中医粉看到了中草药中医黑看到了现代方法女权主义者(或者应该叫平权?)看到了女性学位无用主义者看到了非博士民族主义者看到了英语不好未留洋脑回路不明者看到了文革和反美科研黑们看到了非院士pku粉们看到了北bei大yi药学系

她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所爱,并为之不断努力,终会有所得。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而努力。人生那么长,如果没有梦想,那人生将会是多么的枯燥。人都是在每一个小小的期待中得到快乐,从而发现生活的乐趣。现在的我们,都只是为了更高的利益,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又或者觉得我们的梦想不足以支撑生活的重担而放弃。抑或是在坚持梦想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就怀疑自己。勇于尝试并没有错,但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我们不能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只要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总会得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很多大学生,每天都无所事事,觉得人生空虚,在感叹无聊的同时又重复着无所事事。我们为什么不在这空闲的时间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却又一天天的浪费生命呢。我们可以享受为梦想而奋斗的成就感,可以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可以享受读书时的充实感。我们在感叹别人的成功的同时却又没有行动,在羡慕别人的同时却又不反思自己,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这无所事事的生活。

屠呦呦在经历艰难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物质缺乏、设备落后的时候,都能坚持自己的梦想,朝自己的目标前进。没有因为挫折而止步不前。做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脚踏实地,要立足当下。在具有充实的物质、先进的设备、发达的科技的现在,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利用好我们的优势,为自己的目标坚持着、努力着。而不是只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止步不前。学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结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我们更应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多加思考。接受别人不一样的想法,接受别人五彩斑斓的世界。

篇三: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心灵的瞬间

——————《2015感动中国心得体会》

在这个社会上,总有一些不能改变的道理。有公德心,并且帮助过人们的人,总会被人所记住,并给予回报;但没有公德心,有伤害过人们的人,总会被人唾弃,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所以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举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就是在为这些曾经奉献过的人送上一束鲜花,端上一杯清茶。虽然已经举办了十年了,但这才是我看的第一次,对我有很大的感触。

在这个简单却又美丽的舞台上,走上的人的事迹各不相同。有的是为国家、人民奉献;有的是对贫穷的人帮助;有的是热爱自己的工作所奉献?? (一) 吴锦泉--高节卓不群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给予他的颁奖词是: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这样的一位老人,是何等的令人敬爱,又是何等令人钦佩。高尚二字不过如此。

(二) 张宝艳与秦艳友

1992年,女儿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

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给予他们的颁奖词是: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可能,大部分人都一生活在温暖与美好之中。当然,我也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着这份温暖美好一生到老。但是稍有点不幸,很不巧的是我却也是另一部分中的一员。虽然,我的亲人、家人、朋友没有走散过,但是,那份和最亲的人分离的那种痛彻心扉的苦楚,我是深深理解的。8年的岁月时光,2900多天行程,七万多小时的风霜雪雨;他们永远都在坚持着,不知帮助了多少离散、流浪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让漂泊寻觅了好似甚至几个世纪的父母心终尘埃落定。当我看到镜头里,付跪在家门前路上哭怵不止的浪子被众人搀扶着踉跄站起,嘴里还不停的叨念着的那句话时;当我看到,年近古稀头发已经花白的老父老母与自己走散多年的儿子相拥,紧紧抱在一起时说的那句话时。我的心内编触动不已,久久振动不能平静。他们说的同样那句话就是:“我回家了!爸,妈!我想您!”

谢谢你们,给予每个失散家庭爱与希望;谢谢你们,给予这个社会情与温暖、谢谢你们,给予这个世界的每一份真挚的善良。

(三) 屠呦呦--春草鹿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给予她的颁奖词是: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说到屠呦呦,我便想起了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屠呦呦本人,便是这句话的全部诠释。几十年的时间,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夜以继日的研究出来的青蒿素,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国家和人民的瞩望托付,更是秉着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医道天德”的责任,为世界几百万人带来福音。为消除“疟疾”这一危害人类生命的“恶魔”,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试想,如若没有青蒿素,没有屠呦呦,那么这世界上还有多少人被疟疾这一疾病恶魔饱受折磨。所以,正所谓“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大医精诚屠呦呦当之无愧。

(四) 阎肃--弦歌感人肠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想必这一段熟悉的旋律,又不知勾起了多少人儿时的回忆。想当初为了早一点回家看《西游记》,用尽了各种千奇百怪的方法。而每次随着那首《敢问路在何方》的歌响起时,便有意犹未尽的等待着这首片尾曲的结束,然后又悻悻的把电视机关掉。有时听得多了便也耳熟能详的跟着一起唱起来。说起了这首歌,便能想到这首歌的创作主人———闫肃

他的作品除了《敢问路在何方》之外,还有《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他的手。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2016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

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闫肃,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名字,一个同样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也是他为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一颗艺术启明星。

(五) 莫振高--化作光明烛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

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给予他的颁奖词是: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老师,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职业,连接知识与人类文明,引导我们一步步踏向知识的彼岸一日为师,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第二颗启明星。

终生为父。而他——莫振高,便是用自己的所有行动来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让我们为他致敬。

(六) 特别致敬: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9.3”阅兵式上,赢得最多掌声和最高敬意。他们是历史,也是现在。他们中既有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也有抗战老兵的后代,还有海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当300余名抗战老兵组成的乘车方队经过天安门城楼时,苍苍白发,熠熠勋章,这群耄耋老人用微微颤抖的军礼表达着对祖国强盛的崇高敬意。70多年前,他们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卫国之路的勇士,在经历了血与火

的洗礼后,他们依旧对国家和民族怀抱拳拳之心。和抗战老兵群体一样,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海外华侨华人或是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或是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或是直接回国参军,爱国侨胞们众志成城,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血脉长城。

积淀在他们身上的赤子情怀和文化血脉,将助推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共圆“中国梦”的未来。在这里,我们向抗战老兵、爱国侨胞两个群体特别致敬,不仅是为了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为民族尽忠义的担当。

如果不是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与充满希望的明天、未来。祝愿,在这当今和平和谐发展的社会时代里,他们永远能够健康长寿,幸福安乐。 其实,与其说这篇文章是心得。倒不如说是我个人对于他们所想说的话罢了。 虽然,这些人不过几个简简单单的例子,像这样令人感动的事例感动的人物还有很多,但是他们都是社会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有了他们,良好的风气就会蔓延,我们一切将会更美好,天空更蓝,水更轻,人间至美,心至善。

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

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

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也做些更有意义的事。当然,在那之前我们首先要完成好自己的学业,为做一个有用的人做好准备,为将来的工作做一个打好基础。在习近平主席对青少年的12次系列讲话中就指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知识,努力拼搏,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祖国的栋梁,为自己的未来开拓出一片大好光明。

最后,我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中国的一种力量??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