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研究报告 > 列表页

对联文化研究结题报告总结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3  分类: 研究报告 手机版

篇一:对联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

对联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1

一、研究课题

对联文化研究

二、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珍品,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自成一体, 以简练的语言,工整对仗的格式,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对联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现在这一古老艺术,老树发新枝,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如春节贴春联,祝寿写寿联,行业开张贴行业联等。其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的历史、特点和社会功用。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四、研究方法:走访调查,搜集资料。

五、指导方法

1、 引导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2、 引导学生学会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3、 教给学生如何撰写结题报告及心得体会。

六、活动过程

1、 准备工作

⑴成立研究小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研究小组成员,4个学生组成一个研究小组。4个人分工如下:一个研究对联的历史;一个研究对联的特点;一个研究社会功用;一个负责材料搜集,4个人共同走访调查。

⑵确定调查地点:

图书室、资料室、网络教室、社会各种活动场所、家庭。

⑶做好研究的物品准备。

⑷和相关人员联系调查事宜。

2、实施研究

①小组成员利用节假日到社会各种活动场所搜集多种对联。

②到图书室、资料室、网络教室搜集有关对联的资料

3、整理、分析资料

将资料汇总、选择、分类整理。

4、撰写研究报告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定性分析,写出专题研究报告。

5、展示研究成果

◇举办有关对联研究报告的交流会

◇举办学生自己撰写的对联展览。

◇课后将搜集到的各种对联编辑成册。

七、研究成果

1、学生将搜集到的对联编辑成《精美对联》一书,里面搜集了很多精美的对联。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2、学生撰写了研究报告,举办了对联研究报告会。很多学生的研究报告写的很有理论深度,从对联的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学生_______的《浅谈对联的分类》一文,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将对联进行了合理的分类。_____对对联的艺术手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了《对

联中艺术手法小议》一文。____的《对联在现实中的作用》一文,很有创新意识,将对联的作用结合现实社会,提出了对联新的社会功用。

3、学生自己撰写了很多对联,这些对联有很多思想和内容上达到了教高的水平。展览时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好评。如_____撰写的对联:千里马相聚宁山之阳纵横驰骋,大鹏鸟荟萃洸河两岸一飞冲天。_____撰写的自勉联:惜青春年华奋力拼搏,爱神州大地大展宏图。

八、心得体会

1、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我看到了学生潜在的素质。在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当我们留给学生一片自由天地让他们自己去耕耘时,他们都表现出良好的素质、顽强的意志、巨大的潜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远远超出老师的估计。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仍不能改变传统观念,不给我们自主学习研究的机会,将会埋没很多人才,而且这也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改变教育观念,重新给自己定位。我们 应改变老师是标准答案是唯一答案的观念,改变自己的“权威”地位,诚心诚意的与学生一起研究学习,共同提高。

3、学习的媒介是多维的,尤其是当今的信息技术为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方式。许多学生利用了网上信息,浏览了很多有关对联的网站,获得了很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我们应改变过去一只粉笔一本课本上课的传统方式,利用各种媒体传播信息。

对联创作的艺术手法: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

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

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对联文化研究结题报告总结)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

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

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

对联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2

一、课题产生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珍品,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自成一体,以简练的语言,工整对仗的格式,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对联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现在这一古老艺术,老树发新枝,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如春节贴春联,祝寿写寿联,行业开张贴行业联等。其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此课题便随之产生了。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的历史、特点、艺术手法和社会功能。使学生了解中国

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2、对语文的学习主动向深一层方面去延伸,善于“小题大做”。

三、研究方法:走访调查,搜集资料。

四、指导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2、引导学生学会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五、准备工作

1、成立研究小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研究小组成员。

2、确定调查地点:

图书室、网络教室、社会各种活动场所、家庭。

3、和相关人员联系调查事宜。

六、活动过程

1、小组成员利用假日到社会各种活动场所搜集多种对联。

2、到图书室、网络教室搜集有关对联的资料

3、将资料汇总、分类整理。

七、成果展示对联知识大比拼

下午第二节课,我来到教室,发现原本四排的课桌排成了两大排,分别坐着王娅楠和赵沿钦一组的同学,黑板上写着“对联知识大比拼”,看来这两组小家伙可真较上了劲。上课铃响了,对联知识比拼正式开始了:

“对联,又称楹联,是上下对称的两句联词构思而形成的一种装饰艺术,原是悬挂或粘贴

在门上和壁间用的。这是我从《中国对联大全》上找到的。”

“对联的发明者是五代后蜀国主孟昶。这是我从网上找到的。”

“对联字数相等,上联末字一般是第三、第四声,下联末字一般是第一、第二声。这是我

做中学老师的爷爷告诉我的。所以,以后我们看到一幅对联,就可以判断哪句是上联,哪句是下联了。”

“我在电视《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看到的一幅有趣的对联,上联是一个‘死’,下联是一

个倒写的‘生’,意思是人宁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

??

两组孩子轮番上阵,谁也不愿输给对方,我发现:现在的孩子懂的可真多;孩子们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真不能小看;看来咱们教师不努力充电不行了??

最后,王娅楠小组的张璐上台了,只见她手里拿着一张红纸,一支笔和一瓶墨汁。我想:“看来这是他们小组杀手锏。”张璐说:“我外公是专门在春节时给人家写春联的,我特地向他学了一手。要想写好对联,必须先裁纸??”她一边说一边演示,没多久,一幅漂亮的对联粘在了黑板上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从头到尾,我一直怀着激动的心情倾听着、欣赏着,倾听着他们的认识和感悟,欣赏着他们个性和自我的展现。他们真的让我大吃一惊了!

学生既向大家展示了搜集到的众多信息,又展示了他们搜集信息的途径。这一结果的呈现其实就达到了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到这儿,我也按耐不住了,说:“既然你们知道了那么多关于对联的知识,那你能不能试

着来对对联呢?”学生听了兴奋极了,都要我出上联。我略一思索,说:“江南风景美。”学生叽叽喳喳议论了一会儿,班中的“才女”李燕萍站起来说:“水乡情意浓。”“绝对!真是绝对!”我呆住了,同学们也为她鼓起了掌。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出一句上联,你来对。”我当然应战。他们小组商量了一下,王婷站起来说:“学生学习苦。”我想了一下,说:“家长赚钱累。”学生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

大家都来了兴趣,你出上联,我对下联,你出下联,我反过来对上联,争论不休,热闹极了。班长说: “干脆咱们两个小组一组写一幅对联出来一较高下。”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同学们时而苦思冥想,时而窃窃私语。五分钟后,两组都拿出了各自的作品。王娅楠一组写的是:冬天雪飞舞,夏日艳阳照。赵沿钦一组的作品是: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美术音乐体育文娱活动。这两幅对联虽然幼稚,倒也是对仗工整,博得了同学的阵阵喝彩。

八、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让我觉得: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探究的热情,创造的萌芽,只要我们老师善于抓住时机,适当引导,真的会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性学习,从搜集对联的有关知识,到活动成果的展现,再到对对联,试着写对联,不正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么?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教师在小学语文研究活动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比如演讲、绘画、写作、表演等,并且更多的时候教师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

者,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让孩子们积极快乐地发展 。 材料荟萃:

有关月亮的对联 :

1、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2、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3、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4、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5、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6、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有关春节的对联:

1、春风送福 喜气临门2、江山千古秀 社稷万年春 3、江山万里如画 神州四时皆春

4、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5、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6、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有关学习的对联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学海,让我们游泳;书林,让我们欣赏。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自学好学勤学学而自用;无思厌思废思思而无功。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关于十二生肖的对联

鼠年楹联:1、子时岁交替;鼠节春更新。2、十二时辰鼠在首 ;一年四季春为头。

牛年楹联1、人勤春来早 草发牛更肥 。 2、诚心乐作人间事 俯首甘为孺子牛。

虎年楹联 1:人民气魄如龙虎,祖国江山似画图。2:春风着意随人愿,虎气生威壮国魂。 兔年楹联1、山中虎啸昌新运;月里兔欢启宏图。2、门户临风迎春入;高楼触月接兔归。 龙年楹联1、人有鸿鹄志;国呈龙虎姿。2、天高鹏翅健;海阔龙姿雄。

蛇年楹联1、山舞银蛇日;地披红杏时。2、龙去神威在;蛇来春意浓。

马年楹联1、一年吉庆畅春意;四化凯歌催马蹄。2、一夜春风来小院;千匹骏马闯雄关。 羊年楹联1、一片白云羊变幻;千条翠柳燕翻飞。2、八骏荣归除夕夜;三春新谱放羊歌。 猴年楹联1、玉宇迎春至;金猴献寿来。2、金猴奋起迎新纪;喜鹊争鸣报福音。

鸡年楹联1、一夜春风来小院;万家鸡韵报新春。2、千家新燕歌春韵;元日雄鸡唱福音。 狗年楹联1、犬吠鸡鸣春灿烂;莺歌燕舞景妖娆。2、日新月异雄鸡去;国泰民安玉犬来。

猪年楹联1、一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2、瑞雪纷飞清玉宇;花猪起舞贺新年。

1、对联的贴法:

当自己面对大门口时,自己的右手边为上联,左手边为下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汉语的第三、四声,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是汉语的第一、二声。

很简单,会贴了吗!

2、对联的起源-1 张贴桃符: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桃符,即春节时挂在大门两边的桃木板,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画像,或书其名字,分挂大门左右两边,用以驱鬼避邪。 (神荼、郁垒:应劭《风俗通》引《黄帝》书中一段:「神神荼、郁律,兄弟二人,性能执鬼,居度朔山桃树下。」据说桃树的树冠覆盖达三千余里,在树枝东北有鬼门,是世间万鬼出入必经的门户,二神就守在门口,见到害人的恶鬼,就缚起来喂虎。)

对联的起源-2 张贴门神:神荼郁垒的形象,唐代以后被秦琼、尉迟恭所取代。二人是唐初的开国功臣,也是太宗手下的猛将,传说由于泾河老龙被斩,引起鬼混唐朝,闹得太宗不得安宁,命秦琼、尉迟恭把守宫门,才镇住鬼怪。后来太宗令画其像,贴于宫门上,从此有了张贴门神的习俗。 对联的起源-3 对联为骈文和律诗的产物。对句起源极早,六朝骈文集对偶之大成。初唐沈、宋完成律诗的格律,诗的对偶更为固定化、规律化。 对联最迟起于唐代。诗人刘郇伯与范酇为诗友,范云:「岁尽天涯雨。」久无对句,刘谓:「人生分外愁。」这是五言诗的对句。李义山:「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温庭筠对曰:「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成熟的口头对联,于此时出现。

对联的起源-4 五代时期,《宋史.蜀世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后蜀国君孟昶以学士辛寅逊所撰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为最早的春联,春联是对联之一。

3、对联简史

雅称楹ying联,俗称对子。

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篇二:《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文章正文: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 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不少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研究成果的: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那一级奖,在cn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或者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仅是属于实践成果。一篇结题报告,单单这样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无法从你们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什么借鉴推广价值。具有借鉴价值和推广价值的,往往体现在理论成果部分。有的同志认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没有什么理论成果。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理论成果,就是我们通过研究得到的新观点、新认识,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新观点、新认识、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与我们在“研究目标”或“研究内容”中所确定了的要达到的成果密切联系。例如,有项研究阅读教学的课题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是:要通过研究,“建构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效性、体验性、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激励成功的阅读教学新模式,研究探讨该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操作程序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操作该程序的有效展开和运作的基本教学策略”。那么,在“研究成果”中,具体陈述所建构的新模式是什么,以及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基本教学策略等。这些就是研究的理论成果,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撰写出多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就是课题研究的部分主要成果。在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部分,要将这些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炼、归纳进去。有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成果详见什么什么论文。只是这样的陈述是不行的。如果一个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来研究,在结题报告的成果表述中,也要将这几个子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归纳。在提炼、归纳时,应注意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那个子课题的主要成果是什么,而应融会所有子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出几点。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必须体现所确定的研究目标。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第三,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来陈述。一般说来,一个研究课题在通过结题验收以后,课题组还需要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就要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谈及研究的体会。而在结题报告中,就不要陈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实验)课题研究的结果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内容。这一部分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既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实际上就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逻辑分析,因此,在定性分析时要避免研究者主观判断,以陈述研究所取得的事实为主。这样的目的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下一部分对这一研究结果的讨论中去。对定性分析的信度检验可以用公式计算:(n为对同一内容加以分析的研究人数)。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应该把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有关数据经过统计、分析、检验后的结果列出来,能以图表的形式表示的,应该尽可能地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并且图表要求清晰、合理,使读

者一目了然。在定量分析中,主要是①计算数据的平均数、中数和众数,判断数据的集中趋势程度;②计算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以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③计算标准分数以判断研究对象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④计算相关系数用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⑤运用统计检验,解析和鉴别研究的结果。关于数据的检验分析,主要有:z检验(适用于大样本容量的显著性检验,即容量大于30,它是用正太分布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t检验(适用于小样本容量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即容量不大于30,与z检验一样,它是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f检验(用于对多参数进行假设检验);检验(适用于计数数据的检验,用来判断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期望值之间的差异)等等,对于各种检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教育统计分析书籍。对于那些不是数据的结果,但对研究结果很有价值的资料,如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等也要在这一部分里列出。

5。讨论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对有关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说明,阐明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和意义。在这里可以阐述个人对研究的结果的见解或观点。

6。结论部分

结论部分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课题假设给出一个答案,要求简明扼要。在这一部分中也可以对研究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出。

7。参考资料和附录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研究报告中所引用的或者是提到的资料注明其出处来源,以备读者进行查对。参考资料的排列格式一般是:

①如果是期刊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刊名、刊号。

②如果是书籍资料,则注明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时间、页码等。

结题所需的材料

教育科研结题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是对研究成果的鉴定。对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呢?一般需要准备如下材料:

1。结题申请报告;

2。课题立项申报报告;

3。课题立项批复通知;

4。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5。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6。附件:

(1)课题成果;

(2)课题的有关研究材料等。

审阅结题材料

在收到课题提交的结题材料后,即由专家组对结题材料进行审阅,一般而言,专家组主要是审核材料中对课题的研究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课题的选题意义如何;

(2)课题的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3)课题的研究过程,包括管理过程是否科学;

(4)课题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确,特别是有关变量的投放、控制、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是否科学、充分等;

(5)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何,特别是有无充分的数据、资料加以说明和论证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如何等;

(6)课题研究的特点有哪些?

(7)课题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有什么建议等。

专家组在完成上面几个方面的工作后即可要求召开结题论证会议。专家组一般应在开结题论证会前一个星期对材料进行审阅。

结题论证会议议程一般如下:

1。专家组听取课题小组对课题研究的简要说明或简要介绍,也可以对结题材料进行进行补充说明。

2。如有必要专家组也可以进行听课或到有关科室查阅核实有关数据,也可以召开小型教师、学生座谈会、听课等。

3。在专家组完成听课或召开小型座谈会,听取课题组简要介绍后,就可以要求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答辩了。

4。在完成答辩会后,专家组召开会议,进一步讨论对课题成果的评价。

5。专家组向课题组公布及提交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结果,专家组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认证依据,也可以作为有关科研评奖依据。

本文来自:先锋家园范文频道()详细出处参考:http:///fanwens/a/201405/973.html

篇三:对联文化之研究性学习

对联文化

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新桃 ” 和 “ 旧符 ” 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 “ 神荼 (tu) ” 和 “ 郁垒 ” 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 chang )在公元 964 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 “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 “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 “ 桃符 ” 。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习俗 .

最早的一副对联

公元 964 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 “ 桃符板 ” (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 “ 桃符板 ” 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 “ 岳庙 ” 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对联的要求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 “ 对 ” ,又要有 “ 联 ” 。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 “ 对 ” ;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

·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 上下联词组要相同: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 上下联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 “ 双音步 ” ,一是一字一顿,叫 “ 单音步 ”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 “ 窗 ” 和下联中的 “ 门 ” 是平对平, “ 西 ” 与 “ 东 ” 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 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

○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 如 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 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 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创作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

趣联举偶:

1. 号称[古今第一长联]( 180 字)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注解:见于昆明大观园楼

2. 不过更长的联在这里 (210 字 )... ...

上联 :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芯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著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送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

下联: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