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研究报告 > 列表页

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5-17  分类: 研究报告 手机版

篇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世界近代史上三大数学猜想——费尔马大定理

现在不少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难以学习的学科,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就认为数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学科,学数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现在的高中生的数学学习的观念主要有:

(1) 学数学主要靠记忆、模仿;

(2) 学数学就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3) 学数学就是要会做数学题;

(4) 学数学就是要培养一个人的运算能力;

(5) 学数学就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信念说明了现在的多数高中生的数学观念不够健全和科学。而数学史对改变学生的数学观念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十分有帮助。

1、学习数学史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认识数学的本质。

2、学习数学史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习数学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

4、学习数学史有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

5、学习数学史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第二部分 世界近代史上三大数学猜想):

① 接下来我们就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谈数学史中最有名的理论或人物。首先请三位同学来

说说“世界近代史上三大数学猜想”,第一,费尔马大定理

接下来,讲讲第二大猜想———四色猜想。(第5-6页)

③下面我们说说第三大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第7-8页)

(第一部分的小结)

现在大家对三大猜想是不是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觉得数学也有很多有趣的看似简单但其实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呢?希望大家今后多注意简单的问题,多从简单的问题深入思考,说不定你就是第四大猜想的发现者哟!

(第二部分 阿拉伯数字的起源):

我们现在每天学数学都在跟一些数字打交道,什么数字呀?(同学回答:阿拉伯数字),那你们知不知道阿拉伯数字是怎么来的呀?

下面我们说说阿拉伯数字的起源。(第9-10页)

(第三部分 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

我们现在正在学习的是必修2的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那大家知不知道解析几何是谁创始的吗?下面我们搜集了一些资料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部分历史。请宋嘉彬同学来给我们讲讲这里的故事。(第11-12页)

(第三部分小结)

解析几何是我们高中数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让大家对解析几何有一个更全面一点的认识,从而加强对这一部分的学习。

(第四部分 菲尔兹奖)

大家知道数学上最高荣誉奖是什么奖吗?不知道吧?下面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数学中的诺贝尔奖,我们介绍一下。(第13页)

(第五部分总结)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明白数学并不是你们现在所想的那样枯燥无味,在这块领域里要好多感人的有趣的故事,更别说它对其它学科的渗透力。所以希望今后大家能多了解一些数学史的知识,从而能更全面的学好数学这门学科

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讲讲世界近代史上三大猜想之一:费尔马大定理

费尔马大定理,起源于三百多年前,挑战人类3个世纪,多次震惊全世界,耗尽人类众多最杰出大脑的精力,也让千千万万业余者痴迷。终于在1994年被安德鲁·怀尔斯攻克。古希腊的丢番图写过一本著名的“算术”,经历中世纪的愚昧黑暗到文艺复兴的时候,“算术”的残本重新被发现研究。

1637年,法国业余大数学家费尔马在“算术”的关于勾股数问题的页边上,写下猜想:对于任意大于2的整数n , 不可能有非零的整数 a, b, c满足 。此猜想后来就称为费尔马大定理。费尔马还写道“我对此有绝妙的证明,但此页边太窄写不下”。一般公认,他当时不可能有正确的证明。猜想提出后,经欧拉等数代天才努力,200年间只解决了n=3,4,5,7四种情形。1847年,库木尔创立“代数数论”这一现代重要学科,对许多n(例如100以内)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是一次大飞跃。

历史上费尔马大定理高潮迭起,传奇不断。其惊人的魅力,曾在最后时刻挽救自杀青年于不死。他就是德国的沃尔夫斯克勒,他后来为费尔马大定理设悬赏10万马克(相当于现在160万美元多),期限1908-2007年。无数人耗尽心力,空留浩叹。最现代的电脑加数学技巧,验证了400万以内的N,但这对最终证明无济于事。1983年德国的法尔廷斯证明了:对任一固定的n,最多只有有限多个a,b,c振动了世界,获得费尔兹奖(数学界最高奖)。

历史的新转机发生在1986年夏,贝克莱·瑞波特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包含在“谷山丰—志村五朗猜想 ” 之中。童年就痴迷于此的怀尔斯,闻此立刻潜心于顶楼书房7年,曲折卓绝,汇集了20世纪数论所有的突破性成果。终于在1993年6月23日剑桥大学牛顿研究所的“世纪演讲”最后,宣布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立刻震动世界,普天同庆。不幸的是,数月后逐渐发现此证明有漏洞,一时更成世界焦点。这个证明体系是千万个深奥数学推理连接成千个最现代的定理

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事实和计算所组成的千百回转的逻辑网络,任何一环节的问题都会导致前功尽弃。怀尔斯绝境搏斗,毫无出路。1994年9月19日,星期一的早晨,怀尔斯在思维的闪电中突然找到了迷失的钥匙:解答原来就在废墟中!他热泪夺眶而出。怀尔斯的历史性长文“模椭圆曲线和费尔马大定理”1995年5月发表在美国《数学年刊》第142卷,实际占满了全卷,共五章,130页。1997年6月27日,怀尔斯获得沃尔夫斯克勒10万马克悬赏大奖。离截止期10年,圆了历史的梦。他还获得沃尔夫奖(1996.3),美国国家科学家院奖(1996.6),费尔兹特别奖(1998.8)。

下面我就来说说世界近代史上第二大数学猜想:四色猜想

四色猜想的提出来自英国。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

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这个结论能不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他和在大学读书的弟弟格里斯决心试一试。兄弟二人为证明这一问题而使用的稿纸已经堆了一大叠,可是研究工作没有进展。 1852年10月23日,他的弟弟就这个问题的证明请教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家德.摩尔根,摩尔根也没有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于是写信向自己的好友、著名数学家哈密尔顿爵士请教。哈密尔顿接到摩尔根的信后,对四色问题进行论证。但直到1865年哈密尔顿逝世为止,问题也没有能够解决。1872年,英国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凯利正式向伦敦数学学会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世界上许多一流的数学家都纷纷参加了四色猜想的大会战。1878~1880年两年间,著名的律师兼数学家肯普和泰勒两人分别提交了证明四色猜想的论文,宣布证明了四色定理,大家都认为四色猜想从此也就解决了。 11年后,即1890年,数学家赫伍德以自己的精确计算指出肯普的证明是错误的。不久,泰勒的证明也被人们否定了。后来,越来越多的数学家虽然对此绞尽脑汁,但一无所获。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个貌似容易的题目,其实是一个可与费马猜想相媲美的难题:先辈数学大师们的努力,为后世的数学家揭示四色猜想之谜铺平了道路。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四色猜想的证明基本上是按照肯普的想法在进行。1913年,伯克霍夫在肯普的基础上引进了一些新技巧,美国数学家富兰克林于1939年证明了22国以下的地图都可以用四色着色。1950年,有人从22国推进到35国。1960年,有人又证明了39国以下的地图可以只用四种颜色着色;随后又推进到了50国。看来这种推进仍然十分缓慢。电子计算机问世以后,由于演算速度迅速提高,加之人机对话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对四色猜想证明的进程。1976年,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四色猜想的计算机证明,轰动了世界。它不仅解决了一个历时100多年的难题,而且有可能成为数学史上一系列新思维的起点。不过也有不少数学家并不满足于计算机取得的成就,他们还在寻找一种简捷明快的书面证明方法。

那我就来跟大家讲讲世界近代史上三大数学猜想:哥德巴赫猜想

史上和质数有关的数学猜想中,最著名的就是“哥德巴赫猜想”了。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显然,第二个猜想是第一个猜想的推论。因此,只需在两个猜想中证明一个就足够了。

同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明确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是欧拉当时还无法给出证明。由于欧拉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信心,影响到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数学界。从那以后,许多数学家都跃跃欲试,甚至一生都致力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可是直到19世纪末,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也没有任何进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的数学家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我们从6=3+3、8=3+5、10=5+5、??、100=3+97=11+89=17+83、??这些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验证了3300万以内的所有偶数,竟然没有一个不符合哥德巴赫猜想的。20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家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对于更大的数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数是无限的,谁知道会不会在某一个足够大的偶数上,突然出现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呢?于是人们逐步改变了探究问题的方

式。

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垒,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定理“9+9”,由此划定了进攻“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包围圈”。这个“9+9”是怎么回事呢?所谓“9+9”,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其它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每个数,都是9个奇质数之和。” 从这个“9+9”开始,全世界的数学家集中力量“缩小包围圈”,当然最后的目标就是“1+1”了。

1924年,德国数学家雷德马赫证明了定理“7+7”。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 证明了“2+3”。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 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1965年,苏联数学家证明了“1+3”。

而大家知道是谁证明了“1+2”吗?(下面同学讨论看能不能得出结果)

1966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和。”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1996年3月下旬,当陈景润即将摘下数学王冠上的这颗明珠,“在距离哥德巴赫猜想(1+1)的光辉顶峰只有飓尺之遥时,他却体力不支倒下去了??”在他身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去攀登这座高峰。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我们都知道,数学计算的基础是阿拉伯数字,那大家知不知道阿拉伯数字有多少个?(下面同学齐声回答:10个),哪10个?(下面同学齐声回答:1、2、3、4、5、6、7、8、9、0)。离开这些数字,我们无法进行计算。然而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吗?(下面同学回答)。其实,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发源于古印度,后来被阿拉伯人掌握、改进,并传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以后,以讹传讹,世界各地都认同了这个说法。

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产和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印度,进行城市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进行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而且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在各地区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这一组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在这一组数字中,还没有出现“0”(零)的符号。“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时期才出现的。公元四世纪完成的数学著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实心小圆点“·”。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小圆圈0”。

这样,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这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邻国家。

公元七到八世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崛起。阿拉伯帝国在向四周扩张的同时,阿拉伯人也广泛汲取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这些国家的科学著作。公元771年,印度的一位旅行家毛卡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毛卡把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国王)曼苏尔。曼苏尔十分珍爱这部书,下令翻译家将它译为阿拉伯文。译本取名《信德欣德》。这部著作中应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由此,印度数字便被阿拉伯人吸收和采纳。

此后,阿拉伯人逐渐放弃了他们原来作为计算符号的28个字母,而广泛采用印度数字,并且在实践中还对印度数字加以修改完善,使之更便于书写。

阿拉伯人掌握了印度数字后,很快又把它介绍给欧洲人。中世纪的欧洲人,在计数时使用的是冗长的罗马数字,十分不方便。因此,简单而明了的印度数字一传到欧洲,就受到欧洲人的欢迎。可是,开始时印度数字取代罗马数字,却遭到了基督教教会的强烈反对,因为这是来自“异教徒”的知识。但实践证明印度数字远远优于罗马数字。

1202年,意大利出版了一本重要的数学书籍《计算之书》,书中广泛使用了由阿拉伯人改进的印度数字,它标志着新数字在欧洲使用的开始。这本书共分十五章。在第一章开头就写道:“印度的九个数目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以及阿拉伯人叫做‘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随着岁月的推移,到十四世纪,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与应用。印度数字逐渐为全欧洲人所采用。

西方人接受了经阿拉伯传来的印度数字,但他们当时忽视了古代印度人,而只认为是阿拉伯人的功绩,因而称其为阿拉伯数字,这个错误的称呼一直流传至今。

大家知道解析几何的创始人是谁吗?他就是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笛卡儿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土伦省莱耳市的一个贵族之家,笛卡儿的父亲是布列塔尼地方议会的议员,同时也是地方法院的法官,笛卡儿在豪华的生活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了童年。他幼年体弱多病,母亲病故后就一直由一位保姆照看。他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父亲见他颇有哲学家的气质,亲昵地称他为“小哲学家”。

父亲希望笛卡儿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神学家,于是在笛卡儿八岁时,便将他送入拉弗莱什的耶稣会学校,接受古典教育。校方为照顾他的孱弱的身体,特许他可以不必受校规的约束,早晨不必到学校上课,可以在床上读书。因此,他从小养成了喜欢安静,善于思考的习惯。笛卡儿1612年到普瓦捷大学攻读法学,四年后获博士学位。1616年笛卡儿结束学业后,便背离家庭的职业传统,开始探索人生之路。他投笔从戎,想借机游历欧洲,开阔眼界。这期间有几次经历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次,笛卡儿在街上散步,偶然间看到了一张数学题悬赏的启事。两天后,笛卡儿竟然把那个问题解答出来了,引起了著名学者伊萨克·皮克曼的注意。皮克曼向笛卡儿介绍了数学的最新发展,给了他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与皮克曼的交往,使笛卡儿对自己的数学和科学能力有了较充分的认识,他开始认真探寻是否存在一种类似于数学的、具有普遍使用性的方法,以期获取真正的知识。

据说,笛卡儿曾在一个晚上做了三个奇特的梦。第一个梦是,笛卡儿被风暴吹到一个风力吹不到的地方;第二个梦是他得到了打开自然宝库的钥匙;第三个梦是他开辟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道路。这三个奇特的梦增强了他创立新学说的信心。这一天是笛卡儿思想上的一个转折点,有些学者也把这一天定为解析几何的诞生日。

然而长期的军旅生活使笛卡儿感到疲惫,他于1621年回国,时值法国内乱,于是他去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地旅行。1625年返回巴黎,1628年移居荷兰。

在荷兰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笛卡尔对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数学家梅森神父与欧洲主要学者保持密切联系。他的主要

篇二: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一 当前购房贷款方式

当前银行主要提供的购房贷款方式有以下几种: (1) 个人住房一手房按揭贷款 (2) 个人住房二手房贷款 (3) 个人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 (4) 个人住房组合贷款 (5

) 个人自建房贷款 (6) 个人房屋装修贷款 (7) 加按贷款

(8) 转按贷款

二 整理问卷调查表

回收问卷调查表并抽取其中50份:

采用购房贷款的购房者工资分布比例如下:

工资收入情况

24%

对当前的购房贷款形式的了解比例如下:

对当前购房形式的了解情况

申请贷款额度时是否充分考虑了还款能力:

是否充分考虑了还款能力

否是

10

20人数

30

40

是否对要承担的利息支出进行过精确计算:

是否对利息支出有过精确的计算人数

是否会拖欠还款:

是否会拖欠还款

是否担心无法偿还贷款:

是否担心会无法偿还贷款

三 两种还贷方式

1. 等额本息付款

所谓等额本息还款法,即借款人每月按相等的金额偿还贷款本息,其中每月贷款利息按月初剩余贷款本金计算并等额本息还款法逐月结清。由于每月的还款额相等,因此,在贷款初期每月的还款中,剔除按月结清的利息后,所还的贷款本金就较少;而在贷款后期因贷款本金不断减少、每月还款额中的本金比重逐月递增,每月的还款额中贷款利息也不断减少,每月所还的贷款本金就较多。 银行目前办理得最多的还款方式就是等额本息还款方式

2. 等额本金付款

所谓等额本金还款法,即借款人将本金分摊到每个月内,同时付清上一交易日至本次还款日之间的利息,借款人可随还贷年份增加逐渐减轻负担。这种还款方式相对等额本息而言,总的利息支出较低,但是前期支付的本金和利息较多,还款负担逐月递减。如果当房贷利率进入到加息周期后,等额本金还款法也会更具优势。按照现在大部分银行的规定,部分提前还贷只能一年一次。借款人打算提前还款,等额本金还款法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等额本金还款法是一种计算非常简便,实用性很强的一种还款方式。

4. 还贷款计算

无论哪种还款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月的还款额(也称月供)中包含两个部分:

本金还款和利息还款:

月还款额=当月本金还款+当月利息 式1

其中本金还款是真正偿还贷款的。每月还款之后,贷款的剩余本金就相应减少:

篇三: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数学美

高一级数学研究性学习小组 2003年5月

“实践检验真理”。这是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名言。生活中的数学,便体现了数学这一基本学科的实用性。有道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从市场交易,买卖双方之间。到建起一座摩天大楼、旷世奇观。艺术大师的一幅幅著名作品中,无不运用到数学。同样,数学与各个学科之间有着莫大的联系。物理,化学,甚至语文。文学创作中,运用一些数学的东西,会使作品更富有哲理性。

何谓数学美?这听起来好像属于主观臆断的问题。其实,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就是数学的美。一个正确的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数学的真;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有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数学的善。人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数学就是真善美的统一。

一直以来,数学给我们学生的感觉是——头痛。陌生的符号,抽象的概念,使人望而生厌。句读之未通,符号之不识,哪里谈得上审美的情趣呢。其实不然,我国过去小学生用的一种描红字帖上有一首儿歌: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天地分高下,日月同今古。

在短短的20个字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一二三四五是最小的几个自然数,它一方面像诗歌的“起兴”,有总起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泛指一切数量关系。金

木水火土是古人认为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代表物质世界。古人也常用一些自然数与之对应。第三句描述宇宙的广阔,第四句描述时间的永恒。可见,在这短短的20个字儿歌中,把数量,物质,时间,空间都联系在一起,缤纷灿烂的物质世界,浩瀚神奇的宇宙空间,姹紫嫣红,百美争妍,全都统一于数量之中。再看看下面这首:

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

就比如说一只青蛙对应着一张嘴,从中也就连带了关于数学中的映射知识,其中就有一一对应的知识;如此类推,两只青蛙就有两张嘴。还有,青蛙的眼睛和腿,就可以运用到乘法的代数知识。一只青蛙有两只眼睛,四条腿,那么,n只青蛙就有2n只眼睛,4n条腿。

宋朝的文学家苏轼不仅文章诗词写得好,而且书法绘画也很有造诣。有一次,他画了一幅《百鸟归巢图》,广东一位名叫伦文叙的状元,在他的画上题了一首诗: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究竟苏轼画中确实有100只鸟,还是只有8只鸟呢?原来诗人使用了数论中整数分拆的方法,把100分成两个1,三个4,五个6和七个8之和,含而不露地落实了百鸟图中的“百”字:

1+1+3×4+5×6+7×8=100

可谓匠心独具。

整数的分拆问题,即把一个正整数按某些条件分成若干个正整数之和的问题,是数论和组合论中一个非常活跃的数学分枝,它涉及广泛而艰深的数学理论。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也可以看成两个素数之和。整数的分拆也是诗歌中常用的修饰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许多有名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那些不明确的,特别是带有明显的夸张,强烈的感情以及有神秘色彩的大数时,都很喜欢用一些由2,3,5,为质因数乘起来的数字,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3000=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邻南人。(苏轼)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形式。向来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寓言中所谓科学寓言一类,它的某些素材就直接取材自数学知识。

有这样一则寓言:古印度的一个宰相,发明了一种“将棋”供国王娱乐。国王为此非常高兴,他让宰相自己提出奖赏什么。宰相要求在他发明的那张有64个方格的棋盘内放些麦粒,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照此下去,下一格所放的麦粒都比前一格增加一倍。国王不假思索便答应了。第二天,国王的财政大臣气急败坏地跑来报告,他统计了全国的小麦储备,根本无法兑现这笔奖赏。利用等比级数的求和公式可算出宰相要求的麦粒数目是:

根据估算,一立方米的仓库大约可放粒麦子,而宰相要求的麦粒数是 ,需要 立方米的仓库来储存。如果仓库高4米,宽10米,它的长度需要千米,约等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的两倍,或等于地球赤道长的7000倍。这批小麦的总数,全世界的劳动人民至少要2000年才能生产出来,国王拿什么来兑

现呢?

还有一则,一个人到草原上买地,卖主的卖地方式很特别。只要交1000卢布,他可以在一天之内,从太阳出山开始,由草原上的任一点出发,在草原上走到太阳落山,在日落之前,他回到了出发点,那他一天所走的路线所围成的土地,就算他买到的。这个人虽然按时走回原地,但因为体力不支,立刻身亡。他是怎样走的?他先沿一条直线一口气走了10俄里,然后向左拐弯90o,断续前进了2俄里。这时候,他发现天色不早了,他已经走了24.7俄里的路程。于是,他不得不改变前进的方向,直接向出发点跑去。终于在日落之前跑了15俄里。他这一天共跑了42.35公里的路程,围住了约86.72平方公里的土地!他所走的路线是一个直角梯形,这是一种很不合理的走法。懂得几何的人都知道,如果走一个正方形,围成同样多的面积只要走37公里,少走5公里。如果跑一个圆圈,围住同样多的土地,则只需要跑33公里。只相当于他所跑路程的78%,也许还不致于累死!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文明都可以通过其建筑反映出来。建筑不仅是综合技术的标志,也是精神文明的象征。就如北京内城的建筑结构中,正阳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景山,鼓楼,钟楼立于长达八公里的南北中轴线上,两旁的宫殿都呈对称分布。太和殿上的九龙宝座也刚好摆放在这条中轴线上。而景山上的万春亭就是北京内城的几何中心。在这里,多少也会表现了皇权至上的实质。

建筑的风格,建筑的审美要求,也是数学思想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正则构图可为平面(如墙壁,地板)填充视觉上的空白感。可曾留意,一般用来密铺平面的正则图案。有哪几款?要密铺平面,关键在于每块正则图形在接合于一点时,其内角的整数倍数是否相当于同顶角(在一

相同顶点上,全部角的总和等于360o。n边形的内角和=180o×(n-2)。

我们可以作以下的运算:设m 个正n 边形在平面上的一点接合,由于正n 边形的每一个内角是(n –2)× 180o/n =360o因此得: (n –2)× 180o/n =360o

化简后得mn-2m-2n+4=4 m(>2) n m(n-2)-2(n-2)=4

(m-2)(n-2)=4→* 3 6 根据*,便可把 和 的关系与密铺平面的多边形选择如: 4 4

5 3.5 6 3

由此可见,以正则图形密铺平面只有三种选择。但这三种基础图

形却可演变出其它多姿多彩的图案。所以,铺砌问题一直是数学家和建筑材料商们所感兴趣的问题。

数学并不是冷漠的事实和数据。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有至高无上的美,正像雕刻中泛着一种严肃的美。从来,生活中的数学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很简单,很容易被发现的。我们作为学生,生活在这信息丰富的时代,就更应该将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去,学以致用!

图形 六边形 四边形 ------ 三角形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