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礼仪
当前位置:首页 > 礼仪范文 > 饮食礼仪 > 列表页

汉代饮食礼仪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10  分类: 饮食礼仪 手机版

篇一:唐朝饮食文化

唐代的饮食文化

[摘 要] 由于统治者的推崇,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代饮食文化中也具有了浓厚的道教色彩。虽然唐代人们食用的蔬菜主要来自园圃的供应,然而采食野菜仍是当时饮食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一来利用野菜充饥,二来也为自己的食物增添新爽的口味。在唐代,唐朝饮食文化与外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

[关键词] 唐代;饮食;文化;道教;野菜;酿酒;胡食

一、唐代饮食文化中浓厚的道教色彩

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因为自己姓李,于是将老子李耳追命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倍加推崇道教,使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仅次于佛教的重要宗派。因此,一些道教的习俗风靡了全国,道教对唐代的饮食也有了深刻的影响。

1.鱼、肉在饮食中受到多方限制

道教的教规对信徒的日常饮食有严格的约束,禁食荤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唐朝统治者为了追尊道教,将道教的禁忌推行全国,使全国百姓都以此为约束。734年十月特下令“每年正月、七月、十月三元日起十三日至十五日,并宜禁断宰杀渔猎”。这样,大唐的百姓即使不信教,也必须遵循此制,前后食素三天。

道教经典中认为龙多为鲤鱼转化而来,神圣不可侵犯,食之者将遭遇大祸,加之“鲤”与“李”谐音,唐代统治者于是严禁捕杀食用鲤鱼。731 年正月唐玄宗下令“禁捕鲤鱼”⑵,凡捕得鲤鱼者必须放生,街市有贩卖鲤鱼者杖六十⑶。推而广之,唐代统治者更是制定出一系列条例,限制钓鱼食用,将禁食鲤鱼推广到限食一切鱼虾。因此,在唐代鱼类经常成为难入肴馔的珍稀。

2.道教名词在菜肴中频繁出现

道教名词频繁地出现在饮食、菜肴之中的情况在唐代前基本没有,然而在唐代的菜谱中却经常出现,形成一种时尚,。用道教名词命名食品、菜肴大体可分为如下三类:(1)直接称之为道人的, 如 “菊道人” ⑷。(2)用“神仙”、“仙人”命名,如 “玉桂仙君” ⑸、 “仙人鸾”、 “八仙盘”、 “神仙粥” 等等。(3 )用道教传说或典故命名。道教讲求长生不死,所谓仙,按照《释名·释长幼》的解释是“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按照这一说法,唐人食品、菜肴中便产生了许多以“长生”、“长命”来命名的肴馔,如“长生粥”、“长命面”等等。

3.道教节日及节日饮食习惯引入民间

由于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道教节日在唐代颇为流行,节日的饮食习俗也被带入了民间。道教将上元、中元和下元分别作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大帝的生日,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唐代统治者将三元节进一步推广,下令民间百姓也必须遵守三元日食素并且禁捕杀渔猎的规定。今天上元节即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作为民间节日最早可上溯到汉末三国时期,据传与道教有关。唐朝定重阳节为三大令节之一,每到此节,唐人都会登高、饮菊花酒、食“重阳糕(高)”。

4.道教养生食品深入人心

道教讲求养生,认为人经过修炼可以达到羽化升仙,长生不死。炼制并服食丹药是其修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时的饮食也特别讲求营养。受这种道家饮食习惯的影响,唐代人无论是炊饭、烹茶、酿酒都喜欢在其中放入一些草药及营养价值较高的物品。这成为唐代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

青精饭又名乌饭,它最初由道士发明,作为修炼过程中补益身体的饭食。它的制法是用南烛树茎叶浸米,待米变黑以后,上锅蒸制而成。南烛的食疗价值很高,因此青精饭的制法唐时传入民间,成为世俗民众补养身体的佳品。

神仙粥,也是一款道士、修炼的人服食的粥品,在唐代时流行民间。食此粥可以益气壮阳,调补虚损,有益健康。

此外,汤饼(今天的面条)、米饭中也时常加入营养物品,在唐代饮食中也非常普遍。

酿酒时加入中草药更是唐代酿酒业的一大特色。唐人喜欢饮酒,但过分饮酒对身体有害,于是人们根据道教养生学说在酿酒过程中加入一些中草药,以中草药的补益作用来缓解酒对人体的侵害。因此唐代人普遍崇尚药酒,把药酒列为上等佳酿,认为“高人酒味多和药”, 药酒只有世外高人才配饮用。因此,文人骚客招待客人喜用药酒,“药酒欲开期好客”。新丰酒,产于新丰,是唐代的一种名酒,王维曾经赞美它“新丰美酒斗十千”,李白在诗文中也写道“买酒入新丰”。它在酿造中就加入了麻油、川椒、葱白等原料,改变了黄酒一成不变的味道,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风味⑹。除此之外,唐代的酒曲全部都是用蓼、苍耳汁拌造而成,中草药汁取代了水的作用,所以,唐代人所酿酒中全部含有这两味草药。实践证明,蓼、苍耳汁加入酒中能促进酵母和各种酶的繁殖,这一发明在酿酒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至今仍被延用,这无疑也得益于道教发展的结果。

唐代饮食文化中鲜明的道教色彩,一方面同统治者人推崇道教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因为道教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尽力接近百姓。唐代饮食文化鲜明的道教色彩是唐代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唐文化的重要特色。

二、唐代饮食生活的重要内容——野菜

唐代人们食用的蔬菜主要来自园圃的供应,然而采食野菜仍是当时饮食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一来利用野菜充饥,二来也为自己的食物增添新爽的口味。唐朝时蔬菜品种还不是很多,特别是冬天,就连皇宫里也难得吃到新鲜的蔬菜。所以野菜大大丰富了唐人的饮食。 唐人最常采食的野菜包括莼、蕨、薇、荠、蓼、苍耳、马齿苋等品种。 莼菜,又名水葵,属水生睡莲科植物,其叶片浮于水面,我国长江以南多野生,春夏采其嫩叶可作蔬菜食用。 蕨属蕨类植物,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南北荒山中均有生长。其幼叶可食,称蕨菜。春荒时期,新生的蕨菜作为天然食物,往往可以帮助人们度过艰难岁月。薇是豆科植物中的大巢菜,俗叫微菜,多生于山地,味甘,微辛,其蛋白质含量高于同类野菜。荠菜属十字花科植物,多生于田野及庭园,春季鲜嫩时可食。 这四种野菜都很美味,也是唐代的人经常使用于肴馔之中的。

苍耳,又名卷耳,属菊科植物,多生于荒地及路旁。 藜,亦称灰菜,属藜科,南北均产,其嫩叶可食。藿,指豆叶。藜藿经常并称,意为贫贱之菜。这三种野菜味道并

不可口,但唐朝的贫穷人家在饥荒的时候必须把它们当做食物用来充饥。

蓼,指水蓼,一年生草木植物,生于湿地、水边或水中。水蓼味辛辣,含有辛辣挥发油,人们一般将其作为调味食物。除水蓼外,同为蓼科的香蓼和青蓼也常被当作野菜食用。

马齿苋,又叫马齿菜,广生于田野、荒坡和农作物之间,夏秋时多可采集。唐人把马齿苋当作难得的佳蔬,连唐朝宫廷有时也吃马齿菜,并以此作为体查民情的一种表示。《唐语林》卷一曾记载:“德宗初即位,深尚礼法,……召朝士食马齿羹,不设盐酪。”

除上述的品种外,唐人采食的野菜还有很多,诸如睡菜、水韭、荇菜、苦菜、堇菜、鼠耳、金盘草、回纥草、孟娘菜、四叶菜等。总之,唐朝人尽最大可能去自然界寻觅野菜,借以弥补食物的欠缺,同时也为自己的日常食物开辟了更多的资源。

三、唐朝饮食文化与外国饮食文化的交融

在唐代,唐朝饮食文化与外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

今天我们日常吃的蔬菜,大约有160多种,在比较常见的百余种蔬菜中,汉地原产和从域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水果和调味品。引入的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

与此同时,西域的烹饪方法也传入了中原,乳酪、胡饼、羌煮貊炙、胡烧肉、胡羹、羊盘肠雌解法等都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其中以“羌煮貊炙”的烹饪方法最为典型,所谓“羌煮”即为煮或涮羊、鹿肉;“貊炙”类似于烤全羊。另一方面,汉族也不断向西域、周边少数民族输出中原的饮食文明,包括中原的蔬菜、水果、茶叶、食品制作方法等。1992年在新疆吐鲁蕃发掘的唐墓中,就出土过一种梅花型带馅的点心。

唐代的外来饮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是汉代人对从西域传入的食品的一种称法。唐代的胡食品种很多,例如面食有餢飳、毕罗、胡饼等。餢飳是用油煎的面饼。毕罗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以面粉作皮,包有馅心,经蒸或烤制而成的食品。

汉族在接受胡族饮食时,往往在“胡食”里渗进了汉族饮食文化的因素,如羊盘肠雌解法,唐人就用米、面作配料作糁,以姜、桂、橘皮作香料去掉膻腥以适合汉人的口味。由此可见,尽管胡汉民族在饮食原料的使用上都在互相融合,但在制作方法上还是照顾到了本民族的饮食特点。这种吸收与改造极大地影响了唐代及其后世的饮食生活,使之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包罗众多民族特点的中华饮食文化体系。

唐人非常喜欢饮酒,其中有名的是酒八仙。酒八仙指唐代嗜酒的八位学者名人,亦称酒中八仙或醉八仙。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在唐朝本土的药酒流行的同时,唐朝也流行“洋酒”,像波斯的三勒浆、龙膏酒,高昌的葡萄酒。古长安西市及春明门至曲江池一带,也有不少胡姬侍酒的酒肆。李白的诗作中对胡姬多有咏吟,所谓“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更写到“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描绘了一片异国情调、旖旎风光。张骞在出使西域时将葡萄种植及酿造技术引入中原,但由于葡萄原料生产具有较强季节性和地域性,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并没有在内地大面积推广。唐太宗攻破高昌时将葡萄栽培及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引入了内地。据《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记载,唐初就已将高昌的马乳葡萄及其酿酒法引入长安,唐太宗亲自监制,酿出八种色泽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缇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歌咏葡萄酒

的唐诗。据说魏征是酿造葡萄酒的能手。

除此之外,唐代还从西域引进了蔗糖及其制糖工艺,使得中国古代饮食又平添了几分甜蜜,其意义不亚于葡萄酒酿法的引进。

从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唐朝时开明的对外交流的政策加深了唐朝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发展。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繁荣时期,这与唐朝开明开放的对内对外政策有着莫大的关系。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能够反映出唐朝的开明开放,就连饮食文化里也有体现,唐朝的饮食文化也因为唐朝开明开放的对内对外政策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注释:

⑴王溥:《唐会要·断屠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新一版,857页

⑵刘昫:《旧唐书·玄宗纪上》,中华书局

⑶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二·鳞价篇.》,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第一版竖版繁体,243页

⑷陶谷:《清异录》,中华书局,2001年7月版,56页

⑸毛胜:《水族加恩簿.引清异录,卷上》

⑹林洪:《.新丰酒法·说郛》

篇二:论中国饮食文化

论中国饮食文化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文化差异来叙述中国饮食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与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更清晰地阐述出中国饮食誉满全球的原因。最后,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意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魅力,但如果想要经久不息,必须去除糟粕。我们需要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力争将中国饮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关键词: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区域差异明显;继承与发扬

引言:

通过学习《中国饮食文化》一课,使我对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有了很深的了解。不得不说,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了相当广泛的历史文化,而饮食作为一种文化流传下来,自然是因为中国饮食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希望通过此文,可以使大家更加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也更加热爱集色、香、味、形于一体的中国饮食文化。同时,通过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我们也会发现,中国饮食当中仍然存在许多陋习与弊端,希望通过此文,可以提高大家对于改善、发扬中国国饮食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以使我们的中国饮食文化更加独具魅力。

按我的理解,“饮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们,由于长期居住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风土民情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而形成的在饮食方式、食材选择等方面的独特文化。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这也就造就了中国各地所独特的饮食文化。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中国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享誉全球。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并因其色、香、味、形所具有独特的魅力而广受世界人民能够的喜爱。

谈及饮食文化,我想先说一下中国饮食的历史。追溯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最早可以到上古时期,在有巢氏时期,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饮食目的仅为充饥而已,故不应不属于饮食文化。在接下来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及黄帝时期,虽饮食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也由饮生食改变成为饮用熟食,但饮食并未因此上升为文化的高度,故不应该属于饮食文化的范畴。中国饮食真正成为一种文化,应该从周秦时期算起。在这一时期,中国饮食结构开始以谷物蔬菜为主,并且开始讲究饮食的风味及制作方法。之后的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这主要归功于汉代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西域的一些作物传入中国,同时也传入了一些烹饪食物的新的工艺与做法。像我们现在所常见的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等蔬菜作物,均是由那个时期引进的。同时在这一时期,陶瓷等工艺的发展是的饮食器具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也在一个方面上推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其后的唐宋明清时期,是我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并一度达到了过

分讲究的地步。这一时期,不仅对食物的做法十分讲究,而且对食物的取材、取材的时间以及食物与器具的搭配都有严格的规定。而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现在得以流传下来许多历史悠久的名菜。像我们所熟知的满汉全席正是明清时期饮食文化达到顶峰的标志,而好多地方名吃也同样形成于明清时期,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中国是文明古国,同时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而饮食文化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同时,中国又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长期以来在某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有一定亲缘承袭关系、菜点风味相近,知名度较高,并为部分群众喜爱的地方风味著名流派称作菜系。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苏、粤、闽、浙、湘、徽等菜系。鲁菜、川菜、苏菜、粤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称为“八大菜系”,加上京菜和鄂菜,即为“十大菜系”。而每一种菜系,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以及不同于其它菜系的特点。作为一个山东人,我主要通过鲁菜来分析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鲁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和鲁国(今山东省),形成于秦汉。宋代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其派别可分为沿海的胶东菜(以海鲜为主)和内陆的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三类。鲁菜的特点是讲究调味纯正,口味偏于咸鲜,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

醇。其常用的烹调技法有30种以上,尤以爆、扒技法独特而专长,爆法讲究急火快炒;扒技法为鲁菜独创,原料腌渍粘粉,油煎黄两面,慢火尽收汁;扒法成品整齐成型,味浓质烂,汁紧稠浓。代表菜有百花大虾、九转大肠、糖醋鲤鱼、烤乳猪、红烧肉等。山东菜的孕育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南北朝发展迅速。经元、明、清三代被公认为一大流派。在《尚书·禹贡》以及《诗经》中就已经有对于鲁菜的记录。八大菜系之首当推鲁菜。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由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尚好有关。而鲁菜也包含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大部分特色,通过对鲁菜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作出推测: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将就色香味俱全,而且在石材搭配、营养均衡方面同样很有讲究。中国饮食源远流长,可见一斑!

中国饮食文化深深融合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在目前流传下来的许多历史文学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涉及饮食文化,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诗人李白、杜甫,在他们的诗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涉及饮食、饮酒等方面。

再一方面,我想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来阐述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在饮食对象上,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

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这也就是为何中国饮食中会花样、种类繁多的原因。在饮食方式上,中西方同样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而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相比之下,当然我会更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由于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的熏陶,导致中国人大多讲究礼仪道德,而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所传达的思想正符合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因此我认为,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只是吃喝的文化,更近一步深入到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思想及行为习惯之中了。

接下来,我想谈一谈我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展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事业的蒸蒸日上,从事食品生产的工作人员数量也迅猛增加。而人们对于饮食的观念也从狂吃滥饮、比财斗富转变为亲朋聚会品菜谈心。而与之相对应的,我们的餐厅以及菜品都不应该追求过度繁华,而应该以适应大众需要为目标。另一个,我们应该清楚

篇三:中国古今饮食与文化

中国古今饮食与文化

作 者

XX

关键字:饮食 饮食文化 食品 明清盛世 食器 烹饪 菜肴 健康 营养

一、烹饪初创

中国的烹饪初创于原始社会解体、进入奴隶社会的时期。公元前17世纪,商代奴隶制度有了较大发展,有了剩余产品,才有了发展烹饪的物质条件。相传中国烹饪的始祖伊尹就是那个时代的。伊尹,名挚,商代初期宰相.辅佐成汤伐桀救民,受到成汤的信任和尊重。《史记&殷本纪》载:伊尹“负鼎俎,以至味说汤,致于王道”。他背了炊具。用烹饪和至味的道理去说服汤,使汤得治天下。《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叙述了商汤之时的烹饪状况。

伊尹以味说汤,反映了当时中国烹饪已初步形成为一门技艺。他讲的主旨虽然是圣王之道,治世之道,却以人人都能体验的味觉讲起,把滋味分析得鞭辟入里,事实上是一篇烹饪初创的经验总结。

当然,究竟谁可奉为中国烹佐的始祖,看法不一。有人依据传说中的黄帝制造釜额,建灶教民蒸谷为饭为理由,认为他是烹任的始祖。也有人认为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躁”,应看作是人类饮食史上的一次革命,认为他才是真正揭开烹饪史的第一页。还有人依据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 ;宓牺氏 ;;养牺牲之充庖厨,故曰 ;庖牺氏” ;,认为伏羲氏为中国烹饪的始祖。其实,上述古籍中有关伏羲氏、燧人氏等的记载都是后人追记的,而且经常涂上一层神话色彩,更难免把一个时代或者一个氏族部落的某些创举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凡此种种,反映的也不过是从茹毛饮血到熟食的转化,此时的饮食也只是为了一个目的 ;一果腹,还谈不上烹饪的艺术。用严厉的历史眼光看,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1。剩余产品日渐丰富,社会分工日益扩大,烹饪才成为一种专职分工,从而渐○

渐演变成~种艺术、一种文化。总之,烹饪的真正的始祖,祖国食文化的真正胚胎,是广大劳动者长期积累,共同创造的。

二、汉唐时代璀璨辉煌的饮食文化

汉代,中国饮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在融合了前代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植物油开始登灶入馔,已掌握了炖、煮、炒、煎、酱、腌、炙等烹调方法,对食品原料也十分讲究,烹饪操作的技术分工已趋成熟,这可以从山东出土的《庖厨图》、“厨夫俑”中得到证明。《庖厨图》

描绘了一套前后连贯的烹饪制作过程的宏大场面,图中刻绘的人物个个忙碌,各司其职,从上到下有六个层次,概括了从原料准备到加工处理等各个环节,分工层次明确,是汉代烹饪文化的有力表现。“厨夫俑”则是关于厨师形象的造型,从衣着装束看,几乎与如今的厨师不相上下,这说明当时厨师已形成为一种职业。

这一时期的饮食器具,不仅在数量上大为增加,而且在花色品种上更加丰富多样,各种饮食器具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全部出现,具有了比较固定而专门的用途,并且每一套餐具,都讲求完整搭配。各种食器定型完备,杯盘碗碟、锅盆盂瓮,品种齐全,功用完备,如饮器,就有盛汤之勺和匙、盂,饮器以大小功用的不同,有盏、杯、盅之别,可见其各司其责、分工明确。使其更加生活化,具有更高的实用性。此外,(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汉代饮食礼仪)这一时期的食器还表现为其制作材料完备。青铜器逐渐减少,而被漆器、瓷器、铁器所取代。到了东汉,瓷器不断成熟,玻璃质的盘、碗大量出现;铁已被较为广泛地运用到了饮食器具的制作,铁釜、铁刀等炊具已普遍使用。

唐代经济上的强大,必然使饮食极为丰富,饮食的丰富,又使食器品种多样。而宋代市井文化的兴起,更是促进了饮食的繁荣和昌盛。所有这种社会形态,都促使美妙的食器与之相配,唐宋时代食器的主要特点,便是食与器的搭配和谐自然,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绝妙境地。

由于统治者的推崇,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饮食当中,统治者将道教禁食鱼、肉的教规推广到普通百姓之中,道教名词在菜肴中频繁出现,道教节日与节日饮食习惯传入民间,道教养生食品受到普通百姓的推崇,尽最大可能去自然界寻觅野菜,借以弥补食物的欠缺,同时也为自己的日常食物开辟了更多的资源。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唐代饮食文化独具特色的一面。

由于胡汉民族长时期的杂处错居,在饮食生活中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并最终趋于融合,使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胡汉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也不是简单地照搬过程,而是结合了本民族的饮食特点对外来的饮食文化加以改造使之更适合于本民族。唐代的饮食文化才能表现出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要绚丽的色彩。饮食生活的开放,反过来也促进了社会的开放,唐代的长安就是当时文化的中心。

随着美食品种的不断增加,烧制各种瓷具的窑遍布全国各地。当时的瓷质五彩纷呈、各有千秋,邢瓷如银类雪,白瓷若玉似冰,龙泉瓷色彩葱翠,钧州瓷红若胭脂,而最著名的青瓷,则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质地,受到中外青睐。除了瓷器之外,南宋宫廷的食器皆“金、银、錂、漆盌木枼也。”这时在食与器的结合上,已十分注重色彩的对比与形制的和谐。如在杜甫古今传唱的佳作《丽人行》中“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的描写,就将人们的日常饮食行为,带入了色彩和谐的艺术审美的境界。当时不仅注重食、器在形与色上的和谐搭配,而且在整个一席菜肴的搭

2 配上,十分讲求构图的整体美。○

三、明清盛世的饮食文化

明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的繁荣,饮食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明代的饮食理论是中国烹饪技艺和理论著述走向高峰的重要阶段。从养生到“尊生”,淡味和鲜味的再发现在讲究美食、美味的同时,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在明代饮食思想中新发展表现为,把饮食保健的意义提高到以“尊生”为目的,在各类饮食著作中受到普遍的重视和发挥。重视清淡和素食,不仅是食物原料和饮

食结构是以粮食和蔬菜为主要内容,也是一种养生修身的信念,佛家戒杀生、道家倡素净、儒家重修身,从不同角度推崇蔬食,口味清淡,成为饮食时尚。反对“虐生”的提出,表明饮食伦理中的人文关怀已经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和动物的关系,在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中满足口腹之欲,这是明代饮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

同时,瓷器烧制工艺在技术上也有很大进步,所以这一时期瓷餐具式样丰富,品种繁多,而纹饰上多“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当时著名的瓷器,如按其烧制年代,就有洪武窑、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正德窑和嘉靖窑等,所有这些窑烧制的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可见当时不仅器形多样,而且烧制技术极高,色彩丰富艳丽,纹饰五彩缤纷,质地光泽细润。单就纹饰来看,各种花卉果实形象逼真,虫鱼鸟兽呼之欲出,人物举止惟妙惟肖,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意境。而这些饮食器具与当时品种繁多的各类肴馔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的内涵。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总结并汲取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精华,把宫廷饮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代饮食集大成者非满汉全席莫数。清宫的饮食档案,详细记载着筵宴名称、饮食人员、时间、地点、食品种类、座次排列、餐桌餐具、桌张规格、席间音乐、进餐程序,以及饮食品种来源、流水账目、食品赏赐、赴宴衣着等十分丰富的项目内容,透过这浩繁的史料可以使我们对清代宫廷宴有个大致了解。正如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美食家袁枚所云,它是一门须“先知而先行”掌握各种烹调技艺的“学问之道”;另一方面他也是包含饮食、美器与礼仪,食享与食用等多重文化内涵的一门“综合艺术”。

清朝初年,因兵火未停、战乱连年,故当时瓷器的烧制技术亦日渐衰落,以至窑无美器。这时“富者用铜锡,贫者用竹木为制。然而我盛馔肴,不堪经宿,洗涤亦不能洁,远不如瓷器之便。”到了康熙初年,“窑器忽然精美,佳者直胜清窑。”从工艺上看,这一时期宫廷的食器开始出现了珐琅彩,并且还饰有“五福”、“万寿无疆”等吉祥祝福之语,此外还针对某一种菜肴,在食器上绘饰与菜肴内容相关的图纹,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清宫御膳房所做的巧果,要放在绘有“鹊桥仙渡”图案的珐琅彩瓷碗中,其图案取材于喜鹊搭桥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神话传说,这种菜肴与食器在内容上一致、色彩上和谐的结合,在食与器的配合上,从内容到形式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总之,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史中,器具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或者说饮食器具本身就参予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创造,如果没有历代工匠在食具上的苦心经营和革新创造,中国饮食文化将会大为逊色。

四、现代饮食以及食品文化

现代科学研究领域的食品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泛指一切与食品有关的文化现象。食品文化的研究内容包括:食源,食物,食机与食具,食艺,食法,食风与食俗等。食品是饮食文化的“载体”。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饮食文化现象。

21世纪,天然、健康、营养、安全是饮食文化宣传的主题。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及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已经不只是简单地满足于提供营养素,而且还要从饮食中得到一种高于生存需要的精神享受和审美情趣。

此外,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被重视,食品营养的重要性及保健食品、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功能,不断成为人们对饮食的关注。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是以饮食为载体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饮食的重要性,决定了在人类全部物质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尺,也是中华民族特质的体现。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是提高人类体质和促进智慧创造的重要物质手段,同时也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标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食物构成和饮食风尚,反映着该民族的自然物产、生产状况、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反映着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成就和民族特质。

1摘自《食的渊源》 ○

2来自《汉唐饮食文化史》 ○

3参考文献《中国食品与饮食文化》 ○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