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艺术论文 > 列表页

领导的用人艺术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24  分类: 艺术论文 手机版

篇一:行政领导的用人艺术

行政领导的用人艺术

学号:087010364 姓名:张 鹏

摘要:行政领导者,社会公共事业的组织指挥者,任何一项社会事业的实施与成功,都离不开行政领导者的组织指挥。然而行政领导者作用发挥的大小,工作成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领导者的用人艺术。用人是领导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实现领导决策的组织保证。用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用人,往往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成败。因此,研究领导者的用人艺术是领导科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字:行政人才职能 管理艺术

Abstract: The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command of public utilities, for any one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success of social undertakings,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executive leadership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command. Play the role of executive leadership, however, the size of the size of the performance depends largely on the art of executive leadership personnel. Employing one of the basic functions of leadership is to achieve leadership in decision-making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s. What kind of person, and how employment is often related to leadership success or failure. Therefore, the study leader employing ar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leadership of science.

Keywords: Administration Talent Functions The art of management

行政领导者,社会公共事业的组织指挥者,任何一项社会事业的实施与成功,都离不开行政领导者的组织指挥。然而行政领导者作用发挥的大小,工作成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领导者的用人艺术。用人是领导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实现

领导决策的组织保证。用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用人,往往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成败。因此,研究领导者的用人艺术是领导科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 提高行政领导用人艺术意义的认识

所谓行政领导用人艺术,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领导实践中的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用人技巧。行政领导者工作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就是两条,即决策和用人。而决策方案的实施和决策目标的实现又依赖于人才,因此,行政领导者注重用人技巧,选好用好人才十分关键。

首先,行政领导者的各项决策,在决策之前需要参谋人员出谋划策,在决策之后需要有关人员再组织落实,而这些人员还必须是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即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其次,为实现行政领导者所确定的行政领导目标,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需要行政领导者的下属人员去做,而这些下属人员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工作才干。再次,行政领导者在公共活动中,也需人才鼎立相助。因此,行政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讲究用人艺术,选用好有才能的人才,对于保证行政领导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

(一)行政领导用人艺术的基本内涵

领导用人,主要是指领导者或领导集团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凭借自身的职权,按照一定的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权限,对下属加以选拔、使用和培养的一种组织行为过程。

领导用人的环节很多,它包括对人才的识别与发掘、考察与选拔、培养与使用、吸引与激励、举荐与保护等。同时,领导用人的类型也十分广泛,领导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因此,领导者要根据不同领域和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选拔和使用多种多样的人才。不论是在哪个用人环节,也不论是选用何种人才,领导者都必须从事业出发,坚持正确的用人原则,发挥人才的最佳价值。

(二)行政领导艺术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国古人曾经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治政。孙中山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毛泽东也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用人对于领导事业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古今中外无数事实也都证明了这一点。领导者科学地选人用人,就能保证事业的兴旺发达;反之,不重视人才或者用错了人,必然使事业遭受损失甚至导致失败。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

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会用人。他曾经说过: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论管理钱粮,我不如萧何;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但是,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而项羽虽然兵多将广,势力强大,却由于不善用人,最终败在了刘邦手中。我们党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也证明,领导者能否科学用人,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当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和人才竞争,要建设一个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更需要有一大批有文化、懂科学、善管理、会经营的优秀人才,要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行政领导必须更新用人观念,改变思维方式,真正解放思想,彻底从"左"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努力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适应的人才观念,大胆启用一代新人,这是摆在每个行政领导面前的重大课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关键是要选用一大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搞四个现代化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目前,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与其说是资本不足,不如说是人才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方面人才不足,另一方面现有人才由于使用不当,被大量浪费。所以,科学地、合理地使用好各种人才,是完成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实现21世纪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三)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用人艺术的优良遗产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历代的一些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都很讲究领导艺术,注重选拔和使用人才,并重视人才在历史上的栋梁地位及其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科学经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相继走上领导岗位,领导科学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都日臻完善,不断走向成熟。在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行政领导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政治家的领导科学经验,吸取现代领导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于行政领导提高用人艺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综观中国古今领导科学的发展史,值得行政领导者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治国以人才为本的思想

古人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1] 它说明了古代政治家注重用人,人才是创业之本、治国之本的思想。现代伟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也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也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求贤用才,自古以来皆为杰出的领导者所重视。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的一次庆功宴会上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2] 这是刘邦对自己夺取天下成功经验的总结。其实,刘邦不仅重用"三杰",而且注意把各方面人士,不论出身贵贱,都集中在他的周围。如萧何是县吏,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樊哙是狗屠,韩信是混子,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布贩。可谓三教九流,他都量才录用,各尽其长。所以他谋臣如林,猛将如云,终于成就了统一大业。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人才的得失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中国有句古语:"昌士者富,失士者亡,"又说,得才兴邦,得才兴业。唐太宗李世民是杰出的封建君王,治国成就赫赫,在他的身上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总结说,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用人:第一,不妒忌有才能的人,看到别人的才能,好象就是自己的才能;第二,用人所长,避免其短;第三,敬重贤良,原谅犯错误的人;第四,褒奖正直,从不黜责出去一人。唐太宗深知人才的价值,在治国的过程中,正是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才实现了"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显赫的一页。

中国自古凡有成就的政治家,无一例外地在治国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留下了宝贵的领导科学遗产。

2、关于"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的思想

自从有阶级的社会产生以来,统治阶级在用人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线,一种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种是"任人唯亲"的路线。这两种用人路线的对立和斗争,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我国古代大量事实证明:凡是推行"任人唯贤"路线的,国家和民族就会兴旺发达;而推行"任人唯亲"路线 的,国家和民族就会衰弱危亡。

"任人唯贤"由《尚书·咸有一德》中的"任官唯贤才"一词演化而来。所谓"任人唯贤",实际上就是在用人的问题上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提出了以德、功、才作为选人标准。他在《立政》篇中说:"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这种朴素的德才兼备的选才标准,一直为后来的一切有识之士所采用,并加以发展。

唐太宗就把德才和影行(实际能力和表现)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贞观六年,唐太宗对魏征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兢进矣。"魏征回答说:"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3]司马光说:"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4]意思是,聪明能干、明察事理、富有魄力的人方为才,公正坦率、合乎中庸之道的才是德。才和德,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将人才的德才标准具体化为"四化",这就是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实质上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任人唯贤"和德才兼备的思想体现。其中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具体地说,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实执行党的路线,党性强,作风好,敢于坚持原则,善于团结同志,密切联系群众,能为人民造福。所谓才,就是要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本领和才干,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熟悉以至精通自己的业务,有专业知识和能力。

我国历代的有识之士把举贤、让贤作为一种美德,因此,在用人上他们都主张"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但是,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更多的是推行"任人唯亲"的路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真正实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尽管如此,古代的有识之士在用人标准上的论述,对今天的行政领导者仍然有借鉴作用。

3、关于知人善任的思想

如何知人识人,在我国古今领导科学中,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具体的方法。所谓"知人",就是能够历史地、全面地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及时地发现和识别人才。人各有"长"有"短",每个人都有他独到的优点,也有其不可回避的缺点。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人的长处和短处,优点与缺点,不仅是共生(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领导的用人艺术论文)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方面。例如:具有办事果断、泼辣的优点的人,同时也具有

篇二:专业论文:浅论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浅论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论文摘要: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小而言之,直接影响到公共部门工作业绩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大而言之,直接影响到国家治国方略的实施。因此,公共部门人力使用传统用人艺术也是至关重要的。

论文关键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知人善任,仁政,律己,赏罚,扬长避短 前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代一代帝王将相在维护自己的统制和利益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用人艺术。归纳起来,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要体现在六方面。

第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千百年来被视为用人原则。几乎使用人之道的金科玉律,成了一个千古不变的信条。这既是一种封建观念的沉淀,也是中国人之文化的体现。特别是用人不疑,之说以作为一种古代用人准则而今天还在谈论,甚至至今还在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是因为有很多成功的用人事例流传下来。如唐太宗认为“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将人君的“推心待士”作为驱驾英才的重要条件。至于这种认为,唐太宗对待臣下的态度,能够做到“事臣如礼”。对臣下提出的良谋高策,尽量做到言听计从,对于那些敢于进谏的官员,唐太宗也多加鼓励,从谏如流。在唐太宗的鼓励下,不少官吏敢于犯颜直谏,直陈朝政得失,对维护唐王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唐太宗本人也成为开明皇帝而流传千古。

第二、知人善用,唯才是举。要想真正选好人、用人就必须做到知人于识人。有知人之明,方能用人之才。用人之才,方能人尽其才。人尽其才,方能事业兴旺。三国时期的刘邵根据古代的圣王贤君的用人之道,明确提出了“人才不同,能各有异”,必须“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的用人准则。这里的“审”就是审视人才特长所宜,深度人才能力大小,然后根据人才的不同专长委以不同的事任,做到人尽其才。若用人不审专长就会造成才非所宜的人才浪费。刘邵还提出,在用人的时候,不仅要为位人以才,使才其位,而且还应注意授官以能,使能当其职。三国时的刘备,在未得诸葛亮出山前,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猛将,却是屡打败仗,而自诸葛亮出山后,却是捷报频传,令当时强大无比的曹操都刮目相看。以致刘备感慨“备得军师,如鱼得水”,这就是知人善用的例证。

知人善用的前提是必须有人可识,有人可认,否则这一用人举措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

招才寻才供选择,古人提出并实践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在古代,有为的君主还意识到“唯才是举”不仅要“外举不避嫌”,而且看重其才“兼文武两器”。

第三、礼法并重,得治仁政。在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期,各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均对法以及法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最主要的思想是“礼治”与“法治”。礼包括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和礼仪上的规定两方面。儒家在对周礼进行不同形式的继承和改造时经历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个阶段。孔子强调以仁入礼,孟子则倡导仁政,前者突出了礼的理性和强制性,后者强调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但他们都强调的是礼的内在精神,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因而强调的外在规范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于法结合起来,倡导礼法并重。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政治的好坏、社会的治乱直接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德治仁政”始终是古代中国人期盼的理想目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德治于法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第四、赏罚分明,恩威并施。它是国代君王用以激励官吏的常用手段,它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强化人的责任感,从而好用、管理好人具有重要意义。古代的韩非对赏罚的论述正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是最具有特色的,他从人性好利善害出发,得出结论:“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在此基础上,韩非进一步分析了人们的不同欲求,强调人不仅会求利、求赏,以满足生存,而且还要求名,求誉,以满足自尊,就此,他明确提出了“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的激励方式,以提醒领导者,实施赏罚是应该注意给予奖赏的同时授予相应的荣誉。在进行惩罚的同时也应加之相应的恶名,以达到强化激励的效果。

第五、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已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一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古代用人及管理的又一成功要则、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品质,领导者只有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领导者的带头作用就是无声的命令。中国古代把修身看成是奇国。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是非常深刻的人事管理思想。

第六、扬长避短、不求全责任。“世上之人,各有所长,也皆有其短,兼收并储,天下都是可用之人”。辩证唯物主义也告诉我们,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本领是有限的,要做好一切事物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用人如器,各取其长”。在中国的历史上,用人“扬长避短、不求全责任”就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三国时期的刘备,尽管诸葛亮有些清高、张飞鲁莽,关羽有刚愎自用等各自不足的一面,但他却没

有对这几个人求全责任,而是创就自己的帝业中,对关羽、张飞用其刚,对诸葛亮用其谋,扬长避短,恰到好处。唐太宗也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全才,只要不全责任,“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就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所用。

结束语: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创造了很多新的用人理念,但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是我们最有利,最依赖的用人向导。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国家的管理中,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源于西方,然而诸如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用好人才及培养人才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却并非西方管理学界的原创,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早有体现。文章主要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两大方面入手,论述中国古代识人、用人、知人善任等方面的经验,从而达到知史明智的目的,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传统思想;识人用人

人才,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从古至今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都扮演着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无可替代的领军作用,千千万万的各种人才引领着亿万民众形成了推进历史车轮的“合力”。随着当今社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理论的蓬勃兴起,加之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构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具体探索愈益凸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试从中国丰厚博赡的人才思想中择要拣选一些古代贤人圣哲的识人用人及培养人才思想理论进行探讨,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提供一些借鉴。

一、知人的必要性

对于人才的发现和重视,中国传统可谓亘古如斯。

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在《管子·上篇·权修》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将培养人才与种植稻谷和树木进行比对论说,彰显人才的难得和重要意义。直至今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口号可谓妇孺皆知、深入人心。中国古代对人才有着精详描述的《人物志》中也说“及今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 而庶绩之业兴矣。”认为聪明和智慧的基本标准就是“知人”。

此外,春秋末期老子在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道德经》中说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从“知人”与“自知”两个向度对人才的发现和识别提出了要求,即人才的发现者和识别者尽力

去发现和挖掘人才的同时,也应切合实际、明悟自身所处的条件和需求,才能真正实现的人尽其用的良好作用的发挥,也才能很好避免诸如《庄子》所记载的“屠龙之技”、“邯郸学步”等贻笑大方的尴尬事例以及纸上谈兵的历史悲剧。这对于今天很多“唯学历论”、“唯资历论”和“人才高消费”等现象无疑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二、人心之险,识人之难

发现和识别人才的重要性与必要还体现在人才的识别之难方面。

关于识人之难,《庄子·列御寇》篇有段话道:“凡人心险於山川,难於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慎狷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悍。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说出了判别真实人性的困难。不惟庄子,其他很多古代贤哲也都用种种事例来说明人的心性的难测和不易把握,《韩非子·说难》篇也有“昔者弥子瑕有宠於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教哉!为母之故,亡其刖罪。?异日,与君游於果围,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亡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是说虽然是相同的一件事,但由于人心的主观臆断就可以有赏功和罚罪巨大差别,所以在《韩非子·说林上》篇中说道“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说明识别人的过程不但察看其言行,更要注重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同样的行动举止背后的动机可能就存在着南辕北辙的差异。在《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关于孔子的事:孔子在六十三岁因周游列国而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七天七夜几乎粒米未进,孔子学生颜回出去讨了点米回来,在煮饭时,孔子正在午睡,醒来恰好看到颜回在抓锅里面的饭吃,孔子等饭煮好后故意说,刚才梦到了先人,趁饭还干净的要祭拜一下,颜回回答说不行,因为刚才在煮饭的时候煤灰掉进了锅里去,要想丢掉又可惜,于是就把脏的那个饭吃了。孔子感喟说,人们往往信赖眼睛所看到的,然后从自己心理出发来进行推断,但其实眼睛并不足以信赖,而心所推断的也会出错,因此真正的了解一个认识很困难的。

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报告中反复强调选拔任用干部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同时还要讲求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正是针对“识人难、用人难”的这一难题的着力破解。当然,对于如何了解甄别真正的人才,中国古代传统中同样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描述。

三、识人理论和方法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其实古人给我们留下很多经验之谈。孔子认为要从一个人言行上了解精神气质和道德修养,首先孔子一直在认真教育弟子要重视自己的语言,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论语·子路》),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语言表达也一定要认真谨慎。孔子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君子要“知命”、“知礼”,还必须“知言”,通过“知言”而“知人”。知者,通晓之谓也。对“言”要“知”,在“知”上下功夫,就是要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并进而掌握语言这门工具。言为心声,借助语言文字媒介知晓、了解“人”的思想感情,达到“知人”的目的。反过来,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别人了解自己。“知言———知人”,揭示了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这样,“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失人,由于不知言而失去人的支持;由于不知人而失言,白费口舌,言语没有起到说服人影响人的目的。“知言”就不会“失言”,“知人”就不会“失人”。同时,孔子也强调,光是从言语上来判断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最为典型的事例便是《论语·公冶长第五》中的“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为政》有“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这里讲的是知人之法,孔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如果不了解一个人,则不分善恶、不辨是非,这对孔子来说确是一件值得忧患的事,可见“知人”在孔子的心目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他所提出了这一套综合性察识别人的方法。在《庄子·列御寇》中,论及“人者,厚貌深情”的知人之难同时提出了“九征”的人才识别理论:“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除此之外,在《吕氏春秋》中记载的“八观六验”识人法,战国时魏国丞相李克谈到的为相“五观”、《六韬》提出的“六守”、“六贼”、“七害”、“八征”以及诸葛亮在《心书·知人性》中提出“知人七法”等识人之法,都是庄子“九征”的稍加演绎发展及归纳总结,而其根本宗旨和目标方法都是用多种方式方法来观察、测量人心,而且还通过设置各种情境模拟加以考察,以全面衡量人才的素质,可谓是“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对于今天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识别和全面考察衡量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四、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必用人。

古人有云:“人各有所能,因艺受任”,从这个意义上讲,识人、用人之道,关键在于先看

篇三:领导科学与艺术论文

领导科学与艺术学习论文默认分类 2008-04-24 15:16:21 阅读2954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领导学即是一门科学,有时一门艺术。

领导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领域。

正如斯蒂芬罗宾斯博士所言,即使一本导论性科学所包含的题材,也应当具有的内在就、刺

激性。因为我们谈论的都是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例如:为什么艾柯卡能从一个默默无

闻的推销员成为世界闻名的超级企业家。张瑞敏为什么要对海尔集团进行市场链流再造?为

什么超前的决策回失败?怎样的领导激励下属为组织目标奋斗?

中领导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学科,实践的需要使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领导学

中经验和艺术的东西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特别是高层领导需要经常处理的是变幻莫测的重大

事件,而这几乎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此是就需要领导者具有随机应变的领导艺术。李德

伟,1955年生,哲学博士、经济学教授,多所院校兼职教授,曾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

院和人民大学学习,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广西工学院院长。先后在国家经委、财

政部国资局、计委、国家工商总局、柳州市工作。从事经济管理与改革工作近三十年,有丰

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曾直接策划企业改革、发展项目,企业上市、资本运作、区域经

济发展规划,主持过一系列涉及国家宏观调控、改革和发燕尾服重大问题的政策项目、直接

为国家有关部门采用。其成果被中央新闻媒介多次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曾应

邀担任亚太发展中心企业改革研究网研究员。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与OECD、法国工业研究中

心等国际研究机构进行多次合作。发表过200多篇论文,出乍8本著作,多篇论文在国际学

术著作,多篇论文在国际学术议上宣读、发表,并被收入国外专著。本书是作者在对古今中

外大量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领导者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同时这些观点也为作者本人

及他人的实践证明是快捷有效地学习领导学知识的方法。领导是什么?准确地说,领导不是

一个静止的位置和权势,而是一个过程、一种活动,是做出决策并带领被领导者实现决策的

过程和活动。决策是领导过程的核心和灵魂。决策制定后,领导过程转入实施阶段。由于领

导是组织被领导者去实施决策,因此,这实际上就是识别、选拔、组织人员,指挥他们按照

既定决策行动的过程。显而易见,领导者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并不包揽全部活动。作为决策

者,他只是就如何挑选合格的执行者,如何组织、指挥被领导者去行动等方面进行决策。这

实际上是对如何用人、如何组织进行决策。同时,领导者要运用其权力,调动组织系统的人

财物国已经加入WTO近两年,中华大地上的企业也是变化万千,然而在苏醒和梦噩中挣扎的

企业领导人们又如何面对这一崭新的局面呢?总体前进中的企业管理领导方式又将何去何

从?

那么企业中的领导现貌问题怎么样;如何管理好企业如何成为优秀的领导者;成功领导者应

必备的素质及观念又是一个什么样?这些将是本文对现代企业以领导学做出的一些浅谈。

所谓领导,就是设定目标,率领和引导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时境以及其他条件下,按照一定

的计划或方法实现该目标的行为过程。有分工协作必须要有领导。

领导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需要不断地顺势而变,需要不断创新。领导艺术应该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特别是在当今中国,企业的朝气、活力,甚至生死存亡都和领导层是否得力密切相关。对于一个亏损企业,领导班子的更换往往会使企业起死回生。

东方人也许有这个习惯: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把希望寄托于什么救世主;不是积极大胆的参与管理,而是守侯贤明的领导者来指引方向。这也许是封建社会阳儒阴法的深刻烙印。作为一种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有其特色,也不能说就是不好。但无论如何,这对领导者的素质、观念、行为方式方法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领导者也要不断自我提高才对得起民众的信任。 我们也许应该注意中国传统的权术和御心术,和西方现代领导心理理论(主要是管理风格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情势理论、效用理论等)结合到一起,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效益效率都得到同步提高。

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具有创造性的领导才能、技巧、艺术和方法。主要包括:决策的艺术、创新的艺术、应变的艺术、指挥的艺术,抓总的艺术、统筹的艺术、协调的艺术、授权的艺术、用人的艺术、激励的艺术。在履行领导职能,恰当分工、协调管理、提高工作有效性,拓展联系等弹性(可塑性)较大的方面能够体现得很明显。

领导是一门艺术。虽然我们可以学习其中的一些原则和基本方法,但是这就如同有了砖石未必能够盖得起大楼一样,更不用说辉煌、雄伟或雅致的建筑。

在这个专题,我除了与其他栏目相互配合,说明一些领导学原理以外,主要还是描述成功领导的境界。

对于领导者来说,境界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

领导者的成功在于能够引导人充分的思考。以智慧推动着下属与合作者的活动

继费德勒的权变论之后,70年代初,一种新型的领导权变理论颇受重视,这就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豪斯(R.J.Howse )的通路――目标理论(Path goal theories)。该理论把伊万斯(W.G.Evans )的研究加以延伸,又把期望理论与俄亥俄大学的领导行为二因素理论(关心人和抓组织)结合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某些领导行为之所以有效,乃是因为在该情境之中,这种行为有助于下属人员达成和工作有关的目标。豪斯等人认为:领导是一种激励部下的过程。领导方式只有适用于不同的部下和环境时,才是有效的。该理论的核心是要求领导者用抓组织、关心生产的办法帮助职工扫清达到目标的通路,用体贴精神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帮助职工通向自己预定的目标。因此,豪斯提出了四种领导方式:指令型的、支持型的、参与型的、成就型的。而这四种领导方式必须根据部下的不同情况分别选择,选择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部下的人格特性和环境因素。人格特性包括能力、需求等。环境因素包括任务的性质、组织的权力系统和工作群体等。

领导的权变理论是现代领导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把领导行为与情境因素结合起来考察领导方式,主张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最佳的领导方式的思想,是颇受人们重视的。因此,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对权变理论的各种学说,要本着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的思想,以促进我国领导科学的发展。

第二篇文章

现代领导科学的新视野

内容提要:

民本思想在中国历代执政者的思想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执政者不同,民本思想的内涵也不同,甚至有着质的根本区别。从民本思想的发展可以透视出现代领导科学发展的趋势。传统民本思想有其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实现了真正以民为本的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为现代领导科学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关 键 词:传统民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现代领导科学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并经历了一系列的演进和发展。纵观这一过程,可以明显看出中国政治文化的进步。历史再现了从最初的把芸芸众生的主宰归结为神,到君王,再回归到人民的发展过程。共产党人执政终于真实的凸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把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了,从而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生产力发挥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度。分析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民本思想,有助于领导者树立正确的的民本观念,学会正确的领导方法,把握高超的领导艺术。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在中国历史上,早在西周就产生了朴素的民本意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1]以民情观天命,重视民众,认为民众是制约王权的一个因素的思想,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尽管这种思想直接与“天意”相结合,属于唯心的天命观思想,但是民众在这时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从这以后,民本思想逐渐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和阐述。如孔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3]到了孟子,就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以民为本的治国理论和方案。他有一句传诵千古的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4]他认为,人民、国家、君王三者相比,最重要的是人民,其次才是国家,君王是最不重要的。因为国家也好,君王也好,无不是依靠人民而存在,人民的支持,对于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极端重要。所以君王应该:“乐民之乐者,民也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也忧其忧。”[5]这比较集中的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民本思想。而后民本思想的论述就越加丰富起来,比如荀子:“天之生命,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6]《国语》中有:“长民者无亲,众以为亲。”[7]《左传》有:“民弃其上,不亡何待?”[8]管仲:“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9]“立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10]柳宗元的民本观:“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11]首次表达了“吏为民役”的思想,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再如朱元璋:“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12]??像这种民本思想的论述还很多。要指出的是那时的“民”就是专指老百姓,是作为被统治阶级而存在的,不包括君王及其官吏,君王及其官吏是作为统治阶级而存在的,是凌驾于老百姓之上的阶级,他们之间在利益上是对立的。但是民众在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巨大的力量促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因而理论者们(古代称为“士”、“幕僚”等)在不同的程度上阐述了民本思想,君王在统治过程中也不同程度的体现了民本思想。民众也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同情、关心、爱护,民众的主体性在形式上得到一定的重视,生产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这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但是透过这些民本思想现象的背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民

本思想是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并且是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它的实质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民众来服务于私人目的,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这就深刻的体现了这种民本思想的阶级局限性。也就是这种阶级局限性使得民本思想无法在理论上彻底,无法在实践中真正实现。这种民本思想是和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是和人剥削人的制度相联系的。这也就造成了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奴役。因此,民本思想成了统治阶级实现为了更好的统治民众的工具,民众也因此而异化为工具性存在。民众主体性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因而本来很低下的生产力发展也很缓慢。

二、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实现了真正以民为本的质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创造,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马克思主义的民本思想得到了真实而充分的体现。共产党人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己任,以共产主义——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共同体的实现为最终目标。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以民为本,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这就和传统的民本思想完全区别开了。与传统那种形式上的、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工具性的民本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毛泽东民本观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领导的最高标准,并在领导实践中切实为人民造福,率领人民群众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是无产阶级领导活动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一切领导工作的根本宗旨。毛泽东还创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领导方法。他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3]这种一切从群众的立场出发,一切为群众着想的领导观念和领导方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民本思想。后来刘少奇在《论党》中把群众路线总结为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根本的组织路线,并对群众路线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完整的概括。这就为民本思想的实现提供了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制度上的保证。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主体地位,始终自觉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他认为,领导之所以起领导作用,就是因为他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14]这是邓小平对领导内涵的新定义,这就开拓了马克思主义领导观的新境界。这种明确的把人民群众当作历史的主体,把领导者作为服务者的彻底的民本思想是对毛泽东民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这种以民为本的领导观定位使各级各类领导干部都深切的明白作为领导者要自觉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而领导者要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就要具有自觉的服务意识、积极的服务态度,还要掌握服务方法、具备服务能力。从而使民本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江泽民是非常注重研究领导科学的。他早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就提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研究领导科学。”[15]他善于实践,精于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他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深刻分析其他政党丢失政权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的执政理论,其中包涵了丰富的民本理念。其落脚点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都是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服务的。

人民的权利高于一切,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执政党的根本目的。人民的利益得到进一步的强调,人民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高度重视。可见,我们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本思想已经在理论上系统化了,在实践上具体化了。

三、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为现代领导科学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现代领导科学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学问。它关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人的创造力为依托,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为归宿,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为目的。这和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现代领导科学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出一套理论、方法、技术、艺术,在这套理论、方法、技术、艺术指导下的领导实践能够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发挥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那么很显然,我们仅仅实现人民之间的平等,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已经很不够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把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领导者要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去挖掘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只有把所有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把所有人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发挥出来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做到了这一点,就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也只有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下面几点是现代领导应该具备的思想观点。

1、领导也是民——平等主体的真正实现

自从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人民之间的平等地位就确立下来了。原来那种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从根本上消失了;古代那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被彻底否定,“父母官”这个名词也进了博物馆。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创造历史的权利也一定要掌握在人民的手中,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得到了共产党人的充分尊重。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领导是一种职业,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它跟其它职业一样,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别,身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人们,都是平等的主体(敌视社会主义的人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不在人民之列)。各平等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和睦相处,构成社会主义的和谐大家庭。树立这一思想,就可以克服传统的官僚主义思想,使领导的思想观念民主化、现代化。

2、民也是领导——主体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积淀,人们的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的活动开始从自发走向自觉,人的需要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提升,物质需要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精神上的需要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原来那种——需要的满足要靠领导者的给予、行动的盲目必须领导者以指导——英雄主义领导的时代正在结束,“领导替代”现象正在日益发生,原来那些只有领导才能做或者要在领导的指导下才能做的事情现在普通人民可以自觉的做到。[16]正如刘峰老师在他为詹姆斯.库泽斯的一部研究领导力的顶级著作《领导力》作的序中所言:“在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需要前行的方向,需要工作的价值,需要生活的意义,需要启发和关爱,需要激励和认同,需要引领和帮助。一句话,人人需要领导,首先需要自我领导。”人们不仅会自觉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