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范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优秀范文 > 列表页

西周分封制材料分析题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06  分类: 优秀范文 手机版

篇一:2016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6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4.对于西周的分封制,《礼记·大传》中有一补充记载:“别子(庶子)为祖,继别为宗,

继祢(祢:诸弟)者为小宗”。据此推断当时

A.受封别子可以另立新宗 B.继别宗子在本族内为小宗

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以别子(庶子)为祖的话,那么别子的继承者(嫡长子)就是(大)宗,继承者的诸位兄弟就是小宗,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别子的继承者(嫡长子)是(大)宗,即继别宗子在本族内部为大宗,故B项错误;西周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过渡,故D项错误。

【答案】A

25.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

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材料中“唐代中后期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这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利膨胀、藩镇势力的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代中后期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体现了地方节度使权利膨胀,“皇权强化”、“刺史权利膨胀”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唐朝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26.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

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中书省是元代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与材料“元代地方政务”无关,故A项错误;元代地方政务(行省内部)实行的是圆署或圆坐署事,即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保留了元代蒙古贵族集体决策的民族色彩,故B项错误;圆署或圆坐署事是蒙古贵族内部比较民主的集体决策方式,体现了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故C项正确;元代地方政务实行圆署或圆坐署事,使每个地方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这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故D项错误。

【答案】C

27.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

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紧扣时间“明代中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与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有关,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不利,更不会导致“江南绢价的明显下降”,故C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物价上涨,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28.19世纪后半叶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这些外钞以中国银本位作为计值单位,因携

带比银两铜钱方便,被国人接受,在东南沿海省份广泛流通。80年代,仅(英资)汇丰银行在厦门一地发行的钞票就有六七十万。这一现象

A.有助于近代中国通货市场的规范B.使英国垄断了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

C.体现经济发展对币制改革的需求D.一定程度减轻了清政府的外债压力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19世纪后半叶,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因携带比银两铜钱方便,被国人接收,在东南沿海广泛流通”,这体现了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对币值改革的需求,故C项正确;A、C项夸大了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纸币产生的影响;近代中国,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外国的银行势力也开始向中国扩张,并试图控制中国金融市场,这并不会不会减轻清政府的外债压力,故D项错误。

【答案】C

29.1922年,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等人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呼吁好人“不要

清高”,要组织“好人政府”,在政治改革中坚持三条原则:“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和“有计划的政治”。这一主张

A.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B.体现各阶层联合斗争的要求

C.要求彻底推翻封建军阀统治 D.反映了精英分子的政治诉求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蔡元培、胡适并没有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材料中“有计划的

政治”也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征,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蔡元培、胡适等知识分子坚持政治改革的主张,无法体现各阶层联合斗争的要求,故B项错误;蔡元培、胡适等人提出了政治改革中的三条原则,并没有提出“彻底推翻封建军阀统治”的要求,故C项错误;材料中“好人政府”“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等主张反映了蔡元培、胡适等精英分子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

【答案】A

30.《抗战建国纲领》是国民党抗战初期的主要纲领,它以“三民主义”为最高准绳,要求

全国抗战力量要在国民党及蒋介石领导之下,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等方面制定纲领,坚持抗战并同时完成建国。该纲领

A.顺应中华民族抗日的基本要求和愿望

B.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

C.核心思想是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

D.表达了国民党民主建国的意愿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国民党《抗战救国纲领》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抗战初期”“三民主义”“要求全国抗战力量,坚持抗战”

可知该纲领顺应了中华民族抗日的基本要求和愿望,A项正确;材料中的《抗战建国纲领》是国民党抗战初期的主要纲领,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正式形成,无法得出该纲领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故B项错误;由当时的国际情势来看,中国太弱,日本太强,很有可能被击败,故抗战初期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亦即是俗语的拖延战术,以“时间换空间”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来国民党民主建国的意愿,故D项错误。

【答案】A

31.以下哪一教育方针最符合我国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的国情

A.“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B.“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C.“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干部知识化”

D.“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考点】现代中国文化教育事业

【解析】抓住关键词“新民主主(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西周分封制材料分析题)义建设时期”,即1949年-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是我国处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阶段,因此在教育上提出了“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的方针,故A项正确;“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1958年教育大革命时期提出的,故B项错误;党中央到达延安以后,针对广大工农阶级的干部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工作能力不足的问题,1938年提出了“工农干部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的口号,引导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引导工农干部向知识分子学习军事、政治、文化、科技等知识,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司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有观点认为:战国李悝的《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大致同时出现,但是中国古代的法

与刑是相通的,人们从法律体系中,所感受到的不外是“禁止做”、“必须做”的义务性

要求,而罗马法注重的是“可以做”的权力性规定。由此可知

A.罗马法注重诉讼陪审的形式

B.中国古代法律讲求以礼入法

C.罗马法更加注重自然法精神

D.中国古代注重将道德法制化

【考点】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解析】结合材料和史实可知,中国古代的法与刑事相同的,强调以刑入法,体现的是强制性的义务性要求,而没有给予相应的权利,材料没有涉及到“以礼入法”,“道德法制化”等内容,故B、D项错误;材料强调罗马法注重的是“可以做”的权力性规定,即注重公民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而不是注重诉讼陪审的形式,故A项错误;罗马法注重的是“可以做”的权力性规定,体现了罗马法更加注重自然法精神,即理性、自由、平等和正义,故C项正确。

【答案】C

33.15世纪西方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的数量比

500至1400年之间近千年写就的自传总和还要多。这主要因为

A.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文化发展 B.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渐入人心

C.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D.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被打破

【考点】文艺复兴

【解析】材料中“甚至普通民众流行写自传”,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文艺复兴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故B项正确;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后,15世纪中期德国人首先采用了铅活字印刷技术,促进了文化发展,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也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并没有被打破,故D项错误。

【答案】B

34.有观点认为:英国革命突出了自由而忽略了平等,法国革命突出了平等却忽略了自由,

而美国的经验,则显示了把这两个价值中和、结合起来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

A.实行代议制民主

B.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并重

C.主权在民的原则

篇二:分封制精选练习

分封制

班别 考号 姓名

1.西周政治将“国”与“家”密切结合起来。能突出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嫡长子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B.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

C.封邦建国时主要是“授土”“授民”

D.宗法制以分封制、礼乐制为基础和保障

2.下图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宜侯矢簋。簋内底有铭文

120余字,大意为西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

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该文物的价值包括( )

①说明了铭文最早使用于丹徒区 ②体现了西周完整的宗法结构 ③佐证

了西周实行过分封制 ④反映了西周的青铜冶炼技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④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 )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4.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

A.定期朝见周天子 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 D.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5.《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6.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 )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任免方式不同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7.有学者认为西周封邦建国是为了“控股政权”,其扩充“股份”的主要方式是 ( )

A.采取内外服制 B.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

C.大封同姓诸侯 D.对殷商方国形成包围

8.(2013·泉州模拟)《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联的人生理念是 ( )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9.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10.据《春秋》记载:两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典礼中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这反映了( )

A.周天子用最高的礼节接待鲁图国君 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

11. 据日本学者伊藤道治的研究,西周封建的诸国,主要分布于七个地区。其一为王朝首都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地区,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豫、皖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至浙江。其中,姬姓诸国沿着殷周交通线分布,大体与黄河流域主要生产区相吻合。这反映出西周向东分封的主要目标是( )

A.分邦建国,以藩屏周B.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C.控制农业生产区,加强统治D.严控异姓诸侯,防止反叛

12.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晋 姬姓贵族 山西

卫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鲁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齐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燕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13.“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14.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产生这一统治方式的制度基础是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内外服制

1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 ——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的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三: 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若从政府机构来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不仅从执掌上来说是皇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和等级关系,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角度,归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时代背景。(14分)

分封制答案

1—5:BCCCC 6—10:BCCBB11—15:CBCBB

16.(1)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等级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制度基础: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10分)

(2)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导致反对理性,经验守旧。(8分)

(3)特点:官僚政治全面展开,但家国尚未分离,处于中国古代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时期。(4分)

背景:经济上:铁器牛耕逐渐推广,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地主土地私有制成为主要经济基础;政治上:统一的政治局面和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土,促使统治阶级采取新的政治制度;文化上:法家思想和儒法结合的儒家思想先后成为秦汉时期的主导思想,加强了大一统局面的巩固;(6分) 但秦汉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刚刚统一全国的政治形势也决定了其制度具有承接前后的过渡时期的特点。(4分)

篇三:【高考调研】2015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作业1

课时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高考密码原创卷)范森林在《中国政治思想的起源》中说:“由于男人在社会物质生活资料中的主要位置,‘宗’的血缘谱系以男方的血缘谱系划分。由于有了‘宗’的区别,自然有了‘宗’的发展,因此,又有了‘大宗和小宗’‘亲和戚’的关系。在宗法制下,随着人口的增加,‘宗’与领土扩张(开疆辟土)相结合,就产生封建制”。由此可知宗法制( )

A.不适应西周生产力发展水平B.以母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

C.有利于巩固政权D.中央是小宗,地方是大宗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中“男人在生产中的主要位置”可知,宗法制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A项错误;宗法制以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B项错误;中央是大宗,地方是小宗,D项说法与史实颠倒,故选C项。

2.(2014·金考卷名校名师原创题)史载: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一叙述表明商代 ( )

A.封邦建国制度并未确立 B.宗法制度并不成熟

C.嫡长子继承制并未确立D.世袭制度并不成熟

答案 C

解析 AB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根据“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可知,当时有严密的世袭制度,以兄终弟及为主,嫡长子继承制还未确立,故D项错误,C项正确。

3.(2014·金华十校模拟题)《礼记·昏义》中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这是了解和研究古代婚礼的重要资料

B.古代婚礼可能影响到两姓联姻的质量和稳定性

C.古代婚礼涉及宗族是否昌盛

D.先秦婚礼之制集中体现了法家思想

答案 D

解析 抓住关键词“昏礼”“合二姓之好”“事宗庙”“继后世”等可推断出,材料描述的是古代婚礼对宗族制度的影响:密切两个家族的关系;传宗接代。所以君子把婚姻当作大事,体现了儒家礼治思想。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选D项。

4.(2014·金考卷名校名师原创题)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一再复制。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 ( )

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 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分封制是各封国“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一再复制”,故B项正确。A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2014·高考密码原创卷)“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

不相识”。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主要影响是 ( )

A.有利于加强血缘关系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有利于维系社会稳定D.有利于儒家思想形成

答案 C

解析 “宗子法坏”即宗法制遭破坏,造成人员“流转四方”“亲未绝,不相识”,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影响;B项说法错误;儒家思想形成是在战国时期,D项错误。

6.(2014·效实中学模拟题)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郡县制的出现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田氏代齐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原有的宗法分封制遭到了破坏,故D项正确。

7.(2014·温州十校联合体模拟题)据《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答案 D

解析 材料指出秦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为了“称成功,传后世”而确立皇帝名号,故D项最恰当。选项BC不符合史实,A项不是本意。

8.(2014·金考卷名校名师原创题)历史学家许倬云说:“春秋以后,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已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最后,秦统一天下,不仅因其武力的征伐,更因孟子所谓‘天下定于一’的观念,已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据此,秦统一天下的基础可以概括为 ( )

A.华夷观念淡化 B.武力征伐影响

C.儒家思想主张 D.文化心理认同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信息“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武力的征伐”“‘天下定于一’的观念”“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可知D项正确。

9.(2014·凤凰中学模拟题)小明阅读柳宗元《封建论》中的一段文字如下,经过分析,你认为文中◆处应为 ( )

C.制、理、政、制 D.理、制、政、制

答案 C

解析 柳宗元表达的是: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财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

况便是这样。故C项正确。

10.(2014·桃江一中模拟题)“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据此推论,这些官员 ( )

A.是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各级官员B.可以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C.分管着国家和皇室的各种事务D.拥有所辖区域的军队管理权

答案 D

解析 由“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这些官员属于郡县制之下的官吏,官吏掌管地方行政辖区的行政、刑狱事务以及军事、治安和赋税,但不能世袭,排除B项。A、C项属于中央政府官员及职能,故D项正确。

11.(2014·银川一中模拟题)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这一“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

C.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郡县制的理解。由“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得知这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所以选B项。

12.(2014·延边二中模拟题)下列有关秦朝的史实阐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

A.疆域辽阔,超过了前代,疆域最南端的郡为象郡

B.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是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的延续

C.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称为朝议制度

D.建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ABD项说法均符合教材知识,C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4·邯郸市模拟题)(11分)历史上围绕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礼记·大传》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

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

——(清)颜元《习斋四存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2分)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4分)

(3)据材料四,分析清人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3分) 答案 (1)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统治。(2分)

(2)李斯认为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分封制无法有效运行;柳宗元认为在世袭分封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证。郡县制、科举制。(4分)

(3)颜元认为郡县制是君主实现“自私”天下的手段。(2分)

(4)时代背景;看问题角度;个人学识修养等。(3分)

14.(2014·金考卷名校名师原创题)(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从此以后,中国的皇帝不得不与庞大的文官集团共治天下,内廷与外朝的区分,颇同今日企业组织董事会与公司抗衡相似。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中国传统政治,既主选贤与能,为何不想出一种皇帝公选的制度来呢?这亦有它外在客观条件之限制。在贵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选,小国寡民城市国家的皇帝,也易公选。中国自秦以后,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社会上又没有特权贵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几百个县行政单位,居民多数在农村,皇帝公选无法推行。有一个举国共戴长期世袭的元首,国家易趋安定。只求他不太作恶,利害两权,而容许一个世袭皇室之存在,这不能说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压力,也不能说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这尽可有一个较近光明的看法,较近情理的说法。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晚期至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未能确立皇帝公选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深远影响。(6分)

答案 (1)变化趋势: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逐步被郡县制取代;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逐步被军功爵制取代,之后又出现察举制;君主制度中国君被皇帝取代。(6分)影响:为后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形成。(4分)

(3)原因:秦代大一统后推行郡县制,贵族政治让渡与官僚政治,皇帝公选无法推行;中

国民众对世袭元首的认可和包容。(4分)深远影响:皇权至高无上,君主专制走向极端,极权主义根深蒂固。(2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