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元宵节 > 列表页

北京元宵节哪里好玩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2  分类: 元宵节 手机版

篇一:朝阳2015初三一模语文

北京市朝阳区九年级综合练习(一)

语 文试卷 2015.5

一、基础·运用(共24分)

(一)选择(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宵”本义为夜晚,是一个的形声字,声旁为“肖”,形旁为“宀”。“宀”表意,它在甲骨文中写作 ,像房屋,表示入夜后人多在屋内。

元宵节是节日。它原本叫“上元节”,由于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都在晚上,所以人们更加习惯用“元宵”来代替“上元”,表示“上元节的晚上”。元宵之夜,人们会食用象征团圆的“圆子”,因此这种食品也被称为“元宵”。据说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之后,一天听到北京城里大街小巷到处都在叫卖元宵,不由“怒发冲冠”,认为“元宵”与“袁消”谐音,很不吉利,于是下令将元宵统统改名为“汤圆”。但是这位短命皇帝不久便驾鹤西去,“元宵”的名称却没有因他而消失,直到今天大家还都这样叫着。

和“宵”字形相近的有“霄”。只要把握住它们形与义之间的关系,识记和区分这两个字就不是难事。

1. 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怒发冲冠(ɡuān)“上”字的笔顺是:丨 —

B.怒发冲冠(ɡuān)“上”字的笔顺是: — 丨

C.怒发冲冠(ɡuàn)“上”字的笔顺是: — 丨

D.怒发冲冠(ɡuàn)“上”字的笔顺是:丨 —

2. 下列词语书写的一项是(2分)

A.气冲霄汉 通霄达旦 九宵云外

B.气冲霄汉 通宵达旦 九霄云外

C. 气冲宵汉通宵达旦 九霄云外

D.气冲宵汉 通霄达旦 九霄云外

3.把下列三个词语填写在文中的横线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传统②中华民族③重要的

A. ③②① B. ②①③ C.③①②D.②③①

4. 下面是一副描绘元宵节的对联,根据上联,下联对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上联:灯月千家晓 下联:

A. 山野万里香 B. 秋高半月明C. 笙歌万户春 D. 一街太平歌

5. 文中谈到了汉字的谐音,谐音指的是词语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字形、意思不同的词。歇后语常利用汉字的谐音特点,例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取的就是“青”和“清”的谐音。下列歇后语,属于利用汉字谐音的一项是(2分)

A. 二郎神的慧眼——有远见 B.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C. 孔夫子的背包——书呆子 D. 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6. 下面是老师向同学们展示的一幅书法作品,用一个词评价这幅作品,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浑厚圆润 B. 潇洒飘逸C. 端庄雄健 D. 纤细柔美

(二)填空(共12分)

7.默写(共6分)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1分)

(2) ,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1分)

(3)泰山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尊为“五岳”之首。孔子曾云“登泰山而小天下”,而“ , ”的诗句,既表现出泰山的雄伟,也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一直为后人称道。(2分)

(4)《论语》是儒家经典,讲述了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回味。请你从中选出两句,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出的是“ , ”。(2分)

8.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填空。(共6分)

上面第1-3幅画主要讲述了祥子 ① 的经过,第5幅画的配文中提到的“双寿”是指 ② ,由此可以看出祥子 ③ 的心理,第6幅画的配文说“希望多半落空,祥子也不例外”,此后不久,就发生了 ④ 的事。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题记》)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

④⑤⑥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

下者。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①②③

①〔缞绖(cuī dié)〕丧服。②〔亟(jí)〕急迫地。③〔寓居士人〕指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④〔赗(fèng)敛棺椁〕指下葬用的物品。⑤〔怃然〕怅然失望的样子。⑥〔赒(zhōu)〕救济。

9.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杂然而前陈者陈:

(2)范文正公守邠州 守: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翻译:

(2)即彻宴席,厚赒给之 翻译:

11. 在古汉语中,“毕”有下面三个解释,文中“使毕其事”中“毕“的意思是 。(填序号)(2分) ①轻快,敏捷。②完成,结束。③全部,全都。

12. 甲文中“太守”与“滁人”同乐,乙文中“范文正”,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2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开窍》,完成第13-16题。(共14分)

开窍的日子

舒乙

开窍,对小孩来说,是个大事。

北京人,形容小孩处于懵懂状态,全然糊里糊涂,叫作“没开窍”。突然间,到了一定岁数,不知何故,小孩开了窍,前后判若两人,一下子变聪明了许多。大人对他的变化有明显感觉,于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孩子开窍了。

我上过幼儿园,在今日北京帝王庙的东小跨院里,当时,这大概属于香山慈幼院的什么附属机构。妈妈后来说:舒乙小时候上幼儿园完全是走形式,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最后,毕业时,幼儿园很不好意思地也发给他发了一份结业书,是坐“红椅子”的,意思是排名倒数第一。

上小学也是如此。当时为了掩盖我们的身份,不被日本人注意,我们都改了名随母姓。我改名“胡小逸”。有一天,老师发考卷,按考卷上学生自己填写的名字一一唱点。念到我这儿,一声“胡小兔”,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老师自己也狂笑不止。我竟然在写“逸”时,忘了写“走之旁”,变成了“小兔”。 抗战后期,我到了重庆北碚,在北碚朝阳小学念了4年,直至小学毕业。

我入校之后,依然愚钝,每次考试成绩均属下等。父亲昵称我为“傻小子”,以为一起正常,不必担忧。他经常仔细地观察我,在我的日常行为中找出许多有趣而可爱的细节,还仔细地讲给他的朋友听。妈妈则不然,常常在课余费劲地辅导我,练习用注音符号拼音,一遍一遍地叫我读“b”“p”“m”“f”,我却一会“b”“p”“f”,一会“b”“p”“m”,且全然不知这四个音为何物。妈妈一脸苦笑,频频摇头,以为此子 ① (贻笑大方/不可救药)。

这样,熬到了四年级,我的名次居然一点一点地前进,进入了前几名,还当了班长,得来全不费工夫,好像什么特别的事也没有发生似的。

那个时候,学校里已经有了学生会,实行学生自治,即使是小学也要实行。一来二去,我竟然当上了全校的学生会主席,是选上的。 ①

父亲认为这一切都极有趣,他买了一只鸭子,叫我送给老师,郑重地写了一张条子,说“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字。他可能觉得这个学校气氛不错,又自然,又活泼,傻小子竟然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好玩好玩。

我们学生会自己制定一些规矩,上课不准迟到,每天轮流打扫教室,定期实行大扫除等等。对违规者要实行惩罚。

有一次,我自己违了规,倒了霉。北碚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自然博物馆,尤以生物学科的标本丰富多彩而著称。里面有一位科学家,叫施白南,是鱼类科学家。他是妈妈的老同学,常来我家走动,很爱孩子。有一天,他盛情邀请我们几个孩子去他家做客,说要做好吃的给我们吃,还要给我们看他的各种标本。这一吃,一看,就费了工夫。中午返校时便迟到了。按我们自己定下的规矩,迟到要罚跪。没办法,下了课,跪在黑板前示众,时间不长,三五分钟而已,丢了大脸,这叫 ② (自投罗网/自食其果)吧,害得差不多整个学校的学生都跑来“参观”。

轻松愉快,各种爱好完全顺其自然的发展,这便是我那时的生活状态。

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这个观点相反的则是“拔苗助长”,愣是把大人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其实,不管多笨多傻的孩子,自有他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这几乎是天生的。顺其自然就是要顺着这些与生俱来的专长和爱好,不逆着它,让它自然发展,走到哪儿算哪儿。

父亲不过问我的功课如何,也不要求考100分,更不要求门门都得100分。相反,他一旦发现我对什么有了点兴趣,便马上跑过来帮助我,辅导我,鼓励我。

比如说画画。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对齐白石有了兴趣。原因是妈妈由北平带了两张齐白石老人的画到重庆北碚。一张画的是小雏鸡,顶上面是一只鸡笼,一群小鸡,足有十几二十只,由笼中飞奔而下,非常活泼。这是一张齐白石的精品,父亲极喜爱,挂在屋中,常常一个人对着它默默地欣赏,一看就是很长时间。来了客人,他会滔滔不绝地大讲特讲这张画的好处。还有一张是由两小幅斗方裱在一起的,一方蟹,一方虾,也是齐白石的拿手之作。

在旁听父亲对朋友们讲解中,不知不觉我爱上了画小鸡画虾蟹,完全是模仿,居然还有点像。父亲大为得意。来了客人,他会大叫“傻小子,把你的小鸡拿来看看。”他本来十分反对来了客人让小孩子当众背唐诗的那些庸俗做法,可是,傻小子自己画小鸡,在他看来,这是孩子自己的兴趣,是天性的流露,非常可贵,值得鼓励。

我坐在东边的小山坡上写生,样子大概很认真,父亲立刻走过来看。看了一会,他居然也坐下来,拿过我的画笔,说“我教你”。他手臂伸直,左手指着握铅笔的右手说:“看,前面的电线杆,反映在笔上是这么长,你把这段长度画在纸上,再把臂伸长,看前面那栋房子的高度在笔上是多长,再画下来,这就叫做比例;比例对了,画在纸上,就有了远近。”据我所知,父亲对美术是一笔都不会画的,可是他很懂美术,因为他上过师范,理论上很有一套,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想到,我的第一个美术老师,竟然是自己的不擅画只擅写的父亲。

同样的,父亲教过我集邮。他常常带我上四川那种老百姓的茶馆,一坐就是一下午。他还带我去看他的朋友。丰子恺先生来到北碚,父亲带我去看他,是在一间山坡上特别黑的房间里。夏天父亲晚上乘凉时,给我们全家讲过美国小说,大概是白天他念英文,晚上再用他自己的方式给我们转述。父亲带我上过公共澡堂子,一口大池,热气腾腾,男人们在里面边泡边聊,非常热闹。我常常跟在父亲后面走路,看着他的皮鞋后跟,那双磨得歪了的皮鞋后

北京元宵节哪里好玩

跟。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

就这样,我在父亲不是教育的教育下,渐渐开了窍。由倒数第一变成正数第一,这就是我开窍的日子。 小学毕业了,我考上了重庆南开中学。

(有删改)

篇二:6北京的春节

篇三:老北京过年琐忆(图)

老北京过年琐忆(图)

老北京风情之卖山货

人一过花甲,就爱回忆旧事,偏是那孩提时的经历记得极清楚,而眼前的事却掉脸儿便忘--我就说说五六十年前的老北京民俗和市面小景吧。

过年前后

谚云:"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烧包袱……"腊月二十三祭灶,供品有糖瓜儿(麦糖做成的带楞儿的小倭瓜状的糖)、杠子糖(又叫关东糖)等,咬在嘴里粘牙。以芝麻秸束成架子,

臵旧灶王爷像(纸印的)于上,焚化--灶王爷便"上天言好事"去了。待请了新灶王像,便是"回宫降吉祥".烧包袱,烧纸包袱也。以纸糊做一尺多长、八寸来高的纸袋,袋上印有蓝色竖行宽格(如老式水牌上的格子),用以填写死鬼姓名、身份。袋里装金、银纸箔做的金银锭儿,这纸袋儿就叫包袱。烧包袱就是给死鬼们送钱。烧包袱不能在大街面上,一般在宅子的后门外烧。包袱得要到纸店去买,而金银锭可以由家里人买了巴掌大小的金银纸箔自己叠。老北京人把死去的人,不论辈份大小,通称"死鬼"("死"字音转为阳平,"鬼"字读去声轻音),如说" 死鬼他妈"、"死鬼他奶奶",即谓其死去的母亲、祖母。因"死鬼"二字说得亲切,所以又在两人亲切调笑时用来笑骂对方。

商家自初一至初四休假,初五开市,在店门楹柱上贴对联:"开市大吉,万事亨通".多为红纸金字。送财神爷的也及时送上门来--就是卖纸印的财神像--进店先喜冲冲地喊一声:"送财神爷来了!"商家不论掌柜的,还是伙计们,都笑脸相迎,显出一派喜兴!

"正月十五煮过元宵,大街我瞧瞧:鼓儿咚咚打,锣儿当当(京音发diang)敲,吹横笛儿,抚(京音发去声)扬琴儿,弦子弹来个高--欻欻-欻欻!"这是生于光绪十六年的先外祖松亭公教我唱的童谣,它是清朝儿歌,也算是古董了。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沿袭至今,而点灯笼的景致,近十年来已不见了。

六十多年前,我小时在正月十五晚上玩过的灯笼有鱼灯(三尺多长)、气死风灯(其状与今之天安门上红灯笼同,只是个儿小罢了)、走马灯、羊灯……我最喜欢的是羊灯。以秫秸为骨,纸为皮毛,糊成羊形,腿下装个小轱辘儿,可以拉着走,头、尾是活动的,走起来摇头摆尾的。灯体一尺多长,不到一尺高,腔里插着小蜡烛。新中国建国时,我上小学三年级,也曾风行自己糊制五角星灯,我记得那五角星灯没用粉莲纸,也没用灯笼纸(一种透亮的红色带压花的油纸),而是用电光纸糊的。

庙会

老北京庙会很多。过年时,和平门外的厂甸是沿袭至今的盛大庙会。上世纪60年代前,厂甸的两大特色货品是大糖葫芦和风车。风车,近年来又复兴了,而大糖葫芦则不复见矣!以荆条子为子,插上几十个山里红,蘸上小糖子(白色、粘度大的麦糖),上插几个三角形红红绿绿的小纸旗儿,一支足有五、六尺长!所以那会儿北京人爱说:"上厂甸扛大糖葫芦去!"听,用的是一个"扛"字,多么生动、形象啊。

开春后,三月三,蟠桃宫庙会是年节之后头一个北京人凑热闹的盛会。蟠桃宫是道观,在东便门外护城河南岸,坐南朝北,主神是王母娘娘。庙门外有一大旗杆,挂"蟠桃盛会"旗子,一进庙门,正面的神像右手横举钢鞭,记得应是财神赵公明。转过去,坐北朝南的是吕祖祠,供

吕洞宾像。头殿是斗母宫,供斗母娘娘,再往里走是供王母娘娘的正殿。记得王母像金脸,外有大玻璃罩。殿内四壁上是立体雕像--众仙群像,得有几百尊,须仰视观之,精美之极。

先母就带我逛过蟠桃宫。沿崇文门东段护城河南沿,直到蟠桃宫外,都是摊贩,卖玩艺儿的,卖吃的的,一摊接一摊。最有特色的是菀豆黄儿 --用菀豆面做的北京小吃,黄色,切成三寸来长、一寸多高的菱形块儿卖。吃到嘴里,其面细腻而沙泠泠的不粘牙,香甜爽口。可惜,这样的菀豆黄儿,今天吃不到了!再有就是盆糕。用盆底满是小窟窿眼儿的瓦制盆儿蒸的、黄米带枣儿的糕。这种盆糕盆,其状与大号花盆完全一样,就是底儿比花盆大,现在早已不见,盆糕也没人做了。除了摊贩外,还有耍杂技的大棚,我第一次看见吊着头顶一撮小辫儿,在空中摆来摆去,还做童子拜佛状,盘腿合十的小孩表演,即在此处。这种杂技节目,后来没人再演。河北沿城墙下,有拉驴赶脚的,供游人过骑驴的瘾。蟠桃宫庙会,直到1957年还有呢。

4月初,娘娘庙庙会。娘娘庙在崇文门外今体育馆路以北、幸福大街以西的一条小胡同里,坐北朝南,山门不大,如住家户的街门,内奉碧霞元君,也是道观。庙外相连的几条胡同列满赶庙会的摊贩所设摊位。我印象深的,是在这儿买的花脸和戟--这类玩具,制作精美,全依京戏舞台上刀枪把子样式做,花脸的脸谱亦依京戏脸谱绘制。值得说的是玩具花脸,以草纸用模具压成脸形的底胎,以白粉打底,施以

油彩,画得讲究。脸形上部和耳部,做成盔头状,贴各色圆片以像戏曲演员所戴盔、帽上的绒球。有的做成纱帽状,还带颤动的帽翅儿呢!这样的玩具,要搁在今天,肯定当工艺品卖高价了。写到这儿,我似乎又闻到戴上那花脸后的浓浓草纸味了哟!

还有些庙会,是赶集型的,花市、隆福寺、护国寺、土地庙等皆是。如花市,十天一集,故老北京人称之为花市集。花市集,顾名思义,即以卖花为主。从花市小市口以东,是以卖鸟为主,也叫鸟市,鸟市也卖蛐蛐、蝈蝈、油葫芦、金钟儿等会叫的草虫儿。过年时,花市大街里和崇外大街中间一段,也是摊贩云集。花市西口内,显眼的是炮仗摊,什么麻雷子、二踢脚、小鞭儿、耗子屎(一种泥壳内装火药的小花炮,点燃后,尾部喷火星,催动其身在地上打转转)、老头花、盒子灯……卖剪纸鞋样儿的也出现在此,支着大方牌子,上挂各色鞋样儿,供妇女买去绣花鞋用。还有耍咕丢丢的--耍指头小木偶戏的,贴墙立起木制小戏台,台口也就三尺来宽。耍木偶的,手上套上木偶,藏在小戏台后,嘴里吹哨儿发出"咕(gu)丢(diu)丢(diu)"的声儿来,也不时有念白。最常演的是《王小打老虎》;老虎吃了王小的爹,王小打死了老虎,救出了爹。耍木偶的,先是一手举虎形,一手举老汉,虎张口吞了老汉。再上场,即王小拿着棍子打虎,敲得虎头发出"嘭嘭"响声,虎死,王小从虎口里把他爹拉了出来……哈,父子团圆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