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范文 > 政府政务 > 列表页

政府工作重硬件,轻软件整改措施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5-09  分类: 政府政务 手机版

篇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江苏振东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2006年,滨海县振东乡新东村被江苏省列为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通过近两年组织实施,目前该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如何推进的?成效又是如何?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妇女群众又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振东乡妇联就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和目前现状

新东中心村地处振东乡南端,南依淮河入海水道,西邻振东乡农业示范园,老陈李线贯穿整个村庄。新农村建设以来,该村一二三产业迅猛发展,村级经济持续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一)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该村结合村情,切实拟订农民增收思路,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实施“千百万”工程,自去年来,共投入25万元,新建连片蔬菜大棚200亩,新建蔬菜大棚100个,同时大力发展鱼蟹高效养殖,发展个体运输、机械工程、饮食劳务等特色产业,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新农村建设以来,在省、市、县各级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共投入480万元,在新东中心村组织实施了村内道路建设、环境整治、下水管道延伸、农田水利建设、河道疏浚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村内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建硬质路面2公里,“四横四竖”道路格局基本形成,修缮延伸下水管道400米;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工程稳步推进,达到入户率100%;农电网改造、环卫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稳妥实施,投入25万元,正在进行农网改造;生活垃圾有专人负责处理,实行分类收运,村内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营造了蓝天、碧水、村庄美的新农村人居环境。

(三)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加大了文化、教育、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目前,村内有体育运动设施和场地,新东村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等科教工程,村内群众积极学用新型科技热情高涨。同时,县乡组织的送科技、送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该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村民参事议事意识增强

村内治安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村内设有综治办,有警务室,逐步形成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局面。全面建立和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通过新农村建设,新东中心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六字方针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

二、主要困难和存在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该村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农作物种植和副业养殖生产过程中,仍以零散种养(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政府工作重硬件,轻软件整改措施)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专业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仅能维持村组织正常运转。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集体经济实力限制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瓶颈制约,村内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综合素质不容乐观,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生产、生活和行为方

式都与新农村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自身文化水平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另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没有全部纳入保障体系。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

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

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推进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振东乡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大组织培训力度,促进农业发展

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她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通过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对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

率。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要有总体的规划,要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落实支农政策、创新投资机制、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等,以供参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2]。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1.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

2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是贯彻党的“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3-4]。

2.1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一律。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专业机构指导、相关部门审定,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

2.2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2.3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

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

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

2.4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投资方式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政府应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

2.5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池四改”(沼气池、改厨、改水、改圈、改厕),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三是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尽快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大病医疗求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求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四是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加强村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民健身休闲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竹山县文峰乡新农村建设始于2007年,有三个试点村。通过几年的探索,新农村建设整体显现出 “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亮在新农村试点上,重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上,难在农民居住环境改善上”。依据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和文峰乡的实际,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一)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性的制约。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旧思想和老传统禁锢了人们的思维,制约了农村的发展,这一现象特别是在农村有更加深刻的体现。农民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只满足于解决基本温饱问题,而不善于寻求更高质量的生活,缺乏现代农业意识,只满足于传统耕作模式而畏于产业结构、种植结构调整。只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方式,而不求环境及生活状况的改变,导致农村生活环境变化慢、产业发展阻力大,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农村建设主体实力不强,新农村建设后劲不足。农村农户之间个体条件的差异,给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实施带来困难。村庄整洁是整体规划,要求集中连片实施,但农村贫富不均,在项目推进中存在许多难题。农村贫困户、三差户由于经济能力有限,根本无钱投入到居住环境改善上。同时,不同类型、不同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不同的村,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建设过程中难以掌握。此外,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存在等、靠、要思想。

(三)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扶持不够,也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现阶段,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很多,但由于涉及地域广、人口多,扶持政策限制条件多。与之相反的是农民基础条件差,资金不足,发展的愿望和现实存在差距。比如,在农村建一口沼气池,除人工成本之外,需资金约2000元,而国家配套补贴只有1000元,这就限制了部分经济能力较差的农户的发展愿望。

(四)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由于缺乏高素质的农村新型人才,制约产业规模的瓶颈明显,产业链缺乏纵向延伸,生产技术落后、效率不高。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中更多地追求粗放式的数量增长,不注重品质的提高,忽视品牌效应。盲目模仿和低水平发展,未能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约效应,导致整体收入偏低。同时由于农村留守人员中,

篇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2]。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臵,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

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1.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臵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臵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

2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是贯彻党的“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3-4]。

2.1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一律。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专业机构指导、

相关部门审定,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

2.2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2.3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

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

2.4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投资方式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

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政府应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

2.5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池四改”(沼气池、改厨、改水、改圈、改厕),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三是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尽快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大病医疗求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求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四是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加强村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民健身休闲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3参考文献

[1] 张丽琴,牟增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0(3):75-76.

[2] 秦正修.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2):50-51.

[3] 宋建武.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2):114-116.

[4] 王光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6):122-124.

篇三:经常性管理工作落实难的原因及对策

经常性管理工作落实难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通 信 科

旅里开展的这次“学法规、学理论、学技能”干部集中轮训,使我们的思想有了新的提高。在前期下连当兵的基础上,我们接合部队当前队依法运转的实际,就经常性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调查和探讨,初步形成了几点认识。下面针对这一问题,具体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经常性管理工作是依据条令条例,对部队完成各项任务和日常工作、生活,不间断地、随时随地进行的管理活动。它具有非常鲜明的“三全”特征:一是全方位。不管是出操上课、站岗放哨、吃饭睡觉、营区内营区外、正课课余时间都有经常性管理工作。二是全员额。机关、部队、将军、士兵、男兵、女兵人人都是管理的对象,人人都在管理工作之中。三是全时制。分分秒秒,时时刻刻,管理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其它工作做完了可以划句号,但管理工作不能划句号。只要有人有物,有时间,管理就存在。因此,经常性管理工作对于基层来说,一刻也不能停止,一时也不能放松。

一、经常性管理工作落实难的表现

一是按规定天天要做的事落实难。比如,一日生活制度、内务设臵、军容风纪检查,值班员的工作。由于这些工作每天都要循环往复,容易使人产生惰性,有时做不到位,落实标准不高还会见怪不怪。二是经常出现变化的事落实难。比如,做个别人的

工作,与战士谈心。对这类工作想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思想容易松懈麻痹。三是与官兵日常生活联系不紧的工作落实难。比如,伙食管理五项制度,各种登记统计常常是上面不查不引起重视。从了解掌握的情况看,软件疲软的现象比较普遍。四是工作一次不落实或者缓落实也不影响大局的事落实难。比如,行政例会,安全教育、查铺查哨等。有的单位感到,这些工作可做可不做,早晚落实无关紧要,通常抱有侥幸心理。五是责任不明确的事落实难。比如,用电、用水、绿化、营区管理等。有的人认为,这些工作出了成绩不是我个人的;即使有了问题,其责任也不完全归我。不自觉参与,不主动维护,甚至干脆就撒手不管。六是受外界干扰大的事情落实难。比如,乱交往,传看不健康书刊、空中交友、使用通信工具、官兵关系不正常等,社会大环境无时无刻不冲击着部队官兵的思想,这种影响的负面效应绝不可以低估。

二、落实难的原因

落实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领导机关抓的原因,又有基层自身建的原因,下面我们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查找,其原因各有不同。

(一)从领导层次上看,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够”上

1、认识程度不够。有的认为经常性管理工作太小,不值得管,抓得差一点没有多大关系,不会影响大局;也有的认为经常性管理工作有一些现成经验和做法,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不必下那么大功夫去抓,不注意分析新形势、新情况,有一劳永逸的思

想;还有的把经常性管理工作看成是分管领导的事,是机关职能部门的事,与自已关系不大等。以上这些认识都是对经常性管理工作的一些偏见和误解,正是由于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导致了在抓经常性管理上,出现了一些工作落实难的问题。

2、统筹兼顾不够。部队经常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如果计划不周考虑不细,就很有可能出现顾此失彼。比如,在部队实际工作中重中心工作,轻一般工作,重突击性工作,轻经常性工作,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现象,是导致经常性管理工作落实难的又一诱因。

3、扑下身子不够。抓经常性管理工作重在落实。工作要落实,就必须朴下身子。然而,在实际中说的多,做的少,工作研究多,解决问题少,跑跑转转多,沉下去抓落实少的现象在绝大部分领导身上都能找到一些问题,这不能不说是影响经常性管理工作在基层“落实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从机关层次上看,也主要表现在“三不”上

1、干部素质不高。①机关选调人员层次、范围、条件受限;②人员调整快,成份新,工作经验缺乏;③在机关中一些干部素质比较单一,只懂业务,不懂管理,只知机关不晓基层,有的不愿抓,有的只会发现问题不会解决问题,有的甚至连问题都发现不了,由此说来,充分发挥机关指导作用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机关干部能力素质低对基层经常性管理工作“落实难”有着直接的联系。

2、机关合力不强。表现:都想当主角,不愿做配角;抓单项工作多,综合工作少,形不成拳头;工作推诿,办事拖拉,不讲效率,遇事绕道走问题。由于机关都说自己的工作重要,有的业务部门把本部门的业务工作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在基层争时间,争人员,争位臵。致使经常性管理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

3、“五多”仍然不少。机关本身人员编制就少,承担的任务重,再加上久治不愈的“五多”,那就更难把精力集中到抓营连上来;机关干部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把很多时间放在会议,文电、检查、评比、考核上。有的认为:上级发文件,只有转发了才放心;上级开会,只有开会传达了才算重视;上级搞检查,只有层层予检了才踏实。机关出现“五多”,基层更是忙活。基层跟着机关转,压得基层喘不过气来,牵扯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常性管理工作想抓没人去抓,想落实又没时间去落实,难就自然地压在了落实上。

三、解决落实难的对策

要治“难”,当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上下齐心,多方努力。要治“难”,既不能光喊口号,也不能不讲层次。因此,我认为:要把难变易,还需按层次、系统,该谁解决的问题谁解决,这样,落实难的问题就不难解决。

(一)作为领导,要解决好六个方面的问题

1、端正抓经常性工作的指导思想

经常性管理工作说到底就是按条令条例抓落实。①全面建设整体提高;②扎实打基础反复抓落实;③不图虚名,务求实效。

2、明确抓基层的责任制

千招万招,没有责任制都是虚招。职责要落实到具体人头上,不能搞所谓“集体负责”名义下的无人负责。当务之急就是要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的责任制,落实到每个具体工作之中,做到奖章能够挂到具体人的脖子上,板子能够打到具体人的屁股上。

3、提供抓基层的正确导向

①在用人上的导向。抓好这个导向就抓住了解难的关健。选拔任用干部:坚持两重、三不、四个一样。重工作实绩,重群众公论;不论资排辈,不凭感情选人,不凭关系用人;问题与非问题一个样,干部子弟与工农子弟一个样,有无关系的一个样,原单位与外单位调来的一个样。真正走开“两下”、“两上”的路子,“两下”,即对能力素质不高履行职责差的干部,改任下级职务;对自身要求不严群众威信不高的干部下连当兵锻炼,限期改正。“两上”,即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破格上;连队全面建设提高快,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连队的主官上。要在干部中自觉形成“与其提职跑关系,不如工作多努力,要以政绩赢得群众,凭实力导求进步”的共识和行动。②在评先上的导向。评选先进连队坚持看工作不看招牌,凭实力不凭名气,争先进不开小灶,评先不搞终身制“几连冠”不管是什么单位,符合条件就上,不符合评先条件就让。③在风气上的导向。旅团直接面对营连,如果不能公道正派,秉公办事,就会引发矛盾,影响官兵关系,挫伤基层的积极性。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