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总结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自我总结 > 列表页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总结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16  分类: 自我总结 手机版

篇一:4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案)

课题: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总课时编号:04

课时:1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材分析:

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西方美术史上审美风气的变化,以及美术作品的不同审美取向;美术家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审美观念之间不断塑造、调整、选择、更新的关系;培养开放、多元的审美心态,学会尊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成就。

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相结合,根据教材内容有所侧重。注意从图片本身出发,便于学生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而不倾向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主要运用对比的办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必要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明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知识讲解与美术作品分析、解读,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史上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历史变化,理解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

三、情感与价值观:

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和意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

教学重点:

中西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教学难点:

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及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电子图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教材、

课后反思:

通过学习,可以看出本课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教材,学生通过几组服饰对比,对当今社会审美风尚做了初步了解。本课的图片材料较多,通过作品对比,学生对画面仔细观察,然后得出一些大致结论。

篇二:第四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第三单元 灿烂的美术世界

美术与自我、社会

第四课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教学目标

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西方美术史上审美风气的变化,以及美术作品的不同审美取向;美术家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审美观念之间不断塑造、调整、选择、更新的关系;培养开放、多元的审美心态,学会尊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

审美风尚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教学策略

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相结合,根据教材内容有所侧重。注意从图片本身出发,便于学生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而不倾向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主要运用对比的办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必要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明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材图片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A、利用不同年代《霍元甲》的音乐导入

B、出示图片:中山装、军装、西服、牛仔服、休闲装。

1.提问,举手回答:你喜欢哪一种服装?如果你穿,会选哪一种?

(4~6个学生回答。)

2.根据情况进一步提问:

a.为什么喜欢?

b.为什么没有人喜欢中山装?

c.你觉得现在的人(或你的父辈、祖父辈)会选哪一种?为什么?

说明讲解:中山装曾经是流行的服装;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其实不仅是服装,随着时代的变化,美术的审美标准也会产生变化,可以说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审美标准。

二、新授

A、审美变化中的中国古代花鸟画

1.出示图片《果熟来禽图》。

什么是没骨画:在中国画绘画技法中,用墨线勾出轮廓线称为骨法,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笔勾出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就称为没骨法。用没骨法画出来的画就称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山水、花鸟画都有用没骨技法进行绘画的,我们可称之为没骨山水画、没骨花鸟画。(说明社会审美风气对画家的影响。)

2.出示图片《枯木竹石图》。

提问:此图跟《果熟来禽图》有什么不同?

(说明、讲解:画得不细致,很随意,这是文人们非常喜欢的风格,在历史上流行了很长的时间。)

3.进一步比较《枯木竹石图》(吴镇)、《黄甲图》(徐渭)、《玉壶春色图》(金农)、《三千年结实》(吴昌硕)。

提问:它们跟《果熟来禽图》相比有什么区别?后两幅作品的“市俗气”表现在什么地方?谁能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金农所在的扬州和吴昌硕所在的上海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收藏者也大多是商人。)

师:《果熟来禽图》所使用的“没骨法”虽然也是审美标准变化的产物,但跟以后的作品相比,显得很工致,几乎没有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苏轼、吴镇、徐渭的作品体现出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性格;金农和吴昌硕的作品也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而且出现了世俗的气息(在民间观念里,桃子是长寿的象征)。

三、分组讨论

比较内容:风格和造型特征;

1.分组:

第一组:“拉奥孔”;

两件关于“拉奥孔”的作品是要说明不同时期、不同美术家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教师可以找出古希腊神话中拉奥孔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以增强趣味性。

大理石群像《拉奥孔》便是在希腊罗得岛上发现的,群像高184厘米。据西方考古学家考证,其制作年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作者是罗得岛的雕塑家哈桑格罗德斯与他的儿子坡里多罗斯、阿典诺多罗斯。如果真是这样,它应属于罗马时代的雕刻。

拉奥孔,是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祭司。由雅典娜诸神庇护的希腊军与特洛伊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但希腊人仍然攻不下特洛伊城。最后想出了一个木马计:用木头做了一匹巨大的马,放在特洛伊城外,全体希腊将士都假装撤退,乘船隐避到附近的海湾里,奥德赛率领众英雄事先藏入马肚里。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撤回希腊本土了,就打开了城门。他们看见城门外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马,以为这是用来献给女神雅典娜的,想把它拖进城来。阿波罗神庙的老祭司拉奥孔便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这匹木马拉进城内,以免中计。这触怒了雅典娜和众神要毁灭特洛伊城的意志。雅典娜便派遣两条巨蛇,把拉奥孔父子三人缠死。

这是一个神与人冲突的悲剧。作为祭司,预告灾难的来临是他的责任,但他违背了“天意”,因而遭到惩罚。在《拉奥孔》雕像上所表现出来的是极度的肉体痛苦。我们从这组群像的写实技巧上看,作者是深谙人体解剖知识的,他们对人在表现痛苦时的动作,对巨蛇缠身的情景做了精心的设计和美的构想。

雕塑《拉奥孔》是典型的古典风格,比例和解剖结构都非常严格、清晰。而格列柯的《拉奥孔》却是变形的,人物被拉长,并且处于一个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是诡异的空间。背后的风景加强了悲剧的气氛,似乎整个世界都是悲惨的。很明显,主观情绪的因素增多了。

第二组:“静物”;

古罗马的《有桃子的静物画》是一幅壁画(当时还没有油画),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一种空间幻觉。虽然当时创造空间幻觉的方法还不很成熟,但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画家的这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总结

样一种努力。塞尚的《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不是创造空间幻觉,而是要体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更关心的是平面问题,也即画面的“结构”。画面没有多少立体感,但可以看到直线、曲线、大小椭圆形、矩形、三角形的组合。莫兰迪的《静物》有一种神秘和孤独的意味。教材所说的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自我”,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对绘画和世界的不同看法,甚至就是画面的独特风格。塞尚是法国画家,莫兰迪是意大利画家;这两位20世纪的画家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第三组:“自画像”

前面的课文中已经涉及到自画像这个类型。但本课中的自画像是要说明表现风格的不同。丢勒的自画像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自己的样子。凡·高的自画像已经有很大的主观成分,笔触奔放,色彩强烈夸张。毕加索就更自由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了审美意识的变化。

2.将小组讨论意见向全班汇报,全班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讲解和补充。(可以适当补充拉奥孔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3.延伸讨论⑴:在这三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最不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4.延伸讨论⑵:完成“思考与交流”,有没有曾经不喜欢后来喜欢某一件作品的情况?谈谈个人的看法。

四、即兴讨论

1.出示图片:两幅“阳台”。

提问:两件作品有何差异?

2.出示图片:两幅“餐桌”。

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的?风格有何不同?

3.四件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看,有什么总的倾向?

事实上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逐渐走向平面化的过程,马蒂斯的《餐后的果物》是一个总结,其中基本上没有空间感。

五、总结

美术作品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面貌和审美特色,它们之间没有高下对错之分,但都受到特定时期审美风尚的影响。

篇三:《审美变化中的自我》说课稿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 教,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湘美版高中美术第一册第三单元第四课,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

了本课的课型属于美术鉴赏课。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则主要有两个方面:审美变化与人文化;西方审美变化与自我。中国画方面主要是对比绘画表现方式的历史变化,从这样一个特殊角度来理解什么趣味和“自我”的不同表现方式。两件关于“拉奥孔”的作品要说明不同时期、不同美术家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

审美变化与文人画部分,体现出中国画不同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

(即“自我”)的变化;西方审美变化与自我部分,体现出西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变化。

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1个课时完成教学任

务。同时,为了实现我的教学构思,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适当增加学生“阅图欣赏”的数量,扩大学生知识容量。

(二)、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我把教学目标分 成三个维度来进行阐述。

1、知识与技能:通过知识讲解与美术作品分析、解读,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史上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历史变化,理解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

3、情感与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和意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西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