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陕西榆林化工考察讲话精神心得体会-国之大者2020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21-09-20  分类: 社区工作计划 手机版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调研。他先后考察了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杨家…小编为您整理了《总书记陕西榆林化工考察讲话精神心得体会-国之大者5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调研。他先后考察了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杨家沟革命旧址,了解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赓续红色血脉等情况。

  如果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天的考察点位做成“行程轨迹图”,就可以领悟何为“国之大者”,如何才能同心筑梦新时代,奋力启航新征程。

  绿色低碳是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向我们释放了循环经济、绿色发的积极信号。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绿色也是发展的底色,可持续能长久,综合效益明显。我国向世界作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郑重承诺,这需要我们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自觉远离只搞“大开发”不要“大保护”的歧路。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要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以创新为驱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在结构上不断优化,于技术上不断革新,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生态环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最牵挂的还是生态环境。“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我们既得天地滋养,就要知恩图报。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绿水青山的期待,增加群众在生态良好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杜绝“GDP至上”的错误政绩导向,增加绿色发展考核权重,以正确政绩观引导正确发展观、正确民生观。要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保住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要努力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认真回应群众关切的事情,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环境在变好、生态在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面镜子,我们要经常照照,照出精气神,照出“中国范”。

  红色基因是中国人民赓续文化的火种。在杨家沟革命旧址,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带我们重温革命岁月、感悟革命精神,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形象、内容详实的党史大课。“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现在的路怎么走,未来的路在何方。我们要认认真真学党史、深入实际悟初心,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要以“进京赶考”的姿态、敢于斗争的状态、为民务实的心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为人民增福祉、为华夏创太平。要保持战略定力和政治清醒,不为歪风邪气所污染,不为功名利禄而心动,永葆党员初心,牢记党员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大道至简,天下为公。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也是攻坚主力。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同心筑梦新时代,奋力建功新征程。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调研。考察了杨家沟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赓续红色血脉等情况。小村庄承载着大智慧,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深深扎根中国大地。鉴往知来,根深才能叶茂,青年干部要从中汲取“向下扎根”的力量,在基层这块锤炼意志的火热“沃土”上练就硬本领,做向下扎根大地的“须根”。

  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深扎“政治”之根。74年前,“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对局势作出明确判断。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用政治眼光分析复杂形势得出正确判断,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之一。光阴荏苒,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的智慧光芒依然闪耀着。涵养好的政治思想定力是一个长期艰辛的成长过程,需要从理论上深入理解、融会贯通,需要持续强化理想信念,不断提升道德品质,需要广泛接触人民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走好理论修养之路、信念道德之路、实践磨炼之路,练就“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崇高精神品格定力,深扎政治之根。

  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决心,深扎“苦干”之根。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决心是攀登险峰的最好捷径,更是我们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制胜法宝之一。“能不能”是客观能力的问题,“敢不敢”是主观心态的问题,“干不干”是工作作风的问题。青年干部必须同时具备能力、心态、作风三方面条件,鼓起“勇于担当、敢闯敢拼、苦干实干”的抖擞精气神,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时代紧迫感,迎难而上、闯关夺隘,向着伟大的目标奋勇前行,在扎实苦干中开创新未来。

  以“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持,深扎“为民”之根。沙家店战役胜利结束,全国进入反攻阶段。有同志提出应该庆祝这一胜利,顺便祝寿。主席风趣而坚定地拒绝了,并指出“我们不能忘掉群众疾苦”。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是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上,无数共产党人用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践行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历史照进现实,党员干部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实践中,要深扎为民之根,紧盯群众之事,把群众的事件件办实、把实事件件办好。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从杨家沟革命旧址中汲取“向下”扎根的力量,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深扎政治之根,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决心、深扎苦干之根,以“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坚持、深扎为民之根,以昂扬的斗志擦亮精神底色。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我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调研。他先后考察了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杨家沟革命旧址,了解了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延续红色血脉等情况。

  国家发展进程中要大力革新工业。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增长更是一日千里。各个领域都处于世界前进水平,世界的主体地位随之与日俱增。并且在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国家更是兼顾到了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循环技术以及废弃物零排放与再利用的理念的推广,使我们的产业链更加完整以及多元。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了解到在陕西这个中国能源“金三角”腹地建设并投产的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将黄土高原这片寸草不生的荒漠打造成了热火朝天的“能量场”,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坚定的绿色发展道路:探索废水、废盐、废气处理工艺新模式,在国内煤制烯烃行业内真正实现了废水的近零排放,为我国其他工业体系提供了绿色发展的方向以及工艺新的模式。

  国家发展进程中要大力治理生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黄河流域以及黄土高原曾经水丰茂,却由于开荒毁林、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习近平总书记这位从黄土高原走出来的最高领导人,始终关注着国家生态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深谙黄土高原的治理之道,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此次参观的高西沟村,正是走出了这样的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高西沟村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发展了小米、苹果、养殖等产业,将一个水土流失的秃山沟,治理成为了山清水美的“塞上江南”,为我们黄土高原生态的保护提供了一面镜子,也为国家的综合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素材。

  国家发展进程中要牢牢记住历史。我国现阶段已经是要将我们广大人民从“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但是吃得好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艰苦的过去,不能忘记我们党百年征程的万般艰辛,不能忘记中华民族强大过程中的百般不易,更不能忘记革命斗争中献身的先烈以及传承下来的不屈的革命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少走弯路,才能坚定不移地跟着党奋勇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来到我们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就是让我们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让我们更深刻地感悟红色革命的精神。走进革命旧址,可以看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旧居,还有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正是这里,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从转战陕北到夺取全国胜利的历史转折点。历史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身处何方,应该往哪里去。今年的共产党人就是要以史为鉴,从而提高自我认知,从而开拓创新。

  国之大者,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好经济、生态、历史三张牌,在新的“赶考”路上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满分答卷。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调研。他来到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走进田间地头,察看农作物长势,与陕北老乡拉起家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广大青年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身上褪下书卷气,脚下沾上“泥土芬芳”,扎根沃土、热土、乡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人民至上,涵养“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为民之心,让奋斗的种子根植于沃土。青年干部染上“泥土味”,走好“最后一公里”,将与群众的距离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尺子,每天“开门”寻问题倾听基层群众声音,“出门”抓整治知情知理知民心,“上门”解忧解困解民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组织上安排年轻干部去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是信任更是培养,年轻干部应该以此为荣、争先恐后。“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我们要摒弃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树立“宁挖一口井,不挖十个坑”的意识,沉下心,墩墩苗,深耕基层,耕好每一分地,做实每一件事,让奋斗的脚步沾满泥土的芳香,做一粒“茁壮成长”的“好种子”。

  人民至上,涵养“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的为民之心,让挥洒的汗水厚植于热土。青年干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发力点,像孺子牛一样扎根田间地头,以低姿态察民情、做实事,俯身段听实话、心里话,甘于用汗水浇灌出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我们要拿出百分百的精力,啃下精准扶贫、疫情防控等各个“硬骨头”,要把吃苦当磨炼,学会应对“烫手山芋”,方能在繁重的工作中“得心应手”,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事,以“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人民至上,涵养“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的为民之心,让幸福的成果培植于乡土。“群众最智慧,泥土最芬芳。”面对疫情冲在一线的青年干部化身“抗疫天使”“伟大战士”,“战”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白加黑”穿上红马甲、戴上红袖箍,“5+2”迈开“铁脚板”、拎起“大喇叭”,把“小我”融入“大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我们要发扬越是困难越向前的精神,“身至”“心至”群众,汲取群众智慧,为人民发声,用“多面手”提升群众发展的信心,用“婆婆嘴”向群众播撒阳光政策,用“铁脚板”把群众问题化解在源头,才有“一步跨千年”的奇迹。


学习总书记陕西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得体会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再赴陕西考察。透过第一天的行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殷殷关切,可以领悟何为“国之大者”。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陕西考察”的讲话精神,读懂“陕西考察”的深刻意蕴。

  “绿色发展”是“国之大者”,这是“陕西考察”的鲜明导向。9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了解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情况。这个项目,是国家发改委在“十三五”期间核准的最大单体煤化工项目,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近年来,经过科研攻关,榆林化工实现了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整个过程,如果用颜色变化来形容,是“化黑为白”;
如果用最终成果来评价,是“低碳环保”,因为产业链中诞生了“可降解材料”。“化黑为白”“低碳环保”“可降解材料”的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看重的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是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任务,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永续发展”是“国之大者”,这是“陕西考察”的深刻昭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这位从黄土高原走出来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始终关注着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关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等情况。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村民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三份林地、二份草地、一份田地永续发展的“三二一”模式,高西沟从一个水土流失的秃山沟,治理成为山清水秀的“好江南”。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看重陕西生态的深远影响,强调指出,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的高西沟村,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也为黄土高原生态保护提供了一面镜子。

  “革命历史”是“国之大者”,这是“陕西考察”的谆谆教导。陕西考察第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期间的落脚点。1947年冬,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来到杨家沟村,在这里战斗、生活了约120天。在这里,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从转战陕北到夺取全国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在这里,毛泽东写下著名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阐明了我党夺取全国胜利的政治、经济纲领和军事原则;
在这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预判革命形势、制定正确对策,端起历史深处的望远镜,打量到了革命胜利的“桅杆”,向全党发出“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的伟大号召。历史的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现在身处何方,我们应往哪里去。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亦当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黄土情,源自难忘岁月;
赤子情,深蕴精神力量;
老区情,饱含殷切关怀。情之切,行之笃。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陕西考察讲话精神,读懂“陕西考察”的深刻意蕴,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快捷搜索:[db:关键词]  
本文已影响